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导学案学生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导学案(学生)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课时
1、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2、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比“论”要自由一些可理解为“解说……的道理”。
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3、时代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唐柳宗元)
4、自读正音
愚()句读.()谀()经传.()
郯()苌()聃()蟠()巫()或不.焉()作师说以贻.()之
第二课时
①古之学者
..()传道受.()..()必有师。
师者,所以
业解惑也(句式:)。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
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句式:)
内容分析(文中原文作答)
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论证教师的职能作用:
反面论证不从师的危害(即从师的必要性):
择师标准(根据相关文字概括):
②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
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
其句读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内容分析
1.本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
答:
2.本段论述针对的是什么现象?
答:
★3、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完成下面表格。
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论述中心
1纵比“今之众人”
“古之圣人”
2自比于其子
于其身
3横比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
士大夫之族
4小结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第三课时
③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
..()而已。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2、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
同时“不拘于时”照应 (段落),“能行古道”照应 (段落)。
小结:
1、语言特色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
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
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
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
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拓展
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
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
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
(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
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
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
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3、本课文言现象小结
(1)通假字
①传道受业解惑
②或不焉,或师焉
(2)古今异义词
①古之学者
..必有师
②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小学
..而大遗
④今之众人
..
⑤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
(3)一词多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
舍相如广成传.舍
(4)词类活用
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②而耻.学于师
③小
..学而大.遗
④位卑则足羞.
⑤吾从而师.之
⑥吾师.道也
(5)特殊句式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③而耻学于师
④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