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与素质教育新增课程

合集下载

通识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培养体系

通识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培养体系

通识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培养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成为各级教育机构重要的发展目标。

而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其纳入素质教育培养体系,也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的重视。

本文将着重探讨通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和意义通识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其包含人文、自然、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文化素养以及综合素养。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体验、理解以及构建价值与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人文素养,使他们具备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发展和挑战的能力。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性、个性化、全面性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科学、高效地发展,使学生在认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多个层面上进行全面、多元、协调的素养提升。

素质教育的内涵包含了认知素质、动手实践素质、品德修养素质、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要求。

而其主要目标是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勇敢创新的精神,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能力,提高他们做人、学习的水平和成才的潜力。

三、通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

首先,通识教育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在人文、自然、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沉淀,有助于学生全面的认知科学、社会和人性现象。

更重要的是,通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让他们拥有完善的国际视野、批判思考的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咨询能力等综合素质,从而为其未来的高等教育和职业规划打好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通识教育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素养。

在通识教育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并学习文学、哲学、艺术等多个方面的知识,从而加深对人性、生命、创造力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同时,通识教育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取舍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重要素质,从而更好地支持其人文素养和全面素质的提升。

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选修办法

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选修办法

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选修办法教务函[ 2011] 13号为了进一步提升我校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以下简称通选修课程)教学水平,规范教学秩序,特制定本办法。

一、通识选修课程,是指我校制定的“2011本科教学计划修订(标准模板)”中“通识选修”的课程部分,也包括09版及以前版的本科生培养计划中,“文化素质等系列课程”里的选修部分。

二、通识选修课程按领域由相关院(系)负责开设。

各院(系)有责任和义务为相关专业开设数量合理的本领域高水平课程供学生选择,领域分类与开课院(系)及课程限修的专业见附表。

三、学生按以下原则选课:1、在学院指导下,每个学生至少在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前参加一次由学校统一开设的“岳麓讲坛”。

2、理学、工学门类专业(不含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中各选一门课程,每门课程不低于2学分。

建筑类专业学生须在社会科学领域中选一门不低于2学分的课程。

专业发生变动的学生以变动后的专业为准。

3、经济、管理、文学、法学、艺术、教育、历史等七个门类专业,必须在自然科学领域中选一门不低于2学分的课程,以及在工程技术领域或计算科学领域中选一门不低于2学分的课程。

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在自然科学领域或计算科学领域中选一门不低于2学分的课程。

专业发生变动的学生以变动后的专业为准。

4、对以上按领域限选课程,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选修同领域的高级课程替代,但须经课程主讲教师同意。

在教学资源与条件可能的情况下,相关学院与教务处予以备案并提供方便。

5、其余通识选修课程学分,学生可在学院的指导下任选各领域的课程,学分总数达到基本要求即可。

6、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选修本专业以外的任何课程(即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与专业选修课以外的课程),替代通识选修非限性定课程学分,但须经课程主讲教师同意,在教学资源与条件可能的情况下,相关学院与教务处予以备案并提供方便。

四、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量与酬金,按相关计算办法(计算办法另行规定)拨至各开课学院,由学院分配并报教务处备案。

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和建议。

一、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

课程改革是通识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通识教育课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目前,通识教育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不合理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内容陈旧:一些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过于陈旧,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缺乏新颖性和实用性。

这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教学方法单一:一些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

这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3.评价方式不合理:一些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论文质量,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这导致学生无法全面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也无法真正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三、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措施和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革措施和建议:1.更新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方面,应注重与时代接轨,关注社会发展趋势和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

应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教师共同研究,更新课程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实际、具有新颖性和实用性。

同时,要注重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应注重创新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

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

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
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都是重要的教育理念,它们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通识教育强调的是对普遍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以及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通识教育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质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

它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在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识教育更注重知识的普遍性和跨学科性,而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中,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通识教育中可以融入素质教育的元素,如实践课程、创新项目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在素质教育中也可以融入通识教育的元素,如跨学科的知识学习、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

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

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教育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作为教育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都对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比较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不同之处,并探讨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首先,文化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欣赏和鉴赏。

