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特殊句式整理清单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清单(三)倒装句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清单(三)——倒装句一、状语后置句1.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于晋〕无礼2.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于楚〕贰3.佚之狐言于郑伯(《烛之武退秦师》)〔于郑伯〕言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于君〕有益5.常痛于骨髓(《荆轲刺秦王》)〔于骨髓〕痛6.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于项羽〕言7.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于)关中〕欲王8.具告以事(《鸿门宴》)〔以事〕告(之)9.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于臣〕长10.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于此〕复见将军11.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于台阁〕仕宦12.亦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于庭树〕自缢13.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14.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于怀〕喻之15.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集序》)〔于斯文〕有感16.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17.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于东山之上〕出18.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于斗牛之间〕徘徊1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于江渚之上〕渔樵20.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于其址〕舍21.转徙于江湖间(《琵琶行》)〔于江湖间〕转徙22.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2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琵琶行》)〔于上青天〕难2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于邻国〕多25.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以孝悌之义〕申之2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不〔于道路〕负戴2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于蓝〕取之,〔于蓝〕青28.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于水〕寒29.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过秦论》)非〔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尊30.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1.判断旬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②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③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④南冥者,天池也。
⑤妾.洞庭龙君小女也。
⑥吾君,龙也。
⑦道士,乃人也。
⑧昔尧遭洪水九年者,乃此子一怒也。
2.被动旬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格式为“动词+于……”。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被动句。
用“见……于……”格式表示被动。
)③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
④今日见辱于长者。
⑤为夫婿所薄。
⑥女佳不幸.为顽童所辱。
3.倒装句(1)宾语前置①而今安在哉(应为“在安”。
)②惟兄嫂是依(“惟……是……”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句式。
“兄嫂”是动词“依”的宾语,前置。
范围副词“惟”(或“唯”)加在前置宾语的前面。
“是”加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③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应为“尤何”。
)④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否定句中,代词“我”作宾语,置于动词“若”之前)⑤水击三千里。
(“击”的宾语“水”前置。
)⑥之二虫又何知(“知”的宾语“何”前置。
)⑦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天阀”的宾语“之”前置。
)⑧洞庭君安在哉(“在”的宾语“安”前置。
)⑨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介词“以”的宾语“奚”前置。
)⑩是何可否之谓乎(“谓”的宾语“何可否”前置。
)(2)定语后置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少年”的定语“好事”后置。
)②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乡人”的定语“有客于泾阳”后置。
)③时有宦人密视君者(“宦人”的定语“密视君”后置。
)(3)介词结构后置①急于星火(状语后置,即“于星火急”。
)②吾佐董丞相于汴州(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汴州佐董丞相”。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应为“于江渚之上渔樵”。
)④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状语后置句。
应为“以其能名之”,意思是“用它的才能命名它(溪),所以叫它‘染溪…。
]⑤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徙”的状语“于南冥”后置。
)<br< p="">⑥问者燕香于鼎(“燕香”的状语“于鼎”后置。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句式结构和语言特点。
在高中教育中,学生需要掌握并运用各种文言文句式,以提高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1. 并列句式并列句式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一种句式,用于表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意思。
常见的并列句式有:“不但...而且...”、“虽然...但是...”、“既...又...”等。
这些句式常用于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之中,以增强句子的表达力。
例句:不但国家富强,而且民众安康。
虽然他年纪小,但是见识广博。
既是朋友,又是同事。
2.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文言文中用来修饰句子的句子,包括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原因状语等。
常见的状语从句有:“当...时”、“一...就”、“因为...所以...”等。
例句:当天气晴朗时,我常常去散步。
一听到好消息就笑了起来。
因为努力学习,所以取得了好成绩。
3. 倒装句式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句式,是将主语和谓语的顺序颠倒的句子。
常见的倒装句式有:“若非...”、“不仅...而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
例句:若非你的帮助,我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
不仅事实如此,而且还有更多证据支持这一观点。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4.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是文言文中用来表达平行关系的一种结构,通过使用相同的词或短语来连接多个并列的成分。
