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作品的宇宙人生意识

合集下载

研究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

研究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

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坛巨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从多个方面探究其价值和影响。

一、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苏轼的诗词风格独特,既有豪放奔放的特点,又有婉约细腻的一面。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题西林壁》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庐山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这种以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成为了苏轼诗词的一大特色。

二、苏轼诗词的思想内涵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感悟,表达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例如《赤壁赋》一文中,苏轼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种思考不仅具有哲学性,也具有人文性,对于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苏轼诗词的美学价值苏轼的诗词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他的作品不仅表现了自然美、艺术美,还表现了人性美、道德美等方面。

他的诗词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明月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苏轼诗词的社会影响苏轼的诗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传达了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密州的景色和狩猎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这种批判精神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苏轼诗词的文化传承苏轼的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苏轼论文

苏轼论文

一蓑烟雨任平生谈苏轼的人生苏轼又名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即唐代李白之后又一文学巨匠,他创造了宋代文学的高峰,然而苏轼的仕途却充满了坎坷与不公,在崎岖的忠君爱国之路上,他却依旧充满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大度与豪放。

本来诗人本性与官场生活是处处相悖的,两者时时处处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一种是带着面具的政客,一种则是肝胆赤诚的诗人。

正是在这夹缝中生存的苏轼显示了他超凡的人格。

从苏轼从政的开端来说,可以说是相当顺利的,苏轼兄弟一举成名,之后曾先后担任“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祥府判官”,杭州通判等职,可以说此时的苏轼诗春风得意的,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助他在仕途上青云直上。

但是如果没有以后的坎坷也许就不能体现出苏轼的伟大人格了。

时势造英雄,历史上的政治风云最终造就了苏轼这一文学奇才。

命运的转折随之而来。

苏轼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主张,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于是最后于王安石一排反目成仇,并受到王一派的排斥和迫害。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然而这并不能打击苏轼建功立业的热情,也正是在此时他在困顿中做出了不朽的前后《赤壁赋》,前《赤壁赋》中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

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后《赤壁赋》中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

写景方面,前篇字字秋色,本篇则“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句句都是冬景,鲜明地反映出不同季节山水面貌的变化,勾勒了两幅截然有别的江山景色图,可见作者描景状物的传神。

苏轼的人生观

苏轼的人生观

苏轼的人生观苏轼的人生观苏轼是位儒释道兼容的大文豪,是儒家思想培养了苏轼,塑造了一个积极入世的苏轼。

从苏轼的词中,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复杂的,然而其最终的走向却是明确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的人生观,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的人生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其一生仕途坎坷,三次离乡,六出汴梁,九年三谪,一年三迁又三贬,六丧亲者,六朝皇家。

纵观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始终交织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又时时体现出乐观与旷达的人生境界,这在他的词中有充分的体现。

一、入世与出世的交织苏轼一生写了大量的词,在这些词中,既有入世的进取之心,又有出世的人生取向。

现实生活中的苏轼,也时时在履行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尽管苏轼积极入世,但仕途的坎坷,宦海的沉浮还是让他产生了“出世的思想倾向”《临江仙》便是词人出世情怀的完全坦露: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此外,象“归心正似三春草”(《虞美人》),“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满江红》)。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行香子?述怀》)等词句无不体现着他乘时归化返朴任天的出世态度。

二、乐观与旷达的升华尽管苏轼一生辗转流离,但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出他始终以乐观与旷达的心态直面人生的磨难,看待人生的'遗憾。

在他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这种超然的心态更是一表无余: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这首词。

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试论苏轼《赤壁赋》的哲学意蕴及人生启示

试论苏轼《赤壁赋》的哲学意蕴及人生启示

试论苏轼《赤壁赋》的哲学意蕴及人生启示苏轼的《前赤壁赋》千古佳作,文中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夜游赤壁时水光、山色、明月所呈现出的优美意境。

那么苏轼《前赤壁赋》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呢?欢迎大家阅读下文学习相关的知识。

一、人生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文中写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为一叶之扁舟,握匏樽以杂言;递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煞长江之无穷。

恃飞仙以浩瀚,抱著明月而长终。

”作者借客之口讲出人的一生和茫茫的宇宙较之就是较长时间的、可悲的,这种有限性不禁并使人引起哀伤之美感,即为“言不容乎骤得,塞遗响于悲风。

”人生就是较长时间的,从人长大的第一天起至就预示着着一步一步迈向丧生,这就是每个人都无法彻底摆脱的命运,文中作者也在思索这个问题,他的提问就是:“客亦言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例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砌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无法以一瞬;自其维持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轼的这一实事求是思想似乎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庄子·德充符令》中存有“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即为从维持不变的角度,“人生代代无穷已”,人生就是无穷尽的。

但这里有个问题,从个体生命的角度,人生就是非常有限的,不可逆的,较长时间的,苏轼的观点似乎无法驳斥人生较长时间这一事实,就可以就是自我抚慰的一种说词罢了。

那么既然人生就是较长时间的,是不是就应哀伤恐惧呢?其实,人生固然较长时间,但就因为其较长时间而宝贵,假使人能长生不老,同日月天地同为永恒的存有,那么人的存有也就丧失了意义,人生显得所志无趣。

恰好相反,人生就是较长时间的,在非常有限的时空中人们回去崇尚和缔造,就可以赢得存有意义的人生。

所以,人生就是较长时间而宝贵的,因较长时间而宝贵。

二、人生有无意义文中筹钱“客我”之口说至历史人物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关在周郎者乎?方其溃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了,而今云讷哉?”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不管你曾经立下多小的功绩,到头来还是随其滔滔江水永远消逝,而自身也可以沦为花下之尘。

