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类《秋兴八首其一》试讲稿 -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1一、说教材《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
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
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
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
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
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这八首律诗是组诗,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对长安想望的种种心情。
而以第一首为全诗纲领。
它的开头四句:“玉露彫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这正和宋玉《九辩》所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相同而沉深郁勃过之。
接着写诗人留滞峡中的凄紧情状。
而“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就已经隐约地说出对长安的想望。
第二首第三首虽然仍旧是写夔州景色。
而“每依北斗望京华”句已明白指出望京,可以说是为整组诗点出了主题。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也就是由望京所引起的对诗人自己身世遭遇的回忆和伤叹。
到了第四首就直接转入长安,是这组诗的大转捩。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等句,表明了对“安史之乱”后局势的无限感慨。
这以下数首都是着重对长安想望的描写。
诗人想望长安,当然首先要回忆起往年疏救房琯①这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
因为诗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遭受的打击是他生命史上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所以在诗里用匡衡、刘向②自比,而发出了“功名薄”和“心事违”的感叹。
匡衡、刘向都是以直谏而遭到当时统治集团排斥,这里用来作譬是具有它的深刻意义的。
一提到长安,也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大唐的宫殿以及昆明池、曲江和渼陂诸名胜。
特别是曲江,它给予诗人的印象更其深刻难忘。
“花萼隔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秋兴八首》(其一)课件
杜甫的诗歌在海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 的推动作用。他的作品成为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增进了彼此之间 的了解和认同。
如何更好地欣赏杜甫的诗歌
了解时代背景
在欣赏杜甫的诗歌时,需要先了 解唐代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背景 ,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
内涵。
品味语言艺术
杜甫的诗歌语言精练、意境深远, 需要仔细品味其中的意象、比喻和 修辞手法,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
结构严谨
诗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通过秋景的描绘,层层 深入地表达主题思想。
03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诗文解读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的作品,通过对 秋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 的忧虑和对个人身世的感慨。
第二句“巫山巫峡气萧森”则进一步 描绘了三峡的萧瑟景象,给人以压抑 的感觉。
第一句“玉露凋伤枫树林”描绘了秋 天的景象,玉露和枫树林都是秋天的 象征。
仍具有指导意义。
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01
文学传承
杜甫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人物,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理念被广泛传承,影响了众多文学家和诗人。
02 03
思想启示
杜甫的诗歌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影响力,同时也对后世的哲学、思想和文 化产生了影响。他的作品启发了人们对社会、人生和自然的思考,丰富 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春望》
总结词
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详细描述
这首诗以春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同 时,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情感真挚,语言 优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必修三5-1《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秋兴八首》是必修3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的第二篇《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在此之前已介绍过唐诗的有关知识,以及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本课可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之中,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知识、把握知识、运用知识。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法设想:本课设计,意在以杜甫的《秋兴八首》为例,讲解赏析诗词的方法,帮助学生赏析古诗词作一点有益尝试。
赏析古代诗歌,要注重平时积累,从题目和关键句入手,把握意象兼顾表达技巧,努力进行整体赏析。
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注重平时积累和把握已提供的信息;②从标题入手,体会诗歌的情感;③从诗歌意象赏析,悟出诗情;④从诗眼入手,抓诗歌中的关键词句;⑤兼顾表现手法,体会多姿多彩的诗歌技巧。
学法指导:⒈吟诵法。
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⒉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
针对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⒊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篇一:《秋兴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肖培东)】秋兴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较沉重,是杜甫晚年代表作,七律的高峰。
表象和内涵结合来教可能较好。
杜甫说他诗作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后人剖析较多。
是否可以稍微扩展一下此风格的外延,从“声调”“气色”“情感”三方面来解剖此特点。
1、声调〔读感〕:以读入文。
设计:学生来读读此诗。
老师从学生阅读轻重快慢中介入,你读此诗有什么感受,和一般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最好能引到“别扭、拗口”这些词儿上就对了〕杜诗就是要拗口的读,这恰恰是他风格的表达〔引出“沉郁顿挫”〕。
如果我们理解这四个词是指向声调的,应该怎样读?〔字词要重读、字词要适当滞涩〕举例子〔哪些词要读的重一点沉一点?哪些地方要滞涩一点〕。
老师泛读。
学生齐读。
2、气色〔感兴〕:由读入意几个问题探讨:“玉露凋伤枫树林”句出自李密《感秋》诗“金风荡佳节,玉露凋晚林”,“晚林”改成“枫树林”色调上起什么变化?“凋”改成“凋伤”呢?〔效果完全不一样了。
“玉露凋晚林”,只是简单地道出露珠滴落在晚林里,使晚林渐渐凋零、枯萎。
“玉露凋伤枫树林”则是说秋天的枫林颜色似火,与白露的清莹恰形成强烈的比照,一火红一晶莹,给人的视觉触动非常之大。
马德富说:“虽没有颜色字,但玉露的洁白和枫叶的斑斓形成比照,其色彩效果却不难想见。
”“伤”字亦极有味道,指受伤了,是一种痛感,是人才有的感受,杜甫却说“凋伤枫树林”,意即枫树林在白露的浸染下像人受伤那样,感受到了痛感,在这种痛感的刺激下,它的叶子便慢慢凋零了,那么在凋零的同时,整个画面的颜色也渐渐黯淡下去,与起初的红艳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多么凄美,多么让人沉痛。
〕“巫山巫峡气萧森”句的“萧森”习惯会说“萧瑟”,这又有何区别?〔“萧瑟”荒凉萧条枯涩意,“萧森”荒凉阴沉意。
《秋兴八首(其一)》ppt解析讲课讲稿