常见的并列结构有:“人有得意时,必有劳心期”、“日月无光,星辰无辉”等。
例句:人有得意时,必有劳心期。
日月无光,星辰无辉。
5. 设问句式设问句式是文言文中用来表达疑问的一种句式,通常用于启发读者思考或引起注意。
常见的设问句式有:“何以...”、“焉...”等。
例句:何以道德才能高尚?焉能更兼爱?焉能无辞?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希望能对学生们的学习和理解有所帮助。
通过掌握这些句式,学生们可以更好地阅读和分析古代文言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一、倒装句1. 部分倒装例:行到水穿处,坐看云起时。
解析:动作行到的时候,主语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第二个动作坐看。
2. 整体倒装例:皎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解析:把状语提前,按照谓语动词加上主语和宾语的顺序交换的方式构成倒装。
二、省略句1. 主语省略例:弦弦掩抑声声思。
解析:句子中的主语被省略,仅保留动词独立完成。
三、比喻句1. 平行比喻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通过两个平行的事物进行比喻,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2. 阶梯比喻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通过阐述一事物具有的特征和属性,以便形容另一事物。
四、排比句1. 省略拟声词的排比例:铿锵玫瑰,叮当咖啡,嘶嘶声中, 冬风飒飒。
解析:通过省略拟声词,仅保留句子结构相同的字对应的字音,构成排比结构。
五、比拟句1. “如”字比拟例:乱云飞渡仍从容,云散风停雪未融。
解析:通过“如”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2. “若”字比拟例:云霞若出未出群,山松若放非放云。
解析:通过形容词性的“若”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六、反问句1. 答案反问句例: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解析:通过反问表达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七、设问句1. 疑问反问句例: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解析:通过疑问的方式表达出所要表达的观点和问题。
以上是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清单《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文特殊句式《烛之武退秦师》1.判断句①是寡人之过也(……也)邻之厚,君之薄也(……也)②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否定判断)2.倒装句(1)状语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于郑伯言”)③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2)宾语前置①夫晋,何厌之有(应“有何厌”。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3.省略句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③(烛之武)许之④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曰:……⑤敢以(之)烦执事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⑦(秦伯)与郑人盟《荆轲刺秦王》1、判断句(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2、倒装句(1)状语后置①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②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③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④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⑤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2)定语后置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 宾客)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3)宾语前置①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4)主谓倒装①为之奈何(应“奈何为之”)3、被动句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4、省略句(1)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左右)惶急无以击轲,而(左右)乃以手共搏之(省略主语)(2)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谓语)(3)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4)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宾语)(5)今闻(秦)购将军之首(省略宾语)(6)每念(之)常痛于骨髓——(省略宾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事)(7)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8)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介词宾语和谓语)(9)待吾客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10)又前而为(之)歌曰(省略宾语)(11)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宾语)(1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13)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14)比(于)诸侯之列(15)皆陈(于)殿下(16)而(按)秦法……《鸿门宴》1、判断句(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也)(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亚父者,范增也(……者,……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3)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此亡秦之续耳(……)(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人教版高二年级语文必修一知识点:特殊文言句式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判斷句)
2、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
”王問:“何以知之?”(賓語前置,以何)
3、和氏璧,天下共傳寶也。
(判斷句)
4、我為趙將。
(“為”,是,判斷句)
5、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
(“於”,被,被動句)
6、設九賓於廷(“於廷”,介詞結構後置)
7、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見”,被,被動句)
8、求人可使報秦者。
9、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判斷句)
10、大王見臣(於)列觀。
(省略介詞“於”)
1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定語後置,留在漢的匈奴使)
12、為降虜於蠻夷。
(介詞結構後置,“於蠻夷”)
13、何以汝為見?(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以何見汝為”)
14、子卿尚複誰為乎?(賓語前置句,“子卿尚複為誰乎”)
15、何以複加。
(賓語前置句,“以何複加”)
16、信義安所見乎?[賓語前置,(您對漢朝的)信義表現在哪里呢?]
17、緞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斷句)
18、見犯乃死,重負國(“見”,被,被動句)
19、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定語後置,無罪而全家被殺的大臣有幾十家.)