苏轼 诗词中的哲学与智慧

苏轼 诗词中的哲学与智慧

苏轼诗词中的哲学与智慧苏轼:诗词中的哲学与智慧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被誉为文学鬼才。

苏轼的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无论在人生思考、社会观察还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都体现出了他对生命、人性和世界的独特见解。

一、人生哲学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常常表达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他关注人生的起伏和无常,以及人与命运的关系。

在《东篱乐府》中,他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里面有对人生短暂性的思考,认为人生如初见般纯洁美好,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会因为各种因素改变,感到失落和伤感。

同时,也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与感慨。

苏轼以客观、深沉的态度看待人生,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把握当下,享受人生的点滴美好。

二、人性观察苏轼善于观察人性,通过描写人们的情感和行为,表达自己对人性的理解。

在《赤壁怀古》中,苏轼描述了历史上著名的红楼一梦故事,通过贾宝玉的悲剧经历,揭示了人性的脆弱。

他认为人们往往被欲望和情感所困扰,难以抵挡命运的摧残。

苏轼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诗词更富有感染力。

三、自然智慧苏轼对自然景物有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他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将人与自然相融合,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界的美好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

在《江城子》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江景,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通过对流水的描述,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苏轼的诗词作品中蕴含了对自然的智慧,他深刻领悟到自然界的无穷生机和变化,将这种智慧融入诗词之中。

四、社会批判苏轼的诗词中也不乏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他通过对社会不公、腐败现象的揭示,表达了对社会的关切和愤慨。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直言不讳地描述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丑陋。

他认为社会的矛盾和不公是导致人们痛苦的根源。

苏轼以文学的方式呼吁社会公正,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总之,苏轼的诗词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

对苏轼人生的感悟 苏轼带给我的人生感悟

对苏轼人生的感悟 苏轼带给我的人生感悟

对苏轼人生的感悟苏轼带给我的人生感悟对苏轼人生的感悟秦观有诗说:人生异趣各有求,对于苏轼来说,他的异趣不是富贵,不是功名,而是读书和创作,在文学艺术的瀚海中遨游,是苏轼平生之快事。

苏轼自己所说的: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正可作为苏轼审美人生的极好概括。

首先是读书,对此,很多诗话有所记载。

可以说,读书是苏轼终生不变的生活习惯,是苏轼战胜苦难的精神支柱之一。

公尝言观书之乐,夜常以三鼓为率,虽大醉归,亦必披展至倦而寝。

有时,在贬谪的蛮荒之地,书籍的来源有限,苏轼便会将有限的一本书反复阅读。

他曾有著名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又答王庠书》)这看似是一种法则式的读书方法,其实,这种法则多半是精神食粮短缺特殊情况所逼出来的。

苏轼晚年贬谪海外,无书可读,偶得柳子厚文,于是,横看侧看,敲骨吸髓,何止八面,恐怕每个字都要反复玩味,如同荒漠中的饥渴者得到有限的一泓清水,是不肯一口吞尽的。

有《诗话》记载,苏轼在黄州时,生活极端艰苦,仍然每夜读书,一日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凡数遍;每读彻一遍,即再三咨嗟叹惜,至夜分犹不寐。

有二老兵,皆陕人,给事左右。

坐久,甚苦之。

一人长叹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处,夜久寒甚,不肯睡!连作冤苦声。

其一曰:也有两句好(音吼)!其人大怒,曰:你又理会得甚底?对曰:我爱他道: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令人失笑,也可知苏轼读书之痴迷。

在《读孟郊诗二首》中,我们能感受到苏轼的那种如饥似渴的阅读,时而像是饥饿者的大快朵颐,时而又像是美食家的细细品味: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饥渴之态、贪婪之态、寻觅之态,跃然纸上。

如果有美感的时候,苏轼会感到极大的愉悦: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

读到佳处、美处,那种审美的愉悦,是无法言传的,这种感觉西方的诗人曾经说:如果有一部书能使我读过之后浑身发冷,而且没有任何火把能把我暖和过来时,我知道那一定是诗,(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语)苏轼的感受却是美感如佳肴美酿。

《苏轼词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境界》

《苏轼词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境界》

苏轼词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境界概述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的词作有着深厚的哲学思考,描绘了丰富的人生境界和对世事的观察。

本文将以苏轼词为主线,探讨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思索。

一、逆境与平淡苏轼生活经历多次际遇逆境,这使得他从不同角度审视了人生。

他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无情最是台城柳”,表达出对命运无情的触动;而在《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中抒发“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豁达心态。

这种积极向上、乐观面对逆境的态度给予了读者强烈的启示。

此外,在平淡中品味生活也是苏轼常常提到的主题之一。

用“从容”一词来形容人生,展示出随遇而安、宽怀待人的心态。

在《临江仙·梦后楼台遗世华》中,“从容”一词贯穿全篇,意味深远。

二、自然与人生苏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心灵的寄托。

在《赤壁怀古》中,他以大自然为背景,表现出对英雄事迹的思考;而在《念奴娇·过洞庭》中,他将风景与心情巧妙地结合起来。

这些描写展示出苏轼与自然相融的态度,给予读者参悟生活哲理的启发。

三、社会与人性苏轼对社会风俗和人性较为敏锐地观察,并以笔触实力勾勒出真实而鲜活的形象。

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他借写一个街头卖艺女子来反映封建社会下底层人民艰难生存的境况;而在《东篱乐府·重九登高作》中则通过描述游客雅集场景暗含对官僚主义的批判。

