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概述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演变过程
概述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
在那个时候,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家庭教育和部落传统的口头传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增长,教育开始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提供。
以下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发展阶段:
1. 先秦时期
在先秦时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礼仪、道德和文化知识。
这些知识的传授通常是通过私人教育或家庭教育进行的。
在这个时期,国家并没有建立起专门的教育机构。
2. 秦汉时期
在秦汉时期,国家开始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如太学和郡学。
这些机构的目的是培养政治精英和官僚。
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和礼仪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高峰期。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进入中国,并开始影响中国的教育。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包括佛教经典和禅宗等知识。
同时,私塾也开始流行,成为普通百姓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
4. 唐宋时期
在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开始兴起,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
科举制度为普通人提供了接受教育和担任官职的机会。
同时,私塾也继续发展,并成为了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5. 元明清时期
在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并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
教育内容包括儒家经典和科举考试所需的知识。
同时,私塾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总的来看,中国古代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
然而,无论是哪个时期,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促进社会进步。
4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五、宋元时期的家庭教育
尽管在社会发展上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 期,但在家庭教育上却是繁荣时期,特别是宋代。 范仲淹、司马光的家教,袁采、叶梦得的家教,欧 阳修、三苏的家教,包拯、岳飞的家教等。辽金元 时间短暂,家教成果少,但也出现了完颜雍、元好 问、耶律楚材等的少数民族家教。
赵匡胤的家教
“人要是奢侈到这个地步,想不亡国都不可 能呢。” “你忘了我们在洛阳夹马营的日子了 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1
李毓秀:《弟子规》 原名《训蒙文》,以《论语》“学而篇”第 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 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22
The end, thank you!
谢谢!
23
张汤之父的因材施教
郑玄,杨震,司马谈,马援的家教,以及贾谊 的胎教思想,另外还有女教思想:《女诫》《女 训》。 8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教
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 为”。
曹操:唯才是举,《戒子植》,《内诫令》。 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颜之推的家教思想《颜氏家训》
“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
3
孝、尊、礼、诚的教育,坐立行卧、饮食 交往等行为习惯的培养。 “将上堂、声必扬”
“户外有二履,言闻则入,不闻则不入。” “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 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
4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家庭教育
宗法制破坏,封建家长制形成
孔子的教育思想:
13
唐代的教子文
刘禹锡《口兵戒》,柳宗元《送表弟吕让将仕进序》: “志存焉,学不至焉,不可也;学存焉,辞不至焉,不可也; 辞存焉,时不至焉,不可也。”
第四讲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
汉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汉朝的学校教育相当发达, 汉朝的学校育相当发达,基本 上可分为两大系统—— 上可分为两大系统
官学、 官学、私学
太学 中央官学 官邸学 鸿都门学 郡国 地方官学 县邑 乡 聚 专经深造阶段 私学 专经准备阶段 蒙学教育阶段 学 校 庠 序
汉 代 学 制 系 统 图
官学
官 学
官学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 : 中央官学指设在都城的官办学校。主要 指设在都城的官办学校。 有太学、官邸学和鸿都门学。 地方官学分为四级:郡国设学;县邑设 为四级: 校;乡设庠;聚设序。
私学
第一阶段(蒙学教学阶段) 第一阶段(蒙学教学阶段)
以学“字书”为主,即进行识字和写字的教学。 以学“字书”为主,即进行识字和写字的教学。 第二阶段(专经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专经准备阶段) 以学《论语》 孝经》为主, 以学《论语》、《孝经》为主,即进行道德和立志的 教育。 教育。 第三阶段(专经深造阶段) 第三阶段(专经深造阶段) 以学“经典”为主,即进行经典训作的教学。 以学“经典”为主,即进行经典训作的教学。
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实施办法
州郡和县的中正官负责将同籍的士人(同时也包 括散居在他乡者) 登记注册。 登记注册。
在登记注册的过程中,需要对其综核名实,调 在登记注册的过程中,需要对其综核名实, 查行状,了解家世,然后再分别品第,加叙评语。 查行状,了解家世,然后再分别品第,加叙评语。 士人的出身门第; “品”——士人的出身门第; 士人的出身门第 “状”——中正官在调查基础上对士人的言行 中正官在调查基础上对士人的言行 和德才的评语。 和德才的评语。 逐级上报, “品”+”状” 品第 逐级上报,按品第授官 状
第二节 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
第三讲_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论家庭教育
(一)家教要及早进行
一个人的发展,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 重要阶段,所以他特别提倡幼儿教育要及早 进行。 “教妇初来,教子婴孩”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成长以后,思虑散 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论家庭教育
