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的比较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杜威、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的比较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大学答题纸(20^6—2017学年第_2_学期)课号:___________ 课程名称:中外教育史改卷教师:___________ 学号:156004022 姓名:段昊雪得分:______________浅析杜威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一、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代表作品为《主义与教育》,其思想可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1.论教育的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
主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3.论课程与教学。
杜威主以活动经验、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即活动课程。
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强调从儿童的现实出发,利用儿童游戏的本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4.提出五步教学法。
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5.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
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杜威这些教育概念,都是根据他的理论观点,针对“传统教育”而提出来的。
他猛烈抨击“传统教育”压抑儿童个性发展、漠视儿童的才能和兴趣、使学习成为儿童的沉重负担、残害儿童的健康等诸种弊病;反对“传统教育”以生硬灌输的方式传授过时的书本知识,反对以训练的方法获得那种孤立的技能和技巧;认为“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生活,不适应美国现实的需要。
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评,在许多方面是切中时弊而富有积极意义的,对当时的美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杜威的这些教育观点,就其强调教育对象的特点、注意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和比较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求教育同实际的社会生活协调一致而言,是有合理因素的,在当时也是比较新颖的。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目的观的比较及启示
摘
要
本文分别 阐述 了赫尔 巴特和杜威的教 育 目的观 , 探析
3 _ 映资本主 义发展 的需求 2反 赫尔 巴特 “ 道德” 教育 目的反 映了当时德 国资产阶级政治上要
求 民主的要求 。他的五种道德观念—— “ 内心 自由、 完善 、 仁慈 、 正
二者教育 目的观 的异 同, 出对我 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提 关键词 教育 目的观 比较 启示
义、 公平或报偿” 反映 了德 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心声 ; 杜威的教育 目的 为“ 传统教育” 代表 的德 国著名 教育家 、 心理学 家 、 哲学家 的赫 尔 巴特( h i i e a ) J n F d e H r r 及作为“ o r rh b t 进步教育” 发起者 的美 国实 用主义哲学家、 教育学家 、 心理学家 的杜威 ( h e e )都在世界 J n wy , o D 教育史 上名垂 青史。对他们教育思想 的研 究 , 分别论 述较多 , 比较 探析者少 。本文探析二者教育 目的观 的异同及对我 国教育教学改
教育长廊 1 1
赫尔 巴特与杜威教 育 目的观 的 比较及启示
张金 芳
( 华北 水利 水 电学院
中图分类号 : 0 0 G4 - 9 文献标识码 : A
河南・ 州 郑
40 1 ) 5 0 ຫໍສະໝຸດ 文章编号 :6 2 7 9 ( 0 9)5 0 1 0 1 7 —8 42 0 2 — 6— 1
一
教育面对 的是 千差万别 的学 生, 在教育教学 中要根据学生 的不 同基 础 , 尊重学生不 同需要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的中心任务是促进 学生发展 , 一切从学生需要 出发 , 学生发展是 教育教学工作 的出发
点 和归 宿 。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异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赫尔巴特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为基础的,前者 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正是经过赫尔巴特把哲学与心理学应用于 教育研究的毕生努力,教育学才得以作为一门科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 他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学科的确立。杜威也认为:“哲学是 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教育乃是使哲学上各种观点具体化并受到检 验的实验室”。“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 杜威将哲学与心理学的原理运用于教育,形成了独特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 系。 2.具有把哲学、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验融为一体的实践经历 赫尔巴特在大学期间就学习过哲学,以后在德国哥丁根大学从事哲学、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教学工作,他曾担任过家庭教师,在哥尼斯堡大学办起教 育研究所和实验学校,并亲自担任中学数学教学工作。杜威也是在大学时就 学了两年哲学,毕业后当过中学教师,在芝加哥大学担任教育学,哲学和心 理学系的系主任,1896年——1904年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他俩类似的学 科知识结构及教育研究与实践方面的经历,使得他们具有了创建教育理论的 可能性条件,而综合地运用旁系学科知识,善于把理论研究与实验尝试结合 起来的正确科研方法,使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这是赫尔巴特与杜威在从事 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又一共同特点。
杜威与赫尔巴特兴趣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杜威与赫尔巴特兴趣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在教育领域,杜威和赫尔巴特都是备受尊敬的学者,他们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两位学者都重视兴趣教育,并提出了许多有关兴趣教育的理论。
杜威和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一些方面存在不同,本文将对两位学者兴趣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一、兴趣的概念杜威认为,兴趣是个体对环境的积极反应,是在某个领域内投入的主观能力。
他强调了兴趣的活动性和主体性,认为兴趣是个体自主选择的结果,是对环境的主观积极反应。
赫尔巴特则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一种情感上的倾向,它能够引导学习者对某一领域进行认知和探究。
在赫尔巴特看来,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种表现,是学习的内在推动力。
二、教育目的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活动的个体,发展个体的独立性和能动性,使其成为能够主动参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公民。
