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魏晋南北朝的走向重新统一

合集下载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三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三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板块三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国家的发展[时空定位][阶段特征]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1.政治:国家分裂,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出现民族交融;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2.经济: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3.科技文化: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交融的特点;书法成为自觉艺术,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二、隋唐时期(581~907年)1.政治:中央集权加强,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3.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

第5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1.历史背景:(1)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

(2)社会矛盾:①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②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关系,激化了民族矛盾。

③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图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巩固统治。

2.措施:3.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4.历史作用:(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它跨越了公元220年至589年,总共持续了369年。

这段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政治分裂、经济衰落和文化繁荣。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汉朝的瓦解,导致了政治分裂和地方割据的局面,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局面。

一、政治分裂与统一的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期,分裂的现象十分明显。

公元220年,三国时代的魏国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

到了西晋时期,外族入侵加上绥德之变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了晋朝的分裂。

接着,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逐渐明显,出现了南北朝的局面。

不过,尽管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相当长的统治分裂时期,但在不同时期还是出现过意想不到的统一和复兴。

其中最伟大的就是东晋时期的刘裕,他统一了南北,建立了南北朝中的刘宋朝,并恢复了魏晋时期的中央制度。

此时,虽然国家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总体上已经向着统一和繁荣的方向发展。

二、政治割据与分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很难同意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统治方式,因此,许多地方都发生了割据的局面,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它自己的势力。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几位出色的领袖,但它们不能持续地统治整个国家。

与此同时,政治不稳定导致了帝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下滑。

江南文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中最著名的一种,它包括了千古爱情故事《红楼梦》、著名文化人物如《蜀见白帝城图》的作者诸葛亮等。

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的不稳定,文化与经济的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三、统一的仪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终的统一标志是581年隋文帝杨坚的登基。

在登基仪式上的一个经典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统一是如何经历了在王朝兴起之前的政治乱象。

当时,杨坚在禅位前,时间订在宵夜时分,人们在城堡中炫耀着刈泪与怀旧心情,这些都描绘了魏晋南北朝经历的那些动荡不安的时期。

最终,隋朝的建立标志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结束。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与隋唐盛世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与隋唐盛世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与隋唐盛世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它上承秦汉帝国的消亡,下启隋唐盛世的兴起,长达360 余年的时间实在是一段民族大分化、大动荡、大融合的历史,对统一王朝的再次形成并走向兴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东汉末年由于宦官、外戚专权,地主、豪强兼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统一的王朝统治实在无法维持下去,终于在农民大起义的号角声中土崩瓦解。

继之而起的三国鼎立,虽然对立的三方都想以自己的实力和方式问鼎中原,重新统一天下。

整日攻城略地,争战不已,但终究无法改变其分裂形势。

三国之后,西晋的暂短统一也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未几又陷入更大的分裂割据之中。

以东晋为首的汉族统治集团偏安江南一隅,北方则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拉开了民族大分化、大融合的帷幕。

三国时期的分裂战争及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使中原地区长期受到战争的摧残, 人口锐减,百姓流离, 土地荒芜, 广阔空旷的空间为周边少数民族的内徙提供了条件。

于是两汉以来居住于塞垣内外的各少数民族纷纷内徙, 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 用战争的手段不断扩大领土面积和活动范围, 其中以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为主, 他们前后相继, 在中原大地演出了一幕幕激烈悲壮、生动传神的大剧。

一、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内徙周边少数民族的内徙, 并非始自魏晋, 而是从汉代开始。

例如匈奴在东汉时期就至少有约50 余万人陆续内附[ 1] 。

其后, 曹操又将这些内徙之匈奴人分为五部, 使各居其地。

晋太康中, 匈奴五部的地域分布是“左部居太原兹氏, 右部居祁, 南部居蒲子, 北部居新兴, 中部居大陵”,“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 2] , 即今山西省汾河流域, 在内徙各少数民族中占有一定优势。

羯人石勒在长安称帝, 其拥护者应是以其本民族百姓为主的。

石勒的继承者石季龙在和前燕作战时, 曾以“五丁取三, 四丁取二”的比例简选兵士, 最后连同在邺城的军队, 共组织起50 万人的队伍。

魏晋南北朝的王朝更替与社会变革

魏晋南北朝的王朝更替与社会变革

魏晋南北朝的王朝更替与社会变革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王朝更替频繁,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是东汉末年的混乱局面,而王朝更替和社会变革则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朝更替是由于政治的不稳定和军阀割据造成的。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严重,宦官干政,导致了社会的动荡。

而在这个时期,各地军阀势力强大,相互争斗,导致了王朝的更替。

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魏、蜀、吴、晋等多个王朝,这些王朝的兴衰与军阀之间的斗争密不可分。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革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

在政治方面,这个时期的王朝更替导致了政权的不稳定,各地军阀割据,使得政治中心的权力分散。

这种分散的政治结构,对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农业生产衰退,商业停滞,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在文化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文化人物,他们的作品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再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朝更替和社会变革也与民族大迁徙有关。

在这个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造成了社会的动荡和王朝的更替。

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社会的稳定,也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外来的影响。

同时,这个时期的王朝更替也导致了南方地区的兴起,南方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发展。

最后,魏晋南北朝的王朝更替与社会变革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王朝更替,使得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时期,很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在这个时期涌现,他们的作品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朝更替与社会变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王朝更替由于政治的不稳定和军阀割据造成,而社会变革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

这个时期的王朝更替和社会变革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后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从公元220年开始到589年结束的一个时期。

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标志着东汉帝国的灭亡和隋唐帝国的兴起。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社会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治动荡和文化变迁,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动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社会各方势力纷争不休。

魏晋南北朝的建立源于东汉末年的分裂,自东汉献帝起,中国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分裂为三国魏、蜀与吴,随后形成了西晋、东晋、南朝宋、南朝梁、南朝陈、南朝齐和北魏等七个朝代。

