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下我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思考
话语体系建构
话语体系建构话语体系的建构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涉及到语言特性、语言表现和语言使用的多种方面。
它被认为是一种框架,可以用来理解语言在这个世界中的作用,并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是如何建构起来的。
首先,在话语体系建构中,面向语言特性,它是指潜在行为性的一系列层次,在其中主要是指由表层语言到更深层次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关联。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物体和语言文本。
物体代表了客观的实物,语言文本则是描述物体的文字。
而在话语体系的建构中,可以将文本从表层语言到更深层次的概念之间的联系,统称为“解释”。
这是文本解析的一种方法,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语言表达的逻辑分析和组织。
其次,在话语体系建构中,面向语言表现,这是指语言表达的表层形式,这种形式可以通过它的载体(如书面的文体)来表达出来。
例如,书面文体可以用来传达出具体的理念,而口头语言则可以用来表达抽象的概念。
因此,语言表现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不言语的。
当然,这种表现也可以在语言使用中被用来表达出所想表达的抽象概念。
最后,在话语体系建构中,面向语言使用,它指的是语言在实际场景中的使用,基于语言的表达能力,它可以用来与他人交流。
这是一种构建性的表达形式,用以探索、表达和修改语言表达的内容,以实现实际的目的。
例如,在日常的会话中,发言者可以运用不同的口语和词汇,达到其特定的沟通目的;而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也可以利用其所建构的话语体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
总而言之,话语体系建构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它涉及到语言特性、语言表现和语言使用的多种方面。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物体与文本之间的关联是语言表达的基础,而文本表达形式则是更深层次的概念,而语言使用则是一种实际表达的行为,用来实现特定的沟通目的。
只有理解了话语体系建构以及它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使用语言,从而达到我们所需要的沟通目标。
文论“话语”理论评析
语境分析法
将文本置于其产生的语境中进行研究, 分析文本与语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 。
话语分析的技术手段及其应用领域
话语分析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文本挖掘、自然语言处理、语料库语言学等技术。
话语分析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文学、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例如,在文学领域中,话语分析可用于 研究作品中的叙述者、对话、情节等元素,揭示作品的意义和艺术价值;在语言学领域中,话语分析可用于研究语言的交际功 能和语用意义,揭示语言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要点一
启示
要点二
建议
话语理论为文学研究和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 助于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阐释。同时,也启示我们 在文学研究中要关注文本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语 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文学研究中,应进一步拓展话语理论的应用领域,结 合其他跨学科理论框架,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文 学教学中,应将话语理论与文学作品进行有机结合,引 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和能力。此外,还应加强对话语理论本身的深入研究, 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理论框架,以更好地服务于文学研 究和教学。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话语理论在文学中 的应用,探索与其他跨学科理论的结合点。 同时,可以加强对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分析 ,探讨话语理论在不同文学类型中的适用性 和局限性。此外,还可以结合新的理论框架 和技术手段,推动话语理论在文学研究和教
学中的创新和发展。
对文学研究与教学的启示与建议
未来研究展望与建议
01
加强对不同类型的话语和语境 的研究,拓展话语理论的应用 范围。
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
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话语体系是一个社会、文化、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传承历史文化、促进社会交流、推动国家发展、加强国际传播和实现教育育人的重要使命。
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传承话语体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等话语形式,人类将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代代相传,使得后人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
一个健康、开放、多元的话语体系,能够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2. 社会交流话语体系是社会交流的必要工具。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话语体系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思想的交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
一个准确、流畅、富有表达力的话语体系,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合作,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3. 国家发展话语体系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进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话语体系的支撑和推动。
一个科学、规范、具有民族特色的话语体系,能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4. 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是国际传播的重要手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和重要。
一个有影响力的国家话语体系,能够有效地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增强国际话语权,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5. 教育育人话语体系是教育育人的重要工具。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话语体系则是教育活动中传递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的重要工具。
一个富有启发性、引导性的话语体系,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理解和认识__概述说明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理解和认识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理解和认识问题。
随着中国日益崛起为一个世界重要国家,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话语体系的需求与日俱增。
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现象,话语体系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通过深入剖析话语体系的概念、历史背景、特点和演变等方面,我们将能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引言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文章撰写目的和结构,并概括阐述中国话语体系构建问题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将探讨对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解和认识,包括话语体系定义与意义、历史背景下的构建以及当代特点与演变等内容。
第三部分将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和交际学视角三个层面进行论述,探讨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与方法。
第四部分将重点探讨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和社会变迁对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影响机制。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对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全面认识和重要意义,并进行问题分析与未来发展展望,同时提出对话语体系研究的启示与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地阐述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解和认识,揭示其内在逻辑和演变规律。
通过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视角、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和交际学视角下的理论框架与方法,我们将能够更好地把握并解读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特点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同时,本文还将围绕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和社会变迁等方面,剖析影响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因素与机制。
最终,我们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和推动有效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供相关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理解和认识2.1 话语体系的定义与意义中国话语体系是指中国社会中构建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等符号系统,它以文字、语言和其他交际方式作为表达和传递工具,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话语体系是人们在交流中所使用的共同语言规则和文化背景,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认知模式和行为规范。
_吾语言之疆界乃吾世界之疆界_从语言学转向看当代文论范式的建构
② See Roman Seldon and Peter Widowson,AReader Guide’st o Con- 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Lexingtong;University Press of Ken- tucky,1993),p.104.
