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 数学 下册 教案第79课时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培根(英国哲学家)说:“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布尔巴基学派(法国数学研究团体)认为:“数学是研究抽象结构的理论”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三、合作学习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1)20_×1999(2)998×1002导入新课: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1)(x+1)(x—1);(2)(m+2)(m—2)(3)(2x+1)(2x—1);(4)(x+5y)(x—5y)。

结论: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即:(a+b)(a—b)=a2—b2四、精讲精练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3x+2)(3x—2);(2)(b+2a)(2a—b);(3)(—x+2y)(—x—2y)。

例2:计算:(1)102×98;(2)(y+2)(y—2)—(y—1)(y+5)。

随堂练习计算:(1)(a+b)(—b+a);(2)(—a—b)(a—b);(3)(3a+2b)(3a—2b);(4)(a5—b2)(a5+b2);(5)(a+2b+2c)(a+2b—2c);(6)(a—b)(a+b)(a2+b2)。

五、小结(a+b)(a—b)=a2—b2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道负整数指数幂=(a≠0,n是正整数).2.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3.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教学重点: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难点: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堂知识使学生懂得任何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全册教案

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全册教案

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全册教案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 难点:怎样建立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

1. 如图1-1;用用根长度均为l ㎝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

(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那么绳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2)如果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那么绳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3)当l =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l =12呢?(4)改变l 的取值再试一试;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分析解答:在上面的问题中;所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2)4(l ;圆的面积可以表示为22⎪⎭⎫⎝⎛ππl 。

(1) 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就是25)4(2≤l ;即25162≤l 。

(2) 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就是22⎪⎭⎫⎝⎛ππl >100; 即 π42l >100(3) 当l =8时;正方形的面积为)(416822cm =;圆的面积为)(1.54822cm ≈π; 4<5.1;此时圆的面积大。

当l =12时;正方形的面积为)(9161222cm =;圆的面积为)(5.1141222cm ≈π; 9<11.5;此时还是圆的面积大。

(4) 不论怎样改变l 的取值;通过计算发现:总是圆的面积大;因此;我们可以猜想;用长度增色为l ㎝的两根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无论l 取何值;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即π42l >162l 2. (1)通过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能计算出它的树龄;通常规定以树干离地面1.5m 的地方作为测量部位。

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3㎝;这棵树至少要生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只列关系式)(2)燃放某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m 以外的安全区域。

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2m/s ;人离开的速度为4m/s ;导火线的长度x (m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答案:(1)设这棵树生长x 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则5+3x >240。

2019年春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20201010165641)

2019年春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20201010165641)

题目中的角度,利用角度相等得证 .
证明:作 DF⊥BC 于 F,AE ⊥BC 于 E
∵△BDC 中,∠BDC=90 °,BD=CD
1
DF BC

2
1
DF AC
∵BC=AC ∴
2
AE 1 AC
∵DF=AE ∴
2
∴∠ACB=30 °
∵∠CAB= ∠ABC ,∴∠CAB= ∠ABC=75 °
∴∠OBA=30 °
我们要证明 1 与 AB 的交点就是中点。)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练习: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已知
CD
1 是 ABC 的 AB 边上的中线,且 CD= AB 。求证 ABC 是直角三角形。
2
提示:倒推法,要证明 ABC 是直角三角形,只有通过定义和判定定理,定义与判定定理都与角
1
CE AC
DE ⊥AC 于 E. 求证:
4.
分析: CE 在 Rt△DEC 中,可知是 CD 的一半,又 D 为中点,故 CD 为 BC 上的一半,因此可证 .
证明:∵DE⊥AC 于 E,∴∠DEC=90 °(垂直定义 )
∵△ABC 为等边三角形,∴AC=BC ∠C=60 °
∵在Rt △EDC 中,∠C=60 °,∴E∠DC=90 °-60 °=30 °
1、 探究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 :
⑴ 观察小黑板上的三角形,从 A+ B 的度数,能说明什么?
—— 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⑵ 讨论: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是什么关系?
2、 探究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 :
⑴ 学生画出直角三角形 ABC 斜边的中线 CD 。 ⑵ 测量并讨论斜边上的中线的长度与斜边的关系。 ⑶ 学生猜想: 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 3、 共同探究: 例 已知:在 Rt△ABC 中, ACB=90 °,CD 是斜边 AB 上的中线。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共79页word资料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共79页word资料

第17章 分式一、概括: 形如BA (A 、B 是整式,且B 中含有字母,B ≠0)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 A 叫做分式的分子,B 叫做分式的分母.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 即有理式 整式,分式.三、例题:例1 下列各有理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1)x 1; (2)2x ; (3)y x xy +2; (4)33y x -. 例2 当x 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1)11-x ; (2)322+-x x . 四、练习:P5习题17.1第3题(1)(3)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x 7 , 209y +, 54-m , 238y y -,91-x 2. 当x 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1) (2) (3) 3. 当x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1) (2) (3)§17.1.2 分式的基本性质1、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用式子表示是: MB M A B A M B M A B A ÷÷=⨯⨯=, ( 其中M 是不等于零的整式)。

与分数类似,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可以对分式进行约分和通分.2、例3 约分(1)4322016xy y x -; (2)44422+--x x x 4、例4 通分(1)ba 21,21ab ; (2)y x -1,y x +1; (3)221y x -,xy x +21 §17.2 分式的运算§17.2.1 分式的乘除法一、复习与情境导入1、(1) :什么叫做分式的约分?约分的根据是什么?(2):下列各式是否正确?为什么?2、尝试探究:计算:4522--x x x x 235-+23+x x x 57+x x 3217-xx x --221(1)ab b a 32232⋅; (2)b a b a 232÷. 二、例题:例1计算:(1)xb ay by x a 2222⋅; (2)222222x b yz a z b xy a ÷. 例2计算:493222--⋅+-x x x x . 四、思考怎样进行分式的乘方呢?试计算:§17.2.2 分式的加减法一、实践与探索1、回忆: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法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能力目标:能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简单的几何计算证明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认知目标:了解梯形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索;难点: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课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教学方法:启发法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图片,说出每辆汽车车窗形状(投影)2板书课题:5梯形3练习: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是梯形?(投影)结梯形概念:只有4总结梯形概念:一组对边平行另以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5指出图形中各部位的名称:上底下底腰高对角线。

