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腾老腰鼓在陕北过大年
安塞腰鼓介绍
安塞腰鼓介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安塞腰鼓,这一源于陕北的独特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磅礴的气势、豪迈的风格,展现了陕北人民的粗犷与热情,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安塞腰鼓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军事活动。
在过去,安塞地区是军事要地,腰鼓作为一种军事通讯和鼓舞士气的工具应运而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成了民间的娱乐活动,并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安塞腰鼓的表演通常在重大节日、庆典或集会时举行。
表演场地不拘一格,可以是宽阔的广场,也可以是田间地头。
参与表演的人数众多,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场面极为壮观。
表演者们身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头扎白羊肚手巾,腰系红绸带,个个精神抖擞,英姿飒爽。
他们手中的腰鼓形制独特,鼓身呈圆柱形,两端略细,中间稍粗,鼓面用羊皮或牛皮制成。
鼓槌则由细竹或藤条制成,柔韧而有弹性。
当表演开始,鼓手们先扎好马步,将腰鼓斜挎在腰间,双手紧握鼓槌。
随着一声令下,鼓点骤起,如万马奔腾,似雷霆万钧。
鼓手们的动作整齐划一,时而跳跃,时而旋转,时而踢腿,时而挥臂,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他们的身姿矫健,步伐灵活,仿佛与腰鼓融为一体,将内心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尽情地宣泄出来。
安塞腰鼓的节奏变化丰富,有快有慢,有强有弱。
快速的节奏犹如疾风骤雨,让人热血沸腾;缓慢的节奏则如潺潺流水,让人陶醉其中。
强弱的对比更是增添了表演的层次感和艺术感染力,强烈的鼓点仿佛能震撼天地,微弱的鼓声又似在诉说着内心的柔情。
在表演中,舞者们还会配合着鼓点发出高亢激昂的呼喊声,“嘿!嘿!”的声音响彻云霄,进一步烘托出热烈的氛围。
这种声音与鼓点、动作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听盛宴,让观众们感受到了陕北人民的豪爽与奔放。
安塞腰鼓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
村里老年人腰鼓队表演串词
村里老年人腰鼓队表演串词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村里老年人腰鼓队的表演
2.表演节目:列举本次表演的节目
3.表演者:介绍表演者的身份和特点
4.表演意义:阐述腰鼓队表演对于村里的意义
5.结论:总结并赞美腰鼓队的表演
正文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为大家带来一场村里老年人腰鼓队的精彩表演。
在这场表演中,我们将会看到一系列充满活力和激情的节目,让我们感受到老年人的精神风貌。
首先,让我们来介绍一下今天的表演节目。
本次表演包括了《喜庆腰鼓》、《欢腾的锣鼓》、《腰鼓舞韵》等多个精彩节目。
这些节目既有传统腰鼓舞的元素,也有新时代的创新,相信一定会为大家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接下来,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今天的表演者。
他们是来自我们村里的老年人,平均年龄都在 60 岁以上。
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们依然精神矍铄,充满活力。
他们热爱生活,喜欢文艺,通过腰鼓表演传递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这次腰鼓队表演对于村里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丰富了村里的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们的文化素质。
其次,它增进了村民之间的感情,增强了村里的凝聚力。
最后,它展示了老年人的精神风貌,激发了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总之,这次村里老年人腰鼓队的表演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感动。
让我们为这些可爱的老人们鼓掌,感谢他们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如此精彩的演出。
《安塞腰鼓》知识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安塞腰鼓》知识点《安塞腰鼓》是一首流传于陕西安塞地区的民间艺术歌曲,下面是关于《安塞腰鼓》的一些知识点:1. 腰鼓:腰鼓是中国传统民间乐器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军事节令乐器,后来发展成民间舞蹈乐器。
腰鼓以鼓面为主要发声部分,鼓面由牛皮或羊皮制成,鼓的身体由木材制成。
2. 安塞:安塞是陕西省延安市的一个县级市,位于黄土高原上。
安塞以腰鼓舞蹈闻名,被誉为“腰鼓之乡”。
3. 历史渊源:《安塞腰鼓》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据传始于唐代的长庆年间,而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现在的《安塞腰鼓》乃是民间传承的结果。
4. 剧情梗概:《安塞腰鼓》描绘了一个战乱年代的英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明末边塞,男主角安塞腰鼓由于深爱着娇妻顾惜荷,拒绝了国家的征辟,被严刑拷打而死。
悲痛之下,顾惜荷化身为魂灵,呼唤着忠魂安塞重回人间。
最终,在上苍的眷顾下,她成功地唤醒了丈夫的灵魂,两人重聚并共同战胜了外敌。
5. 表演形式:《安塞腰鼓》是一种组合了歌唱、舞蹈和音乐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
演出时,舞者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腰鼓,伴随着鼓点和歌声,展开精彩的舞蹈表演。
6. 技艺要求:《安塞腰鼓》的表演要求舞者有较高的舞蹈功底和节奏感,要求手腕柔韧灵活、肩膀和腰部协调自如。
同时,舞者还要具备较强的音乐和歌唱素养,以确保舞蹈和音乐的完美结合。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 传承与保护:《安塞腰鼓》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保护。
当地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和扶持,鼓励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艺术。
8. 影响与推广:《安塞腰鼓》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交流活动,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它不仅展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关注《安塞腰鼓》,推动了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播和推广。
9. 腰鼓文化节: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安塞腰鼓》,安塞地区每年都会举办腰鼓文化节,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安塞腰鼓教学主要内容课件PPT
腰
以高粱为大背景,极有陕北特点,
鼓 借此写他们的朴实,写他们难以掩饰的
生命的活力。
五、难点讲解
4.“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
安
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 么一股劲!”。“那么一股劲”要“挣
塞 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
安 塞 腰 鼓
三、结构分析
1.按照时间顺序,这篇课文可分为表演
安 前、表演、表演结束三个部分。请分别
塞
指出这三个部分的起讫点,并概括每一 部分的内容。
腰