(二)家教的主要内容
1.语言:
颜之推认为儿童时期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期,他强调儿童 学习语言要标准化,应该学习通用语言而不是方言。
2.形静志虚
为学必须虚心沉静,惟如此才能深入悟解,体会精微。 “夫欲致精志者,精气之所趣也。……故治身者,务执静 一致精。”
3. 事在强勉
为学要不畏艰苦,强勉而进。 “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 勉而行道,则德日起而有大功。”
第四章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生平简介
颜之推(公元530—595年),字介,梁朝金陵(今江 苏南京)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出生于士族家庭,有 家学传统。他被称为是6世纪后期“最博学而有思想”的学 者,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他的一生主要从事学 术和编书的活动,是南北朝和隋朝时期学问渊博、颇有见识 的大学问家。 他的主要著作是《颜氏家训》一书,共20篇文章。其立 论广泛深刻。后人对它的评价是“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 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在《颜氏 家训》中,颜之推用大量的历史和现实的事例阐发深刻的道 理,把封建士大夫的立身、治家、修学、处事等等问题都包 括在其中,使它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家训的集大成之作,成为 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论述家庭教育的教科书。 《颜氏家训》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论人性
王充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王充认为, 由于先天禀气之不同,人的生理素质是有差 异的。 “实则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 “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 贤愚。”
中外教育史第5节: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教育
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3
董仲舒认为,养士和选士是分不开的。靠选举、贡贤, 把那些真正有德有才的人推荐上来,经过考核再分别
加以录用。这样,人才就不至于被埋没而充分发挥其
作用。于是,董仲舒提出了设立察举制的建议。实行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汉武帝推行的三大文教政策,实际 上是董仲舒思想的具体化。董仲舒的 对策对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教育产生了 深远影响。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 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 书,儒家道德观成为道德教育依据。
1 2
罢黜百家,推崇儒学 在董仲舒看来,无论是养土还是选士,必须有统一 的标准。否则,百姓殊方,法制数变,君主无所持, 百姓无所从,仍不能实现人心归顺,天下统一。这 一政策不仅使养士和选士有了统一的标准,而且从 思想理论上奠定了汉王朝巩固封建统一大业的基础, 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
兴太学以养士 董仲舒认为,兴教化的根本在于培养和选拔有贤德的 人才,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国家之治就是一句空 话。因此他提出了“兴太学以养士”的政策。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李斯在提议禁私学和 焚书之后,紧接着提出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 师。”就是说,秦在禁止 《诗》、书百家语后, 唯一允许学习的就是法 令,法教的任务由执法 的官吏来担任。单纯地 实行法教,并且以执法 的官吏为师,结果必然 是以法代教,失去了一 般意义上的教育。
请在此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 言风格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请在此 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言风格 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请在此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 言风格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请在此 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言风格 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第四讲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
(三)察举制的缺点
第一,察举用人的大权操纵在州郡等地 方官手里,被权门势家所把持,造成作 伪成风,流弊百出;
第二,察举选才虽标明德才兼备,但实 际是重德轻才。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发展的 中间环节,较察举制有更多的考试成分,是 一种严格的按照门第取士的选士制度。
❖ 视学:最高学府,深得关注,承袭西周,视 毕聚会
❖ 考试:西汉每年一次,东汉每两年一次
射策;策试 ;口试
第三节 “察举制”与“九 品中正制”
一、察举制
察举制是我国汉代选拔官吏的制 度,由丞相、列侯、刺史、守、相 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它 始于武帝时,为汉代重要出仕途径 之一。
(一)察举制类型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化, 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 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 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 从矣。
第一节 封建制文教政策
(三)魏晋南北朝玄学清谈风气
所谓清谈,原意是清议、谈辩、雅谈、正论的 意思,其来源与先秦以来的谈辩风气及东汉的清议 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大夫,多手执尘尾,不 谈世事,尚论玄理。魏晋玄谈又称“清谈”,玄谈 或清谈与玄学有密切的关系,因为玄谈之主题多为 玄学内容,严格来说,玄谈是由魏正十年间王弼、 何晏提出玄学开始的。
第四讲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制度
第一节 封建制文教政策
(一)秦代崇法排儒的政策
1.颁“挟书令”和“禁私学以吏为师” 2.书同文,形同伦 3.设三老以掌教化
❖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 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 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 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想与非法教,人闻 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 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 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秦汉三国时期的人类教案大全