(投影)6特殊梯形的分类:(投影)(二)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究【探究性质一】思考:在等腰梯形中,如果将一腰AB沿AD的方向平移到DE的位置,那么所得的△DEC是怎样的三角形?(投影)猜想:由此你能得到等腰梯形的内角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操作讨论作答)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

求证:∠B=∠C想一想:等腰梯形ABCD中,∠A与∠D是否相等?为什么?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操练】(1)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60o,BC=10cm,AD=4cm,则腰AB=cm。

(投影)(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CA平分∠BCD,求证:∠B=2∠E.(投影)【探究性质二】如果连接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哪些线段相等?(学生操作讨论作答)如上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相交于O,求证:AC=BD。

(投影)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探究性质三】问题一:延长等腰梯形的两腰,哪些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呢?(学生操作作答)问题二:等腰梯是否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是什么?(重点讨论)等腰梯形性质:同以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三)质疑反思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课教学内容,并提出尚存问题;学生小结,教师视具体情况给予提示:性质(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角度总结)解题方法(化梯形问题为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问题)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平行四边形5.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5.2 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5.3 梯形的性质2.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6.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2 概率初步6.3 统计图表的选择与应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平行四边形及其特殊图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2)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处理,掌握概率初步知识;(3)能够运用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实际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3)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平行四边形及其特殊图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2)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处理;(3)概率的计算与应用。

2. 教学重点:(1)掌握平行四边形及其特殊图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2)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及统计图表的选择与应用;(3)概率的计算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平行四边形模型、统计图表等;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剪刀、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其性质与判定方法。

2. 例题讲解:(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2)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3)梯形的性质;(4)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处理;(5)概率的计算与应用。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2)讨论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探讨概率的计算与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全册教案

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全册教案

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全册教案第一章:平行四边形与特殊平行四边形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其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边平行。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演示,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通过例题巩固知识点。

1.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其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矩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演示,引导学生发现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通过例题巩固知识点。

第二章:三角形的证明2.1 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其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边关系。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演示,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性质,并通过例题巩固知识点。

2.2 三角形的证明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使用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并能运用证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证明方法,证明的步骤。

教学方法: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章:二次函数3.1 二次函数的定义与性质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与性质,并能运用其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二次函数的定义,二次函数的图像,二次函数的性质。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演示,引导学生发现二次函数的性质,并通过例题巩固知识点。

3.2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解析式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绘制二次函数的图像,并能运用解析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二次函数的图像,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方法: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学会绘制二次函数的图像,并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第四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4.1 数据的收集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的方法,并能运用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数据的定义,数据的收集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数据收集的方法,并通过练习巩固知识点。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单元分析】本章是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的继续,在“平等线的证明”一章中,我们给出了 8 条基本事实,并从其中的几条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了有关平行线的一些结论。

运用这些基本事实和已经学习过的定理,我们还可以证明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结论。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图形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探索的同时也经历过一些简单的推理过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树立了初步的推理意识,从而为本章进一步严格证明三角形有关定理打下了基础。

【单元目标】1.知识与技能(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2.过程与方法(1)会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相关问题;(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由情景引出问题,探索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再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2)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和中国传统数学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

【单元重点】在证明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证明过程,掌握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够借助数学符号语言利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单元难点】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否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等。

【教学思路】1.对于已有命题的证明,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回忆过去的探索、说理过程,从中获取严格证明的思路;对于新增命题,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探索、证明过程,关注该命题与其他已有命题之间的关系;对于整章的命题,注意关注将这些命题纳入一个命题系统,关注命题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对相关图形整体的认识。

2.对于证明的方法,除了注重启发和回忆,还应注意关注证明方法的多样性,力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获得多样的证明方法,并在比较中选择适当的方法。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篇)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篇)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一、内容综述亲爱的同学们,翻开这本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册课本,你们即将开始一段新的数学之旅。

这个学期的学习内容既充满挑战,又充满趣味。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奇的世界,探索数学的奥秘吧!首先我们将继续深化代数的学习,从解一元一次方程到探讨二次方程的性质,我们会遇到一些看似复杂的数学问题,但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方法,解决它们就不再是难题。

此外我们还会接触到分式的运算和比例的应用,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数学问题,学会它们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接下来是几何的学习,我们不仅要掌握平面图形的性质,还要学习空间几何的基本知识。

通过观察图形的性质和特征,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锻炼我们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这也是一个有趣的探索过程,你们会发现几何世界中的许多奥秘。

除了代数和几何,我们还会接触到一些数学应用问题。

比如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建立数学模型等。

这些问题既考验我们的数学技能,也考验我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当我们翻开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充满探索与挑战的数学世界。

这本书的内容,既是对之前数学知识的延伸,也是为未来学习打下的坚实基础。

咱们一起来详细解读下这本教材吧。

首先从内容结构上看,这本书涵盖了代数、几何、概率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多样。

每一章节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精心编排的内容,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学会如何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从难易程度来看,这本书的编写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每一个知识点都会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同时书中还设置了一些拓展性的内容,供学生挑战自我,激发学习兴趣。

