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海水运动》说课稿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解释洋流概念,按性质的分类,接着说洋流的成因与盛行风的关系,最后结合风带分析洋流的形成,结合洋流模式图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第二部分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位和作用1承上:风带气压带、全球气候类型自然界的水循环2启下: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选修海洋地理二:目标分析知识技能:1、了解洋流的性质和成因2、能画出全球洋流的分布模式图过程与方法:探究全球洋流的分布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确立探索海洋、开发海洋的信念;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三:学情分析个性:求知欲好奇心强乐于探索知识基础:日常生活关于海洋知识的的积累不足:空间想象力不足认识(地图)水平有限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教学难点:利用洋流图,分析洋流分布规律。
五:教法和学法:地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归纳法,讲授法六:教学过程导入大家都知道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但很多人不知道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时候不是一帆风顺的,也走了一次弯路。
它第一次从欧洲出发用了37天:第二次用了20天。
提出问题:同学想一想为什么两次航行相差17天呢?(可以引导:如那么这种海水的运动方向如何?它又有何规律呢?)【设计意图】通过例子引起学生兴趣,同时强调洋流运动是有方向性的。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自学与交流:1、洋流的定义?2、洋流分类?展示“洋流图”,区别寒、暖流及时演练3、洋流成因?学生回答后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海水运动?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画出全球风带分布图,分析讲解: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形成洋流的重要原因。
展示与提升【设计意图】首先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取信息和概括能力,其次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讨成因。
1,分组绘制洋流模式图——与“洋流图”对比——探究洋流分布规律2,利用世界地图的简图大致绘出主要的洋流名称总结与反馈对洋流图所体现出来的一些规律进行总结并与学生总结的内容进行比对,并进行补充说明。
2022年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二、学情分析: 1、从学生心理上来看: 高一学生新奇心强,对自然界中的地理现象觉得神奇,有肯 定的探究,渴望获得新学问。 2、从学问储备上来看: 学生的地理思维还较薄弱,特殊是在探究地理现象的形成过 程上存在较大困难,尽管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
点评总结 :老师依据学生完成状况作适当点评,并赐予激励 确定,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念;同时回顾总结本课内容,让学 生对学问的印象更加深刻。
(5)例题示范,突破难点 案例分析(解开大黄鸭漂流记”之谜) (6)探究拓展,引申迁移 拓展运用:案例 1:《中国“鸭子舰队”海上漂流 14 年》,见 附文。 假设学生若也是其中的一只鸭子,那他将会在 14 年的狂滔怒
第9页 共36页
海中度过其漫漫的历险航行,结合案例说明,“鸭子们”如何远 渡重洋,来到异国他乡呢?试在附图 2 中设计其可能的漂流路途, 作为课后家庭作业。
附案例 1:中国“鸭子舰队”海上漂流 14 年 “鸭子舰队”引发全球寻鸭热 据英国媒体报道,1992 年,一艘从中国动身的货船在太平洋 上遭受剧烈风暴,船上一个装满 2.9 万只塑料玩具的集装箱坠入 大海。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其中 1 万多只玩具鸭组成的“鸭子舰 队”在海洋上漂流了 14 年、3.5 万公里之后,可能于明年抵达英 国海岸。 船只失事造就“鸭子舰队” 据报道,“鸭子漂流记”是从 1992 年起先的。一家玩具工厂 的货船从中国动身,准备穿越太平洋到美国华盛顿州的塔科马港。 但是动身 6500 公里之后,货船在国际日界线旁边的海洋上遇到猛 烈风暴,一个装满 2.9 万只浴缸黄色塑料玩具的集装箱坠入大海 并摔裂,令全部玩具、包括海狸、海龟、青蛙和橡皮鸭子等各种 玩具漂移在海面上,由于鸭子的数量较多,因此形成一只浩大的
高一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高一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高一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在本单元开始已经了解了自然界的水循环,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结束。
本节课着重强调了洋流的定义,以及按性质和成因形成的不同洋流(寒暖流、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同时还着重讲述了分布特点。
学生通过学习,建立起了从地球整体、地球上的大气再到水循环的一个完整的连续性思维,对于自然地理知识的牵引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大势,对于海洋在地球上的位置和基本特点有了初步认识,这对洋流名称、分布特点的理解和记忆有一定的帮助。
并且在第二章,学生已经学习过地球上的大气,学生能很好的通过大气的运动结合到本章的内容中。
高一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已经有了较强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同时也有了一定的判断推理能力,故本节课我也将更多的采用引导启发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自主发现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洋流的概念,能判断洋流性质,同时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和知识牵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连续性的拓展能力及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增强地理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特点,激发对于地理学科的热爱。
四、说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洋流的概念,能判断洋流的性质和理解洋流分布规律。
难点:理解洋流分布规律。
五、说教法学法教法: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哥伦布第一次去美洲时,向西横渡大西洋,经过37天,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第二次去,绕了一个大圈,是顺着西班牙和北非西海岸南下,接近赤道时才详细横渡大西洋,却只花了20天。
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时,绕了一个大圈,时间却比第一次少用了17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通过这样一个实际的故事,让学生从现实案例中进入课堂情境,并带着疑问和好奇进入课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1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本节课涉及到洋流的概念,以及按性质对洋流分类,着重讲述了洋流的成因和洋流的一般分布规律。
洋流的成因是建立在前面所学内容《全球气压带与风带》基础之上的,学好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对于后面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又起到良好的知识铺垫;所以,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学好高中阶段自然地理知识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综合地理思维。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七大洲、四大洋分布知识,对于海洋有了初步认识,这对洋流名称、分布特点的理解和记忆有一定的帮助。
在必修一第二章,学生又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这样在知识的理解上层层递进,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跳一跳就能够着的要求。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球圈层结构知识,初步建立了有关大气圈和大气运动规律,水圈和水循环的较为完整的综合性思维区域认知能力,这对于学习本节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洋流的概念,能判断洋流性质,同时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
(区域认知)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培养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能力。
(综合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海洋探索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海洋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精神。
(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四、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洋流的概念,能判断洋流的性质和理解洋流分布规律。
难点:理解洋流分布规律。
五、说教法学法教法: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多媒体动画演示。
学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比较归纳法。
尤其通过多媒体动画教学,能够很形象的理解广阔海洋上的洋流运动。
六、说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关键词: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洋流、梵高、星空导入没有选择大众化的讲故事的方式,而是通过图片和视频的观看,创造震撼学生心灵和激发学生迫不及待探索蓝色海洋的好奇心理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和激情进入课堂。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设计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高一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水是生命之源,本章是以地球上的水开始,以水资源的开发结束。
整篇以人水关系为主线。
分别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及其过程与意义,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以本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以下三个教学纬度,建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②学会运用课文中相关图形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自主探究和案例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及自学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依据:依据大纲规定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2、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依据:该部分的知识点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故确定其为难点。
二、说学情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自然地理的学习,更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实践体会和调查研究,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很少有实际考察的机会。
因而在课堂上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生活的启发,创设情境,让他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体会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升华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自主学习和动手参与的习惯。
三、说教法1、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
