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1)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1)




菩艺
提 老 组
术 精 神
1
中国传统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丰厚土壤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 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中国传统艺术精 神十分丰富,可大致将其概括为:道、 气、心、舞、悟、和六个方面。
2
“贰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


“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 性
“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 性
9

“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
畴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与壹艺术鉴
赏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衍生出“顿 悟”、“妙悟”等一系列相关范畴。
艺术家必须具有“悟性” 艺术家与艺术匠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前者是以道驭技,而后者是有技无道。
10
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中 和 之 “和”与“中”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 美
互相区别。“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 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中”则 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 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途径与标准。
11
“和”与“同”是两个 的概念
“同”只是把同类结合;“和” 是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 个整体,也就是追求多样的统一。
因此,避免重复雷同,求异求变, 不仅不与求和谐的整体思维方式 相矛盾,相反,它正是体现出这 种“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 术思维特点。
15
本课重点总结
1中国的艺术精神,是“融洽自然,把 天道实践到人道”上的精神; 2儒家和道家,是统摄中国艺术精神的 两大主要流派,他们对天道各有不同 的体会和实践,但却彼此相对而又相 成; 3中国的绘画、音乐、舞蹈、雕刻、建 筑等艺术所表现的上述精神 , 要 注意 其对外来艺术的兼收并蓄,吸纳熔铸。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和鉴赏的核心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标准,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的是内在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内涵。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艺术家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形式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画家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布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画家的内心世界。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追求自然与和谐。

中国古代艺术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艺术作品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追求刻意的夸张和怪异,而是追求自然的表达和平衡的构图。

例如,在中国传统园林中,设计师注重利用自然的元素,如山水、花草、水池等,营造出一种和谐、宜人的环境,使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之处。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重视审美的内涵和修养。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欣赏艺术作品需要有一定的修养和境界。

艺术家和观众都要通过修炼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艺术作品的创作和鉴赏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感悟。

例如,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音乐家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练习,才能够将音乐作品演奏得准确、动人。

观众也需要有一定的音乐修养,才能够欣赏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注重平衡和谐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平衡和谐是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

艺术家通过形式和结构的安排来实现平衡和谐的效果。

例如,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设计师注重建筑的整体平衡和比例的协调,使建筑具有一种和谐、稳定的感觉。

同样,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画家注重构图的对称和布局的平衡,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审美观念。

在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创作和鉴赏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情感体验。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现象的理解和思考,同时也希望能够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和感悟。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悟”是一种最自由的精神活动状态,是一种体验 有得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人人都可有悟性,但不是人人能达到悟的境界。
“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

壹 畴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与艺术鉴
赏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衍生出“顿
悟”、“妙悟”等一系列相关范畴。 艺术家必须具有“悟性” 艺术家与艺术匠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前者是以道驭技,而后者是有技无道。
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中 和 之
“和”与“中”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 互相区别。“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 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中”则

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
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途径与标准。
“和”与“同”是两个 的概念
“同”只是把同类结合;“和” 是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 个整体,也就是追求样的统一。 因此,避免重复雷同,求异求变, 不仅不与求和谐的整体思维方式 相矛盾,相反,它正是体现出这 种“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 术思维特点。
原始图腾歌舞与巫术仪式
具有强烈生命力的“乐舞”精神, 在后来逐渐渗透与融汇, 舞是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 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 筑也有飞檐的舞姿。
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
重直觉的传统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国的传统艺术思 维和审美思维,尤其是形成了以“悟”为核心的感 性直觉的审美思维方式。


“舞”——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
精神
“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
了解何为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形成与特征
目 录
详细了解“舞”、“悟”、“和”
课堂总结
谈中国传统艺术精神,首先要认识中国文化中两个极 其重要的观念: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以下是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的章节划分及相关内容: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艺术作品应当体现这种内在的联系和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审美意趣的追求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审美意趣的追求。

它认为,艺术作品不仅要有美的形式,更要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艺术家应当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引导观众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

它认为,自然是最美的艺术品,艺术家应当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创造出自然美和人文美相融合的艺术作品。

同时,艺术作品也应当符合自然规律,追求自然的真实和自然的美。

四、追求和谐的审美价值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追求和谐的审美价值。

它认为,艺术作品应当体现出和谐、平衡、统一的美感,达到整体的完美和协调。

艺术家应当通过艺术表现出社会、自然、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传达出人类对和谐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五、强调道德的审美标准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道德的审美标准。