它注重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传统的熟悉和理解,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而通识教育则更加强调广博的知识面和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

它注重对不同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各个领域的知识。

其次,在学科设置上,文化素质教育更加突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现实问题。

而通识教育则更加注重多学科的综合性培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数学等学科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掌握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逻辑思维和实证精神。

再次,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文化素质教育更注重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的互动与交流。

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而通识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讨论和实践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最后,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化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而通识教育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两者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总的来说,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认识世界的能力上各具特色。

文化素质教育更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强调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通识教育更注重多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跨学科的能力。

高校通识教育新课程研究与教学方法创新

高校通识教育新课程研究与教学方法创新

高校通识教育新课程研究与教学方法创新作者:雷振嘉来源:《公关世界》2024年第02期摘要:通识课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如何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成为近几年的教育焦点。

本文以G校优秀通识课程为例,具体分析其通识教育改革方案与教学策略,从而深入探究高校通识教育新课程研究与教学方法创新。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引言现代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优化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对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明确其核心概念和目标,确立通识教育的定位和课程体系。

其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备跨学科背景和教育理念的优秀通识教育教师,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同时,加强通识课程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确保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此外,需要建立起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有序衔接的培养体系。

在课程设计方面,要注重内容的广泛涵盖和深度拓展,突出跨学科、多元文化的视角,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还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通识教育课程,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以上优化路径的实施,可以促进现代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现代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优化路径通识教育在高校中扮演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角色,通识课的新课程研究与教学方法创新成为学校和教师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教育的发展。

因此,通识教育需要不断探索新课程和教学方法创新,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建立机制,加强管理、监督与评估高校应建立起通识教育管理机制体制,具体负责全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规划组织实施、质量监督与评估,完善通识课的开课审批和评价标准,加强对教师教学的监督和对学生学业的考核,定期评估通识课,对其进行遴选与退出管理,保障通识课教育教学质量[1]。

素质课、通识核心课预排课程表

素质课、通识核心课预排课程表

生命科学学院 307106 生命科学学院 307109 生命科学学院 307117 环境与规划学院 307602 环境与规划学院 307628 环境与规划学院 30763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30830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308301 汽车学院 308801 汽车学院 308801 汽车学院 308802 汽车学院 308802 汽车学院 308803 汽车学院 308803 计算机学院 309314 计算机学院 309333 计算机学院 309339 计算机学院 309339 计算机学院 309346 计算机学院 309347 汽车学院 309347 农学院 310401 农学院 310403 农学院 310407 农学院 310415 农学院 310416 农学院 310417 农学院 310418 商学院 311204 商学院 311206 商学院 311210 法学院 312818 建筑工程学院 326004 建筑工程学院 326006 档案馆 390004 档案馆 390004 商学院 1012201 商学院 01012201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2505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02012505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03012508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03012508 马克思主义学院 03012508 马克思主义学院 03012508 教育科学学院 04012113 教育科学学院 04012113 教育科学学院 4012114 教育科学学院 04012114 教育科学学院 04012502 教育科学学院 04012502 教育科学学院 04012504 教育科学学院 04012504 文学院 06012101 文学院 06012101 文学院 06012102
901 901 901 1 1 1 1 2 1 2 1 2 1 2 1 1 1 2 1 1 2 1601 1601 1601 1601 1601 1601 1601 1 1 1 2705 2601 2601 1 2 1 2 201 202 201 202 4001 4002 1501 1502 1501 1502 1501 1502 1501 1502 1 2 1

副本附件3: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全校性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信息表

