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3课狱中上母书导学案北师大版必修1
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一第3课《狱中上母书》课件2
课外思考
结合本文思考古代文化中“孝”与“忠” 的关系。
以夏பைடு நூலகம்淳与“双慈”的关系,了解中国古 代的家庭成员关系。
本课结束,谢谢!
四、文本分析
作者称自己这封信“语无伦次”。其实结构还是很清楚的。首尾兩段, 前者申述与母诀別的原因,后者抒发与母诀别時的慷慨之情。中间三 个自然段分別从三方面立下遗言。
但他之所以說“语无伦次”。是因为他又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在全篇 之中,“一篇之內三致志焉”地反复抒发。具体来说: 在第一层中,他陈述了自己“本图复見天日,以报大仇”的雄图大志, 抒发了“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的亡国之慨。
2.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奈天不佑我,钟虐明朝 [聚集] B.新妇遗腹得雄。 [男孩] C.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 [死后立庙享受 祭祀] D.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 [指玄理]
2答案.D (指“天堂”)
3.下列各项属于夏完淳嘱托家事并能表现他视死如归精神 的一组是 ( )
4.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夏完淳是明末清初反清的英雄,他跟父亲参加抗清起义同时殉国,
死时年仅17岁。这封信是他被捕即将受刑之前写给他的嫡母和生母的。 B.夏完淳坚决反对在他死后为他抱养别人的孩子为后嗣,因为他担 心所立后人万一为人不轨,将为人所诟笑,不如不立为好。 C.夏完淳将家事主要委托给外甥武功。虽然他视死如归,但对新妇还 是有不尽之情,对双慈在堂、妹妹未嫁还是有无限的忧虑。 D.全文洋溢着令人感佩的英雄主义气概。结尾以五言诗式的咏唱来抒 发豪情,感悟哲理,冷对屠刀,神游天地。
作者简介
夏完淳在世只有17年,但他在明 末文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 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3课《狱中上母书》ppt课件
北师大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狱中上母书作品赏析
北师大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狱中上母书作品赏析
了解文章要表达的含义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为此xx整理了高一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狱中上母书作品赏析,请阅读。
该文选自《夏完淳集》卷八。
这是公元1647年(清顺治四年),夏完淳在南京狱中写给其生母及嫡母的绝笔信。
作者在临刑前为不得以身报母而深感悲痛;为家中八口的生计问题而深感忧虑;但他又认为: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以身殉父是死得其所的。
文中表达了作者以身赴义、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文中所表述的忠、孝等词句,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和民族气节紧密相关的。
全文一唱三叹,慷慨悲壮,感人至深。
以上为大家分享的高一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狱中上母书作品赏析,xx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进行新学期的学习。
相关链接:
北师大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狱中上母书原文翻译
北师大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诗两首原文。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堂互动系列第一单元第3课狱中上母书知能优化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①韩愈太行之阳有盘谷。
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
”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喜有赏,怒有刑。
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
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
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
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
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
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注】①这篇赠别的序文作于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当时韩愈34岁,到京城谋职。
自从贞元八年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汲汲于仕进,却始终得不到重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便体:体态轻便B.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辟:法律C.谓.其环两山之间谓:算是,算作D.膏.吾车兮秣吾马膏:用油脂涂抹解析:选C。
2016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一第3课《狱中上母书》word导学案