它认为,艺术作品应当符合道德规范,传递出正义、善良、美好的价值观念。

艺术家应当通过自己的创作,引导观众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传递出正面的社会信息。

以上是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的章节划分及相关内容。

这些精神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2、中国艺术史上,“言志”与“缘情”两大流派。 “以情融理”与“以理节情”。
3、“情”与“理”的关系。 “理之于诗,如盐溶于水,有味无痕”。(钱钟书
《谈艺录》) 4、“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诗如其人”、
“书如其人” ①“狂放”的主要特征是“不平则鸣”。 ②“清逸”的主要特征是“与世无争”。
(四)舞——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精神
理”、“情景”、“意象”、“意境”
(六)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3、“中”是一种正确的原则和方法,是解决矛盾的 途径。
①“乐而不淫,衰而不伤”——“A而不B”或“甲而不 乙”的公式巧妙地求得对比中的平衡,达到对立统 一的中和之美。
②“中”的更高境界是在不平衡中求平衡,这就需要 加强“度”的把握。
二、中国传统美学
(二)道家美学(老庄)
2.诗歌风格 不拘一格,挥洒自如。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石涛语), 例如《蜀道难》。
二、中国传统美学
(三)禅宗美学
“心” ,“遁世”,“人与人心和谐”。 禅宗,中国化的佛教,主张“以心传心”。 “佛祖拈花,伽叶微笑”。印度达摩祖师。禅 宗五祖弘忍。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 拭,莫使有尘埃”。 慧能(六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唐代大诗人王维:“诗佛”。
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 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 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养生主》)
(六)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1、中国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 就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 “和”是指事物多样统一或对立统 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中” 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 和方法,是实现统一的途径。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答:儒家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受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影响,儒家美学的政治色彩与伦理色彩比较浓厚,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功利主义倾向比较明显。

儒家主张“入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忧国忧民,正人正己,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儒家美学的代表人物杜甫,尽管杜甫仕途坎坷,政治抱负始终未能实现,亲历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困窘,但始终不改初衷。

甚至在写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的极度困窘中,杜甫所祈求的也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天下寒士的温暖。

受儒家美学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十分严谨,讲究对仗、工整、格律,如他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诗,两两成偶,对仗工整,一句一景,彼此并列。

道家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受老庄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影响。

道家美学崇尚自然之道,追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具有鲜明的超功利倾向。

道家主张“出世”。

认为真正能观于天地而体道得道的理想人格应当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与造化同流,与日月同辉,游乎四海之外” 。

道家美学代表人物李白,原来也有政治抱负,受到唐玄宗的礼遇,供奉翰林,但政治上并不受重视,又受权贵排挤,仅一年就被“赐金放还”,从此离开长安,遍游名山大川。

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老庄道家的意味,渴望精神的绝对自由,仙与酒成为李白常常吟咏的题材。

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游名山游”。

李白的诗歌风格,不拘一格,挥洒自如,可以看出李白的道家思想飘逸的一面。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

主张“心”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一切法皆从心生”,高扬“心”的地位和作用,主张“遁世”,即避而不入。

禅宗认定法由“心”生,境由“心”造,而“心”是空寂的,所以“心”所显现的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皆虚幻不实。

禅宗美学的代表王维虽然受到儒家道家的影响,但更多地受到佛教禅宗美学的影响。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

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的人文精神贯穿于整个艺术体系,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这里,我们将从几个具体的方面来阐述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希望能够带给读者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一、手工艺的认真精神中国传统手工艺是古老文化传承的一种体现,它强调的是人与手的紧密结合,缘自自然之造化,传递着人与性格间柔和的交融。

在手工艺中,艺人们需要细致认真地把物品制作出来,一个细节的不注意都可能导致全局的失败。

艺术品的制作需要不断的尝试和反复推敲,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一种认真的态度。

这种认真精神来源于对手工工艺精髓和独特性的重视,也来源于对自我的追求和表现。

因此,手工艺品在观看时往往给人一种精致且凝重的感觉,这种感觉正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

二、自然意象的表现中国传统艺术在表现自然意象方面有独特的方法和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对自然的尊重和理解,相信自然万物有灵,具有丰富的灵魂和生命力。

因此,在艺术作品中,自然意象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如诗人在“山水田园”中的表现,画家用笔墨描绘出山水的神韵和自然的美妙。

