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1一、讲读分析第二部分(第4节至第9节)。
1、交流漫画作业,加深对孔乙己的印象。
2、指名朗读第4节至第9节的内容,思考:(1)孔乙己一出场就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他为什么会成为嘲笑的对象?别人嘲笑他时,他怎样答对?表现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学生回答,点明:从他外貌特征看,他既穷困潦倒,又要摆读书人的架子,显示出比“短衣帮”高贵。
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毒害,总脱不下那件破长衫。
既穷又懒,衣服又脏又破,那件长衫十多年不补,不洗。
付酒钱时还要“排”。
一个“排”字,传神地刻画出他摆阔的情态。
“夹些伤痕”,又说明在他身上发生过某些事件。
从他语言特点看,满口“之、乎、者、也”,难懂,表现他的迂腐不堪。
当别人揭他“偷”的疮疤时,他的表现是“不回答”,逆来顺受;当别人再挑衅时,他“睁大眼睛”辩解;别人揭穿事实后,他窘得“涨红了脸……”自我解嘲以维护自己的尊严。
这样抓住特征进行描绘,使一个心灵受到侮辱的形象,跃然纸上。
性格刻画入木三分。
比如,在他被侮辱之时,他仍要表现出高人一等,知书识理,满口“窃书不能算偷……”以表现自己的斯文。
可见,迂腐可笑到何等程度。
(2)孔乙己为何只好向小伙计说话?向孩子们说话?孩子对他采取什么态度呢?从教写字和吃茴香豆的事情中反映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孔乙己感到孤苦寂寞,只好和孩子们说话,以求得安慰。
他社会地位低下,和劳动人民一样处于社会底层,而又由于迂腐和品行不端,更为低下,连小孩都看不起他。
一个“配”字,极其深刻地揭示了他十分低下的社会地位。
教写字和吃茴香豆二事,反映了孔乙己的善良,也进一步刻画其麻木不仁,迂腐可笑。
2023年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复习课教案(各一套)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相关义。
2.培养学生借助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的能力。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
4.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忧乐情怀。
【核心素养】借助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的能力。
(此文档由心平如水编写,请勿转载!)【重难点】学习并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评价任务】通过具体的文言文语段,学会理解重点字词,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学生浏览问题,再次回顾本单元重点内容:(1)《岳阳楼记》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醉翁亭记》通过对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的描写和对游宴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3)《湖心亭看雪》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湖心亭看雪的经过,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以及超然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巧遇知己的愉悦化解了怀恋前朝往事的淡淡愁绪。
(4)《诗词三首》中,《行路难(其一)》描写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内心的强烈苦闷和抑郁不平之情,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偏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写了诗人被贩的不幸遭遇,抒发了诗人二十多年转徒巴山楚水的悲愤心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借赏月抒发了丰富而乐观的思想情感,写出了作者以理遣情,以超然的思想排解政治上的失意,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战胜抑郁长之情的心理过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备课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备课综述本次备课旨在教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为诗歌,通过研究诗歌的形式、特点以及阅读和创作诗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 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的诗歌;3. 学会使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创作诗歌;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诗歌基本形式和特点- 诗歌的定义和分类;- 诗歌的韵律与格律;- 诗歌的表现方式和修辞手法。
2. 诗歌的阅读和欣赏通过选取不同类型的优秀诗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3. 诗歌创作- 研究使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拟人、夸张、比喻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和自己的内心体验,创作个人风格的诗歌。
教学策略1.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深入讲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
2. 互动式授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问、讨论、朗读,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创作实践:为学生提供机会,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鼓励学生展示和分享。
教学活动安排1. 知识讲解和讨论活动:介绍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韵律与格律等内容。
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 诗歌欣赏和分析活动:选取几首优秀的诗歌,进行朗读和分析讨论。
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与情感。
3. 诗歌创作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和自己的情感体验,鼓励他们创作个人风格的诗歌。
学生可以自由创作,并展示和分享给同学。
教学评估方法1. 口头表达:通过课堂讨论和朗读等活动,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书面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创作一首诗歌,并用诗歌欣赏和分析的知识进行评价。
教学资源准备1. 课件:准备包括课程内容介绍、诗歌示例、诗歌形式和特点的图表等内容的课件。
2. 诗歌选集:准备包含不同类型的优秀诗歌的选集,供学生欣赏和分析。
3. 课堂讨论和创作材料:准备白纸、笔和其他辅助工具,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创作使用。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孤独之旅》教案
16《孤独之旅》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品味“孤独”,体验主人公“成长的心理变化过程3.赏析小说中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教学重点:1.品味“孤独”,体验主人公“成长”过程的心理变化。