语 言 学 诗 学 与 修 辞 学 复 兴 (专 题 讨 论 )
[提 要 ]周宪认为,语言学转向对当代文学理论 产 生 了 重 大 影 响。 差 异 产 生 意 义 奠 定 了 文 学 理 论新的研究范式,并带来一系列文学理论基本假设的变化:语 词 是 多 义 的,文 学 的 词 语 更 具 歧 义 和 含混性;作品与文本出现区分,意味着一种新的文本生产性观 念 的 诞 生;文 学 成 为 主 体 之 语 言 建 构 的 产 物 。 赵 奎 英 认 为 ,语 言 学 转 向 和 修 辞 学 复 兴 的 共 同 作 用 ,极 大 地 影 响 了 人 们 的 文 学 观 、语 言 观 , 逻 辑 语 言 观 视 野 中 的 “纯 诗 学 ”失 去 了 存 在 的 基 础 ,从 而 促 使 了 把 文 学 研 究 与 文 化 研 究 相 结 合 的 “语 言文化诗学”的产生。赵毅衡认为,语言学转向和“符号泛滥”导 致 了 修 辞 学 的 复 兴,修 辞 学 成 为 人 类基本表意方式的研究,而一些重要的修辞格,如象征、反 讽,只 有 到 符 号 学 范 围 内 才 能 探 明 究 竟, 由 此 ,符 号 修 辞 学 成 为 新 修 辞 学 的 核 心 内 容 。 [关 键 词 ]语言学转向 语言诗学 修辞学复兴 符号 [中图分类号]H0;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0)09-0099-17
刍议中国文论话语权建构——重读《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
Feb.2021Vol.41No.1语文学刊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2021年2月第41卷第1期[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延安文学在英语国家的译介及传播研究”(18XZW021)阶段性成果;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构建中国文论话语权研究:以延安文学在美国的研究为切入点”(2015J03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席东,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作家作品研究、文学翻译。
刍议中国文论话语权建构 ———重读《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席东(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摘 要] 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本文重读美国学者唐小兵著作《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一书,意在解构一直以来国内学界对西方文学理论的膜拜,并指出:文学解读的“全盘西化”、《再解读》式的碎片化重构以及西方文论的价值评判会导致中国文论话语的消解。
学界应理性评价文论建构的西方入思方式,在尊重中国文学“政治性”本土属性的前提下建构中国文论话语权。
[关键词] 再解读; 文论话语权; 政治性[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1)01-0099-04 doi:10.3969/j.issn.1672-8610.2021.01.015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文论话语权建构一直保持着持续上升的研究热度,以西方文论为模板建立中国文论的入思方式是学界的研究重点之一。
唐小兵主编的《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再解读》)系列论文集虽然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然而至今在中西方学界仍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据美国OCLC Worldcat数据库资料显示,至2020年,该书在多伦多大学、密歇根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近30个大学图书馆均有馆藏;国内学界也将唐小兵《再解读》中《我们怎样想象历史》一文誉为新左派文学史观的宣言书,认为该书为重写文学史带来了全新的研究视角。
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路径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特点1.立足中国实践2.融合中西理论3.创新发展三、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路径1.提炼中国经验2.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反思与展望1.坚持问题导向2.提升研究质量3.贡献世界知识体系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过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特点、话语体系路径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特点1.立足中国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始终坚持立足于我国的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
这一特点使得我国的学术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特征。
2.融合中西理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中,研究者注重借鉴西方理论成果,同时强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这种兼容并蓄的特点,使得我国学术体系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实用性。
3.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强调创新,鼓励研究者积极探索新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这有助于推动我国学术界的持续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路径1.提炼中国经验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过程中,首先要总结和提炼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成功经验。
这有助于为世界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
2.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在充分挖掘我国现有理论和实践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这包括创新性地运用传统词汇、提出新的概念和范畴等,以增强我国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影响力。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构建不能闭门造车。
我们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借鉴世界各国的研究成果,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知识体系的发展。
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反思与展望1.坚持问题导向在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中,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路径
我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路径一、引言我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既包括经济、政治、技术等方面的现代化,也包括文化、思想、学术等方面的现代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探讨我国式现代化在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方面的路径,即在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领域的现代化进程。
二、我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的路径1. 传统学术文化的沉淀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学术传统,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以及诗词、书画等各种艺术形式。
这些传统文化对我国学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现代我国学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文化积淀。
2. 西方学术文化的引进与融合近代以来,我国启蒙思想家们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推动了我国学术体系的现代化进程。
其中的一些思想或理论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呈现出独特的我国式现代化路径。
3. 学术体系的制度建设与发展随着20世纪我国学术体系的发展,国家逐渐建立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院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学术评价、管理和激励体系。
这一系列措施为我国学术体系的现代化奠定了制度基础,为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提供了保障。
4. 新时代下的学术体系创新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学术体系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
一方面是对传统学术观念和体系的反思和颠覆,另一方面是积极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的学术成果和方法,为我国学术体系的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三、我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的路径1. 传统话语文化的积淀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话语形式,包括经典著作、古籍典籍、史部史书等。
这些传统话语在形式和内容上对我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我国式现代化话语的独特性。
2. 外来话语文化的引进与融合随着西方文化的逐渐传入,我国的话语体系也开始吸收和融合外来的话语文化,形成了既有传统我国元素,又有现代西方元素的独特话语体系。
这种融合使我国的话语体系更加多元丰富,也更有利于推动我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论“中国智慧”话语体系的内涵、功能、价值
