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野中的民族性格
社会心理学中国人的特点与民族性格
许硠光:“中国缺少自发的非亲属组织,根植于中国人 缺乏追根求源的热情。……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的: 中国人像‘一盘散沙’。本书的读者会认识到,中国人并 不总是处处都像‘一盘散沙’。在他们所关切的亲属和地 方性组织的内部,他们相互粘附在一起就像最坚硬的 粘土。而一旦对个人的要求超出他们对基本团体忠诚 的限度,中国人就会暴露出‘散沙’的特点。”
或“内耗”的说法最早始于梁启超。 陈独秀更是以深恶痛绝的口吻在《卑之无甚高论》中
写道,中国人“简直是一盘散沙,……人人怀着狭隘的 个人主义,完全没有公共心。” 鲁迅曾通过小说中的“看客”场面生动地描绘过中国人 的冷漠和自私。 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国传统社会里一 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 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一旦进入群体的较量,两 个中国人对两个洋大人,或两个以上的中国人对两个 以上的洋大人,中国人就吃不住兼顶不过。”
人情、人伦、人缘: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人情是中国传统社会强调家族主义的直接体现。 在中国乡土社会,土地是不能迁移的。乡土社会 的聚族而居和家庭生活中的血缘亲情都会导致人 际关系以长期、稳定和和谐为首要目标。为了实 现这些目标,中国人在为人处世中加重了情的成 份。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交换行为,或者说人 和人之间建立交换关系尤其是社会性的交换关系 是通过“人情”的。在社会交换中,人情可以说是媒 介,或者说社会性交换是靠人情来维持的。
梁漱溟:“西洋人是有我的,中国人是不要我的。在母 亲之于儿子,则其情若有儿子而无自己;在儿子之于 母亲,则其情若有母亲而无自己;兄之于弟,弟之于 兄,朋友之相与,都是为人可以不讦自己,屈己以从 人的。他不分什么人我界限,不讲什么权力义务,所 谓孝弟礼让之训,处处尚情而无我。”
民族性格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民族性格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作者:赵海霞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09期摘要民族性格又叫国民性,代表一个民族的特点,对民族性格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本文主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国民性格进行研究,分析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发展指出民族性格研究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心理民族性格中国人民族性格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210-01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民族性格概念的界定主要是从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学的角度,认为民族性格是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二是阶级论的民族性格讨论认为阶级现象的存在不能对整个社会的心理进行总的概括,只能是某一主导阶级制约下的社会心理;三是社会心理学,认为是一个民族成员所普遍具有的比较稳固的社会心理特征和人格类型。
民族性格是社会心理的特殊表现,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心理反应。
社会心理有两种基本状态:一是指个体内部的认知、情感、动机和态度等个体心理状态,二是指存在于各种群体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动机和态度等群体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既要研究社会心理的各种表现特征和变化,又要研究个体或群体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自身特点即民族性格对社会心理变化的相互影响以及对社会生活变化的作用。
一、民族性格的内涵性格指的是人通过社会化,将文化模式内化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
人类世界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民族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人群共同体之一,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民族性格是社会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一个民族的群体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民族性格包括民族思维方式、情感及其意志取向、行为模式等。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亦称国民性,而且民族性格是相对于个性的概念,不是个体性格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共有的,反复出现的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外化为行为方式,它是作为民族这种群体全体的面貌反眏的,每一个人或组织的成员身上都带有本民族的民族性格特征,而民族性格对所有的国民都有导向作用。
民族性格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在人类 社会 的发 展过程 中 , 一个 国家 的崛起 除了要靠 制度 、 决定性 因素是优 秀 的民族性 格和 素质 。 性格 决定 命运”性 格对 “ ,
于个人来 说 , 一个人 能否成 功 和发展 的决定性 因素 : 于国家 是 对 来说 , 国民的性格 、 质 、 神、 气 精 理想 、 念 、 德情 操 、 值取 向是 信 道 价
风 神 二 是指存 在于 各种群 体活动 中 的认 知 、 感 、 情 动机 和态度 等群 体 仰、 俗 、 话传 说等 。 心 理状态 。 会心 理学研 究社会 心理现 象及 其变化 发展 的规律 , 社 二、 研究 民族性 格的 现实 意义 既要研 究社会 心理 的各种表现特 征 和变化 , 又要 研究个 体或群体 民族性 格是心 理世 界中深 层次 的东西 , 稳定 的, 是 不易变化 的社会 生活环 境及 其 自身特 点即 民族性 格对社 会心 理变 化的相 的 , 具有 很大 的惯 性作用 , 影响着 人们 的认 知、 态度及 外在 行为模
中 图分 类号 : 8 8 B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9 5 22 1) 3 1-1 10 - 9 (00 0 . 0 0 2 0