在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割据势力不断崛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衰败主要因为政治制度的混乱和官僚机构的腐败。

各地割据势力的抬头也加剧了政治动荡。

这些政治动荡对于中国的统一和国家的发展都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二、文化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变迁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大转型。

汉末乱世和政治动荡导致了社会结构的解体和民族士族的衰落。

在这一时期,新兴的士族与传统的士族并存,社会上涌现出了一批才思敏捷的士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人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文人成为社会精英,他们在政治、文化和学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文人重视个人情感和主观表达,形成了儒家学说的变异和发展。

这一时期,诗、词、赋等文学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再次,佛教的传入和兴盛,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兴起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宗教思想和精神追求。

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和文化变革的重要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分裂导致了中国的分裂局面长期得不到解决。

直到隋朝的统一,中国才重新实现了统一。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验为后来的统一政权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变迁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

诗词文学的发展、佛教的传入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都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论魏晋南北朝的走向重新统一

论魏晋南北朝的走向重新统一
/ 南北政权都重视通往淮河流域的水道, 使长江、黄 河间的水路交通进一步拓展 0[ 7] 。这些水道的开凿 或疏通, 无疑为隋代的大运河开通打下了基础, 并使 以后隋唐的大统一少了几分地理上的障碍。由此尽
管政治上是分裂的, 经济交往却很寻常, 证据之一就 是诸朝的商业税越来越成为官方的重要收入。不仅
此外, 对南方政权而言, 蜀地雄居上游, 有顺流 而下之势; 而保江必先保淮, 淮地一失, 不仅建康暴 露, 北军也能共得舟楫之利, 故益、淮之失决定了整 个陈朝不过苟延残喘而已。隋文帝所采纳的伐陈策 中, 就以 / 益、信、襄、荆、基、郢等州, 速造舟楫, 多张 形势, 为水战之具 0[ 8] 1178。一旦决定伐陈, 蜀、汉两 江北军轻舟直下, 南军不重兵抵御, 必乘势而进, 如 聚船与之决战, 则江防空虚, 武昌以下, 都可渡江, 南 方必顾此失彼。因此到了陈朝, 统一的时日就取决 于北方自身形势的发展了。
最后落实在一统观念的强化。当时南北分裂, 但交往频 繁, 南、北朝间 国书往 来, 本来的 套话是 / 想彼境内宁静, 此率土安和 0, 后来为 / 欲示无外之 意 0而 不 分 彼 此, 改 成 / 想 境 内 清 晏, 今 万 国 安 和 0[ 8] , 2028 并取得南北一 致的认同。至于深层观念 上的趋同更是无微不至, 如 / 正是北朝规制、南朝影 响和地方特色杂错交织在一起, 才形成青州地区南 北朝时期 地方文化的丰 富多彩的内 涵 0[ 11] 。又如 / 在北魏宣武帝即位后 50年中 ( 亦即南朝梁武帝在
/ 河桥孟津, 解券输钱 0, 就是沿途旅舍, 也对 / 交易 贸迁 0者 / 依客舍收钱 0[ 5 ] , 1502-1503 追求末利。东晋南 朝更是如此。证据之二是南北之间还常设 / 互市 0。 早期如前秦苻健 / 于丰阳县立荆州, 以引南金奇货、 弓竿漆蜡, 通关市, 来远商, 于是国用充足, 而异贿盈 积矣 0[ 5] 。 2870 后 来北魏 / 又 于南垂立 互市, 以致南 货, 羽毛齿革之属无远不至 0[ 4 ] 。 2858 地方上如魏崔 宽为陕城 镇将, 以 / 恒农 出漆蜡竹 木之饶, 路与南 通, 贸易来往, 家产丰富, 而百姓乐之 0[ 8] 792。又如北 魏占领淮河流域后, / 江南无复鳆鱼, 或有间关得至 者, 一枚直数千钱 0[ 9] 751, 但也有人一下子购得鳆鱼 三十枚者, 可见交易量还是不小的。即使在打仗时 也未停止, 如高季式 / 为都督, 随司徒潘乐征江、淮 间。为 私 使 乐 人 于 边 境 交 易, 还 京, 坐 被 禁 止 0[ 8] 1149。而这种商业上的利 益, 致使北魏缘边州 郡的官 员 / 皆无 防 寇御 贼 之心, 唯有 通商 聚 敛之 意 0[ 8] 1714。另一边如梁时 / 郁洲接边陲, 民俗多与魏 人交市 0[ 10] 272。凡此, 可见南北边境交易规模之大 和影响之深。魏分东、西后, / 士人仍缘姻 旧, 私相 贸易 0, 虽有禁令, 但 / 犯者非一 0 , [ 8] 2013-2014 后来不得 不放松。又如北 齐 / 旧制, 以 淮禁 不听 商贩辄 度 0[ 8] 2879。苏琼为徐州行台左丞, 行徐州事后, 听两 淮通籴粮食, / 遂得商估往还, 彼此兼济, 水陆之利, 通于河北 0[ 8 ] 。 2879 这种情况当然是促进统一的因素 之一。

试析魏晋南北朝的走向重新统一(一)

试析魏晋南北朝的走向重新统一(一)

试析魏晋南北朝的走向重新统一(一)论文摘要:魏晋南北朝的走向重新统一并由北方政权隋朝完成,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意识和经济发展所构成的背景,二是当时南北之间政治军事实力的对比。

论文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隋;统一;文化意识;经济发展;政治军事实力公元589年,隋朝重新统一了中国,魏晋南北朝作为一个以南北分裂为主的历史时期,就此结束。

如果说历史上充斥着偶然事件的话,这却是一个必然会发生的结果,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意识和经济发展所构成的背景,二是当时南北之间政治军事实力的对比。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呈现诸多分裂割据的局面,但促成统一的因素却在悄悄萌生。