2.赏析小说中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教学难点: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想到的是凄凉、凄苦、悲哀,但是我们人总是要长大,小小少年总要成长,孤独和凄苦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人从孤独中成长的小说一《孤独之旅》(板书课文标题)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提前布置预习作业: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文中能体现“孤独”的语句有哪些?“孤独”的含义是什么?题目概括了主人公放鸭生活的全过程,“孤独”渗透于他放鸭期间的全部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
对杜小康来说,“孤独”有以下含义:①情感世界的孤独。
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②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
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自然环境中,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
③对未来的恐惧。
“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三、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 年 1 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
1974 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后留校任教。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代表作品:《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长篇小说。
四、复习小说的三要素,要求快速阅读课文五、欣赏性朗读课文精彩部分(第 36 段至52段)1、明确本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杜小康杜雍和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
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
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鸭子暴风雨2、(1)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教案全集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全集第四单元14故乡提起故乡,人们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
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
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
但一切都在改变,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竟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他们?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地思考。
1.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2.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举家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秕.谷(bǐ)鹁鸪..(bógū)颧.骨(quán)折.本(shé)潺潺.(chán)伶仃..(líng dīng)恣睢..(zìsuī)2.解释下列词语萧索:萧条冷落,缺乏生机。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无缘无故地。
如许:这么些。
鄙夷:看不起。
展转:同“辗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放任。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愕然:吃惊的样子。
愕,惊讶,发愣。
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最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小说着重刻画了
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
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
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三、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苦处。)
“只是不怕我” ,送“我”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
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 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 对“我”
多稀奇的事。 对“我”友好, 障壁了。——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的态度
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
的友情。
捕鸟、看瓜、刺碴、拾贝、 拣了 " 一副香炉和烛台 " 。——悲哀痛
找出描写闰土的语句,填表(表格见下页) 少年闰土: 12~15、18、23~26、30;中年闰土: 59、60、62、64、66、71、 72。
内容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
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 头戴破毡帽, 身穿极薄的棉衣, 浑身
外貌 圆实的手——淳朴天真、 可 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像是松
他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一生创作颇丰,其中小说集有《呐喊》
、
《徬彷》、《故事新编》;散文集有 《朝花夕拾》;散文诗集 《野草》;杂文集有《坟》
《二心集》 《且介亭杂文》 。鲁迅的一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
3.背景资料:
辛亥革命后, 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 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 级
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 而且 操纵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教学课件ppt(4+1份单元复习教案)
四个图形提 出一个问题 提出 论点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 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既然不满足于一个答案,需要寻求其 他答案。怎样寻求呢?课文于是顺理 成章地提出“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任何人都拥 有创造力”,只 要具备几个关键 性的要素,就能 成为一个富有创 造性的人。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教育网 -
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 敢于去寻找第二种答案,它们就会求得生 存。动物如此,我们人呢?也要勇于去寻 找第二种答案,不能盲从。今天我们学习 的课文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教育网 -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教育网 -
3.创造性思维由哪些要素构成呢?这些要素 里,作者认为哪个最关键?