目前 , 国内学术 界对 民族 性格 概念 的 界定 主要 是从 三个方 其次就 是研 究人格 模式 与社会 制度 的各个 方面之 间的关 系。 面 : 是文化 学的 角度 , 一 认为 民族性格 是人的 文化 心理 结构: 二是 总 之 民族性格 代表 民族 的特点 , 该 民族 的地理环 境 、 是 传统 阶级 论 的民族 性格 讨论认 为阶 级现 象的存 在不 能对 整个 社会 的 文化和 生活方式 的产物 , 是具有 民族特点 的社会态度 和行为方 式 心理 进 行总的 概括 , 能是某 一主 导阶级 制约下 的社 会心理 : 只 三 的 、 比较 稳定 的 、 心理 特征 的总和 。民族 性格 的特点 具体表现 为
民族心理学
(一)日本大和民族的性格
强烈的等级观念
亚洲部分民族的心理特点
(一)日本大和民族的性格特点
总之,日本大和民族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和个 体尊严,他们好胜、虚荣,为了满足自尊的社会 需要,他们善于竞争。为此常常不惜牺牲他人甚 至自己。
(二)印度民族的性格特点
支配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是达摩文化
(二)印度民族的性格特点
世界主要民族心理特点
目录
◆一、亚洲部分民族的心理特点 ◆二、欧洲部分民族的心理特点 ◆三、非洲部分民族的心理特点 ◆四、美洲部分民族的心理特点
(一)日本大和民族的性格
具有强烈的团体责任感
(一)日本大和民族的性格
爱慕虚荣
(一)日本大和民族的性格
追逐地位和金钱
(一)日本大和民族的性格 顾全面子
为了生存,犹太人异常勤奋、认真而又聪明 、灵活。他们善于经商,并有很强的教学能力与语 言能力。 犹太人长期失去祖国,使他们逐渐产生一种 寄人篱下的心理压力感以及为生存而善于竞争的性 格特点。
目录
◆一、亚洲部分民族的心理特点 ◆二、欧洲部分民族的心理特点 ◆三、非洲部分民族的心理特点 ◆四、美洲部分民族的心理特点
浪漫、多情善感
美洲部分民族的心理特点
(一)美利坚民族性格
总之,美利坚民族乐观、热情、大方、幽默、
重实际、好强、好奇、爱好想象、喜标新立异。
美洲部分民族的心理特点
(二)爱斯基摩人的心理特点
重视实际事物
以血缘关系论亲疏
美洲部分民族的心理特点
(二)爱斯基摩人的心理特点
总之,爱斯基摩人慷慨大方、好客、热 情、勇敢、顽强,对任何恶劣的生活条件都 处之泰然,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惊人的。
种姓制度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形成各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职业种姓集团
弗洛伊德的民族心理学思想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弗洛伊德的民族心理学思想
弗洛伊德认为民族心理学是研究民族性格、民族发展、 民族文化等心理现象的学科,它与个体心理学有着密
切的联系。
输标02入题
弗洛伊德认为民族性格的形成受到遗传、环境、文化 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因素对民族性格的影 响尤为重要。
01
03
弗洛伊德认为民族文化中的宗教、道德、艺术等方面 都与民族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对民族性格的发
变革等事件,可能会塑造或改变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心理特征。
民族心理的未来
社会变迁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民族心理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全球化、城市化和社会信息化等因素可能会对民族心理产生 深远影响。
文化交流与融合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可能会促进民族心理的演变和发展。通过吸收其他文化的元素,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行 为模式可能会得到丰富和更新。
跨文化研究的启示
弗洛伊德的理论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启示,促使人们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和群体的 心理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行为和社会互动。
对个人的影响
01
个人成长与自我认知
弗洛伊德的理论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 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它鼓励 人们探索自己的潜意识、欲望和冲突 ,从而促进个人成长和自我认知。
民族心理的发展
01
社会化过程
民族心理的发展是通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学习和模仿来实现的,个
体通过接受和内化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来形成自己的民族心理。
02
文化传承
民族心理的发展也受到文化传承的影响,即通过语言、教育、宗教和艺
术等方式,将民族文化传统传递给下一代。
03
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对民族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例如战争、灾难或重大社会
民族心理学
(二)民族认知差异
• 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其认
知和思维方式必定受其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的制约, 从而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民族认知的差异的表现
• 民族认知的差异在错觉现象,深度知觉、知觉模式、思维方式等方
面都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
• 近些年来,社会心理学家注意到文化对归因的影响。Morris和Peng
观点,这种社会取向是一种顺从他人、不得罪他人、符 合社会期望并受他人意见的左右的行为倾向。
8
2014-2-17
社会 心理 学
文化的基本特点
• 1、普遍性 • 2、整体性 • 3、变移性 • a、对异文化的同化引起 • b、社会变迁引起的
文化心理学
• 文化心理学主张把文化与心理的关系作为心理学研
究的基本内容,认为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人类心 理与行为应该是与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密不可分的。
在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内,人类心理必然在社会文化 历史的框架中去理解才有意义,而社会文化历史因 素唯有放在人类心理之中去理解与把握时才有价值。
• 第一个部分是语言:它的词汇、语法和句法,通过固定在
其中的整个精神来决定那些经验能进入我们的意识。 的思维的规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第二部分是逻辑学:也就是一种特定的文化中直接指导人
• 第三部分由社会禁忌:它宣布某些思想和感觉是不合适的,
被禁忌的、危险的,并且阻止这些思想和感觉达到意识层 次。
五、中国民族心理研究
• 集体无意识:指的是在人的一生中没有被意识到的 一些“原始意象”(潜在的意象),这些意象是 人从他的祖先那儿继承来的先天的倾向或潜在的 可能,即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 界和作出反应。
