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江西省红色七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历史).doc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其基本内涵是A、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B、人不能违背天意,“天”与“人”是感应的C、人与自然相互制约,平分秋色D、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无法调和的2、“依法治国”是政治民主化的标志之一,“以德治国”是建立和谐社会的表现之一、请回答:最早提出与“以德治国”相似的观点的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3、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图一骨耜图二石犁图三铁器A、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C、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4、宋朝、明朝官制的相似之处包括①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②实行严密的监察制度③分割相权,加强皇权④分散地方官吏的职权A、①③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5、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我国政府取消了长期实行的农业税。
历史上我国农业税的起征时间是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两汉时期 D.隋唐时期6、下列历史情况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密切相关的是①词的兴起和流行②唐朝诗歌的兴盛③明清小说的蓬勃发展④元杂剧的繁荣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7、下列有关中国宪法发展史的表述正确的是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第一次中央人民政府会议上制定的D 、《中华民国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8、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实质上是A 、 以工场手工业代替简单协作B 、 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C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D 、 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运动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江西省2020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I)卷
江西省2020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共12题;共24分)1. (2分)(2019·晋中模拟) 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关于历史人物伊尹的记录《史记·殷本纪》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 伊尹曾是夏继商汤时期的重臣B . 伊尹与商汤齐名C . 伊尹生于夏桀卒于商汤时期D . 伊尹一生身经夏商两朝2. (2分)吴宗国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指出:到洪、宣之世,内阁大学士身兼部职,阁权渐崇。
由于宫廷的禁例和大臣理事的规矩,皇帝无法随时召唤近在咫尺的内阁大臣,皇帝和阁员之间难以随时配合。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明代是由宦官实现的。
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训,严禁宦官擅权。
于是,雍正帝选调内阁大学士等官“日值禁廷,以待召见”,形成了军机处制度。
据此可知清代政治形态相比于明代的进步之处是()A . 加强了中央集权B . 办事效率低C . 防止宦官擅权D . 加强了皇权3. (2分)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
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 . ①③B . ②④C . ①②④D . ①③④4. (2分)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A . 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 . 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 . 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 . 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5. (2分)晚晴状元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他的商业帝国在十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但“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扼紧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喉咙,张謇一手创立的商业帝国最终轰然倒地。
这一现象说明了()A . 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B . 先天不足导致了民族工业艰难发展C . 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D . 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6. (2分) (2017高一上·宝坻期中) 有人指出“《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尤其是想把取消“公使驻京”作为“第一要事”。
江西省2020年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第一次监测考试试卷(II)卷
江西省2020年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第一次监测考试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最早种植粟的是()A . 北京人B . 黄帝部落C . 河姆渡居民D . 半坡居民2. (2分) (2020高二下·徐州月考) 某学者就楷书在唐代的流行说道:“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
”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A . 笔画圆匀,便于装饰B . 变化丰富,奔放跃动C . 线条流畅,任情纵性D . 通俗易识,端重庄严3. (2分) (2020高三上·岳阳月考) 下列图片显示了宋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状况。
由此可见,当时()A . 商帮推动了城市的繁荣B . 国家经济集权日益加强C . 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D . 商品经济取得良好发展4. (2分) (2018高一下·嘉兴期中) 汉代规定:“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四民”中商人被排在最末位。