4.西南飘泊时期(48至58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 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 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 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 杜甫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 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一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 茅。) 、《病橘》、《登楼》、《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登高》、《秋兴》、《三绝句》等大量名作。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
诗仙:指李白。其诗飘逸如仙。 诗圣:指杜甫。思想界的孔子。其诗为“诗史”。 诗佛:指王维。因其修禅,其诗画亦大有禅味。
其名和字都取自《维摩诘经》 ,维摩诘 是佛门弟子。 诗魔:指白居易。唐代诗歌作品最多的诗人。 诗鬼:指李贺,短命天才诗人,诗以奇诡见长。 诗囚:孟郊、贾岛,以苦吟著名,又“喜为穷苦 之词”,后人二人并称,有“郊寒岛瘦” 之 说。金人元好问称“郊岛两诗囚”。 诗豪:指刘禹锡。意即诗人中的豪杰、出众者。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第四首
❖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 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弛。 ❖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2.长安求职期(35—44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因李林甫把权弄 奸,杜甫和全体应考者都落了第(“野无遗贤”), 故终生未成进士。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 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 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 是看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精选3篇)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精选3篇)《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11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3、赏析诗歌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教学方法交流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意象把握作品的情感,品味作品国思乡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深刻体会诗人忧调,感受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感受诗歌对秋景的形象描绘,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步骤(一)导入钟嵘《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面对秋景,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王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秋天草木的零落又“摇荡”起杜甫怎样的感情呢?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二)背景介绍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史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这时杜甫失去依凭,年岁已经很大了,他怀念长安,曾写过这样两句诗“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杜甫不但年轻时在长安住过很久,而且他的祖先杜预也是长安人;长安既是国家的首都,又是自己的故乡。
中国的乡土观念一向很重,无论如何也想要在自己的故乡终老,所以他说:我怎么甘心在他乡异县就这么终老了,只要有一口气在,我一定要回到陕西,回到长安去。
但是长安经过安史之乱的沦陷后,又在肃宗之后的代宗时期一度沦陷在西藏吐蕃人的手中,西藏离四川很近,所以从四川到长安的陆路上很不平静,所以从陆路上回去很不平安,于是杜甫决定从水路回去,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
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三)题解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并对其形式、内容以及意义进行分析。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通过对杜甫诗歌的解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并分析诗歌的形式和手法;•能够掌握杜甫的写作方法,体会其诗歌的诗意与哲理感;•能够根据诗歌的情节和意义,进行诗歌创作,拓展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电子设备教学过程第一步:了解背景在学生熟悉杜甫的诗词之前,先为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诗歌的背景。
作为唐朝的大诗人之一,杜甫对唐朝的政治和社会状况非常关注。
《秋兴八首》是杜甫写于唐懿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的长诗,其中以《秋兴八首》(其一)最为著名。
这首诗以唐朝政治的动荡为背景,用诗意来表达对政治黑暗时期的感慨。
本诗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篇章。
第二步:课文阅读让学生细读《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歌,并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情节。
要求学生重点关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诗歌的形式和诗歌用词的品质。
第三步:诗歌分析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情节以及形式和手法,通过对整体和局部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杜甫的写作方法。
1.主题与情节《秋兴八首》(其一)诗歌的主题是关于士人在难以忍受的时代所面对的痛苦和无奈的。
杜甫致力于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这一时期的回忆和对政治黑暗时期的反思。
诗歌中的情节,从士人的困境开始,通过诗歌的描写展现出士人的痛苦和无奈。
2.形式与手法《秋兴八首》(其一)的组成由七节组成,每节四句,共有28句。
杜甫在形式上开创出一种新的诗体。
这首诗的韵脚使用了押韵的方式,使得整首诗歌朗朗上口并且优美,很好地表达了杜甫的意义感。
第四步:诗歌创作仿写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练习诗的写作技巧,通过诗歌创作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要求学生写出以“爱国主义”、“个人成长”、“环保”等主题为中心的诗歌。
高二语文秋兴其一说课稿
高二语文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秋兴八首》(其一),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一、教学设计的凭据:(一)教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一首。
该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唐代诗歌。
唐代诗歌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在本单元继李白的浪漫激情后,《秋兴八首》(其一)触摸到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对国家深沉的爱。
《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杜甫旅居夔州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我们教材选取的是第一首。
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描绘了悲凉萧瑟的秋景,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学情高二的学生,他们通过对以前教材选录诗歌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能够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但这是较为浅显的层面。
