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训练精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训练精选
问答题精选一、
1.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职能和经济基础分别是什么?你是如何认识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的?
核心:君主专制独裁,即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
职能:主要是镇压百姓;其次抵御外部势力侵扰,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组织社会生产。
经济基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
进步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长持不衰。
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发展。
消极影响:皇权专制极易造成暴政和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在思想上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萌芽的发展。
2.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改革赋役制度,1069年宋神宗接受王安石主张实行新的赋役制度。
在赋役方面他们实施的新制度分别是什么?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它们存在怎样的共同的积极作用?
唐德宗实行两税法;宋神宗推行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
两税法规定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方田均税法指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共同作用:扩大了税源,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规定官僚、地主都要交税,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3、明朝中期至鸦片战争前,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试从经济和思想方面概括其主要特征,并用史实加以说明。
经济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例如:明朝中期江南等地出现了手工工场,机户就是早期资本家;机工就是雇佣工人。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在清代,手工工场规模扩大,分工细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思想方面: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例如:李贽指责儒家经曲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
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指出君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他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他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王夫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
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在政治上还要“趋时更新”。
文学作品:《红楼梦》《西游记》中的反封建思想
4.管仲认为:“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世之仪表也。
……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黄宗羲却认为:“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
吾以为有治法而后治人。
”这两位思想家论述的核心观点有何不同?试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产生这种不同认识的历史必然性,并指出各自的影响。
不同:管认为法律应由君主制定,让臣民遵守,核心观点是建立君主专制。
黄认为封建国家的法律是君主“一家之法”,应当先有“天下之法”,核心观点是反对君主专制,实行法治。
必然性及影响:
①春秋时期的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稳定。
管仲的观点适应了建立新的政治权威的需要。
管仲改革使齐国实力大增,完成局部统一;他的思想成为后来法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对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和秦朝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都有重要影响。
②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反对君主专制的时代要求。
他的思想具有民主色彩,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影响。
5.试述儒、墨、道、法四大学派的思想主张的不同点,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1)主张:儒:“仁政”。
以德治民,“民贵、君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墨: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清静无为、无为而治。
法: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胜于古代;实行改革,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实行法治。
(2)原因:①代表阶级利益不同:儒家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赞成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转变的社会变革}道家: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反对社会变革,对社会变革无能为力;墨家: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反对掠夺战争,反对奴隶主贵族的掠夺战争,反对奴隶主贵族的奢侈与残暴行为,主张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友爱。
②对人民的态度不同:儒家;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主张体恤民力.实行仁政;法家:无视民力,主张用严刑酷法镇压人民;墨家:同情人民,主张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友爱。
(3)产生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仁政”成为汉、唐初期统治者施政的理论依据。
法家思想为秦始皇采用,成为建立封建主专制的理论依据。
道家的“无为而治”的主张.为汉、唐统治者所采用,实行与民休息政策。
墨家的思想和主张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酷爱和平、热爱科学、礼让谦恭的传统美德。
6、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社会历史巨变时期,这一时期的变革集中体现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
结合史实指出这三个方面分别出现的新变化,据此分析这一历史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政治:①各国先后变法:强化君权,建立君主专制;用法律的形式确立起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各学派从各自立场和政治主张出发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经济: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使生产力有重大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原市场形成和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兴起成为商品经济发展重要标志。
军事: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发展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战争越来越残酷;水平越来越高,出现了军事专著。
总体趋势:统一的进程加快;封建化进程加快。
7.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后,“除了技术不发展的情况以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物质条件都具备,”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社会已在发生“本质的变化”,生产进入到工场手工业阶段。
但是我们的教材对上述观点,持否定态度。
请结合教材评价上述观点。
理由:①到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的萌芽仍局限在江南、广东少数手工业部门中;资本主义萌芽稀疏存在、发展缓慢。
②普遍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妇织”,自由雇佣劳动力市场不充分,广大小农很少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清政府对商品征收重税,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国内外市场条件不具备;地主商人的钱财一般不用于扩大手工业,资金不足。
③广大内地和边疆地区经济很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
