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制造业发展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制造业发展思考
作者:叶丹丹
来源:《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30期
[摘要] 近年来,温州GDP增长趋缓,温州制造业在全国优势逐渐削弱,本文通过对温州制造业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发展总部经济并鼓励企业沿着价值链进行分工专业化和细分化、严格控制信贷资金流向和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融资等建议。
[关键词] 温州分工细分化上市融资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温州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经济发展领先于全国,形成以鞋革、服装、低压电器、塑料制品、打火机、眼镜、钮扣拉链、印刷包装、制笔、泵阀等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特殊,同时拥有中国电器之都、中国鞋都、中国汽摩配之都、中国断路器产业基地、中国泵阀之乡等33个“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但是,近年来,温州制造业优势逐渐削弱,订单大量流失,很多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因此本文将从温州制造业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出发,对温州制造业发展提出建议。
一、温州制造业发展存在问题
1.温州制造业属于价值链低端,不重视科研投入、品牌塑造和整体管理。由于对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规的缺乏,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以及长期以来靠模仿生存的发展思路,决定了温州制造业存在创新惰性,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有很强的可模仿性,容易被其他地区企业模仿,产品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盈利空间小。如广州、泉州等城市在服装和鞋革行业,台州阀门、眼镜行业发展迅速,给温州制造业带来很大威胁。
2.温州企业大多从家庭作坊演变而成,强烈的家族观念使得温州企业管理制度演变进程缓慢,并制约企业规模发展。现有制造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虽然已有奥康、康奈、报喜鸟、正泰、德力西等大企业,但数量少,整体行业发展带动能力不足。
3.温州资源短缺,企业增长要素提供不足。(1)土地方面,温州人多地少,随着城市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企业用地非常紧张。土地资源短缺导致温州地价上涨,制造企业投资成本大幅增高,工业用地平均价格为30万/亩,远高于周边地区,大量企业外迁,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温州规模企业外迁多达1000余家,整体外迁的占四分之一之多。(2)高级人才十分缺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温州企业长期以来不重视研发,在科研人才引入上不积极,平均薪酬低,福利差,如有些企业把一个月休息一天作为福利;第二,企业在人力资源上只看短期利益,不重视对人才的培
养;第三,企业的家族企业管理制度,温州的“关系信任”社会现象,产生社会资本锁定,对外来人才和观念进行排斥。
4.温州炒房业已发展成为一个很大行业,吸收了大量温州民间资本和银行信贷资金资本,造成制造业投入不足。温州资本于1998年开始炒房,温州到今年8月份,温州市区新房每平方米平均价格达26703元,从2000年起由《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牵头组织“炒房团”到全国各地炒房,近几年(除去2008年)炒房业收益巨大,吸引了大量产业资金。8月2日,温州一家名为凯华(音)制鞋厂老板的太太徐女士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我家工厂现在还在开工,但不会增加投资,回笼的资金以及余钱都在我手里,由我负责买商铺什么的”。以温州的电器业为例,有很多的企业主在全国各地跑项目投资地产。据业内人士估计,近年来电器企业投向房地产的资金至少在1000亿元以上,也就是说,电器企业少了近1000亿元的扩大再生产资本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器工业的产品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
二、温州制造业发展建议
1.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企业形成以技术优势为核心的竞争能力,走出产业内企业间低价竞争恶性局面。行业内大企业牵头成立产品研发团队,加大自身产品研发投入,开发新产品。政府对企业科研给予专项补助和科研人才引进方面的优惠政策;为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牵线搭桥,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针对产业内部分关键技术,可由政府出面引入,快速提高企业科研能力;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宣传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协助企业保护自身知识产权,避免企业产生创新惰性。
2.进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温州企业大多是家庭演化而成,存在很严重的用人为亲现象。进行股份制改革,给家族外部高技术、管理人才一定股份,组成科学管理团队,实施规范化管理,不仅能吸引高端人才,也将有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实现规模经济。
3.发展总部经济并鼓励企业沿着价值链进行分工专业化和细分化。
发展制造业总部经济,解决资源瓶颈。由于本身资源匮乏,部分企业生产外迁趋势难以解决,因此可以效仿国际上其他制造业为主城市的作法,走总部经济之路,让温州成为产业总部和服务部门的集中地。如大力发展专业化交易市场,成立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交易中心,积极引进大型物流公司,形成研发中心等。
鼓励企业沿着价值链进行分工专业化和细分化。部分生产能力较弱的企业,主动转向专门从事相关服务业,如产品设计、研发、物流、销售、品牌运营和金融服务等。
4.严格控制信贷资金流向,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融资。商业银行贷款发放必须满足实体经济需要,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对投机房产进行限制。另外,目前温州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解决资金问题,融资成本高,对比杭州拥有40
多家上市公司,绍兴有20多家上市公现状,温州在2006年上半年之前只有一家上市公司,而且还是在境外借壳上市的,因此要鼓励企业上市融资,解决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参考文献:
[1]刘宏燕朱喜钢张培刚:温州产业转型方向遴选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3:81~83
[2]吴建明夏晓军:温州制造业集群的升级障碍分析与路径抉择[J].企业经济, 2007,4:114~116
[3]闫秀娟:对温州皮革制造业困境与出路的思考[J].商场现化.2008,29: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