论“中国智慧”话语体系的内涵、功能、价值论“中国智慧”话语体系的内涵、功能、价值引言:中国智慧不仅延伸于千年的历史长河,也体现在世代学者对于中国文化、道德、哲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中国智慧凝聚着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智慧,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智慧体系,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从内涵、功能和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智慧”话语体系。
一、内涵“中国智慧”的内涵极为广泛。
首先,在中国智慧的内涵中,包含着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
中国智慧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相处的一部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并在与之相互作用中寻找平衡。
其次,中国智慧关注人的本质和价值观的建构。
中国智慧强调了人的道德和品德修养,形成了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体系。
最后,中国智慧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中国智慧提倡和睦相处、和为贵的原则,强调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价值观。
二、功能中国智慧的功能与其内涵相辅相成。
首先,中国智慧为个人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惑和挑战。
借鉴中国智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明确自身的处境和责任,并根据中国智慧中的原则和价值观来决策和行动。
其次,中国智慧具有指导社会进步的作用。
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中国智慧的传承和发扬可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
例如,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待老人和家庭的态度,为维护社会和谐提供了指引。
再次,中国智慧的功能还在于培养和传承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
中国智慧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部分,传承和弘扬中国智慧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三、价值中国智慧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中国智慧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智慧强调思考问题的多维度和多角度,培养人们的辩证思维,从而帮助个人更好地应对挑战和解决问题。
其次,中国智慧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
社科前沿董学文I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文/董学文为什么要研究文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问题?文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对于文学理论研究和建设来说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
话语是概念的最高形态,它决定着文学理论学术体系的特色,对整个文学理论学科体系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文学理论话语体系是思维能力、理论水平、精神风貌的载体,关系到文学理论功能的执行和实际影响力。
研究文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不能孤立地进行,须同它的学术体系联系起来,才能获得科学的认知.因为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是密切关联、相互制约的。
各种形态文学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已形成多年,在现实中所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
那么,今天我们为何还要讨论文学理论的问题呢?我认为,这主要是从现实状况着眼.发现文学理论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上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学 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尤其是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高水平成果不多。
文学理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是它的学术体系.成体系的概念和术语是它的话语体系。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概念以语词的形式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表达思想的内容。
一个学科的一系列基本概念,把语言和思想连接起来,陈述本学科基本的理论内容,构成了表达学科学术体系的话语体系。
”所以说,加强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是十分重要的。
文学理论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共生关系文学理论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不可分割的。
文学理论学术体系是揭示文学本质和规律的成系统的理论与知识,其话语体系则是文学理论和知识的词语表达.是学术体系的表现形式和语言载体。
文学理论的学术体系只有通过自己的话语体系才能作为一种对象性的存在表达岀来。
因此.文学理论的话语体系只有准确、充分地表达文学理论的学术体系.它才是成熟的话语体系。
文学理论只有以一系列具有专业性、系统性的概念、范畴、命题揭示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构成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统一体,它才能称其为一个成熟的、健全的学科。
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路径(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与意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2.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性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构建1.学科体系建设2.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的探讨与研究四、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构建1.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2.推动学术成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五、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互动1.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相互依存2.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协同发展六、结论正文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我国正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在这一过程中,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与意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但更重要的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2.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完善的学术体系可以推动学科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而一个有力的话语体系则可以更好地传播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念,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构建1.学科体系建设学科体系建设是学术体系的基础。
我们需要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对学科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加强优势学科,培育新兴学科,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
2.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的探讨与研究在学科体系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符合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
这包括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方法等。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构建1.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我们需要在吸收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使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建构
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建构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建构至关重要,因为它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深化文学理论和批评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背景分析、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结果与讨论以及结论等方面,探讨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建构。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文学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当前的中国文学研究缺乏一套成熟的话语体系,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因此,建构一套完整的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势在必行。