在中国历史上,秦汉三国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也是人类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都有了明显的变革和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需要关注和了解这个时期的教育情况。
一、秦汉时期的人类教育1.思想文化教育在秦汉时期,思想文化教育得到了重视。
秦始皇制定了《焚书坑儒》,试图把文化思想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在汉朝时期,儒家思想重新普及,形成了“儒家”教育体系。
儒家思想注重礼仪道德,尊重教育,提倡教化人民。
此外,秦汉时期还出现了许多诸如道家、法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
2.军事教育军事教育是秦汉时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屯田制度,大规模军事征战需要军队思想统一,从而增强了军事教育的重要性。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武学”的课程,对军队的训练和思想教育有了更加全面的规划。
3.科技教育秦汉时期有很多科技成就,科技教育也在不断发展。
建立了为加深社会百姓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太学和专门依靠学术研究的博士培训该时期,各类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渐得到提升。
二、三国时期的人类教育1.儒家教育三国时期,儒家教育蓬勃发展。
曹操在治理北方时,奉儒家为岳阳之战中,孔融曾向袁绍推荐荀彧,荀彧为袁绍讲授儒学,文化传递不断,并且在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主流思想。
2.诸子百家教育三国时期,儒家思想之外,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诸子百家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天文历法、算术音律等知识,也都在不断传播着。
3.军事教育三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兵种数量繁多,军事教育在三国时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例如,吴国的太学之中设有武学,专门培养武将。
而蜀汉的诸葛亮,也曾制订过一部军事教育教材,更是为后代提供了不少帮助。
秦汉三国时期的人类教育,包括思想文化教育、军事教育、科技教育等多个方面,其中儒家教育成为主流思想,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中影响深远。
这个时期的人类教育发展,标志着中国的良知文化观念和智力思维模式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文教政策及教育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的发展
官学,是指古代朝廷或官府开办的学校。 早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学校产 生时,就具有官学性质。封建社会官学是 在先秦时期官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它为历代统治阶级培养了大批统治人才。 历代官学一般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 级,官学中又设有儒学和专门学等不同性 质的学校。
二、地方官学 地方官学指封建社会历代官府,按照地方 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地方官学 的设立,或由于国家制定出地方官学制度, 或因地方官吏重视教育在其治所设置学校。 学校经费皆来源于官府。
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的发展
(一)两汉时期的地方官学 秦代“行同伦”的社会教化,地方基层专门 负责教化的吏员——三老。 中国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学,自汉代开始设立。 汉景帝末年,蜀郡(今四川)郡守文翁重视 教化,在成都设立学官。汉武帝对此举甚为 赞许,正式确定了兴办地方学校的方针。地 方官学始于景帝末年文翁在蜀郡兴学。目的 有二:一为培养本郡属吏,二是推行道德教 化。
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变迁
清王朝奉行压制与笼络兼施的统治政策, 并把它们作为官方统治思想。另外为钳制 舆论,禁止会盟结社,大兴文字狱。制定 严厉学规,颁定新《卧碑文》,康熙时颁 布“圣谕十六条”,雍正演进为“圣谕广 训”。
小结
综观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文教政策的制定和发 展历程,可以看出,历代的文教政策是统 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文化教 育为政治服务的作用,是文教政策的实质 所在。同时可以看到,儒家思想是封建社 会历代文教政策的主体,强调“德治”、 “教化”,重视教育作用,促使我国古代 教育兴盛、发达,走在世界前列。
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变迁
二、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与实施 从汉初 “黄老之学”向“独尊儒术”转变的文 教政策 为确保儒学的独尊地位,汉代采取了一系列具 体的措施: 1.设五经博士(公元前136年)。 2.开设太学(公元前124年),倡习五经。。 3.确立察举制,以儒术取士。 4.东汉灵帝时 刻“熹平石经”,作为标准经文。
综述我国古代各朝代的文教政策
综述我国古代各朝代的文教政策中国历史上的各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教政策,下面我们将从大概五个时期来综述一下:一、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的文教政策主要是传授礼乐文化,礼乐文化是其天子所发扬的内容,教育内容大多是惟命是从,以从上至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形式进行,礼乐文化与春秋时期以及战国时期有相似之处。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实行了诸多改革,其中文教政策的重要内容包括:1.推动书法、典籍、诗词等传统文化的发展。
秦朝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大力发展各种文化形态,包括推广活字印刷技术,以及重视书法、典籍等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扩展。
2.推广大一统的教育制度。
秦始皇推行了统一的文教制度,将各地文字整合为一种基础字汇,推行了官方教育事业。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教政策影响了中国之后的数千年至今。
1.推动民间文艺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官方文化仍然十分重要,但民间文艺也开始迅速发展,诸如散曲、连锁诗歌、传统艺术等都开始走向繁荣发展的道路。
2.强调士族文化。
士族文化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他们一方面广泛地传承文化遗产,一方面更加注重个人成就。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文教政策通过教育的普及推动文化的发展和文人的壮大。
1.强化科教育学。