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以,对诗歌的学习,应该在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关键词句、表达技巧等方面,从中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在《秋兴八首》(其一)中,要让学生从内心感悟到杜甫在极其困窘的环境中发出的爱国强音。
(三)教学理念针对如今大部分学生仅仅满足于朗读背诵诗歌的教学现状和新课标提出的“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
二、教学设计及理由(一)总体设计及理由: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
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1、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要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学情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诗歌,感知内容。
赏析意象,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秋兴八首(其一)精品讲稿知识讲稿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 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 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2、此句写昭君本人,一“去”一“留”,写尽了 昭君一生的悲剧。“连”---写出塞之景;“向”--写思汉之心 3、上句的紫台和朔漠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自然就 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异 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的生活。
《秋兴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题解
• 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有感而发之 意。 • 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 一个基调:忧愁悲伤(抒羁旅之愁,悲 国家之事。) • 背景: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 •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秋天。当时安史 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动荡不 安;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 争也接连不断。
4、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 简单的词语营造出了悲凉的氛围。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1、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 颜呢?此句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昭君 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 恐怕只有她的幽魂。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 际上就根本不认识昭君,所以造成了昭君葬身塞 外的悲剧。“环佩’”一句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 远不变。虽留青冢,然魂魄还会在月夜中归来。
再读 文本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诗歌中的秋天
蒹 葭(诗经)
蒹 葭 苍苍 ,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 且 长 。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诗歌中的秋天
秋兴八首说课稿范文
秋兴八首说课稿范文各位评委下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篇目是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这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首唐诗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本单元的设计主要是知道学生学习唐诗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巅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唐代诗歌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在本单元通过第一篇《蜀道难》体会了李白的浪漫激情后《秋兴八首》(其一)则要触摸到的是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和对国家深沉的爱《秋兴八首》是公园766年杜甫旅居夔州所做的一组七言律诗我们教材选的是第一首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二、学情高一下学期了同学们通过这前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能够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但这是较为浅显的层面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待进一步的提高所以对这一课的学习应该注意在两方面引导学生: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本课情感的抒发是含蓄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入诗人所押写的情境中细细体会二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说诗歌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通过鉴赏最终要让学生从内心感悟到杜甫在极其困窘的环境中发出的爱国强音三是教学理念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理念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这一课的教学我将结合诗歌的特点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题作用在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四、教学设计(一)总体设计方向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诗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知识与能力⒈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⒉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把握诗歌意象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人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二、背景介绍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三、吟诵感知(1)教师范读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师:注意这节课是鉴赏课所以你们是主人所以希望大家踊跃发言因为古人说“诗无达诂”首先由我来朗诵这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悟同学自己带着感情带着你对这首诗的初步感受自由地朗诵一下本诗朗诵的同时请你结合注释去思考一下自己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的第一感受或者说你有些感受接下来大家开始自由地朗诵(2)自由朗读(3)指生朗读校正读音明确节奏(4)齐读全诗(5)合作译诗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四、涵咏赏析提问:接下来就请同学来谈谈你的初步感受或者你在朗诵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明确:秋的萧杀人的忧伤与孤独、凄凉、悲伤、凄苦等等这些情感可以从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景物中体现出来提问:也就是说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情感“情感”加上“景物”就成了诗歌的一个要素呢明确:意象过渡:所以说我们在读诗歌时一定要把握住意象接下来让我们齐声诵读一下这首诗读完以后选取意象进行思考、交流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接下来就一起朗读一下提问:请发表看法与见解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做补充㈠玉露凋伤枫树林⒈提问:“玉露”用在这里合适么明确:白露(whitedews)——