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一.流行过程的 基本条件
( 一)传染源
(三)人群易感性 (二)传播途径
(一)传染源 是指病原体己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
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下 列4个方面。
1.患者 2.隐性感染者 是重要传染源。 3.病原携带者 4.受感染的动物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 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传播 途径由外界环境中各种因素所组成, 从最简单的一个因素到包括许多因素 的复杂传播途径都可发生。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一)发热
(二)急性期改变
(一)发热
发热常见于传染病,但并非传染病所 特有。外源性致热原(病原体及其产物等)进 入体内,激活单核-吞噬细胞、内皮细胞、 B淋巴细胞等,使后者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如 IL-1 、 IL-6 、 TNF 、干扰素等。内源性致 热原通过血循环刺激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 , 使之释放前列腺素E2。后者把恒温点调高, 使产热超过散热而引起体温上升。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 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 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 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 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 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 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潜 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个传染病中都存在。
(二)急性期改变
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 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它 出现于感染发生后几小时至几天,也可见 于某些慢性疾病。主要的改变有:
1.蛋白代谢
2.糖代谢
3.水电解质代谢
4.内分泌改变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 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 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流行过 程的发生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就是传 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流行过 程本身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传染病学总论
民间机构、学术团体和企业之间在传染病防治领域开展广泛的交 流与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THANKS
感谢观看
重大疫情频发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多次爆发重 大疫情,如埃博拉病毒、登革热 、寨卡病毒等,对人类社会造成 严重影响。
新发传染病的挑战与机遇
1 2 3
挑战
新发传染病往往具有快速传播、高致死率和高传 染性等特点,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
机遇
新发传染病的出现也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促 进了抗病毒药物、疫苗和诊断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
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治疗原则
传染病的治疗应遵循“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早治疗并发症”的 原则,根据病原体种类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选择
针对细菌性传染病,应根据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严重程度和患者 生理状况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抗病毒药物选择
针对病毒性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 和支持治疗为主,同时可试用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
心理干预
传染病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不 良情绪,应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和疏 导,帮助患者保持积极心态。
05
传染病的现状与未来
全球传染病概况
传染病种类繁多
全球范围内存在大量不同种类的 传染病,包括病毒、细菌、寄生 虫等引起的疾病。
地域性差异
不同地区的传染病流行情况存在 显著差异,与社会经济、自然环 境、人口流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03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策略与措施
01
建立健全的传染病 监测和报告系统
通过定期收集、分析和发布传染 病相关数据,及时发现并控制传 染源。
传染病学总论
溶组织能力 • 侵袭力(invasiveness):在机体内生长和繁殖的能力 • 特异性定位( • 变异性(variability)
– 病原体可因环境或遗传因素而产生变异
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机体的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
种病原体感染 ➢ 混合感染:co-infection ≥ 2种病原体 ➢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某种病原体基础上再被另一种病原体
感染
概念
• 继发性感染: secondary infection, 病毒性肝炎继发细菌感染 • 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nosocomial
Perface of Infectious Disease
感染性疾病总论
感染性疾病的性质
• 感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导致健康 受到损害的各种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 染性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的性质