第一部分(1──4段)渲染表演前安静的
鼓 气氛,突出后生们蓬勃的生命力。 第二部分(5──27段)描写安塞腰鼓的
壮阔、热烈、火爆,突出表现后生们激荡的
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第三部分(28──30)描写表演结束后,
寂静的气氛。
三、结构分析
2.第二部分中作者用“好一个安塞腰鼓”
安 划分成场面、鼓声、后生、舞姿四个层
塞
次,请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在前面加上 一个形容词。
腰 鼓
壮阔 雄浑
的场面 的鼓声
元气淋漓 的后生
奇丽
的舞姿
三、结构分析
3.文章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都渲染了寂
安 相传是古代欢迎出征的将士们凯旋时所演奏的 一种军鼓。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与当地
塞 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 不可分离。它要求人、鼓合一,高度协调。人
腰 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 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人借鼓势,鼓借人
鼓 威,酣畅淋漓。 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歌颂 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 强烈渴望;歌颂阳刚之美。 我们要在朗读中体会语言形式与文章内容 的高度统一:排比和反复在文中的应用。
横山腰鼓的作文500字
横山腰鼓的作文500字
横山腰鼓,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被誉为“东方的鼓舞”。
它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的传承。
横山,位于陕西省北部,这里的人民以其豪放、热情的性格,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腰鼓艺术。
横山腰鼓的鼓身粗犷,鼓面宽大,鼓声浑厚有力,如同黄土高原的壮丽景色一般,充满了原始的力量感。
舞者们身穿红黑相间的服装,头扎白巾,腰系大鼓,随着鼓点的节奏,他们的动作矫健有力,既有男性的刚毅,又有女性的柔美,展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表演时,腰鼓队列整齐,鼓点激昂,舞者们在田野、山坡上跳跃,仿佛是在向天地宣告他们的生活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每一个鼓点都像是他们心中的呐喊,每一次挥舞都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热烈而奔放的舞蹈,让人感受到陕北人民的坚韧与不屈,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
横山腰鼓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它更是陕北人民的精神寄托,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烈颂歌,对历史的深深记忆。
在每一次的击鼓起舞中,都能看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横山腰鼓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写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陕西榆林镇北台上演千人腰鼓百人唢呐(华商网新闻)
榆林镇北台震撼上演千人腰鼓百人唢呐简直太壮观
2月8日,也就是农历正月十二,“陕北榆林过大年”系列活动在“万里长城第一台”的镇北台,震撼上演了子洲的百人唢呐和横山的千人老腰鼓,精彩纷呈的表演让在场的千余名观者忘记了寒冷,只有欢呼声和相机的“咔咔”声此起彼伏。
当震天的唢呐声响起时,气势豪迈的老腰鼓也打起来了,这支千人腰鼓队伍,以原生态的打鼓技法打出了陕北人的生龙活虎,激情奔放,他们中有上至60岁的
老人,也有八九岁的孩童,个个显得精神抖擞,跳出红红火火的陕北年,而此刻的镇北台也焕发出新的生机,榆林人正用最热情的方式迎接四海宾朋。
虽然天气非常寒冷,但是现场的人们充满激情,腰鼓、唢呐队伍或唱或跳,每到精彩时刻,旁边的人纷纷鼓掌呐喊。
“我们年前就开始训练,希望把这种文化传承
下去,也希望能给榆林的父老乡亲带来节日的问候。
”一名腰鼓手表示。
听说镇北台有千人老腰鼓表演,许多市民早早便携家带口赶来。
随着一声悠长的唢呐开场,漫天礼花齐飞上天,镇北台的角角落落里传来声声唢呐,伴着直抵云霄的唢呐声,千名击鼓而舞的舞者亮相了,他们动作矫健有力,舞姿优美,鼓点清晰,打法交替穿插。
“腰鼓比赛比较常见,但是千人表演腰鼓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
场面真是太壮观了。
”
据了解,横山老腰鼓起源于明朝中期,是汉民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俗舞蹈,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横山也因此被
命名为“中国老腰鼓之乡“。
从去年腊月开始,横山区便积极筹划,组织具有横山老
腰鼓代表性的党岔、响水、赵石畔等乡镇村的村民和中、小学校的青少年近千人的队伍,进行排练。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地区位于中国的陕西省北部,是一个具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
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俗节庆等多种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体现了陕北地区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创造力。
以下文章将介绍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腰鼓舞。
腰鼓舞是陕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腰鼓舞是一种由男女老少共同表演的舞蹈,舞者们手拿着腰鼓,随着节奏摇摆起舞,舞姿矫健、优美,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
腰鼓舞的舞蹈动作源于农民劳作的生活场景,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朴实、勤劳和乐观的精神面貌。
腰鼓舞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了陕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除了腰鼓舞,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许多其他形式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
剪纸艺术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剪纸艺术是一种利用剪刀在纸张上剪出各种形状图案的艺术,这些图案多为花鸟鱼虫、人物山水等寓意吉祥的图案。
剪纸艺术不仅在装饰方面有独特的魅力,更是在民间节庆和婚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陕北地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陕北地区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手工艺,如刺绣、陶艺、纺织等,这些手工艺技艺在陕北地区的农村民间一直得到传承和发展。
在当今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这些手工艺技艺不仅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更是在保护和传承陕北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丰富的民俗节庆。
每年的春节,陕北地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传统庙会、表演、游行等民俗活动,其中不乏一些独特而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动。
