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规划探索——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为例
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互动发展新模式——汉长安城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
资源,在考古、文化 、建筑 、艺术等领域具有很高
的研究价值。大遗址保护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 要组成部分。
11 . 大遗址传统俩 1 _ 竞式 户 大遗址传统保护模式是静态的、以防止遗址受 中心的模式,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保护大遗址
我国大遗址保护一直采取以 “ 限制型保护”为
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加快,大
维普资讯
l口 m 銎 U r
[ 基金项目]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 “ 大遗址价值取向与管理体制关联性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阶段性成果
大 遗 址 保 护 与 利 用 互 动 发 展 新 模 式
— —
汉长 安城保 护 与利 用总体规 划
D ns h n ’ i o s r t n n t t n a a i gY a a y atC a g n tC ne ao d i i / n ia , u n n y a cy v i a Ul o F H q n i a z H
鼬  ̄ rcl a io a ra un o s rainh spo lmso n h r g n w ti t no s uc r iaig a lTrdt n l e t isc n ev t a rbe fu ds ot ea dl ui a i f e o reo i n t i g r o f a o l o z r g n
fOm on it aci t en c ns v a i nd u iz to A ew t r ct e p t n, hc om bne ui on r a i r n —n er t be we o er t on on a tia in. n l i e a i at n v er w ih c i s r nsc se ton v ar ea, on r r c tol ea, nd c l a n a a ut l dusr kar a,spr pos nt e p er Th on er a i nd uiz t annn f ur i typar e i o ed i h ap . e c s v t on a tia i pl ig o l on
城郊区大遗址保护用地流转的制度分析——以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区为例
长安城 城址 区规划保 护范 围的村落 分布在 未央宫街 道办所 辖 l 6个 , 城街道 办所辖 2 汉 2个 , 村堡 街道 六 办所 辖 2 0个 , 就 是说 , 址 区受 土地 用途 管 制 的 也 遗
பைடு நூலகம்
补 偿和公共 政策 的优 惠 , 而 获得 大 遗址 保 护 的 内 从
基 金项 目 : 家 文 物 局 2 0 国 0 6年“ 大遗 址 保 护 专项 经 费 ” 助 研 究 资
农业 发展 的愿望 十分 强 烈 , 经济 发 展 的利 益 驱动 在 下, 文物遗址保 护 用地 流 转 为企 事 业 单位 和 居 民住
区, 遗址 区面积 约 6 5平 方公 里 , 城垣 内面积 达 3 仅 6 平 方公 里 , 口达 5万 。 自 16 年 汉长安 城遗 址被 人 91 国务 院公布为第 一 批全 国重 点 文 物保 护 单 位 , 家 国
等 建 设 用 地 需 求增 长迅 速 , 大遗 址 保 护 用 地 流 转 为 非农 用地 的趋 势 明 显 。 通 过 对 汉 长 安 城 遗 址 区 的 土地 制 度 、 府 规 制 和 组 政 织 管 理 体 制 的 分析 , 析 了城 郊 区 大遗 址 区保 护 用 地 流 转存 在 的制 度 因素 , 出城 市化 进程 中大遗 址 区治 理 的 制 度创 新 。 剖 提
生机 制 , 大遗址 保 护 和城 市经 济 增 长两 个 要素 中 在 间寻求一 种动态 的平 衡 , 城郊 大 遗址 区可 持续 发 是
展 的重要 保障 , 是 古老 的旅 游城 市 在未 来 发 展 中 也
面 临 的一 个 严 峻 问 题 。
集 中分布 的城市 。 当前 , 以西 安 片区 和 洛 阳片 区 大
探究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协同机制
探究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协同机制【摘要】:城市的高速发展与城市的快速更新使我们对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思考,即应当开发,还是应当保护;而在保护过程中,应如何发展当地的经济以及在开发的过程中如何限定开发的强度。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运用层次分析法的概念,着重从遗址保护区的经济、社会、环境展开论述,以期为大遗址保护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名城保护城市发展经济社会环境遗址作为历史发展的印记,对考古学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考古研究,我们可以了解那一时期的建筑、文化以及社会环境;但遗址的过度保护同样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城市不能及时更新、经济基础落后、教育水平低下等。
因此,许多年来,城市规划部门和考古研究部门遗址进行着一场博弈,谁也不愿做出让步。
如何确定一处城市遗址的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经越来越显重要。
一、经济效益1、注重遗址保护模式(1)资金来源短缺传统模式下,对大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基本是由政府包办,全部费用由财政划拨,采用事业型管理经营模式但这种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由于实施大遗址保护和管理的经费主要依靠行政拨款,在当前地方财政不很宽裕的情况下,文物保护经费紧张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例如,汉长安城所在的未央区全年财政下拨的文物保护事业费仅1万元,尚不足两个工作人员一年的工资。
蓝田猿人遗址每年只有1000多人参观,一年经费只有2万元,还要负担文管所7名职工的费用,保护设施破旧不堪。
(2)人均收入低下由于不能搞开发建设,城市不能发展,许多农民只能靠种地为生,而18-40岁左右的则是靠道周边地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收入水平低下。
在企业经营方面,由于受事业管理模式的限制,难以形成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意识,基本是等客上门,很少主动宣传促销,往往是门可罗雀。
2、注重开发建设在注重开发建设的模式下,人们的经济来源更加多样化。
不但可以发展各项企业增加人民收入,也同时解决了当地人的就业问题;当然,在开发建设中,应注重开发的力度与开发的强度,同时可也利用当地的原有经济结构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和农家乐,这不但利于保证遗址区原有的历史面貌得以保留,更能使更多的的人有所生计。
大遗址相关概念研究综述定稿
大遗址相关概念研究综述一、大遗址概念提出及讨论"大遗址是建立在遗址概念基础上的相对概念,是中国独有的概念。
大遗址这一概念苏 秉琦先生在二十世纪 80年代讨论古城古文化古国时提及,国家文物局于上世纪 90年代初期 在河北南戴河首次召开了关于大遗址的会议。