创造性的思维由三个要素构成:知识的 积累、活用知识、还有持之以恒的态度。作 者认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是如何运用 知识。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教育网 -
教育网 -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作 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文章。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证和论据。 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道 理论据两种。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主要由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教育网 -
这里有两个三角形、两个圆形和两 条直线,看哪位同学能用这些图形组合 出既新颖又有创意的图案来。组合出来 后,解释图案的含义。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Nhomakorabea教育网 -
探究拥有创造力的原因 课文用事例证明了人人都有创造力。 有些人成为了音乐家、科学家、文学家, 但很多人一生都没有创造过什么,这是 什么原因呢?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联络实际要注意以下几点: 1.联络自己个人生活,不要写成自己某项成绩
汇报,也不要写成检讨书。 2.联络社会生活实际,一定要实事求是,注意
分寸,不说假话、大话、空话。这么才能不 空洞,才能言中有物。 3.联络实际时还要力争情理真切。情真才能感 人;理切才有力量。切不可言不由衷,胡编 乱造。
第22页
4.联络实际时,联想要丰富。多关心国家大事、社会 热点、各个领域突出表现人和事,多项选择择新 近发生新人新事,表达与时俱进特点。
5.所谓“结”就是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自己观点, 要求简练有力。 总之,写好一篇读后感不论怎样都不能只有引 述没有感想,也不能人云亦云重复他人观点,应 从文中提炼出新观点,结合现实生活,从新角度 写出内容较为深刻、又颇具新意读后感。
”高潮,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几大主要频道韩剧
轮番上映,收视率居高不下,大有俘虏全民之心
态势。假如从年韩国音乐、影视剧开始风靡国内
算起,“韩流”已经整整风靡了五年。
第14页
首先,流行作品是当代生活中语言,反 应出当代人生活、思想感情,读起来很有兴 趣。很多同学都喜欢。
不过,经典名著是经过时间筛选留下硕 果,是古今中外文化精华。读名著,有以一 当十价值。
第10页
活动目标:
1.培养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好读书、会 读书、读好书,从而取得知识,认识世界,塑造健康、美 好心灵。
2.借助搜集资料、调察访问、交流讨论等活动形式,培养自主 合作学习能力,并经过活动参加和结果展示,体验合作与 成功喜悦。
3.经过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搭建课内外学习桥梁,拓展语文学 习空间,并形成长久相对固定学习小组和负责学习机制。
第四,网络能够即时反馈。书本阅读中对话,我们发表 了看法,极难立刻得到反馈,网上却能做到。这使我 们当初就知道自己认识深浅正误,并由此取得了体验。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14故乡1.把握主要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形象。
3.结合讨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主旨。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你有远离故乡外出的经历吗?如果你将离乡远行,很久才会返回故里,甚至永不归来,你会有怎样的感受?(留恋、不舍、惜别……)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这篇文章,鲁迅先生却在文章结尾离开故乡时写道:“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为什么鲁迅先生会不怎么留恋,甚至非常气闷,非常的悲哀?这其中藏了什么秘密?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探究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写作背景材料链接: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教学提示】本文主旨理解须对写作历史背景有一定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对历史背景的叙述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文本内容。
目标导学二:把握本文线索,梳理故事情节1.默读课文,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线索。
明确: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请根据线索给课文分层并概括层意。
明确: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交代回乡目的。
第二部分:写“我”在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其中包括“见到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杨二嫂的变化”“闰土的变化”。
第三部分: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悲哀”之源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哪两个是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明确:闰土和杨二嫂。
部编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分类内容单元教材分析九年级上册四单元三篇文章,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
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学习本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的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本单元三篇文章《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对应“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四中的《药》及《永远的下午》P122《一千张糖纸》《十八岁出门远行》《黄油烙饼》。