这些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承载着陕北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是人们了解陕北地区乡土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这些传统民俗节庆,也能增进村民之间的交流与情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陕北腰鼓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
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
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
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
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安塞腰鼓由来已久,本是古代军旅以增军中士气及传递情报所用,这里是用来表达胜利的欢呼和丰收的喜悦。
颇密的击鼓声,强悍的步伐,变幻的阵势,雄壮的呐喊,尽现男子阳刚之美,在国际上极富盛名。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
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
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
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的活动时间。
活动开始前,要由庙会会长(由各村推举产生)先组织祭祀活动,称为“谒庙”:舞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敲起锣鼓,吹着唢呐,有时还要抬着整猪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庙烧香敬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并在庙内广场踢打一阵,意在娱神。
“谒庙”结束,正月初八九后,腰鼓队便开始了挨门拜年活动,俗称“沿门子”。
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锣鼓唢呐直响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众也都坐不住了。
这时,腰鼓队按村中情况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窑前表演一阵,伞头根据各家情况,触景生情演唱几段吉利秧歌,以表贺年之意。
主家则认为腰鼓队进院入户敲敲打打、跳跳唱唱,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
第3课《安塞腰鼓》-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体知识——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 长,着力点在准确表达感情的语言的运用上,往往借助 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 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 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言 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它先 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 港回归 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1996年,安塞县被 国家文化 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陕西省的安塞县素有“鼓之乡” 的美称,安塞腰鼓场面宏大,动作奔放, 节奏铿锵,人鼓合一,气势磅礴,是陕北 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也是陕北人精神 风貌的象征。1996年,安塞县被国 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你们知道中国的 “腰鼓之乡”是哪 里吗?
陕北的安塞
你们知道这 是什么鼓吗?
腰鼓
1996年,安塞县 被国家文化部命名 为“中国腰鼓之 乡”。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 型舞蹈 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 以上的历史。
安塞腰鼓表 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
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 陶 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背景链接
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中华民族改革开 放“高歌猛进”和“阵痛”的关键时期,整个民 族情绪处于“沸腾”的状态。一个民族的希望, 在于她的生机和活力,在于她的义无反顾一往无 前,在于她的坚忍不拔和百折不挠,这是一个民 族的正气、浩气和骨气,也就是一个民族的气节 和气魄。《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 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 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第三部分(28-30):写表演后安塞腰鼓戛然而止的 寂静。
整体感知——第一部分
1.安塞腰鼓的总体特征是什么?(用原文中 三个连续的词语回答)
17课 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 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 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 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 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 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 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感知课文内容: 听录音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 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 好用文中内容)。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 ,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 狂飚,展示出 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 的性 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第二板块:仿读、感知
安 塞 腰 鼓——知内容
小
结
这是一篇描写抒情性散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场面描 写,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这是生命和力量的 宣泄,这是中华民族和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文明、一种文 化。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愈捶愈烈, 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 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
都在这舞姿 和鼓点中,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第三板块:朗读、感知内容
安 塞 腰 鼓——明结构
自由阅读,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文章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来展示安塞腰鼓的艺术魅 力
好一个安塞腰鼓!