1997年3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大遗址这一说法, 即古文化遗址特别是大型遗址。
并强调应 将该类遗址的保护工作纳入当地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 进入新世纪,一些专家与学者对大遗址这一已被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认的术语进行了概念的界定, 孟宪民认为“大遗址不仅是文物分类意义上的大型古文化遗址的简称, 更包括与地理环境相关联的遗址及包含有 文物、建筑群的遗址群体综合系统,是文化意义上的完整体现” 1。
喻学才认为“大遗址并非考古学的学术概念, 而是依据文化遗产分布地域广的特征命名的,专指相对于一般遗址而 言范围大、占地广价值高的大型古文化遗址。
” 2陈同滨认为“大遗址是近 10年来我国从遗 产保护和管理工作角度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专指中国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文物价值突出大型考古文化遗址与古墓葬。
大遗址由遗存本体和相关环境组成, 具有遗存丰富、历史信息量大、现存景观宏伟,且年代久远、地域广阔、类型众多、结构复杂等特点。
” 3陆建松认为“大遗址是指大型古文化遗址, 由遗存及其相关环境组成, 在我国考古学文化上具有重大意 义,在我国历史上占有政治文化经济军事重要地位的古代都成、原始聚落、 宫殿、陵墓和墓葬群、宗教遗址、交通设施遗址、水利设施遗址、手工业遗址、军事设施遗址、其他建筑遗 迹均可视作大遗址。
其面积有几十万平方米、几百万平方米,甚至几十平方千米、几百平方 千米。
” 42007年7月召开的”中国大遗址保护研讨会“上,大遗址的概念界定成为首要议 题。
傅清远指出“大遗址用于专指中国文化遗产中规模和文化价值突出的文化遗址,是遗存 本体和与其相关联的环境载体共同构成的综合体。
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
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摘要:大遗址是我国古代人类智慧文明的结晶,为现代人类文化增添了非常宝贵的财富。
但是面临来自人为和自然的破坏,我国大遗址目前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如何正确的处理人为和自然两个因素给目前大遗址带来的破坏?在本文当中,结合大遗址国内外主要研究的理论成果,综合分析西安市大遗址保护与开发的先例,从计算机数据库的技术和因素均衡理论两个角度切入,构建汉长安城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与开发模式。
关键词:遗址公园;数据库技术;汉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一、大遗址开发与保护概况1.1大遗址开发与保护的基本背景多视角下深度挖掘分析各个大遗址开发与保护模式,结合大遗址保护与开发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出大遗址开发与保护的新模式,针对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区,重点保护区采用传统遗址展示方法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的大遗址文物文化展示与保护模式,针对建设控制地带和文化产业园区,重点发展与大遗址文化产业相契合的文化产业集群,不断为大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注入新的经济和文化实力。
1.2大遗址保护与开发的基本概念大遗址的概念: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等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等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是古代文明的结晶和历史文化的见证。
大遗址的特点:大遗址具有不可再生性、价值斐然性、规模宏大性等特点。
大遗址的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社会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研究价值等价值。
二、汉长安城汉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处在国家目前正在建设的副省级西咸经济一体化区域的核心地段当中的汉长安城遗址,从西安整体的城市发展来看,未央汉文化区和曲江唐文化区、浐灞生态区、明城墙内古城风貌区、西高新现代化城市风貌区、临潼秦文化区域一同构筑大西安的文化产业区。
2.1汉长安城遗址重点保护区域:三维可视化技术,通过对重点保护区域内部的重要文物、城墙遗址、城门遗址、各个宫殿遗址,其中城门遗址,包括东面的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遗址;西面的章城门、直城门、雍门遗址;南面覆盎门、安门、西安门遗址;北面横门、厨城门、洛城门遗址,通过3dmax技术进行模拟绘制彷汉代城门建筑图形,并利用auto cad结合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绘制汉长安城3d模型图。
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实施效果评估
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实施效果评估近年来,我国对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实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本文将对该遗址公园的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其在文化保护、旅游开发、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影响。
规划设计方面,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借鉴了国内外一些成功的案例,包括确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游客中心和配套设施等。
同时,它也有着独特之处,如在规划中兼顾了考古研究与旅游功能的统一。
规划目标的实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包括政府、专业机构、旅游企业等。
在文化保护方面,该遗址公园的规划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核心保护区的划定和保护措施的落实为遗址的保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公园内的文物陈列和展示也得到了有效的呈现,游客可以有机会近距离观赏到历史悠久的汉代文化遗产。
同时,专门设立的考古研究区域也给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好的工作环境,并取得了重要发现。
因此,可以说在文化保护方面,该公园的规划实施取得了积极的结果。
在旅游开发方面,该公园的规划实施为长安城地区的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规划中设计的游客中心提供了全面的游客服务,并提供了丰富的参观体验。
游客可以通过导览、解说等方式了解到汉长安城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公园还设计了多样化的旅游项目,如文化活动、体验式游览等。