中华民族性格缺陷的心理分析——口欲期的中国人
中华民族性格缺陷的心理分析——口欲期的中国人作者:朱建军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我认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是一种病态的“口欲期固结”。
正常的人都要经过一些心理发展的阶段。
人在一岁前是所谓的“口欲期”。
在这个时期,儿童处于一种完全不自立的状态,依赖母亲或其他养育者生活。
由于他基本没有行动能力,“口”是他生活的中心和兴趣的中心。
他吃奶是用口,得到快感也是靠用口吮吸乳头。
在饥饿或者不舒服的时候,他用口哭叫以得到照顾。
在他愤怒的时候,他可以用口咬母亲的乳头。
他能抓到什么东西也都往嘴里塞,因为这是他唯一的认识手段。
口欲期的儿童仰食于人,所以不可避免有一种焦虑。
如果在这个时期他得到了适当的照顾,这个焦虑就会削弱,他会对母亲或其他养育者有一个基本的信任感。
虽然他说不出来什么,但是这种内在的信任感将使他生活幸福。
如果在这个时期他得不到适当的照顾,则他内心的焦虑就不会被削弱,他对别人会有一种基本的不信任。
这个影响会一直延续,如果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影响会延续到他的一生。
精神分析学称此现象为“口欲期固结”。
口欲期固结的人会有一些表现,他们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心理上却还带有口欲期儿童的心态。
口欲期的人一般会对吃比较有兴趣,或者喜欢嘴里含着什么东西——当然不大可能是奶嘴,但是会是一些类似奶嘴的东西,比如烟。
口欲期固结的人对待异性伴侣的态度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依赖着又时常抱怨。
不同的口欲期固结者有不同的表现。
有一种是如同饥饿的雏鸟,终日张着嘴等待食物。
这种人是在口欲期得到的爱和关怀太少,而心理上又非常弱小。
在成年后,他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没有追求人生的勇气,没有胆量要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表现自己的可怜,向别人乞讨一点爱和关心。
在工作中,他是一个懒人,混日子不求进取;在恋爱中,他是一个依赖者,只会可怜巴巴地求对方不要离开。
还有一种是牙尖嘴利、言语刻薄。
就像小时候咬妈妈的乳头一样,他一生都用嘴来攻击别人,发泄自己的愤怒。
“民族性格”及其特点的辩证解析
中 图分 类 号 : 95 C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 9 2 2 1 ) 2 0 30 10 - 2 (00 0 - 5 - 4 0 4
从理论 上 讲 , 民族 ” 是 “ “ 就 在人 类 历 史 上 形 成 的具有共 同语 言 、 同地 域 、 同经 济生 活和 表 共 共 现在共 同文 化上 的具 有共 同心理 气质 的人们 的共 同体 ” 。受 这 些 共 同 因素 的制 约 , 个 民族 各 一
收 稿 日期 :09—1 2 20 0~ 6
自身创 造 的传 统文化、 精神 的浸染 中逐渐形成 的 J 当我们 提及 某 一 民族 时 , 。 意识 里 总会 出现
一
庸置 疑 的 , 如我 国著名 学者刘 文 飞认 为 , 世界这 在
个大 家族里 , 每个 民族 就像 每个人 一样 , 有 自己 都
些 固定 化的 印象 , 德 国人 的严 谨 , 如 俄罗斯 人 的
在 研究世 界 各 民族 文 化 问 题 时 , 民族 性 格 问 题 是最 重要 、 最核心 的 问题 之一 。 目前 , 括 民族 包 学 、 理 学 、 会 学 、 化学 等 在 内 的一 系列 学科 心 社 文
都 在从事 民族 性格 问题 的研 究 。
个成员对 自 然和社会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必然产
的性 格 … 。俄罗 斯 学者 I A. b o o. Bmn B也持 类 似
的观 点 : 每 个 民族 在 自己发 展 的 历 史 长 河 中形 “ 成 了 自己的道德 、 统 和 习俗 , 传 它们 中有 很多 是这
浅谈中华民族的性格分析(精选)
浅谈中华民族的性格分析摘要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中华民族在其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与众不同的民族性格。
分析中华民族的性格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语言和中国人的行为习惯着手。
关键词容忍中庸面子何谓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
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该民族的文化。
民族文化不同,其民族性格也必然会不同。
民族性格是在整个民族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所有成员共有的一种性格倾向,它有其产生的深厚背景,如价值观、思维方式、传统的社会习俗、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等等。
因此,分析一个民族的言语及行为,我们可以发现明显的民族性格特点。
中国人的容忍两千年以来,我们一直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中国有33%的国土面积是干旱荒漠,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存和生活。
一直以来,中华民族饱经旱灾、水灾。
在漫长的历史中,除了艰苦劳累的农业生活外还有残暴的君主专制和扼杀个性的家族制度等,是中华民族练就了无与伦比的忍耐力。
他们总是把痛苦内化,以忍让的方式来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矛盾的解决。
在中国有许多格言警句都反映了这一点。
如:“忍为贵,和为高”;“小不忍则乱大谋”;“难得糊涂,吃亏是福,退一着让一步当下心安,非图事后福报也”;“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求和是妙方”;等等。
“容忍”的民族性格表现在对外关系上,则是被动地使用武力来解决国际纠纷。
1[①]在一般的情况下,中华民族能容则容,能忍则忍,只有到了“忍无可忍”或“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才实施自卫反击行为。
我们分析一下陈胜吴广起义,面对秦朝的统治者的压迫,但是也是一直忍着,陈胜吴广虽然决心起义也诈称是扶苏和项燕这是他们的策略,否则就不能得到众人的支持。
中国人一直就是这样,宁愿忍着痛苦,也不会做不义之人。
分析中国近代的遭遇的侵略战争,中国使用武力来结局矛盾和冲突的目的与西方有很大差别。
民考汉汉族脾气
民考汉汉族脾气
汉族脾气,是指中国汉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和行为风格。
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民族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行为习惯,其中脾气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汉族脾气通常被描述为内敛、含蓄、细腻、圆融、善良等特点。
汉族人民在处
理人际关系时往往善于忍让、包容,不喜欢直接表达情绪,注重维护和谐。