另外这本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练习,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完整版)全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完整版)全册教学设计
A.80°B.100°
C.140°D.160°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由边相等可以得到什么?这与∠BCD有什么关系?
【分析】∵∠BAD=80°,∴∠B+∠BCD+∠D=360°-∠BAD=280°.又∵AB=AC=AD,∴∠B=∠ACB,∠ACD=∠D,∴∠BCD=∠ACB+∠ACD=280°÷2=140°.
4.如图所示,在△ABC中,∠A=36°,AB=AC,BD是△ABC的角平分线.若在边AB上截取BE=BC,连结DE,则图中等腰三角形共有( D )
A.2个B.3个
C.4个D.5个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1】 如图,在△ABC中,∠ACB=90°,CD是AB边上的高,AE是∠BAC的平分线,AE与CD交于点F,求证:△CEF是等腰三角形.
【例1】 如图,在△ABC中,AB=AC,CD⊥AB于点D,BE⊥AC于点E,求证:DE∥BC.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要证DE∥BC,需证∠ADE=∠ABC,从而结合已知条件考虑证△BEC≌△CDB即可.
【证明】∵AB=AC,∴∠ABC=∠ACB.又∵CD⊥AB于点D,BE⊥AC于点E,∴∠AEB=∠ADC=90°,∴∠ABE=∠ACD,∴∠ABC-∠ABE=∠ACB-∠ACD,∴∠EBC=∠DCB.在△BEC和△CDB中,∵ ∴△BEC≌△CDB,∴BD=CE,∴AB-BD=AC-CE,即AD=AE,∴∠ADE=∠AED.又∵∠A是△ADE和△ABC的顶角,∴∠ADE=∠ABC,∴DE∥BC.
【3min反馈】
1.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述为:等边对等角.

北师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完美版

北师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完美版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1 不等关系教学目标(一)知识认知要求1.理解不等式的意义.2.能根据条件列出不等式.(二)能力训练要求通过列不等式,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教学重点:用不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题意列出不等式.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许多不等关系,利用不等关系同样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不等关系,以及不等关系的应用.二、讲授新课1.不等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大家肯定接触过不少,能举出例子吗?那么,如何用式子表示不等关系呢?请看例题:如图,用两根长度均为l cm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 cm2,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2)如果要使圆的面积不小于100 cm2,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3)当l=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l=12呢?(4)你能得到什么猜想?改变l的取值,再试一试.分析:本题中大家首先要弄明白两个问题,一个是正方形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另一个是了解“不大于”“大于”等词的含意.圆的面积是πR2,其中R是圆的半径.两数比较有大于、等于、小于三种情况,“不大于”就是等于或小于.2.做一做通过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以计算出它的树龄.通常规定以树干离地面1.5 m 的地方作为测量部位,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 cm ,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为 3 cm.这棵树至少生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 m ?(只列关系式).互相讨论后列出关系式.3.议一议观察由上述问题得到的关系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由162l ≤25 π42l >100 π42l >162l 3x +5>240得,这些关系式都是用不等号连接的式子.由此可知: 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inequality ).4.例题.用不等式表示(1)a 是正数; (2)a 是负数;(3)a 与6的和小于5;(4)x 与2的差小于-1;三、补充练习当x =2时,不等式x +3>4成立吗?当x =1.5时,成立吗?当x =-1呢?解:当x =2时,x +3=2+3=5>4成立,当x =1.5时,x +3=1.5+3=4.5>4成立;当x =-1时,x +3=-1+3=2>4,不成立.四、课时小结能根据题意列出不等式,特别要注意“不大于”,“不小于”等词语的理解.通过不等关系的式子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五、课后作业 习题1.1六.活动与探究a,b两个实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如图所示:用“<”或“>”号填空:(1)a______b;(2)|a|______|b|;(3)a+b_________0;(4)a-b_______0;(5)a+b_______a-b;(6)ab______a.教学反思:§1.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一)知识认知要求1.探索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理解不等式与等式性质的联系与区别.(二)能力训练要求通过对比不等式的性质和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大家的辨别能力.教学重点: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灵活地掌握应用.教学难点:能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已学过等式,不等式,现在我们来看两组式子(教师出示小黑板中的两组式子),请同学们观察,哪些是等式?哪些是不等式?第一组:1+2=3; a+b=b+a; S = ab; 4+x = 7.第二组:-7 < -5; 3+4 > 1+4; 2x ≤6, a+2 ≥0; 3≠4.1.什么叫做等式?什么叫做不等式?2.前面我们学过了等式,同学们还记得等式的性质吗?3.(回答)用小于号“<”或大于号“>”填空。

北师版八年级数学教案北师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北师版八年级数学教案北师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北师版八年级数学教案|北师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摘要: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八年级数学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北师版八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师]用上面的规律可以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所以SSS是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一个依据.请看例题.,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边角、角角边.三角形全等条件小结.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角角边条件.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八年级数学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北师版八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材与学情分析: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

本节课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性,第二层次,认识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出现对于丰富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本节课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构建直观的、形象化的平行四边形表象,不仅能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学习方法,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也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知识奠定基础。

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就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一年级下学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本单元认识四边形时对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可以说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知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在生活中有部分学生接触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境,学生才能比较容易掌握。

.4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4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单元分析】本章是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的继续,在“平等线的证明”一章中,我们给出了8条基本事实,并从其中的几条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了有关平行线的一些结论。

运用这些基本事实和已经学习过的定理,我们还可以证明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结论。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图形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探索的同时也经历过一些简单的推理过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树立了初步的推理意识,从而为本章进一步严格证明三角形有关定理打下了基础。

【单元目标】1.知识与技能(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2.过程与方法(1)会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相关问题;(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由情景引出问题,探索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再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2)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和中国传统数学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

【单元重点】在证明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证明过程,掌握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够借助数学符号语言利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单元难点】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否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等。

【教学思路】1.对于已有命题的证明,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回忆过去的探索、说理过程,从中获取严格证明的思路;对于新增命题,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探索、证明过程,关注该命题与其他已有命题之间的关系;对于整章的命题,注意关注将这些命题纳入一个命题系统,关注命题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对相关图形整体的认识。

2.对于证明的方法,除了注重启发和回忆,还应注意关注证明方法的多样性,力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获得多样的证明方法,并在比较中选择适当的方法。

3.证明过程中注意揭示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归纳、类比等。

4.作为初中阶段几何证明的最后阶段,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掌握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命题的基本要求,掌握规范的证明表述过程,达成课程标准对证明表述的要求。