宏伟场面
雄壮声响
击鼓后生
绮丽舞姿
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
安 塞 腰 鼓
蓄势待发(1-4):(安静 )的腰鼓
静பைடு நூலகம்铺垫力量
火烈表演(5-27): (激昂 )的腰鼓
《安塞腰鼓》(原卷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3课《安塞腰鼓》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口的威风锣鼓①一群红上衣红裤子的人,就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一样的耀眼炫红。
前面的手拿铜镲,后面的拥着大鼓。
鼓声起处,如大地滚过的闷雷;铜镲闪间,似高天亮起的闪电。
雷,闪,雷,闪,雷闪,雷闪,雷闪!一只只甩起的重头鼓槌,一片片拍天的金黄镲片……②鼓槌和花镲变换起花样,一两百人的阵容,起伏推涌,推涌起伏,让人想到一次次洪峰的冲击,一座座堤坝的高垒,一排排人墙的坚持。
领舞的女子忍不住,从高台上跳下,跳入这波涛中。
波涛更加亢奋了。
从小就见识过漫漫大水、从小就担惊受怕的这群汉子、这群婆娘,把自己变成了涛,化作了浪。
③汗水在流淌,在飞迸,你的我的他的挥洒在一起,搅和在一起……怎么还有泪水?我见过黄土高坡的安塞腰鼓,见过壶口瀑布的斗鼓,却没有见过威风锣鼓这般动情,这场面太大,这锣鼓太震,这是在黄河口!④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与黄河有着紧密的关系。
以前人们听到雷声,望见闪电心就慌,大雨又要来了,黄河又要涨了!黄河九九八十一道弯,走到这里要入海了,还是汹汹浑浑,怒浪冲天,不定什么时候就冲出了堤坝,房屋不保,庄稼无收,黄河滩区多少村,哪个村没有进过水?⑤不敢想多少年前,利津以一壤之地纳千里洪波,为鲁北漕运、盐运的要道。
然而那店铺栉比、商贾云集的景象早已不再,热闹着无数船只无数人声的铁门关也埋没于黄浪之下。
不敢想迎着黄水头的王庄险工,多少次大水与坝头几乎同归于尽。
一百年间,黄河在这里摇首摆尾,决口改道了五十多次!⑥一代代人为此耗尽了时光。
春天迎春汛,秋天忙秋汛,冬天防凌汛。
滩区人把精力和财力,都用在了垫台子、盖房子上。
“爱黄河,恨黄河,离了黄河不能活。
”黄河口的百姓,对黄河体味得深,他们的手脚、他们的面容都已同黄河搅在一起,就像他们舍不去的家,那家被冲了一次又一次,垫高了一回又一回。
⑦这次看到的,是利津一次彻底的整治。
基台将新房高高托上去,整个村子都高高地托上去。
高台上瞭望着黄河,心里变得踏实。
横山,老腰鼓的记忆
横山,老腰鼓的记忆作者:王克明来源:《中华瑰宝》2020年第07期陜北文化的根本不在于特色,而在于它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存在。
那些活跃在黄土地上的老腰鼓和清醮会上的老秧歌,与陕北方言里的原音词一样,提醒我们,陕北文化是和中原文明一起从远古走来的。
刘应举曲线我一直以为,刘应举没了,横山老腰鼓就没了。
刘应举话不多,慢腾腾,甚至有点瓷哼哼。
白羊肚手巾系他头上,黑棉袄、棉裤穿他身上,一根长腰带系了几圈,羊毛袜外面穿遍纳鞋,憨憨笑着被我们推进腰鼓场中,抿着嘴尴尬。
但鼓点一起来,他忽然变了个人。
只见他眼睛一闭,双肩一抖,人还没动,下巴先抬,左右晃头,一股子“能”劲儿端了起来。
大鼓一捶,他先慢踢一下右腿,沉稳;然后两个肩头一抖,胳膊并不伸直,就甩上甩下,鼓槌上的红绸划出曲线。
敲过腰鼓,略略一沉,又缓抬肘,甩小臂,从下往上交叉,呈两条弧线,前槌打到后鼓。
再“唰”地一展,腰胯一摆。
待双肩再抖时,他已是蛇形身段,一溜曲线。
便甩左腿,踢右腿,掏腿转身,跳起换步,左腿甩在右腿弯后,又往起一蹦,两腿弯曲叉开,蹬在黄土地上。
刚刚踏起烟尘,我们还没叫好,他接着抖肩甩胯,转身带腿,眼还闭着,嘴还抿着,却更摇头晃脑,恣意非常。
他发力收束,张弛有度,缓急和谐,连贯灵动,转身时甩出曲线,踢打中往上螺旋,转动生风。
在延安插队时,刘应举的老腰鼓让我们看得目瞪口呆。
这不是我们打的那种腰鼓,不是岑彭马武、气势阳刚,让人看他外在的英勇,而是忘我无我、神气活现,只管自在随心。
他说老人手上就这么打腰鼓,那是男人气概,但力度有范,节奏有韵。
核心不在打,而是转,身子一抖一晃一旋转,就甩起胳膊甩起腿。
甩起来了,就有曲线了,如行云流水,团团黄尘旋转上升。
从此,瓷哼哼的刘应举和行云流水的刘应举同时留在我们脑海,印在我们心中。
至今聊起,大家都不离“曲线”二字。
他年老后打不动腰鼓了,村里也没人学他的腰鼓。
前年,村人来信说刘应举殁了。
他的离世,让我们悲哀,悲村中老友的踽踽远去,不再见笑容可掬;也哀那行云流水的消散飘离,老腰鼓了无余迹。
安塞腰鼓(原卷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阅读专项训练(部编版)
第3课安塞腰鼓第一部分:课内阅读(一)(四川南充市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安塞腰鼓(节选)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裳。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1.作者用“一群茂腾腾的后生”这句话做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2.选文为什么要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和他们的衣衫,又写他们的沉稳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3.“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在选文中找出表现这群后生的两个比喻句,并分别指出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二)(2020年山东菏泽八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好一个安塞腰鼓!②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③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④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⑤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⑥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5.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6.“好一个安塞腰鼓!”能否改为“安塞腰鼓好啊!”为什么?7.第②段用了______、______、______三个词语形容后生们擂鼓的动作,突出的是后生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______。
陕北年味浓
陕北年味浓作者:白英来源:《中华手工》2014年第01期喜庆的锣鼓敲起来,嘹亮的唢呐吹起来,欢快的秧歌扭起来,高亢的信天游唱起来。
广袤的陕北黄土地,连空气里都是过年的味道!原始粗犷的黄河放赦,神秘古老的横山牛王会,流光溢彩的铁水打花,喜庆吉祥的陕北剪纸,这浓浓的乡土气息,千百年来在这连绵不绝的黄土高原上尽情演绎,把陕北过大年讲究喜庆、传递热情、盼望吉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表现得淋漓尽致!佳县放赦:狂欢中祈福2013年正月里,我乘车赶往陕西佳县,起伏的山峦不断向后退去,许多农家的窑洞上贴满了各式窗花和对联,远远看去,红艳艳的剪纸作品,像一团团红霞,照暖了农家屋舍,也照暖了行路人的心。