此外,苏轼对人心的洞察也是他词作中的一大特点。

他通过艺术手法将人性的善恶、真假、称誉和诽谤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临江仙·月下独酌》中写道:“取次花丛懒回顾,卧看层林尽染,不似班珠弹。

”展示了对人性欲望的理性思考。

四、名节与理想苏轼对名利和个人的追求抱有独立自主的态度。

他嫌弃权贵名望,以清贫自赏,追求内心价值的升华。

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再现了他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志向;而在《杨州西柳春日赋衣为乐府词四首之首》中则表现出推崇自由意志和追求个性独立。

赤壁赋 文学短评

赤壁赋 文学短评

赤壁赋文学短评
《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著名辞赋作品,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对这篇辞赋的文学短评:
首先,苏轼在《赤壁赋》中展现了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巧妙地运用历史典故和文学修辞,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磅礴大气的历史世界。

同时,通过细腻入微的描绘,使人们对赤壁之战有了更加生动和形象的认识。

其次,《赤壁赋》在思想内容上具有深刻的内涵。

苏轼通过对历史和人生的反思,探讨了人类命运的无常和宇宙万物的无穷。

他借赤壁之战的典故,表达了对英勇善战、威武不屈的英雄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对战争的残酷和破坏表示了深切的忧虑。

这种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洞察,使《赤壁赋》具有了很高的思想价值。

在艺术表现上,《赤壁赋》也堪称典范。

苏轼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夸张等,使文章气势磅礴、文采斐然。

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和象征手法,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句,既表达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奈,也赋予了作品更深远的意境。

总的来说,《赤壁赋》是一篇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辞赋作品。

它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通过对历史、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和感悟,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赤壁赋》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苏轼的人生观及当代启示分析

苏轼的人生观及当代启示分析

苏轼的人生观及当代启示分析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诗人、文学家,他的丰富的文学作品广受世人尊崇。

其中,他的人生观更是引起世人认真品读和思考。

今天,我们以苏轼的人生观及其当代启示为题,详细分析苏轼的人生观以及它的当代启示。

苏轼的人生观分为三个方面:人类对自然的尊重、探索真理的求知心态、以及理性的人生安排。

首先,苏轼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尊重。

他在《赠送韩》中写道:“万物尊贤,自然荣华。

”他认为自然蕴藉着万物,而贤慧是自然之精华,是自然之根本,所以人类要虔诚而尊重地对待自然,以求得自然的祝福。

其次,苏轼认为,探索真理是人类不可缺少的。

在《江上渔者》中,他写道:“守着诗书,当真理探究。

”这句话表达了他自己及其所有文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他们以一种客观和科学的态度面对自然现象的真理。

最后,苏轼强调理性的人生安排。

他认为,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人千万不能放任自流。

他在《故都对韩》中写道:“世情繁体,理性安排;把船帆挂,乘风破浪。

”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崇尚理性观念的思想,他认为应该精心计划自己的人生,利用风力破浪前行,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今天,苏轼的人生观仍然受到许多人的重视,对现代人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苏轼教导我们要尊重自然,把自然视作一幅完美的画卷,要细心去了解、欣赏和把握自然。

其次,苏轼强调要求知,探索真理,不断努力去学习,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推动客观真理的发展。

最后,苏轼教导我们要努力理性地安排自己的人生,认真把握自己的人生,将把握机会,努力拼搏,聪明有度,一步一个脚印,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苏轼的人生观以及其在今天的当代启示,都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让我们从中获得启发,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把握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抱负。

光照文坛千古不朽——读《前赤壁赋》看苏轼的宇宙人生见解

光照文坛千古不朽——读《前赤壁赋》看苏轼的宇宙人生见解

光照文坛千古不朽——读《前赤壁赋》看苏轼的宇宙人生见解光照文坛千古不朽——读《前赤壁赋》看苏轼的宇宙人生见解苏轼一生写了大量散文,有议论文,主要是政论和史论。

《教战守策》就是苏轼早期的一篇政论文。

还有记叙文如《石钟山记》,在很大程度上有应用文的性质,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创作。

还有一类是抒情文,代表作是两篇《赤壁赋》。

这是真正带有自觉创作意识的文学性散文,具有很大的文学魅力,足以光照文坛,千古不朽。

苏轼的诗、词都负有盛名,但是用力最多的还是散文创作。

他那些具有独特艺术性的散文,在欧阳修之后,为宋代散文开辟了新的天地,代表了北宋古文运动最高的成就,使苏轼列名为“唐宋八大家”。

元丰5年(1082)七月十六、十月十五苏轼两次泛游黄州赤壁,感而有作,写下了两篇《赤壁赋》,集中表达了他当时的思想和感情。

为了区别第二篇《赤壁赋》,后人一般称前一篇为《前赤壁赋》。

这是一篇文赋,虽写的是游赤壁的事情,却并不是一篇山水游记。

以作者游赤壁时的感情变化(乐—悲—乐)为线索,先写乐,后写悲,再写乐,借人生须臾、业绩易逝的吊古而抒发自己不重得失、宽和处世的襟怀。

通篇基调雄浑豁达、苍凉沉郁,但也含有悲观消极的思想因素。

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壬戌之秋——羽化而登仙。

”写作者因泛舟江上而生乐,产生欢乐的情绪。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作者因客吹洞箫而生悲,产生了悲伤的情绪。