科举制的兴起使得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科学和教育方面的投资,彰显了文化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2.推动文学艺术的繁荣。
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艺术繁荣的时期,包括白话文小说、诗歌、戏剧、绘画等都有了相应的发展和繁荣。
五、现代时期现代时期的中华文化受多种文化和教育制度的影响。
1.实行了现代化的教育制度。
现代化的教育体制成为人们了解本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渠道,例如国学、包括皇帝日常生活,以及文学、史学、哲学、政治思想等等。
2.重现传统文化的地位。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扶持力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普及。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各朝代的文教政策的大致情况,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点和影响,这些思想和文化影响将会影响到现今中华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是怎样发展演变的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中国教育主要由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组成。
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子女进行的道德教育和基础知识传授。
宗教教育由宗教教派负责,教授宗教典籍和仪式知识。
在这个时期,非贵族子弟接受正式教育的机会较少。
公共教育机构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中以国子监最为有名。
2.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
他废除了诸侯国的私学,建立了官办的教育制度。
同时,他实行了一套统一的课程和考试制度,以选拔官员。
这个制度以官学为核心,招收学生培养官员,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汉代继承了这个制度,并发展了史学和儒学。
3.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个时期,政权的不稳定和社会动荡导致教育的衰败。
官学逐渐没落,私学逐渐兴起,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
私学由知识名流、士人或寺庙开办,在这里学生们学习文学、历史、经学、儒学和诗词等。
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一些私立或寺庙学校,主要培养佛教僧侣。
4.隋唐时期:隋朝和唐朝是教育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
隋朝废除了科举制,建立了国子监和地方官学,实行了寄宿制、军事化和统一管理的教育体制。
唐朝进一步强化了教育,实行了科举制度,设立了国子监、太学和进士科以选拔人才。
唐朝的教育思想主要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德育和文治。
5.宋元明清时期:宋朝时期,学术重视科学和实用性,发展了科技和经济。
进一步发展了官学和私学,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学科,例如经学和理学。
元朝对儒学持批评态度,废除了科举制,但保留了官学制度。
明朝恢复了科举制度,并建立了明经院、太学和校书院等教育机构。
清朝在教育方面较少,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教育制度。
总体上,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从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开始,逐渐发展为官学和私学并存的制度。
科举制的出现使得教育与官员选拔紧密关联。
教育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并逐渐加入其他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教育制度也发生了演变。
_第三章_中国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完备
此外,为了移风易俗,巩固统一政权,秦统治者还利用
行政权力,制定了一些“行同伦”的新法令,以形成新 的道德习俗 。
两汉的学校制度的初步形成
太学
中央官学 鸿都门学
官学 汉代的学校系统 私学
地方官学 书馆 经馆
宫邸学
郡国学 县道邑校 乡庠 聚序
(一)两汉时期的太学
1、太学的设置及发展(公元前124年) 2、太学的教师与学生:博士和博士弟子。 3、太学的教学内容:从今文经学到古文经 学(熹平石经) 4、太学的教学形式:个别教学、大都授、 次第相传。 5、太学的教学风气:重师法和家法。 6、太学的考试制度和方法:“设科射策”。
政府机关设“学室”,由吏对弟子进行教育, 以培养刀笔小吏。
吏师制度的影响:
众所周知,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后来由 于私学的发展,才出现专门以传授文化知识为 职业的教师。专职教师的出现,是教育发展史 上的一大进步。 秦又一次人为地将官与师结合起来,取消了专 职教师,无疑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倒退。
为了移风易俗,巩固统一 政权,秦统治者还利用行 政权力,制定了一些“行 同伦”的新法令,以形成 新的道德习俗。
汉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一、汉初
背景:汉初统治者重视总结秦二世而亡的 历史教训,他们认为,频繁的战争、大兴 土木和严刑峻法是秦灭亡的主要因素。 以道家的“清静无为”作为政治指导思 想
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 策
1、儒学得到了恢复和传播,并受到当 时学者的尊敬和朝廷的礼遇。 2、汉初以黄老学术作为政治的指导思 想,因此道家思想流传甚广。 3、汉初因学习法家、刑名之学等其他各 家的学说而受朝廷重视的也为数不少。
三、禁游宦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当时“邦无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一、古代语文教育起源在中国古代,语文教育起源于商朝和西周时期的礼仪教育。
当时的教育主要以礼仪为主,讲究正式文体和礼仪规范。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演变过程1. 春秋战国时期的语文教育春秋战国时期的语文教育开始拓展,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如孔子、荀子、韩非等人,他们为推广语文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2. 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大为发展。
秦朝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因此产生了“留学生”制度,很多人都出国留学,学习外国文化和语言。
汉朝时期则出现了许多语文教育学者,例如:司马迁、班固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文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文教育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纷纷涌现,创造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推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