•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如阮粒、病毒、衣 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 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 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infection)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可以由以下几种方 式:交叉感染(通过患者或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导致的 感染),内源性感染(患者自身体内正常菌群引发的自身感 染),医源性感染(诊疗过程中或因医疗器械消毒不严导致 的感染) • 社区获得性感染:入院时已经存在的感染,包括有潜伏期而 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感染
• 入侵门户:破伤风通过伤口感染引起 病变 • 机体内定位:病原体入侵并定植后,可在入侵部位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汇报人:2023-12-2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病原学基础•传染病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目录•传染病治疗原则与方法•传染病预防策略与措施建议•传染病研究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预测0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定义根据病原体种类和传播方式,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患者、带菌者、潜伏期患者等人群中,成为传染病的传染源。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病原体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途径传播给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称为易感人群,易感人群的多少与传染病发病率的高低密切相关。
030201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社会恐慌和公共卫生危机。
加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护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传染病的危害与防控意义防控意义危害02传染病病原学基础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与特点细菌常见的传染病病原菌包括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
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病毒病毒是许多传染病的病原体,如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它们通常比细菌小,且复制周期短,容易变异。
真菌真菌也是传染病的病原体,如念珠菌、隐球菌等。
它们通常通过呼吸道或皮肤感染,引起肺炎、脑膜炎等疾病。
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空气、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
例如,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而淋病奈瑟菌则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后,通过粘附、侵入、复制等过程,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
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与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方法检测方法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病毒分离、核酸检测等。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出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并确定其种类和数量。
鉴定方法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化鉴定、免疫学鉴定等。
传染病学总论
• 脓毒血症pyemia:宿主免疫功能低下, 细菌的数量和毒力强时,患者的其他组 织和器官发生转移性化脓性病灶
传染病的诊断
• 临床资料 • 流行病学资料 • 实验室及其它检查
实验室及其它检查
• 一般常规检查 • 病原学检查 • 生化检测 • 免疫学检测 • 分子生物学检测 • 内镜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活体组织检查
病原体被清除
• 非特异性免疫 • 特异性被动免疫 • 特异性主动免疫
隐性感染 Covert infection
• 组织损伤 • 临床症状、体征 • 生化 • 免疫应答 • 数量多 • 感染后病原体被清除或携带
•
组织损伤
隐性感染 轻
• 症状
无
• 体征
无
• 生化改变
无
• 免疫应答
有
• 发生率
高
• 获得特异性主动免疫
• 肠道传染病 • 呼吸道传染病 • 虫媒传染病 • 寄生虫病
保护易感人群
• 非特异性
• 特异性
• 人工自动免疫
•
活菌苗 死菌苗 类毒素
• 人工被动免疫
•
抗毒素 丙种球蛋白
谢谢
传染源
• 病人 • 病原携带者 • 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 空气传播 • 水的传播 • 食物传播 • 接触传播 • 虫媒传播 • 土壤传播 • 血液制品
人群易感性
• 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容易感染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 自然因素 • 社会因素
传染病的特征
• 病原体
• 传染性
• 流行病学特征
丙类传染病
传染病学总论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侵袭力 invasiveness 毒力 virulence 数量 quantity of pathogens 变异性 variability
13
1.侵袭力
直接侵入人体 invade directly
Leptospira, filariform larva of Ancylostoma
29
1.病原体
有特异性 specific • 应用新技术可发现更多病原体
Be found with natural science advancements
30
2.传染性
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Infectivity is the main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other infection
immune response, not having histomorphological damage, no symptoms and signs, no any biochemical changes, only discovered by immunological examinations
34
1.潜伏期
常 态 分 布 normal distribution, as important evidence of
observing, detecting the contact in quarantine work
32
4. 感染后免疫
属特异性、主动、保护性免疫
specific, active, protective, can transfer to newborns through placenta
传染病学总论
免疫应答,
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 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
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14
②隐性感染的发生率