话语体系是指一系列关于特定话题的概念、术语、理论和方法,它反映了该领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
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建构应包括以下方面:中国文学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强调中国文学的自主性和原创性。
挖掘和整理中国文学传统资源,将其融入当代文学研究中,以丰富文学研究的内涵。
借鉴西方文学理论和其他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研究,为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建构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时,我们需要采取多种研究方法。
通过对中国文学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深入了解中国文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运用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等方法,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学的特色和价值。
还应采用文献学、语言学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文学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建构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具有以下成果和不足:成果:建构成熟的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对中国文学的认知和理解,提高中国文学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这也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
不足: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建构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仍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如何处理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文学传统的关系、如何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同时保持中国文学的自主性和独特性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不足,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建构和发展,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对话: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与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
浅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创新3200字
浅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创新3200字摘要: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作为社会主义理论的外在表达形式也显得尤为重要。
其要继续秉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特征,发扬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不断立足中国伟大实践,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现阶段来看,我国的话语体系也存在一些现实性的问题,比如,现有学术话语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问题,与老百姓的日常表达尚有很大距离等。
新时代下,应该更好地去创新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让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毕业/2/view-11437834.htm关键词:新时代话语体系创新大众化实践1 话语体系创新的内涵说到话语体系创新,我是从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文章讲要抛弃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学风,代之以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全文逻辑清晰,通俗易懂。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文章的语言特色,通读整篇文章,发现作者使用了许多来自人民群众生活的口头语句和富有生命力的古诗词,具有准确性,概括性和生动性。
比如,作者在说到研究现状,大部分人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践时,运用了“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等民间语言;在研究历史方面,作者说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了,忘记了;对于没有科学态度,只知道背诵马恩列斯著作,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用到一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芦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众所周知,“话语”是指一种言说或表达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集实践、理论多重创新于一身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用以更好的解读中国具体实践问题,体现时代性、民族性、实践性等多层次话语系统。
我们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基础上,必须通过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创新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这要秉承三个要求:第一,正确对待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传统文论的特质及“当代化”的理论思考
传统文论的特质及“当代化”的理论思考关于传统文论的特质及“当代化”的理论思考中国文论向何处去?被文论界深深困扰着的这个问题又是与传统文论的“当代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文论的各种意见中,有两种极端的意见。
一是说随着封建主义的退出舞台,两千余年之久的传统文论的思想传统与价值标准也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中国文论处于“失语”状态,所以要重建中国文论的话语体系;二是把传统文论视为中华的神圣传统,认为只需彻底地回到传统文论就可以解决中国文论的问题。
这两种意见看似极端对立,但实质指向上是一致的,即都认为问题在于传统文论有没有“当代性”与要不要“当代化”,一是认为传统文论没有“当代性”也就不可能“当代化”;一是认为传统文论不需要“当代化”就可以当代运用了。
对以上意见,我们是不认同的,本文要论证的是,传统文论有无“当代化”的可能及怎样“当代化”,而为了传统文论“当代化”,我们古代文论研究者又要做什么工作,既让我们的传统文论研究更贴近文论史,又让我们的传统文论表达出“当代性”以实现“当代化”。
一我们所说的传统文论,是指“五四”以前的二千余年的文论,它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情境中,是时代的产物,无论其针对的问题、论证的方法、使用的、思考的方式等都带有时代的烙印。
它陆续产生于各个时代,在各个时代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相对现代文论与当代文论来说,它已是历史;那么,它在我们的阅读与理解时,是否与我们构成对话关系,而且在对话中其意义是否有所延续并增殖?它只是让我们在阅读时品味其历史意味呢?还是经我们的解读与分析、阐释后对当代文论仍有某些作用?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传统文论的特质是什么,这是决定传统文论是否有“当代性”的一个重要前提。
郭绍虞说:“唐人的诗歌理论,主要有两派:其一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与意义,由陈子昂开展到白居易、元稹,一直到皮日休;其一那么比拟重于诗歌,发挥了较多的创见,并写成专书,由皎然的《诗式》,开展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言意之辨”对中国文学话语体系建构的意义
146《名家名作》·杂谈[摘 要] 中国文学话语体系建构对于我国文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中国文学发展水平的表现形式,完善中国文学话语体系构建,能够更好地对中国文化进行传播。
“言意之辨”是我国历史上关于语言内容与表达意义之间的一次有代表性的争论。
不同学者对于“言”与“意”的关系论证,对我国文学语言与应用语言的分离起到了推动作用,增强了文学语言的审美功能、表现功能和文字功能。
“言意之辨”不仅是我国文学话语体系的基础,也是现代文学批判的借鉴。
[关 键 词] 言意之辨;中国文学;话语体系“言意之辨”对中国文学话语体系建构的意义胡蜀鸰我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言意之辨”,其是魏晋学者对于“言”能否达“意”的观点产生的哲学争论。
“言”和“意”的关系讨论虽然开始于魏晋,但却起源于先秦哲学。
如《易传·系辞下》中提到,古代包牺氏治理天下时,观察星辰变化以及大地生长的法则、飞鸟的羽翼以及走兽的皮毛、山川的绵延以及河流的走向,最终总结出八卦用来融合古人所崇敬的神明理论,从而类比出世间万物的状况。
《公冶长》中也指出老子讲授的“道”的精髓和人性的本质,是无法听到也无法领会其中内涵的。
老子的《道德经》开篇就强调了“道”是无法通过“言”来表述的。
《庄子·外物》中提出捕鱼的渔具在不需要捕鱼的时候就会被遗忘,抓兔子的设备在兔子被抓到后也会因为不再使用而被遗忘;同样的原理,语言的作用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想法而存在的,当想法和情感表述清楚以后,语言就被遗忘。
即如同捕鱼、猎兔的工具一样,“言”也是得“意”的一种工具,目的达到,工具可以舍弃。
一、“言意之辨”的发展“言意之辨”起于先秦,盛于魏晋[1]。
先秦时期是“言意之辨”的萌芽时期,道家代表人老子为了解构“言”与“意”,使言辞能够更好地表述清楚,想要向世人阐释道的本源。