首先是流民和移民的大潮推动了语言文字的交流。

“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已来,固常然矣”。

但如果彼此老死不相往来,那么其言语之间的差异就会越来越大。

而移民的往来打破了这种隔阂,因为移民和原住民之间总是要交流的,他们就会寻找出新的交流约定来。

西晋后洛阳的正音“南染吴、越,北杂夷虏”及东晋长江下游扬州“侨吴混合之语音最盛行”,而且“此种相互同化作用范围甚广”。

与此相关的是,进入中原的各个少数族的本族语言也渐渐地在生活中消失。

语言文字的统一成了走向政治统一的前奏。

其次是生活习俗的混一,主要在于游牧习俗与农耕生活的相适应。

本时期的民族问题,不是在边境上的攻战,而是在中土的如何相处。

其民族融合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步:第一是交往;第二是杂居;第三是普遍的通婚;第四是文化和行为准则的认同。

对少数族的上层,农业化和汉化是一致的。

为了统治,他们要与汉族打交道,就会率先学习汉语言文字,如稽胡“又与华民错居,其渠帅颇识文字”。

这种结果是惊人的,“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

后染华俗,多不能通”,至北朝后期竟需“录其本言,相传教习,谓之‘国语”’!接下来是文明感染,如土族的风气对他们有较大的吸引力,若魏道武帝也服寒食散,以致“药数动发”。

晋朝的东晋时期南北分裂与江南统一

晋朝的东晋时期南北分裂与江南统一

晋朝的东晋时期南北分裂与江南统一晋朝的东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间发生了南北分裂与江南统一的历史事件。

本文将探讨这一时期的背景、原因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背景东晋时期,国家地位相对较弱,面临着来自外敌的威胁,同时内部政治斗争激烈。

西晋的灭亡使得中国陷入分裂状态,南方地区的势力开始扩张,与北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东晋时期的南北分裂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二、南北分裂的原因南北分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因素:南方地区地势低平,水域丰富,交通便利,助长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相比之下,北方地区多山川,交通相对不便,南方经济相对落后。

2.军事因素:南方地势复杂,山水相间,易于设防,南方势力相对更强。

而北方地势开阔,易于骑兵作战,北方势力相对更强。

3.政治因素:东晋时期政治斗争激烈,朝廷内部派系争斗不断。

这种分裂的局面使得南方地区的势力得以扩张,最终导致南北分裂的局面。

三、江南统一的过程在南北分裂的大背景下,江南统一逐渐形成,并最终实现。

江南各国家的统一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刘裕统一南方:刘裕是东晋时期南方势力崛起的重要人物,他击败了北方的刘曜,统一了南方各国。

此后,他建立了刘宋朝,成为南方的统治者。

2.刘宋朝的统治:刘宋朝统治江南地区长达274年,期间国力逐渐增强,文化繁荣。

刘宋朝的统治为江南地区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刘宋朝的衰落与南方背水一战:刘宋朝后期,内部官僚腐败,民间起义频繁,国家逐渐衰落。

但刘宋朝在南方的统治地位仍然稳固,最终在南方背水一战中击败了北方的刘宋,实现了江南的统一。

四、南北分裂与江南统一的影响南北分裂与江南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地方文化的繁荣:南方地区在南北分裂的时期逐渐崛起,文化繁荣。

以江南地区为代表的南方文化开始对中国的整体文化产生影响。

2.南方经济的崛起:南方地区地势平坦,水域丰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南方经济的崛起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稳定与更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稳定与更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稳定与更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稳定与更迭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段时间涌现了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遗产。

本文将从统治者、士族集团以及外部因素等多方面探讨这个时期政权的稳定与更迭。

统治者是决定政权稳定与更迭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之间的争斗和统治能力的差异使得政权更迭频繁。

正如东晋的末代皇帝司马奕的虚弱无能,导致了晋朝的灭亡。

相反,像东晋的明帝司马绍以及南朝宋的刘裕,他们具备良好的政治才能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政权。

因此,统治者的能力和领导才智对政权的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士族集团是魏晋南北朝政权稳定与更迭中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在这个时期,士族集团的势力庞大,往往能够左右政权的更迭。

世族有时与皇室结盟,推翻当权的统治者,建立自己的政权。

例如,在西晋时期,司马氏的世族结盟推翻了曹魏王朝,建立了晋朝。

而在东晋时期,刘宋王朝的刘裕利用门阀世族的支持,推翻了东晋王朝,自立为帝。

士族集团的权力对政权的稳定和更迭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统治者和士族集团,外部因素也对政权的稳定与更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游牧民族的入侵,政权的更迭变得频繁而剧烈。

北方的战争不断使得北方政权的更迭频繁,而南方政权相对更加稳定。

同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位历史学家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土地沙化严重,导致土地资源短缺,进一步加剧了政治动荡。

这种外部因素对政权的稳定与更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除了政权的稳定与更迭,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政治混乱的背后,这个时期涌现了众多杰出的文化人物。

他们以文学、绘画和音乐等多种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留下了丰富而独特的艺术遗产。

例如,曹魏时期的诗人曹操以及晋朝的文学家陶渊明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这些文化瑰宝给这个混乱的政治时期增添了一丝绚烂的色彩。

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稳定与更迭是由统治者、士族集团和外部因素等多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南北重归统一

南北重归统一

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

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2、开凿的目的:①游玩江都;②加强南北交通;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二、贞观之治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3、崇尚节俭;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2)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2、手工业(1)丝织业(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3、商业(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2)长安城①城市布局: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多变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分裂与统一之间的辩证关系,历史学家们一直以来都在探讨和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究这段历史的背景、原因和结果。