第三段(第4、5自然段)写作者因精神得到解脱,而复喜,重新快乐。

主要写主、客关于人生、宇宙态度的讨论。

纵观全篇,从写景角度,从月出写到月落,使全文写得浑然一体。

从抒情角度,从“饮酒乐甚”写到“托遗响于悲风”,再写到“客喜而笑”。

人物的感情,经历了乐、悲、喜这样三个阶段和两次转变。

第2段写悲,是对第1段乐的否定;第3段写喜,又是对第2段悲的否定。

经过这样否定之否定,人物精神终于得到升华,内心矛盾也得到了解决。

这篇文章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说,反映了苏轼出任黄州贬谪时期复杂的世界观。

从苏轼的时空观阐释苏词的“梦”意象-文档资料

从苏轼的时空观阐释苏词的“梦”意象-文档资料

从苏轼的时空观阐释苏词的“梦”意象一、苏轼的时空敏感性苏轼常做哲思,将人类的一己悲欢放到宇宙的广阔时间空间中进行观照。

通过对比发现,人因为有限的时间而易老,因为羁旅飘荡而无依,使人不禁兴发出“吾生须臾”似“蜉席于天地”、“沧海之一粟”,哀“长终” “无穷” “不可骤得”而“托遗响于悲风”的感慨。

苏轼诗歌说:“若使人人祷辄遂,造物应须日千变。

”倘若人人能够把握自身生命,岂不事事心想事成?人世匆匆,瞬息万变,与山川风月一比,使人哀痛之情溢于言表。

苏轼对这种时空格外敏感,故而他的词曰:“一梦江湖五十年,归来风物故依然”(《浣溪沙》),“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

”(《醉落魄离京口作》)梦虚无缥缈,也无边无际,苏轼靠叙说梦,既反映了一种现实束缚的悲剧性,又看透了短暂人生的虚幻和命运的变化无常。

于是,他写浮华得意的不真实就写到“君臣一梦,今古虚名”(《行香子一叶舟轻》),写与分别多年的老朋友重逢时就写到“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临江仙尊酒何人怀李白》),更经典的是写人生世事,将它比喻成“梦”,所以说“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南歌子带酒冲山雨》)。

二、不自觉的时空反抗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苏轼的“哀伤不是具体的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乞求解脱与舍弃。

”[1] 作为一代文豪,面对他深层意识的漫漫求索,他选择打破惯常思维结构,进行自我创造。

苏轼对时间空间拥有的独特心理把握,他不自觉地运用跳跃、凝聚等艺术手段,对他现实身处的时空进行切割、裂变、重组,进而产生强烈的夸张、渲染、突出对比的效果,在时空处理上给人一种触目惊心的刺激,如他说“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西江月平山堂》)、“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满江红东武南城》)等。

苏轼不仅在现实时空中进行这样不自觉的艺术裁剪,而且将这种处理手段运用到“梦”意象的处理中来,从而实现了时空反复交织凝聚、超现实穿梭跳跃的集合。

《苏轼诗的人生哲学思考》

《苏轼诗的人生哲学思考》

《苏轼诗的人生哲学思考》1. 引言1.1 概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政治家和书画家。

他以其丰富多样的诗歌作品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之一。

苏轼的诗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高度的价值,更展现了其深邃的人生哲学思考。

本文将围绕苏轼诗的人生哲学思考展开探讨。

首先,我们将介绍苏轼的人生经历与诗歌创作背景,深入了解他作为一个人和一个文化名人的背景和环境。

随后,在"3. 苏轼诗中的人生哲学思考一: 忧患意识与超越世俗情感"部分,我们会分析苏轼在动荡时局和个人遭遇困境中所展现出来的心态调整和对情感及人性升华的追求。

在"4. 苏轼诗中的人生哲学思考二: 自然观察与对安乐之道追求"部分,我们会探讨苏轼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抒发,并阐述他追求内心宁静和精神舒适的道路。

我们还会反思尘世间名利与虚荣之险对人生所带来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评价苏轼诗作的价值,并探讨苏轼诗对当代人生哲学的启示。

同时,笔者也会分享个人对于苏轼诗作的思考与感悟。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成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2. 苏轼的人生经历与诗歌创作背景:该部分将介绍苏轼的生平简介,包括他的家族背景、早年学习经历以及政治生涯。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苏轼与宋朝政治环境的关系及其对他诗歌创作之道的影响因素。

3. 苏轼诗中的人生哲学思考一: 忧患意识与超越世俗情感: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将详细阐述苏轼在时局动荡时期对社会现实、国家命运以及自身处境所做出的深刻理解和反思。

同时,我们还会探讨他如何调整自己在个人遭遇困境时的心态,并追求情感和人性的升华。

4. 苏轼诗中的人生哲学思考二: 自然观察与对安乐之道追求:在这部分,我们将重点探讨苏轼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抒发。

我们会深入了解他如何通过倾听自然声音以及细致观察自然景象来获得心灵宁静和精神舒适。

同时,我们也将反思尘世间名利与虚荣之风险带给人们的启示。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意人生观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意人生观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意人生观概述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苏轼热爱诗词创作,同时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诗意人生观。

人生态度苏轼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展现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他曾多次被贬谪流放,但从未失去对人生和艺术的热情。

他以宽容、豁达的心态接受命运的安排,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另外,苏轼注重自我反省和修身养性,倡导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个体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强调了个体改革、自我完善和道德修行。