在与他人交往中,汉族人民一般不喜欢争执和冲突,更倾向于和平解决问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汉族人民也有一定的倔强和自尊心,不喜欢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欺负。
在面对不公平的待遇或遭遇时,汉族人民也会表现出坚决的态度和强烈的反抗意识。
汉族人民对待家庭、亲人、朋友等人际关系也非常重视,尤其是在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中,强调孝顺、尊重长辈、和睦相处等价值观。
总的来说,汉族脾气是一种温和、和善、包容、有尊严的性格特点,体现了汉
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方式。
汉族人民的脾气特点既体现了传统的文化底蕴,又反映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和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
民族心理学范文(二)
民族心理学范文(二)引言概述:民族心理学是研究与心理学和民族文化有关的心理现象和过程的学科。
人们的心理与他们所属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因此研究民族心理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民族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正文内容:1. 文化价值观对心理行为的影响- 不同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观,例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等。
- 文化价值观对个体的自我认同、社交行为和情绪表达产生影响。
-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面对挫折、冲突和压力时表现出的心理适应方式也存在差异。
2. 语言与思维模式- 每个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沟通方式,这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模式和信息处理方式。
- 不同语言背景下的人可能对同一概念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
- 语言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反映着民族心理特征,例如对情绪表达的偏向和态度。
3. 社会化与人际关系-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化方式和人际互动模式。
- 一些文化背景下的人更注重群体认同和社会关系,而另一些文化背景下的人更注重个体自主性和竞争性。
- 民族心理学研究社会化对于个体自我认同、归属感和自我表达的影响。
4. 心理健康与幸福感- 不同民族的人在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上存在差异。
- 民族心理学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于幸福感的定义和追求方式。
- 文化因素对于个体在压力和挫折面前的抗逆力和适应能力也有影响。
5. 文化传承和认同- 民族心理学研究了民族认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 文化传承与认同与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自豪感和价值观的塑造密切相关。
- 文化认同对于个体心理发展、自尊和自我评价有重要影响。
总结:民族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民族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文化价值观、语言与思维模式、社会化与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与幸福感以及文化传承和认同等因素都在塑造着个体的心理结构和行为表现。
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不同文化间差异的理解,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与交流。
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及应对方式关系研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及应对方式关系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及其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在研究中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通常表现出较为开放、友善和乐观的人格特征,这对其主观幸福感有着积极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在个体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
而个体的人格特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人格特征的积极影响有助于提升主观幸福感水平。
个体的应对方式也会对幸福感产生影响,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提升幸福感水平。
最后通过实地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幸福感情况,为今后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建议未来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不同少数民族群体在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上的差异,以更好地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应对方式、关系研究、幸福感调查、建议、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他们面临着来自主流文化的压力和对自我认同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以及应对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其幸福感不仅关乎个体的身心健康,也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息息相关。
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及应对方式的关系,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段落至此结束。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及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具体目的包括: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进行概述,了解他们在性格、情绪、社交等方面的特点,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