副本附件3: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全校性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信息表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全校性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信息表
开课 学院 开课单位 代码 公共管理 1 学院 公共管理 1 学院 公共管理 1 学院 公共管理 1 学院 公共管理 1 学院 公共管理 1 学院 经济与工 2 商管理学 院 经济与工 2 商管理学 院 经济与工 2 商管理学 院 经济与工 2 商管理学 院 经济与工 2 商管理学 院 课程类 别 人文学 科 社会科 学 社会科 学 社会科 学 社会科 学 社会科 学 课程代 码 HG00001 课程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 经典解读 学 分 2 2 2 2 2 2 2 总 理论 实验 上机 考核 开课 学 开课周次 学时 学时 学时 方式 校区 时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A D A D A D D 10-17 上课时间 学生 教师 人数 姓名 90 何跃 90 吕进 陈培 峰 蒲艳 90 萍 陈培 90 峰 90 90 张邦辉
D A A A D D A A D D D D D D D A A A A D D A
1-4,6-17 周三7-8
90 巫大军 吴申珅 罗显勇 彭吉象 范倍 罗俊
电影语言与短 片创作 电影声音艺术 IPG00012 与技术 HG00012 媒体创意 媒介素养 写作 写作 影视艺术与文 政治学原理 社会学概论 政府与社会 传播与社会 传播与社会 国际问题与法 律 法律与社会 劳动尊严与权 利保护 劳动尊严与权 利保护 文化遗产与法 数学·逻辑· 语言
创新实 践 创新实 践 创新实 践 创新实 践 社会科 学 创新实 践
机电控制工程 创新实践 机电控制工程 STG00004 创新实践 STG00004 IPG00010 机器人探秘 IPG00011 方程式沟通 SSG00018 现代质量管理 IPG01006 创新思维与创 新实践

通识教育综合素质选修课程

通识教育综合素质选修课程

通识教育综合素质选修课程(8 学分)
各位2011级、2012级学习委员,我现再次将“通识教育综合素质选修课程”的要求给大家说一下,请各位学习委员再仔细的将这个要求传达给班上的每位同学。

所有专业都是必须选修8个学分,大学生健康教育(1学分)为限选,就是大家都必须上的,如果一共选修了9分不会给超修的学分费用。

也可以选择1个学分的课程,以保证8个学分。

总之必须保证有8-9分的通识教育综合素质选修课程。

具体需要选择的模块要求:
师范专业(美术学):GJ、GY、GZ各2个学分,剩下的2个学分任意选择,就是GJ、GY、GZ、GR的都可以。

非师范专业(艺术设计、动画):GY、GZ各2个学分,剩下的4个学分任意选择,就是GJ、GY、GZ、GR的都可以。

张大千美术学院教学办
2013年12月30日。

西北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一览表

西北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一览表

四、科学技术与工程类(共47门) 序号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1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C++程序设计 2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flash动画设计 3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网页设计与制作 4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GPS原理与应用 5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数据分析与SPSS应用 6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办公自动化软件及其应用 7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计算机网络与安全 8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9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动物学 10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保护生物学 11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昆虫学 12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进化生物学基础 13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生命科学导论 14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生态保护专题 15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环境科学概论 16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近代环境变化及其健康风险 17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清洁生产概论 18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自然资源及利用 19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人文地理学 20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人类学概论 21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人类遗传学导论 22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化学与社会 23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开放物理实验 24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物理学与社会 25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光学技术与应用 26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纳米技术及应用 27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现代家用电器原理与选择技术 28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科学史 29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科学与文明 30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数学史 31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数学与文化 32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模糊数学应用 33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数学建模 34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运筹学 35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食品加工技术概论 36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药学原理与疾病防治 37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本草纲目》解读 38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营养与健康 39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中医与养生法 40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病毒与人类健康 41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化石概论 42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珠宝玉石鉴定与欣赏 43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食品与酒水学 花卉学 44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45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专利申请与撰写 46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改变世界的物理学 47 科学技术与工程类 环境微生物学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 一、 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通识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 一、 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通识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一、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和要求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是现代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多元素质和综合能力。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设置要求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课程目的、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估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逐一探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设置要求。

首先,设置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目的是提供学生一种机会,通过学习不同学科领域的课程,获得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使其能够在求职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具备竞争力。

其次,设置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要求包括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课程内容应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力求呈现出一幅全面丰富的知识图谱。