一、背景与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源于东汉末年的混乱局势。

当时,外族入侵、社会动荡与统治危机交织在一起,使得原本统一的国家变得四分五裂。

豪强割据、地方封建势力的崛起是导致分裂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

士族和豪强之间的斗争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不稳定。

同时,汉族士人的价值观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受到玄学、道教和佛教等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传统观念不再被广泛认同。

这使得社会精英层面出现了不同的价值观和政治观点,导致了各种争议与冲突。

政府无力控制局面,加之外族的入侵和割据势力的抬头,最终导致了统一的破碎。

二、分裂的结果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分离,然而,也正是在这个分裂的时期里,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文化和思想成果得以涌现。

玄学思想在这个时期蓬勃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诸如王弼的"道家玄学"和孙绰的"庄子玄学"等思想,影响了后来的文化,为中国思想史带来了重要的变革。

与此同时,佛教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佛教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与哲学思潮,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促进了中国文化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对中国社会的开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统一的努力与挑战在分裂的阶段之后,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了重新统一的努力。

通过包括卫氏、王氏、刘琨在内的一系列南北朝政治家的努力,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局势逐渐稳定,社会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回归。

然而,统一的努力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

北方人民对南方统治的不满、士族的阻力以及外族势力的威胁等,都给统一进程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尽管期间出现了一些有雄心壮志的统一政权,但是他们的努力并没有持久,中国社会在统一的道路上依旧曲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与国家统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与国家统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与国家统一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动荡的时期,其政治动荡与国家统一的问题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与国家统一的关系。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是国家统一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权多次更迭,各地诸侯割据,导致政权高度分裂。

这种分裂局面使得国家统一的梦想变得遥不可及。

各地的割据势力往往以自身的利益为尺度,对抗中央政权,进一步加剧了政治动荡。

同时,这种分裂局面也为外敌入侵提供了机会,阻碍了国家的统一进程。

其次,政治动荡也对国家统一提供了契机。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迭频繁,专制统治开始衰落,社会阶级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这为民众的觉醒提供了可乘之机,农民起义不断涌现,削弱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力量。

同时,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反思和批评当时的政治制度,提出了新的治国理念,进一步加速了政权的分裂。

这种政治动荡为国家统一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

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存在着一些其他因素,制约着国家统一的进程。

其中之一就是地理因素。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

而南方地区地势复杂,山水阻隔,导致南方各地在政治与经济上的联系相对较弱。

这使得南方地区的割据势力更加难以攻占,进一步加大了统一难度。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因素也对国家统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一时期正值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儒家思想开始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天人合一、国家统一的理念,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导思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各地势力的分裂,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实践中遭受了一定的挫折,无法真正实现国家统一的目标。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与国家统一密切相关。

政治动荡导致国家分裂,阻碍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然而,政治动荡也为国家统一提供了契机,加速了割据势力的衰落,为后来的统一做好了准备。

同时,地理因素和文化因素也对国家统一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和统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和统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和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这个时期持续了近三个世纪,从220年到589年,包括了三国时期、西晋、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和南朝陈等多个朝代的兴衰更替。

在这个时期,中原地区被分裂为北部和南部两个政权,这种分裂状态一直持续到隋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统一由于各种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因素的交织而变得异常复杂。

首先,在东汉末年,王莽篡汉失败后,中央政府的威信大幅衰落,地方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这为后来的分裂奠定了基础。

其次,外族入侵和战乱不断,导致北方边境地区的动荡不安。

汉朝东部的山东地区逐渐成为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重心。

随着冀州、豫州和兖州等地诸侯的崛起,东汉的中央政权逐渐失去控制。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过程中,三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三国时期从220年持续到280年,涉及三个主要的政权:魏、蜀和吴。

这三个政权都由曹操、刘备和孙权领导,经过多次争斗、同盟和背叛,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虽然魏国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整个三国时期的割据局面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奠定了基础。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政权相对较为稳定,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中心。

南方政权如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和南朝陈等,积极发展文化艺术,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

其中,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以其纯朴自然的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的楷模。

南方政权还注重教育、建筑和农业等方面的发展,为南方地区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对中国的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裂导致中原地区的经济衰退和文化沉寂,失去了统一的政治机构和有效的中央集权。

这也为南方政权的崛起提供了机会。

在南方政权的影响下,南方文化开始凌驾于北方文化之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直到隋朝的统一,中原地区才重新恢复了统一的局面。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达三个世纪的分裂状态,为隋朝和唐朝的盛世创造了条件。

魏晋时期的政治局势与统一规划

魏晋时期的政治局势与统一规划

魏晋时期的政治局势与统一规划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演变最为频繁和剧烈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数次政治权力的更迭和统一规划的变化。

本文将从政治局势和统一规划两个方面来探讨魏晋时期的情况。

一、政治局势的变动在魏晋时期,政治局势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动:曹魏、东晋和西晋。

曹魏是由曹操建立的政权,它是三国时期的魏国。

曹魏政权建立后,以曹操为首的丞相集权,并采取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政策。

曹魏时期政局相对稳定,国家统一度较高。

然而,在曹操的死后,曹魏政权逐渐衰落,内部矛盾激化,政权动荡不安。

东晋是由司马睿建立的政权,它是西晋的后继政权。

司马睿在建立东晋政权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和开明政策来稳定国家。

东晋时期政局较为平稳,但由于内部之争和外部战争的原因,东晋政权也未能持久。

西晋是由司马睿兄弟所建立的政权,它是东汉末年政权的后继政权。

司马睿在建立西晋政权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维护国家安定的政策。

然而,西晋政权在短暂的繁荣后,也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最终被后来的王朝所推翻。