人文主题走近形形色色的人物语文要素把握小说三要素,要学会梳理小说的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单元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作家生平及代表作品2.理解小说的三要素,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3.把握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性格特点4.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5.体味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单元课时安排(12课时)课型课时内容教学重点单元导读课1课时双元把握、初读文章、梳理内容定向单元梳理课1课时字词梳理、文学常识、重点句段读写、理解、运用主题阅读课3课时抓要素,理情节(《故乡》《药》)1课时别样的亲情(《我的叔叔于勒》《永远的下午》《一千张糖纸》)1课时成长的滋味(《孤独之旅》+《十八岁出门远行》《黄油烙饼》)1课时浏览,复述故事情节浏览,了解内容,复述情节阅读。
概括故事情节,体味成长的滋味群文阅读课1课时微言精义名家情(《酒酿王》《张果老》《风雨哈佛路》《一碗清汤荞麦面》)速读,概括文章内容以读促写课2课时见微知著写人生单元写作训练《学习缩写》指导、实践、讲评自主实践课4课时假设复句·条件复句,巩固性测试练习《走进小说天地》(各2课时)语法学习,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第四单元单元导读课(1课时)学习目标:1.双元把握、初读文章、梳理内容2.了解小说的特点。
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旧知回顾导入提问:以前所学或学生掌握的小说知识。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复习课教案(共6个单元)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复习课教案(共6个单元)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复习课,涵盖了六个单元的内容,分别是:第一单元古代诗词,第二单元现代散文,第三单元文言文,第四单元古代诗歌,第五单元现代小说,第六单元文言文。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各单元知识点,提高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各个单元的知识点有初步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方面仍有困难,如对文言文的断句、古代诗词的意境理解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各单元的基本知识点,提高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各单元知识点的巩固和运用。
2.教学难点:对文言文、古代诗词等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
2.学生准备:完成预习任务,对各单元知识点有初步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各单元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选取各单元的重点知识点,进行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理解和掌握。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巩固所学知识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点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为学生课后学习提供指导。
2023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教案【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掌握本单元丰富的生字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相关文学常识。
2.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学会抓住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来分析典型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练习写作故事或小说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4.了解缩写,认知缩写,学会缩写,提高写作能力。
5.在掌握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和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核心素养】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学会抓住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来分析典型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重难点】练习写作故事或小说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评价任务】练习写作故事或小说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学生浏览问题,再次回顾本单元重点内容:(1)《故乡》运用多角度对比,!写我眼中的故乡与儿时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多的巨大反差,反映了当时真实的社会状况。
(2)《我的叔叔于勒》,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了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人、爱慕虚荣的形象,揭示了金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
(3)《孤独之旅》这篇小说,运用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的手法,讲述了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