到清朝,有些地区“商贾居首,次者务农,再次者行伍,最下者读书”。
商人地位的变化反映了A .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 . 清代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C . 清代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D . “士贵商贱”的传统观念已被打破5. (2分) (2019高三上·沙县月考) 清政府规定:“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正式投产后,产品如在上海本地零星销售,应照中西通例,免完税厘;如由上海迳运内地及分运通商各地,转入内地,应照洋布花色,均在上海新关完一正税,概免内地沿途税厘,以示体恤。
”据此可知,上海机器织布局()A . 是民族资本主义性质企业B . 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C . 获得国内经营贸易的特权D . 其设置旨在分洋商之利6. (2分) (2019高二上·长春期中) 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A . 1896年《时务报》的创办B . 1905年《民报》的创办C . 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发表D . 1915《青年杂志》的创办7. (2分) (2019高二上·黑龙江月考) 1956年后,我国涌现出一批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如贺敬之的诗歌《雷锋之歌》、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等。
江西省2020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试题 历史(含答案)
2020届江西省第一次高三大联考试卷历史说明:1.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城市的形成以及王权的存在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准。
下图中的文化遗址(属于我国先民在距今5300年到4200年之间留下的遗迹,其中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神木县,马家窑文化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宝墩文化位于成都新津县)表明A.我国具有世界最悠久的文明历史B.我国的历史开始于5000多年前C.我国早期文明呈现多元并存格局D.我国早期文明由中原向四周扩散2.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精英分子为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以求得到重用。
无论哪个诸侯国,只要委以重任,便欣然前往。
“朝秦暮楚”正是这种现象的写照。
这说明当时的精英分子A.没有政治信仰和操守B.以国家统一为理想C.以改善民生为目标D.民族共同体观念强化3.西周实行分封制和秦始皇推行郡县制,主要原因不是最高统治者认识上的问题,而是由历史条件所决定。
历史条件主要是A.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B.前朝打下的制度基础C.统治集团的人才条件D.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4.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又道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这种金钱观的变化折射出A.政治日趋腐败的现实B.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C.国家工商业政策的变化D.官方与民间金钱观的差异5.李白诗《少年行》写道:“落花踏尽游何处,笑人胡姬(胡姬,少数民族或外国人中的女性)酒肆中。
”据此可知当时A.实现了民族平等B.长安经济繁荣C.经济具有开放性D.餐饮业开始兴起6.在宋朝的官方史书中,声称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是没有预谋的。
但是,近代许多史学家认为,从赵匡胤即位后竟无须再出征辽兵即“自行遁去”、《辽史》也没有“是年南寇”的记录以及京师汴梁在兵变前不久即谣传“点检作天子”、再加上现成黄袍之预备、禅位诏之事先草拟等,说明陈桥兵变是有预谋的政变。
江西省2020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有答案)
江西省2020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说明:1.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城市的形成以及王权的存在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准。
下图中的文化遗址(属于我国先民在距今5300年到4200年之间留下的遗迹,其中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神木县,马家窑文化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宝墩文化位于成都新津县)表明A.我国具有世界最悠久的文明历史B.我国的历史开始于5000多年前C.我国早期文明呈现多元并存格局D.我国早期文明由中原向四周扩散2.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精英分子为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以求得到重用。
无论哪个诸侯国,只要委以重任,便欣然前往。
“朝秦暮楚”正是这种现象的写照。
这说明当时的精英分子A.没有政治信仰和操守B.以国家统一为理想C.以改善民生为目标D.民族共同体观念强化3.西周实行分封制和秦始皇推行郡县制,主要原因不是最高统治者认识上的问题,而是由历史条件所决定。
历史条件主要是A.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B.前朝打下的制度基础C.统治集团的人才条件D.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4.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又道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这种金钱观的变化折射出A.政治日趋腐败的现实B.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C.国家工商业政策的变化D.官方与民间金钱观的差异5.李白诗《少年行》写道:“落花踏尽游何处,笑人胡姬(胡姬,少数民族或外国人中的女性)酒肆中。
”据此可知当时A.实现了民族平等B.长安经济繁荣C.经济具有开放性D.餐饮业开始兴起6.在宋朝的官方史书中,声称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是没有预谋的。
但是,近代许多史学家认为,从赵匡胤即位后竟无须再出征辽兵即“自行遁去”、《辽史》也没有“是年南寇”的记录以及京师汴梁在兵变前不久即谣传“点检作天子”、再加上现成黄袍之预备、禅位诏之事先草拟等,说明陈桥兵变是有预谋的政变。
江西省2020年高三上期联考文综历史试卷(II)卷
江西省2020年高三上期联考文综历史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张军同学在探究“古代农业发展”课题过程中,选用了下面两幅图片,他是想用这两则史料的变化来论证A . 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B . 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C . 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D . 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2. (2分)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A . 设军机处B . 在中央设内阁C . 创设八旗制度D . 废丞相3. (2分) (2015高二上·福州期末)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陆九渊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