二、统一规划的变化在魏晋时期,统一规划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

曹魏时期,曹操采取了强力统一的政策,通过镇压地方势力来达到统一的目的。

东晋时期,司马睿则采取了相对温和的政策,试图通过改革和开明政策来实现国家的统一。

西晋时期,司马睿兄弟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维护国家统一和治理疆土。

然而,这些统一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阻力。

不同地方势力和派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外族侵略和内乱等问题,都给国家统一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这也是导致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和政治局势动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思想变革与文化繁荣尽管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动荡,但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发展却非常繁荣。

魏晋时期涌现出了很多重要的文化思想家和文学家,如王弼、嵇康、陶渊明等。

他们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的思想变革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人性和自然的关注。

魏晋时期的政治局势与统一规划

魏晋时期的政治局势与统一规划

魏晋时期的政治局势与统一规划在魏晋时期,中国的政治局势非常复杂。

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有才华的人物和思想家,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动荡和战乱。

然而,魏晋时期也是一个统一规划的时期,政治家们努力寻求稳定和统一的解决方案。

一、政治不稳定的原因魏晋时期的政治不稳定有着诸多原因。

首先,东晋与西晋之间的对峙导致了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各地地方势力蠢蠢欲动。

其次,由于统治者的能力不足,政府的腐败和内政的混乱也使得政治局势雪上加霜。

最后,南方地区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使得该地区更容易受到外敌侵略,也加剧了政治的不稳定性。

二、政治局势下的思想发展然而,魏晋时期的政治局势并没有阻碍人们的思想发展。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有着卓越才华的文人、哲学家和文化人,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例如,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作品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一。

而陶渊明则是魏晋时期闻名一方的诗人,他的作品流传至今,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三、统一规划的探索尽管魏晋时期政治局势不稳定,但政治家们仍然努力寻求统一规划的解决方案。

他们认识到解决各地争端的重要性,并尝试通过外交手段来达成共识。

此外,他们还注重经济发展,通过贸易和建设基础设施来促进各地的交流和合作。

四、地方势力与政府的关系在魏晋时期,地方势力对政府的影响日益增强,甚至有时超越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地方官员和军事指挥官不仅掌握着军队和经济资源,还可以通过婚姻、联姻等手段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面对这种情况,政府不得不寻求与地方势力的妥协和合作,以维持局势的稳定。

五、融合与创新在政治局势不稳定的情况下,魏晋时期的文化融合和思想创新成为了一种特点。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与此同时,各个思想流派追求独立的理论体系,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思想资源。

六、对今日的启示回顾魏晋时期的政治局势和统一规划的探索,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首先,政治的稳定与领导者的能力和廉洁无私有着密切关系。

见证魏晋南北朝369年,为什么北朝一统?

见证魏晋南北朝369年,为什么北朝一统?

见证魏晋南北朝369年,为什么北朝一统?在整个魏晋南北朝369年的纷乱争斗中,自229年三国鼎立开始,到280年西晋一统,开始长达37年的统一时代,后经历八王之乱,基本摧毁晋之一统,五胡乱华,后续的“永嘉之乱”,晋朝宗室的“衣冠南渡”,以王导为首的士族门阀建立东晋,占据南方,紧接着就是宋齐梁陈的新旧更替。

而北方基本被五胡割据,形成南北胡汉分治的局面,大致历经五次一统,四次分裂:汉末分裂三国鼎立,西晋篡魏得之一统;西晋乱,五胡十六国由后赵一统;冉闵之乱,前秦一统;淝水之战乱,北魏一统;六镇起义崩盘,北周一统。

自侯景之乱开始以后南北力量出现悬殊,北方基本占据优势,奠定了一统全国的基础,梁武帝的贪心基本让北方势力摧毁了南方的士族门阀宗族势力,政治经济文化能力,丧失对等的能力,北强南弱已成定局。

后期的寒门陈霸先建立的陈朝,与全盘汉化的北周对峙,无论力量和文化方面都占据不了优势,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曲也淹没在了杨坚篡夺北周建立隋朝的兵戈之下,南北朝结束,进入一统的时代。

在这个369年里是一个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也是在民族融合的潮流,在不断的战争推动下的一统,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的横纵两方面的缓和。

魏晋带来的危机——阶级矛盾自西汉元帝开始的,官僚机构的腐化,地方豪族的出现,王莽阻止土地兼并的战略昙花一现,皇权弱化;东汉中期士族萌芽利用经学的传输巩固家族势力,同时宦官和外戚的斗争,让中央权力对于各州的管辖权的丧失基本,开始了汉末之乱。

士族的崛起: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三国时期在对抗季汉和东吴之际,曹操还先后发动十一次对外平定周夷战争,一人一军扫灭乌桓,压制匈奴,平定西羌,降伏鲜卑,基本平定北方各族势力,将胡人内迁耕种,统一北方。

先后压制豪族的崛起,一纸求贤令无论好坏出身有学问皆可,在不断打断世家大族对于经学的垄断。

然而不久的曹丕即位确立的九品中正制度,由各郡现任朝官的高门大姓品评人才,中正官一般由豪门大族担任,门第决定品第,成为士族门阀稳定自己地位的工具,庶族哪怕才智过人,难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士族和庶族的差距扩大,界限明显。

试析魏晋南北朝的走向重新统一

试析魏晋南北朝的走向重新统一

试析魏晋南北朝的走向重新统一摘要魏晋南北朝的走向重新统一并由北方政权隋朝完成,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本文对这种趋势的两个主要方面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统一文化意识经济发展政治军事实力公元589年,隋朝重新统一了中国,魏晋南北朝作为一个以南北分裂为主的历史时期,就此结束。

如果说历史上充斥着偶然事件的话,这却是一个必然会发生的结果,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意识和经济发展所构成的背景,二是当时南北之间政治军事实力的对比。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呈现诸多分裂割据的局面,但促成统一的因素却在悄悄萌生。