研究主观幸福感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性,探究其对个体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影响。
探讨人格特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不同人格类型对幸福感的影响。
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对幸福感的影响,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积极应对压力与挑战来提升幸福感。
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及应对方式关系研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及应对方式关系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少数民族的地位和权利得到了不断的保障和提升。
少数民族在大学生群体中依然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多重压力和挑战。
人格特征和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内在的心理特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及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对于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升幸福感、改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及应对方式关系研究的研究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幸福感受,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与主流大众的不同之处,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应对方式,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采取的具体行动,以及这些行动对他们幸福感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更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环境,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这项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和现实价值,对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 正文2.1 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集体主义倾向。
由于少数民族文化对于集体利益和团队合作的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性格特征上倾向于更加合群、有亲和力和合作精神。
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较为坚韧的心理承受能力。
由于受到历史上种族歧视和社会压力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逆境应对能力和心理韧性,能够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保持乐观和勇敢的态度。
少数民族大学生倾向于保持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少数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习俗对于他们的人格特征有着重要的塑造作用,使得他们更加注重家庭和社会关系,更加尊重长辈和传统道德观念。
名族的性格
• 如果说强大的德意志是一个可怕的民 族,那么,认真也是一种可怕的力量 ,它大能使一个国家强盛,小能使一 个人无往而不胜。
思考:
• 德国和日本的民族性格有什 么共同之处?联系实际生活 谈谈你的感想
Thank you!
岛国,处于地 震带
资源短缺
性格分析
2
勤奋认真,能吃苦耐劳
自强,有非常 强的危机意识
1
自视过高,他们觉得自己是 世界上最优等的民族
3
性格分析
富有,傲慢,霸道
故事二则
• 深夜,一个中国人走进德国某小镇的车站理发室 。理发室热情地招待了他却不愿意为他理发。理 由是,这里只能为手里有车票的旅客理发,这是 规定。中国人说反正现在店里也没有其他的顾客 ,是不是可以来个例外?理发师说虽然夜里也没 有别的人,我们也得遵守规则。 • 有一群中国留学生听了之后不以为然,于是设计 了一项试验。他们趁着夜色,在闹市的一左一右 公用电话亭分别贴上“男士”、“女士”的标记 ,然后迅速离开。第二天他们发现了惊奇的一幕 :标以“男士”的那部电话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而“女士”
• 这边空无一人。留学生走过去问那些平静等待的 先生们:为什么不去那边打,何必等呢?回答是 :那边是为女士准备的,我们只能在这边等,这 是秩序。 • 德国人的厨房里总少不了大大小小的量杯和天平 ,为什么?
举例
科学家爱因斯坦
政治家马克思、
音乐家巴赫、贝多芬 文学家歌德、海涅 哲学家康德、黑格尔、尼采
心理学视野中的民族性格
心理学视野中的民族性格孙利佐斌(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湖北武汉430079)摘要: 民族性格又叫国民性格,一直是人们关心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了心理学对民族性格的研究,交代了民族性格研究的大背景,分析了影响国民性格发展变化的因素,如文化、社会、经济等,并对有关中国人民族性格研究的一些典型观点和实证研究作了一个回顾,并指出,要发展中国经济现代化,有必要培养出一种健壮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民族性格;中国人中图分类号: B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187(2003)002-0008-03 社会心理学中,民族是指居住在一定的地域、过着大体相同的经济生活、在民族语言基础上形成的共同文化和心理素质的有历史为基础的集团。
[1](P70-74)在共同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质不但是划分民族的重要标准,有时还是唯一的标准。
要明晰民族的内涵,有必要先区分一下“民族”和“种族”这两个概念。
民族和种族有所不同,种族强调某个集团在生理基础上的相似性,而民族则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民族心理素质是民族文化的沉淀;另一方面,作为民族文化代表的民族心理素质又反映和影响着民族性格。
可以认为,文化是民族性格的放大,而民族性格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
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的群体人格,是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为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共同拥有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它赋予了民族心理以质的规定性,这种质的规定性足以将一个民族和其他民族区别开来。