由此可见二者争执的关键是()A . 穷理的方法问题B . 理是否存在的问题C . 理气的关系问题D . 理的基本内涵问题4. (2分)《清史稿·列女传》记载:蔺氏许嫁于季斌敏,未及成婚,季斌敏亡故,“蔺年十八,矢不嫁。
”二年以后,听说家人张罗自己的再嫁之事,就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明心志,三天后又割下左耳。
蔺氏如此行为是受什么思想的毒害()A . 法家思想B . 道家思想C . 程朱理学D . 明清君主批判思想5. (2分)(2016·石景山模拟)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争议的重要人物。
在研究“李鸿章与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关系时,以下材料中最有史学价值的是()A .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B . 网络搜集的李鸿章轶闻C . 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评论D . 李鸿章的部分奏折、书信影印件6. (2分) (2018高二上·梁河月考) 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即1912年3月)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有七章。
其中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江西省2020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江西省第一次高三大联考试卷历史说明:1.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城市的形成以及王权的存在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准。
下图中的文化遗址(属于我国先民在距今5300年到4200年之间留下的遗迹,其中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神木县,马家窑文化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宝墩文化位于成都新津县)表明A.我国具有世界最悠久的文明历史B.我国的历史开始于5000多年前C.我国早期文明呈现多元并存格局D.我国早期文明由中原向四周扩散2.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精英分子为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以求得到重用。
无论哪个诸侯国,只要委以重任,便欣然前往。
“朝秦暮楚”正是这种现象的写照。
这说明当时的精英分子A.没有政治信仰和操守B.以国家统一为理想C.以改善民生为目标D.民族共同体观念强化3.西周实行分封制和秦始皇推行郡县制,主要原因不是最高统治者认识上的问题,而是由历史条件所决定。
历史条件主要是A.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B.前朝打下的制度基础C.统治集团的人才条件D.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4.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又道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这种金钱观的变化折射出A.政治日趋腐败的现实B.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C.国家工商业政策的变化D.官方与民间金钱观的差异5.李白诗《少年行》写道:“落花踏尽游何处,笑人胡姬(胡姬,少数民族或外国人中的女性)酒肆中。
”据此可知当时A.实现了民族平等B.长安经济繁荣C.经济具有开放性D.餐饮业开始兴起6.在宋朝的官方史书中,声称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是没有预谋的。
但是,近代许多史学家认为,从赵匡胤即位后竟无须再出征辽兵即“自行遁去”、《辽史》也没有“是年南寇”的记录以及京师汴梁在兵变前不久即谣传“点检作天子”、再加上现成黄袍之预备、禅位诏之事先草拟等,说明陈桥兵变是有预谋的政变。
江西省红色七校 2020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考试试卷(无答案)
江西省红色七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科试题(分宜中学、会昌中学、莲花中学、南城一中、任弼时中学、瑞金一中、遂川中学)命题人:会昌中学王婉君南城一中游丽鹏瑞金一中吴舒颖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周代,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
史料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郑子产作丘赋(军赋制度),国人谤之”。
这反映出该时期( )A.当政者均重视社会舆论导向B.国人的意见对施政有制约作用C.原始民主左右了国家的决策D.政治体制具有近代民主的色彩2.关于“王国问题”,贾谊的主张,重在分王国为侯国;晁错的主张,在用武力削平割据之局;主父偃的主张,则在把由王国分出的侯国,以推恩为名再加分裂。
他们的主张是( )A.层层递进方式B.分封制的延续C.社会不稳根源D.加强中央集权3.据史籍所载,元朝把没收来的契丹和南宋的官田全部分给蒙古贵族,少的二十顷、三十顷,多的五百顷、五千顷。
又在各地收夺农民耕地,拨给驻军屯田或赏赐寺院,元顺帝在位时,一次赐给大承天护圣寺的田,多达十六万二千余顷。
这种行为()A.加强了封建地方割据的基础B.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C.成为元政府敛财的重要手段D.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4.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5.1910 年,我国的股票风潮引发一次金融危机,之后稍有缓和。
1911 年10 月之后,传统金融机构票号和钱庄再次大规模倒闭;新式金融机构银行,如上海的信成、四明,浙江的三大商办银行,因在挤兑风潮中难以支撑而宣告停兑。
这表明()A. 暴力革命带来了金融动荡B. 官僚资本阻碍民族资本的发展C. 传统票号已经不适应时代D. 民国政府面临稳定财经的重任6.抗战时期,佃权是减租中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通过两种方式对农民的佃权进行保护,一是从制度层面上约束地主不能因减租而撤租;二是通过中国共产党支持下的各种民间减租组织强制地主不得撤租。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卷和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以及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姓名、考号等信息。
3、本试卷第Ⅰ卷的答案一律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的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两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下列文明成果出自该地区的是A.《古兰经》B.《罗摩衍那》C.《汉谟拉比法典》 D.《荷马史诗》2、随着文字的演变,人类书写工具不断革新。