4. 唐宋时期的语文教育唐宋时期的语文教育是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巅峰时期,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语文教育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当时的教育重视文化、兴盛道德、弘扬礼教,推广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和普及。
5. 元明清时期的语文教育元明清时期的语文教育则主要强调对语言文字制度的完善和改进,增加对文学和经典的研究和阅读,推广汉字文化和语言文字的使用。
三、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1. 着重于德行教育古代语文教育有着很强的道德教育作用,其目的在于培养人们的美德和积德。
2. 以经典为基础古代语文教育以经典为基础,讲究正面文体和正式礼仪。
学生必须熟悉经典,了解诗歌、文言文等的阅读和理解。
3. 推崇教育家和文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在古代语文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荀子、韩非等人为推广古代语文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文学家如杜甫、白居易、苏轼等则为古代汉语的发展和演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四、古代语文教育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古代语文教育重视道德教育,推广经典阅读,以及积极推动语言文字的发展和更新。
这些特点对现代语文教育也是有启示作用的,因为现代语文教育也需要面向未来,加强道德教育和文化建设,推广阅读和写作,不断推进语言文字的发展和改进。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草木盛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在这一时期,古代中国的教育主要以家族教育为主,父祖代代相传家族的学问和技艺。
2. 儒家教育的兴起(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儒家教
育主要以经书为基础,推崇礼仪和道德。
这一时期,家族教育逐渐向公共教育转变,学习经书成为上层社会的重要任务。
3. 秦汉时期的官学教育(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
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他建立了官学,培养官吏和精英人才。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教育制度,不过在汉朝,官学的数量和规模有所增加,学习内容也更加丰富。
4. 魏晋南北朝的私学教育(220年-589年):在这一时期,由
于政权的动荡和分裂,官学衰落,教育主要由私人开办的私学来承担。
这些私学往往由有学问的士人或僧人主持,培养学生的技艺和人文素养。
5.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618年-1279年):唐朝推行科举制度,以考试选拔官吏。
这一制度在宋朝得到进一步完善,科举成为唯一的晋升途径。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教育得到了普及,并且出现了许多学府和书院。
6. 元明清时期的书院教育(1279年-1912年):元明清时期,
官学渐渐衰落,书院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
书院除了培养官员外,还注重培养士人的人文素养和政治觉悟。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是从家族教育到官学教育,再到私学教育,最后形成科举考试和书院教育并存的局面。
这个过程中,教育的主要目标从家族的传承转向培养官吏和士人,教育内容也从经书转变为更加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讲 教育政策法
③1922《壬戌学制》 ④《党化教育之方针》。
2、国民党时期的教育政策法规 ①《学校施行党化教育办法草案》 ②1938年颁行了《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 纲要》
③1945年“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专 门研讨制订了相关政策
3、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政策法规 ①建党初期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 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教育政策法规 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政策法 规
②怀柔与控制并举的知识分子政策 ③广兴学校 ④重视科举与武科的固定设置
3、清朝末期的教育政策法规 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②明确制订并颁行教育宗旨 ③科举制的变通与废止 ④留学教育的发展与勃兴 5、“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四)中华民国的教育政策法规 1、民国初期的教育政策法规 ①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②大总统的《教育宗旨》。
2、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政策法规 (二)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对教育控 制 1、教育的国有化 2、教育的国有化对欧洲各国的影响 3、宗教改革也唤醒了国家的教育权 4、英国教育的国有化
(三)现代美国的教育政策措施 1、美国政府对教育的行政管理 2、美国各州的教育立法
3、联邦政府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导 向
3、高等教育更加关注质量 2006年,国务院召开“加强和改进高等学 校招生管理工作会议”提出了当年扩招幅 度控制在5%的目标。 2003-2006年,教育部在加强本科教学工 作,提高课程建设、教学评估、实施研究 生创新计划以及“985”和“211”工程建设 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4、其它教育政策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03年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机制进行了重大 改革,建立了以风险补偿机制为核心的新政策。 2004实行贷款学生在校期间贷款利息全部由财 政补贴,还款年限延长毕业后6年。 2006年启动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制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时期的教育- 1.1 官学与私学:在周朝,教育主要由官府控制,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同时,私学也开始出现,如孔子的讲学。
- 1.2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二、秦汉时期的教育- 2.1 秦朝的法家教育:秦朝推行法家思想,重视法律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
- 2.2 汉朝的太学: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成为国家培养官僚的主要机构。
同时,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3.1 私立学校的兴起:这一时期,私立学校逐渐发展,成为教育的重要力量。