[2](P479-488)民族性格又叫国民性,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的国民性包含着一个国家国民的心理和性格。
民族性格起作用的范围很广泛,不论哪一个人和哪个群体的成员身上都深深地刻着民族性格的烙印。
民族性格对所有的国民都起着定型的作用,民族越古老,历史越悠久,民族性格就越深沉、含蓄、执着。
在心理学领域,最早涉足民族性格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和英国心理学家、人类学家里弗冯特(1900-1920年)提出,要通过语言、神话、风及艺术来“研究以人群的一般发展和有普遍价值共同的精神产物发生为基础的心理过程”;[3]里弗则用民族性格来说明种族的壮大或是萎缩。
民族心理
• 第二部分是逻辑学:也就是一种特定的文化中直 接指导人的思维的规律。 • 第三部分由社会禁忌:它宣布某些思想和感觉是 不合适的,被禁忌的、危险的,并且阻止这些思 想和感觉达到意识层次。
五、中国民族心理研究
• 麦孤独:主张非理性的个人,认为群体行为是许多个人 集体合在一起时所形成的精神的或心理的力量结合,这种 结合所产生的群体特性是个体所没有的,是超越于个体的。
三、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 个人无意识:是指所以那些微弱பைடு நூலகம்不能达到意
识或者微弱的不能存留在意识之中的体验。 “情结”---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可以聚集在一 起,形成一簇心理丛。
• ①
沙莲香 中国民族性格具有双重和多元特点,表现在实际生活中, 会显得更注重人际的、表面的、讲究的、不克制的、无 礼无节的、有理有情、有人有己,有点表现得多些,但 私底里却正好相反。 中国人在认识特点上也表现了双重性,即他本人会表述 对某一事物的看法,而问及其他人对这件事的看法时, 他表现的却是另一种看法。 提出了中国人的14种人格特征:仁爱、气节、侠义、忠 孝、理智、中庸、私德、功利、勤俭、进取、实用、嫉 妒和欺骗。后来重组为忠恕、中庸、务实。
二、早期的民族心理研究
1.“民族心”说 • 1895年拉扎劳斯和施坦泰尔的《民族心理学和语 言学》杂志,声称创立了一个民族心理学派。 • 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冯特,并于1900年发表《民族 心理学》10卷本 :认为民族共有一种并融化在民 族本性中的精神,这种精神即“民族心”,民族 心存在于一个民族的语言、风俗、神话、艺术、 法律等文化现象中,只能到这些民族共有现象中 去寻找 。
中华民族性格
中华民族性格
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是多样而丰富的,难以简单地概括。
然而,有一些特点和价值观在中华民族中比较常见和重要,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特点:
勤劳和坚韧:中华民族注重勤劳和努力工作,重视持久的努力和耐力。
他们通常坚韧不拔,对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能够坚持不懈地克服。
尊重传统和家庭价值观:中华民族重视传统价值观和家庭观念,注重孝道和家庭的凝聚力。
他们尊重长辈、重视家庭纽带,并且注重传承和保持传统文化。
谦虚和忍让:中华民族有一种谦虚和忍让的态度,尊重他人并注重和谐相处。
他们通常倾向于表现出谦逊的姿态,不太喜欢过于张扬和自我夸耀。
奋斗和求知欲:中华民族在追求个人成长和进步方面有着强烈的动力。
他们注重教育和知识的重要性,追求学问和智慧的积累,追求个人的职业和人生发展。
社交和人情味:中华民族重视社交和人情味,注重人际关系和互助合作。
他们通常注重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朋友和亲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民族性格在语言中的体现
民族性格在语言中的体现1. 引言1.1 定义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指的是一种特定民族集体所共有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反映了该民族在长期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
民族性格涵盖了民族的价值观念、情感表达、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特征,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不同民族的性格特点在语言中也存在体现,通过语音、词汇、语法结构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表达,展现了各民族的独特性格特征。
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民族性格的表现载体,通过语言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心理差异。
在这种意义上,语言与民族性格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共同构成了一个民族整体的文化形象。
【200字】1.2 语言与民族性格的关系在不同的民族中,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民族性格的体现。
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承的体现。
语言与民族性格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语言中的词汇、语法结构、语音特点等方面都反映了该民族的性格特点。
语言与民族性格的关系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探讨。
每个民族的语言都具有独特的语音特点,这些语音特点反映了该民族在语言表达中所展现的个性和情感。
一些民族的语言可能偏重于柔和的音调和音节,反映了他们温和、包容的性格特点;而有些民族的语言可能偏向于尖锐、有力的音节,反映了他们坚强、果断的性格特点。
在词汇选择方面,不同民族所选择的词汇也反映了他们的性格倾向。
一些民族可能更加偏爱使用形象生动、富有象征意义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反映了他们富有想象力、感性的性格特点。
语言与民族性格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通过研究不同民族的语言特点,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以及性格特点。
语言作为民族性格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是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正文2.1 语音特点反映民族性格语音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不同民族的语音系统反映了他们独特的性格特点。