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节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觉⒉提问:大家有没有注意“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把“伤”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这两个字换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出来⊙点拨:注意语音语调速度要慢些韵脚要拖长声音要响亮要读得抑扬顿挫听朗读初步感受在此基础上反复吟诵整体感受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朗读吟诵以及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五、反复诵读加深体会指导学生朗读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反复诵读加深体会引导学生在诗歌鉴赏中注重朗读吟诵六、作业今天我们这节课是读《秋兴八首(其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点感受或多或少而已我们就把“《秋兴八首(其一)》有感”当作副标题请大家给它一个正标题要求能体现你对整首诗的感悟或者说是你从这首诗中感觉出来的思想感情请大家用散文性的语言描绘一下首诗数不少于200字同时背诵全诗板书设计秋兴八首(其一)自然之秋意悲人生之秋国运衰落之秋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秋景波浪风云丛菊孤舟高城。
《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课件
成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 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 (759)(44-48岁),安史之乱最盛。
战 杜甫也历经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 乱 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
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
流 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 离 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
本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抒情手法)?
• 借景抒情。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 秋气萧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四 处漂泊的经历。所以说,这是借用景物描写 来表达诗人常年漂泊在外的凄苦情怀以及思 乡之情。
李白的《蜀道难》借悲鸟、古木、子规这 些意象,营造了凄清悲凉的气氛,渲染了 羁旅之愁和蜀道的悲凉。
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 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 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 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 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 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
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 ,字子美, 因远祖杜预是京兆杜陵(今陕西长 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 “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是 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 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 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 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 歌的集大成者,擅长各种文体,其 中以古体、七律成就最高,被世人
• 主旨: • 1、表达常年流亡在外及功业未成的愁苦。
2、思乡之苦。
三、看诗句及注释(“三么”)
3、怎么写?
★提示:可以从本诗的意象、意境, 表达技巧(抒情手法、修辞手法), 炼字,语言风格等方面去探讨。
《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课件
丛菊两开他日泪, 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
孤舟一系故园心。 感。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歌鉴赏】
shigejianshang
《秋兴》
问题:找出本诗的总特点。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思考:
❖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 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 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 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分)
❖ ①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 分忧;
❖ ②岁末暮年,漂泊异乡,孤独寂寞; ❖ ③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
Xì
xīn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cuī
zhēn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歌鉴赏】
shigejianshang
《秋兴》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解题:《秋兴》何解?
江间波浪兼天涌,
【明确】
“兴”就是《诗经》中
塞上风云接地阴。 “赋比兴”的“兴”,即
漂泊之愁
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前)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年(时20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
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 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 (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 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诗歌鉴赏】
shigejianshang
高二语文秋兴其一说课稿
第1篇:高二语文秋兴其一说课稿高二语文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一、教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诵读诗歌,进入诗境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
突出诗歌诵读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
诵读应该是古代诗歌教学的贯穿始终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
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杜甫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秋兴八首就是其中典范的代表之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画面素描,用细腻的语言再现情景;第二,情景交融,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的。
3、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写作4、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5、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春天里》,由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导入杜甫写的一首“秋天里”――《秋兴八首》(其一)。
诗词类《秋兴八首其一》试讲稿 -
人教高语试讲模板——词《秋兴八首其一》(轻轻敲门三下)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鞠躬)我是今天B组的##号考生。
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秋兴八首其一》下面我开始我的试讲。