在他看来,教育应当追求个体的全面发展,培养个体的兴趣和能力。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自我悦纳和自我表达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尽情享受知识和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教育方法杜威主张以个体为中心的教育方法,注重个体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
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例如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等。
在他看来,教育应该贴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进行主动的学习。
赫尔巴特则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探究。
他提出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主学习。
四、知识获取杜威认为,知识是通过经验和实践获得的,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他强调知识的活性,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
赫尔巴特则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自主获取的,注重学习者对知识的体验和发现。
他主张知识应当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兴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评价方法杜威提倡以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为评价标准,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成长轨迹。
他强调评价应当是持续性的、动态的,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能力提高。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
海尔巴特和杜威是两位著名的哲学家,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思想独具特色。
本文旨在比较他们的教育理论的异同,并从中提出可得到的启示。
划分到教育的思想领域,海尔巴特似乎更多的被归类为“学术主义者”,他认为学术保持其原来的独立性,而不听任何人的指挥。
他重视学科知识的积累,认为其中蕴藏着深刻的思想启发和新理念的发展,而不是将学科当作工具来获取受益。
此外,海尔巴特强调了教育的“经验启蒙”,他主张老师应用实践教学的模式,使学生获得实践经验和技能,并有益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杜威的教育思想则更多的被归类为“人本主义者”,他认为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我尊重和自我控制,即开发学生已有的潜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
杜威向学生提出了促进自主学习的观点,并倡导学生更自主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以及做出更正确的决定,这种自主学习的理念可以通过教育发挥最大的效用。
综上所述,海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差异明显,海尔巴特强调的是学术的独立性,而杜威着重教育学生自我尊重与自我控制,他们对教育的理论提出不同的观点,并且都有各自理论强大的支持集体,这一点也可以为当今社会的高等教育提出具有启发性的建议,即新兴教师应该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维,加强个体差异的尊重和认可,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此外,为促进高等教育的完善并保持其精神,高校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知识,在开拓学科领域的同时,加大对学科思想的增强,使学科更系统地、更丰富地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获得实践经验的能力。
试比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
试比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与杜威二人对于教育界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他们提出的教育思想对于整个教育界而言都是一笔财富。
二人对于教育的理解及有共同点,也有分歧。
对他们教育思想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教育这个概念有着深远的意义。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广泛接受了各种新的思想。
1806年著《普通教育》,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
非凡的个人经验注定他在教育思想上必定有大的作为。
赫尔巴特是近代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
古代社会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奇等人,都曾提出过自己的教育体系。
但都没有形成科学规律的形式。
赫尔巴特试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他不仅指明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指出了它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而且提出了科学的术语、定义和分类。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是基于他的心理学,称之为“统觉联合论”。
他认为心灵原始是一无所有,只是接受外界印象的受容器。
我们内省了解的,只是一些感觉、愿望和观念。
心灵作用首先靠与外界接触,而后产生种种统觉;各种统觉联合心灵作用的种种,这些统觉的互相联合或排斥,有一定的机械性。
他甚至用数学公式来说明心灵作用的现象,以奠定近代教育科学化的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建设心灵或培养品德的过程,而建设心灵的原料是教材与课程。
他主张教材应包括两种知识:第一种知识是与外界事物接触的知识,从物体本身、力量性质和自然法则推理而来的实证知识。
第一种知识来自与事物接触感觉,就像未进学校的儿童累积了许多感官得来的具体经验;但是这些经验进入学校后就会发现有许多错误,因为这些知识太偏狭,缺乏有系统的推理。
教师要补救这种缺点,应运用两种方法:一是提示学生接触广泛事物,使得到完整而广泛的见识;二是教导学生从这些感官得来的具体经验,经思考和判断的推理,使得到实证的知识。
比较分析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理论与杜威的现代教育理论
比较分析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理论与杜威的现代教育理论赫尔巴特和杜威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
二者教育理论既有统一性,也存在着对立,其表现如下:(1)赫尔巴特和杜威在教育理论上的统一性①他们对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理解,是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前提。
赫尔巴特的哲学思想受康德和费希特影响,其在《普通教育学》中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与其哲学认识论是密不可分的。
而杜威的教育理论则是建立在他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上的。
②赫尔巴特和杜威都十分关注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课程理论以及教学过程等教育的基本问题,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建构在这些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的。
而由于二者在哲学认识论、教育观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他们在论述这些问题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对教育目的认识上: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第一目的是要发展人的多方面的兴趣,使人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道德,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成为普鲁士培养优秀的公民。