在纸发明之前,下列选项属于书写材料的是①纸草②泥板③龟甲兽骨④石头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3、美国历史学家伊迪丝•汉弥尔顿说,古希腊人走在人类的前面,那是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并发表见识,于是,“世界”有了思想自由。
这句话的意思是A.全体人民都拥有参政议政的权力 B.公民拥有集会、出版和言论的自由C.全体人民都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D.公民有参政议政的权力并有言论的自由4、“这一法律适用的对象是罗马人与外国人及外国人相互之间的讼争案件,它所调解的社会关系不再是一个共同血缘团体内部的关系,而是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关系。
”材料中的法律主要是指A.《十二铜表》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5、马克思说:“在那些中世纪不是从过去历史中现成继承下来的,而是获得自由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是:A.庄园 B.城市 C.教会 D.大学6、恩格斯曾说:“只有野蛮人才能使一个在垂死的文明中挣扎的世界年轻起来”。
对于欧洲历史来说,这里的“野蛮人”指:A.日耳曼人 B.匈奴人 C.罗马人 D.维京人7、1265年,孟福尔召开了一次大型会议。
这次会议包含了组成后来的“议会”的所有要素,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与会人员除了大领主和王室官员以外,还包括每个郡的两名骑士和每个城市的两个市民。
复习试题: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20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必修一二)【人教版】
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20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必修2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夏商周时期的记载。
据此可知,夏商周时期A.共主秩序得以维系B.宗法等级体制森严C.君主集权趋势凸显D.王室有效掌控边疆2.朱元璋手定三十一项关于地方主官的《到任须知》,耳提面命:“志人未官,不可不知受任应行之事。
但肯于间中,先知到任须知明白。
为官之道,更有何加……若能善读勤观,则永保禄位。
”朱元璋手定《到任须知》的主要意图是A.推动各级政务有效运转B.稳定地方管理秩序C.从严考核地方主官政绩D.规范官员职权范围3.公元前5世纪晚期,雅典的法令由公民大会通过,法律由立法委员会通过;法律是永久性的固定规则,而法令则是针对具体情况且有一定时限的措施。
陪审法庭通过违法法律诉讼可否决立法委员会颁布的法律,通过违法法令诉讼可取消公民大会的法令。
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A.存在权力交叉现象B.司法权凌驾于立法权之上C.注重对民主的监督D.陪审法庭获得部分立法权4.最令罗马人骄傲的是他们创建了自然法,自然法源于斯多亚派关于有一个理性之神统治宇宙的思想,认为所有的人就其天性而言都能发展出健全的理性,都有资格享有某种基本权利,对于这些权利政府无权违背。
据此可知,自然法“最令罗马人骄傲”的是其A.推动罗马法体系的完整B.保障了平民的权利C.规范了政府的立法行为D.倡导了法治的理念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议会和国王之间尽管有矛盾冲突,却也存在着一种平衡,因此王权无论如何强大都无法与议会分离,且王权如何限制也在议会中进行。
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的英国A.阶级矛盾十分尖锐B.议会和国王关系密切C.有独特的议会传统D.已确立议会至上原则6.下面是一幅19世纪末日军有关甲午战争的绘画。
全国大联考2020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历史
全国大联考2020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历史全国大联考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试卷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1.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历史学家XXX曾提出:大体上说,封建时代,以家为国······只有家务,没有政务。
秦汉开始只剩了一家,就是当时的皇室,于是家务转变成政务了。
这一转变A.体现了周代权力集中于王室B.顺应了形成的潮流C.完善了古代中国的中枢机构D.稳定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秩序2.有史籍对唐代官员的出身与科第(进士)结果做了详细统计,见下表(单位:人)。
表中数据反映出唐代A.官员文化素养得到提高B.科考绩为官员入仕的主渠道C.士族依然存在政治影响力D.科举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3.1382年,XXX设殿阁大学士,XXX出任XXX阁大学士。
一次,XXX烤火打盹,火“燎胁下衣,至肤始觉”,太祖制文警讷:“胁者,协也。
岂尔居内相,不能协助人主为政,致神怒若此邪?”此言主要反映了XXXA.对皇帝权威的刻意神化B.对宫室安全的高度重视C.对帷幄近臣的倚重心态D.对大臣擅权的防范心理4.雅典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辩论,最后采取举手或投票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议。
决议一旦形成就不能随意更改,即公民大会的决议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
这体现了古代雅典A.政治体制的局限性B.民主政治的直接性C.政治运行的高效力D.民众参政热情高涨5.根据《十二铜表法》以及XXX的其他相关规定,侵占罪是指未经被窃人同意而持有物品的人非法使用或非法侵吞该物品的行为,其中非法使用是指窃用,非法侵吞是指侵吞。
这一规定旨在A.规范城邦公民个人行为B.协调公民经济纠纷C.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D.明确侵占罪的主体6.虽然XXX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被岁月逐渐尘封,然而,公元12世纪至16世纪欧洲各国和自治城市兴起了研究XXX 的典籍,并将其基本原则和概念运用到法律实践中去的学术运动,史称“XXX复兴”。
2020秋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可编辑)+答案详解+评分标准
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范围:必修1(1~6单元)约占30%,必修1(7~8单元)、必修2(1~3单元)约占70%。
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用青铜制作的饮食器日渐减少,较为实用的漆器则被广泛用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此现象是客观上反映了A.贵族政治走向了衰落B.青铜铸造技术已失传C.国家财政出现了困难D.民间手工业发展迅速2.中国是世界上使用和发展机械最早的国家之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机械技术曾在农业、冶金、纺织、车船制造、军事、天文仪器、钻井等各个领域都位居世界先进行列,但却没能推进中国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下列最有可能对这种转型产生推力的是3.公元前115年,桑弘扬提出“均输”方案,中央设均输令,地方设均输官,负责推行均输法。