同时,课程还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潜力。

再次,设置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要求还包括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课程教学方法应采用互动式教学、实践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思考和实际操作,增强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另外,设置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要求还包括课程评估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评估方法应既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又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程评估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论文、项目报告、小组讨论等,既能够客观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能够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设置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要求还包括教学资源的充足性和质量要求。

学校应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队伍、教室设施、实验设备等,以确保教学质量。

此外,学校还应与相关机构合作,如企业、社会组织等,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实践资源,以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设置要求涉及到课程目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估和教学资源等多个方面。

学生通识教育方案

学生通识教育方案

学生通识教育方案一、项目介绍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帮助学生在多领域中建立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学生通识教育方案则是一种系统的教育规划,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路径。

二、专业核心课程通识教育方案的核心是提供一系列跨学科的课程。

这些课程基于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和思考平台。

以人文学科为例,可以设置哲学、历史、文学等课程,通过讲授基础概念和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三、社会实践活动除了传统的课程设置,学生通识教育方案还应该包括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可以了解社会问题和挑战,培养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例如,参与公益组织、社区服务等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学生通识教育方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外国学生合作,学生可以拓宽视野,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差异。

此外,跨国合作研究项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五、创新与创业教育学生通识教育方案还应该注重培养创新与创业能力。

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组织创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学习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学习企业管理、市场分析等知识,为将来的创业之路做好准备。

六、艺术与体育通识教育方案也应该重视艺术与体育教育。

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而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提供多样的艺术和体育课程,学生可以在综合素质上得到全面发展。

七、评估与反馈学生通识教育方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也非常重要。

通过设立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轨迹。

通过及时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八、师资队伍建设学生通识教育方案的实施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学校应该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学科交叉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学校也可以邀请学科专家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士来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

通识教育课程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比较

通识教育课程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比较

1. 导言在教育领域,通识教育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两种常见的教育模式。

它们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能力和文化素养,但在具体实施和目标取向上存在一定差异。

本文将对这两种教育课程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点,并就其对学生的教育意义进行思考。

2. 定义通识教育课程是一种以跨学科和综合性为特点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态度。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文精神和审美情感,使其具备对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目标导向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在于打破学科的界限,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使其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则更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感,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历史等人文领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 教学内容通识教育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则更加注重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通过文学、艺术等课程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5. 实施方式通识教育课程通常采取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强调实践和参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则更注重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文化活动的组织,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

6. 教育意义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通识教育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实施方式和目标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然而,它们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在实际教育中,可以结合二者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教育资源。

7.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通识教育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和促进的。

在当今社会,学生需要多元化的知识和能力,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目标。

8. 结语通过对通识教育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这两种教育模式的特点和意义。

通识教育课程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比较

通识教育课程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比较

通识教育课程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比较通识教育课程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比较1. 引言在当今社会,教育的目标已经远远超出了传递知识的层面。

渴望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的学生,学校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进行了不断的改革。

通识教育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便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方向。

本文将就这两种课程进行全面评估和比较,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它们的特点与优势。

2. 通识教育课程2.1 介绍通识教育课程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拓宽视野和提升思维能力的课程体系。

其核心理念是打破学科的边界,让学生能够跨学科地学习和思考问题。

通识教育课程包含多样的学科内容,旨在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

2.2 特点与优势2.2.1 综合素质培养:通识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等。

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2.2.2 拓宽思维边界:通识教育课程鼓励学生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超越传统的学科框架。

通过接触不同学科的内容,学生能够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发展跨学科思维。

2.2.3 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识教育课程强调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通过学习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内容,学生能够认识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具备更强的社会参与能力。

3.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3.1 介绍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道德观念和审美能力的课程体系。

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质。

3.2 特点与优势3.2.1 人文素养培养: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包括对经典文化、历史文化和人文思想的理解。

通过学习文学、艺术和哲学等学科,学生能够获得更广阔的人文知识和理解能力。

3.2.2 道德观念培养: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强调学生的道德观念培养。

通过学习伦理学和道德哲学等学科,学生能够探讨道德问题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3.2.3 审美能力培养: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论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

论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

论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文化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在于,文化素质教育的推出,实际上是对通识教育的具体的扩展应用,在通识教育的基础和理论的指导下,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实践能力。