杜威则认为,促进儿童的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社会性的要求和儿童的需要并不总是相对抗的,因此,教育也是社会进步及改革的基本方法。
杜威理论中理想的人应该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等。
虽然二者的论述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从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目的。
(2)赫尔巴特和杜威在教育理论上的对立点①道德教育方面,赫尔巴特更重视个人的观念的培养,杜威则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赫尔巴特认为存在着五种道德观念的培养,即内在自由、完善,善意、法权和正义。
观念是最根本的要素,人们用这些观念来调节个人意志和社会冲突,就能使自己成为服从既定法制的、有美德的人。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重视人的独立性、独创性和毅力。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非竞争等。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赫尔巴特与杜威历来认为分别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典型代表,他们的教育理论中都凝聚了前人论述和当时他们对教育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因为时代在变,他们中的理论也会随着时代的不同的而出现了不适应甚至遭到后人的强烈谴责,但我们应该正视这些被认为是不足的方面,用科学的眼光的看待他们,因为时代是有局限性的,人也必然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应正确看待这两位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他们理论的适用范围,分析他们的教育理论,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一、道德教育理论的目的和途径分析。
这两位教育家都很看重对道德的培养,在其教育著作中用了不少篇幅论述这个问题。
⑴赫尔巴特的道德理论分析: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由此可见,他将道德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融合在一起,教育的目的也就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形成道德。
并且他认为的道德主要包括这几方面: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而这五种道德观念是依据他的伦理学提出,他的伦理学使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
伦理学主要起着价值规范的作用,即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简言之即培养怎样的人。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有两种可以分为“可能的目的”与“必要的目的”,其中,可能的目的指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
从这里看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有现实性的,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好打算。
必要的目的是指形成道德。
可以看出他最终的教育目的是与他的道德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但通过什么途径培养?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服从道德规范的意志,从而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因此,赫尔巴特为了培养具有那五种道德品格的理想人格,采用了教育的途径来达成。
从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他想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即道德教育是通过,并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赫尔巴特(William Heard Kilpatrick)和杜威(John Dewey)是美国教育领域的两位杰出人物,他们共同创立了现代教育学的基础。
虽然他们有很多共同点,但是他们的教育理论还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从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法和学生的角色等四个方面来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起源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来自于社会传统的一种继承。
社会对个人的需求是通过掌握文化遗产来实现的。
教师应该是传承者,他们必须把文化遗产传递给下一代。
因此,他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面而严格的教育观,教育规划应该遵循传统的路线。
杜威则主张教育的起源在于人类本质的需求。
人类因为有着本能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需要不断地通过学习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他强调了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教育原则,要求对教育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义。
二、教育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化,即培育社会管治者和公民。
他主张学习精神与学习意愿之间的统一,以达到培育公民的目的。
他强调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培育,这些能让学生融入社会并为社会作出贡献。
杜威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完全成形的人。
他强调人类的自由、创造和自我实现的自我实现。
他认为,教育是建立在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解决能力之上的,这种思考和解决能力不仅可以解决学校内的问题,也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育的方法赫尔巴特主张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法。
他强调老师的权威性,并以教师为中心来设计教学内容。
他认为,教学方法应该基于课堂和家庭,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应该遵守教师的规定,从而更好地掌握学科内容。
然而,杜威则认为,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设计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他主张学生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具有主导作用。
他认为,学生应该围绕他们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学习,并基于他们探究的兴趣来发展他们自己的能力。
四、学生的角色赫尔巴特强调学生需要遵守规定,遵从教师的指导,老师则扮演着传授知识的角色。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分歧是什么,你的观点是什么。
不同点:1,·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杜威是实用教育学的代表。
2·教育目的不同:赫尔巴特主张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
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所以强调道德教育。
而杜威认为教育除了教育本身之外没有任何外加目的,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和发展起来。
3·教育方式不同:赫尔巴特也强调儿童的兴趣是教育的出发点,但更多地把教育过程看成是接受过程,强调教师,教材,课堂的主导作用;而杜威重视儿童的天性,强调以现代化,生活化的教学取代传统课堂的教授,以儿童实物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生活代替教师的主导。