凡各地应贡物品,一律改折为当地出产的物品抵充,然后将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
公元前110年,桑弘扬又设平准法,于京师设平准机构,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以平抑物价。
桑弘羊的这些举措A.着眼于缓和阶级间矛盾B.调剂了各地所需物品C.推动盐铁专卖制度确立D.具有一举多得的功效4.中国古代在选拔官员上长期推行“保任”制,即任人者要对被任者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被任者任职后的功过优劣,任人者要与之同其赏罚。
这说明中国古代A.建立了完善的选官制度B.法律惩罚制度异常严酷C.注重加强对官员的管理D.官员职责缺乏明确分工5.“两京衣冠(注:“衣冠”指士大夫或文明礼教),尽投江湘,······故荆南村邑,十倍其初。
”“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形势下,中唐以后江南、剑南、岭南三道新增州四十二个,县一百八十五”。
江西省红色七校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
江西省红色七校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
这表明了当时A.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 B.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C.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 D.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2.西周铜器铭文中常有卿大夫、王之近臣在前王死后,由新王重新任命其继续旧职的记载,如《辅师嫠簋》铭文说:隹王九月既生霸甲寅,王才周康宫,即位,荣伯入佑辅师,王乎乍册尹册命嫠,曰:更乃祖考司辅,哉赐汝缁韨,素衡、銮,今余增乃命,赐汝玄衣、黹纯、赤韨、朱衡、戈彤緌琱□、旗五日,用事。
”这说明西周时期A.奴隶主贵族的官爵世代相传 B.宗法制有利于王权的稳定性C.世袭制与分封制有一定矛盾 D.权位继承主要遵从先王祖训3. 每年高考后,一个省一个分数线和“本地化”特色高考录取制度总会成为吐槽主题。
其实这种类似按“分地而取”的原则,可以追溯到唐代之后,那时由于南北政治,经济差距拉大,导致科举结果南北中试者人数失衡。
为此统治者在科举制中开始实行“南北卷”,南北分开录取。
南北卷的做法:A. 体现了科举制的客观公正性B. 典型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专制性C. 维护北方衰落士族的地位 D.其合理性在于能促进民族融合和维护国家统一4.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C.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D.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抑制5.赵世瑜《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里写到:‘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江西省红色七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1.《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唯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和殷商时期相比,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 )A.突出人的作用B.强化神权色彩C.注重道德治理D.依赖血缘纽带2.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台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
由此可见( )A.元行省长官的权力独大B.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专制皇权在困局中渐衰D.三权分立机制制约相权3.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
”宋代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
”由此可知,当时的高级官员选拔( )A.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B.注重出身和门第C.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D.注重基层实践经验4.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
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 )A.皇权被严重削弱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C.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D.内阁制名存实亡5.唐代,向中央入贡丝织品的巴蜀州郡有20多个,入贡的丝织品中仅“绫”这一类,就有宜州的“细绫”,遂州的“樗蒲绫”,彭州和汉州的“交梭绫”,梓州和嘉州的“水波绫”“鸟头绫”,阆州的“重莲绫”。
这说明巴蜀地区( )A.丝织品形成地域特色B.丝织品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C.纺织品劳动分工细密D.丝织品地域发展水平不均衡6.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
这一趋势( ) 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7.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
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经济结构发生转型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长途贩运贸易繁荣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8.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绅商”、“儒商”频见于当时的历史文献。
仅商人捐监一项,嘉庆二十一年(1816)至道光十年(1830)就出现了二十余万。
上述材料可用于论证( ) A.嘉道时期的学术转向B.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君主专制D.明清时期社会转向的内部动力9.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
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些均反映出( )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10.东汉中期的顺帝在继位前历经磨难,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革新政治,把汉文帝作为其从事政治活动的楷模,认为当时国家的残破局面正是由于“政失厥道”。
这表明他( )A.主张遵循黄老之术B.反对治国遵从儒术C.强调治国外儒内法D.推崇孔子礼制思想11.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
这说明( )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C.政府保障平民受教权利D.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12.明清时期,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