首先,通识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

在推行文化素质教育之前,学校遵循学习模式和课程体系,实施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以对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熟悉社会秩序和常识,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健全的社会世界观。

文化素质教育上承通识教育,以培养社会责任感、补充传统教育的不足为宗旨。

而且,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大容器,把来自当代文化的社会理性、东方文化的关注自我内心生活、中国传统文化关注他人礼义美德等多重元素融合在一起,实现不同文化共存。

其次,文化素质教育是通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文化素质教育不仅围绕文化素质的培养全方位发力,还重视对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文化体验,获得新的人生观念。

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体验,加强学生文化修养,更好地参与社会。

最后,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通识教育提倡有用的知识和智能,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此基础上,文化素质教育从更广阔的视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自我内心的价值信念,引领学生正确的行为准则,重视国际的理性观念,形成守法、有文化、有应有责任心的市民意识。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共同构成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体系,两者相辅相成,可以互相促进,实现教育的有机统一,在学生的全面发展道路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教与学活动中,学校和家庭应共同携手,开展有效的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培养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传承和发展。

大学课程增减申请书模板

大学课程增减申请书模板

尊敬的校领导:您好!我谨代表全体同学,向学校提出关于调整大学课程设置的申请。

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同学们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深感当前课程体系在培养综合素质、满足学生兴趣和发展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为此,我们恳请学校对课程进行增减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

一、课程增设1. 新增通识教育课程:为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跨学科素养,我们建议增设一批跨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如人工智能与伦理、生态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

这些课程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2. 新增实践性课程: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建议增设一批实践性课程,如创新实验、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

这些课程将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新增国际化课程:为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我们建议增设一批国际化课程,如国际交流与合作、外语能力提升等。

这些课程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课程删减1. 删减重复性课程:在课程设置中,部分课程内容存在重复,我们建议对这些课程进行整合,删减重复部分,提高课程效率。

2. 删减过时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课程内容已不再适应现实需求,我们建议对这些课程进行删减,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3. 调整课程学分比例:为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建议对课程学分进行调整,适当降低专业课程学分比例,增加通识教育、实践性和国际化课程的学分比例。

三、课程改革1. 推行模块化课程:我们将课程分为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实践创新等模块,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自由选择模块,实现个性化发展。

2. 强化课程实践:我们将加大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力度,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具备充分的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3. 促进课程交叉融合:我们将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课程交叉融合,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通识教育课程实施计划

通识教育课程实施计划

通识教育课程实施计划本次工作计划介绍:本次工作计划以“通识教育课程实施计划”为主题,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提升教育质量。

主要内容包括:1.数据分析:对目前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开设课程的覆盖面、学生的参与度、课程的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情况。

2.实施策略: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实施策略,包括增加课程开设的种类和数量、提升课程质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等方面。

3.工作计划: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包括时间表、责任人、工作内容等,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4.评估和反馈: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实施策略和工作计划,确保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本次工作计划的重点是:1.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受益面。

2.推动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详细内容:一、工作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需求,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显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一种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教育,通识教育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目前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种类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等。

因此,本次工作计划旨在推动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二、工作内容本次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分析:对目前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开设课程的覆盖面、学生的参与度、课程的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情况。

2.实施策略: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实施策略,包括增加课程开设的种类和数量、提升课程质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等方面。

3.工作计划: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包括时间表、责任人、工作内容等,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4.评估和反馈: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实施策略和工作计划,确保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三、工作目标与任务本次工作目标是通过推动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受益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学校教师通识培训的计划

学校教师通识培训的计划

学校教师通识培训的计划一、培训目的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教育领域的信息更新速度更是惊人。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我校决定开展教师通识培训计划。

通过此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培训内容1.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接受道德伦理理念教育,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操守,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教师心理素质培训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韧性,增强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能力。

3.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提供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课堂管理等,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4.教师专业知识更新对新课程标准、教育政策、教学理论等进行培训,帮助教师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5.教师信息化教育培训提供信息技术知识、教育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增强信息化教育的应用能力。