4·赫尔巴特重视纪律与管理,约束儿童意志,提出威吓,监督,命令和惩罚等是管理的有效方法。
而杜威反对外部纪律,主张自由活动。
个人观点:对于两人的观点都是有可取之处,两个人某些观点的融合就会是一个杰出的教育系统。
对于我个人来说,现在的我们属于应试教育的体系之下,对于应试教育,谁也无法绝对的评判好坏,‘棍棒出人才’,‘不打不成才’,它是沿袭了多年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在这种教育下,人才也是辈出;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老的东西不是说要摈弃,但是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们在某些方面的发展,也在某些程度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我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一个人多于一个事情连必要的兴趣都没有又如何能用心去做呢,那何谈专业人才!自由并不等于放任再给与自由空间的同时更要收放有度,不然自由就会变成放纵,那某些程度上和约束的结果如出一辙。
当然经验在现在生活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经验是提炼智慧最好的方式。
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不懂发现,不会创新是一种程度上的缺陷。
我们要从经验发现生活,认识生活。
杜威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区别
1.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分歧是什么?你的观点是什么?
答:1)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各种观念来丰富儿童的心灵,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完美的道德品格的人。
当意志和教育领悟相符合的时候,品德便得到了。
所以,品德是靠着后天的教育而得到的。
他主张教学应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种知识是与外界事物接触的知识;第二种知识是来自社会关系交互作用的体会。
他认为道德教育对儿童的心灵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对性格生成也是很关键的,赫尔巴特所建立管理儿童的制度曾经广泛地推行着,这种制度严重压抑了儿童的创造性,不能让他们的天性充分发挥,只能服从成人的权威。
而杜威的思想和赫尔巴特是对立的,杜威认为人的兴趣是起决定作用的。
他把儿童的兴趣、创造性、天性看得很重,尽量给儿童创造、表现的机会。
在课程上,儿童有其自创的活动;在学习上、方法就较内容为重要。
杜威的教育思想了,是倾向于反传统教育的,特别对于传统教育中的形式主义的空泛、严格的特性加以攻击。
总之,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思想的主要分歧有两点:一是教育目的不同: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将来方便选择职业;杜威认为教育除了教育本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
二是教育与方式不同:赫尔巴特坚持传统课堂教育;杜威主张在“做”中学,强调儿童天性。
2) 以往有一种观点认为:赫尔巴特只强调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对学生的学习研究;杜威只注重儿童的兴趣,却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他们各执一词,相互对立,都是错误的。
我以为,这种评论是不符合他们教学论的原意的。
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真正上帝的代言人,真正天国的引路人。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赫尔巴特与杜威历来认为分别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典型代表,他们的教育理论中都凝聚了前人论述和当时他们对教育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因为时代在变,他们中的理论也会随着时代的不同的而出现了不适应甚至遭到后人的强烈谴责,但我们应该正视这些被认为是不足的方面,用科学的眼光的看待他们,因为时代是有局限性的,人也必然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应正确看待这两位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他们理论的适用范围,分析他们的教育理论,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一、道德教育理论的目的和途径分析。
这两位教育家都很看重对道德的培养,在其教育著作中用了不少篇幅论述这个问题。
⑴赫尔巴特的道德理论分析: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由此可见,他将道德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融合在一起,教育的目的也就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形成道德。
并且他认为的道德主要包括这几方面: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而这五种道德观念是依据他的伦理学提出,他的伦理学使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
伦理学主要起着价值规范的作用,即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简言之即培养怎样的人。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有两种可以分为“可能的目的”与“必要的目的”,其中,可能的目的指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
从这里看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有现实性的,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好打算。
必要的目的是指形成道德。
可以看出他最终的教育目的是与他的道德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但通过什么途径培养?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服从道德规范的意志,从而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因此,赫尔巴特为了培养具有那五种道德品格的理想人格,采用了教育的途径来达成。
从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他想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即道德教育是通过,并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比较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与杜威的教学思想之异同教育管理
比较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与杜威的教学思想之异同教育管理赫尔巴特(Herbart)和杜威(Dewey)是教育领域中两位重要的教育思想家,他们对教育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有着不同的见解。
本文将比较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与杜威的教学思想之异同,并探讨其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教育目标的差异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力素质,使其成为理性、道德和有判断力的公民。
他主张通过对知识的系统化组织和传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能力。
相比之下,杜威的教育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强调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基于实践经验的,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教学方法的差异赫尔巴特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复习、应用和关联。