我此次行程的目的,是要去亲历这块古老土地上每年春节都会举办的民间祈福祭祀活动―放赦。
放赦是陕北佳县白云山地区的一种道教年俗活动,也是宝贵的民俗文化遗产。
陕北佳县住在黄河岸边的人们认为,白云山是神山,有神路,一头连黄河一头连山巅之上的八仙。
每年正月,人们将八仙从山顶放入黄河祭奠礼拜,以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到达佳县峪口乡谭家坪村的时候,见一队人马在主持的引导下,从神坛处敲锣打鼓吹着唢呐,缓缓向村头走来。
寺院里供奉了一年的赦人、赦马被请出来,放在院子里。
扛赦的人告诉我,年前都要重新装扮,涂彩刷新,村里的姑娘媳妇们会争着来做这事儿,看着简单,但是糊好,却要经过剪彩纸、贴云纹、牵金丝、印花、粘须等十几道工序。
经过精心装扮的时值、日值、月值、年值四位天神,各骑一匹五彩奔马,威武英俊,威风凛凛;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汉钟离、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何仙姑八位神仙个个神采奕奕。
其中,最惹眼的就是那个和蔼可亲的太上老君了,只见他身驾仙鹤,白须飘飘,惹得围观的孩子们时不时偷偷伸出小手去摸摸这里又摸摸那里。
这些赦人、赦马都是用当地最坚硬的枣木雕刻而成的,个个形象鲜明,神采飞扬。
十时左右,扛赦的汉子们将赦人赦马从窑洞里请出来,一人扛一个上山顶,一个小时后,全部人马都上到山顶。
陕北榆林过大年作文仿写安塞腰鼓
陕北榆林过大年作文仿写安塞腰鼓英文版:In Yulin, northern Shaanxi, the atmosphere of celebrating the Chinese New Year is as vibrant and passionate as the Ansai waist drum. As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deepens, the city of Yulin immerses itself in the rich aroma of the New Year. On every street corner, red lanterns are hung high, symbolizing prosperity and good fortune for the coming year. Each household's windows are adorned with paper cutouts and couplets, and the words spoken between them reveal their hopes and blessings for the New Year, filling the air with joy and celebration.What makes the Chinese New Year in Northern Shaanxi particularly memorable is the lively temple fair and the exciting yangko dance. The temple fair is a bustling scene with various stalls offering a wide array of snacks and handicrafts. People crowd the aisles, filled with laughter and chatter. The yangko dancers, dressed in colorful costumes and holding brightly colored fans, dance to the drums, their movements energetic, captivating the audience.And in Yulin, the quintessential part of celebrating the New Year is the regional cuisine. Oil cakes, stewed dishes, and braised mutton-each dish is a testament to the flavors of Northern Shaanxi, leaving a lingering taste in one's mouth. On the dining tables of every household, these delicacies are laid out, and families gather together to enjoy the bliss of reunion and the delicious food.Celebrating the Chinese New Year in Yulin, Northern Shaanxi, is not just a feast for the eyes but also a purification for the soul. Here, one can sense the rich atmosphere of the New Year and the warmth and hospitality of the people of Northern Shaanxi. They interpret their love for the New Year and passion for life intheir own unique way.中文版:陕北榆林,过大年的气氛就如同安塞腰鼓般热烈而奔放。
陕北腰鼓民俗作文
陕北腰鼓民俗作文
《陕北腰鼓》
哎呀呀,说起陕北腰鼓啊,那可真是带劲得很嘞!
我记得有一次去陕北玩,正赶上那里有活动在表演腰鼓。
哇塞,那场面,简直绝了!人们穿着鲜艳的衣服,红的、绿的、黄的,那颜色可真鲜亮。
一个个精神头十足,就像要把浑身的力气都使出来一样。
那些敲腰鼓的人,腰上系着红绸子,手里拿着鼓槌,“咚咚咚”地敲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
他们的动作那叫一个豪迈,胳膊甩起来好像要飞起来似的,腿一踢能踢得老高。
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那股子高兴劲儿,就像中了大奖一样。
我就站在旁边傻傻地看着,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了什么精彩的瞬间。
我看着他们打着腰鼓,一会儿排成一列,一会儿又围成一个圈,变换着各种队形。
那腰鼓的声音好像有着魔力一样,让我的心也跟着“怦怦”直跳。
看着看着,我都忍不住想上去跟着一起跳一跳。
我觉得这陕北腰鼓不仅是一种表演,更是陕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的展现。
它就像是陕北大地上的一团火,燃烧着,跳跃着,让人感受到无尽的活力和热情。
啊,陕北腰鼓,真的是太有魅力啦,每次想到那次的经历,我心里都热乎乎的,对那热闹的场面念念不忘嘞!
这就是我对陕北腰鼓的印象,真希望还能再去好好感受感受那震撼的场面呀!。
安塞腰鼓课件
安塞腰鼓是流传在陕西省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群体艺术,展现了陕北人民的一腔热血,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刚劲激昂,气势磅礴,浑厚雄壮,威猛刚烈,铿锵有力,舞姿优美,潇洒大方,流畅飘逸,快收猛放,有张有弛,群而不乱,变化多端等特点。安塞腰鼓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
1.壮阔、火热、豪放的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孕育的,可文中为何提到多水的江南?与安塞腰鼓有什么关系?