《狱中上母书》学案学习目标:1、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2、体会本文情理相融的语言特点学习重点:1、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2、体会本文情理相融的语言特点一、作者简介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江苏华亭人,聪明早慧,五岁知书史,八岁能创作诗文辞赋,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
夏完淳是明末著名的少年爱国英雄,其父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也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和爱国志士。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十四岁就跟随父亲起兵太湖,参加抗清活动,兵败后父亲投水自殉。
夏完淳又随老师继续与清兵作战,在1647年7月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
在狱中他写了三篇遗书:《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和《土室余论》,以此来表达壮志未酬,英雄遗恨的爱国情感。
夏完淳在世只有17年,但他在明末文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
此文是临刑前写给生母和嫡母的信。
信中回顾了两年来起兵抗清的坎坷经历,抒发了国难家仇集于一身、死不瞑目的英雄遗恨,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二、分析文章内容(一)(1、2段):回顾坎坷经历,叙述国与家的种种不幸,抒发大仇未报,大恩未酬的满腔遗恨。
“不孝完淳……不得以身报母矣”开头便点出自己即将赴义,以身殉父而不得报母。
开门见山,文笔干净简洁,同时“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又为这封绝笔书定了一个基调:面对生与义的抉择、家与国的矛盾,一个人应该怎样行动。
全文就是围绕这一点来抒发自己为国忘家、舍生取义的爱国之情和英雄之志的。
作者满怀悲愤地回顾了两年来父子为国奔波的坎坷经历。
作者把这种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抗清经历概括为八个字“冤酷日深,艰辛历尽”。
文中特别强调“自分必死”,说明这位少年英雄的确视死如归了。
在写了为国之后,接着,作者写了自己的忘家,他满怀负疚之情叙述了自己家门的不幸,“一门飘泊”,死生不能相聚相依,这种情况皆由自己无暇顾家所致,因此他深深地自责:“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高中语文各版本教材目录
必修二: 第—单元 1、我的回忆 2、《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3、居里夫人传
第二单元 4、梦游天姥吟留别 蜀道难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6、兵车行 登岳阳楼 登高 旅夜书怀
6、琵琶行 7、登幽州台歌 终南山 燕歌行 石头城 李凭箜篌引锦瑟
第三单元 7、报任安书 渔父 8、记念刘和珍君 9、论厄运 直面苦难
第四单元 11、逍遥游 兰亭集序 12、人是能思想的苇草 我为什么而活着
鲁教版高中语文目录
必修一: 第一单元 1、劝学 2、师说 谈读书
第二单元 3、为了忘却的记念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悼念乔治·桑 告别沈从文
第三单元 5、归去来兮辞〔并序〕8、荷塘月色 荷塘风起 故都的秋
第二单元 5、曹操诗二首 6、兰亭集序 7、我与地坛 8、热爱生命
第三单元 9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归去来兮辞〔并序〕 10、秦腔 1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第四单元 12、论睁了眼看 13、送穷文 14、《老残游记》自叙
必修四: 第一单元 1、滕王阁序 2、树林和草原 3、我与绘画的缘分 4、观火
第二单元 5、故都的秋 6、前赤壁赋 7、春江花月夜 8、杜甫诗二首
第四单元 14、静女 氓 15、离骚 12、孔雀东南飞〔并序〕迢迢牵牛星 短歌行 归园田居
18、上邪 饮马长城窟行 19、登池上楼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必修二: 第—单元 1、我的母亲 2、冰心:巴金这个人 3、论握手
第二单元 4、 沁园春长沙 忆秦娥娄山关 5、死水 再别康桥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热爱生命
第三单元 7、林黛玉进贾府 8、雷雨 小狗包弟 警察和赞美诗
第四单元 9、报任安书 10、富有的是精神 苏武传 西西弗的神话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1课件 狱中上母书课件
一种回肠荡气、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今日读来,虽观念难免陈旧,
而情意却实在真切。
第一单元 · 第三课
狱中上母书
课文导入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民族英雄夏完淳的生平及作品 概况,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 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讨论法:通过广泛讨
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视死如归,全然不惧, 以身许国的英雄本色、爱国情怀。
走进作者
走进作者
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 小隐,又号灵首。民族英雄,明末(南明)诗人,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 人,祖籍浙江会稽。为夏允彝之子,师从陈子龙。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 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其父殉难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 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以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有《狱中 上母书》等。 身后留有妻子钱秦篆、女儿以及遗腹子,出世后夭折, 家绝嗣。夏允彝、夏完淳 父子合葬墓今存于松江区小昆山镇荡湾村华夏公墓旁。