这些项目丰富了游客的选择,并带动了当地的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因此,可以说该公园的规划实施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经济增长方面,该公园的规划实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公园的建设不仅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产业,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流量。
这些游客的到来为该地区的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行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收益。
此外,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也为当地提供了就业机会。
可以说,该公园的规划实施为地方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除了以上效果外,该公园的规划实施还带来了其他一些影响。
遗址区居民生活质量与保护态度研究——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为例
中编:220000 文类: I )0-遗址 区居 民生活质量 与保护态度研究 圈号K6 2文 识: 章号90 0117 分 1- 7-8  ̄ 7 献 B 90 标 8 码
la7 2‘部源 西与利用》资助究 0z9 6西资址保护 经发研。 2j0 ) jd 文物大遗 与部济展
究提 供 客 观真 实 的基 础 资料 ②学 者 们
并 未充 分认 识 到 ” 遗址 ”所 特有 的复 大 杂 性 ,习惯 于 将 分布 于不 同 区位 ,受 遗 址不 同影 响的 居 民笼 统 的划 为遗 址 保 护
源 禀 赋与 区域 社 会 需 求两 方面 分 别论 证 了保 护 区发展 都 市 农业 的 充分 性 与必 要 性 .并利 用现 代 农业 科技 , 因地制 宜 , 设 计 出 多种 都市 农 业 生 产经 营模 式 .以促
刘 科 伟 通过 遗 址 区 内社 会经 济 特 征 透 视 ,揭 示遗 址 区现 行的重 保 护 . 利 用 轻 的 限制 “ 型保 护 模式 是 导致 居 民收 入
誊
三
识 结构 . 为遗 址保 护 中改善 居民态 度和提 高 居民 支持 度 ,协 调 保 护与 发展 问矛 盾
。
,
它是 西汉 王朝 和 新莽 王朝 的
来 ,城 市 化 的胁 迫 作 用使 得地 处 城市 郊 区的 一些 大遗 址 保护 区在保 护 与 发展 之
首都
也是 中国现 存 范 围最 大 保 存 最 完 整 遗迹 最 丰 富的 处 统 一王 朝 的都
一
利 益群 体 .遗址 区居 民的 保 护态 度 与行 为 对遗 址 保 护具 有举 足 轻重 的意 义 。然 而 ,当前 国 内关 于大 遗 址保 护 的相 关 研
西安半坡遗址保护利用与纺织城片区发展浅析
西安半坡遗址保护利用与纺织城片区发展浅析2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753陕西省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75摘要:本文对西安半坡遗址的保护利用现状、纺织城片区区域发展现状及半坡遗址与所在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基于城市蔓延之下,遗址保护与地方经济相互抑制,通过博弈论、弹性规划思想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建设半坡文化遗址公园并与周边区域特色经济协同发展策略及相关对策。
关键词:半坡遗址;纺织城;区域发展;保护利用1研究背景西安半坡是西安市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产,于1953年被发现。
由于其规模巨大,保存也较为完整,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仰韶文化时期聚落文化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价值,1961年时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半坡遗产的保护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7年设立的专门机构--西安半坡博物馆,是我国在考古遗址基础上设立的博物馆。
半坡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数历史遗存得以保存、初步建立了相关的保护制度、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取得了众多的学术研究成果遗产也成为西安城市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
但是,与半个世纪前相比,当前对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的认识更加全面与深刻,原有的保护工作已不能满足当前的要求;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半坡遗产保护所处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对遗产历史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造成潜在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半坡遗产的保护利用进行探索,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与面临的挑战,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和区域发展协同方向提出一定的策略。
2半坡遗址与周边环境现状2.1保护现状半坡遗址经考古发掘的房址、窖穴、环壕、哨所建筑、陶窑、墓葬等均为原址原物,已原状展示的土遗址和出土的大量可移动文物成为原址实物的佐证;遗址真实性较好。
自开展考古工作至今,半坡博物馆范围内的遗址都进行了较好的保护,遗址延续性基本得到体现。
大遗址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以汉长安城遗址区周家河湾村新农村规划为例
me t ln h a ga n in un i n o j wa i g r ne a l f u hac nlt T e n a s T eCh n ’na ce t isst a dZh ui nvl eaea x mpeo c o fc h p r e a l a s i
vl e iag l
大遗址是我国近十年来从遗产保护和管 理工作角度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用于专指中 国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文物价值突出的大型
考古 文化遗 址和 古墓 葬 _。大遗 址 年代 久远 、 1 _
制,难 以按照正常的发展理性进行产业发展 与村镇基础设施建设 ;另一方面,在快速城 镇化背景下,村 民或村集体 白发的建设活动 对遗址的保护产生 了前所未有的 击。因此, 中
Pe evn ag un is t o riae e RuaCo srcinZ o jwa i rs ri L reR i St hC odn tdN w rl nt t : h ui nVi g s e wi u o a —
lg w r l n t cinEx mpeCh nW e l n , i a a eNe Ru a sr t a l/ e ni g L N Co u o a
规 划 设 计
i
大 遗 址 保 护 与 新 农 村 建 设 的协 同
以汉长安城遗址区周家河湾村新农村规划为例
口 陈 稳 亮 , 励 娜
[ 摘
要] 新 农村 建 设 的热 潮 中 , 地处 城 市 近郊 的 大遗 址 区内 的一 些 村庄 建 设 活 动 与遗 址 保护 产 生 了 在
如何 以社 会 主义 新 农村 建 设 为 契机 , 通过 遗 址保护 、历史展 示 、土地利 用引导 与控 制 、聚 现 大遗 址 保 护 与新 农村 建 设 的 协 同, 对 历史