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能够赋予画面以无限的生气和动态,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这种表现方式印证了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即让自然成为人的朋友,成为人类的信仰,成为人的慰藉,同样也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体现了对自然宁静、纯粹本质的追求。

三、艺术与“中和”“中和”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核心精神,运用于各方面的生活和文化中。

在艺术领域,中和精神同样占据了重要位置。

它要求艺术元素之间的和谐,使艺术作品在表现时不会过于激烈或单调。

艺术通过中和来体现人生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这种精神给予了艺术家们更为厚重的底蕴,同时,也给予了欣赏者更为深刻的感受。

例如,古典诗歌的创作和朗诵,以及中国文人墨客的书法,都体现出了中和的思想,能够使读者感受到古人笔下大自然的呼吸和万物的灵气。

中国艺术精神

中国艺术精神

中国艺术精神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中国艺术精神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这种精神涵盖了中国艺术领域的众多方面,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

中国艺术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文化的面貌,并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人类情感的表达。

中国古代文化中流传着“以形写意”的观念,这种观念强调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对外界事物的理解。

这种理念影响了中国绘画的发展,使中国画成为一种灵动而富有情感的艺术形式。

中国画家通过线条、笔墨的运用,以及构思布局的独特方式,向观众传达出一种内敛而又神秘的艺术语言。

在音乐方面,中国艺术精神注重和谐与平衡。

中国音乐以中庸之道为指导,追求音乐中的平衡与调和。

传统的中国音乐器乐如古筝、琵琶等以及民间音乐如京剧、昆曲等都以传统的曲调和独特的演奏方式为特色。

这些音乐形式与中国文化中的思想理念相得益彰,体现了中国人对和谐与平衡的追求。

中国舞蹈也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体现。

中国舞蹈融合了戏剧、音乐和视觉艺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舞蹈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和舞者的气质表现,每个动作都富有意义和寓意。

通过舞蹈,舞者可以表达内心的情感,传达出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

中国戏剧在中国艺术精神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代的京剧、昆曲,到现代的话剧、音乐剧,中国戏剧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中国戏剧注重情节的发展和角色的塑造,通过舞台表演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中国戏剧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教育的手段,通过戏剧表演,观众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

中国艺术精神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也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

中国的绘画、音乐、舞蹈和戏剧作品都在世界各地展出和演出,受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和观众的喜爱。

中国艺术家通过创作和演出,向世界传达了中国人对自然、对情感、对人际关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中国艺术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对自然、对情感的表达方式。

论常书鸿油画作品中古典主义艺术精神的领悟

论常书鸿油画作品中古典主义艺术精神的领悟

论常书鸿油画作品中古典主义艺术精神的领悟常书鸿(1901-1957),中国现代画家,是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不仅在绘画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在美术教育、美术理论与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的画作中,常书鸿充分展现了古典主义艺术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他的创作理念和艺术实践之中。

通过对常书鸿油画作品中古典主义艺术精神的领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古典主义艺术精神强调对传统的尊重和继承。

在常书鸿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深刻理解和传承。

他笔下的山水画中,常常出现传统山水画的元素,如远山、云雾、江河、松柏等。

他的花鸟画也充满了传统中国绘画的韵味,如写意梅花、工笔牡丹等。

常书鸿以崇尚传统的态度,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从而赋予了他的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古典主义艺术精神注重对形式的规范和准确的表现。

常书鸿的画作在形式上具有严谨的结构和精细的描绘,他注重细节,精益求精。

在他的山水画中,远近山体的处理非常有序,远山的轮廓清晰,近山的层次分明,构图感极强。

在花鸟画中,花朵的细节处理非常细腻,枝叶的表现准确生动。

这些都体现了他对绘画技巧的严格要求和对形式的规范之中。

通过对形式的准确表现,他将传统绘画的造型美和结构美发挥到了极致,呈现出了华丽而优雅的艺术效果。

古典主义艺术精神强调对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常书鸿的作品中,将现实生活与理想境界相结合,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意境。

他的山水画中,山水的展现不仅是对现实山水景色的描绘,更是对内心理想境界的追求和表达。

他的花鸟画也不仅仅是对花鸟的写实,更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追求与赞美。

在他的画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脱于物质,追求精神境界的古典主义情怀。

他所创造的理想化的绘画世界,超越了现实的种种约束,达到了一种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统一。