诗意人生观苏轼提倡追求诗意人生,在他的诗作中表达了对自然、艺术和人生的热爱。

他喜欢借助诗词表达并感受人生中的美好瞬间,将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融入诗歌之中。

此外,苏轼也强调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他认为只有在内心平静、舒适的状态下,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乐趣和美好。

影响力苏轼以其卓越才华和独特见解,在文学、艺术以及思想领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不仅通过自己的创作体现出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还通过文学评论等方式传播着这种诗意人生观。

苏轼所提倡的积极向上、追求美好和人文精神等理念,也深深地影响了后来许多文化名流、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并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对于宇宙观和人生哲学的理解。

结论苏轼以其独特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推崇诗意人生观而为后世人所敬重。

通过他的诗作和思想传承,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和追求美好的动力,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诗意人生带来的心灵愉悦和启示。

苏轼的人生哲学

苏轼的人生哲学

苏轼的人生哲学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他有着独特的人生哲学,他以独特的视角看待宇宙万物以及人生,尤其是他不服从于官僚机构,把自由与独立置于首位,这也成为他的人生哲学的核心思想。

苏轼崇尚“病中取乐”,即无论身处困境中,也要以乐观的心态继续奋斗。

他曾经说过“受限制,总会推动一个人更加强大”,意思就是认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困难,不过如果我们积极的去面对,必然会得到收获,从而变得更加强大。

苏轼认为,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勇敢的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被政治的机构或者社会的压力所左右。

他曾说过:“只有勇敢的实现自己的梦想,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成功”。

这句话说明,要想在人生中取得成功,应该勇敢的把握自己的梦想,不要被他人的评价影响。

此外,苏轼还强调了时间珍贵的重要性,他曾说“客观上的东西在一瞬间就会消失,如果不去珍惜的话,那它就永远消失在人群中”。

这句话说明,时间是珍贵的,如果我们想要取得成功,就要珍惜时间,把握住每一个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 1 -。

论苏轼作品的宇宙人生意识

论苏轼作品的宇宙人生意识

论苏轼作品的宇宙人生意识论苏轼作品的宇宙人生意识□新化县科头乡中心学校罗筱冰【摘要】苏轼是我国北宋以来杰出的文学家。

他一生坎坷,仍保持豪迈旷达的心态;宦海沉浮,仍对社会怀抱一腔热情。

是矛盾的人生和对儒释道思想的融通以及对审美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形成了他充盈着淡泊、通达、恒永的宇宙、人生观意识,并成就了他遗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和作品。

【关键词】苏轼文学作品宇宙人生意识形成融通彰显笔者与苏轼生活的年代相隔九百年左右,但少年时代起就拜读这位古代文学巨匠的诗词散文书法。

解读他超脱人生忧患的物我浑然;欣赏他在苦难中体验生命价值的深沉;甚至效颦他那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服膺他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炼出的宁静和澄明;更钦敬他饱经忧患仍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旷达。

读这位才情卓绝、心境高明的文学巨匠的作品,笔者感受得最多的是,作品中那一个或显或隐、贯穿始终的基调—-持续不断的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一、充满矛盾的人生形成苏轼的宇宙、人生意识(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苏轼早在26岁时即踏上仕途,长时间在宦海浮沉,反复地面临着人生抉择,尤其是在感到失落以及在政治上受挫,遭致贬窜之时。

儒家入世思想本是他的“主心骨”,早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

然而日久而事功无多,便渐渐倾向恬退:“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南乡子·自述》);“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新。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行香子·清夜无尘》)。

在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词人更体悟到仕途的曲折与险恶:“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

”其退隐的内在要求自然格外强烈。

而一旦被朝廷“放归”却又想到功业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来:“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

”可见词人仍在出入之间徘徊。

人生得意须尽欢——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论苏轼的宇宙和时空意识

人生得意须尽欢——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论苏轼的宇宙和时空意识

人生得意须尽欢——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论苏轼的宇宙和时空意识人生得意须尽欢——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论苏轼的宇宙和时空意识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才子,他的诗文流传千古,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思考。

其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誉为他一生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这首词表达了人生短促,故事多情的主题,同时也包含了苏轼对宇宙和时空的深刻认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便展示了苏轼超越凡人的思维。

这句话中的月亮被赋予了生命,仿佛有了意识,可以回答人的问题。

苏轼用“把酒问青天”这样直接的方式,展示了他面对人生的短暂和不确定时的豁达情怀。

他懂得人生的无常,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同时也深知自己无力左右宇宙的变化。

他借助自然景象来讲述生命的悲欢离合,以此抒发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在词的副标题中,苏轼写道:“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这句话展现出苏轼对时空的感知,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命跨越时空的价值观。

江南的莲花是他流连忘返的地方,“莲叶何田田”更是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担忧。

莲花盘旋于浮萍之上,犹如人生在时间长河之中,独自面对岁月的流逝和生死的轮回。

他在这句中可以感受到时间的飞快流逝,而自己却难脱生死轮回。

这种对时空感知的深刻思考使苏轼的诗歌更有厚度和哲学意义。

苏轼的词中还有一处关于宇宙的描写:“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词被很多人引用,从而表达出苏轼关于宇宙的思考。

他将大自然的景象与人类的命运相比,从而体现了人生不可抗拒的宿命。

白日降临,山隐退,天空暗淡,人类也会走向衰老,最终将命归于尽。

黄河入海,永不停息,宛如生命之流的无尽轮回。

这种对宇宙的描绘,展示了苏轼对人类存在的感知,以及他对大自然变化的无奈和敬畏之情。

总结起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描绘了苏轼对宇宙和时空意识的深刻把握。

他以超越凡人的思维方式,表达了人生短促和时光流逝的豁达情怀;他对生命跨越时空的价值进行了思考,表达了对生死轮回的担忧;同时,他通过景物描绘宇宙的变化,强调了人类在宇宙间的微不足道。