- 3.2 儒家经典的注释与讲学:学者们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释,讲学活动盛行。
四、隋唐时期的教育- 4.1 科举制度的确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 4.2 教育内容的扩展:除了儒家经典,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5.1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这一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成为教育的中心。
- 5.2 书院的兴起:书院成为学术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 5.3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儒、释、道教育,还出现了实学、西学等新的教育内容。
六、近现代教育的变革- 6.1 晚清的教育改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晚清开始进行教育改革,设立新式学堂,引进西方科学知识。
- 6.2 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民国成立后,教育制度进一步西化,实行普及教育,推广新文化运动。
- 6.3 新中国的教育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实施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
七、当代教育的特点- 7.1 教育法制化: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确保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 7.2 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手段和内容日益现代化,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成为新趋势。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漫长而复杂,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770年,商代至西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教育还处于萌芽阶段,大部分教育还是由家庭和宗族进行。
在这个时期,以《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等古典经典为主要教材,旨在培养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社会道德规范。
2.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分封制度的加强,封建军阀之间的争斗越来越激烈,教育也开始转向以培养士人为主要目的。
这个时期的典籍包括《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这些书成为了后来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础。
3.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秦汉时期
在秦汉时期,由于实行了全国一统制度,教育开始进入了集中统一的发展阶段。
秦始皇颁布的《焚书坑儒令》造成了教育事业的重创,但汉武帝推行的四科九品制(四科指经、史、子、集,九品指九个等级,等级越高考试难度越大)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制度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4. 公元220年至公元581年,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教育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地域性的特点。
南北朝时期,隋文帝开始推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指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和文化人才的体制),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家庭宗族教育、经典文化教育、士人培养、一统集中式教育和科举制度这些重大转变,而这些转变中,儒家思想对教育的贡献和影响是无法忽视的。
中国古代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演变史可以追溯至约2500年前的商代。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品德和塑造人格的过程。
中国古代教育以尊师重道为核心理念,并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
本文将以历史的顺序,介绍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特点。
1. 先秦教育先秦时期,教育主要依靠家庭和私塾进行。
贵族子弟通过家庭教育接受知识和礼仪的传承,而士人则通过私塾教育来进一步深造。
私塾是由有学识和教育经验的知识分子开办的,学生们在私塾里学习文学、礼仪、音乐、数学、历史等学科。
孔子是先秦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他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提倡教育要以培养人的品德为根本。
2. 秦汉教育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用了一系列的改革来巩固统治。
在教育方面,他推行了以焚书坑儒的措施来打击儒学,此举使得教育陷入低谷。
然而,汉武帝在位时期,儒学得到恢复,教育制度也得到改进。
从这时期开始,儒学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流教育思想,并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教育发展。
3. 魏晋南北朝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逐渐由贵族教育向士人教育转变。
学术研究成为了重要的教育内容,经学和理学兴盛。
当时的教育机构多以私塾形式存在,像著名的郡国学和太学就是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学府。
4. 唐宋教育唐宋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并成为了选拔士人的主要途径。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层次:乡试、会试和殿试。
凡考取进士者,即可晋升为官员,享受封妻荫子的待遇。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教育更加普及,也培养了大量的文人。
5. 元明清教育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继续运行,并原本的贵族士人教育向庶民教育渗透。
除了科举外,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和学府教育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
明代朱载堉创办的“白鹿书院”和清代郑氏兄弟经营的“东林书院”等学府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此外,女子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康熙和乾隆时期。