6.教师素质教育培训学习素质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育教学的整体素质,促进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

7.教师校本研修加强校本课程研修,培养教师的研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培训方式1.集中培训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安排专家学者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授课和讲解,每次培训授课内容不少于8小时。

2.线上培训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培训,教师可以灵活安排时间进行学习,提高培训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3.名师指导邀请课题专家和名师指导,进行一对一教学、课题研究和专业技术指导,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四、培训时间1.集中培训每学期至少安排两次集中培训,每次不少于3天。

2.线上培训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等时间,开展线上培训,各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学习。

3.名师指导根据教师的需求和学习情况,安排不同时间段的名师指导,确保教师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通识教育课程开发规划计划

通识教育课程开发规划计划

通识教育课程开发规划计划本次工作计划介绍:本次工作计划旨在开发一套符合我国教育部门要求的通识教育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该工作计划将在以下方面展开:1.数据分析:通过市场调研、学生反馈和教师评估等方式,对现有通识教育课程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2.课程设计: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结合我国教育部门的要求,设计符合学生需求和学校资源的通识教育课程。

3.教材编写:编写符合课程设计的教材,包括教材的编写、排版、印刷等环节。

4.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通识教育课程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5.实施策略:制定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策略,包括课程安排、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环节。

6.效果评估:通过学生反馈、教师评估和市场调研等方式,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不断优化和改进课程。

该工作计划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也将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以下是详细内容:一、工作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而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全面培养学生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

然而,目前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效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过于广泛,缺乏深度和针对性;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缺乏互动性和创新性等。

因此,为了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决定开展本次通识教育课程开发规划计划。

二、工作内容本次工作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内容:1.数据分析:通过市场调研、学生反馈和教师评估等方式,对现有通识教育课程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2.课程设计: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结合我国教育部门的要求,设计符合学生需求和学校资源的通识教育课程。

3.教材编写:编写符合课程设计的教材,包括教材的编写、排版、印刷等环节。

4.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通识教育课程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打造通识金课,发展素质教育”通识课程教学创新活动申报书

“打造通识金课,发展素质教育”通识课程教学创新活动申报书
对教师自身的影响;(教学与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学技能提升)
6.推广价值
对于同类课程教学的影响、对于本专业领域课程教学的影响、对于校内其他专业教学的影响等等。
通识课程教学创新活动申报书一基本情况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政治面貌最后学历工作单位联系电话邮箱二教学创新设计课题名称
附件3“打造通识金课,发展素质教育”
通识课程教学创新活动申报书
一、基本情况
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
日期
政治
面貌
最后学历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邮箱




如有团队,请依次列出成员简介及主要贡献。




二、教学创新设计
课题名称:
课程属性:必修课□选修课□核心课□其他
1.学习目标
恰当安排可测量的认知领域高阶学习目标;
2.学情分析创新思路与方法;
4.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创新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5.教与学效果
对学生在哪些方面受益;(通过成绩提升、能力变化、个人感悟与反馈等来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通识与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简介(新增课程)1、《技术创新与国际关系》(课程编号:76201120),32学时,2学分开课单位: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授课教师:孙力舟讲师课程简介:本课程以一些有代表性的具体技术为例,宏观地阐述科技创新在国际关系历史与现实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不同国家人们的交往、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的变革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充分利用国际关系史、中国对外关系史、科技发展史等分支学科所提供的丰富的历史案例和经验事实,考察技术创新对国际体系变革、外交方式、战争形态、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大影响。

课程有助于拓展学生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跨学科的思考方式,了解科技创新对国际竞争与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性。

参考教材:本课程讲授内容属于交叉学科,在国际关系学领域中研究较少,还没有教科书可供系统学习。

希望学生们认真阅读每讲列出的必读和选读参考文献。

考核方式:考查。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加每两周举行一次的国际政治主题读书会。

本课程设立QQ群讨论区。

成绩构成:出勤15%;讨论发言20%(包括课程发言10%和网络发言10%);期中论文35%(题目可选取与思考题相关的角度,也可自拟);期末开卷考试30%。

注意:无故缺课超过2次,成绩记为不及格。

期中论文和讨论发言每次晚交1天,扣10%。

上课地点:虎溪校区周三晚上。

教学安排:第1讲导论:历史上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技术思考题:还有哪些技术对国际关系产生巨大影响?必读:马克斯·布特著,石详译:《战争改变历史:1500年以来的军事技术、战争及历史进程》,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第143-165页。