首先是流民和移民的大潮推动了语言文字的交流。

其次是生活习俗的混一,主要在于游牧习俗与农耕生活的相适应。

再次是水陆道路的打通。

最后落实在一统观念的强化。

拓跋鲜卑统一北方后有了长期的和平稳定,关中和中原不仅是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且是传统文化中心,南方的使者到了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于是在物质与心理的支撑下,谁占有中原,一统天下之心就会油然而生,名正言顺的尊王攘夷之举总会使人跃跃欲试。

魏孝文帝当年酒酣高歌:“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其臣下呼应:“愿从圣明兮登衡、会,万国驰诚混日外”埘。

这种豪情壮志苻坚有过,拓跋焘有过,但客观形势都未成熟。

宇文邕灭北齐后统一的条件是具备了,但不幸早早病故。

因此杨坚建隋后的灭陈之策是这种意愿的自然延续。

这些都说明无论北方的统治者是汉人还是少数族人,要求统一的主观愿望总是强烈的,这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行将结束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历史场景呢?在南边,自刘裕建立宋朝起,“以区区江东,蕞尔迫隘,荐之以师旅,因之以凶荒”,在与北方的较量中,就逐步走下坡路了。

刘裕是一个出色的统帅,但为了确保夺取东晋政权,他匆匆从前线返回建康,致使先机尽失,关中沦陷,元气大伤。

宋明帝时,青、齐诸州又为北魏所有,大体上淮河成了南北分界线。

论魏晋南北朝的走向重新统一

论魏晋南北朝的走向重新统一

论魏晋南北朝的走向重新统一公元589年,隋朝重新统一了中国,魏晋南北朝作为一个以南北分裂为主的历史时期,就此结束。

如果说历史上充斥着偶然事件的话,这却是一个必然会发生的结果,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意识和经济发展所构成的背景,二是当时南北之间政治军事实力的对比。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呈现诸多分裂割据的局面,但促成统一的因素却在悄悄萌生。

首先是流民和移民的大潮推动了语言文字的交流。

“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已来,固常然矣”。

但如果彼此老死不相往来,那么其言语之间的差异就会越来越大。

而移民的往来打破了这种隔阂,因为移民和原住民之间总是要交流的,他们就会寻找出新的交流约定来。

西晋后洛阳的正音“南染吴、越,北杂夷虏”及东晋长江下游扬州“侨吴混合之语音最盛行”,而且“此种相互同化作用范围甚广”。

与此相关的是,进入中原的各个少数族的本族语言也渐渐地在生活中消失。

语言文字的统一成了走向政治统一的前奏。

其次是生活习俗的混一,主要在于游牧习俗与农耕生活的相适应。

本时期的民族问题,不是在边境上的攻战,而是在中土的如何相处。

其民族融合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步:第一是交往;第二是杂居;第三是普遍的通婚;第四是文化和行为准则的认同。

对少数族的上层,农业化和汉化是一致的。

为了统治,他们要与汉族打交道,就会率先学习汉语言文字,如稽胡“又与华民错居,其渠帅颇识文字”。

这种结果是惊人的,“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

后染华俗,多不能通”,至北朝后期竟需“录其本言,相传教习,谓之‘国语”’!接下来是文明感染,如土族的风气对他们有较大的吸引力,若魏道武帝也服寒食散,以致“药数动发”。

其中一个动因是由此可以提高他们在族群里的地位或威权。

但往往这两者是同步的,尤其在下层。

一旦下层族众也融通了,民族融合就难以逆转了。

再次是水陆道路的打通。

路是人走出来的,军队的征讨,民众的迁徙,商人的贩卖,行僧的云游,都会把路走得更多更广。

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 (2)

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 (2)

然而,齐明帝萧鸾时期政治腐 败,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为分
裂埋下了伏笔。
南朝梁的分裂与统一
萧衍篡齐建立南朝梁,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梁武帝萧衍时期,崇尚佛教文化,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同时加强中央集权, 整顿吏治,使南朝梁一度出现盛世景象。
然而,梁武帝晚年政治腐败,导致侯景之乱等内乱频发,南朝梁陷入分裂和动荡之 中。
南朝陈的分裂与统一
陈霸先篡梁建立南朝陈,实现了短暂 的统一。
然而,陈后主陈叔宝时期政治腐败、 奢侈荒淫,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最终 隋文帝杨坚灭陈完成了对南朝的统一 。
陈文帝陈蒨和陈宣帝陈顼时期,加强 中央集权,整顿吏治,注重农业发展 ,使南朝陈一度出现繁荣景象。
03
北朝各朝代的分裂与统一
北魏的分裂与统一
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分裂,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随后,西晋短暂统一,但不久又爆 发了“八王之乱”,导致西晋灭亡。此后,中国进入了长达数百年的南北朝时期。
民族融合
在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和汉族南迁,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加强。这种民族融合为后 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拓跋珪建立北魏,实 现北方初步统一。
六镇起义导致北魏分 裂为东魏和西魏。
孝文帝改革,加强中 央集权,促进民族融 合。
东魏与西魏的分裂与统一
高欢控制东魏,宇文泰控制西魏,形成东西对 峙。
双方争夺霸权,战争频繁,互有胜负。
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分裂局面 延续。
北齐与,继续对峙。
转折点。
最终,北朝在战争中逐渐占据优势,于公元589年统 一中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
南北朝时期的和平交往与合作
尽管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但在战争间隙,双方也进行了和平交 往与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魏晋南北朝的走向重新统一论文摘要:魏晋南北朝的走向重新统一并由北方政权隋朝完成,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意识和经济发展所构成的背景,二是当时南北之间政治军事实力的对比。

论文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隋;统一;文化意识;经济发展;政治军事实力公元589年,隋朝重新统一了中国,魏晋南北朝作为一个以南北分裂为主的历史时期,就此结束。