6.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 重视尊师重道:师德和师道被认为是教育的核心,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顺从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要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设置时间和发展:
2、太学的教师与学生:博士(博士首席西汉称仆射,东汉 时称祭酒 )和博士弟子(东汉时称“诸生”或“太学 生” )。
3、太学的教学内容:从今文经学到古文经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今文经学—微言大义,谶纬迷信—官学
古文经学—训诂考据,文字名物—私学
4、太学的教学形式:个别教学、大都授、次第相传。
一、 汉代的教育体制
中央官学 ——太学
官学
——鸿都门学 ——宫邸学
地方官学
初级程度的蒙学
私 学 (书馆)
高级程度的经师收徒讲学 (经馆)
二、汉代的官学 (一)太学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朝廷为博士 置弟子50人,这是汉代太学建立的标志。, 也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 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2、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 “经馆”、“精舍”、“精庐” “著录弟子” “及门弟子” “次相授受”(“转相传授” )
思考:转相传授的优缺点
四、汉代的察举选士制度
(一)察举制度的创立
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汉 书·武帝纪》载:建元元年(前140年)冬,武帝诏“举贤 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三、汉代的私学
1、初级程度的蒙学
西汉初,塾师将秦代留下的三种识字课本《苍颉》、《爰 历》、《博学》合并为《苍颉篇》。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 《凡将篇》,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李长作 《元尚篇》。王莽当政时,扬雄作《训纂篇》。
初级程度的蒙学还有“乡塾”。“乡塾”的教师称“塾师” 或“孝经师”,主要教学《孝经》、《论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地方学校 文翁兴学: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欲移 文翁兴学: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欲移 风易俗,推行教化,先从郡吏中选派聪慧 者十余人到长安,就学于博士,这可谓最 早的委托培养措施。 至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 至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颁布地方官学 学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普遍设学:设在 郡国的称为“ 郡国的称为“学”,设在县的称为“校”, ,设在县的称为“ 设在乡的称为“ 设在乡的称为“庠”,设在村落(“聚”) ,设在村落(“ 的称为“ 的称为“序”。
(三)专门学校的设置 三国魏明帝置律博士,教授刑律, 三国魏明帝置律博士,教授刑律,招收律 学弟子。这是我国古代法律分科设学之始。 学弟子。这是我国古代法律分科设学之始。 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 开设医学, 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开设医学,这 是我国医学专科教育之始,也是世界上最 是我国医学专科教育之始, 早的医学专科学校。 早的医学专科学校。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年),下令在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年),下令在 京师开设 “四学”。玄学、史学、文学、 四学” 儒学“四学” 儒学“四学”,是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 合学校。
(三)以儒术取士
察举最盛的孝廉科,就是选取具备儒家的“ 察举最盛的孝廉科,就是选取具备儒家的“孝”、“廉” 美德的人士 而明经科则是专取通晓一门儒经的学者 太学生通过考课,通一经者即补为官。
(四)视学制度 作用和影响 :
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 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 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二)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
北魏统治者又重视经学,不仅设立了国子学和太 学,献文帝天安元年(466年)还普遍设置了州 学,献文帝天安元年(466年)还普遍设置了州 郡学,并建立了郡国学校教育制度。 《北史·高允传》记载,当时规定大郡立博士2人, 北史·高允传》记载,当时规定大郡立博士2 助教4人,学生100人;次郡立博士2人,助教2 助教4人,学生100人;次郡立博士2人,助教2人, 学生80人;中郡立博士1人,助教2人,学生60人; 学生80人;中郡立博士1人,助教2人,学生60人; 下郡立博士1人,助教1人,学生40人。 下郡立博士1人,助教1人,学生40人。
董仲舒传》)。
“教, 政之本也;狱 ,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 教 政之本也; 政之末也。 其事异域,
三、汉代的私学
1、初级程度的蒙学
西汉初,塾师将秦代留下的三种识字课本《苍颉》 西汉初,塾师将秦代留下的三种识字课本《苍颉》、《爰 历》、《博学》合并为《苍颉篇》。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 博学》合并为《苍颉篇》 《凡将篇》,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李长作 凡将篇》,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篇》 《元尚篇》。王莽当政时,扬雄作《训纂篇》。 元尚篇》。王莽当政时,扬雄作《训纂篇》 初级程度的蒙学还有“乡塾” 初级程度的蒙学还有“乡塾”。“乡塾”的教师称“塾师” 乡塾”的教师称“塾师” 或“孝经师”,主要教学《孝经》、《论语》。 孝经师”,主要教学《孝经》 论语》
(二)察举的科目
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常科 和特科 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 察举常科中最主要的是孝廉科,还有秀才、明经、童子科 等科目。 特科中最主要的科目、也是最制度化的科目是贤良方正。
陕西省委把“孝廉” 陕西省委把“孝廉”作为选拔领导干部的标 准
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谈到公道正派地选人用人时表示: 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谈到公道正派地选人用人时表示: 各级领导干部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强组织者, 各级领导干部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强组织者, 也该是群众公认的有人格魅力的人。那些荣辱不分、 也该是群众公认的有人格魅力的人。那些荣辱不分、德行 不良、不敬不孝的人,绝不能提拔重用。( 人民日报》 。(《 不良、不敬不孝的人,绝不能提拔重用。(《人民日报》) 首先,它是一种提醒。将道德标准纳入考核标准,是一种 事前的提醒,它提醒为政者在取得职位前应认识到,丧失 了基本的道德水准,就是丧失了为官的前提条件。试想, 一个荣辱不分、德行不良、连自己父母都不关爱的人,又 怎能指望他亲民如水、造福一方呢? 同时,它也是一种激励。道德考核使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和 道德水准的人能够实现其为官谋政的愿望,这无疑会激发 人们强烈的道德意识。