(4)本单元写作是"学习缩写",通过缩写练习,培养同学们整体把握原文主旨,结构脉络的能力,提高概括提炼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旨在引导同学们拓宽阅读视野,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增强艺术鉴赏能力。
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
教师根据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学习重点:1、快速概括文章中心论点2、体会论据的作用并可根据需要恰当补充论据学法指导:自主—合作—归纳-应用学习过程:一、导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考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说实话,大家怕不怕?假如取消了中考,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如果付诸于书面形式,你们刚才的发言就是一篇议论文,你所提到的“好或者不好”就是论点或者观点;而解释的原因就是论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温习第四单元有关于议论文的知识,看看能不能得到一点新知?我们这节课就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来总结一下如何快速概括文章中心论点?如何辨识不同类型的论据以及如何分析其作用?二、快速概括文章中心论点1、这三篇课文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尽量用课文中语句回答。
(组内同学合作会快一点!)思考:有什么快捷方法或者小窍门帮助我们迅速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呢?【提示】:仔细揣摩一下你找到的语句,看看他们的位置有没有共同点?———————————————————————————————2、巩固练习:比一比谁找的快?选文论述的观点是—————————《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①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成功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功。
但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②怎样才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呢?③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人生只有一次,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方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
例如《西游记》中唐僧的人生目标就是自度度人,自觉觉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人生目标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12* 湖心亭看雪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
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向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著作颇丰,今存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背景链接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2.生难字词(1)字音更定(gēng) 毳衣(cuì) 崇祯(zhēn)沆砀(hàng 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对坐(zhān)余拏一小舟(ná) 喃喃(nán) 雾凇(sōng)(2)词义【更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拏】撑(船)。
【拥】裹着,围着。
【毳衣】细毛皮衣。
【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一棵小草。
芥,小草,形容船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明确: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明确: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
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明确:全文共两段,第1段写赏雪的具体经过,第2段写在湖心亭的奇遇。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告诉了我们什么?明确:点明时间、地点。
部编教材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创建小说天地,寻找成长启示——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包含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三大板块。
阅读板块围绕人文主题“少年成长”选取了三篇小说,有通过对旧中国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引发青少年沉思社会的《故乡》,有通过揭露残酷的社会现实触发青少年辨析人性的《我的叔叔于勒》,还有借人生需要在艰苦条件中锤炼自己引动青少年启发自我成长的《孤独之旅》。
这一单元作为初中阶段首个小说单元,单元导语已明确指出“阅读本单元小说,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
写作板块是学习缩写。
综合性学习是以走进小说天地为内容。
由此,根据这一单元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三位一体的编排特色,将整体教学设计为“创建小说天地,寻找成长启示”。