首先,道家为“言意之辨”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是对先秦时期“言意之辨”的理论和方法的继承和发展[2]。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作者:张兆麒张云贵来源:《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年第01期摘要:在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的学理依据的基础上,阐明其建构的原则遵循: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尊重人民主体地位、顺应时代发展进程。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路径:一要推进理论创新,在回答时代之问中建构话语;二要加强理论和宣传队伍建设,提升话语的有效性;三要合理利用网络载体,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四要着力改善民生,增强话语底气。
关键词:话语体系;话语体系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D602文献标识碼:A文章编号:1672-4496(2022)01-036-05在话语体系视域下,一部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党建构、完善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历史。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各阶层利益不断分化、思想观念逐渐多元的今天,建构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话语体系越发重要而迫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具有一定的主题、核心与政治属性,其建构也具备一定的原则,在实践中必须得到遵循。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的学理依据话语,伴随人类实践的出现而产生,具有特定的理论内核与传播机制,是交流沟通、表达思想的媒介,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
从内涵实质来看,话语是一定阶级、阶层的价值观念、情感立场、利益诉求的外化,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历史传统、文化基因、精神追求。
从表达形式来看,话语是由议题、陈述、判断组成的语言符号,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传统或非传统媒介传播。
要提升话语的感召力与影响力,需加强其体系的研究与建设。
“话语体系是系统化、条理化、规范化的话语。
”[1]基于话语体系既具有话语自身的思想性和价值性,也具有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一方面“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揭示改革开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理念、治国方略”[2];另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调整话语的表达方式,积极利用和开发话语的传播载体。
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建构
作者简介:王 伟(1977—),男,安徽砀山人,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
2022 5No 5,2022学 术 探 索AcademicExploration2022年5月May,2022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王 伟(福建社会科学院 文学所,福建 福州 350001)摘要:话语体系构建是近几年来文学理论界着力探讨的焦点话题。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张江的“公共诗学”、王宁的“世界诗学”、蒋述卓等学者的“文化诗学”、南帆的“关系诗学”等。
详细考察这些成果的由来、优点与不足,有益于文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进一步深入与完善。
在今后的构建过程中,仍需注意妥善处理文学理论与文学、民族性与世界性、建构理论与走向世界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文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多向探索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2)5-0124-08 中国近代以来文学理论的历史清楚地显示:即便在国人大量译介域外文学理论资源的最热潮时期,譬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与20世纪80年代,文学理论界也绝非全部照搬照抄、食洋不化,而是有着明确的现实指向,并在努力结合中国问题的基础上持续进行自己的话语体系建构。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加快构建,“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1](P22)被提上日程,哲学社会科学诸成员无不积极响应,掀起了广泛而热烈的研讨。
在这样的学术大背景之下,话语体系构建自然很快成为文学理论界集中讨论的热点话题,一批研究成果也随之涌现出来。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张江的“公共诗学”、王宁的“世界诗学”、蒋述卓等学者的“文化诗学”、南帆的“关系诗学”,如此等等。
详细考察这些成果的由来、优点与不足,有益于文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进一步深入与完善。
一、公共诗学张江的“公共诗学”由“强制阐释”与“公共阐释”这两个著名的命题构成,前者致力于批判中西文论的弊端,后者则标示出重建中国文论的路径。
文化自信中国问题与文论建构
文化自信中国问题与文论建构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自豢。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文化自信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中国拥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外部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自信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考验。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建构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文化自信的问题1. 文化软实力不足目前,虽然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力,但在文化软实力方面却仍然相对不足。
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中国文化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也不够大,这就是文化自信不足的一个根本问题。
2. 外部文化冲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部文化对中国的冲击越来越大。
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不断侵蚀着中国传统文化,年轻一代接受外来文化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度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3. 部分人群的自卑心理在一些人的观念中,西方文化被认为是高尚的、优越的,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显得落后和不足以自豢,这种自卑心理对文化自信的建构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二、文化自信的建构1. 加强文化传统的传承要建构好文化自信,首先必须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这些文化资源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学校、社会组织、家庭等各方面都应该共同努力,让年轻一代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
2. 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中国的电影、音乐、文学等文化产品都有很大的潜力,但要成功走向国际市场,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政府可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文化产品的引导和推广,使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大的竞争力。
3. 建设自主的文化话语体系中国文化应该建立自己独特的文化话语体系,不断推动中国文化在国际上发声。
可以通过翻译、学术研究等途径,让中国的文化观点和文化价值得到更广泛的认同。
只有建设了自主的文化话语体系,中国文化自信才能进一步得到建构。
学术研究中的话语建构分析
学术研究中的话语建构分析一、引言话语建构分析是近年来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关注于语言在学术研究中的使用和影响。
在学术研究中,话语建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研究者的观点、研究方法和结论,从而更好地评估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本文旨在探讨学术研究中的话语建构分析的重要性、方法和技术,并举例说明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二、话语建构分析的重要性话语建构分析强调语言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一种构建和解读研究结果的方式。
在学术研究中,话语建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研究者的意图、观点和论证过程,从而更好地评估研究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此外,话语建构分析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研究者的偏见和误导性信息,从而避免误解和误导。
三、话语建构分析的方法和技术1.文本分析:文本分析是话语建构分析的基本方法,它通过对研究者的论文、报告、访谈等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挖掘其中的语言结构和意义。
文本分析可以通过对词汇、句式、修辞等语言特征的分析,揭示研究者的观点、态度和论证过程。
2.语境分析:语境是话语建构的重要因素,语境分析通过研究研究者的写作背景、读者群体、研究目的等,来理解研究者的意图和观点。