古典主义艺术精神强调对人文情感的净化与升华。

常书鸿的画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无言之境,不可说之味,不知者以 为淡易”,佛家至理领悟的人不少, 但转过来随处运用而无碍的不多,所 谓"荆棘丛中下脚易,月明帘下转身 难"。王维在诗中表达的正是这种"任 "的心态。
-
三、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1.“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2.“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 3.“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 4.“舞”--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精神 5.“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 6.“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
(二)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
1、“气韵”与“气韵生动” “rhythm and emotion”(林语堂) 2、“气韵”:气为生命之力量,韵为生命之风采。
动为气之核心,情为韵之根本。 3、中国艺术史上两个阶段: ①先秦至魏晋南北朝:以气为主,“以气取韵”。 商周青铜器,秦代兵马俑,秦代阿房宫,汉代雕塑,汉赋。 ②魏晋南北朝至明清:以韵为主,“韵中有气”。 吴道子的画,王羲之的书法,元四家,明四家,清代扬州八怪。
“心” ,“遁世”,“人与人心和谐”。 禅宗,中国化的佛教,主张“以心传心”。 “佛祖拈花,伽叶微笑”(印度达摩祖师、禅 宗五祖弘忍)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 处有尘埃?”(六祖慧能) 唐代大诗人王维:“诗佛”,
-
1.人生态度 尚书右丞,亦官并隐。“早年丧妻,终身未娶。”
辋川别墅。“退朝之后,焚香独座,以禅颂为事。” 2.诗歌风格
-
(六)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2、“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
①从“多样统一”来看,“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和”是多样统一,将不同事物统一为整体。 “同”是把同类的东西堆积到一起。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齐白石:“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

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第二章内容

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第二章内容

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第二章内容第二章的主题是中国艺术精神。

在这一章中,徐复观提出了中国艺术精神的概念,并探讨了其特点和内涵。

中国艺术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徐复观认为,中国艺术精神具有独特的特点,与西方艺术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国艺术精神强调内涵和意境。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形式美,更重要的是要表达情感和思想。

中国艺术家注重作品的内涵,通过意境的营造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这种追求内在美的艺术观念在中国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国艺术精神注重和谐与平衡。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思想在艺术中得到了体现。

中国艺术家追求作品的和谐与平衡,通过对比、对称和配比等手法来达到这种效果。

这种追求和谐与平衡的艺术观念使得中国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美感。

第三,中国艺术精神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中国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和对人文的关怀在艺术中得到了体现。

中国艺术家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的描绘来表达对自然与人文的敬畏和赞美。

他们追求作品与自然的融合,通过艺术手法将自然的美与人文的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第四,中国艺术精神注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艺术的重要基础,但中国艺术家并不满足于简单的传承,他们追求创新和突破。

中国艺术家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元素,使得作品更具时代感和个性特色。

这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为中国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第五,中国艺术精神强调社会责任和人民情感。

中国艺术家关注社会问题,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批判。

他们追求作品的社会意义和人民情感,通过艺术的方式传递对人民的思念和祝福。

中国艺术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内涵。

中国艺术家通过追求内涵和意境、和谐与平衡、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以及社会责任和人民情感来表达中国艺术精神。