他认为,教师应该通过讲授知识、复习知识、应用知识和将不同知识之间进行关联,来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而杜威则主张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他认为,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育管理的差异赫尔巴特的教育管理理念注重学校的组织和纪律。
他认为,学校应该建立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以确保教育的有效进行。
他主张学校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并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来实现这些目标。
相比之下,杜威的教育管理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自主性。
他认为,学校应该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
他主张学校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四、教育管理的应用赫尔巴特的教育管理理念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通过建立明确的目标和规章制度,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他的教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
杜威与赫尔巴特兴趣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杜威与赫尔巴特兴趣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杜威和赫尔巴特都是教育界的经典人物,他们对教育的贡献不可忽视。
杜威提出的实
验教育和赫尔巴特提出的兴趣教育,是两个重要的教育思想。
虽然两者有区别,但也有相
似之处。
杜威提出的实验教育,主张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参与实际的工作和活动,通过实
践获取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培
养学生对于真实世界的了解和理解力。
而赫尔巴特提出的兴趣教育,则是通过学生的兴趣
来开展教学,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杜威和赫尔巴特关注的都是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杜威认为,学生应该拥有自主的
学习方式,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育。
赫尔巴特则提出,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如果学
生没有兴趣,就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因此,他们都认为教育应该是学生中心的,而
不是老师中心的。
杜威和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有差异。
杜威注重实践经验,认为
教育应该跟生活密切结合,教学应该以真实的案例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经验来学习。
赫尔巴特则强调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快乐。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不同点
杜威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教学思想之不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属于近代教学过程理论,杜威的教育思想属于近代教学过程理论。
1 教育目的不同:赫尔巴特把资产阶级的“德行”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且把多方面兴趣作为教育的较近目的。
杜威认为教育除了教育本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
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
2 教育方式不同:赫尔巴特坚持传统课堂教育;杜威主张在“做”中学,“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入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
(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3 教学活动的侧重点不同侧重在于教师和教材。
赫尔巴特侧重于道德教育,强调教学服从道德教育,教师对学生具有强制性。
杜威侧重于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天性,强调经验的重要性。
4 对儿童的管理态度不同赫尔巴特通过威胁,监督,命令,惩罚,培养儿童服从的品质来达到教育顺利进行的目的。
但同时,主张权威,慈爱的作用。
杜威注重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学习、交往与反思,联系实际,人的兴趣是起决定作用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作性。
5 对课程设置的分歧赫尔巴特主张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的教学,杜威反对设置广泛课程,注重所学质量。
6 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不同赫尔巴特主张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起点。
形成了其形而上的实在论哲学观基础。
并且,其思想具有保守性,表现出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教育方法主要指导思想是统觉论。
下面讲解时候可以用:(统觉,就是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同化过程。
)在统觉论的基础上,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提出了许多至今还在学校教育中有影响的教学原理。
例如,强调学生在过去经验中形成的统觉团在吸收有关新观念中的作用,这与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强调学生头脑中原有图式在同化新的学习任务中的作用的观点是一致的。
又如,根据统觉论,教师不应只传授知识,而且应当唤起和刺激学生的统觉过程,这与当前认知心理学家强调在教知识之前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相关知识的观点如出一辙。
杜威与赫尔巴特兴趣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杜威与赫尔巴特兴趣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话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在不断变革。
在教育领域,杜威和赫尔巴特是两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们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思想和理论。
本文将对杜威与赫尔巴特的兴趣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两位教育家对兴趣教育的看法和理解,以期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杜威是一位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兴趣教育思想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威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投入学习的重要动力。
他主张教育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兴趣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杜威主张学校应当通过活动式教学和体验式教育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和快乐。
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提出了兴趣教育的重要性。
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是获取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关键因素。