2019届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版,50份打包)

2019届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版,50份打包)

1.1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三角形的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相关性质;2.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能够运用其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探究:如图所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照图中虚线对折并减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有什么特点?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类型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如图,已知∠1=∠2,则不一定能使△ABD≌△ACD的条件是()A.BD=CDB.AB=ACC.∠B=∠CD.∠BAD=∠CAD解析: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ASA,SAS,AAS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A.∵∠1=∠2,AD为公共边,若BD=CD,则△ABD≌△ACD(SAS);B.∵∠1=∠2,AD为公共边,若AB=AC,不符合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不能判定△ABD≌△ACD;C.∵∠1=∠2,AD为公共边,若∠B=∠C,则△ABD≌△ACD(AAS);D.∵∠1=∠2,AD为公共边,若∠BAD=∠CAD,则△ABD≌△ACD(ASA);故选B.方法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要注意AAA、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类型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如图,△ABC≌△CDA,并且AB=CD,那么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1=∠2 B.AC=CAC.∠D=∠B D.AC=BC解析:由△ABC≌△CDA,并且AB=CD,AC和CA是公共边,可知∠1和∠2,∠D和∠B是对应角.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因而前三个选项一定正确.AC和BC不是对应边,不一定相等.∵△ABC≌△CDA,AB=CD,∴∠1和∠2,∠D和∠B是对应角,∴∠1=∠2,∠D=∠B,∴AC和CA是对应边,而不是BC,∴A、B、C正确,错误的结论是D.故选D.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根据已知条件正确确定对应边、对应角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探究点二:等边对等角【类型一】运用“等边对等角”求角的度数如图,AB=AC=AD,若∠BAD =80°,则∠BCD=()A.80°B.100°C.140°D.160°解析:先根据已知和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可求∠B+∠BCD+∠D的度数,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ACB,∠ACD=∠D,从而得到∠BCD的值.∵∠BAD=80°,∴∠B+∠BCD+∠D =280°.∵AB=AC=AD,∴∠B=∠ACB,∠ACD=∠D,∴∠BCD=280°÷2=140°,故选C.方法总结:求角的度数时,①在等腰三角形中,一定要考虑三角形内角和定理;②有平行线时,要考虑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③两条相交直线中,对顶角相等,互为邻补角的两角之和等于180°.【类型二】分类讨论思想在等腰三角形求角度中的运用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等于30°,求它的顶角的度数.解析:本题可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由于本题中没有明确30°角是顶角还是底角,因此要分类讨论.解:①当底角是30°时,顶角的度数为180°-2×30°=120°;②顶角即为30°.因此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为30°或120°.方法总结:已知的一个锐角可以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也可以是底角;一个钝角只能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类讨论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探究点三:三线合一【类型一】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进行计算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BA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ADC=125°.求∠ACB和∠BAC的度数.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AE⊥BC,再求出∠CDE,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出∠DCE,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CB,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列式进行计算即可求出∠BAC.解:∵AB=AC,AE平分∠BAC,∴AE ⊥BC.∵∠ADC=125°,∴∠CDE=55°,∴∠DCE=90°-∠CDE=35°.又∵CD平分∠ACB,∴∠ACB=2∠DCE=70°.又∵AB=AC,∴∠B=∠ACB=70°,∴∠BAC =180-(∠B +∠ACB )=40°.方法总结: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进行计算,有两种类型:一是求边长,求边长时应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与其他两线互相重合;二是求角度的大小,求角度时,应利用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与其他两线互相重合.【类型二】 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进行证明如图,△ABC 中,AB =AC ,D 为AC 上任意一点,延长BA 到E 使得AE =AD ,连接DE ,求证:DE ⊥BC .解析:作AF ∥DE ,交BC 于点F .利用等边对等角及平行线的性质证明∠BAF =∠F AC .在△ABC 中由“三线合一”得AF ⊥BC .再结合AF ∥DE 可得出结论.证明:过点A 作AF ∥DE ,交BC 于点F .∵AE =AD ,∴∠E =∠ADE .∵AF ∥DE ,∴∠E =∠BAF ,∠F AC =∠ADE .∴∠BAF =∠F AC . 又∵AB =AC ,∴AF ⊥BC . ∵AF ∥DE ,∴DE ⊥BC .方法总结: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出结论时,先必须已知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可以是底边上的中线,也可以是顶角的平分线.解题时,一般要用到其中的两条线互相重合.三、板书设计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3.三线合一:在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中,只要知道其中一个条件,就能得出另外的两个结论.本节课由于采用了动手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理解不透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第2课时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1.进一步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性质,了解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角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中线)的性质;2.学习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其解决问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我们欣赏下列两个建筑物(如图),图中的三角形是什么样的特殊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我们是怎样定义的,有什么性质?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中线)的相关性质如图,在△ABC 中,AB =AC ,CD⊥AB 于点D ,BE ⊥AC 于点E ,求证:DE ∥BC .证明:因为AB =AC ,所以∠ABC =∠ACB .又因为CD ⊥AB 于点D ,BE ⊥AC 于点E ,所以∠AEB =∠ADC =90°,所以∠ABE =∠ACD ,所以∠ABC -∠ABE =∠ACB -∠ACD ,所以∠EBC =∠DCB .在△BEC 与△CDB 中,⎩⎪⎨⎪⎧∠BEC =∠CDB ,∠EBC =∠DCB ,BC =CB ,所以△BEC ≌△CDB ,所以BD =CE ,所以AB -BD =AC -CE ,即AD =AE ,所以∠ADE =∠AED .又因为∠A 是△ADE 和△ABC 的顶角,所以∠ADE =∠ABC ,所以DE ∥BC .方法总结: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腰上的中线相等,两腰上的高相等.探究点二:等边三角形的相关性质【类型一】 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求角度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E是AC 上一点,D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连接BE ,DE .若∠ABE =40°,BE =DE ,求∠CED 的度数.解析:因为△ABC 三个内角为60°,∠ABE =40°,求出∠EBC 的度数,因为BE =DE ,所以得到∠EBC =∠D ,求出∠D 的度数,利用外角性质即可求出∠CED 的度数.解:∵△ABC 是等边三角形,∴∠ABC =∠ACB =60°,∵∠ABE =40°,∴∠EBC =∠ABC -∠ABE =60°-40°=20°.∵BE =DE ,∴∠D =∠EBC =20°,∴∠CED =∠ACB -∠D =40°.方法总结: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都是60°,这个性质常常应用在求三角形角度的问题上,所以必须熟练掌握.【类型二】 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相等如图:已知等边△ABC 中,D 是AC 的中点,E 是BC 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 =CD ,DM ⊥BC ,垂足为M ,求证:BM =EM .解析:要证BM =EM ,由题意证△BDM ≌△EDM 即可.证明:连接BD ,∵在等边△ABC 中,D 是AC 的中点,∴∠DBC =12∠ABC =12×60°=30°,∠ACB =60°.∵CE =CD ,∴∠CDE =∠E .∵∠ACB =∠CDE +∠E ,∴∠E =30°,∴∠DBC =∠E =30°.∵DM ⊥BC ,∴∠DMB =∠DME =90°,在△DMB 和△DME 中,⎩⎪⎨⎪⎧∠DMB =∠DME ,∠DBM =∠E ,DM =DM ,∴△DME ≌△DMB .∴BM =EM .方法总结:证明线段相等可利用三角形全等得到.还应明白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完全适合等边三角形.【类型三】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运用△ABC 为正三角形,点M 是边BC上任意一点,点N 是边CA 上任意一点,且BM =CN ,BN 与AM 相交于Q 点,求∠BQM 的度数.解析:先根据已知条件利用SAS 判定△ABM ≌△BCN ,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得∠AQN =∠ABC =60°.解:∵△ABC 为正三角形,∴∠ABC =∠C =∠BAC =60°,AB =BC .在△AMB 和△BNC 中,∵⎩⎪⎨⎪⎧AB =BC ,∠ABC =∠C ,BM =CN ,∴△AMB ≌△BNC (SAS),∴∠BAM =∠CBN ,∴∠BQM =∠ABQ +∠BAM =∠ABQ +∠CBN =∠ABC =60°.方法总结:等边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运用,一般是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探究三角形全等.三、板书设计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中线)的相关性质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本节课让学生在认识等腰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等边三角形.学习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让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学会运用;(重点) 2.