苏轼的人生观与艺术创作

苏轼的人生观与艺术创作

苏轼的人生观与艺术创作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宋代文学家、画家、书法家、评论家以及政治家。

他在文学和艺术创作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也因其独特的人生观而受到广泛关注。

一、苏轼的人生观苏轼秉持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个体自由意志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主张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并通过诗歌表达共情和思考人生。

他将“活在当下”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并认为人应该尽情享受身边事物带来的美好。

同时,苏轼也对社会不公和伦理亚损有着敏锐的触角。

他反对权贵阶层侵略百姓权益,主张平等正义。

这种正义感也常常从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使得他在后世被赞颂为文化英雄。

二、苏轼的艺术创作苏轼是一位全才型艺术家,在诗歌、书法和绘画等领域均有卓越的成就。

他的诗歌作品堪称妙手偶得,风格多样,既有抒怀诗表达内心情感,也有咏史抒志诗展示了他对国家大势的关注。

在书法方面,苏轼倡导了“欹斜谈怪”派别,他将自然与“真”,艺术个性与艺术灵魂相结合,在书法中表现出自由奔放而不墨守成规的风格。

苏轼的绘画作品也充满了个人特色。

他能够根据题材采取不同风格,并以笔墨纸砚或者花鸟虫鱼来描绘景物。

这些作品传达了他丰富的情感和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之情。

三、苏轼对后世的影响苏轼不仅在文艺创作上留下了深远影响,也通过自己的观点和行动激励后来者。

他主张以人为本,享受生活、追求自由,并反对权威和专制统治。

这些观点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他的艺术作品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创作。

不论是诗歌、书法还是绘画,苏轼独特的风格以及对情感与自然的表达方式,都成为了后来艺术家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结论苏轼通过自己在人生观和艺术创作方面的探索,留下了深刻而宝贵的遗产。

他通过诗歌、书法和绘画等形式,表达出自己对于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为后世提供了灵感与启示。

苏轼带给我们一种积极向上、真实纯粹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生观,同时也在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使得他成为一个令人敬佩和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家和思想家。

苏轼的人生感悟与词作艺术

苏轼的人生感悟与词作艺术

苏轼的人生感悟与词作艺术一、苏轼的人生感悟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巨擘。

他的词作以其深邃的人生感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苏轼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这些思考和感悟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索,更是对社会、人性和宇宙的思考。

苏轼的人生感悟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然和人生的观察和感受上。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物的变幻和生命的起伏,从而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他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人生短暂性的思考,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追问。

例如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道:“岁云暮矣,乃发船以归,泛泛此心期。

”这句词表达了他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性的思考。

苏轼的人生感悟还体现在他对人性的思考上。

他深刻地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对人性的善恶、悲欢、爱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揭示。

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句词表达了他对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生的无常性的思考。

二、苏轼的词作艺术苏轼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广受赞誉。

他的词作不仅在形式上独具匠心,而且在语言和意境上也别具一格。

他善于运用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词作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的感触。

苏轼的词作在语言上追求简练明快,他善于用短小的词句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情。

例如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道:“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这两句词短小精悍,却表达了他对过去的告别和对未来的期待。

苏轼的词作在意境上追求高远超脱,他善于以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他以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为载体,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社会等方面的思考。

例如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以表达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苏轼的人生感悟与词作艺术的启示苏轼的人生感悟和词作艺术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他的人生感悟告诉我们要对人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要珍惜时间,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人生得意须尽欢——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论苏轼的宇宙和时空意识

人生得意须尽欢——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论苏轼的宇宙和时空意识

人生得意须尽欢——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论苏轼的宇宙和时空意识作者:李玮含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3期摘要:苏轼的《水调歌头》千古流传。

这首词体现了他身上广阔的宇宙和时空意识,他以酒和明月作为意象构建时空观,在生命苦痛思想冲突的矛盾中阐发出了浓烈的孤独感和荒芜感,最终走向了悠远宏大的人生悲悯意识。

关键词:《水调歌头》宇宙时空意识生命意识孤独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中,文人士大夫在言志与载道两种潮流中载沉载浮,他们长于对于生命个体的观照,而少有对于生命的反思以及对于宇宙生命定律的悲情感受。

在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观感上,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

在宋代苏轼的中秋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因其独特的生命体验、起起落落的人生经历,在词作中积淀了其宇宙与人生意识,暗藏着对于宇宙的广阔认识及人生定律的必然感受。

一、酒与明月———意象下的时空观在对于中西方宇宙意象的比较中,西方文化偏爱太阳和星辰,将其代表亘古不变的光芒,中国人更钟爱的是朦胧优雅的月色。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皎皎明月既寄托思乡怀人的离愁别绪,也象征文人们清高孤独的内心期许。

而明月作为苏轼词作中的经典意象,高频地成了苏轼孤独心境的代表。

在《水调歌头》中,明月成了词人追问的对象。

上片中,词人先是“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有意识地将追问内容前置,词人急切渴求答案的心境一览无遗。