20、安危不可知,子卿尚複誰為乎?(賓語前置句,“子卿尚複為誰乎”,
您還為誰(守節)呢?)
21、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賓語前置,“未有之”)
22、後數日驛至,果地震(於)隴西。
(省略介詞“於”)。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本文对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进行总结,包括:
1. 并列句
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主谓结构相对独立的句子组成,通过连接词(如“而”、“乃”、“或”等)来连接起来。
并列句常用于表达两种相对独立的事物或概念。
例如:
孟子曰:“民无食,我饮水”。
仲尼曰:“吾不怨天,不尤人”。
2. 省略句
省略句是在句子中省略掉某些成分,使句子更为简洁明了。
常见的省略句包括主语省略、宾语省略和状语副词省略等。
例如:
乞与之道,不才请示于俸禄幸而乱。
3. 并列结构句
并列结构句是在句子中使用对偶结构或对称句式,通过对比和呼应来达到修辞的目的。
例如:
形躯可恶,溺识可恶,不为人臣可恶,与其听汝之所好,不如说而已矣。
4. 倒装句
倒装句是将谓语动词或助动词放在主语之前,以强调某种语气或表达特殊的语境或感情色彩。
例如:
功名富贵,一世安闲。
以上是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的总结。
通过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作品。
(完整word版)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doc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文言文的句式,跟白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
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句、疑句、否定句、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构(句式)。
除了“疑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代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10种型)判断句是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者,所以道受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也。
(⋯⋯也)3.柳敬亭者,之泰州人。
(⋯⋯者,⋯⋯)4.刘天下雄。
(⋯⋯,⋯⋯)(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型)5.沛公之参乘樊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
(乃)7.超、遂尚在关西,操后患。
()8.此岳阳楼之大也。
()9.即今之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用,不表判断):一、判断句(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慎勿死,情何薄!(《孔雀南》)(2)不知天上,今夕是何年。
(《明月几有》)(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郡,行将人所并,足托乎!(《赤壁之》)(4)公子姊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信陵君窃符救》)(5)板印籍,唐人尚未盛之。
五代始印五,已后典籍皆板本。
(沈括《活板》)(6)我将,有攻城野之大功。
(《廉相如列》)(7)相如者,人也。
(《廉相如列》)(8)且将大可以拒操者,江也。
(《赤壁之》)(9) \" 离 \" 者,犹离也。
(《屈原列》)(10)彼童子之,授之而其句者,非吾所其道解其惑者也。
(《》)(11)四人者:陵君圭君玉,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父。
(《游褒禅山》)(12)之,同予者何人?(《》)(13)吾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
(《涉世家》)(14)我,子瑜友也。
(《赤壁之》)(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也。
(《屈原列》)(16)曹公,豺虎也。
(《赤壁之》)(17)此世所以不也。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文言考试中特殊句式汇总整理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文言考试中特殊句式汇总整理1.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动词用。
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赤壁之战》)2.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边用“见”“受”表示被动,构成“见(受)+谓语”的形式。
高中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介绍:
本文档旨在整理高中课内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排比句
1. 格式:A、B、C……
2. 用法:通过并列的方式强调词语的重要性,或者表达连续发生的事情。
二、破折句
1. 格式:A…B…C…
2. 用法:通过破折号的使用,表达一种突然中断的感觉,常用于修辞或引起读者的注意。
三、反问句
1. 格式:A不A?
2. 用法:通过反问,表达强调的意思,或者引起读者的思考。
四、并列句
1. 格式:A,B。
2. 用法:通过并列的方式,将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内容串联在一起,表达对比、转折、并列等关系。
五、转折句
1. 格式:虽然A,但是B。
2. 用法:表达两个相对矛盾的事情。
虽然A成立,但是B也有可能成立。
六、比喻句
1. 格式:A像B。
2. 用法:通过将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来形象地表达某种意思。
七、夸张句
1. 格式:A得C极了。
2. 用法:通过夸张手法表达一种极端的感觉,强调某个特点或情感。
八、设问句
1. 格式:A吗?