《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范文《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1一、说教材《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三章内容属于自然地理部分,是对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展开,而本节内容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
海水运动又对学习第五章自然地理坏境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埋下伏笔,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说学情此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根据地图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学的地理知识。
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自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地理知识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地理知识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据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提升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2)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2)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3)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此部分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有知识缺陷五、教法与学法说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地理科教学特点以及有关的教学规律,即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由宏观掌握到微观掌握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相统一规律,主要采取了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说课稿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我是叶县二高的刘中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整个说课有以下六个部分有机组成。
一、教材分析1.对课程标准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仔细分析本条“标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应指导学生从“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的一般分布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及其性质。
(需要补充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
)第二,结合“世界渔场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等与“世界洋流分布图”及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航行的影响。
2、教材的作用与地位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知识,也是自然地理部分的经典内容。
洋流的分布规律、大洋环流形成的过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中理论性较强的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之一。
本节课在中学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即是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重点与难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是难点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及渔场的形成是重点4、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学生虽然是重点高中的学生,但初中地理知识欠缺,特别是这节课涉及到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是一个盲区,因此在这一部分应有所侧重,应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洋流分布图等地理图像而得出结论。
5、教学目标①、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的一般分布规律②、结合所归纳的洋流模式图,分析洋流的成因③、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④、指导小结,形成板书6、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二、教学方式以启发式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主学习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自学、归纳洋流规律2、案例分析使学生获得分析方法、知识迁移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案例分析方法自行分析其他案例3、指导学生小结学习方法四、主要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提出两个问题(1)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上撞上冰山而沉没,那末这些冰山来自何方,是谁带来的呢(2)浙江舟山渔场是中国第一大渔场,鱼为什都喜欢在此聚集呢(设计这两个问题是在开始上课就能充分的吸引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作者精心整理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1各位老师:大家好,辛苦了!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的内容,课型是新授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个五方面分析说明。
首先我说一下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同时本节也是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教材选修模块2海洋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讲述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特征,包括洋流的分类、形成、分布规律,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形成的洋流类型,并指出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独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二是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按照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推导表层洋流形成及分布,着重讲中低纬度海区的表层洋流。
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于是结合课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洋流的概念、类型及成因,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与气压带、风带知识的联系,对地图的观察比较分析,提高知识迁移和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概念图归纳知识要点,养成用彩笔或有区别的符号描绘地图来深入掌握地理原理的方法。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范文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确立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同时本节也是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教材选修模块2海洋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A.了解洋流的概念,理解洋流形成的原因;B.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识记重要洋流的名称;C.通过临摹提高用图能力;D.学会用相关的知识规律来解释实际问题,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过程与方法:A.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B.通过让学生绘制全球风带模式图,世界洋流模式图,培养学生的解图能力和观察探究能力;C.通过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兴趣,增强其客观、理性地思考问题的理念,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B.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3、教学重点: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依据:依据新课标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4、教学难点: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及分布规律。
依据:该部分的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地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足,存在知识缺陷,而归纳总结又是他们的薄弱环节,故确定其为难点。
二、学情分析:1、从学生心理上来看:高一学生好奇心强,对自然界中的地理现象觉得神秘,有一定的探究,渴望获取新知识。
2、从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的地理思维还较薄弱,特别是在探究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上存在较大困难,尽管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中,主动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高一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书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水是生命之源,本章是以地球上的水开始,以水资源的开发完毕。
整篇以人水关系为主线。
分别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及其过程与意义,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以本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的:根据课程标准及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以下三个教学纬度,建构表达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的体系。
1、知识与才能:①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②学会运用课文中相关图形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其理论联络实际的才能。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才能和语言表达才能。
②通过自主探究和案例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才能、知识迁移才能、读图才能及自学才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根据:根据大纲规定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2、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根据:该部分的知识点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故确定其为难点。
二、说学情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自然地理的学习,更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理论体会和调查研究,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很少有实际考察的时机。
因此在课堂上应重视对学生进展实际生活的启发,创设情境,让他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体会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升华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自主学习和动手参与的习惯。