大遗址保护中聚落搬迁研究——以汉长安城为例
村 的 单 体 建 筑 绝 大 多 数 属 于 混 凝 土 平 房 ; 次 为 2层 的 混 凝 土 楼 房 , 约 占 总 数 的 1 4 两 者 合 计 占 总 数 的 其 大 /,
8 . % 。砖 瓦 平 房 和 2 砖 瓦 楼 房 合 计 占总 数 的 1 . % 。 还 有 一 些 类 型 很 少 见 , 如 纯 土 坯 房 和 3层 混 凝 82 层 11 比
间 砖 瓦 平 房 以 及 一 间混 凝 土 平 房 和 一 问 2层 砖 瓦 房 加 上 , 例 9 % 。 从 上 述 分 析 可 以 发 现 , 在 的 户 型 以 比 7 现 混 凝 土 占绝 对 优 势 ( 图 2 。 见 )
第 2 第 1期 209卷2月 09年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 NAL OFS HANCRA0 N ORMA . I UNI VER ⅡY S
V0 . 9. . 1 2 No 1 F b. o 9 e 20
大遗址保护中聚落搬迁研究
以汉长 安城 为 例
张 宏
( 苏州经 贸职业 技术 学院 , 江苏 苏州 250 ) 10 9
摘
要: 通过 对汉长安城遗 址 内聚落发展现 状、 势及 对消极 影响 的分析 , 究聚 落发展 背后 的动 力机 制 , 趋 研 在
此基础上提 出成立汉 长安城遗址保护开发 管理委 员会 、 通过城 市化 不断减 少大遗 址 内居 民、 多方筹措搬 迁经 费、 加 强 宣传教育等 四项具体 对策。
但 是 这 些 研 究 有 一 个 共 同 问题 , 是 没 有 对 遗 址 保 护 中最 重 要 的 问题 — — 移 民 搬 迁 进 行 详 细 分 析 , 就 导致 了 3: 址 保 护 措 施 在 实 践 中 难 以操 作 。 v 遗 如 汉 长 安 城 保 护 总 体 规 划 投 资 共 3 86 5. 8 8 2万 元 ( 1 。 其 中 移 民 搬 迁 费 2 20 9 6万 元 , 总 投 资 的 表 ) 1 7 . 占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浅谈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浅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考古遗址为核心资源,以保护、研究、展示遗址遗迹为主要任务的公园,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
在公园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遗址的自然环境、人文背景和保护需求,合理规划公园布局,保护好遗址遗迹,提供优质的展示和参观体验。
公园规划应充分考虑遗址的自然环境特点。
遗址所在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植被类型等都会对公园的规划产生影响。
在设计公园布局时,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势、水系与植被,使其与遗址相互融合,形成自然宜人且有特色的环境。
还需要考虑到遗址保护的要求,合理规划公园道路、休息设施的位置,以减少对遗址的破坏。
公园规划需要注重保护和研究遗址遗迹。
保护是公园的首要任务。
在规划中,应明确保护区与游览区的划分,合理设置缓冲区和保护措施,如建设观景台、围栏等,以保护遗址不受人为损坏和自然侵蚀。
对于一些特殊的遗址,还可以设置专门的保护区或开展密封性保护,以确保遗址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公园规划还需考虑到遗址的研究需求,合理规划遗址研究与保护基地,提供科研所需的设施和支持,为学术研究和考古发掘提供便利。
公园规划应注重展示和参观体验。
公园是向公众传承文化遗产、宣传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平台,因此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展示形式和参观体验。
在规划中,可以设置遗址展示馆、博物馆等专门展示设施,展示考古成果、文物,以及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
还可以设置景点、步道、解说牌等,引导游客参观和了解遗址,增加参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公园规划还应考虑到无障碍设施的设置,以方便身体条件较差的游客参观。
公园规划中还需要注意与周边社区和环境的协调。
公园建设不应仅仅局限在遗址的范围内,还应结合周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与周边居民和社区进行合作和互动。
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举办展览和讲座等形式,加强公众对遗址保护和文化传承的意识,提高公园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大遗址保护利用路径探索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大遗址保护利用路径探索摘要:以汉长安城大遗址历史保护与民生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出发点,分析目前“限制型保护”模式存在的弊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向“引导型保护”转变的思路和途径,即在汉长安城遗址内划定“三线”,文物保护线定规模、定界线,基本农田线和开发建设线定规模,边界可弹性处理,从而有利于在非核心遗址区引入企业、植入产业、盘活资源,同步解决民生和文保两大问题。
关键词:大遗址;汉长安城;引导型保护1.大遗址保护现状1.1被动式的“搁置”西安大遗址中属汉长安城遗址的规模最大,约36平方公里,占中心城区总面积的6.1%,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区西北角,三环以内,已成为西安市中心城区组成部分之一。
(见图1)汉长安城遗址依据相关文物保护规定及保护规划进行了严格保护,以“严控”为主。
由于汉长安城规模过大,受技术、资金等因素制约,除未央宫片区外,目前汉长安城整体的文物勘察工作还未完成,且推进缓慢,各类建设受到不同的掣肘,使得汉长安城在城市发展中长期处于“被搁置”的状态。
从城市热力图可以看出,汉长安城基本成为了城市的空白区域,是城市发展的“洼地”。
(见图2)图1 汉长安城与城市发展关系图图2 城市热力图以汉长安城东侧朱宏路为分割,同属于未央区,两侧城市肌理、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相差极大,形成“一条朱宏路,东西两重天”的尴尬局面。
虽然汉长安城片区整体被保护,但并非一块“空地”,目前,汉长安城内居住人口为11.6万,其中现状村庄人口5.4万,流动人口7.2万。
1.2严控下的“荒废”(1)表面性的拆除。
受到历史保护的限制,一般的城市开发建设均被排除在外,早期由村集体招商进行的低端的以仓储为主的工厂先后被拆除、清理。
部分拆除仅进行了地面清理,很多废弃地基则被掩埋,成为无形的垃圾。
(2)基本农田撂荒。
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汉长安城中基本农田的规模为8.08平方公里,地面30公分以下禁止动土的“保护措施”导致无论是农田灌溉还是居民用水均无法与城市管网对接。
大遗址保护的PRED协调发展案例与模式——基于汉长安城的实证与思考
现 居 住 人 口约 6 人 ,它是 西 汉 王 朝 和 新 莽 王 朝 【 图分 类 号 】 T 9 4 9 8 2 万 中 U 8 iK 2 7 的首 都 . 是 我 国 现 存 范 围 最 大 . 存 最 完整 、 也 保 遗 【 献 标 识 码 】 A 文 迹 最 丰 富 的 一 处 统 一 王 朝 的都 城 遗 址 [。
1 汉 长安城 大遗址 保护的 P E R D现 状分析
【 章编号 】1 0 —1 9 文 2 2 O 3
汉长安城位于西安市西北角 . 面积 3 k 7 8m .