理解并掌握反证法的思想,能够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一、情境导入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A 点)为目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B 点插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度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 处时,测得∠ACB 为30度,这时,地质专家测得BC 的长度是50米,就可知河流宽度是50米.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吗?他是怎么知道BC 的长度是等于河流宽度的呢?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类型一】 确定等腰三角形的个数如图,在△ABC 中,AB =AC ,∠A =36°,BD 、CE 分别是∠ABC 、∠BCD 的角平分线,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 )A .5个B .4个C .3个D .2个解析:共有5个.(1)∵AB =AC ,∴△ABC 是等腰三角形;(2)∵BD 、CE 分别是∠ABC 、∠BCD 的角平分线,∴∠EBC =12∠ABC ,∠ECB =12∠BCD .∵△ABC 是等腰三角形,∴∠EBC =∠ECB ,∴△BCE 是等腰三角形;(3)∵∠A =36°,AB =AC ,∴∠ABC =∠ACB =12(180°-36°)=72°.又∵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ABD =12∠ABC =36°=∠A ,∴△ABD 是等腰三角形;同理可证△CDE 和△BCD 也是等腰三角形.故选A.方法总结:确定等腰三角形的个数要先找出相等的边和相等的角,然后确定等腰三角形,再按顺序不重不漏地数出等腰三角形的个数.【类型二】 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如图,在△ABC 中,∠ACB =90°,CD 是AB 边上的高,AE 是∠BAC 的角平分线,AE 与CD 交于点F ,求证:△CEF 是等腰三角形.解析: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得∠ABE =∠ACD ,然后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得∠CEF =∠CFE ,根据等角对等边求得CE =CF ,从而求得△CEF 是等腰三角形.解:∵在△ABC 中,∠ACB =90°,∴∠B +∠BAC =90°.∵CD 是AB 边上的高,∴∠ACD +∠BAC =90°,∴∠B =∠ACD .∵AE 是∠BAC 的角平分线,∴∠BAE =∠EAC ,∴∠B +∠BAE =∠AEC ,∠ACD +∠EAC =∠CFE ,即∠CEF =∠CFE ,∴CE =CF ,∴△CEF 是等腰三角形.方法总结:“等角对等边”是判定等腰三角形的重要依据,是先有角相等再有边相等,只限于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若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中,此结论不一定成立.【类型三】 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用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D 、E 、F 分别在AB 、BC 、AC 边上,且BE =CF ,BD =CE .(1)求证:△DEF 是等腰三角形; (2)当∠A =50°时,求∠DEF 的度数.解析:(1)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B =∠C ,利用“边角边”证明△BDE 和△CEF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DE =EF ,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证明即可;(2)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BDE =∠CEF ,然后求出∠BED +∠CEF =∠BED +∠BDE ,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平角的定义求出∠B =∠DEF .(1)证明:∵AB =AC ,∴∠B =∠C .在△BDE 和△CEF 中,∵⎩⎪⎨⎪⎧BD =CE ,∠B =∠C ,BE =CF ,∴△BDE ≌△CEF (SAS),∴DE =EF ,∴△DEF 是等腰三角形;(2)解:∵△BDE ≌△CEF ,∴∠BDE =∠CEF ,∴∠BED +∠CEF =∠BED +∠BDE .∵∠B +∠BDE =∠DEF +∠CEF ,∴∠B =∠DEF .∵∠A =50°,AB =AC ,∴∠B =12×(180°-50°)=65°,∴∠DEF =65°. 方法总结:等腰三角形提供了好多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判定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手段.探究点二:反证法 【类型一】 假设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中必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时,首先应假设这个三角形中( )A .有一个内角大于60°B .有一个内角小于60°C .每一个内角都大于60°D .每一个内角都小于60°解析:用反证法证明命题时,应先假设结论不成立,所以可先假设三角形中每一个内角都不小于或等于60°,即都大于60°.故选C.方法总结:在假设结论不成立时,要注意考虑结论的反面所有可能的情况,必须把它全部否定.【类型二】 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求证:△ABC 中不能有两个钝角.解析:用反证法证明,假设△ABC 中能有两个钝角,得出的结论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相矛盾,所以原命题正确.证明:假设△ABC 中能有两个钝角,即∠A <90°,∠B >90°,∠C >90°, 所以∠A +∠B +∠C >180°,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因此原命题正确,即△ABC 中不能有两个钝角.方法总结:本题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考查反证法,解此题关键要懂得反证法的意义及步骤.反证法的步骤是:(1)假设结论不成立;(2)从假设出发推出矛盾;(3)假设不成立,则结论成立.在假设结论不成立时要注意考虑结论的反面所有可能的情况.如果只有一种,那么否定一种就可以了,如果有多种情况,则必须一一否定.三、板书设计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2.反证法(1)假设结论不成立; (2)从假设出发推出矛盾; (3)假设不成立,则结论成立.解决几何证明题时,应结合图形,联想我们已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等知识,寻找结论成立所需要的条件.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遗漏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解题时学会分析,可以采用执果索因(从结论出发,探寻结论成立所需的条件)的方法.第4课时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学习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重点、难点)2.理解并掌握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能灵活运用其解决有关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观察下面图形:师: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你知道是什么三角形吗?生:等边三角形.师:对,等边三角形具有和谐的对称美.今天我们来学习等边三角形,引出课题.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等边三角形的判定【类型一】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已知a,b,c是△ABC的三边,且满足关系式a2+c2=2ab+2bc-2b2,试说明△ABC是等边三角形.解析:把已知的关系式化为两个完全平方的和等于0的形式求解.解:移项得a2+c2-2ab-2bc+2b2=0,∴a2+b2-2ab+c2-2bc+b2=0,∴(a-b)2+(b-c)2=0,∴a-b=0且b-c=0,即a=b且b=c,∴a=b=c.故△ABC是等边三角形.方法总结:(1)几个非负数的和为零,那么每一个非负数都等于零;(2)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类型二】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如图,在等边△ABC 中,∠ABC 与∠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且OD ∥AB ,OE∥AC .试判定△ODE 的形状,并说明你的理由.解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ODE =∠OED =60°,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DOE =60°,从而可得△ODE 是等边三角形.解:△ODE 是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ABC 是等边三角形,∴∠ABC =∠ACB =60°.∵OD ∥AB ,OE ∥AC ,∴∠ODE =∠ABC =60°,∠OED =∠ACB =60°. ∴∠DOE =180°-∠ODE -∠OED =180°-60°-60°=60°. ∴∠DOE =∠ODE =∠OED =60°. ∴△ODE 是等边三角形.方法总结: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时,如果较易求出角的度数,那么就可以分别求出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等于60°,从而判定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类型三】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如图,在△EBD 中,EB =ED ,点C 在BD 上,CE =CD ,BE ⊥CE ,A 是CE 延长线上一点,AB =BC .试判断△ABC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解析:由于EB =ED ,CE =CD ,根据等边对等角及三角形外角性质,可求得∠CBE =12∠ECB .再由BE ⊥CE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得∠ECB =60°.又∵AB =BC ,从而得出△ABC 是等边三角形.解:△ABC 是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CE =CD ,∴∠CED =∠D . 又∵∠ECB =∠CED +∠D .∴∠ECB =2∠D .∵BE =DE ,∴∠CBE =∠D .∴∠ECB =2∠CBE .∴∠CBE =12∠ECB .∵BE ⊥CE ,∴∠CEB =90°.又∵∠ECB +∠CBE +∠CEB =180°,∴∠ECB +12∠ECB +90°=180°,∴∠ECB =60°.又∵AB =BC ,∴△ABC 是等边三角形.方法总结:(1)已知一个三角形中两边相等,要证明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两种思考方法:①证明另一边也与这两边相等;②证明这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60°.(2)已知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60°,要证明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两种思考方法:①证明另外两个角也等于60°;②证明这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相等.探究点二: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类型一】 利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线段长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B =30°,CD 是斜边AB 上的高,AD=3cm ,则AB 的长度是( )A .3cmB .6cmC .9cmD .12cm解析:在Rt △ABC 中,∵CD 是斜边AB 上的高,∴∠ADC =90°,∴∠ACD =∠B =30°.在Rt △ACD 中,AC =2AD =6cm ,在Rt △ABC 中,AB =2AC =12cm.∴AB 的长度是12cm.故选D.方法总结:运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线段长时,要分清线段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类型二】 与角平分线有关的综合运用如图,∠AOB =30°,OP 平分∠AOB ,PC ∥OA 交OB 于C ,PD ⊥OA 于D ,若PC =3,则PD 等于( )A .3B .2C .1.5D .1解析:如图,过点P 作PE ⊥OB 于E ,∵PC ∥OA ,∴∠AOP =∠CPO ,∴∠PCE =∠BOP +∠CPO =∠BOP +∠AOP =30°.又∵PC =3,∴PE =12PC =12×3=1.5.∵∠AOP =∠BOP ,OP =OP ,∠OEP =∠ODP ,∴△OPE ≌△ODP ,∴PD =PE =1.5.故选C.