三、说教法1、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
高中地理必修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材第一部分的顺序是:先给学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接着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与盛行风有关。
并结合风带与洋流模式图总结和归纳了洋流的分布规律。
最后,给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冬季分布图,让学生读图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教材第二部分阐述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四个方面的影响。
教材的顺序和要求与课标要求、学生认知规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组教学的顺序——先由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认识的欲望,提供材料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再探究其主要驱动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②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③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④能举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气候、渔场、海运、海洋污染)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对比归纳法②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分组合作学习法、自主评价法③对比自己画出的模式图与专家画的模式图的不同,分析洋流的主要成因——合作探究法④运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时应用和反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②培养学生能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③理解海水要素和运动过程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④使学生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2.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难点:1.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二、说学情初中地理中对这部分的知识没有涉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没有世界表层洋流的系统。
但是学生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了解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
针对这一事实,应该在设计时让学生反复充分阅读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来熟悉洋流的名称;并最终反复运用图3.5分析洋流影响地理环境。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上的水: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设计课题选自高中地理上册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中的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整个说课分为五个部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高一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水是生命之源,本章是以地球上的水开始,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结束。
整篇以人水关系为主线。
分别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及其过程与意义,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以本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以下三个教学纬度,建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②学会运用课文中相关图形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自主探究和案例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及自学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依据:依据大纲规定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2、难点:洋流的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
依据:该部分的知识点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故确定其为难点。
二、说学情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自然地理的学习,更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实践体会和调查研究,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很少有实际考察的机会,加上初中地理中对这部分的知识没有涉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没有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系统。
因而在课堂上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生活的启发,创设情境,让他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体会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升华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自主学习和动手参与的习惯。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课标解读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根据课标中的行为动词可知,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还要会运用地图,所以还有一定读图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动手画简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图,并能联系所学知识对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理解。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与前后几节教材的内容有紧密联系。
一方面,关于洋流的分布,与前面所学的全球风带的分布、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世界气候分布等有着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是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体现。
对洋流的学习,不仅能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还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对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的迁移。
此外,洋流的知识还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洋流的概念。
②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③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动手画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通过置疑探究和对比分析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思维。
②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难点: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学案导学法教学过程环节一:情景导入教师播放关于日本海啸爆发污染在海面扩散的一段视频,引发学生从社会热点新闻上去思考“我国东部海域海水的运动规律”,引出本节的核心名词---洋流。
环节二:展示目标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本节的三个目标知识,即洋流的概念和分类,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通过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实验探究、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树立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一盆水,一个乒乓球,吸管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根据学生情况可以细化故事情节)
播放企鹅版的小苹果舞蹈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引导学生思考在南极大陆土生土长的企鹅体内怎么会出现人类的杀虫剂DDT?(引出课题)
[学习新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它是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的内容。
现在我就本节的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
海水运动深刻地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体现了教材的学以致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编写思想。
对树立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具体要求如下:
a、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图”;
b、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c、在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基础上,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2)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简图;
(3)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
(4)能举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气候、渔场、海运、海洋污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读图对比、分析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对比归纳法;
(2)根据归纳出来的规律,能画出表面洋流的分布模式简图——分组合作学习法;
(3)对比自己画的简图与教材中的模式图,分析洋流的主要成因——合作探究法;
(4)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时运用于反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2)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3)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4、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二、说学情:
初中地理对这部分的知识没有涉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没有世界表层洋流的系统。
但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电视、网络了解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针对这一事实,应该在设计时让学生反复阅读3.5——“世界表面洋流的分布”来熟悉洋流的名称,把握洋流的分布,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说教法:读图分析法、对比讨论法、读图归纳法、问题探究法
四、说学法:通过合作与交流,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模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
第二模块:以问题导学,学生自主构建知识(15分钟)
第三模块:归纳总结绘制简图(10分钟)
第五模块:例题示范、突破难点(8分钟)
第六模块:探究拓展、引申迁移
六、说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