( 0 6 0 -0 6 一O 20 )7 0 3 5
ABSTRACT: g — p e r a i a i n a d u b n Hi h s e d u b n z t n r a o
与 遗 址 保护 相 互 制 约 的现 状 , 保 护 区P E 不 协 对 ED
心 .对 遗 址 保 护 区 的 居 民 生 活 、文 物 遗 迹 、历 史 环 境风 貌 之 间 的联 系 与 发 展 从 多 层 面 进 行 系统 研
究的却不多见 . 而关于遗址保护可持续发展 的研
究 也 仅 停 留 在 探 索 阶 段【 。 3 】 本 文 将 地 理 系 统 中P E 概 念 导入 遗 址 保 护 : RD P po lj 的 是 保 护 区 内居 民 f 会 经 济 生 活 j (e p 指 e 社 , R ( su e表 示遗 址 内 人 文 资 源 ( 物 ,地 上 、 r or ) e c 文 地 下 遗 址 ) E (n in e t代 表 保 护 区 的整 体 环 , ev om n) r 境 风 貌 ( 态 和 生态 环 境 、传统 格 局 等 ) D 文 . (eeomet意 味 着协 调 发展 . 合 考 虑 P E 是 dv I p n) 综 RD 为遗址保护提供可持续发展 内涵。
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
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作者:魏元元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年第03期摘要:大遗址是我国古代人类智慧文明的结晶,为现代人类文化增添了非常宝贵的财富。
但是面临来自人为和自然的破坏,我国大遗址目前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如何正确的处理人为和自然两个因素给目前大遗址带来的破坏?在本文当中,结合大遗址国内外主要研究的理论成果,综合分析西安市大遗址保护与开发的先例,从计算机数据库的技术和因素均衡理论两个角度切入,构建汉长安城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与开发模式。
关键词:遗址公园;数据库技术;汉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一、大遗址开发与保护概况1.1大遗址开发与保护的基本背景多视角下深度挖掘分析各个大遗址开发与保护模式,结合大遗址保护与开发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出大遗址开发与保护的新模式,针对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区,重点保护区采用传统遗址展示方法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的大遗址文物文化展示与保护模式,针对建设控制地带和文化产业园区,重点发展与大遗址文化产业相契合的文化产业集群,不断为大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注入新的经济和文化实力。
1.2大遗址保护与开发的基本概念大遗址的概念: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等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等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是古代文明的结晶和历史文化的见证。
大遗址的特点:大遗址具有不可再生性、价值斐然性、规模宏大性等特点。
大遗址的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社会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研究价值等价值。
二、汉长安城汉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处在国家目前正在建设的副省级西咸经济一体化区域的核心地段当中的汉长安城遗址,从西安整体的城市发展来看,未央汉文化区和曲江唐文化区、浐灞生态区、明城墙内古城风貌区、西高新现代化城市风貌区、临潼秦文化区域一同构筑大西安的文化产业区。
保护与利用:大遗址可持续发展的互动整体
没 或较 少 ) 将遗 址保 护 利 条件 , 大汉 代 考古学 在世 界的影 响 。 扩 规划 , 对文 物保 护 、 态环境 建设 、 镇 利 用 的关 系 , 有 ( 生 村 景观 建设 、公 园形象 景观 建设 和旅游 发 与遗址 利用看 成一 个互 动的 整体 。 完善 考古领 队 资格 评审 制度 ,继 续做好 田野考 古奖 的 评奖 工作 。进 一步加 强 各 地文物 考 古机 构 、 古野 外工 作站 、 址 考 遗 博物 馆与 西北 大学 、汉 长 安城 考古队 的 汉 长 安 城遗 址大 多数 由夯 土 构成 , 合作 ,重 视考 古队 伍从 业人 员的业 务培
基金项 目: 敦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 目 (2 z 7 0 2 ) 西部资源 与西部经济发 展研究 文物大遗址保护与 利用》 0j j 9 0 6 Ⅸ ad (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 t ) 、 2 统万城 遗址综合研究【 。 M】 西安:三秦出版社 , 0 4 该书对统万城遗址 有较 为系统研 究 20 .
