嘉兴初中历史与社会领雁班讲座文字资料(二稿2009年10月9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自然环境和文明的进程
(一)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地理环境比较
(选自李友东的学术论文《先秦中国和古代希腊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之比较》)
1.整体地理环境比较
“四海之内”所指的地理范围也就等同于蛮夷戎狄华夏族在内诸多上古先族所生活的地域,换成今天的地理概念即是指东亚大陆及其沿海地区在内的广大地域范围。
(1)地中海气候和东亚季风气候:起源时期文明选择海上还是陆上发展受到的气候影响总起来看,环地中海和东亚大陆及其沿海地区在文明起源时期的共同之处是都比现
在的气候湿润,不同之处在于环地中海的气候比现在凉爽,东亚大陆及其沿海地区比现在要温暖。虽然温度升降有差异,但两种文明的古气候皆较现在更适宜人类生存。
首先,地中海气候和东亚季风气候有着迥然相异、甚至是相反的特点。地中海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夏半年(在北半球指春分至秋分)降水只占全年降水的20~40 %,而夏季不足10 %。冬季由于西风带气旋活动频繁,降水丰富,温和湿润。冬季降水最多的月份,降水量至少三倍于夏季降水最少的月份。
而东亚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干夏湿,夏季炎热湿闷、多雨且多暴雨,易遭受水旱灾害。但季风气候同时又具有“雨热同季”的特征,相较而言东亚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更为有利。
《逸周书·周月解》所说“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正是此点的反映。布罗代尔也注意到了地中海和东亚季风气候的不同,他说: “对人的生活来说,地中海气候的缺点来自年降雨量的分布不均……大体上讲,这与季风气候相反。季风气候使热天同降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而地中海气候却把这两大因素分隔开来,其后果也就可想而知。”
其次,从环地中海和东亚大陆及其沿海地区的温度带分布上来说,环地中海地区具有从洋面延伸到内海岛屿的同质性特征。整个地中海的沿岸地区之间气候的相似性超过了与之毗邻的内陆地区,这种气候模式影响了迈锡尼文化、腓尼基文化、希腊文化向地中海的海上发展。地中海沿海地区气候相似的特点之有利之处在于殖民,因为“凡是地中海人,不论来自何方,只要在地中海沿岸就绝没有身处异乡之感。”同时地中海的“这种单一性为创建相同的农业文明铺平了道路……这种根本的统一化,从远古时代起就形成了。这是自然和人共向努力的结果”。但其不利之处在于“地中海的各个地区不是互为补充的”。
与之相较,东亚大陆温度带的分布却是从赤道带到寒温带依次都有分布。这非常有利于建立众多的农业带。反映在文明起源期,就是产生了如下的两种分野:农耕区与畜牧区的分野、农耕区内部以秦岭—淮河为界的粟作、稻作的分野。
(2)人地关系:沿海岸与深入内陆的发展响。
环地中海地区的地理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地理特征:1、地中海周围为山地环绕,而沿海与腹地间的联系,被连绵不断的山脉与沙漠所分隔。2、广阔海域上半岛和岛屿交错分布,海上交通便利。这两个地理特征实际上都促使地中海内部的文明,包括迈锡尼文化、迦太基文化、希腊文化选择沿海岸发展。
第一个地理特征有两种后果:首先这导致了地中海地区相对于周围大陆的封闭性,产生了对内陆腹地的离心力。
第二个地理特征则是地中海具有向半岛和附近岛屿发展的便利条件。地中海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良好的可见度和丰富的航海路标。“由于大陆海岸线和小岛的尖顶绵延常达100 英里,所以能保证呈直线长途航行的船不会失去陆地的指引……地中海的航行与在陆地上
沿一条为人熟知的道路旅行没有什么两样;因此荷马非常贴切的将地中海称作‘水道’( liquid lanes) 。在缺乏指南针和六分仪的条件下,旅行者仍能在地中海上任意航行而不致迷失道路。”适宜的航海条件使地中海成了一所名副其实的航海大学校,并在这里发展出了西方的航海技术。“地中海的古代海员对船只和航行中的众多探索拥有荣誉,西方世界直到蒸汽时代才同样拥有,这些成绩的细节……组成了一个技术和分工的门类。这与古代人日复一日的实践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西方的第一部史诗选择歌颂一位受风暴颠簸的船长、西方的第一位史学家和剧作家选择浓彩重墨描写海战都不是偶然的。”
在浙江舟山群岛上发现过属于河姆渡文化的遗址。甚至在远离浙江的渤海湾口大竹山岛附近海域也发现了属于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沿海地理环境较为相似的地区互相之间的
交流要早于沿海同内陆地区之间的交流,规模较大,范围较广。如在中国沿海存在“北部从红山文化起,经新乐文化、辽南原始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青莲岗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以及广东石峡文化组成的半弧状玉器带。”这也是沿海各地区之间存在相互交流的一个证据。
但中国的渤海和东海在开展殖民的地理优势方面不如地中海。首先,渤海、东海不利于装备简陋的古船常年在海上航行。渤海地区冬季强偏北大风常伴随寒潮发生,风力可达10 级,气温巨降间有大雪。夏季海上的大风多随台风和大陆出海气旋产生,风力可达10 级以上。而东海冬季受寒潮侵袭时,冷风过后常出现6~8 级北到东北大风,并伴有明显降温。夏季影响中国近海的热带气旋多取道东海北上。而且春夏两季为雾期,以六月雾日最多。以上这些都是渤海东海并不利于古人展开较远距离航行的原因。其次,在全新世时期,由于气候的多次波动,沿海地区多次发生过海侵和海退事件,对沿海地区的文明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正是这些地理上的不利条件,使面向内陆发展对中国沿海文明比较有利。沿海起源的文明与内陆起源的文明在中原相碰撞,促进了中原文明核心区的形成。
2.中心地理环境比较
(1)希腊的沿海平原
爱琴低地带可以被视为希腊文明起源的中心地理环境。该中心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有如下影响:
第一、自中石器时代以来的定居点都集中于希腊半岛沿海地带,尤其是爱琴低地带第二、土地资源较为稀缺,发展农业不利
第三、与陆上交往困难,与海上交往相对较易,各文明点独立发展。
正是由于大部分的定居点被高山大海隔离,“结果社区生活在独立于他们的邻居之外的方式下得以发展……地理因素使得独立在希腊文明中成了一个关键的词汇。从好的方面来看,他们表达了对自由的热爱。从坏的方面说,他们无法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联合起来,这一缺点最终导致了城邦政治生活的失败”。
(2)黄河中下游平原
中国文明在起源期是多源起源,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同样应该承认的是,在文明形成期,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华夏文化发展成了中国文明的中心。
第一,黄土的特性使中国先民依靠木石工具,也能产生足够剩余,并以此作为国家出现的经济基础。
第二,距今7 ,000 多年以前的黄河中游早期新石器文化聚落的农业生产,达到了非常高的生产水平。
第三,黄河中游在仰韶文化早期时聚落遗址的分布就很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