他提倡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方式来开发和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使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和支点。
杜威和赫尔巴特在兴趣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杜威更加强调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提倡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来发展兴趣,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他主张学校应当通过活动式教学和体验式教育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赫尔巴特则更加注重了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他认为学校应当通过合作学习和实践性教学来引导学生发展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成功体验和成就感。
在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上,两位教育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杜威更加强调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而赫尔巴特则更加注重了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他提倡教育要通过实践性教学和问题解决来引导学生发展兴趣。
两位教育家在兴趣教育的实施方法上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参与性,都提倡教育教会是引导而非灌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大学答题纸(2016—2017学年第2 学期)课号:课程名称:中外教育史改卷教师:学号:156004022 姓名:段昊雪得分:浅析杜威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一、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代表作品为《民主主义与教育》,其思想可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1. 论教育的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 论教育目的。
主张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3. 论课程与教学。
杜威主张以活动经验、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即活动课程。
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强调从儿童的现实出发,利用儿童游戏的本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4. 提出五步教学法。
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5.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
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杜威这些教育概念,都是根据他的理论观点,针对“传统教育”而提出来的。
他猛烈抨击“传统教育”压抑儿童个性发展、漠视儿童的才能和兴趣、使学习成为儿童的沉重负担、残害儿童的健康等诸种弊病;反对“传统教育”以生硬灌输的方式传授过时的书本知识,反对以训练的方法获得那种孤立的技能和技巧;认为“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生活,不适应美国现实的需要。
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评,在许多方面是切中时弊而富有积极意义的,对当时的美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杜威的这些教育观点,就其强调教育对象的特点、注意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和比较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求教育同实际的社会生活协调一致而言,是有合理因素的,在当时也是比较新颖的。
但是,从总体上说,杜威把教育本质归结为一种追随儿童先天本能的生长、适应眼前的即时生活和获取个人主观经验的过程,则是错误的。
应该注意,杜威在实施上并非单纯追随儿童本能的生长,而是要求教师注意和引导儿童现在已有的能力,“使已有的东西能有最佳的效用”,以应发展资本主义的实际需求。
尤其是杜威要求把学校办成小规模的合作化的社会,更完全是从使儿童适应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着眼点出发的。
杜威曾经把学校比作防止社会“动荡不安”的“警察和消防队”,其办学的政治目的更显而易见。
由此我们提取出的杜威教育思想的借鉴和启示主要有以下4点。
1.面向生活、注重活动教学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有合理因素的存在,只要不将其绝对化,不把教育完全等同于生活,就有借鉴意义。
我国的教育一直以来都重视以书本为中心,学校的教育脱离学生的生活,一方面导致学生难以接受与理解书本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因此,我们要借鉴杜威“面向生活”的理念,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兴趣,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学习。
通过适当的活动课程,使学生有效地参加活动课程,培养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素质。
2.强调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做中学”强调了训练独立思维的能力,这对于改革我们传统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改革单纯的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创新能力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当下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应当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而非单纯地传授知识。
应当把校内的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两者之间应当自由地相互影响。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必须从社会的整体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手,创造一个适合儿童天性的新环境,激发儿童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促进其求真思维和创造性格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3.注重习惯的培养中国的家庭和学校,强调让儿童熟记、死背很多规则和标准,并通过严格的惩罚来让儿童来按照标准执行。
这些规则是通过外部的压力强加给儿童的,这就使儿童丧失了应有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
因此,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注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与性格的养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亲自在“做”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养成习惯。
4. 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教育中的当然主体,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与学生是统治与被统治、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学生应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学生成为“做”的主体,而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他们都是学习的主人,知识的探索者;教师在很大程度应该成为“助学者”,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不再是中心与边缘、教授与接受、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是主体间性的平等交往、协商的关系。