在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例如、脊髓灰质炎和 乙脑)中,是最常见的表现,隐性感染超过显性感 染的10倍以上。
③隐性感染的两种转归
是指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常年发病率处于水平。 ②暴发流行(Outbreak)
在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期内突然出现 许多同一疾病的患者。
1918年流感
2003年SARS 38
③流行(Epidemic) 当其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发病率水平或散
发发病率的数倍时。
④大流行(Pandemic) 某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波及全国各
⑴入侵部位直接引起病变;恙虫病焦痂。 ⑵入侵部位繁殖,分泌毒素、在远离入侵部位引起 病变;破伤风。 ⑶进入血循环,再定位于某一器官引起该脏器的病 变;流脑。 ⑷经过一系列的生活史阶段最后在某脏器中定居, 蠕虫病。
⑶排出途径(Route of exclusion)
患者、病原携带者和隐性感染者有传染性的重要因 素。
自发性腹膜炎 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交叉感染(Cross infection): 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医源性感染(Iatrogenic infection) 社区获得感染(Community acquired infection)
⑴影响流行过程的自然 因素
包括地理、气象和 生态等影响。
寄生虫病和虫媒传 染病为明显。
日 本 血 吸 虫 流 行 区 疟 疾 流 行 区
2024年度传染病学总论
2024/2/2
5
传染病分类方法
01
02
03
04
按病原体种类分类
如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 病等。
按传播途径分类
如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 病等。
按病程长短分类
如急性传染病、慢性传染病等 。
按病情轻重分类
如一般传染病、重大传染病等 。
2024/2/2
6
流行病学原理及应用
流行病学原理
研究疾病分布特征、流行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科学。
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疫苗接种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2024/2/2
03
实施疫苗接种计划
按照疫苗接种政策,有计划地对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同时,加强疫苗接种后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确保接种效果和安全性。
12
03 传染病诊断方法 与标准
2024/2/2
13
临床表现及体征识别
沟通渠道
通过电话、传真、网络等多种方式建立快速、高效的沟通渠道,确 保信息传递的畅通无阻。
保密要求
在信息共享和沟通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保护患者隐私和 信息安全。
26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预案制定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明确应对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指挥、通讯联络、现场处置、医疗救 治、物资保障等工作要求。
报告内容
包括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群分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 果、已采取的措施等信息。
报告要求
确保报告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不得瞒报、谎报、缓报或 漏报。
2024/2/2
25
信息共享和沟通渠道
2024/2/2
传染病学总论
百日咳、白喉、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狂犬病、麻疹、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出血热 钩端螺旋体病 登革热 疟疾 黑热病 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 寄生虫病(parasitosis):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 • • 上述两者都属于感染性疾病。 •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 人体 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和规律,
并研究其诊断、治疗措施,促进患者康复及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的科学。是以个体为研究 对象。 • 流行病学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
(三)常见症状及体征
共同的症状、体征:
发热、发疹、毒血症状、意识障碍、呼 吸、循环衰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最常见,最突出
1、发热(Fever)
(1)阶段: ①体温上升期 ②极期 ③体温下降期
(2)热型:稽留热 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 (3)程度和持续时间
2、发疹
皮疹的形态 出疹时间 皮疹分布 出疹次序 退疹情况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结合
吞噬 细胞
病(抗原) 原 体
刺激 +
淋巴细胞
抗体
产生
(二)变态反应 • 许多病原体通过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产生各种临床表现。
四、传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2、病原携带状态 (Carrier) 3、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最常见 4、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ction) 5、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最少
第一节 传染与免疫
一、传染的概念
感染(infection):也叫传染或传染过程.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传染病学总论
3. 干5扰. 素心衰(interferon)
4. 5.
中其(副67药它L作..a抗用休严m、病及克重iv针u毒过毒d灸药敏血in、):反症理如应疗拉米夫定
2021年2月19日
36
传染病的报告
分类 甲类
病种
管理要求
3 (鼠疫、霍乱、SARS) 强制管理
报告时限 城市 农村
传染病学总论
2021年2月19日
1
一、传染病与传染病学的定义
二、传染病与感染病的区别
由三病、原传微染生病物学感与其它是各研科究的传联染系病和寄生虫病 染有(可四五六传(d生的人传ci造s、 、、o染物有em体染a成学祖传病感传ms后 性e流染染u习 国染sn产的)人性行i总医病是c生疾a体的)由论学防b。的病后l疾e病的对治产病原目传方生,微的 染面在 发 科病的人 学展感d细体克的重i体 。、s次、菌染认大e内传a体、支识成病s、播e和病原就s(寄体毒外和)i生、、是环防n 虫f真 衣广境治e等原菌义c中规t引、体的发律i o起螺 、,生的u的将立旋s、 七是家、狭规传义定的的染, 甲病只 、学包 乙面含 、临国丙的挑疾外战病、全妇包、括儿在、内神,经涉、及五内官、