④封建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手
工工场没有成为当时中国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形式。
(如果答出早期雇佣工人和早期的资本家尚未完成形成阶级也可以)
评价:材料中的观点夸大占很少数的先进经济因素;用局部先进地区、行业、部门来代替全国;用片面的、非主流的情况,掩盖了整体的、主流的情况。
所以教材对上述观点持否定态度。
8.概述隋唐和明清时期,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共同原因。
情况:隋唐时期:市场较前代发达,城市里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固定的交易时间,政府管理和商业设施完备。
长安、洛阳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有很大发展,扬州和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
扬州是当时江南物产主要集散地,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有“天下之最,扬为首”的说法。
明清时期: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广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全国出现了一批较大的商贸城市。
北京和南京则是当时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汇集了四面八方的物产。
共同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交通发达,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③政府推行有利于商贸发展的政策。
9.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试评论顾炎武这一观点。
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但政府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
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
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明代实行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
八股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
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而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加恶劣。
10.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繁荣时期,其中人本思想(重视人、肯定人的权利、价值)就是春秋战国文化的闪亮明珠。
根据所学知识,就主要思想家在治国方略、人际关系、教育、用人方面的人本主张各举一例,并分析产生人本思想的历史背景。
主张:1.治国方略:如老子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宽刑薄税。
墨子主张“非攻”,韩非“以法为本”。
)2.人际关系: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墨子主张兼爱。
)3.教育: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4.用人:墨子尚贤。
(评分说明:治国方略、人际关系、教育、用人等各举例1即可)
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提高和生产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
2.社会大变革时期,没落的奴隶主和新兴地主为维护其统治都需争取民众支持。
3.人民反抗斗争也使统治者认识到人民力量的重要性。
4.频繁的争霸战争也突出了民众的作用。
5.小生产者反对战争,渴望安定。
(评分说明:任答3点,其它言之成理的亦可)
问答题精选(三)
5.有史学家认为,在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经过了“睁眼看世界”、“走出国门看世界”和“仿洋改制看世界”三个历程。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简要分析经过每个历程的主要原因。
(2)简要评述三个历程的实践活动及其结果。
答:(1)主要原因:“睁看眼世界”——受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一批有识之士,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国外历史、地理,总结失败的教训,寻找御敌的方法。
“走出国门看世界”——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统治集团为挽救统治,进行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仿洋改制看世界”——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马关之辱和瓜分狂潮,使中国人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和耻辱感,先进的中国人把认识世界与变法维新结合起来。
(2)实践及结果:林则徐在广州设立译馆,编译了《各国律例》和《四洲志》;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对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起了积极的作用。
清政府陆续派官吏常驻外国,并派遣留学生。
洋务派创立了一批近代的军事、民用工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维新派大力宜传学习西方,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终因戊戌政变而失败。
戊戌变法在当时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6.(1)1840~1949这百余年间,关系中华民族历史进程最伟大的两大历史行动是什么?(2)这两大历史行动的历史成果是什么?(3)这两大成果各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
答:(1)①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领导的辛亥革命②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2)伟大成果: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3)①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愿望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一些自由和权利,思想得到了一定的解放,民主共和观念开始被国人所重视,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中国人民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
中国人民历史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为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从中共“七大”到中共“八大”,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中共分别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来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向前发展的?
(1)1945年春,抗战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召开。
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共确立争取抗战胜利的总任务,并适时开展大反攻,抗战胜利。
(2)抗战胜利后,中日民族矛盾解决,由于蒋美勾结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中共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通过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进行争取和平民主斗争,并通过三年人民解放战争,打败国民党反动派,成立了新中国,赢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3)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在革命胜利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会会明确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拟定了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从而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建国后,采取措施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并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
(4)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的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会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八大的正确决策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8.结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内容,分析这次会议的主要历史贡献。
并结合史实说明50年代初期到中期,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实践七届二中全会方针的?