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是“创建小说天地”,以建设“书香校园”为情境,在教学楼九年级连廊处划分出两大主题区,一处以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素材展示“少年成长”,一处以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素材展示“社会百态”,驱动学生研读小说文本并完成转换视角的叙写故事、创建人物词汇库、写主题感悟和缩写小说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梳理情节和赏析人物的方法,发表对小说主题的看法,获得成长的启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本单元的整体教学,以单元目标为导向,以“探究主题,促进成长”为核心,由浅入深地分为三个逐层递进的课段。
第一课段“建构维度,梳理情节”,学生通读小说,以表格或示意图的形式梳理故事情节,学会转换视角写故事。
第二课段“选取角度,品析人物”,学生精读小说,创建人物档案与词汇库,品读人物。
第三课段“比较研读,归纳主题”,学生比读《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分别归纳三篇小说的主旨,研讨三篇小说在主题上存在的共性特征,开展“我想对您(你)说”写信活动,表达获得的成长教益,并进行小说缩写。
学习目标:【语言目标】1.学会从线索、结构和场面的维度,借助表格或示意图,梳理小说情节。
期末复习 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品读经典启迪智慧——第四、五、六单元复习》教学过程:单元概述: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小说。
从内容看,都写了少年时代的经历,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
这些不同的人生经历,构成小说外显的情节线索。
同时,正是这些人生经历与体验,让一个人发现世界,认识社会,从而推动自我的成长,这又构成小说内隐的思想线索。
这几篇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取材独特而广泛,文笔摇曳多姿,既带给我们不同的审美享受,也可以加深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单元目标:1.梳理小说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尝试分析人物形象。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3.感受小说展示的人生经验,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获得自我成长的教益。
文体知识:小说的文体知识: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从阅读的角度来说,首先要感知小说的主要情节,了解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是在怎样的时空中发生的,有哪些主要人物,并与自己的经历、体验相印证,从而大致理解小说的主旨。
叙述与描写是小说展开故事的基本手法,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描写,以及适当的环境描写来推动的,这些地方也就成为阅读时应该重点观照的关键所在。
与叙事紧密结合的议论、抒情性文字,是小说有机的组成部分,起着营造氛围、凸显主题、推动情节等多方面的作用,阅读学习时也应注意体会,加深对小说内涵的理解。
课文小结:《故乡》是鲁迅的小说名篇,具有卓绝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
小说通过返乡的成年人“我”的视角,展现出故乡人事的一幅幅画面,举目所见,呈现的是一派萧条、破败、沦落的景象,与其形成对比的,则是由“闰土”这一人物勾连出的“我”的少年回忆,“现在”与“过去”的强烈对比寄寓着作者对旧中国及其人民命运的无限关切与深沉思索。
《我的叔叔于勒》讲了一个曲折的故事。
远去美洲的于勒曾是一家人幻想中的救世主,当真相揭穿时,其形象跌落为穷困潦倒、老无可依的水手,成为家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对象,前后的巨大反差揭示出残酷的社会现实,既刺痛了年少的“我”,也启发读者深思。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版九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设计:某某市西林实验学校卞丽娟、蒋健审稿:某某市市北实验初级中学陈小卫一、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白鹭》《百合花》《一个深夜的记忆》三篇作品不同的特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关于散文〈白鹭〉》《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三篇评论的主要观点,认识它们的共同特点和个性特点。
3.能把自己的感悟与评论作家的感悟进行比较,有条有理地说出异同点。
4.掌握鉴赏散文、小说、诗歌的基本方法,能够写出自己对某一具体作品的评论。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散文家谈散文》3课时《小说家谈小说》3课时《诗人谈诗》2课时《乡愁》1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3课时《修改文章专题训练》2课时十三、散文家谈散文教学目标:1.探讨散文鉴赏知识。
2.品读文章《白鹭》,在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3.了解《白鹭》《关于散文〈白鹭〉》的写作特点并能说出其好处。
4.能把自己的感悟与《关于散文〈白鹭〉》进行比较并说出差别,了解评论的一般写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散文是一种潇洒活泼、优美空灵的文学样式。
在散文的领域里,有匕首、投枪式的战斗檄文,有亲切动人的世态风俗画,也有给人以愉快休息的小夜曲。
博览散文,我们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鉴赏古往今来的那些出自大家手笔的华章精品,确是一种富有启示而又充满乐趣的精神享受。
然而,好的品评需要有良好的散文鉴赏知识来支撑。
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有关散文的鉴赏知识。
二、聚焦考点散文的鉴赏知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要看我们是不是会用心观察,用心体会。
比如说,同学们在考场上碰到的散文阅读题就多少蕴涵着鉴赏散文的信息。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经常碰到哪些散文阅读题?(参考答案:理解字词的含义及表达作用;理解字词的感情色彩;理解字词的准确运用;分析关键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分析散文的线索及常见的表现手法;分析散文所蕴涵的哲理;分析领会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2.这些考点具有普遍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能够很好地考查同学们的散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复习知识梳理一、单元复习目标艺术的门类很多,本单元课文主要涉及到音乐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和建筑。