体温上升2.期前(驱常期伴畏寒) 极期(高3.热症伴状其明它显特期征性表现) 体热热温型、①猩下:回斑红降稽归丘热456...期留热疹、恢后复热、:伤复遗发、马麻寒期症与驰鞍疹等期再张热、燃热风、疹间、歇
②水泡疹或脓疱疹:水痘、 带全状身疱感疹染、中天毒花症等状
据③出出血病血热程肝疹等、长:脾短流、、大脑淋、巴登结革肿热、 轻④荨重麻、疹特:征血等清病、病毒 分性肝类炎
㈡急1性. 蛋期白改代变谢:C反应蛋白、血沉升高、3. 氮免免反负疫疫应平机反)衡理应(、抑变制态 2. 糖代谢:急重症感染血糖升高,重肝肝衰竭时血糖降低
传染病学传染病总论
VS
并发症
传染病可能引起各种并发症,如肺炎、心 内膜炎、脑膜炎等。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加 重病情并增加治疗难度。因此,对于严重 的传染病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并预防并发 症的发生。
抗感染治疗与药物管理
抗感染治疗
抗感染治疗是传染病治疗的核心,包括抗 生素、抗病毒药物等。选择合适的抗感染 药物需要根据病情和病因进行,同时需要 考虑药物的抗菌谱、药代动力学和不良反 应等因素。
阐述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程序和策略,以及针对不同传染
病的免疫保护水平要求。
疫苗安全性与不良反应
03
讨论疫苗接种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
卫生习惯与环境消毒
手卫生与个人防护
强调勤洗手、使用洗手液、保持社交距离等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 性。
环境消毒措施
介绍针对公共场所、家庭、医疗机构等不同场所的消毒方法和注 意事项,以及针对空气、表面和物品的消毒方法。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它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 疫分子组成。免疫系统通过产生抗体、细胞因子等免疫应答来清除病原体, 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免疫记忆。
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预防策略
预防策略主要包括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卫生习惯养成、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等。疫苗接种是最 为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之一,但疫苗接种并非一劳永逸,需要定期复种以维持抗体水平。
感染症状
传染病通常伴随着明显的感染症状,如咳嗽、乏力、胸闷、呼吸急促、喉咙疼痛等。这些症状是由于病原体侵 入人体后引起的,需要及时治疗以减轻病情和防止病情恶化。
系统性症状与并发症
系统性症状
一些传染病会引起全身性的症状,如头痛 、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寒战、恶心、呕 吐等。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病原体释放的 毒素或免疫反应引起的。系统性症状需要 对症治疗和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起源、流行、传播规律、防控措施以及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科学。
本文将从传染病的概念、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措施、重大传染病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总论。
一、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指的是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类疾病。
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
传染病通过气溶胶、飞沫、接触、血液、食物、水源等途径传播,具有传播性和感染性。
传染病学旨在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途径、感染机制等,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
常见的途径包括空气传播、密切接触传播、经消化道传播、经血液传播、经性传播、经昆虫传播等。
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传播途径来确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三、预防和控制措施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需要采取多种预防和控制措施。
首先是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防护意识。
其次是加强卫生监测和防控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监测、报告和溯源机制。
同时,需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清除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此外,疫苗接种、个人防护、隔离措施等也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四、重大传染病传染病中有一些具有严重危害的重大传染病,如艾滋病、肺结核、疟疾、流行性感冒、登革热等。
这些传染病具有传播广泛、死亡率高等特点,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预防和控制重大传染病是传染病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五、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染病学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未来的传染病学研究应该着重于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建立更加完善的传染病监测和管理体系,实现早期预警和快速响应;二是推动传染病疫苗研发,提高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传染病问题;四是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传染病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综上所述,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起源、流行、传播规律、防控措施以及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4/16
19
• 第一道—皮肤、粘膜(天然) • 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和吞噬细胞
非 特 异
( 先
性
免天
疫)
• 第三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特异性免疫(后天)
2020/4/16
20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皮肤有角质层,可以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
• 病原体在体内被消灭 或通过鼻咽、气管、 肠或肾排出体外,人 体不出现任何症状。
2020/4/16
11
中国传染病防治面临的挑战
• 尚未被控制的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 、流行性出血热等。