(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以法为教、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二、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汉代“独尊儒术”
汉初统治者奉行主张“无为而治” 汉初统治者奉行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 学说(道家为核心,融合其他)。 学说(道家为核心,融合其他)。 在文教方面,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在《 在文教方面,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在《对 贤良策》中提出的三大建议,确立了“ 贤良策》中提出的三大建议,确立了“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 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教育
教育系 袁强
第一节 秦汉文化教育政策
一、秦朝的文化政策 (一)书同文
“言语异声,文字异型” 言语异声,文字异型” 以小篆为文字形体的标准
(二)行同伦 (三)设三老以掌教化
(四)禁止私学,焚书坑儒 禁止私学,
李斯 :私学师古非今,扰乱视听,非议法教。进而 提出 “挟书”之策 。 挟书” 公元前212年,有儒生诽谤秦始皇后逃亡,秦始皇大 公元前212年,有儒生诽谤秦始皇后逃亡,秦始皇大 肆株连搜捕,发生了坑杀(活埋)460个儒生的极端 肆株连搜捕,发生了坑杀(活埋)460个儒生的极端 事件。
(二)专门学校 汉明帝时期创设“四姓小侯学” 宫邸学 ——汉明帝时期创设“四姓小侯学”,是
贵族教育的体现,培养“ 贵族教育的体现,培养“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 篆者” 篆者”; 以宫人为教育对象的宫廷学校。 以宫人为教育对象的宫廷学校。
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
178年),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 178年),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 学校。 学生专习辞赋、小说、尺牍、画、书法等。 鸿都门学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它打破以儒家经典为 国学唯一教学内容的旧传统,不仅为汉代建立了崭 新的教育体制,也为中国和世界教育史开辟了专科 学校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的新纪元。
第二节 汉代教育制度和察举选士制度
一、 汉代的教育体制
中央官学 ——太学 ——鸿都门学 ——宫邸学 地方官学
官 学
初级程度的蒙学 私 学 (书馆) 书馆) 高级程度的经师收徒讲学 经馆) (经馆)
二、汉代的官学 (一)太学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朝廷为博士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朝廷为博士 置弟子50人,这是汉代太学建立的标志。, 置弟子50人,这是汉代太学建立的标志。, 也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 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三)察举的流弊 意义:重视品行才绩,广开才路,不拘一格; 意义:重视品行才绩,广开才路,不拘一格; 建立严格的察举法规。 局限:选举大权为权门势家所把持;重德轻 局限:选举大权为权门势家所把持;重德轻 才,使评价带有虚伪性和主观随意性;多途 求贤保持了特权。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 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九品中正” 二、“九品中正”选士制度
(一)设置中正官 (二)品第人物
中正负责查访本籍贯的士人,了解其家世和德才表现,并 作出评价。“家世”也称“ 作出评价。“家世”也称“品”,才德称“状”,中正官 ,才德称“ 根据士人的“ 根据士人的“品”、“状”评定品级。具体分为九品:上 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三)按品授官 小中正报大中正,大中正报司徒,司徒呈吏部待 用。吏部根据中正品第的等级授官,一般来说, 品第越高官职越大。
第四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董仲舒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 董仲舒的生平和政治、
董仲舒(公元前 一公元前 今河北省景县境内)人 董仲舒 公元前179一公元前 公元前 一公元前104),广川 今河北省景县境内 人, ,广川(今河北省景县境内 西汉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汉代孔子”之称。 西汉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汉代孔子”之称。 “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兴教化、正万民”和“改革选士 制度”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 他一生著作甚丰,但绝大部分失传了,现 存仅有《春秋繁露》一书和《史记·儒林列 传》及《汉书·董仲舒传》中的有关资料。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教育
一、学校设置上的新举措 (一)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西晋时期,在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一个贵族 阶层──门阀世族。为了保证他们受教育的 阶层──门阀世族。为了保证他们受教育的 特权,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 特权,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 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年)设置国子祭 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年)设置国子祭 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
思考: 思考: 儒家在如何治民的问题上有哪些优势? 儒家在如何治民的问题上有哪些优势?
(一)设五经博士
博士是掌管典籍簿册的咨政议政官员,诸子、术 博士是掌管典籍簿册的咨政议政官员,诸子、 方技等都立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 136年 数、方技等都立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 “置五经博士。” 置五经博士。
他以天人同类为根据,提出了“天人感应论 天人感应论”和“君权 天人感应论 君权 神授”的思想。 神授
在政治方面,他强调“德治”和“法古”。 “天数右阳而不右阴,务德而不务刑,”(《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天数右阳而不右阴, 天数右阳而不右阴 “阳为德 , 阴为刑 , 刑主杀而德主生 阳为德, 阳为德 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 任刑也” 王者应“承天意以从事, 任刑也”,王者应“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