江南的水更多表现的是清秀柔美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的元素是粗犷的,这是生命力量的对比。在作者看来,黄土高原上的人“朴实”“沉稳”“安静”,他们还保存着生命的“元气”,相比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少了些浮躁,缺了些世故。黄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多水的江南,已经流逝了许多,改变了许多。
第一部分(1-4):
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是生命和力量的赞歌。
第二部分(5-27):
写鼓声戛然而止,与开头相呼应,以静衬动,写人们沉醉在安塞腰鼓所带来的心境、意境当中,突出它的感染力强。
第三部分(28-30):
同学们诵读课文,说说课文三个部分分别应该怎样读?为什么?
3*我国大西北黄土高原上享有“天下第一鼓”的美称。在这样激越的舞蹈面前,我们谁都会觉得它美、好、精彩。可是真要我们用文字去描述这舞蹈,却又会觉得很难很难,会感到言语的匮乏。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这篇课文——《安塞腰鼓》,欣赏刘成章作家的精彩文笔吧!
安塞腰鼓介绍
安塞腰鼓又名“打腰鼓”,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10月1日那天安塞腰鼓参加了国庆六十周年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游行演出。
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
并编成冀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中第二十九课和苏教版语文6上语文书中第十四课《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概述安塞腰鼓,沉重、强烈的鼓声,欢快、健美的舞姿,充分体现了陕北人民豪迈粗犷的性格特征和坦荡炽热、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
据有关资料记载,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树杆包以羊皮,携于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
后来,又用于报警和作战。
到春秋战国时达到鼎盛,且以秦国为最。
以后各代多用刁:边塞守卫,击之以报警号令和助战。
到了宋代,多用于边关。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
今天的安塞县,就是当年北宋与西夏国(今宁夏)的边界,为安定边塞方设“安塞县”。
“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历千年而不衰,并且成为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
据调查,安塞县12万人口中,约有1万户人家有腰鼓,会舞弄者达五六万之众。
[1]安塞腰鼓- 历史发展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源远流长,寻根溯源,还得从鼓说起。
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
锣鼓敲起来,彩绸舞起来,花伞撑起来,秧歌唱起来,一年一度的新春秧歌
锣鼓敲起来,彩绸舞起来,花伞撑起来,秧歌唱起来,一年一度的新春秧歌闹红了陕北黄土高原的村村镇镇、沟沟洼洼。
无论男女老少都争着闹,抢着看,图个红火热闹,为个喜庆欢乐。
整个延安处于一个舞的世界,歌的海洋。
闹秧歌是具有民族和地域性的一种传统民间娱乐艺术活动,它起源于北齐时期,在北方属于一起祭祀活动,又名叫“阳歌”。
在南方水稻之乡,人们插秧时所唱之歌又名叫“秧歌”。
明初时传入陕北与舞稻的相结合。
陕北秧歌和“榆林小曲”一样,也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陕北秧歌经过陕北人民千百年来的不断丰富与创造,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在形成为黄土地一种独特的艺术品种,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灿烂珍品。
到陕北过大年(推荐)陕北地处黄土高原,这里地貌独特,文物古迹众多,民俗风情古朴,民间艺术非常丰富。
陕北人过春节十分隆重,节前十多天,人们就忙着购年货,做年夜饭,所以年前的集市很是热闹。
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将窑洞装饰一新,窗户、门扇要贴上窗花和对联。
从农历正月初三开始,农民们便自发地组织起腰鼓队、秧歌队,挨家挨户去拜年(当地人称为沿门子)。
陕北的秧歌、腰鼓的各种民间表演形式较多,仅延安地区就有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黄龙猎鼓、志丹扇鼓、黄陵抬鼓、富县飞锣、延川大秧歌等。