这种独特的艺术精神使得中国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无言之境,不可说之味,不知者以
为淡易”,佛家至理领悟的人不少, 但转过来随处运用而无碍的不多,所
谓"荆棘丛中下脚易,月明帘下转身
难"。王维在诗中表达的正是这种"任" 的心态。
(六)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1、中国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就 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和”是 指事物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矛盾各 方统一的实现。“中”是指处理事物矛 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是实现统一 的途径。
(六)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2、“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
(六)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3、“中”是一种正确的原则和方法,是解决矛盾的途径。
①“乐而不淫,衰而不伤”——“A而不B”或“甲而不乙”的
公式巧妙地求得对比中的平衡,达到对立统一的中和之美。 ②“中”的更高境界是在不平衡中求平衡,这就需要加强 “度”的把握。 潘天寿:“天平和中国的老秤是同样的平衡,但老秤的平衡 较好,是得势的平衡。”
4、“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诗如其人”、“书如其人” ①“狂放”的主要特征是“不平则鸣”。
②“清逸”的主要特征是“与世无争”。
(四)舞——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精神
1、中国远古艺术:诗、歌、乐、舞一体。
宗白华:“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 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着舞姿。”
三、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1.“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2.“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
3.“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吃墨 • 入木三分
四.隋唐---鼎盛时期
• 唐初四大书法家 :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 虞世南:唐太宗老师.特点:笔圆而体方,外柔而内刚, 发笔出锋如抽刀断水.<孔子庙堂碑>. • 欧阳询: “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怒目,力 士挥拳”.所创“欧阳询八诀”书法理论,具有独 到见解。对明代人李淳的八十四法,清代人黄自 元结构92法的著述,均有启示。其“八决”为: (点)如高峰坠石;(横戈)如长空之新月; (横)如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 (坚戈)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折)如万钧 之弩发;(撇)如利剑断犀象之角牙;(捺)一 波常三过笔。
民族音乐艺术
• 起源于生产劳动--模仿---表达感情—艺术。 与诗歌、舞蹈分不开,与祭祀密切相关。 《周易》“象曰:雷出地奋,先王以作乐崇 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六乐—巫 术祭祀—巫人。
周—制礼作乐
• 礼乐:维系秩序。特点:一、等级化二、 教育中心,学生学习课程三、为政治服务。 音乐理论和音乐家。春秋有了音乐思想: 公孙尼《乐记》荀子《乐论》;师襄、师 旷、高渐离。
• 王羲之: “书圣” “兼摄众法,备成一家” “贵曰群品,古今 莫二” 梁武帝说“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清 风出袖,明月入怀”;唐太宗<兰亭序> • 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 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 •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 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 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 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 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 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 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 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分析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分析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分析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涵。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成长和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的传统文化精神,这些精神将书法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区别开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

一、艺术创作精神中国书法艺术的创作精神是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它强调写者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品质,才能真正写出好的文字或字画作品。

中国书法艺术家认为,艺术的品质不单纯是一种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意识和情感表达。

因此,在书法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除了技法和技能的训练外,更要注重对自身的完善和修养。

二、审美精神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精神是强调内涵的,它要求艺术品不仅要具有优美的形式,还要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情感。

书法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注重表达内在的情感,借助笔墨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强调玩赏书法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精神强调钩深文化传统和尊重前辈大师。

中国书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书法大师留下了大量的书法经典作品和创作理论,在书法创作和学习中,必须认真学习、理解和继承书法大师的精神和艺术成果。

同时,传承精神也要求书法家们创作出符合时代需要、富有现代感的书法作品,让书法艺术在不断传承发展中保持其生命力和活力。

四、自然精神中国书法艺术的自然精神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即人与天地自然融合。

在书法创作中,书法家注重运用自然元素如山、水、云、树等进行表现,同时也借助自然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在中国书法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表现自然元素和意象的作品,这些作品通过艺术化的形式传递自然的真实感和哲学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精神

大美无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美无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源于《老子》这本书,但“大美无言”这句《老子》原文中是没有的,是后人由《老子》原文意思生发开来的。

“大美无言”是指最美的东西不需张扬,自身也不会张扬。

它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仅仅特指哲学的美或者用来形容大自然的美丽,而是已经深入到中国文化的基因中,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态度,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生活生存的方式,影响我们的方方面面。

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则是老子对“道”的阐释,它是指最美的声音就是听起来无声响,最美的形象就是看不见行迹。

在音乐欣赏这方面,他倡导应追求一种超越对声音的直接感知的“大音希声”的境界,即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但现在它更代表一种将美融入生活的智慧;情感热烈深沉而不矫饰喧嚣,智慧隽永明快而不邀宠于形。

为了获得“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即进入“道”的境界,我们作为主体,必须要有“致虚极,守静笃”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忘掉周围的一切,也忘掉自身存在,这样就可与物同化,而完全顺应自然规律由此可以看出老子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是崇尚自然、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还有就是关于矛盾双方独立统一的相互转化。

人拥有美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难事,因为我们任何人都拥有自己的美丽。

但是每个人真正的美永远在他自己宽博的内心,这份内在的美丽会进一步影响一个人的外表。

一个人的的美在于悠然自持,而且它真正难以拥有的不是对他人美的肯定,而是对自身笃定坦然的认同。

正是这种全新美的提出,对后来文学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不仅如此,它还成为文学家、艺术家所追求的一种崇尚自然天成、不事雕凿的最高的艺术境界。

古人以朴素的方式,阐明了中华文化的宏观定位和发展定向,可以说,"大美无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伟大国家所特有的景象、特有的气派。