方法总结: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与角平分线的综合运用时,关键是寻找或作辅助线构造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类型三】 利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某市在“旧城改造”中计划在市内一块如图所示的三角形空地上种植某种草皮以美化环境,已知AC =50m ,AB =40m ,∠BAC =150°,这种草皮每平方米的售价是a 元,求购买这种草皮至少需要多少元?解析:作BD ⊥CA 交CA 的延长线于点D .在Rt △ABD 中,利用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求BD ,即△ABC 的高.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面积求解.解:如图所示,过点B 作BD ⊥CA 交CA 的延长线于点D .∵∠BAC =150°,∴∠DAB =30°.∵AB =40m ,∴BD =12AB =20m ,∴S △ABC =12×50×20=500(m 2).∵这种草皮每平方米a 元,∴一共需要500a 元.方法总结:解此题的关键在于作出CA 边上的高,根据相关的性质求BD 的长,正确的计算出△ABC 的面积.三、板书设计 1.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是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节课借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究并归纳出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不足之处是部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一步的训练得以提高.1.2 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1.复习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归纳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2.学习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能够运用其解决问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古埃及人曾经用下面的方法画直角:将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按如图所示的方法用桩钉钉成一个三角形,他们认为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类型一】 判定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具备下列条件的△ABC 中,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A .∠A +∠B =∠C B .∠A -∠B =∠CC .∠A ∶∠B ∶∠C =1∶2∶3D .∠A =∠B =3∠C解析:由直角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求得三角形的每一个角的度数,再判断其形状.A 中∠A +∠B =∠C ,即2∠C =180°,∠C =90°,为直角三角形,同理,B ,C 中均为直角三角形,D 选项中∠A =∠B =3∠C ,即7∠C =180°,三个角没有90°角,故不是直角三角形.故选D.方法总结:在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时要注意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为90°.【类型二】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如图①,△ABC 中,AD ⊥BC 于D ,CE ⊥AB 于E.(1)猜测∠1与∠2的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果∠A 是钝角,如图②,(1)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解析:(1)根据垂直的定义可得△ABD 和△BCE 都是直角三角形,再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可得∠1+∠B =90°,∠2+∠B =90°,从而得解;(2)根据垂直的定义可得∠D =∠E =90°,然后求出∠1+∠4=90°,∠2+∠3=90°,再根据∠3、∠4是对顶角解答即可.解:(1)∠1=∠2.∵AD ⊥BC ,CE ⊥AB ,∴△ABD 和△BCE 都是直角三角形,∴∠1+∠B =90°,∠2+∠B =90°,∴∠1=∠2;(2)结论仍然成立.理由如下:∵BD ⊥AC ,CE ⊥AB ,∴∠D =∠E =90°,∴∠1+∠4=90°,∠2+∠3=90°,∵∠3=∠4(对顶角相等),∴∠1=∠2.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主要利用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探究点二:勾股定理【类型一】 直接运用勾股定理已知:如图,在△ABC 中,∠ACB=90°,AB =13cm ,BC =5cm ,CD ⊥AB 于D .求:(1)AC 的长; (2)S △ABC ; (3)CD 的长.解析:(1)由于在△ABC 中,∠ACB =90°,AB =13cm ,BC =5cm ,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C 的长;(2)直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S △ABC ;(3)根据CD ·AB =BC ·AC 即可求出CD .解:(1)∵在△ABC 中,∠ACB =90°,AB =13cm ,BC =5cm ,∴AC =AB 2-BC 2=12cm ;(2)S △ABC =12CB ·AC =30cm 2;(3)∵S △ABC =12AC ·BC =12CD ·AB ,∴CD =AC ·BC AB =6013cm.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一般是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利用两种方法表示出同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面积相等得出一个方程,再解这个方程即可.【类型二】 分类讨论思想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在△ABC 中,AB =15,AC =13,BC 边上的高AD =12,试求△ABC 周长.解析:本题应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在Rt △ABD 和Rt △ACD 中,运用勾股定理可将BD 和CD 的长求出,两者相加即为BC 的长,从而可将△ABC 的周长求出;(2)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在Rt △ABD 和Rt △ACD 中,运用勾股定理可将BD 和CD 的长求出,两者相减即为BC 的长,从而可将△ABC 的周长求出.解:此题应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在Rt △ABD 中,BD =AB 2-AD 2=152-122=9,在Rt △ACD 中,CD =AC 2-AD 2=132-122=5,∴BC =BD +CD =5+9=14,∴△ABC 的周长为15+13+14=42;(2)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在Rt △ABD 中,BD =AB 2-AD 2=152-122=9.在Rt △ACD 中,CD =AC 2-AD 2=132-122=5,∴BC =9-5=4,∴△ABC 的周长为15+13+4=32.∴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ABC 的周长为42;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ABC 的周长为32.方法总结:在题目未给出具体图形时,应考虑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凡符合题设的情况都要考虑,体现了分类讨论思想,这是解无图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探究点三: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类型一】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如图,正方形网格中有△ABC,若小方格边长为1,则△ABC的形状为()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以上答案都不对解析:∵正方形小方格边长为1,∴BC=42+62=213,AC=22+32=13,AB=12+82=65.在△ABC中,∵BC2+AC2=52+13=65,AB2=65,∴BC2+AC2=AB2,∴△ABC是直角三角形.故选A.方法总结: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先要构造出三角形,然后知道三条边的大小,用较小的两条边的平方和与最大的边的平方比较,如果相等,则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否则不是.【类型二】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垂直关系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E=EB,AF=14AD,求证:CE⊥EF.证明:连接CF,设正方形的边长为4.∵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B=BC=CD=DA=4.∵点E为AB中点,AF=14AD,∴AE=BE=2,AF=1,DF=3.由勾股定理得EF2=12+22=5,EC2=22+42=20,FC2=42+32=25.∵EF2+EC2=FC2,∴△CFE是直角三角形,∴∠FEC=90°,即EF⊥CE.方法总结: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所以此定理也是判定垂直关系的一个主要方法.【类型三】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面积问题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90°,AB=8,BC=6,CD=24,AD=26,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解析:连接AC,根据已知条件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证△ACD为直角三角形,然后代入三角形面积公式将△ABC和△ACD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求出,两者面积相加即为四边形ABCD的面积.解:连接AC,∵∠B=90°,∴△ABC为直角三角形.∵AC2=AB2+BC2=82+62=102,∴AC=10.在△ACD中,∵AC2+CD2=100+576=676,AD2=262=676,∴AC2+CD2=AD2,∴△ACD为直角三角形,且∠ACD=90°,∴S四边形ABCD=S△ABC+S△ACD=12×6×8+12×10×24=144. 方法总结:此题将求四边形面积的问题转化为求两个直角三角形面积和的问题,既考查了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转化思想在解题时的应用.探究点四: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写出下列各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逆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3)相等的角是内错角;(4)有一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解析:分别找出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将其互换即可.解:(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真命题;(2)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真命题; (3)内错角相等.假命题;(4)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真命题. 方法总结:一个定理不一定有逆定理,只有当它的逆命题为真命题时,它才有逆定理.三、板书设计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直角三角的两个锐角互余;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类讨论能力、交流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思考的魅力和知识创新的乐趣,突显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者.。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5.3 相似三角形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掌握定义中的两个条件,理解相似比的意义.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3.通过相似三角形概念的引入过程,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意识,增进数学应用的眼光.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教学难点:准确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度。