• 一些过去已经基本上控制了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 如 淋病、梅毒、结核等。 1964 – 1980长达16年的时 间里,淋病、梅毒等性病基本消灭。
• 新的传染病陆续出现,如艾滋病、禽流感、SARS 等。
• 流行病学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
2020/4/16
3
2020/4/16
4
2020/4/165Biblioteka 2020/4/166
2020/4/16
7
人 类 与 传 染 病 的 斗 争 由 来 已 久
2020/4/16
9
解放前我国传染病流行状况
• 鼠疫 1947-1948年东北及内蒙古东部鼠疫大流行 ,死亡达3万人。
2020/4/16
26
四、传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2、病原携带状态 (Carrier) 3、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最常见 4、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ction) 5、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最少
2020/4/16
27
(一)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 保护性免疫反应分为: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T细胞) 体液免疫(B细胞)
2020/4/16
17
2020/4/16
18
(一)免疫反应
1、 非特异性免疫: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与 附属器(鼻毛、纤毛等)等外部屏障及血脑和胎盘等内部屏障;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体液中的补体、溶菌酶和干扰素等。
2020/4/16
13
第一节 传染与免疫
2020/4/16
14
一、传染的概念
感染(infection):也叫传染或传染过程.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病原体与人体 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2020/4/16
15
二、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1、侵袭力:是指病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 内扩散的能力。 2、毒力:由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所组成 。 3、数量:数量一般与致病力成正比。
2020/4/16
10
中国传染病防治的成绩
• 法定传染病的年报告发病率由七十年代初的 7000/10万多,下降到目前的190/10万左右。
• 少数传染病被消灭或基本控制, 如消灭了天花、脊 灰(无脊灰状态),基本消除了丝虫病、麻风、 新生儿破伤风。消灭天花比全世界提早16年零7 个月。
• 部分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如麻疹、白喉、百日 咳等免疫可预防疾病发病降至很低水平,鼠疫、 霍乱、流脑、乙脑、疟疾等也得到较好的控制。
2020/4/16
2
•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es):
由病原体感染人体或动物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 性的疾病。
• 寄生虫病(parasitosis):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 体后产生的疾病。
•
• 上述两者都属于感染性疾病。
•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 人体 内、 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和规律,并研究 其诊断、治疗措施,促进患者康复及控制传染病在 人群中传播的科学。是以个体为研究对象。
传染病学
communicable diseaes
第一章总论
2020/4/16
1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本单元的有关定义、常用术语及传染
的五种表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 点、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2、熟悉传染源、传播途径的种类 3、了解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4、熟悉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 5、熟悉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皮肤的分泌物有杀菌作用
2020/4/16
呼吸道上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扫异21 物
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作用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中含有溶菌酶,破坏病菌 吞噬细胞可以直接将病原体吞噬消化
2020/4/16
23
2、特异性免疫
(1)细胞免疫:T细胞被某种病原体抗原刺 激后能对该抗原产生致敏,当再次与该抗 原相遇时,则通过细胞毒性和淋巴因子杀 伤病原体及所寄生的细胞。
• 生物恐怖的可能性及其防范。
2020/4/16
12
钟南山警告称全球大范围流感随时可能爆发
钟南山分析: 全球大范围的流感一般每20年到50年爆
发一次。现在距离上次爆发大范围流感的时 间已经过去20多年了,目前情况的严峻主要 在于有禽流感的影响。如果禽流感病毒和流 感病毒混合,很难说是否又会产生新变异, 衍生出更容易在人体生存的病毒。“如果一 个人同时患上禽流感和流感,那就很危险了。 如果再演变成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传播的病 毒的话,那将是人类的一场灾难了。”所以 在目前的形势下更加要注意做好流感的预防 工作。”
2020/4/16
16
四、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作用
•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 “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
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 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 免疫应答作用分为两种 保护性免疫反应:有利于抵御病原体入侵和消灭病原体
变态反应:促进病理生理过程及组织损害。
(2)体液免疫:当被某种病原体致敏的B细 胞再次受到该抗原刺激后,即转化为浆细 胞,并产生抗体(免疫球蛋白Ig)。
2020/4/16
24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病
原(抗原)
体
结合
刺激
+
淋巴细胞
吞噬 细胞
2020/4/16
抗体 产生
25
(二)变态反应
• 许多病原体通过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 产生各种临床表现。
• 疟疾 40年代每年至少有3,000万以上疟疾患者,病 死率约为1%。
• 麻疹 建国前,仅城市麻疹年发病数已在200万左 右,死亡数每年约为10万人。
• 肺结核 建国前,城市15岁以下青少年的结核感染 率高达85%,全国死亡率高达200-300/10万,居 死因首位。
• 性病 解放前,我国有性病病人1000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