例如"大象无形"来形容中华文化的特点,概括其泱泱大度、不拘一格、包罗万象、生机无限的伟大精神气质一个心中有美的人不需要迎合外人,不需要去努力赚取眼球。

论述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理解和作品

论述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理解和作品

作品编号:CA001《我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理解和作品》1.引言我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本文将围绕我国传统艺术精神展开讨论,并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作品的魅力。

2.我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内涵我国传统艺术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

它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艺术创作中追求内心世界的表达和审美境界的追求,是一种秉持儒家思想和道家哲学的综合体现。

3.我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主要特征我国传统艺术精神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还体现在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上。

传统艺术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注重形神兼备,力求表现出内在的精神追求,同时在内容上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个体情感的表达和塑造。

4.我国传统艺术作品的代表性我国传统艺术作品多种多样,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等多个门类。

其中,唐代的《清明上河图》、明代的《白描富春山居图》等绘画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代表作品,展现了我国传统艺术的魅力与内涵。

5.个人观点和理解我深信我国传统艺术精神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追求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艺术作品可以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艺术精神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6.总结我国传统艺术精神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形式呈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深入理解和传承我国传统艺术精神,可以丰富个人内在世界,提升审美情操,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元交流和共生发展。

结语:我国传统艺术作品的魅力和精神内涵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和传承。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和欣赏我国传统艺术的窗口,使其受益终身。

以上内容为知识文章的格式,并对主题文字进行了多次提及,同时对我国传统艺术精神进行了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探讨。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满足您的要求,如有需要,我可以根据您的意见进行进一步修改。

我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内涵是深远的,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更是一种秉持儒家思想和道家哲学的综合体现。

中国艺术精神pdf

中国艺术精神pdf

中国艺术精神pdf“中国艺术精神”是指凝聚和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步骤阐述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第一步:中国艺术精神内涵的理解中国艺术精神内涵的核心是“神”的思想,即表现作品所传递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或者情感体验。

在中国艺术的传承中,“神”的思想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它不仅体现了作品的艺术性,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这种“神”的思想是由琢磨、感悟、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艺术精华和审美理念所形成的。

第二步: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特点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特点是“中和”,即平衡、和谐、统一。

在中国艺术中,中和的思想贯穿始终,表现在各个方面,如音乐、绘画、书法等等。

它是中国艺术价值观的核心,是中国艺术不断发展的源泉。

第三步: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中国艺术精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比如中国画、书法、音乐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中国艺术精神被视为最重要的文化精髓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其重要性。

作为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在海内外受到广泛的关注。

第四步:如何传承发扬中国艺术精神要想传承和发扬中国艺术精神,关键在于发现和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的道理和精髓,让中国艺术精神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今后的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大力支持艺术家的创造,营造有利于艺术创造和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传承发扬提供充足的土壤和条件。

总之,中国艺术精神是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财富,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现代文化的点亮之一。

通过大力传承和发扬中国艺术精神,将能够推动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上)楼宇烈一、中国文化充满艺术精神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的艺术精神。

我们讲中国文化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或者以人为中心一种人文的文化。

它体现出来的一种人文的精神,那么怎么样来养成这样一种人文精神呢?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礼乐教育,礼乐教育从一方面来讲它是讲的两个方面,礼,我们说也可以作为一种伦理的教育,那么也体现为一种伦理的精神,那么乐的教育呢,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教育,或者说是美育的教育,体现中一种艺术的精神。

为什么我这儿要把艺术教育还要跟艺术精神提出两个概念来,主要艺术精神它所包含的意义要比一般的艺术教育或者艺术来的宽泛,它并不一定说我要教你做一个会写诗、会画画、会演奏乐器等等一个具体的艺术的门类,而是指它一种体现艺术所追求的一种境界的那么一种精神。

所以不一定跟具体的艺术完全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它是超越具体艺术的这样一种精神。

所以这个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间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伦理的精神,一个方面是艺术的精神。

这两个方面它又是互相配合的,不可分割的。

那么礼来规范人的社会的身份、地位等等。

就像我这儿讲的礼是辨易、来明分,说明分就是来确定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责任、权利、义务等等这样一些方面。

也就是社会秩序的建立。

乐按照传统说法它是统同的,也就是来合群的,因为这个社会都是一个群体,那么用礼把这个群分成了各种不同的身份、地位、等级、各种不同的责任、权利、义务,同时又用乐,通过乐教来使得这个群体使得不同的身份、等级、地位的人能够和谐一体,能够达到一种和谐,通过这个乐来表达人们自己的一种志向、情感,那么来交流、构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所以在中国的文化中间可以说礼乐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通过这个礼乐教化来养成一个人的最根本的品质。