如果说历史上充斥着偶然事件的话,这却是一个必然会发生的结果,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意识和经济发展所构成的背景,二是当时南北之间政治军事实力的对比。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呈现诸多分裂割据的局面,但促成统一的因素却在悄悄萌生。

首先是流民和移民的大潮推动了语言文字的交流。

“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已来,固常然矣”。

但如果彼此老死不相往来,那么其言语之间的差异就会越来越大。

而移民的往来打破了这种隔阂,因为移民和原住民之间总是要交流的,他们就会寻找出新的交流约定来。

西晋后洛阳的正音“南染吴、越,北杂夷虏”及东晋长江下游扬州“侨吴混合之语音最盛行”,而且“此种相互同化作用范围甚广”。

与此相关的是,进入中原的各个少数族的本族语言也渐渐地在生活中消失。

语言文字的统一成了走向政治统一的前奏。

其次是生活习俗的混一,主要在于游牧习俗与农耕生活的相适应。

本时期的民族问题,不是在边境上的攻战,而是在中土的如何相处。

其民族融合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步:第一是交往;第二是杂居;第三是普遍的通婚;第四是文化和行为准则的认同。

对少数族的上层,农业化和汉化是一致的。

为了统治,他们要与汉族打交道,就会率先学习汉语言文字,如稽胡“又与华民错居,其渠帅颇识文字”。

这种结果是惊人的,“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

后染华俗,多不能通”,至北朝后期竟需“录其本言,相传教习,谓之…国语”‟!接下来是文明感染,如土族的风气对他们有较大的吸引力,若魏道武帝也服寒食散,以致“药数动发”。

其中一个动因是由此可以提高他们在族群里的地位或威权。

但往往这两者是同步的,尤其在下层。

一旦下层族众也融通了,民族融合就难以逆转了。

再次是水陆道路的打通。

路是人走出来的,军队的征讨,民众的迁徙,商人的贩卖,行僧的云游,都会把路走得更多更广。

士兵、移民、商贩、僧人是魏晋南北朝最常见的人们,他们的往来带动了道路的发展,也带出了统一的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适应南征北战的需要,自曹魏起在水利上开始做两件事。

一是配合大规模屯田的需要而修建灌溉系统,如当时“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

即使前燕这样的政权,也因屯田而“沟洫溉灌,有益官私,主者量造,务尽水陆之势”。

二是开凿或疏通了一系列水道以运兵和运粮,如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白马渠、鲁口渠、贾侯渠、讨虏渠、广漕渠、淮阳渠、百尺渠及巢肥运河等等。

所以当时“南北政权都重视通往淮河流域的水道,使长江、黄河间的水路交通进一步拓展”。

这些水道的开凿或疏通,无疑为隋代的大运河开通打下了基础,并使以后隋唐的大统一少了几分地理上的障碍。

由此尽管政治上是分裂的,经济交往却很寻常,证据之一就是诸朝的商业税越来越成为官方的重要收入。

不仅“河桥孟津,解券输钱”,就是沿途旅舍,也对“交易贸迁”者“依客舍收钱”,追求末利。

东晋南朝更是如此。

证据之二是南北之间还常设“互市”。

早期如前秦苻健“于丰阳县立荆州,以引南金奇货、弓竿漆蜡,通关市,来远商,于是国用充足,而异贿盈积矣”。

后来北魏“又于南垂立互市,以致南货,羽毛齿革之属无远不至”。

地方上如魏崔宽为陕城镇将,以“恒农出漆蜡竹木之饶,路与南通,贸易来往,家产丰富,而百姓乐之”。

又如北魏占领淮河流域后,“江南无复鳆鱼,或有问关得至者,一枚直数千钱”,但也有人一下子购得鳆鱼三十枚者,可见交易量还是不小的。

即使在打仗时也未停止,如高季式“为都督,随司徒潘乐征江、淮间。

为私使乐人于边境交易,还京,坐被禁止”。

而这种商业上的利益,致使北魏缘边州郡的官员“皆无防寇御贼之心,唯有通商聚敛之意”。

另一边如梁时“郁洲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凡此,可见南北边境交易规模之大和影响之深。

魏分东、西后,“士人仍缘姻旧,私相贸易”,虽有禁令,但“犯者非一”,后来不得不放松。

又如北齐“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

苏琼为徐州行台左丞,行徐州事后,听两淮通籴粮食,“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这种情况当然是促进统一的因素之一。

最后落实在一统观念的强化。

当时南北分裂,但交往频繁,南、北朝间国书往来,本来的套话是“想彼境内宁静,此率土安和”,后来为“欲示无外之意”而不分彼此,改成“想境内清晏,今万国安和”抛,并取得南北一致的认同。

至于深层观念上的趋同更是无微不至,如“正是北朝规制、南朝影响和地方特色杂错交织在一起,才形成青州地区南北朝时期地方文化的丰富多彩的内涵”。

又如“在北魏宣武帝即位后50年中(亦即南朝梁武帝在位期间,约公元500—550年),南北双方进入一个相对和平共处的时期,文化交流频繁,装饰艺术风格,特别是装饰题材、造型及纹饰渐趋相近。

如前述南朝墓室与北魏巩县石窟内顶装饰图案题材的一致、神王异兽等题材在北朝后期石刻及南朝陵墓中的大量流行等”。

审美上的一致也是价值观念趋同的形式之一。

拓跋鲜卑统一北方后有了长期的和平稳定,关中和中原不仅是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且是传统文化中心,南方的使者到了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于是在物质与心理的支撑下,谁占有中原,一统天下之心就会油然而生,名正言顺的尊王攘夷之举总会使人跃跃欲试。

魏孝文帝当年酒酣高歌:“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其臣下呼应:“愿从圣明兮登衡、会,万国驰诚混日外”埘。