策; 刘科伟 、 牛栋 【 6 ) 了汉长 安城遗 址 害 比较显 著 。汉长 安城 大遗 址保 存 至今 分析
的扩 大和 社会 经济活 动 向周 围遗址 保护 其以 人 为因素 破 坏为 重 。如 何 寻求 汉长 区的 迅速 扩张 和不断 渗透 ,遗 址保 护 区 安城 大遗 址保护 ? 社会 经济 发展 和遗址 保护 在空 间上彼 此
汉长安城 保护与利用研 究综 述
权 东计 、霍小 平‘ 以汉长 安城 为例 ,
(0 i 上) 2k 以 n 。按 地理位 置 可以 分为 三 明显的 区域特征 与综 合 特性 )才可 以称
种 :一 种是 位于 现代经 济较 发达 的城 市 为大 遗址 。 因此 相对 大遗 址而 言不 特别 通过 对汉 长安 城遗 址分 布概 况 、遗 址构
关于大遗址保护利用问题的理性思考——以汉长安城遗址项目的启动实施为例
关于大遗址保 护利用问题 的理性思考
— —
以汉长安城遗址项 目的启动实施为例
马建 昌 ,张 颖z
( 1 .西北 大学 文化遗产学院,西安 7 1 0 0 6 9 ;2.西安武警工程大学 理学院,西安 7 1 0 0 8 6 )
摘
要 :在城市化进程和文化复兴步伐 不断加 快的背景下,大遗址 的保护利用成为 当地政府和 文物主管部门
有 抓 住 历 史 机 遇 ,充 分 权 衡 各 种 因 素 ,才 能 有 合 理 可 行 的 行动和举措。
我 国历史上 占有政 治、经济 、文化、军事 重要 地位 的原 始 聚 落、古代都城 、宫殿和墓 葬群 、宗教遗 址、水利设施 遗 址 、交通设施遗 址 、军事设施 遗址 、手 工业遗址 、其他建
大 遗址是指 “ 大 型 古 文 化 遗 址 ,是 由遗 存 及 其 相 关 环 境 组 成 。 一 般 是 指 在 我 国考 古 学 文 化 上具 有 重 大 意 义 或 在
坷曲折 ,但总 的来说 ,珍惜 文化遗产 ,是 中华 民族 的一 个 优 秀文化传统 。但 在具体 的历史时期和 时空环境 下 ,遗 产 的保 护 利 用 都 会 被 附 加 上 许 多客 观 因素 。 所 以 , 在 现 阶 段 的国情下 ,实施 大遗址保 护利 用项 目,必须要将 其放在 特 定的时空条件下 和坐标体 系中去理解和 考量。一 句话 ,只
号 。如 果 这 样 ,等 待 我 们 的 不 是 “ 右 ” 的失 误 ,就 是 “ 左”
必须解决 的一件大事。本文以汉长安城遗 址的保护利用 为例 ,对大遗址项 目实施启动要考虑 的多方价值诉求等进 行 了系统分析 ,强调指 出:项 目的实施要找准 时空定位和坐标体 系,兼顾属地和行业管理部 门的价值判断;实现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意见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19.01.02•【文号】办保函〔2019〕3号•【施行日期】2019.01.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意见办保函〔2019〕3号陕西省文物局:你局《关于呈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18——2030)(修编稿)的请示》(陕文物字〔2018〕101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暂不同意所报规划。
一、所报规划尚需作以下必要的修改和完善:(一)应系统梳理、总结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经验成果,客观分析存在问题,结合落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和推进陕西省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进一步明确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整体思路、规划原则、主要目标等,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二)切实加强与考古单位的沟通,收集最新考古研究成果,科学认定汉长安城遗址的分布范围、格局、重要遗迹位置和规模等,注意分析汉长安城选址及周边山形水势特点、汉长安城遗址与西安市的空间关系等,在此基础上科学确定文物构成和保护对象。
(三)应深化价值评估和现状评估内容,客观评价汉长安城遗址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及其保护利用的示范意义。
同时,应系统梳理、全面分析文物保护规划执行情况,客观分析规划范围内城乡建设、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等因素,为修订文物保护规划提供依据。
(四)应综合考虑文物保护管理需要、遗址保存现状和西安城市建设发展等,科学划定保护区划及其具体边界,通过规划措施引导城市建设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规范民众日常生产生活。
建议调整城墙保护范围的具体边界;统筹考虑南郊礼制区的整体保护,制定保护管理专章;细化建设控制地带分类,制定差别化控制性要求和具体控制指标;强化霸城门等3座城门两侧的控制强度,进一步降低新建建筑高度;明确景观控制区的控高要求,充分论证村庄建设控制高度12米的可行性。
大遗址保护与村镇发展的矛盾与协同——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内北徐寨为例
大遗址保护与村镇发展的矛盾与协同——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内北徐寨为例李文竹【摘要】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大遗址保护和当地村镇发展出现了明显矛盾.作为中国大遗址的突出代表,一直以来汉长安城遗址都深陷"保护限制发展,发展破坏保护"的双输尴尬局面.在此背景下,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内的北徐寨为例,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北徐寨发展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探析.在此基础上,对遗址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之策提出了一些建议.【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2页(P99-100)【关键词】大遗址保护;村镇发展;矛盾;协同;汉长安城;北徐寨【作者】李文竹【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引言:最近以来,城镇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博弈问题受到学界广泛关注。
大遗址不单单带有一般文化遗产所具备的文物属性,还有着区域自然和社会特征的区域属性。
然而,大遗址所具有的多元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其保护与利用过程的复杂性。
笔者以“具有典型性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内的北徐寨”为例,对大遗址保护与遗址区内村镇发展产生的矛盾进行探究。
并将其经验进行推广与复制,进而惠及整个遗址区,以期对我国大遗址区域的保护提供借鉴作用。
1.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发展的背景分析汉长安城遗址地处西安市西北角,是我国当前覆盖范围最大、保存完整度最高、遗迹最丰富的都城遗址。