第五章“马克沁机枪与达姆弹——乌姆杜尔曼,1898年9月2日“第2讲15世纪以前的技术与国际关系思考题:古代中国长期保持世界技术领先地位的原因有哪些?必读:【意大利】尼科洛·马基雅维利著:《兵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卷二:第45-90页。

第3讲火药武器与小国寡民时代的终结思考题:火药武器初创时期在战争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必读:马克斯·布特著,石详译:《战争改变历史:1500年以来的军事技术、战争及历史进程》,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序言:“1494年的闪电战”第1-6页。

第4讲远洋航海与瓜分新大陆思考题:西班牙葡萄牙这样贫穷落后的小国为何掌握了航海技术的制高点?必读:金秋鹏:《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版,结语:“历史提供的经验和教训“。

第5讲舰载火炮与日不落帝国思考题:近代英国为何能长期保持海权?必读:【英】杰弗里·帕克著,时殷弘等译:《菲力二世的大战略》,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51-333 页。

第6讲技术瓶颈与游牧国家的消亡思考题:游牧政权为何难以实现向现代国家的转型必读:【英】亚当斯密:《国富论》第7讲测绘进展与国家边界的划定思考题:有些非洲国家笔直的边界是如何出现的?必读:《中国测绘史第2卷:明代到民国》,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年版。

第2篇“清代“第8讲产业革命与东西方贸易的巨变思考题:近代东亚和南亚国家是“落后导致挨打”还是“挨打导致落后”?必读:(英)波斯坦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6卷,第五章“1750-1914年间西欧的技术变迁与工业发展“。

第9讲铁路与德意志的崛起思考题:当代高速铁路建设对国家的战略意义必读:《剑桥插图战争史》,第12章“战争的工业化“第10讲奎宁与瓜分非洲思考题:当代应如何防范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主义的威胁?必读:(美)戴蒙德(Diamond,J.)著,谢延光译:《枪炮、细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第十一章“牲畜的致病礼物:病菌的演化”第11讲电报与全球争霸思考题:互联网时代电报将被淘汰吗?必读: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三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三章“列强瓜分非洲的斗争”。

第12讲潜艇与世界大战思考题:现代海军发展水面舰艇和潜艇的利弊比较必读:李国兴、徐晓明主编:《现代潜艇技术及发展》,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社,1999年版。

第七章“1945年以前的潜艇”第13讲原子能与核威慑思考题:无核世界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吗,为什么?必读:【美】罗伯特·肯尼迪:《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第36-69页。

第14讲喷气式飞机与首脑峰会思考题:元首和首脑直接处理外交事务的利弊必读:理查德·尼克松著,施燕华等译:《领袖们》,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

第八章“一个新世界——变动时代中的新领导人”。

第15讲信息革命与公共外交思考题:信息自由与信息安全之间应如何平衡?必读:韩方明主编:《公关外交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第十二章“公共外交的未来趋势”2、《比较视野下的现代国家》(课程编号:76209920),32学时,2学分开课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授课教师:李振讲师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通过时空两个维度的比较,向学生介绍有关现代国家(modern state)的起源,国家的自主性和国家能力的相关理论、划分维度、测量、及国际间的比较,探讨三类主要的现代政府(国家)形态——福利国家、发展型国家和监管型国家,同时讨论当代中国(1949年以后)政府体制的变迁。

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不同时空背景下的现代国家(包括中国)的发展脉络,并简单了解与该领域相关的议题及研究方法。

本课程致力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家(state)在一个现代社会的转型和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角色和作用。