课文讲解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 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 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 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 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 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课文讲解
艺术欣赏
本文始终将民族恨与骨肉情两相依托、映照,以见“忠”、“孝”
北师大版必修1高中语文《家国情怀 阅读与鉴赏 3 狱中上母书》优质课教学设计_2
第三课《战士守岛》词语学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记住本课生词的读音和字形,使用重点词语组词造句。
2.(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讲解,学生巩固练习的方法实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词语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用所学词语实行简单会话。
学习战士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的含义,并组词造句。
教学难点:重点词语组词造句课型、课时:新课,一课时教学手段:ppt教学方法:讲解法、模仿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军人的职责是神圣的。
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冲锋陷阵;和平建设年代,他们同样在默默奉献。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关于军人的文章,让我们去了解不同时代的军人生活。
二、讲授新课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教师领读词语,每次三遍。
3、板书重点词语的含义、组词、造句。
三、词语讲解:垒(动)垒院墙垒围墙他在同父母一起垒院墙。
授粉(动)受精经过授粉人工授粉自然授粉这种植物需要人工授粉才能结果。
节奏(名)节奏快慢音乐节奏他随着音乐节奏跳起了新疆舞。
捏(动)捏泥巴捏泥人拿捏美术课上,艾力正在捏泥人。
探亲(动)看望久别的亲人。
回家探亲探亲归来打算探亲探亲表 1哥哥在外地工作,这次回来是为了探亲。
2他去北京探亲了。
播种(动)种植(近)播种小麦春天播种需要播种春天的时候,我和家人一起在地里播种小麦。
扎根(动)安家落户。
生根(近)扎根边疆落户扎根为了祖国的建设,我在边疆扎根。
沉闷(形)使人感到沉重而烦闷。
同:烦闷这里的气氛,让人感到沉闷。
来历(名)人或事物的历史背景。
来历不明他的来历这个人来历不明,我们要小心。
前往(动)同:前去;反:停歇、停下我陪同妈妈前往北京。
打住(动)停止,停住(近)就此打住打住话题不要打住我们这节课就此打住。
人工(形)人为。
(反)天然、自然人工湖、人工形成、人工合成这种东西是经过人工合成的。
照看(动)照顾、看护(近)照看孩子照看一下照看房屋照看亲人妈妈不在家,我要照看弟弟。
狱中上母书答案
狱中上母书答案【篇一:【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单元-第3课《狱中上母书》导学案(含答案)】目标:1、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2、体会本文情理相融的语言特点学习重点:1、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2、体会本文情理相融的语言特点一、作者简介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江苏华亭人,聪明早慧,五岁知书史,八岁能创作诗文辞赋,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
夏完淳是明末著名的少年爱国英雄,其父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也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和爱国志士。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十四岁就跟随父亲起兵太湖,参加抗清活动,兵败后父亲投水自殉。
夏完淳又随老师继续与清兵作战,在1647年7月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
在狱中他写了三篇遗书:《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和《土室余论》,以此来表达壮志未酬,英雄遗恨的爱国情感。
夏完淳在世只有17年,但他在明末文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
此文是临刑前写给生母和嫡母的信。
信中回顾了两年来起兵抗清的坎坷经历,抒发了国难家仇集于一身、死不瞑目的英雄遗恨,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二、分析文章内容(一)(1、2段):回顾坎坷经历,叙述国与家的种种不幸,抒发大仇未报,大恩未酬的满腔遗恨。
“不孝完淳??不得以身报母矣” 开头便点出自己即将赴义,以身殉父而不得报母。
开门见山,文笔干净简洁,同时“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又为这封绝笔书定了一个基调:面对生与义的抉择、家与国的矛盾,一个人应该怎样行动。
全文就是围绕这一点来抒发自己为国忘家、舍生取义的爱国之情和英雄之志的。
作者满怀悲愤地回顾了两年来父子为国奔波的坎坷经历。
作者把这种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抗清经历概括为八个字“冤酷日深,艰辛历尽”。
文中特别强调“自分必死”,说明这位少年英雄的确视死如归了。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1.3狱中上母书》课件
第二天,母亲雇了一辆大货车,请了三个零工,浩浩荡荡地把果树往老 家送。 母亲老家离公路还有两公里。到了老家,母亲又请了五个零工,大家使 着劲把果树往母亲指定的地方送。 母亲搬迁果树包括运输费、车辆过关费、零工工资,伙食费共计1754元, 还不包括她气喘吁吁忙上忙下,远远超过政府赔偿果树的款子。 我说,妈,何必啊!花那么多钱,值吗? 母亲不高兴,说,你这人怎这样算账呢?