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情感的产物。
复习有关艺术的文章,借助语言欣赏各种艺术,可以使我们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感上得到熏陶,心灵上获得愉悦;并且可以提升我们的完美趣味,提高我们的完美能力。
二、单元内容归纳《明湖居听书》通过描写琴师、黑妞的表演,特别是对白妞说书精湛技艺的生动描绘,表现了白妞说书艺术的精妙绝伦,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成就。
《观舞》是一篇精粹的散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冰心。
文章描写了印度青年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精彩的舞蹈表演,抒发了作者的深刻感受。
《听泉》是一篇介绍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文章。
全文介绍了《二泉映月》的产生和流传,《二泉映月》的内容和崇高的艺术地位。
《重复与变化》是一篇谈艺术创作规律的文章。
作者选取一系列典型事例,具体说明了在艺术创作,主要是建筑艺术中,重复与变化这一重要的艺术规律。
《油画〈伏尔加纤夫〉》是一篇介绍绘画的文章,依次介绍了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创作背景、具体内容和艺术成就。
三、口语交际1.交际目标⑴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关注兴趣和鉴赏能力⑵训练口语交际时话题集中,观点材料统一。
2.交际练习⑴确实口语交际的内容。
可以选用《练一练》中的题目,也可以另选题目。
题目宜具体而不能太大。
⑵提前做好准备,围绕某一确定好的具体谈话内容,搜集材料。
⑶指定一些人或组事先做好发言准备。
⑷导入:生活中,我们差不多天天在跟艺术打交道:听歌曲、看影视、赏舞蹈、观图画……这时,我们常常有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今天,让我们把这种感受和看法说出来。
⑸示范:让事先准备好的个人或小组交流。
⑹分组活动,各自发言,教师总结。
四、写作指导1.写法指导文艺评论是一种难度比较大的写作形式,它涉及到有关的理论知识,并且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如果学生基础比较好,可以指导他们写一篇短小的文艺评论,如果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和修养不够,可以降低要求,写一篇有关艺术作品的介绍也未尝不可。
如果要求学生写文艺评论,可以向学生介绍文艺评论的一般写法,如观点和材料结合,叙议结合,叙的一般方法,议的一般方法,等等。
可以指导学生选用课后的题目,也可以组织一次活动,为学生创造写作条件。
如看一次电影,参观一次画展,游览一次园林,听一支音乐等等。
可以从写作的角度回读本单元课文的有关片断,或者组织阅读中学生写的短小的文艺评论文章,借鉴写法。
可以指导有一定艺术修养和写作能力的学生,先行作口头作文,或谈自己的写作构思,以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2.精美例文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春》片断赏析一般写景抒情的文章,怎样才算佳作?我认为应当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无尽之意,见于言外”。
就是说要把不容易描写的景象,写得使读者像亲自看见的一般,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则蕴含在形象里,让读者通过形象自己去领会。
要让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办法之一就是使描写的景物画面化。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的这个片断,写的是春花的繁茂、色彩和香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绝好的“春花图”。
近景是桃树、杏树、梨树开满了花,远景是野花遍地,散在草丛里。
一密一疏,使画面既不显得拥挤,又恰能表现春花的繁茂。
春花的色彩呢?“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里作者不仅用“火”、“霞”、“雪”的颜色来比喻,写出花的“红”“粉”“白”而且还用“火”“霞”“雪”的形状来比喻,写出花的繁茂,花色的浓重。
但要表现花的甜味儿,就有些困难了。
不过,作者有办法,他让“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暗示花的甜味儿。
这种处理手法真可谓独具匠心。
画面展现的是空间状态,一般适合表现静态的景物。
文章要让难写之景活灵活现,还需要化静为动。
《春》中的这个片断在这一点上也做得很好。
作者没有静态地刻画桃树、杏树、梨树如何花繁叶盛,而是用拟人的方法,写出它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的动态景象。
这样,我们眼中仿佛看到了花儿争先恐后,你推我挤的情景,耳边仿佛听到了花儿的吵闹声,只觉得非如此实在不能把春花的繁茂,春天的生机勃勃写出来。
此外,作者还化静为动地描写了散在草丛里的野花。
野花像眼睛,像星星,因为它们都眨呀眨的。
特别“像星星”还连带着写出了野花所处的背景——大片的草丛,因为只有在大片草丛中,野花才会像散落在夜空中的星星。
我们可以想见野花掩映于草丛中,微风轻拂,野草摇曳,野花时隐时现,这番景象多么富有动感,多么传神。
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把赞美春天的感情融入到了具体写景中,虽然没有一个字、一句话直接赞美春天,但我们从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对春天的赞美。
单元自主检测题第一部分:1.抄写下面一段话,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说过,《二泉映月》应当跪下来听,wéi()有双膝跪倒,才可以liáo()表心中的虔诚和感激。
2.找出下列一段文字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躁;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慢零乱。
3.根据提示默写古诗。
⑴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⑵,春浅香寒蝶未游。