同学们,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导入)自古文人多悲秋,我们学过不少关于秋的诗歌,还有多少印象?(整感)首先我们听一下这首词的配乐朗诵,初步感受文本:,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的走进文本。
首先,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文本,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的缓急。
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和疑惑,请批注在旁边。
好,开始,五分钟时间。
时间到,大多数同学都读完了,注意字词读音:⑴故垒[lěi] ⑵纶巾[guān] ⑶强虏[lǔ] ⑷华发[huā] ⑸酹江月[lèi]。
谁来谈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这位同学第一个举手,你来试一试!好,请坐!我们一起来给这位同学的回答评价一下:他概括的比较全面,不足之处在于不够简洁。
我们一起来帮他把答案删改一下,一起来说:。
概括要做到全面而简洁,找全要点之后进行必要的删改,还真是概括的法宝。
同学们以后可以在学习中注意运用。
下面请同学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思考一下,关于文本,你还有什么疑问么?看谁的问题对我们深入文本最有价值,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
同样,五分钟时间。
好,时间到。
哪位同学来试试?最后排的那一桌,你们发现的问题是什么?好,请坐,你们俩不仅有一双慧眼,还匠心独运。
为我们品读文本提供了一条思路:美景是什么样的美景?英雄是什么样的英雄?豪情是什么样的豪情?接下来,我们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
走进他景,走进他人,走进他情!回顾诗歌鉴赏之“四抓”“三么”:1、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2、抓作者: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
)3、抓诗句:(三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意象/意境、技巧、情感……4、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高中语文试讲稿两篇(五十三)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试讲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高中语文教师的1号考生。
今天我试讲的篇目是《秋兴八首(其一)》,现在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同学们,中外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的多,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春日胜今朝”表达了昂扬激发之情,“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表达了相思怀远之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表达了漂泊凄苦。
不同的诗人面对不同的秋景,表达不同的情感。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些情语皆心语,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秋兴八首(其一),体会诗人的悲秋情怀。
(板书题目作者)二、初读现在就让走进我们今天的朗读者,哪位同学想来读一读?有请你来。
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呢?你来。
你发现他“孤舟一系故园心”的系xi读成“ji”了,看来你听得很认真。
是的,同学们,这个读作xi,意思是牵挂,读错的同学在书上把读音标上。
现在全班一起齐读一遍。
三、析读1、分析首联同学们,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拿起你们的笔,带上你们的思想,和你们的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讨论的声音渐渐小下来了,哪一小组先来说呢?好,第五小组。
你们分享的诗句是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这句诗写了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四种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的情怀。
你们能具体说说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吗?“凋伤”,这个伤让人感到诗人内心的悲伤。
是的,同学们,如果我把“凋伤”换成“凋落”好吗?不好,你说,因为伤可以表示伤感、伤心,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文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诗人感到悲伤,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有同感。
嗯,你的体会很深刻。
是的,这一句诗通过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写出了杜甫老大伤悲、壮志难酬的情怀。
(板书)2、分析颔联那么颔联呢,哪一组的同学再来分析一下?第一小组。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句诗写了波浪、风云两种意象,描绘了一幅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乌云密布,仿佛和地面接近的画面。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范文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范文《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范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兴其一》说课稿1【教学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高语试讲模板——词《秋兴八首其一》(轻轻敲门三下)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鞠躬)我是今天B组的##号考生。
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秋兴八首其一》下面我开始我的试讲。
同学们,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导入)自古文人多悲秋,我们学过不少关于秋的诗歌,还有多少印象?(整感)首先我们听一下这首词的配乐朗诵,初步感受文本:,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的走进文本。
首先,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文本,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的缓急。
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和疑惑,请批注在旁边。
好,开始,五分钟时间。
时间到,大多数同学都读完了,注意字词读音:⑴故垒[lěi] ⑵纶巾[guān] ⑶强虏[lǔ] ⑷华发[huā] ⑸酹江月[lèi]。
谁来谈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这位同学第一个举手,你来试一试!好,请坐!我们一起来给这位同学的回答评价一下:他概括的比较全面,不足之处在于不够简洁。
我们一起来帮他把答案删改一下,一起来说:。
概括要做到全面而简洁,找全要点之后进行必要的删改,还真是概括的法宝。
同学们以后可以在学习中注意运用。
下面请同学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思考一下,关于文本,你还有什么疑问么?看谁的问题对我们深入文本最有价值,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
同样,五分钟时间。
好,时间到。
哪位同学来试试?最后排的那一桌,你们发现的问题是什么?好,请坐,你们俩不仅有一双慧眼,还匠心独运。
为我们品读文本提供了一条思路:美景是什么样的美景?英雄是什么样的英雄?豪情是什么样的豪情?接下来,我们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
走进他景,走进他人,走进他情!回顾诗歌鉴赏之“四抓”“三么”:1、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2、抓作者: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
)3、抓诗句:(三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意象/意境、技巧、情感……4、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进入正课:(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
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
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