受限于文物保护政策,汉长安城遗址周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均与其他地区有着显著差距。
此外,西安市城市外延发展规划导致遗址区内存在大量非法圈现象和违规用地企业,对遗址区内数万居民正常居住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2.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北徐寨发展的矛盾分析2.1 北徐寨概况北徐寨村现属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街办。
村南紧贴见证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场所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汉长安城遗址直城门大街。
与未央宫前殿遥遥相望,交通发达,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称“北阙甲第”。
文物考古中的遗址保护与城市规划
文物考古中的遗址保护与城市规划文物考古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而城市规划则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基础。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平衡遗址保护和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文物考古中的遗址保护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合理协调。
一、文物遗址保护的重要性1.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文物遗址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历史记忆。
通过保护文物遗址,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2. 研究历史文明文物遗址是研究古代历史文明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遗址的考古挖掘和研究,可以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推动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的发展,丰富人类文明的研究成果。
3. 旅游文化资源文物遗址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价值。
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遗址,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
二、遗址保护与城市规划的冲突与协调1. 冲突点: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利益冲突城市规划追求现代化发展,而文物遗址保护意味着对土地开发和建设的限制。
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这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突出,如何找到平衡点成为各地需要面对的难题。
2. 协调机制: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为了协调遗址保护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协调机制。
这包括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遗址保护的权责,加强保护管理和监督;同时,鼓励在城市规划中融入文物保护要求,形成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
三、遗址保护与城市规划的良性互动1. 文物遗址规划在城市规划的初期阶段,应充分考虑到遗址保护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通过合理划定红线区域,保留空间给予遗址保护,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
2. 文物展示与城市形象将文物遗址有机融入城市景观规划,通过合理设计、布局和建设,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形象。
保留文物遗址的同时,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3. 旅游与经济发展文物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可以促进旅游与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 护与 区域 发 展 的 协 同 是 编 制 科 学 、 理 、 合 可操 作
基 金 项 目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青 年 基 金 项 目 ( 2 J Z 06) 陕 西省 教 育厅 2 1 1Y C H 1 和 0 0年科 学 研 究 计 划 项 目及 重 点 研
于协 调 。 为 此 , 西 安 市 文 物 局 委 托 , 北 大 学 文 化 遗 受 西
产保 护规 划 中心 于 2 0 0 5年 重启 《 长 安 城 遗 址 保 汉
护 总体规划 》 制 工作 。规 划 结合 近年 来 国家 文 物 编 局对 全 国重 点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保 护 规 划 编 制 的 最 新 要求 和大 遗址保 护 规 划 的前 沿 理 论 , 以大遗 址 保 护 与 区域发 展 协 调 为 指 针 , 规 划 技 术 路 线 、 架 与 在 框
索 与创 新 。
【 关键 词 】大 遗 址 保 护 ; 区域 发 展 ; 调 ; 长安 城 协 汉
【 中图分类号】T 9 4 U 8
【 文献标识码 】 A
引 言
大 遗 址 是 指 中 国 文 化 遗 产 中 规 模 特 大 、 化 价 文 值 突 出的 大 型 文化 遗 址 、 存 和古 墓 葬 。 们 占 遗 ¨它
之 后最 终形 成 。
图 1 规 划 范 围图
总体 规划》 。然 而 , 由于 汉 长安 城 规模 巨大 , 址 保 遗 护面 临 问题 复杂 , 案 前 两次 申报 并 未通 过 国家 文 方 物局 评审 , 原委 除却 规 划 编制 中 的一 些技 术 因素 之 外, 主要症 结在 于文 物 保 护专 家 与 地 方 政府 在 保 护 范围、 保护 措 施 、 民搬 迁 等 区域 利 益 上 的 分 歧 难 居
大 遗 址 保 护 规 划 属 中 国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领 域 新
1 项 目背 景
汉 长 安 城 遗 址 位 于 西 安 市 西 北 郊 , 积 约 为 面 7 .2 m 。 图 1 它 是 西汉 王 朝 和新 莽 王 朝 的首 5 0 k ( )
都 , 是我 国古代 第一 个 建 制 布局 完 整 的 统一 帝 国 也 都 城 遗址 。16 9 1年 , 长安 城遗 址 被 国务 院公 布 为 汉 第一批 全 国重 点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作 为 中 国 大 遗 址 的突 出代表 , 汉长 安 城在 我 国近几 十年 高 速 的城 市
