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文化娱乐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睢县文化娱乐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时间:2010年7月24号至2010年7月26号。
地点:河南省睢县河堤乡的几个村庄:马吾楼村,丁庄,罗庄。
方式:实地调查,问询
内容:对近些年周边村民的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7月24日,在我们村文化大院的棋牌室里,老少对垒,捉对厮杀正酣;篮球场上,青年们龙腾虎跃,激烈的篮球对抗赛正在进行;文化广场一角,戏迷们吹拉弹唱,不时传来悠扬的乐声;这边年轻人正兴致勃勃地打乒乓球、羽毛球,那边“新农民书屋”里挤满了前来查找各种致富信息的人……如今这里,再也不见了昔日的陈规陋习,取而代之的是农民自娱自乐、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生活在这儿的人们常常被浓郁的文化氛围所吸引,被热闹祥和的场面所感染,为享有这样幸福平安的新生活而欣慰。
7月25日,我又来到罗庄。炙人的热浪往往使夏日的乡村格外沉寂,罗庄村委的文化大院里却热闹异常。白天,老年人聚在一起唱小曲、扭秧歌;晚上,年轻人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可甭小看一座文化大院的作用,既能读书看报增长见识,又能休闲娱乐锻炼身体,还能进行电子化远程教育,
普及政策、法规、科学知识,村里一阵阵文明新风从这里刮起,一批批新型农民从这里走出,乡亲们都愿意来这里聚聚。”罗庄村党支部书记梁兴富的一席话道出了文化大院的无穷魅力。
近年来,睢县不断秉承历史文脉,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举文化旗、唱文化戏,大气魄绘制新农村文化发展蓝图,大手笔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些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新农村和谐文化日渐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在完善体系、创新载体、搭建平台和激活“因子”等方面下大工夫,快速推进了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使群众文化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伴着党的十七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睢县县委、县政府把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以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切入点,着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积极构建新农村和谐文化网络体系,睢县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发挥宣传、文化、科技、教育、妇联、团委等县直单位和群众团体的职能作用,实行上下联动,齐抓共促;20个乡镇均成立了宣传文化站,建立文化活动中心,配备了工作人员和基层文化辅导员,组织和指导农村开展文化活动;建设“农民精神的乐园”——村级文化大院,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文化
网络体系,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如今,该县以农村文化大院为载体,把建设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作为和谐文化的重要抓手,引导农民求知、求富、求乐、求美,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文化大院”已成为农民参政议政的场所、农业科技培训的窗口、致富信息传播的中心。完善的新农村和谐文化体系和集农民文化娱乐和教育培训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大院,正逐步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道道靓丽风景。
近年来,睢县投资1亿多元,先后建起了铁人公园、宣传文化中心、湖滨广场、长霞广场、铁人广场等一批现代化文化设施,做到广场和谐文化活动“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节日不闲场”,充分发挥了县级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抓好了一批龙头。同时全县还建起了乡级宣传文化站和8个村级文化广场。
每到休闲时分,人们就自发地聚集到几大广场和乡宣传文化站,看戏跳舞,打球下棋,吹拉弹唱。同时该县以大型活动为抓手,不断精心搭建和谐文化平台:利用北湖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先后成功举办了2007年全国铁人三项锦标赛、2007年河南省冬泳联盟“盼奥运迎2008国际铁人三项赛”睢县联谊赛、央视《艺苑风景线——情系中原水城》大型文艺演出和“七省二十一城市戏曲名家擂主睢县行”大型文艺演出等一系列文体活动,既活跃了全县人民的业余
文化生活,陶冶了群众情操,又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和谐文化的熏陶。
丰富多彩的和谐文化载体
每逢重大节日,睢县的各种文艺活动和文化赛事就会好戏连连,精彩纷呈。利用农闲时间,该县每年还举办一次全县农民腰鼓大赛,每月举办一次新农村文化广场活动,吸引农民群众踊跃参与,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今,丰富多彩和活跃的新农村和谐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农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陶冶了农民的文化情操,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文明素质,构筑起了农村新农民的“精神家园”。同时,该县还通过开展新农村和谐文化下乡活动和举办培训班、现场咨询、发放资料、组织演出等形式,为农民送去了科学技术、卫生知识和文艺节目。在今年开展的新农村和谐文化下乡活动中,该县已累计为农民提供科技书刊3万套册,发放资料60多万份、音像制品980盒;县豫剧团被农民群众称为“庄户剧团”,平均每年为农民送戏180场次以上;县新华书店组织了一支22人的农村流动服务队,深入乡镇摆摊设点,把有关养殖、种植、加工实用技术等书籍送到农民手中。
二、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困扰至今的不少问题——我市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1、数量少。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
2、年龄大。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
4、经常性差。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