这种豪情壮志苻坚有过,拓跋焘有过,但客观形势都未成熟。

宇文邕灭北齐后统一的条件是具备了,但不幸早早病故。

因此杨坚建隋后的灭陈之策是这种意愿的自然延续。

这些都说明无论北方的统治者是汉人还是少数族人,要求统一的主观愿望总是强烈的,这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行将结束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历史场景呢?在南边,自刘裕建立宋朝起,“以区区江东,蕞尔迫隘,荐之以师旅,因之以凶荒”,在与北方的较量中,就逐步走下坡路了。

刘裕是一个出色的统帅,但为了确保夺取东晋政权,他匆匆从前线返回建康,致使先机尽失,关中沦陷,元气大伤。

宋明帝时,青、齐诸州又为北魏所有,大体上淮河成了南北分界线。

“南北朝对峙,其国势强弱之分界线大约在北朝乘南朝内争之际而攻取青、齐之地一役”。

齐、梁两朝无大变动,缘淮为界而互有攻防,对峙下还能基本保持平衡,不过由于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后,两淮残破,无法成为北伐的基地,所以南朝多居守势。

梁末由于侯景之乱,使继之而起的陈朝境土局限于长江之南,“西亡蜀、汉,北丧淮、肥,威力所加,不出荆、扬之域”。

江左政权赖以生存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皆残破不堪,如《资治通鉴》卷一六三梁简文帝大宝元年五月条云:“自晋氏渡江,三吴最为富庶,贡赋商旅,皆出其地。

及侯景之乱,掠金帛既尽,乃掠人而食之,或卖于北境,遗民殆尽矣”。

这样南朝就失去了与北朝分庭抗礼的实力基础。

此外,对南方政权而言,蜀地雄居上游,有顺流而下之势;而保江必先保淮,淮地一失,不仅建康暴露,北军也能共得舟楫之利,故益、淮之失决定了整个陈朝不过苟延残喘而已。

隋文帝所采纳的伐陈策中,就以“益、信、襄、荆、基、郢等州,速造舟楫,多张形势,为水战之具”。

一旦决定伐陈,蜀、汉两江北军轻舟直下,南军不重兵抵御,必乘势而进,如聚船与之决战,则江防空虚,武昌以下,都可渡江,南方必顾此失彼。

因此到了陈朝,统一的时日就取决于北方自身形势的发展了。

但从长远来看,南朝的积弱另有原因。

东晋南朝的门阀,虽然起初也注意领兵,但毕竟来自文化世家,久之,必定重文轻武,兵人地位很低,士气不振。

而北方少数族历来尚武,北魏迁都洛阳后虽有所削弱,但到了北周、北齐时又得到重振。

这种差异也是南北战争中南朝输多赢少的原因之一。

次者,由于长期积淀影响和地域资源多寡所致,当时黄河中下游的经济发展程度还是高于江左,北朝所铸钱币的材质和品相亦好过南方诸朝所铸,这就是说在作为战争基础的人力物力等物质条件上,北方也优于南方。

再者,虽然北人惧暑,南人怕冷,似乎各有千秋,但寒冬所带来的服装需求等辎重更依赖运输,这也是南朝屡次北伐而兵锋难过黄河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黄河以北的支流,几乎都无法供南来舟船的航行,后勤没有保障,军队是无法打仗的。

北方只要占领了江淮之间的地域,就能利用船舶和水道,挥师南下打过长江。

因此在南北对峙的情况下,两淮至为重要,南军只有在此组建强大骑兵,备集足够的车马,方有希望克定河北。

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想到、更难做到这一点。

因为“凡北人用骑兵,各乘一马,又有一马为副马”。

圳,这当然十分有利于长途奔袭,但南方是难以弄到这么多的马匹的,直至魏晋之间,农耕区域的主要养马区“实在冀北”,这个地区当然也归属北朝。

何况当时北方骑兵已装备了马镫甲具,冲锋作战时更是势不可挡。

北魏“自徐扬内附之后,仍世经略江淮”。

后来北齐曾“敕送突厥马数千疋于扬州管内”,虽然其目的在于榨取当地土豪钱财,但南北骑兵基础的不平衡亦由此可见,因此北强南弱的局面也总是难以改变。

然则基础于上述这种种的分析与比较,等到隋朝建立后,由北方完成统一,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尽管儒家推崇王道与德化,但既然要大一统,就得用兵。

在中国历史上简直见不到有和平统一的例子,即使是一方投降,也要到兵临城下的时候。

就象晋灭吴的形势一样,隋朝结束南北朝的时候,又重复了南下统一的场面。

客观上是条件成熟,大势所趋,主观上是要建立功勋来巩固轻易得到的皇位,隋文帝于开皇八年十月“命晋王广、秦王俊、清河公杨素并为行军元帅,以伐陈”。

十二月,南下诸军临江出发。

虽然从力量对比上看,由周军转化而成的隋军在灭北齐后士气正旺,而南军主力在吴明徼北伐后已丧失殆尽,隋伐陈是以石击卵,当无悬念,但隋还是十分慎重。

首先在当年三月,一边遣使至陈试探虚实,一边颁诏罗列陈后主劣迹,以造舆论。

此前,更是采用高的计策,因北方收割早于南方,屡屡在北边农事毕而江南正农收时顿兵临江,陈朝征兵防御,几年下来,废农困弊,又被麻痹;陈又不自量力地挑衅:“时后主与隋虽结和好,遣兵度江,掩袭城镇,将士劳敝,府藏空竭”,更给了隋军动手的口实。

其次隋动用兵力很大,“合总管九十,兵五十一万八千,皆受晋王节度”;又有事先所造大量舰只,其中大者有楼五层,容战士八百人,南方已经没有水军优势。

再次是多点渡江进攻,“东接沧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

这样不仅是气势压人,而且使陈朝军队首尾难顾,其策略和西晋统一时差不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