究基地建设项目 21 。。 (0o ) J
44
城市发展研 究 1 9卷 2 1 0 2年 4期 Ura tde o. 9 No 42 2 b nSu isV 1 1 . 01
陈稳 亮 等 : 遗 址保 护 与 区 域 发展 的 协 调 性 规 划 探 索 —— 以 汉 长 安 城 遗 址 保 护 总 体 规 划 为 例 大
60 6 ) 1 0 4
【 要 】 速 城 镇 化 背号 下 , 摘 快 大遗 址 的保 护 与 其 所 在 区域 的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之 间 产 生 明 显博 弈 。作 为 中 国 大 遗 址 的 突 出代 表 , 汉
长 安 城 遗 址 长 年 来一 直 存 在 着“ 护 限制 发 展 , 展 破 坏保 护 ” 双 输 局 面 ; 保 护 规 划 更 缘 于 文 物 部 门与 地 方政 府 在 保 护 范 保 发 的 其 围 、 护 措 施 、 民搬 迁等 区域 利 益 上 的 分 歧 而 面 临 “ 制 难 、 保 居 编 审批 难 、 实施 更 难 ” 窘 况 。 在 此 背景 下 , 近 编 制 的 汉 长 安 城 的 新 遗 址 保 护 总体 规 划 以遗 址 保 护 与 区域 发 展 的 协 调 为 指 针 , 规 划技 术 路 线 、 划 目标 与 原 则 、 划 内容 上 均 进 行 了有 益 的 探 在 规 规
要类 型 , 我 国近 l 是 0年 发 展 起 来 的 、 门 用 于 大 型 专
考 古遗 址整 体保 护 的综 合 性 科 技手 段 , 大 遗 址保 在
区存 在 明显差 距 ; 一 方 面 , 安 市 城 市 化 的外 延 另 西
护 整体 工作 中属 关键 性 环 节 。 大 遗址 特 有 的区域 属 性使 其 保 护 规 划 较 之 其 他 不 可 移 动 文 物 的保 护 规划 , 在本体 保 护 、 环境 保 护 、 土地 利 用 、 源保 护 、 资 城 乡发 展 等诸多 方 面存 在 显 著 的差 异 性 与 复 杂性 ,
会上 , 国家 文 物 局 原 则 通 过 规 划 , 提 出 九 条 审 批 并
2 3 部 门协 作 , 众参 与 . 公 大 遗址 保 护 涉 猎 文 物 保 护 、 址 管 理 、 遗 土地 调 控、 环境 改 善等方 方 面 面 , 提 升 规划 的可 操 作性 , 为 项 目组 在资 料收 集 与 方案 编 制 阶 段 , 考古 、 与 园林 、 规划 、 土地 、 环境 等各 部 门进 行 了 全 面沟 通 ; 方 案 在 修 订 与成果 讨论 过 程 中 , 各 部 门代 表 的意 见 和 建 对 议 更进 行 了统筹 与 集 成 。此 外 , 确保 规 划 的公 平 为 性, 规划 编制充分考虑 到居 民这一遗址 区重要利 益群 体 的发展诉求 , 不仅 对各村居 民的生活质 量与保 护态 度 进行 了问卷调 查 , 动迁 居 民的搬迁 意愿 和 生活 对 预期进行 了现场 咨询 , 并通过人 户访谈 、 专题 座谈 、 邀 请 村 民代表参 与规 划论 证 等多 元方 式将 居 民意 见充 分纳入方案 , 实践行 了规划 的公众参与 。 切
城 乡 规 划
【 章 编 号 】 0 6—3 6 ( 0 2 0 —0 4 文 10 8 2 21 )4 0 4—0 6
大 遗 址 保 护 与 区 域 发 展 的 协 调 性 规 划 探 索
— —
以汉长 安城 遗址保 护 总体 规 划 为例
陈稳 亮 赵 达 (. 1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西安,1 6; . 陕西 70 1 2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川 成都, 0 四
24 央地博 弈 , . 多边 沟 通
意见 ( 容 详 见 国 家 文 物 局 文 物 保 函 [ 0 9 4 内 20 ] 1
号) 。根据 意 见 , 划 项 目组 与 西 安 市 政 府 有 关 部 规
门 和 主管 市领 导 就方 案 修 改 和完 善 多 次协 商 ,0 0 2 1 年 7月陕西 省政 府 常务 会 议 审议 通 过 《 长安 城 遗 汉 址 保 护总体 规 划 》 并 启 动 了 汉 长 安 城 遗 址 整 体 保 , 护和 利用工 作 。 结合 近年 来 参 与 汉 长 安 城 遗 址 保 护 总 体 规 划
内容 上 对 原 规 划 进 行 了全 面 系 统 的 修 改 与 补 充 。 规划 分别 于 2 0 0 7年和 2 0 0 8年 通过 西安市 城 市 规划 委员 会 和 市 长 办 公会 审查 。2 0 0 8年 1 2月 , 第 三 在
次关 于《 长 安 城 遗 址 保 护 总 体 规划 》的专 家 评 审 汉
城 乡 规 划
2 规 划 技 术 路 线
2 1 现 场调 查 . . 系统 评 估
为提项 遗址进 行 了多 次 大 规 模 的 现 场 调 查 。 调 查 不 仅 包
括对各 个 遗迹范 围 、 标 、 状 、 坐 形 面积 和 保 存 现状 等 文物信 息 的核 实 与 厘 定 , 涵 盖 对 遗 址 区聚 落 分 亦 布 、 民生活 、 业 结 构 、 地 类 型 、 础 设 施 等 区 居 产 用 基 域经 济社 会 现 状 的调 研 与 分 析 。在 以 上 基 础 数 据 和一 手资 料 的支 撑 下 , 目组 基 于遗 址 与 区 域相 关 项 联 的视角 , 遗 址 的价 值 、 存 与展 示 现 状 以及 遗 对 保 址 区的人 口社会 发 展 、 地 利 用 、 生 环境 、 土 卫 基础 设 施 和管理 现 状 , 行 了 全 面 系 统 评 估 , 而 廓 清 了 进 进 规划 需要 解决 的重 点 问题 。 2 2 学科 集成 , . 科研 支撑 针对 大 遗 址 保 护 总 体 规 划 涉及 遗 址 保 护 且 关 乎 区域发 展 的 复杂 性 特 征 , 目组 分 别 吸 收 考 古 、 项 规 划 、 会 、 游 、 理 等多 个 学 科 背景 的专 业 人 员 社 旅 管 加 入规 划 团 队 。面 对 汉 长安 城保 护 与 发 展 所 衍 生 的保 护 区划 、 展示 利 用 、 业模 式 选 择 , 民生 计 安 产 居 排 等一 系列 规划难 题 , 科 专 家 以提升 规 划 科 学性 各 与可操作 性 为指 向 , 自身 专 业 视 角进 行 理 论 探 索 从 与规划创 新 , 各专 项 方 案均 是 在 科研 成 果 和 课 题 项 目的支 撑下 , 过 适 应 修 改 、 复 论 证 与 意见 集 成 经 反
“ 大遗址 保 护 规划 编 制难 、 审批 难 、 施 更 难 ” 也 实 早 在 业界 形成 共 识 。 因此 , 视 大 遗 址 的 区域 复 杂 正 特性 , 尊重 遗 址 地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 而 探 求 大 遗 址 进
作用 引致 遗 址 区 内非 法 圈 地 以 及 违 章 企 业 进 驻 现 象层 出不 穷 , 而遗 址 区 数 万居 民 日常 生产 生 活 活动 更对 遗址构 成严 重威 胁 。 针对 汉长 安 城 遗 址 区“ 护 限 制 发 展 , 展 破 保 发 坏保 护 ” 的双 输 局 面 , 多专 家 和学 者 均 充 分 意识 诸 到编 制综 合 性 遗 址保 护规 划 的 重要 性 。早 于 19 97 年, 以西北 大学历 史 文 化名 城 保 护研 究 中心 科研 人 员为 主 的规 划 项 目组 , 启 动 了《 长安 城 遗 址 保 便 汉 护 区遗址保 护 与产 业 发 展 的 协 调研 究 》 《 遗 址 和 大 保护 利 用 与 区 域 经 济 协 调 发 展 模 式—— 以陕 西 为 例》 项规 划前期 研 究 , 于 2 0 两 并 0 0年受 西 安 市 文 物 园 林 局 委 托 着 手 编 制 《 长安 城 遗址 保 护 与 利 用 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