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及其启示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他的教育思想可主要概括为:1.教育目的可分为两部分,即“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
选择的目的又称“可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
2.赫尔巴特重视儿童管理,视其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
他认为,“只教不管”,会使教育工作变成徒劳;相反的,如果只管不教,则会导致对“心智的压迫”。
在赫尔巴特看来,管理是教育上的一根缰绳,教师必须“坚强而温和”地抓住它。
3.赫尔巴特重视多方面兴趣,视之为教学的“较近的目的”,是达到教学的最高目的的基础,是培养德行不可缺少的步骤。
何谓多方面兴趣?所谓多方面兴趣,就是观念的广泛的大规模的活动。
赫尔巴特说:“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
兴趣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求多方面的活动”4.教学的形式阶段: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激发兴趣,形成观念,传授知识,培养性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塑造儿童心灵的过程。
他依据其假设的观念及统觉的心理学理论,研究了教师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形成观念体系的具体进程和方法,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
赫尔巴特把培养善良的道德品质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实际上是把培养安分守己,服从法律,维护当时德国封建秩序的忠顺臣民放在首位,这反映了赫尔巴特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然而,他把发展多方面兴趣和能力作为教育的直接目的,为儿童将来适应日益细致的社会分工作好准备,这无疑又是进步的,反映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赫尔巴特为了克服存在于儿童身上“不驯服的烈性”和“盲目冲动的种子”,为了防止儿童的意志倒向“反社会的方向”,提出了一整套管理儿童的方法,以培养维护德国当时社会秩序的人,这显然是保守的。
然而,他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如威胁和监督可能产生的弊端及其危害的深刻分析,对于我们研究管理和教育方法仍有启发意义。
赫尔巴特把兴趣分为两类,称自然的或知识的兴趣和历史的或同情的兴趣。
他认为,各种兴趣是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孤立的,各门学科所提供的范围广泛的观念,通过统觉在儿童心灵中组成统一体,形成多方面的、匀称的、和谐的、完美的性格。
赫尔巴特还认为,学校类型多样化,也能激起多方面兴趣,因而他主张除多设古典中学外,还应设置城市学校和初等学校。
不同类型的学校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赫尔巴特适应德国逐步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和日益繁杂的社会生活的需要,拟订了一个内容广泛的课程体系,它既包括自然科学,又包括社会科学,门类多样,安排系统,为现代普通中学的课程设置奠定了基础,在教育史上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由此我们提取出的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借鉴和启示主要有以下3点。
(一)重视学生的兴趣。
赫尔巴特认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是教育的一个任务。
他认为“在兴趣中, 一个人可以容易地去完成他的各种决定。
”他关于学生兴趣的观点对我国的课程改革具有很重大的意义。
课程改革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必须实行两个转变: 一是教学观上由教师中心转变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建设者; 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由注入式转变为启发式, 由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交流, 使学生由被动地装知识转变为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努力开展综合课程。
赫尔巴特关于课程设置的观点对我国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 “设置综合课程, 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综合课程在我国的课程改革中逐渐占据着显著的地位, 不仅为人们所重视, 而且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
我国过去的中小学课程门类过多, 内容交叉重复, 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另外,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精细的分科教学, 容易忽略对学生综合合学科知识, 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与此同时,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一方面使学科内部的分化更加精细; 另一方面, 也使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综合。
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应重新整合学科知识, 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因此, 建立综合课程, 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 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提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 赫尔巴特提倡让学生具有主动性, 反对把他们置于被动状态。
他排斥以往常用的教学方法中强调学生接受能力的一面, 反对死背呆记的学习方法。
我国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讲、学生听、重结论、轻过程、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效果很不好。
事实上, 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 而是在于学生学到多少, 而学生学到多少取决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主动性。
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充分地思考, 教师的努力才能取得效果。
三、杜威及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对比赫尔巴特与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著名的代表人物,在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上,在对学习和教学的理解上,都带有辩证特性。
在他们看来,教育作为培养自主人或自由人的实践,允许各种形式的决定论,哪怕是科学的决定论。
这就使得他们之间的教育的辩证思考都带有试验主义色彩,特别是赫尔巴特的训育论与杜威的德育论存在几乎相同的浓重的试验主义的色彩。
但是,相比之下,第一,赫尔巴特更加强调作为理论与实践的辩证互动中的中间地带的教育机敏。
按照其《普通教育学》的理解,理论学习是为了改善教育者的思想范围,进而作用于其情感和意志,并最终形成可以对教育情境进行得体反应的教育机敏。
第二,赫尔巴特更加强调学习中的教师因素,并同时对学习的不同兴趣领域及其教学法作了区分,而杜威的所谓五步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并不明显,而且,这一普适性的教学法,则又抹平了不同的学习领域的自身逻辑。
但是,在他们的辩证思考中,特别是对教学的思考中,都遭受了形式化甚至僵化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