一方面,不同民族对声音的敏感程度不同,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语音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视野中的民族性格X孙 利 佐 斌(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湖北武汉430079)摘 要: 民族性格又叫国民性格,一直是人们关心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了心理学对民族性格的研究,交代了民族性格研究的大背景,分析了影响国民性格发展变化的因素,如文化、社会、经济等,并对有关中国人民族性格研究的一些典型观点和实证研究作了一个回顾,并指出,要发展中国经济现代化,有必要培养出一种健壮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民族性格;中国人中图分类号: B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187(2003)002-0008-03社会心理学中,民族是指居住在一定的地域、过着大体相同的经济生活、在民族语言基础上形成的共同文化和心理素质的有历史为基础的集团。
[1](P70-74)在共同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质不但是划分民族的重要标准,有时还是唯一的标准。
要明晰民族的内涵,有必要先区分一下/民族0和/种族0这两个概念。
民族和种族有所不同,种族强调某个集团在生理基础上的相似性,而民族则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民族心理素质是民族文化的沉淀;另一方面,作为民族文化代表的民族心理素质又反映和影响着民族性格。
可以认为,文化是民族性格的放大,而民族性格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
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的群体人格,是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为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共同拥有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它赋予了民族心理以质的规定性,这种质的规定性足以将一个民族和其他民族区别开来。
[2](P479-488)民族性格又叫国民性,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的国民性包含着一个国家国民的心理和性格。
民族性格起作用的范围很广泛,不论哪一个人和哪个群体的成员身上都深深地刻着民族性格的烙印。
民族性格对所有的国民都起着定型的作用,民族越古老,历史越悠久,民族性格就越深沉、含蓄、执着。
在心理学领域,最早涉足民族性格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和英国心理学家、人类学家里弗斯。
冯特(1900-1920年)提出,要通过语言、神话、风俗及艺术来/研究以人群的一般发展和有普遍价值的、共同的精神产物发生为基础的心理过程0;[3]里弗斯则用民族性格来说明种族的壮大或是萎缩。
勒温30年代对比了德国人和美国人的国民性,他认为德国人防卫心理比较的表浅,而美国人的防卫心理相对深沉。
所以,德国人与人交往不够直率,但是他们比较的脆弱,容易成为死对头或者患难知己,而美国人则不然,虽然表面上比较容易交往,但要和他们成为患难知己却很难。
[2]一、民族心理的理论许多心理学家对民族心理感兴趣,他们试图用心理学的理论对民族心理的形成和民族精神活动的倾向性作出解释。
其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有下列几种:1./民族心0说。
第一个对民族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冯特。
他晚年用毕生的精力研究民族心理,1900年发表5民族心理学610卷本。
他认为民族共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整个民族本性中。
这种精神是一个民族本性的承担者、实体。
他认为民族心不存在于个人的心理过程中,不是用个人心理来说明的,而是存在于一个民族的语言、风俗、神话、艺术、法律等文化现象中,只能到民族共有的现象中寻#8#X 收稿日期:2003-03-08作者简介:孙 利(1979)),女,华中师范大学心理系硕士研究生;佐 斌(1966)),男,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主要从事青少年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教学与研究。
找。
[4](P226-230)依照冯特的观点,研究民族性格要寻找的是一个民族成员中绝大多数成员所共有的心理品质,而不是基于对个人人物的思考或者观察来推测中国人的性格。
外国人对中国人国民性格的总结实际上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但是,单纯从民族的语言、风俗、神话、艺术、法律等文化现象中寻求也容易走向形而上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2.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心理学家荣格创造性地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
他认为人类精神由若干个不同的彼此相互作用的系统和层次组成,包括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一个储蓄所,它储蓄着所有那些/原始意象0。
这些意象是从祖先那儿继承过来的。
这种意象的继承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或拥有他祖先所拥有过的那些意象,而是说,它们是一些先天的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即采用与自己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
荣格认为,从个体出生的那一天起,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给个人的行为提供了一套预先形成的模式。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是指通过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传下来的一种认知潜在状态,实际上是人类文化通过一代代人遗传而形成的、在群体生活的深层起作用的无意识现象,它和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分不开。
集体无意识的/原型0具有群体认识模式作用及结构作用。
荣格的/原型0指的是无意识的内容,即最初模式的意思,所有与之类似的事物都模仿这一模式。
集体无意识的原型模式及其结构作用,在荣格的分析中,表现在原型对情结的作用上。
他的/情结0,指的是个体无意识中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可以聚集到一起,形成一簇心理丛。
事实上,原型乃是情结的核心。
它把与它相关的经验吸引到一起形成一个情结。
情结从这些依附着的经验中获取了充足的力量之后,可以进入无意识中。
原型只有充分形成情结和核心,才可能在意识和行动中得以表现。
荣格用/集体无意识0来处理先天和后天的关系。
在他看来,个体后天发展出来的任何行为方式都是因为/集体无意识0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个体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后天发展程度的不同。