其中,王夫之提出“理寓欲中”,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密不可分的,倡导“欲中求理”和“遂民之欢”。
这反映出当时( ) A.理学统治地位的丧失B.社会民众对个体价值的追求C.儒学世俗化的完成D.官方哲学受到新思想的冲击13.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有权对国家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社会舆论空前活跃。
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宣传了民主共和的理念C.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14.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
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
这次会议( ) A.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B.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C.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15.清政府规定,上海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在上海纳税以后,如果运往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则领取相关单据作为完税凭据,否则须按传统方式沿途征收税厘。
后这一税法在长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
这有利于( )A.打击不法企业偷税漏税B.增强民族工业企业的竞争力C.收回我国关税的自主权D.清政府加强对近代企业管理16.据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统计:川、康(四川、西藏部分地区)滇、黔、湘、桂六省工业指数如下(1938年为100)。
对这一变化的理解合理的是( )AB.民族工业发展达到最高峰C.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D.推动战时体制建立和完善17.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
该现象直接反映出( )A.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B.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C.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D.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18.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
”至此,党中央关于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方面的政策,用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
这一条例( )A.是对农业合作化成果的彻底否定B.说明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C.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D.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罗马法规定:人生而平等,法律是人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那些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
这表明罗马法( )A.保障了每个公民的权利B.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C.关注人的道德以及价值D.具有协调社会关系功能20.1689年1月召开的英国“民会国会”以詹姆士“已经退位”和“王位虚悬”为由,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前者为国王,后者为女王。
议会的这一做法( ) A.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B.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C.意在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解决了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21.一首流行于17世纪末的英国民歌《呢绒商的快乐》:“我们聚集金银千千万,都是榨自穷光蛋……织工的工资本已廉,还须找茬扣工钱,生意不好马上就发表,好时就不让他们知分晓,只说:呢绒海外不好销,我们不想再干这行了。
”歌中反映的现象( ) A.揭示了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的处境B.说明英国国际贸易遭遇到严重挑战C.客观上加速了英国的近代化进程D.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22.马丁·路德宣称,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
这种主张在当时的主要进步意义在于(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B.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救赎的自主权C.打击了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D.使个人获得了与教皇同等的宗教地位23.1985年,欧盟委员会制定了盟歌和盟旗。
盟歌采用欧洲人熟悉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盟旗以蔚蓝为底色,中间由12颗金星环绕成一个圆,“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圆形排列代表了联盟”。
这反映了欧盟委员会( )A.采取宗教措施促进欧洲联合B.努力构建欧洲文化认同C.借用古罗马法宣扬法制精神D.试图兼顾欧洲各国利益24.1990年5月至9月,美、苏、英、法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召开了四次“2+4”外长会议,讨论德国统一问题,会议主要围绕“统一后的德国与北约华约的关系、德波边界的确定、四个战胜国对德国的权利与责任的终止”等议题展开。
同年10月,两德统一。
这反映了( )A.美苏对峙格局的终结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加快C.苏联在东欧战略收缩D.大国影响力作用举足轻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密,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既受拥护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独立发展,蔚为盛典,盖吾国政制中之最可称颂者也”。
从唐代以后,科举出身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范才于科目之内”。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史书记载,“(元)仁宗皇帝居潜,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
”美国学者罗兹曼说:“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政治与科举学》材料二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