也就是说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合格的人,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都是通过礼乐来实现的。

因此中国历史上大家都可以看到非常重视乐教,因为礼教大家都比较熟悉,很多过去常常讲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是一种伦理的文化,实际上只看到礼教这一方面。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4篇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4篇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4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1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书画诗歌之中。

其实音乐或者书画只是古人用于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工具或手段,从而他们的艺术精神就隐藏在里面。

古代的音乐,也就是礼乐,在孔子的改良传承后,最终起了一种教化的作用。

孔子的艺术精神是做到“美”与“善”的统一;而孟子的艺术精神是做到“仁”与“乐”的统一。

总结起来说,儒家的艺术精神就是由一人之修养而通于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从艺术精神里抽出来的精髓。

根据《乐记》记载,构成音乐三要素是“诗”,“歌”,“舞”。

这三个基本要素,是不借助于自身之外客观事物就可以成立。

有了这三种要素,就能借乐器以文之。

同时,乐三种基本要素是直接从心发出,是从人生命根源流出来,且具有明确节奏。

但乐器是通过配合这种节奏而发生作用,从而激发或者引导处藏于人生命中艺术精神。

人人都有艺术精神,但有人只是“表出”,有人是“表现”。

这就是个人艺术精神层次不同,有人只是享受这种精神,有人是在创造自己这种艺术精神。

艺术精神,其实也就是美学,美的精神。

这是一条走不完的路,你需要在美的这条路上一边欣赏,一边开发你的艺术精神。

这条路有两个站,心斋和坐忘,达到这两者的历程,就是达到美的终点站的历程。

心斋,就是内心纯粹,无欲无求,我们需要有着这么一颗空灵的心去探索我们的艺术精神。

坐忘,就是摒弃周围环境的一切无关事务,做到只有用纯粹的意识去思考事物。

两者要求做到虚,静,明。

心斋是指内在的要求,坐忘是外在的条件,两者组合完成艺术精神的要求。

其中,心斋之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说到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的是书法绘画。

而书画从魏晋时期开始出现艺术精神的气息。

书画讲究的是气韵,在古人看来,光是气韵生动一词,就能穷中国艺术精神的极谊了。

非遗 中华美学精神

非遗 中华美学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美学精神紧密相关,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审美文化传统:非遗,尤其是传统表演艺术、手工技艺、节庆民俗等,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文化传统。

这一传统融合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所追求的和谐、自然、人文的特质。

艺术创造力的体现: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依靠传承人的艺术创造力。

这些传承人在实践过程中,不仅传递了传统技艺,也传承了中华美学精神中关于审美、意境、气韵生动的理念。

这些理念在非遗的创作和表演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艺术创造力的源泉。

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强化: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过程,也是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过程。

这有助于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动力。

因此,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促进中华美学精神的弘扬和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答:儒家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受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影响,儒家美学的政治色彩与伦理色彩比较浓厚,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功利主义倾向比较明显。

儒家主张“入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忧国忧民,正人正己,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儒家美学的代表人物杜甫,尽管杜甫仕途坎坷,政治抱负始终未能实现,亲历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困窘,但始终不改初衷。

甚至在写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的极度困窘中,杜甫所祈求的也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天下寒士的温暖。

受儒家美学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十分严谨,讲究对仗、工整、格律,如他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诗,两两成偶,对仗工整,一句一景,彼此并列。

道家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受老庄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影响。

道家美学崇尚自然之道,追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具有鲜明的超功利倾向。

道家主张“出世”。

认为真正能观于天地而体道得道的理想人格应当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与造化同流,与日月同辉,游乎四海之外” 。

道家美学代表人物李白,原来也有政治抱负,受到唐玄宗的礼遇,供奉翰林,但政治上并不受重视,又受权贵排挤,仅一年就被“赐金放还”,从此离开长安,遍游名山大川。

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老庄道家的意味,渴望精神的绝对自由,仙与酒成为李白常常吟咏的题材。

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游名山游”。

李白的诗歌风格,不拘一格,挥洒自如,可以看出李白的道家思想飘逸的一面。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

主张“心”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一切法皆从心生”,高扬“心”的地位和作用,主张“遁世”,即避而不入。

禅宗认定法由“心”生,境由“心”造,而“心”是空寂的,所以“心”所显现的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皆虚幻不实。