(吴融《途中见杏花》)4.把下列词语放在句子恰当处。
A、无边的喜乐B、铮铮的弦响C、叱咤风云的盛怒D、细腻妥贴的梳妆E、无限的哀愁F、低回婉转的娇羞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忽而笑粲然,表现出;忽而侧身重睫,表现出,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化眼描眉,表现出;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依次填。
(只填序号)5.综合性复习。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校园艺术节,班上要办一期艺术欣赏墙报,请你简要说说如何办好这期墙报。
第二部分:(一)梁上君子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陈寔①阴见②,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③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
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④归罪。
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⑤己反善。
然此当由贫困。
”令遗绢二匹。
(选自《后汉书·陈定传》)[注释]①陈塞:字仲弓,东汉末颍川许(今河南省许昌县)人。
②阴见:暗中看见。
③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
④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跪,以额触地,表示极度悲痛或感谢。
稽,磕头至地。
颡,额。
⑤克,克制。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有盗夜人其室(其:)②梁上君子者是矣(是:)③寔徐譬之(譬:)④令遗绢二匹(遗:)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岁荒民俭译文:②夫人不可不自勉译文:③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此译文:8.人们常用“梁上君子”喻盗贼,引申为、处境危险的人。
(在横线上各填人四字短语)9.故事中的陈宴他对小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痛改前非,从陈塞言行上我们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二)①音乐是人类最美好的声音。
没有它,生活将变得平淡;正因为有音乐的存在,才使我们感到生活丰富多彩。
②自从婴儿刚刚降临,音乐就已进入到他们耳里。
伴着柔美动听的《摇篮曲》,宝宝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而此时,大街小巷中,到处飘荡着那柔美的乐曲。
在家中,也许还会听到婴儿嘹亮的哭声,虽然它不是那么悦耳,但也是生活中的音乐。
③我真正接触音乐,是在5岁学电子琴时。
从那时起,音乐就在我的身边旋转。
无论走哪里,总会听到一些流行歌曲,它们总是那么美好。
长大后,一个人常常静静地听着流行音乐,或者是交响曲,这些都会让我心情舒畅,轻松无比。
在家中,也许还会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那是"锅碗瓢盆"交响曲,虽然它不是那么悦耳,但也是生活在的音乐。
④音乐也能陶冶情操。
音乐,无论是抒情的,还是热情奔放的,我们都能从中获得启示。
从《从头再来》中,我懂得了如何去面对挫折,而对失败;从《生命交响曲》中,我领略了生命的雄壮;。
正是这些音乐,时时在我们身旁,才使我们的心灵逐渐走向成熟。
⑤音乐不仅要听,更要领略它作曲的意图,表达的情感。
音乐能够净化心灵。
若用心去听音乐,享受到的不仅是这首曲子怎么样的优美,怎样好,它使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⑥音乐——无处不在。
从小到大,从早到晚,在大街小巷里,有家中,到处都能欣赏到美妙的音乐,它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充满幸福。
10.从选文看,音乐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11.给选文拟一个能反映文章主旨的标题。
12.将第⑴段中画线句子做些修改,使之与前一个分句的句式相同,意思相反。
13.在选文第⑷段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与前两个分句构成排比句。
14.指出选文第二段中游离文意的一句话,并说明理由。
(三)最后的“名画”我的外祖父是芝加哥一位著名的古董商,有些珍贵的藏品甚至在美国最大的博物馆里都找不到。
但世事变迁,到我母亲这一代,家境已经急剧衰落,母亲嫁给我父亲时,口袋里只有50美元,另外还随身携带着一个上了锁的小小的红木箱子。
我童年最大的乐趣就是傍晚坐在那架老跑调的脚踏风琴前,听母亲一边弹奏忧伤的民歌一边讲外祖父那些早已不存在的古董后面的传奇故事。
我的父亲那时候只是一位小公务员,微薄的薪水不足以养活我们兄弟姐妹六个,为了改善窘迫的处境,父亲找银行贷了一些钱,准备和两个朋友在郊区合伙办一座小型的养殖场。
但父亲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两个所谓的朋友拿到父亲的钱后,竟然从此无影无踪。
后来父亲才知道,那两个人都是吸毒成瘾者,合资办养殖场不过是他们为了攫取我父亲的银行贷款。
经此打击,父亲变得意志消沉,头发一夜之间白了许多。
那时候,在一家超市工作的母亲也失业了,家里的经济显得非常拮据,我常听见父亲在深夜里长吁短叹。
有一天,母亲打开了那个从不让我们碰的红木箱子,她从里面拿出几件造型异常精美的工艺品,然后微笑着对父亲说:“这是父亲送给我的嫁妆,是13世纪埃及祭祀用的神器,你拿去文物市场上卖了。
如果所得的钱还有剩余的话,你就拿去炒股,上帝永远在我们身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父亲想不到母亲还收藏着这么值钱的古董,他深情地吻了母亲一下,那天,父亲还破例带我们全家人去海边踏浪。
父亲用卖古董换来的钱还了银行贷款,剩下的他全部投到了股市。
然而,祸不单行,一场席卷全美的金融危机令父亲购买的股票成了一堆废纸,他再次亏得血本无归。
父亲急得欲跳楼自杀,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十足的穷光蛋了,他再也没有了奋斗的信心。
这时候,母亲又搬出了那个红木箱子,她幽幽地说:“其实我们并不是太穷,我还有一幅达·芬奇的画《樱桃树下的午餐》,值很多钱,但那是最后一幅名画了,也是我父亲留给我仅有的纪念物。
你得答应我,不到山穷水尽的时候绝不卖掉它!”父亲看着母亲变戏法似的从神秘的红木箱子里拿出那幅达·芬奇的名画《樱桃树下的午餐》在他眼前晃了晃,他再次深情地拥抱了她,泪水止不住地从他苍白的脸上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