这些异彩纷呈的秧歌活动从农历正月的初三开始直至正月十五达到高潮后结束。
陕北农村仍然保留着春节前后办婚事的习俗,在较偏远的山区可见到吹着唢呐、敲着锣鼓、牵着毛驴来迎亲的队伍,场面非常热闹。
炮仗响起来,春联贴起来,锣鼓敲起来,秧歌扭起来。
陕北人过大年讲究一个喜庆,图的一个热闹,盼望一个团圆、吉利,祈求一个来年的四季发财、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阖家和睦、财源广济和风调雨顺!陕北人把过年当作一道坎儿,三十这边为月尽,意下让所有的不吉利、不顺气、病病灾灾、魔魔难难全部弃掉。
过了除夕是春节,就成来年了,万象更新,将把所有的好运气、好财气、好人气接纳进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欢腾老腰鼓:在陕北过大年作者:来源:《旅游纵览》2011年第02期陕北我是去了多次了,其中两次是有点特殊的:有一次是1997年春节去的,一个人背了一个大旅行包,在延安和安塞的沟沟峁峁里转悠了13天,拍摄了一大堆现在看起来后悔得要死的照片;另一次便是两年前了,还是春节去的,这次准备的也好,感觉也好,要比上一次春节到陕北满意得多了。
从选点看,这次的最大特点,就是我和朋友王永强直接选择了一个深山里的小山村,住了下来,一呆就是5天,这个年才算过出来真正的陕北年味来。
关于腰鼓的起源就在腊月二十九的晚上,我们在山村里转悠了一天之后,迎来了一个叫李成元的老汉,由于我们是奔着村里的老腰鼓来的,于是,我们就聊起了他再也熟悉不过的老腰鼓。
“横山腰鼓”广泛流传于横山县各乡镇村落,是当地最为普及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深受陕北群众喜爱,有“腰鼓正宗窝子”之美称。
腰鼓一般穿插在秧歌队中进行,但也有单独表演的。
传统腰鼓只限男性踢打,20世纪60年代后,女性也打,只是有别于男性的动作风格。
然而,在张存有地村,至今也没有女性打腰鼓的先例,他们依然秉承着那样的老规矩。
关于腰鼓的起源,李成元说,说法有几种。
其一,基于横山地处陕西北部边缘,与鄂尔多斯部的乌审旗相连,自古就是兵家逐鹿的地方。
相传最早戍守长城的军士,身戴腰鼓作为报警工具,发现敌情即鸣鼓为号,一传十,十传百,以此传递消息。
在骑兵阵战冲锋中,也以腰鼓助威,激发将士作战斗志。
鼓是战场上指挥将士前进冲锋的号令。
锣是收军的号令。
打了胜仗,将士们夜间燃着熊熊篝火,鸣锣击鼓,狂欢起舞,庆祝胜利。
走的场子“大滑四门”“黑驴滚昼”“转九曲”“十二莲灯”等便是战时的阵图。
边民久居塞上,也习而为之。
于是腰鼓的应用逐渐由战事扩展到民间娱乐之中,长久演变下来,便形成今天的豪放激昂,刚劲有力,带有军旅战阵色彩的腰鼓艺术。
也有传说,古时牧羊人,为了调整自己孤寂单调的放牧生活,用一截树根挖成空洞,两头绷上死羊皮,制成鼓,敲而训羊,兼作娱乐。
后来加上即兴表演动作,再同吹打乐配合,就发展为今天的淳朴奔放、自由洒脱、富有山野风格的腰鼓艺术。
还有种说法,腰鼓是从祈神的迷信活动中逐渐由祭祀舞蹈发展而来的。
古代劳动人民逢年过节遇庙会,用打腰鼓的方式娱神,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他们模仿战鼓形式,把它挂于腰间,加进去形似蒙古人“跳鬼”的动作和自己兴高采烈时的表演,形成一种带迷信色彩的腰鼓形式。
李先生倾向于第一种。
从张村有地村龙王庙古石碑上得知,张村有地村腰鼓源远流长,因腰鼓表演豪放激昂、刚劲有力,并带有军旅战争色彩,历久弥新,广为流传,现在人称其为“老腰鼓”。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老腰鼓子依然成为了当地人逢年过节不可缺少的东西。
由此可见,腰鼓艺术产生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一种完整而富有独特风格的表演形式。
它根植于劳动群众之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1946年春节,张村有地村腰鼓艺人李应海、李树祥、李应和、李生章和李开旺等带领其他艺人在延安组织秧歌队演出轰动延安城,受到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高度赞扬。
那时候,张村有地村腰鼓被称为“胜利腰鼓”“翻身腰鼓”,最具有时代气息的群众性歌舞活动。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腰鼓很快普及至各个行政区乃至全国。
最近几年,县里市里慢慢对老腰鼓重视起来,老腰鼓又焕发了青春一般,如今已经走出了黄土高坡,走近了各种庆典,也走进了大都市人的视野,更走进了中央电视台,通过荧屏又走向了全国、全世界。
除夕夜里的欢腾在陕北,每年春节来到,“锣鼓一响,喉咙发痒”,人们就开始筹办娱乐活动,有的地方也叫“热闹”或“闹红火”。
在张存有地村,这件事可是大事。
张存有地村的老腰鼓是有组织的,主管一年间村里热闹事宜的人叫会头,基本的安排都要靠他,村庙也要他来管理。
此外,每年的春节老腰鼓打完以后村里还会通过一种仪式选定管理老腰鼓以及服装道具的人,叫社家。
三十这天,会头要安排人到村庙打扫卫生,社家要集中所有老腰鼓队的家当,从自家仓库里取出来,先是清扫再是晾晒,以便第二天使用。