“不知”两句,承上意,更作疑问。

苏轼借着酒劲,既是追问明月,也是追问宇宙和生命存在,在欲醉未醉中提出了对宇宙生命的怀疑。

词人有意识地抛却本我,将自己扔到时空的大环境中,追问“我从哪里来”这样中西方共有的哲学命题。

所以“问月”之后,词人走向了“困月”。

在清冷永恒的天宫与温暖的人世牵绊中,词人陷入矛盾与挣扎,抬头问月,而月无言。

在“困月”之后,词人将心灵寄托在广袤无垠又充满人世忧愁的人间。

这看似是走投无路的无奈之举,实则是一种甘愿的自我抉择。

水调歌头中作者对宇宙对人生探索的句子

水调歌头中作者对宇宙对人生探索的句子

⽔调歌头中作者对宇宙对⼈⽣探索的句⼦1. 苏轼的《⽔调歌头》中以⾃然现象表⽰⼈⽣哲理的句⼦是是“⼈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围绕中秋明⽉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对宇宙⼈⽣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盾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作者热爱⽣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全⼗美的事.既然如此,⼜何必为暂时的离别⽽感到忧伤呢?词⼈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亮也是⽆辜的.既然如此,⼜何必为暂时的离别⽽忧伤呢?《⽔调歌头》苏轼丙⾠中秋,欢饮达旦,⼤醉,作此篇,兼怀⼦由。

明⽉⼏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恐琼楼⽟宇,⾼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长久,千⾥共婵娟。

2. ⽔调歌头对⼈⽣赞美的诗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间。

⽔调歌头明⽉⼏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恐琼楼⽟宇,⾼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长久,千⾥共婵娟。

作品译⽂:明⽉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恐怕在美⽟砌成的楼宇,受不住⾼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下清影,哪⾥⽐得上⼈间?⽉⼉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

明⽉不该对⼈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们离别时才圆呢。

⼈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的亲⼈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也能共享这美好的⽉光。

创作背景:这⾸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中秋,欢饮达旦,⼤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轼作品的宇宙人生意识□新化县科头乡中心学校罗筱冰【摘要】轼是我国北宋以来杰出的文学家。

他一生坎坷,仍保持豪迈旷达的心态;宦海沉浮,仍对社会怀抱一腔热情。

是矛盾的人生和对儒释道思想的融通以及对审美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形成了他充盈着淡泊、通达、恒永的宇宙、人生观意识,并成就了他遗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和作品。

【关键词】轼文学作品宇宙人生意识形成融通彰显笔者与轼生活的年代相隔九百年左右,但少年时代起就拜读这位古代文学巨匠的诗词散文书法。

解读他超脱人生忧患的物我浑然;欣赏他在苦难中体验生命价值的深沉;甚至效颦他那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服膺他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炼出的宁静和澄明;更钦敬他饱经忧患仍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旷达。

读这位才情卓绝、心境高明的文学巨匠的作品,笔者感受得最多的是,作品中那一个或显或隐、贯穿始终的基调—-持续不断的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一、充满矛盾的人生形成轼的宇宙、人生意识(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轼早在26岁时即踏上仕途,长时间在宦海浮沉,反复地面临着人生抉择,尤其是在感到失落以及在政治上受挫,遭致贬窜之时。

儒家入世思想本是他的“主心骨”,早年“致君尧舜,此事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

然而日久而事功无多,便渐渐倾向恬退:“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南乡子·自述》);“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新。

且,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琴,一壶酒,一溪云。

”(《行香子·清夜无尘》)。

在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词人更体悟到仕途的曲折与险恶:“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

”其退隐的在要求自然格外强烈。

而一旦被朝廷“放归”却又想到功业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来:“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

”可见词人仍在出入之间徘徊。

在词人看来,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功成身退:“日功成名遂了,还乡”。

( 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轼是一个富于浪漫气质和自由个性的人物。

一面,他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地参预的政治活动与文化建设,另一面,他比当代任人都更敏感更深刻地体会到强大的社会政治组织与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抑,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但不是冲突与反抗),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他的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无羁与无可奈,随缘自适与失意彷徨,深刻地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愈益强化时代的心苦闷。

①轼尽管怀抱着“致君尧舜”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烦冗的宦务与频繁的调动使他身不由己:“长恨此身非我有,时忘却营营”;“人生底事,往来如梭”。

他的飘泊感、沦落感、厌倦感也油然而生:“人生到处知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七律·和子由渑池怀旧》);“生人到处萍飘泊”;“天涯同是伤沦落”。

乌台诗案,及岭海两度流贬,都曾使词人的理想破碎,“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迭”。

词句饱含曲折和难言的苦衷!他忽而迷惘:“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忽而自嘲:“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辱荣”;忽而负屈:“问公事,不语书空”;忽而沉痛:“珠泪溅,丹衷碎”;这些都是由仕途的升沉不定所引发的。

轼从现实出发,走向理想的步履为什么那样艰难?一是朝廷党争的存在,各派彼此掣肘,互相攻讦,争斗不休,使他难以大展经纶。

二是北宋朝国力的贫弱,再加上国策的保守,决定了统治者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儿愚且,无灾无难到公卿”轼之忧愤因之而发可知;“道大难容,才高见嫉”(薛瑞生语)的轼的命运不问可知。

那么,如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轼的做法大致是:淡化功名意识;守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随机应变的人生哲学;抱定“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和“物我皆恒”的宇宙观。

二、儒释道思想融入轼的宇宙、人生意识轼生活在北宋时期,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中如鱼得水。