教学方法: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一、讨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请同学们都拿出文具盒中的三角板,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再与教师手中的木制三角板比较,观察这些三角形的关系,这是有全等的关系也有相似的关系.从全等与相似的类比,不难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二、给出定义1.从∠A=∠A,∠B=∠B,∠C=∠C,AB:A’B’=BC:B’C’=AC:A’C’可知△ABC∽△A’B’C’2.板书定义.叫学生写在笔记本上.3.什么叫相似比,说明相似比的意义.注意:(在记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时候,和记三角形全等一样,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可以比较容易找出相似的对应的角和边)△ABC和△A’B’C’的比与△A’B’C’和△ABC的比不一定相等,而是成倒数的关系.三、导出定理1.讨论为什么“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的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如图:如果DE∥BC,∠ADE =∠B∠AED=∠C;AD:AB=DE D E:BC=AE:ACB C2、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成比例的线段不都在一个角的两边上,而分别是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三条边)四、学生练习1、讨论224页练习1(1)所有的等腰三角形相似吗?等边三角形呢?为什么?(2)所有的直角三角形相似吗?等腰直角三角形呢?为什么?演示课件2、课堂练习224页2(目的,找对应边对应角)3、练习:找出哪些对三角形是相似的.找出对应角、对应边,列出比例式.五、课堂小结: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2、会准确找出两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六、课外作业:P235 N1(1)、(2),N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 分式(知识点)
一、知识结构
二、注意事项
1. 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分式的运算与分数的情形类似,因而在学习过程中, 要注意不断地与分数情形进行类比,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2. 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是把含有未知数的分母去掉,从而将分式方程转化为 整式方程来解,这时可能会出现增根,必须进行检验.学习时,要理解增根产生的原因,认识到检验的必要性,并会进行检验.
3. 由于引进了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绝对值较小的数也可以用科学记数 法来表示.
三、知识点
(一)分式的基本性质
1.分式的概念: 形如
B
A
(A 、B 是整式,且B 中含有字母,B ≠0)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 A 叫做分式的分子,B 叫做分式的分母。