语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研究者的论述,并识别其中的潜在偏见和误导性信息。
3.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话语建构分析的重要技能,它要求我们对研究者的观点、方法和结论进行深入的质疑和评估。
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研究者的错误和漏洞,从而更好地评估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4.语料库方法:语料库方法是一种大规模的数据分析方法,它通过对大量的文本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来揭示语言使用的规律和趋势。
在话语建构分析中,语料库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研究者的观点和论述,以及它们在更大范围语言环境中的影响。
四、话语建构分析的应用举例1.心理学领域:在心理学领域,话语建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心理现象和行为。
例如,研究者可以通过对访谈文本的分析,来探究心理疾病患者对自身问题的表述方式和情感表达,从而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15年第5期J o u r n a l 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M i n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2015年9月对当下我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思考丁国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北京㊀100732)摘㊀要:当下我国文论话语体系的确立与发展必须正确对待三种理论资源:中国古代文艺理论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㊁西方文艺理论.本文认为,对中国文论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研究,是我国文论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努力使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社会实践㊁文艺实践紧密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民族化㊁时代化㊁大众化和具体化,是我国文论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本着 洋为中用 的方针,汲取西方文论的优秀成果,是我国文论保持活力的重要途径.关键词:中国古代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西方文论;文论体系中图分类号:I206.7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9G105X(2015)05G0014G07㊀㊀客观地说,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确立与形成面临着至少三种理论资源,一个是经过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一个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另一个是中国长期以来在与西交流交往中引进来的西方文艺理论.20世纪以来的百余年间,由于历史原因,这三种文论资源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发展是不平衡的,受重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从新时期以后30多年的时间来看,我们一直重视对西方文论的引介学习与研究,而对我国古代文论传统却有所忽视,缺乏转化和创新性研究,对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样重视不够,缺乏有创见性的理论成果.由于历史原因,如果说新时期之前,我国文论呈现出较明显的 政治化 倾向,那么新时期之后,我国文论则表现出了更为明显的 去政治化 特征,而这种 去政治化 又是通过文论的 西化 来实现的.今天西方文论在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占有绝对的话语优势,拥有绝对多的学习者㊁研究者和崇拜者,有学者甚至认为只有西方才有学术,而 不懂英文写作,没有英文论著发表,将很快被学界边缘化,甚至于有被淘汰的可能 [1],这种以语言使用作为衡量学术标准的看法显然有些莫名其妙,但透过这种主张,我们所看到的则是我国文论 西化 洋化 的严重程度.因此,面对当前我国文论存在的一些问题,冷静审视当下我国文论发展的基本状况㊁基本格局以及世界文论发展的基本趋势,尽快扭转以往过于 西化 的学术倾向,重视我国古代文论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就是摆在理论界的一件重要任务.以下本文将做出较为详细的分析与论证.一㊁如何看待我国古代文论一般认为,西方文论以其思辨的严密㊁科学和系统为特色,而我国古代文论则以直观感悟的思维方式,多是描述性㊁比喻性的阐述,很难有理论上的系统建构.实际上,并非这样.我国古代文论不仅拥有丰硕的理论成果,而且以一种独特的塑造模式形成了自己的文艺理论体系,在创作论㊁文体论和鉴赏论等多方面都有系统的理论阐述.就创作论而言,我国古代文论形成了以心物感通的感兴论为主线的创作论理论体系.如«礼记»较早提出的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陆机«文赋»中论述灵感时强调的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际,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影灭,行犹响起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谈到的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钟嵘«诗品序»中提出的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等等,这些都是对物感情起的很好表达和阐释,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文论创作体系的基本内容.另外从更具体的层面看,如在创作的主体要求方面,我国古代文论也有着非常清晰的论述和阐发,如创作主体方面的 文气 说(刘勰㊁曹丕等)㊁作收稿日期:2015G08G26㊀㊀㊀作者简介:丁国旗(1968-),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学㊁美学和文学基础理论研究.为诗歌创作重要关节的 妙悟 说(严羽等)㊁关于作家的主体能力的 才㊁识㊁胆㊁力 说(叶燮等),以及强调作家学养积累的 神思 ㊁作为创作主体综合因素的 胸襟 等,历来文论家对此都有非常详细的论述与总结.这些观点与有关创作的其他命题一起,构成了我国古代关于创作原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由此来看,我国古代文论的体系性不是由某一个理论家,而是由许多理论家共同完成的,理解我国古代文论的体系性必须以熟悉我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历史为前提.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性理解,不能以西方的标准来衡量,西方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都是自成体系,自成一格的.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柏拉图㊁亚里士多德㊁康德㊁黑格尔㊁谢林㊁海德格尔㊁德里达㊁福柯等,他们都有系统的哲学观点,都以独树一帜的体系性理论著称.但对于我国古代文论而言,个人的体系性远不如西方文论家那样明显,或者说个人体系常常是很难存在的.中国哲学㊁美学以至于文艺理论的体系性,是以中国文化大背景为根基, 体现在两千多年来的文艺思想的诸家论述和流变之中的 [2].这就是说,我国古代的文论(美学)范畴并不是某一个人创造或建构体系,而是多由个人或某一思想流派提出概念,而后再经由后代文论家㊁艺术家不断运用,不断丰富,从而逐步形成为具有活力的理论范畴㊁理论体系.就整体而言,中国的传统思想主要以儒㊁道㊁释三家为主,同时兼有玄学㊁理学和心学等思想派别的影响,这样中国古代文论也便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比较系统的文论传统. 儒家文艺思想是由孔夫子㊁孟子开创而一直到封建社会末端都在文艺领域占有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道家文艺思想是由老子㊁庄子开创,而其中的一些重要的文艺观念也是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始终的.佛家思想从汉代进入中国本土后与玄学相结合,开始对文艺创作和评论产生影响,迄唐宋而至高峰,其后到明清时代甚或成为文艺思潮如明代李贽 童心 说㊁汤显祖的主情论和公安 三袁 的 性灵 说的哲学根基.儒㊁道㊁释这三个大的思想系统,既相互视为异己㊁又彼此交融,但其文艺观念则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最重要的三大脉络. [2]当然,我国古代文论的体系性并不是单一的粗线条的,而是多元多样㊁多方向多层次的.不同的体系之间既有外部的相互关联,又有内部的范畴交叉,或者说每个自成体系的理论叙述都是我国古代文论整体中的某一方面㊁某一部分,同时透过这任何一个方面或一个部分又能窥探到我国古代文论所应有的整体性特征.与西方理论追求理论的个体自恰性不同,我国古代文论则具有整体自恰性特征,这一特性与中国文化固有特征又是分不开的.欧美文化重视科技与理性,强调二元对立,重视发展,强调对自然的征服,等等,而 中国文化中有教无类的观念与民胞物与的思想,则有极大的包容性 [3]223-224,这就使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相比,具有更大的宽容性和柔韧性,对问题的看法更加灵活和辩证.正是从这一点看,中国文化对于未来世界的发展必将产生更大的作用,因为当西方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越来越让人们看到它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所带来的威胁,而中国文化所强调的 天人合一以及其自身内部趋于文化成熟之境的 高度妥当性与调和性 [4]33,加之中国人在长期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 平静而受到庇佑的心态 [5]45等,都是由技术理性主导的当代社会所缺乏的.文化如此,文论也如此. 中国古代文论家和艺术理论家,基本上本身都是诗人㊁作家或艺术家,都有颇为丰富的创作实绩,他们对文学艺术的论述,很少有纯然的理论思辨,大多数都是在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感悟中,直接感发的,带有非常强的原生态性质和审美体验性. [2]因此,我国古代文论强烈的人文精神,对文艺规律的尊重,以及总体辩证观等都是西方文论所无法比拟的.西方文论和美学理论,往往在一个元范畴或命题之下作出非常周延而细致的论述,使读者感到玄奥难懂,这就造成西方很多的文艺理论或美学著作都以深奥费解著称,其所建构起的理论体系在实践运用中难免要大打折扣.