5.这封家书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名师点拨】 这封信措辞凄哀,但情怀壮烈,写得血泪交接,动人肺腑。 信中作者一哀未尽孝心,双慈受难。二哀妻子有身,是男是女,尚不得知。 遂反复嘱咐,凄楚辛酸,莫可言述。三哀未能恢复明室,死难瞑目,遗恨 无穷。虽然事事可哀,语语可怜,令人潸然泪下,但却并不使人垂头丧气, 志夺魂销,恰恰相反,是悲歌大方,英气凛凛。
颔联奇妙地运用了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南海 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他收不到家书的沮丧心情。颈联展示了 日复一日唤起作者归思的凄清风景。尾联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 春的典型心境,把他对归思的抒写推向高潮。这首诗集中笔墨 来倾吐自己的心声,迂曲婉转地揭示出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细微 的思想感情,呈现出情深意曲的艺术特色。
(3)
且
①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将要
②河水清且.涟猗表示并列,又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表示递进,而且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表示让步,尚且
(4)以
①不得以.身报母矣介词,用,拿 ②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连词,来 ③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原因 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连词,表修饰
八、经典语段 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 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 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 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3 同步练习《狱中上母书》
《狱中上母书》同步练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虐明朝钟:聚集B.门祚.衰薄祚:福分C.在冥冥诛殛.顽嚣殛:杀死D.家事尽以委.之委:推卸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菽水之养无一日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C.为.人所诟笑吾属今为.之虏矣D.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恤死荣.生荣:使……光荣,荣封B.淳已自分.必死分:料想C.至今而零.极矣零:消失D.但为气.所激气:正义之气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得以.身报母矣以.薪救火B.如我父子者.几人哉人马烧溺死甚众者.C.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填然鼓之.5.下列各句中,与“哀哀八口,何以为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B.人马烧溺死者甚众C.孤臣惟命是听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6.下列对文段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A.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B.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C.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D.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篇就向嫡母禀告了行将受戮和由此引起的“殉父”与“报母”的两难矛盾。
B.书信由陈情到叮嘱,作者放心不下“双慈”的侍养和归宿,特别强调了立嗣的问题。
C.结尾段,内容精炼,气壮山河,从容自若、准备含笑赴刑的英雄形象恍如就在眼前。
D.这是作者在南京狱中写给嫡母和妻子的诀别信,它血泪交迸,感人肺腑,光照人间。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狱中上母书教案
狱中上母书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江苏华亭即今松口人,聪明早慧,五岁知书史,九岁能创作诗文辞赋)。
夏完淳是明末著名的少年爱国英雄,其父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也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和爱国志士。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十四岁就跟随父亲起兵太湖,参加抗清活动。
父亲牺牲后又随老师继续与清兵作战,在1647年7月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
在狱中他写了三篇遗书:《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和《土室余论》,以此来表达壮志未酬,英雄遗恨的爱国情感。
此文是临刑前写给生母和嫡母的信。
信中回顾了两年来起兵抗清的坎坷经历,抒发了国难家仇集于一身、死不瞑目的英雄遗恨,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文章吞声泣血、悲壮淋漓,这就义前的慷慨悲歌是一篇千古不朽的爱国主义杰作。
1、课文分析:文章第一小段,开头便点出自己即将赴义,以身殉父而不得报母。