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

2.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与分数类似,根据分式的基本性,可以对分式进行约分和通分。

分析:
分式的约分,即要求把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为此,首先要找出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

分式的通分,即要求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为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通常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二)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法
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如果得到的不是最简分式,应该通过约分进行化简。

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分式的加减法
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三)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方程中含有分式,并且分母中含有未知数,像这样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在将分式方程变形为整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含未知数的整式,并约去了分母,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分式方程的解(或根),这种根通常称为增根.因此,在解分式方程时必须进行检验。

(四)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
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

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n (n为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 次幂的倒数。

知识要点总结注意问题题型
分式的概念及有意义的条件
B
A
的形式且B 中有字母 分母0≠B ,分式B
A
才有意义 1
π 不是分式
已知
当x 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当x 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
分式值为0的条件
分子等于0,分母不等于0 二者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当x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零? (4)当x= - 3时,分式的值是多少?
分式的基本性质
M
B M
A M
B M A B A ÷÷=∙∙= 0,0≠≠B M ,且M B A ,,均表示
的是整式
不改变分式的值,
使下列各式的分子或分母中最高次项的系数都是正数。

分式的符号法则
B
-A B A -B -A --B A -=
==--=----=或B
A B A B A B A
A ,
B 或B A
二者同
时改变其中两个的符号,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约分 确定公因式 约分 把分式中的分子、分母的公因式约去的变形过程叫约分
约分是一个恒等变形。

找最大公因式是关键 确定最简公分母 通分
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分式分别化为与原分式相等的同分母分式的变形过程叫通分。

通分前后分式的值不变;找最简公分母是通分的关键
2
42
+-x x
知识要点方法题型
公因式找公因式的方法:
(1)分子分母是单项式时,先找分子分母
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再找相同字母的最低
次幂,它们的积就是公因式
(2)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先把多项式因
式分解,再按(1)中的方法找公因式
确定公因式并约分:
最简公分母找最简公分母到方法(分母均为单项式)
1、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2、各分母所含所有因式或字母的最高次
幂。

3、所得的系数与各字母(或因式)的最高
次幂的积(其中系数都取正数)
找最简公分母到方法(分母均为多项式)
1、先把分母因式分解。

2、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3、各分母所含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

4、所得的系数与各字母(或因式)的最高
次幂的积(其中系数都取正数)
确定最简公分母并通
分:
2
3
1
x xy
12
5

4
,
)
2(
1
2
2—
x
x
x-
3
4
3
12
3
)1(
ab
c
b
a
-
2
2
2
2
4
4
4
)2(
b
a
b
ab
a
-
+
-
(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