如上所述,正因为我国古代文论并不追求那种突出个人创造以及具有很强的体系性逻辑论证,而是靠多朝多代多人共同努力才完成的,因此,如 气韵 ㊁ 情景 ㊁ 风骨 ㊁ 言不尽意 ㊁ 性灵 等等这些范畴,虽然都有其最初的提出者及相应的意义阐释,但其意蕴往往并不止于初始时的范围,而是在其千百年的传承和运用中不断地被增添进许多新的内涵,这样也就大大拓宽了我国古代文论的适用界域和时间跨度,也使它显示出极强的大众化特性,较之西方文论而言,具有明显的开放性㊁延展性㊁阐释力,具有强大的造血功能和生成性质,更加易于进行当代性转换,更加易于同当下的文艺现实相结合.我国古代文论不仅是有体系的,而且它还有自己迥异于西方的一套话语体系.杜书瀛先生就对我国古代的 诗文评 传统进行了研究,认为 诗文51㊀2015年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丁国旗:对当下我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思考㊀评 是中国古代评诗论文的一门特殊学问和独立学科,其命名虽起于明代,其诞生则源于魏晋.与西方的 文学批评 不同, 诗文评 重在 品评 ㊁ 品说 ㊁ 赏鉴 ㊁ 赏析 ㊁ 玩味 ㊁ 玩索 ,其 感性 特色更浓厚些;而 文学批评 则重在 评论 ㊁ 评价 ㊁评说 ㊁ 评析 ㊁ 裁判 ,其 理性 特色更强一些.同时,在这表面差异的背后,更有中西不同民族在哲学思想㊁思维方式等文化本性上的区别与不同.在杜先生看来,今天我们不应再套用西方的学术名称和学科称谓硬将 文学批评 强加在我国古代文论的头上,而要郑重其事地还给它本来就有的称呼 诗文评 ,同时 中国文学批评史 也应该叫做 诗文评 史 [6].这里我们姑且不说,是不是一定要将当下已经叫习惯了的西方术语 文学批评 改称为我们的 诗文评 ,但就作者对我国 诗文评 所做出的深刻研究而言,不仅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我国古代文论鲜明的体系性特征,同时也将我国重品评和赏玩的文化审美情趣与其大众特色揭示了出来,对展示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文论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越来越多,一个未来的 世界文化 格局正在形成,哪一个民族在文化交往中具有更多的贡献和优越性,也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将在这个 世界文化 的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未来的文化交往与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发言权.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民族也就能更多地保住自身的文化传统与文化血脉,使文明延续㊁文化传承.因此, 今天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使其优秀的部分更好地传播与推广,焕发出活力 [7],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信,同时也可以推动整个世界文化的更好发展.在这样一个文化发展文化形成的大背景下,努力发掘我国古代文论的优秀部分,让它在未来世界文化艺术理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不仅能更好地保持与维护中国民族文论传统,同时也必然会为世界文论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使世界文论更加健康㊁更加人性与完美.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说, 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㊁超越国度㊁富有永恒魅力㊁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㊁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㊁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8]这里笔者借用习近平的相关论述提出 让中国传统文论活起来 这一观点,因为这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新体系的现实要求,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意.二、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入中国以来,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 五四 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为第一阶段,时间跨度从1919年到1937年,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引介与译入;从1937年到1977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围绕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形成㊁发展与巩固而展开;新时期之后,也就是1978年以来,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丰富与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大量国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成果得以引入与研究,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以下笔者将对这三个阶段略作梳理与陈述.马克思的名字在我国最早出现在1902年梁启超写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中,而有关马克思㊁恩格斯著作的最早译文则是在1906年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第二号上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的几个片断和十项纲领.[9]由于当时人们对于马恩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所以马恩的其他文章虽也有人译成中文,但都不能很好地传递他们学说的本有之意.直到1917年,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尤其是1919年 五四 运动的发生,面对落后的经济㊁分裂的政治㊁失败的外交,中国的政治家㊁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们开始真正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而马克思主义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改变中国㊁以求富强的一种思路被中国知识界所认识与接受.1919年,北京大学教授和图书馆馆长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该文介绍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和艺术作为意识形态部门之一的观点,这是已知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美学观点在我国的最早介绍.[10]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包括列宁等人在内,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开始更多地被介绍进来.例如,1925年2月13日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有介绍列宁论列夫 托尔斯泰的文章,1926年12月6日«中国青年»第144期上,发表了后来影响深远的列宁的«论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的节译文.概括来看,从1919年到1937年间,我国理论61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5年9月㊀界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介绍和研究,主要有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主要是从日本引进了一些马克思㊁恩格斯的著作,例如,著名作家鲁迅㊁冯雪峰㊁郭沫若,著名文学评论家胡风,文学理论家蔡仪等,都从日文转译介绍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关于文艺的著作.鲁迅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㊁«文艺与批评»等;冯雪峰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与社会生活»㊁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之社会的基础»㊁沃罗夫斯基的«作家论»㊁弗里契的«艺术社会学底任务及问题»㊁梅林的«文学评论»等;胡风从日译本翻译了«与敏娜 考茨基论倾向文学»(今译«恩格斯致敏 考茨基»)等;郭沫若摘取马恩«神圣家族»中第五章和第八章有关文艺的重要段落,从德文原本翻译出版了«艺术作品之真实性»等.第二条途径主要是从俄文翻译了普列汉诺夫㊁列宁等人的一些著作,在这方面贡献较大的是瞿秋白和周扬等人.如瞿秋白编译了«现实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翻译了恩格斯㊁普列汉诺夫㊁拉法格的部分文艺论著,编译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㊁«恩格斯和文学上的机械论»两篇文章,于1934年9月在«文学新地»创刊号上,翻译发表了列宁的«列甫 托尔斯泰像一面俄国革命的镜子»,他还译介了«社会主义的早期 同路人 女作家哈克纳斯»的一些生活和创作材料,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马恩的文艺理论观点.1935年,译者易卓翻译了 恩格斯致拉萨尔 和 马克思致拉萨尔 两封信件,至此在30年代,马恩关于文艺问题的五封著名书信①都已在中国有了多种公开发表的节译或全译文.②另外,1933年4月,周扬在«现代»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一文,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向中国文艺界介绍并阐释了苏联文学界正在讨论㊁提倡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③1937年到1977年的第二阶段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阶段中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性成果,这就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延安讲话 在我国乃至国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都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不仅指导与影响着中国的抗战文艺,同时也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革命文艺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从1937年到1945年八年抗战期间,无论是国统区或是解放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的译介都成绩显著.