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轼人生哲学的基础,在多次被贬为地官时,常出入于寺院交往于高僧,因受释、道思想的影响,他不只一次浩叹“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笑劳生一梦”(《醉蓬莱》)、“万事到头都是梦”(《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君猷》)……但他并不遁入空门归隐林泉,而是在忧患来袭时,以佛、道思想来消解自己的痛苦,以超然的忧患思想积极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

轼散文《前赤壁赋》,写怨客吹箫吊古,以“江月”为一连串怀古情结为发端;由稀星明月引出孟德其人,由滔滔江水怀想千里舳舻……然岁月流转,世易时移,江月犹在,山川易主,这一切,令兴衰之叹、伤怀之感愈加耐人寻思。

在这无穷之江水,消长之月光面前,转瞬即逝的止是人的生命?对于怨客,江之无穷,月之如故引出了须臾人生的感叹;对于轼,水之不复,月之盈虚却启示了变与不变的哲理——物我皆恒,羡长江!明月山间意不尽,清风江上韵无穷!不共适造物之藏?不“领取而今现在”?想他轼尘世一生,经历了百态人情,之所以异于屈原之郁愤难遣,应是得益于他对自然与人生的哲人似的思考。

而这种思考又使他的文章诗词闪现出一种非凡的人生哲理光彩。

读罢《离骚》,我们可以看到屈子香兰芳桂的高洁品行,想见国君亲佞远贤的昏庸,而轼文章则展示了一种跳出苦闷走入旷达的超脱。

从慨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观到看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达观并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一种达观的诠释:“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不难看出,轼在赤壁赋中表现出的宇宙、人生意识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

他年少时读《庄子》,就曾说过:“吾昔有见于中,口为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他觉得《庄子》所讲的道理,是自己心中一向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

者为贫?者为富?者为美?者为陋?”、“我生百事也常随缘”所以,当客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知不可乎骤得”而生悲时,轼却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受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羡乎。

”在这里,轼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不绝对化的看问题,而是注意到了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取消了事物间的差别和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模糊了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改变了事物的参照系,把自然万物和历史、人生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当中去考察,随着参照系的无限扩大,具体事物的价值和意义就无限缩小,以至可以忽略不计,于是万事万物就平等了,就没有区别了,而悲剧意识的根源就在于人们认为事物是有差别的。

因此,在轼那里,悲剧意识就得到了有效的化解,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还可看出天人合一思想对轼的影响。

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合一,都会无穷无尽。

因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暂的,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人原本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死与昼夜的变化是自然的规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种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物与我皆无尽也”。

这种物我一致、天人合一的观点,说明了轼对生命的肯定、对生活的热爱。

大自然是个无穷的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

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大自然之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轼拿起了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是道家思想使他在人生的疾风暴雨面前自我调适,超然旷达而不封闭、自虐,怨天尤人。

《赤壁赋》中主人对客人的劝慰正是轼用老庄思想与厄运抗争的表现。

必须看到的是,这不是消极地化解,不是逃避现实的聪明的借口,更不是精神胜利法,而是以诗情为哲理,实现对人生的审美超越。

这种超越把人从现实局促的功利之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成败,而是有更开阔的胸怀和更深邃的眼光。

这样一来,人就会变得既努力做好现实中的每一件事,又不局限于这件事的具体意义,而是对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进行审美体验,这就是执著而又超越现实、现实而又审美的人格。

轼在文艺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就与这种执著而又超越现实、现实而又审美的人格相表里。

笔者以为,轼作品中最值得关注的,还是那些富有积极思想意义的部分。

表现为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这在前期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表现得十分充分。

即使轼身处逆境,我们仍能看到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白发一如青丝,时光匆匆不减英雄本色,一扫白那“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愁绪,而这正是他“物我皆无尽”的人生至味和宇宙观。

轼还有更多的作品写对自然和人生的品味,尤其是像“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潇洒;“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殷勤昨夜》)的欣慰,在逆境中仍能品出生活的甘美—-“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浣溪沙·麻叶层层》)等等,同样显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元丰五年(1082)的一个秋夜,被贬于的轼与几位客人泛舟长江,对月痛饮,归而作《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毂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诗人由长江的浩浩荡荡而无穷,不由联想到人生的匆匆忙忙而有尽。

长江无拘无碍,奔流万里,人生多灾多难,举步维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一别都门…》)。

佛家有言:万念皆从心起。

“长恨此身非我有,时忘却营营”,这是轼从仕途风波和眼前大江得到的人生感悟。

奔波竞逐在纷纷扰扰的名利场是非地中的众生,要获得这种哲理体悟已非易事,要真正做到更是谈容易!其实,宇宙与人生,这是一个沉重的带有根本性的课题。

“阆苑先生须自责,蟠桃动是千秋。

不知人世苦厌求。

东皇不拘束,肯为使君留。

”(《临江仙·风水洞作》)。

轼在带有神话色彩的奇想中触及了宇宙无穷与人生短暂的深刻矛盾。

有见于此,他对于日居月诸、时不我待异常敏感:“又得浮生一日凉”、“自我来,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寒食诗》)、“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处看”。

这种对于人生短促的慨叹,与其惜花伤春之词同样表现出对生命本体的忧思。

但轼并非一味浩叹,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儒家的这一立身处世的原则毕竟是轼的人生信念,况他本是一位怀有拯世济民抱负的磊落志士,苦难和贬逐并没有冷却他心头的热血,他所向往的毕竟是积极有为的人生。

元丰五年三月,他在贬居期间游蕲水清泉寺时,见寺前兰溪西流,坎坷困顿的他胸中豪情陡生,闪过灵感与哲思的电光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