天色将晚,村中各家各户都冒起了阵阵炊烟,农家的除夕宴开始准备了。
这顿饭很讲究,鸡、鸭、鱼、肉就不必说,更有自家的粉汤炖羊肉和自酿的黄米酒,通常都是双数,十大碗、八大碟,满得冒尖,图的是年年有余。
年宴前放炮、烧香、叩拜完神仙祖宗年宴这时就正式开始了,大块吃肉、大口喝酒,不时还会唱起了酒曲。
这顿饭吃得很长,你若这时出去走走,定会被每家每户传出的欢声笑语所感染。
除夕夜还有守夜的习惯,全家人一起玩耍,大人要在小孩的枕头下放炮仗、大蒜、面花和压岁钱。
院中要挂起长明灯,院子里用炭堆起来高高的“旺火”,通红的火堆照亮了整个院子,昭示着当年全家兴旺红火。
年纪大的人按习惯在自家的锅里放些吃的东西,这叫“照锅”,代表一年不愁吃喝,在门口放把菜刀或斧子,这叫“照门”,驱邪避魔,四季平安。
鸡叫头遍,人们争先放炮迎灶神,开始和面包饺子,饺子里还放一些硬币,谁吃到运道好有福禄。
除夕的晚上,我们得知村里人会在零点过后抢先到村委后面的村庙里上香,谁抢得了第一注香,谁将是村里一年中最幸运的人。
我们在自己动手吃过饺子后,不到零点的时候,王永强说,我们先去村庙里放一挂鞭炮吧,因为我们只有鞭炮。
后来老王一个人跑到了村庙放了一挂鞭炮回到村委,高兴地说,我们成了村里最幸运的人了。
似乎我们的鞭炮声提醒了村人,很快村庙里就有了连续不断的鞭炮声,那一定是村人们开始到村庙里敬香了。
于是,我们又拿起相机,来到了村庙,一直拍摄到黎明时分。
尽管外边是寒气逼人,拿相机的手也被冻得发麻,但看到如此的热闹,城市里怎么也不会见到的如此淳朴独特的年俗,让我们沉醉了,只是记得拍摄。
身边周围的炮竹声越是脆响,越是显得年夜陕北的这个小山村的寂静。
远远望去,隐隐约约、影影绰绰的灯笼,像极了洒在高高低低的山丘之上的星星,红红的,又像是一簇簇火苗。
这火苗正燃烧着陕北人的年夜,燃烧着小村人的幸福和希望。
新年头一天就“闹秧歌” 闹腾了大半夜的村庄似乎累了,快天亮的时候显得是那样的安静,曙光慢慢地在村里起起伏伏的山间铺开来,暖暖的调子,令人着迷。
当阳光慢慢放大,照亮整个大地的时候,村里似乎突然又醒来,村里过年最热闹的“节目”就要上演了。
张存有地村的老腰鼓至今不允许女人打,这在陕北不多见了。
作为横山老腰鼓的发祥地之一,张存有地村也是今天老腰鼓保存最原始和最完整的地方,它保持着老腰鼓自清以来的完全传统的东西。
而新年头一天就出门“闹秧歌”也是这个村有别于其他地方的一大特点。
张存有地村要比别的地方提前两天,就开始了“热闹”。
初一一大早,我们被社家邀请到了他们家,一是代表了村人的热情,二是为了拍摄方便。
吃过早饭,村里人已经开始三三两两的前来聚集。
每年过年打老腰鼓,不用人喊,只需敲鼓,人就集中了,村里只要身手还能跳得起来的,可以随意参加,整个活动结束参加的人会有犒赏,其实也只是当地的一些土特产再掺一些糖果之类的东西,香烟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这年依然是老规矩,长长的唢呐一吹,直径快一米的大鼓一敲,社家的院子里马上热闹起来。
一般来说,过年闹老腰鼓先从社家开始,等到人员到齐披挂整齐了,社家依旧做过老腰鼓开始的祭拜仪式,队列排好,院子里立刻喧腾起来。
这就像是从初一到初三整个活动的序幕。
终于见识了古老的老腰鼓了,果然不一样,果然气势不凡。
据说,横山腰鼓分文、武两种。
“文腰鼓”俗称“老人腰鼓”,一般由老人和孩子组成,3个老人配一个孩子,意为返老还童,延年益寿。
动作表演又称“下三路”,“即缠腰打”“掏腿打”“转身打”。
表演显的稳沉平缓,风趣诙谐。
“武腰豉”俗称“后生腰鼓”,也叫“上三路”。
均由小伙子表演,动作幅度大,力度强,节奏快速多变,舞姿强健有力,“快而不断,犯而不乱”。
动作为“转身击鼓踢腿打,跑跳腾空接跪打,蹩蹦有力跨步打,翻个斤斗蹲步打”。
作为横山腰鼓的代表,张存有地村的老腰鼓传统表现形式有:小场腰鼓、四人腰鼓、老腰鼓、新腰鼓4种。
小场腰鼓、四人腰鼓、老腰鼓、新腰鼓4种。
社家一结束,老腰鼓队就边敲打便向村庙行进。
这更是不可变更的。
每年的老腰鼓闹红火,首先就要到村庙表演,叫拜庙。
接着是离村稍远的龙王庙,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口平安六畜兴旺。
龙王庙又是每年选社家和祈雨的地方。
龙王庙完毕,时间已是下午两三点了,队员们累了也饿了,就各自回家吃饭。
初二早上,又是集中从社家院子里出发,年节最热闹最长的活动“沿门子“也就开始了。
这便是陕北的“秧歌拜年”。
更有意思的是,两天的沿门子总算结束后的初三晚上,全村人会集中到社家院子里,堆起两堆高高的“旺火”,先是老腰鼓队表演,算是给全村人的集中展示和娱乐,表演中不断穿插玩旱船、地方小戏等等节目,一时间,村子里的年节达到了又一次的高潮,欢声笑语、锣鼓声声、伞头放歌,孩童耍闹,整个山村在红彤彤的旺火中升腾了。
“沿门子”也就在这热腾腾的气氛中结束了。
几天下来,我们在老腰鼓队的前前后后跟着跑遍了全村的沟峁山坳,累着并快乐着,同时在拍摄中陶醉了。
热闹完了,村人们走亲戚、串朋友,开始了新一轮的激情和快乐。
其实,这里的年还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以后才算慢慢消停下来,更为火爆更能点燃人们身心愉悦和精神火种的陕北年俗,会像往年一样一个都不会少。
这似乎预示着陕北人一年中美好新生活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