如在国统区出现了由欧阳凡编译的«马恩科学的文学论»和由苏联马恩列学院文艺研究所编㊁楼适夷从日文转译㊁从马恩著作中摘录辑集而成的«科学的艺术论».在延安,1940年5月新华书店出版了«马克思㊁恩格斯㊁列宁论艺术»(曹葆华㊁天蓝合译)一书.另外这一时期延安的«解放日报»还发表了一些马列文论的单篇译文,如«恩格斯论现实主义»㊁列宁«党的组织与党的文学»㊁«列宁论文学»等.马克思主义文论经典著作的翻译,对于当时我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确立与形成,产生了深刻而直接的影响.1942年5月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毛泽东两次到会并讲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认为,1919年 五四 运动以来的文艺,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服务的,而现在他提倡要建立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文艺不是无功利的,它必须 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 [11]866,而在当时,就是要服从战争即 抗日 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推动革命文艺的发展,他提出了 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 [11]869的文艺批评标准,进一步论证了革命文艺的目标与任务.与列宁强调文学的 党性 原则相比,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更加强调文艺的 服从 与 从属 地位. 延安讲话 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国统区㊁敌占区,以及香港等地左翼文学界的普遍关注.1944年3月,由延安解放社出版㊁周扬编选的«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一书,就不仅收录了马克思㊁恩格斯㊁列宁的文艺论著,而且还收入了斯大林㊁普列汉诺夫㊁高尔基㊁鲁迅㊁毛泽东有关文艺的评论和意见,这本书多次重印,对传播 延安讲话 文艺思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文71㊀2015年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丁国旗:对当下我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思考㊀①②③这五封书信分别是«马克思致拉萨尔»(1859年)㊁«恩格斯致拉萨尔»(1859年)㊁«恩格斯致敏 考茨基»(1885年)㊁«恩格斯致玛 哈克奈斯»(1888年)㊁«恩格斯致保 恩斯特»(1890年).就全译文而言,1932年瞿秋白翻译了 恩格斯致玛 哈克奈斯 和 恩格斯致保 恩斯特 (译文可见瞿秋白«海上述林»,鲁迅编,1936年出版);1934年胡风从日译本翻译了«与敏娜 考茨基论倾向文学»(见«译文»第1卷第1期,今译«恩格斯致敏 考茨基»);1935年易卓翻译了 恩格斯致拉萨尔 和 马克思致拉萨尔 (见1935年11月1日上海出版«文艺群众»第2期).关于从日文或俄文译介的详细情况,可参看拙文«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百年回眸»(«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0年第2期)中的相关论述.艺思想对我国文艺界的影响,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国之后它的影响持续存在,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与巩固.从1949年到1966年,我国的文艺理论发展资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来自红色根据地的文艺思想,以毛泽东的«讲话»为代表,其二是从苏联引进的文艺思想,以引入的文学艺术理论教材为代表,主要有维诺格拉多夫的«新文学教程»㊁季莫菲耶夫的«文学原理»㊁谢皮洛娃的«文艺学概论»㊁涅陀希文的«艺术概论»,以及毕达可夫在北京大学的讲授稿«文艺学引论»,柯尔尊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授稿«文艺学概论»等,这些著作对当时我国文艺理论知识的普及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50年代以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㊁马恩关于民歌的一些论述和他们搜集的民歌作品㊁斯大林关于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创作原则和语言的非阶级性问题等的相关著述等,也开始被翻译进来.苏联当代美学家里夫希茨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浪漫主义»㊁«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等书也在50㊁60年代陆续译介进来.所有这些,对于建国后我国文学艺术创作及理论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过分强调文艺的政治标准,建国后 十七年 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受到了国家政治㊁政权等因素的多重影响,加之人们所接触到的理论资源主要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论思想,我国传统的古代文论被搁置了起来,西方当代文论也几乎全被挡在国门之外,理论界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了对已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建构之上.借助于马恩经典作家的文艺论述㊁ 延安讲话 的文艺思想以及从苏联引介进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资源,50年代到60年代初,中国美学界发生了一场 美学大讨论 ,这场讨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中国建立起马克思主义文艺与美学的新体系.1966年,这场有关文艺问题的讨论最终被一种更为激进的理论所取代,过于强调文艺政治因素的 极左 文艺思潮被江青等人推向了顶峰,于是 文艺黑线专政论 ①㊁ 三突出 原则②等被提了出来.这些原则和方法完全违背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基本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㊁方法㊁传统相违背,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拖入极端与荒芜的灾难之中.1976年 四人帮 跨台后,中国社会迎来了 改革开放 的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开始进入第三阶段.1978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的思想大讨论,冲破了长期以来 左 倾错误思想的束缚,促进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1980年7月,中央作出决定,不再提 文艺为政治服务 文艺从属于政治 的口号,给学术研究松了绑,允许学术间 自由展开讨论 ,③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营造出了良好氛围.在新时期最初几年,文学理论界发生了两场大的讨论,一场是关于 人性 人道主义 的讨论,一场是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讨论.这两次讨论,一方面打破了 人道主义 ㊁ 共同人性 ㊁阶级性与人性的关系及其在艺术中的表现等的理论禁区,澄清了人们对于这些问题的模糊认识,使过去长期遭到批判的 文学是人学 的观点重新得到了学界的肯定;另一方面通过对«手稿»的讨论,使 异化劳动 ㊁ 感性 ㊁ 人的本质力量 ㊁ 对象性 ㊁ 自由 等这些关乎马克思对美和文艺问题理解的重要概念,同样得到了理论界的重视.以上讨论,在一个 后文革 时代的中国,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朱光潜㊁蔡仪㊁李泽厚㊁蒋孔阳等美学家的参与讨论及其在讨论中所形成的新的文艺见解与观点,对新时期之后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健康繁荣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内学术界开始重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著作的的译介及编选工作,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一时成为时代的显学之一.到90年代以后,国内学者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态度也从过去简单的拒斥与批判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 西马非马 的思想倾向逐渐淡81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5年9月㊀①②③ 文艺黑线专政论 是1966年初由江青等人整理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简称 «纪要» )中提出的.«纪要»总结概括了建国后 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㊁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 的具体表现,并将之归纳为 黑八论 ,即 写真实 论㊁ 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论㊁ 现实主义的深化 论㊁反 题材决定 论㊁ 中间人物论 ㊁反 火药味 论㊁ 时代精神汇合 论以及电影界的 离经叛道 论,使正确的文艺观点㊁正常的文艺探讨遭到了严厉批判与打击.三突出 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1968年5月23日«文汇报»于会泳发表的«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1969年姚文元将它改定为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 ,并且把它上升为 无产阶级文艺创作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智取威虎山»剧组的文章«努力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红旗»1969年第12期).1972年, 四人帮 又把 三突出 拔高为 无产阶级文艺创作的根本原则 ㊁ 进行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必须遵循的坚定不移的原则 ,是 实践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这一社会主义文艺根本任务的有力保证 .( 小峦 <写作组名>«坚定不移,破浪前进»,«人民戏剧»1976年第1期).见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