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鉴赏诗歌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刚才所做的介绍,鉴赏诗歌。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活动:自读,讨论课堂活动过程:提问1:题目是什么意思?提问2:诗句的字面意思提问3:诗中出现的意象。
(客观景物+主观情感=意象意象+意象+……+意象=意境)提问4: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提问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问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明确:1、题目意思: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2、诗句意思: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
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
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
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想之情。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诗中的意象以及其含义:一、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1、“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节,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觉。
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
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凋伤”中的这个“伤”字。
把“伤”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这两个字换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出来?明确: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
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
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
3、提问:那我们说这里的枫树林会不会是杜牧《山行》里的枫树林呢?这里的“红”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红色呢?明确: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4、提问:这样的红与后面一句“巫山巫峡气萧森”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怎样的一种气氛?明确:颓废、凄清、甚至是缺乏生命力的一种气氛。
㈡巫山巫峡气萧森提问:你认为诗中的“气萧森”指什么?明确:萧瑟阴森。
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小结: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
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三、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山。
暗指国家)1.提问:也就说波浪在涌,他的心情也有涌动。
那他的心情为何起伏不定?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进行想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明确:阴暗、阴凉的气氛,不是很平静,山被云雾围绕,这里反映出作者的心情是很悲伤的,也是很沉重的。
2.提问:结合背景的话,会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明确:这首写于公元766年归家的途中,但是之后的几年他都没有回到家,诗人在外流浪了好几年。
此刻,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
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
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
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
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四、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泪”的意象,这“泪”应该是“丛菊”掉的眼泪。
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
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诗人自己。
提问:诗人为什么不选择“残菊”而选“丛菊”呢?我觉得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你以为呢?说说看,要讲出理由的。
明确:菊花开得这么茂盛,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
而且“感时花溅泪”,花得这么茂盛,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在掉眼泪的,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出诗人一种心境。
而且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
五、孤舟一系故园心:“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
“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提问:哪个字特别能体现出他急切地想回家?明确:“系”。
这里的“系”有双重含义,虽然这里说“系”的是舟,但实际上这个“系”牵念的是自己的“故园”。
也就是说,自己的“心”牵念的是“故园”,而能让自己回家的舟却是“系”在岸边,舟在此,心在故乡,形成了一种反差。
提问:那么“孤舟”是个怎么样的意象,你能否想象一下它处在怎么样的环境中?明确:一只小船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
提问:这一只孤舟处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明确:凄凉,而且飘零,一条小船在波涛之间起伏,有时甚至有被波涛吞没的感觉。
小结:兼天涌的波浪不是更能突出孤舟的渺小与脆弱?江面是如此的波涛起伏,又是如此的宽广,一条孤舟系于岸边,是不是更能给人一种脆弱、萧条、残败的感觉?大家一定要拓宽想像的思路与空间。
六、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
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
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明确:“暮”即“黄昏”,太阳落山了,虽然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天气寒冷,但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做衣服,心里还是很温暖的。
这样子的一种感觉更能和作者那种不能回家的悲凉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结:就是说,大家都在为冬天做准备,做寒衣,而作者只有一个人,而且身上穿得很单薄。
这种单薄更能显示出“凄凉”的心境。
提问:刚才讲到秋天,起风了,大家都在做衣服,而诗人衣着单薄,显得分外凄凉。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暮砧”啊?我们在《说木叶》中有一句“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是不是?那么,这个“寒砧”与“暮砧”都带有什么样的寓意啊?大家想想看“白帝城高急暮砧”是个怎么样的情景:夜晚到了,敲打洗衣石的声音一声急过一声,慢慢地由慢到快,这样的场景带给人什么样的感明确:山城这样高,但作者能清楚地听到敲打洗衣石的声音,四周很安静,而一声声的捣衣声,在这凄清的夜晚,敲击在空中也敲击在诗人的心中。
小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
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艺术技巧:1、对偶颔联颈联。
具体:[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丛菊]对[孤舟];[两开]对[一系]2、借景抒情总结: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
批注在课本相关文字旁边,同学之间交流。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我的试讲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需要擦黑板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