参考教材:1、勃兰特,罗斯基编,方颖、赵扬等译. 2009:《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李侃如著,胡国成,赵梅译.2010:《治理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林茨,斯泰潘著,孙龙等译.2008:《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4、鲁施迈耶,埃文斯. 2009:“国家与经济转型”,编于埃文斯等编,方力维等译.《找回国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60-104页。

5、米格代尔著,张长东等译. 2009:《强社会与弱国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6、维特著,田雷译. 2008:《事故共和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7、朱天飚,2006:《比较政治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考核方式:考查。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出勤10%;课堂讨论表现20%;文献总结报告(每次300字,共3次)30%;课堂辩论40%。

上课地点:虎溪校区周三晚上。

教学安排: 8个专题讲授,3次课堂辩论。

第一课:课程介绍及“作为黑社会”的现代国家阅读文献:朱天飚,2006:第二章。

选读文献:梯利,2008;斯特雷耶,2011;魏特夫,1989。

第二课:现代非民主政体阅读文献:林茨,斯泰潘,2008:第三章。

选读文献:利普哈特,2006;奥唐奈和施密特,2012。

第三课:国家自主性及国家能力阅读文献:鲁施迈耶和埃文斯,2009。

选读文献:米格代尔,2009:第一、六章;Mann,1984。

第四课:福利国家——真的是“天堂”吗?阅读文献:朱天飚,2006,第九-十章。

选读文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处,1990;埃斯平-安德森,2010。

第五课:发展型国家——找回“抽走的梯子”阅读文献:朱天飚,2006,第十一、十二章。

选读文献:张夏准,2009,第一章;约翰逊,2010;禹贞恩,2008。

第六课:监管型国家——灾难和事故产物阅读文献:维特,2008:导论。

选读文献:Glaeser&Shleifer,2001;刘鹏,2009。

第七课: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政府——“梦魇”还是“美好的回忆”?阅读文献:李侃如,2010:第四,十章(部分)。

选读文献:诺顿,2010:第三章;Saich,2004:ch.2。

第八课: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政府——“危机四伏的复兴”?阅读文献:勃兰特和罗斯基,2009:第四章。

选读文献:王绍光和胡鞍钢,1993;Yang,2004。

第九课:课堂辩论:主题一“当下中国应以建设福利国家为主要方向”第十课:课堂辩论:主题二“当下中国应以建设发展型国家为主要方向”第十一课:课堂辩论:主题三“当下中国应以建设监管型国家为主要方向”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史》(课程编号:76209820),32学时,2学分开课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学研究所(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授课教师:梁勇副教授课程简介:本课程从普通百姓的视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讲述从传统到近代的过程中,隐藏在政治、经济巨变之下的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各种变化。

从个人的生活经验出发,分群体与个体两个面向来讲述这一过程,最终使学生们了解近代中国社会:一方面是各种制度、思想的极速演变,另一方面是宗族、家庭、会馆、仪式、生活方式也同时在经历着一个不同步的演变过程。

课程从常识出发,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文献与经典著作,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讨论中能够正确表达个人观点和独立进行写作的能力。

要求学生阅读指定的必读作品和一定的扩展书目,参加小班讨论并完成2次读书报告(字数约在3000字左右)和一次期末小论文(字数约在4000字左右)。

参考教材:分为指定书目和扩展书目。

扩展书目(略)考核方式:分为平时成绩(40%)与期末考试成绩(60%)。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和2次小班讨论成绩。

期末考试形式为小论文。

上课地点:虎溪校区周五晚上。

教学安排:导论社会生活史中的近代指定书目:赵世瑜:《明清史与近代史:一个社会史视角的反思》,《学术月刊》2005年12期常建华:《中国社会生活史上生活的意义》,《历史教学》2012年1期第一讲宗族组织的近代化历程指定书目:林耀华:《金翼》,三联书店2008年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二讲从会馆到商会指定书目: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马敏、朱英:《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的个案研究》,巴蜀书社1993年。

第三讲民间信仰与社会变动指定书目: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

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99-438页。

华琛:《神明的标准化——华南沿海天后的推广,960-1960年》,收录于刘永华主编:《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22-15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