禅宗美学的代表王维虽然受到儒家道家的影响,但更多地受到佛教禅宗美学的影响。

王维长期在京供职,官至尚书右丞,晚年笃志奉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王维的诗里都充满了浓郁的禅意。

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正是儒、道、释三者的不断冲撞和融汇,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道,为中国古代哲学最高范畴, 道有天道、人道之分。

天道是关于宇宙根本问题的学说,人道是人生根本问题的学说。

老庄道家侧重于“天道”或“自然之道”,孔孟儒家侧重于“人道”或“论理之道”,禅学的“佛性”(即心即佛)相似于“道”的概念。

天、人统一于“道”,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

“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 人生价值的学说。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规律,人也应当服从这种
规律。

此外,“天人合一”还强调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应当是天人协调,包括人与万物的一体性,还包括人与人的一体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而后者强调“主客分立”。

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

物质的气被精神化、生命化,这可以说是中国“气论”的本质特征。

“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中医讲“气”,气功讲“气”,戏曲表演讲“气”,绘画书法也要首先运“气”。

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原,提倡艺术描写和表现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元气流动的韵律与和谐。

一方面,中国美学十分重视养气,主张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气”是对艺术家生理心理因素与创造能力的总概括。

另一方面,又要求将艺术家主观之“气”与客观宇宙之“气”结合起来,使得“气”成为艺术作品内在精神与艺术生命的标志。

尤其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气韵”,极富民族特色,指的是审美对象的内在生命力显现出来的具有韵律美的形态。

“气韵”范畴,孕育于哲学中重视“气”和音乐中讲究“韵”的汉代,成熟于各门类艺术推崇生动表现事物气韵之美的魏晋南北朝。

“气韵生动”已经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总原则,相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色。

心,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性。

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认为艺为心之表、心为物之君,主张心乐一元、心物一元。

因此,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一贯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合一、心与物的交融合一、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

如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同时,中国传统艺术又十分重视情理交融、情理统一。

舞,中国传统艺术的音乐智慧。

远古的中华大地上,原始的图腾歌舞与狂热的巫术仪式曾经形成过龙飞凤舞的壮观场面。

因而,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诗、乐、舞最初是三位一体的,只是到后来才逐渐发生了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艺术门类。

但是,这种具有强烈生命力的“乐舞”精神,并没有消失。

恰恰相反,这种“乐舞”精神,后来逐渐渗透与融汇到中国各个艺术门类中,体现出飞舞生动的形态和风貌。

舞是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

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的舞姿。

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

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

而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思维和审美思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形成了以“悟”为核心的感性直觉的审美思维方式。

“悟”是一种最自由的精神活动状态,是一种体验有得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虽然人人都可具有悟性,但只有博采众通、功夫不断,才能达到悟的境界。

“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衍生出“顿悟”、“妙悟”等一系列相关范畴。

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有“悟性”。

艺术家与艺术匠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道驭技,而后者是有技无道。

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

“和”与“中”这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

“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中”则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途径与标准。

“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
一,“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同”只是把同类的、没有差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和”则是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追求多样的统一。

因此,避免重复雷同,求异求变,不仅不与求和谐的整体思维方式相矛盾,相反,它正是体现出这种“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术思维特点。

在发现多样统一而求“和”的同时,中国古代哲人又发现了对立统一而求“和”。

与多样统一相比,对立统一更接近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以对立统一来说明“和”,表明中国古人对“和”的本质认识有了更深入的发展。

对立统一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具有特色的朴素辩证思维观,并对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学的许多范畴都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出现,如“刚柔”、“虚实”、“动静”、“形神”、“文质”、“情理”、“情景”、“意象”、“意境”等等,其中,偏于精神性的一面,更多地在矛盾统一中处于主导地位,如“形神”中的“神”,“情景”中的“情”,“意象”中的“意”等。

正是这种闪烁着中华民族理性智慧光芒的辩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中极富有民族特色的辩证和谐观--“和”。

这种“和”的境界,在儒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主张情与理的统一;在道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心与物的统一;在禅宗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人心的和谐,追求心灵的澄净,“即心即佛”。

这样的“和”,从个人到社会,从人文到艺术,从天地万物到整个宇宙,无不贯通。

“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显然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

中国美学要求美与善的统一,而所谓善的最高境界,儒道两家虽各有不同的说法,但归结到最后,都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而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正是一种审美的境界,一种真善美统一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