(1)历史贡献: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规定了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这次会议解决了革命胜利以后,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重大问题。
(2)实践情况: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初步发展;通过“三反”“五反”运动,教育了干部,打击了经济领域的丑恶现象;通过三大改造,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并通过一五计划的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9.概括说明近现代史上不同政权颁布过三部宪法的时间、背景、目的、意义或影响。
《临时约法》1912年春清朝统治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共和制度。
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共同纲领》1949年9月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
为新中国成立作准备,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秋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也在加紧进行。
加强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10、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国共产党为维护民族利益不断调整方针政策,其主要表现有哪些?
(2)抗战初期,共产党为抵抗日本侵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3)抗战胜利初期,中国共产党人为维护人民利益,作了哪些努力?
(4)文革结束后,结合20世纪70年代我党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说明中共在工作重点和组织领导上的重大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1)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2) ①理论:召开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发表《论持久战》指明了中国的抗战前途。
②实践:积极改编军队,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3)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赴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参加政协会议,使其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4)20世纪70年代,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影响:为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1.古今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中国历史“两大变局”的学说。
王夫之说:春秋战国时代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李鸿章说:“我朝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春秋战国“第一次大变局”的突出表现。
李鸿章所说的“大变局”有何表现?
(2)简要分析这两次“大变局”发生的原因。
(3)近代前期,面对当时的“大变局”,社会各主要阶级分别作出了怎样的积极反应?
(4)中共诞生后至今,为应对这种“大变局”,进行了许多努力和斗争,试概括说明。
(4分)
答:(1)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肆侵略中国,中国领土和主权大量丧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2)原因:第一次主要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第二次主要是中国社会制度落后;西方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迅速崛起,到处侵略扩张。
(3)地主阶级中魏源、林则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
农民阶级先后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反帝斗争。
资产阶级先后进行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4)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2.中共“八大”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加强人民民主和法制。
“八大”
关于民主法制的决议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贯彻?结合史实分析其后果。
“文革”结束后,中共如何从思想和方针政策上扫除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障碍?
答:没有得到很好贯彻。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
“文革”
的产生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给党和国家、人民带来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长期以来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13. 19世纪60-90年代是中国近代化道探索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在军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分别产生了哪些近代因素?分析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答:⑴近代因素:①军事: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海军,戊戌变法加快海陆军的近代化。
②经济:洋务引进机器生产,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同时,官僚、地主和商人也纷纷投资近代工业,中国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并初步发展。
③政治: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开展戊戌变法。
④文化: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举办新式学堂,发展近代教育,传播近代科技文化;戊戌变法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⑵特点:①近代化从军事、科技开始,逐步向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展,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处在起步阶段,近代化因素还很弱小,且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③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顽固势力阻碍,近代化进程缓慢、曲折。
14.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本来可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
但是国民党没有把握好和谈时机,失去了两次机会,不得不退据台湾。
回答:第一次机会指的是什么?国民党是如何失去的?第二次机会指的是什么?国民党又是如何失去的?这两次机会的
丧失对国民党自身和中华民族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答:(1)第一次机会是抗战胜利后不久,经过国共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通过了一系列和平协议和决定,根据这些协议和决议,国民党在国家未来的政治、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失去: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破坏了所有协议和决议,并在战争中日益走向失败,统治走向崩溃。
(2)第二次机会指的是:1949年国共两党再次谈判,达成了协议草案,国民党在未来国家政治、经济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失去: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协议上签字,人民解放军随后发起渡江战役并向全国进军,摧毁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被迫退居台湾。
(3)两次机会的丧失使国民党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丢失了大陆政权,成为依附于外国的割据势力。
机会的丧失使中国继续内战,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使国家经济全面崩溃。
并使台湾与大陆长期分离,国家长期未能实现完全统一。
问答题精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