文笔干净简洁,语气干脆肯定,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再现了临刑前时间上的紧迫感;同时“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又为这封绝笔书定了一个基调,确定了一个前提:面对生与义的抉择、家与国的矛盾,一个人应该怎样行动。
全文就是围绕这一点来抒发烈士自己为国忘家、舍生取义的爱国之情和英雄之志的。
第二自然段,回顾起兵以来的坎坷经历,叙述国与家的种种不幸,抒发大仇未报,大恩未酬的满腔遗恨。
作者满怀酸痛地回顾了两年来父子为国奔波的坎坷经历。
据《明史》记载,1645年6月,夏氏父子起兵松江,以吴志葵的水军为骨干,联络各处义军攻打苏州,以图切断清军在南京与杭州间的联系,阻其南侵,但陈兵城下四十五天,围城失败,清军大举反攻,8月攻陷松江,吴志葵遇害。
9月17日,夏允彝投水自杀以身殉国,这就是文中所说“严君见背,两易春秋”的背景。
1646年春,夏完淳继续父亲遗志,与老师陈子龙、岳父钱梅再次起兵,不久又为清浙闽总督张存仁击溃,陈子龙投水自杀,夏完淳与岳父被俘。
这就是作者文中所说的“一旅才兴,便成齑粉”,作者把这种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抗清经历概括为八个字“冤酷日深,艰辛历尽”。
北师大版必修1高中语文《家国情怀 阅读与鉴赏 3 狱中上母书》优质课教学设计_1
狱中上母书教学设计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江苏华亭即今松口人,聪明早慧,五岁知书史,九岁能创作诗文辞赋)。
夏完淳是明末著名的少年爱国英雄,其父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也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和爱国志士。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十四岁就跟随父亲起兵太湖,参加抗清活动。
父亲牺牲后又随老师继续与清兵作战,在1647年7月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
在狱中他写了三篇遗书:《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和《土室余论》,以此来表达壮志未酬,英雄遗恨的爱国情感。
此文是临刑前写给生母和嫡母的信。
信中回顾了两年来起兵抗清的坎坷经历,抒发了国难家仇集于一身、死不瞑目的英雄遗恨,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文章吞声泣血、悲壮淋漓,这就义前的慷慨悲歌是一篇千古不朽的爱国主义杰作。
1、课文分析:文章第一小段,开头便点出自己即将赴义,以身殉父而不得报母。
文笔干净简洁,语气干脆肯定,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再现了临刑前时间上的紧迫感;同时“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又为这封绝笔书定了一个基调,确定了一个前提:面对生与义的抉择、家与国的矛盾,一个人应该怎样行动。
全文就是围绕这个点来抒发烈士自己为国忘家、舍生取义的爱国之情和英雄之志的。
第二自然段,回顾起兵以来的坎坷经历,叙述国与家的种种不幸,抒发大仇未报,大恩未酬的满腔遗恨。
作者满怀酸痛地回顾了两年来父子为国奔波的坎坷经历。
据《明史》记载,1645年6月,夏氏父子起兵松江,以吴志葵的水军为骨干,联络各处义军攻打苏州,以图切断清军在南京与杭州间的联系,阻其南侵,但陈兵城下四十五天,围城失败,清军大举反攻,8月攻陷松江,吴志葵遇害。
9月17日,夏允彝投水自杀以身殉国,这就是文中所说“严君见背,两易春秋”的背景。
1646年春,夏完淳继续父亲遗志,与老师陈子龙、岳父钱梅再次起兵,不久又为清浙闽总督张存仁击溃,陈子龙投水自杀,夏完淳与岳父被俘。
这就是作者文中所说的“一旅才兴,便成齑粉”,作者把这种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抗清经历概括为八个字“冤酷日深,艰辛历尽”。
北师大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狱中上母书重点字词
北师大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狱中上母书重点字词字词翻译是文言文学习必须掌握的内容,为此xx整理了高一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狱中上母书重点字词,请阅读。
[1]严君:对父亲的敬称。
见背:去世。
[2]两易春秋:换了两次春秋,即过了两年。
作者父亲在两年前(1645)殉国。
[3]冤酷:冤仇与惨痛。
[4]复见天日:指恢复明朝。
[5]恤死荣生:使死去的人(指其父)得到抚恤,使活着的人(指其母)得到荣封。
[6]告成黄土:把复国成功的事向祖先的坟墓祭告。
[7]钟:聚焦。
虐:指上天惩罚。
先朝:指明朝。
[8]一旅:指吴易的抗清军队刚刚崛起。
夏完淳参加了吴易的军队,担任参谋。
[9]齑(jī)粉:碎粉末。
这里比喻被击溃。
[10]去年之举:指1646年起兵抗清失败事。
吴易兵败后,夏完淳只身流亡。
[11]自分:自料。
[12]斤斤:仅仅。
[13]菽水之养:代指对父母的供养。
《礼记middot;檀弓下》: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14]慈君:作者的嫡母盛氏。
托迹:藏身。
空门:佛门。
[15]生母:作者生母陆氏。
是夏允彝的妾。
寄生:寄居。
[16]溘(kegrave;)然:忽然。
从:追随。
九京:泛指墓地。
(见《礼记middot;檀弓下》)[17]双慈:嫡母与生母。
[18]门祚(zuograve;):家运。
[19]终鲜兄弟:《诗经middot;郑风middot;扬之水》成句。
这里指没有兄弟。
[20]推干就湿:把床上干处让给幼儿,自己睡在湿处,把母亲抚育子女的辛劳。
(见《孝经援神契》)[21]义融女兄:作者的姐姐夏淑吉,号义融。
[22]昭南女弟:作者的妹妹夏惠吉,号昭南。
[23]新妇:这里指作者的妻子。
雄:男孩。
[24]置后:抱养别人的孩子为后嗣。
[25]会稽大望:这里指夏姓大族。
古代传说,夏禹曾会诸侯于会稽。
于是后来会稽姓夏的人就说禹是他们的祖先。
[26]零极:零落到极点。
[27]西铭先生:张溥,别号西铭。
明末文学家,复社的领袖。
死于公元1641年(崇祯十四年),无后,次年由钱谦益等代为立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狱中上母书》
学习目标:
1、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2、体会本文情理相融的语言特点
学习重点:
1、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2、体会本文情理相融的语言特点
一、作者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江苏华亭人,聪明早慧,五岁知书史,八岁能创作诗文辞赋,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
夏完淳是明末著名的少年爱国英雄,其父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也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和爱国志士。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十四岁就跟随父亲起兵太湖,参加抗清活动,兵败后父亲投水自殉。
夏完淳又随老师继续与清兵作战,在1647年7月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
在狱中他写了三篇遗书:《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和《土室余论》,以此来表达壮志未酬,英雄遗恨的爱国情感。
夏完淳在世只有17年,但他在明末文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
此文是临刑前写给生母和嫡母的信。
信中回顾了两年来起兵抗清的坎坷经历,抒发了国难家仇集于一身、死不瞑目的英雄遗恨,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二、分析文章内容
(一)(1、2段):回顾坎坷经历,叙述国与家的种种不幸,抒发大仇未报,大恩未酬的满腔遗恨。
“不孝完淳……不得以身报母矣”开头便点出自己即将赴义,以身殉父而不得报母。
开门见山,文笔干净简洁,同时“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又为这封绝笔书定了一个基调:面对生与义的抉择、家与国的矛盾,一个人应该怎样行动。
全文就是围绕这一点来抒发自己为国忘家、舍生取义的爱国之情和英雄之志的。
作者满怀悲愤地回顾了两年来父子为国奔波的坎坷经历。
作者把这种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抗清经历概括为八个字“冤酷日深,艰辛历尽”。
文中特别强调“自分必死”,说明这位少年英雄的确视死如归了。
在写了为国之后,接着,作者写了自己的忘家,他满怀负疚之情叙述了自己家门的不幸,“一门飘泊”,死生不能相聚相依,这种情况皆由自己无暇顾家所致,因此他深深地自责:“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作者不顾家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了国家。
作者在自责之后,便集中抒发了自己为国忘家、舍生取义的爱国之情:他先表现了自己对家门不幸的沉痛感慨,为亲人生活无着的焦虑;然后,说明了家国一体的关系,表现了为国献身的壮志;最后回忆十五年来母亲的教养之恩,再次表示对双慈的惦念和感激。
作者对母亲的深情,说明了他并未忘家,从而便衬托出他一心为国之不易,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
讨论1:作者处在怎样的境地?他选择怎样的方式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忠孝难以两全、即将身赴国难的境地。
以继承父亲的报国之志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淳之身父之所遗,……死亦何负于双慈?”
讨论2:本段抒发了什么情感?陈说了什么道理?这两者之间是否截然分明?
抒发念母之情,陈说“死不负于双慈”的理由;但作者并非一味明理或单纯抒发情感,而是寓理于真诚、炽烈的念母之情。
这里对不能“报母”的原因作了情理交融的陈述。
作者将“报国”、“殉父”与“报母”的关系串通起来加以阐述,指出:“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
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这就把能否真正“报母”,放在了抗清复明的民族斗争大背景下来考察。
只要“天日”尚未“复见”,杀父之“大仇”一日未报,作者就不能心安理得地承欢于双慈的膝下。
换句话说,夏完淳不想做厮守在母亲身边的碌碌无为的家雀,而要到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风云中一展宏图,这才是真正的“报母”。
(二)(3、4段):作者交代后事,再次抒发对母亲的深情,并表达自己以国为先、以气节为重的志向。
讨论3:在第2、3自然段里作者都谈到了“立后”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坚决反对立后?
对“立后”问题的安排,如生男孩,“家门有幸”,这幸一方面是香火有续,家门有幸;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父志有人继承,值得庆幸。
坚决反对立后,原因有二:一是在当时沧海横流的情况下,象作者父子那样坚持民族气节的人极少,如立后之人气节有亏,反而会辱没夏氏父子。
第二,从国家与夏家利害一致性上考察,把家族命运与国家命运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时时从民族前途考察。
在立后问题上,
作者明确表现出以气节为重、以国事为先的立场。
(三)(5、6段):表明作者对生死的态度,面对死亡,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大仇未报的遗恨。
讨论4:作者说自己写这封遗书是“语无伦次”,从内容上可以看出来吗?这表明作者在写信时怎样的感情状态?
内容各段之间有反复:表达对慈母的愧疚、牵挂;交代同一后事也重复提及。
表达出作者激动、强烈的情感。
三、艺术特点
1、情理相融的语言特点。
(参看讨论1)
民族恨与骨肉情两相依托映照。
2、充沛的气势(浩然正气)与复杂丰富的感情(沉痛、负疚、慷慨、关切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苍凉悲壮的风格,具有一种回肠荡气、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