他用/情结0和/原型0来规定各个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也即是民族性格的内容。
荣格的理论能够解释民族性格的形成。
但是,/集体无意识0和/无意识0一样仍旧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虚体。
[5](P39-47)3.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
弗洛姆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无意识0的概念。
弗洛姆认为社会无意识是指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共同的被压抑的意识领域,是这个社会不允许其成员们意识到的内容。
弗洛姆指出,社会无意识是通过社会过滤器形成的。
每一个社会,通过自己的生活和联系的方式、通过感情和知觉的方式,发展了一个决定认知形式的体系或范畴,这就是社会过滤器。
它决定社会的成员注意什么,不能注意到什么。
社会过滤器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个部分是语言,通过它的词汇、语法和句法,通过固定在其中的整个精神来决定哪些经验能进入我们的意识。
第二部分是逻辑学,也就是一种特定的文化中直接指导人的思维的规律。
第三部分由社会禁忌所组成,它划出了一个边界,在允许范围之外的任何思想和感觉被阻止在意识层次之外。
[6](P93)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设想了一个/瓶颈0,用/社会过滤器0来解释民族成员的选择倾向性,看上去也非常的合理,而实际上他的/社会过滤器0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0一样,只是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类比罢了。
二、民族性格的发展变化冯特、荣格、弗洛姆等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民族存在着融汇于整个民族的民族精神,而且告诉我们有些东西制约着某个民族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倾向。
他们认为这种影响因素是先天的,通过传统文化和遗传实现延续。
想要完全排除遗传的影响,是难以想象的。
但是,常识告诉我们,现代的中国人与十六、十七世纪的中国人已经有了非常大的不同,这说明国民性格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它随着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文化、社会、经济等的变化而变化。
必须承认中国文化一直被儒、道、佛所笼罩,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一定是。
但是,每一个时代对它的认同程度是不同的。
封建社会人们把/孔0、/孟0之道奉为真理遵行。
后来,坚持的标准变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0,现代西方文化的侵入,自主、开放和个体主义的抬头,致使人民所持的标准的变化在几年一个/代沟0里表现得极为明显。
不同文化背景的一代代人之间所共同持有的国民性格是不同的,从这里就可以管窥国民性格的变迁。
弗洛姆认为社会结构决定着社会无意识的内容,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社会阶层的拆裂和重组,经#9#济的发展,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有中国特色的/保守0、/封闭0、/迷信0,,[7](P111-113)在量上大异于往昔,那些传统的美德如礼节、中庸,,同样有了别的内容。
民族性格也影响着社会心理,因为民族性格为整个民族所共有,所以它是人们思考和行为的背景,也是中介,起着调节作用。
可是,社会心理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麦克里兰用他的成就动机理论证实了上述结论。
一个国民性格缺点太多的民族不可能建立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中国现代化的主体,事实上是人的行为和观念形态的现代化变迁,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在于人,现代化的滞后也缘于人0,[8](P125)反省和有意识地改造我们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与时代不和谐的弱势和缺点,培养健壮的民族性格,使之与中国的现代化物质建设相互促进和发展。
三、中国人民族性格的研究中华民族似乎并不是一个善于自省的民族,最早涉足中国人民族性格研究的是1840年前后大批进入中国的西方人士。
有关中国人民族性格的最早的相对完整的论述是H.C.萨的5中国和中国人6 (1849年),而美国传教士斯密斯1894年出版了5中国人的性格6一书,在当时影响较大,作者从一个外国传教士的角度,基于文化的差异,走访和观察中国人,归纳出了中国人的性格。
尽管由于他对中国的某些文化和政治背景的不理解,作出的某些归因不太容易令中国人接受。
但是,他列出的26种性格中的/爱面子0、/礼仪0、/保守主义0、/缺乏真诚0、/缺乏公共精神0等与后来中国学者的研究结果也十分的相似。
[9](P1-10)对中国国民性作出思考的中国学者也不少。
如梁启超认为,中国人崇实际、主力行、贵人事、明政法、重阶级、重经验、喜保守、主勉强、畏天命、言排外、贵自强。
鲁迅先生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尤为刺骨,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揭出/病苦0,使中国人/知耻而后勇0,他尖锐地指出了存在于我们身上的一些阻挠进步的弱点和因素,因此,他指出的大多数国民性格看上去都是负面消极的。
事实上,鲁迅先生也始终注意揭示我们民族性格中善美刚健的一面,只是思考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10]5鲁迅论中国6一书中归纳了有关鲁迅对当时的中国人、中国社会的看法。
梁漱溟则对国民性的形成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民族性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为遗传所致,另一方面则是后天习惯所形成。
他列出了中国国民性的十点基本特征:自私自利、勤俭、爱讲礼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守旧、马虎、坚韧及残忍、韧性与弹性和圆熟老到。
他认为这十点特征都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获得解释。
林语堂在5中国人6中归纳出了中国人的八种民族特征:老实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滑、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幽默滑稽和因循守旧。
与上述各观点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看到了民族性格的正负两面性,他辩证地看待这些特点,认为他们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点,也是他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