2. 用法:通过设问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情感、建议或者疑问。
以上是高中课内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整理,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要善于理解和运用这些句式,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写作文言文。
高中人教版课内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专题复习——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1)“···者,···也”式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4、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6、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者···”式1、敬柳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3)“···,···也”式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3、此天子气也。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5、此余之所得也。
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7、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
8、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9、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0、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1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12、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4)“····,···”式1、刘备,天下枭雄。
2、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6)用“乃、即、皆、则、必”等副词表示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4、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2、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5、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6、死生,昼夜事也7、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8、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9、斯固百世之遇也10、廉颇者,赵之良将也11、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1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13、项伯者,项羽季父也1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15、亚父者,范增也1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7、此天子气也18、是社稷之臣也19、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20、非我也,兵也2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2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24、今臣亡国贱俘25、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二、被动句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4、为巡船所物色5、贾家庄几为巡儌所凌迫死6、真州逐之城门外7、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于庆献谄于后8、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9、余羁縻不得还10、几以不纳死11、余犹记周公之被逮12、不能容于远近13、激昂大义,蹈死不顾14、激于义而死焉者也15、而君幸于赵王1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1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8、使不辱于诸侯19、若属皆且为所虏20、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1、洎牧以谗诛2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3、戍卒叫,函谷举24、而刘夙婴疾病25、则告诉不许26、轩凡四遭火,得不焚三、省略句1、輮以为轮2、望西山,始指异之3、行城子河,出入乱尸间4、传以示美人及左右5、今君乃亡赵走燕6、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7、大王见臣列观8、为击破沛公君9、加彘肩上10、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11、少仕伪朝12、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四、定语后置句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凌万顷之茫然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4、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6、求人可使报秦者7、闻有声自西南来者五、介宾短语后置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玉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而耻学于师4、师不必贤于弟子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夫7、月出于东山之上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9、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10、将请罪于君,君不许11、请罪于母,母不许12、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13、且立石于其墓之门1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15、是以蓼州周公忠义暴于朝廷16、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17、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18、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19、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20、拜送书于廷21、设九宾于廷22、以勇气闻于诸侯23、燕王欲结与君24、具告以事25、因击沛公于坐26、得复见将军于此27、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8、龟玉毁于椟中29、虎兕出于柙3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1、申之以孝悌之义32、树之以桑3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4、访风景于崇阿35、其势弱于秦36、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37、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38、急于星火39、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40、鸡栖于厅六、宾语前置句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而今安在哉3、而又何羡乎4、何为其然也5、钩党之捕遍于天下6、何以知之7、君何以知燕王8、今日之事何如9、大王来何操10、沛公安在11、籍何以至此12、以为莫己若者13、我之谓也14、无乃尔是过与15、何以伐为16、未之有也17、童子何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人教版高三总复习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特殊句式整理清单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特殊句式整理清单来源:一松柏目录一、判断句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B、"……也”。
C、"……者,……”。
D、"……者也”。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F、借助于“则” “皆” “乃”“塔T'、"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二、被动句(一)用“于” “为” “为……所” “见”字表被动句。
A、靠“于”引进主动者。
B、在动词前加“见”,表被动。
C、在动词前加介词"为”,表被动D、用“为……所”或“为所”连用结构,表被动。
E、用“被”表被动。
(二)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
三、省略句A主语省略B谓语省略C宾语省略D定语省略E介词省略F定语中心语省略四、倒装句A主谓倒装。
B宾语前置。
C定语后置。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五、固定句式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
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B、"……也”。
C、"……者,……”。
D、"……者也”。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F、借助于“则” “皆” “乃”“塔T'、"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
A、"……者……也”。
I、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王》)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王》)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特殊句式整理清单来源:一松柏目录一、判断句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B、“……也”。
C、“……者,……”。
D、“……者也”。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F、借助于“则”“皆”“乃”“非”“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二、被动句(一)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A、靠“于”引进主动者。
B、在动词前加“见”,表被动。
C、在动词前加介词“为”,表被动D、用“为……所”或“为所”连用结构,表被动。
E、用“被”表被动。
(二)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
三、省略句A主语省略B谓语省略C宾语省略D定语省略E介词省略F定语中心语省略四、倒装句A主谓倒装。
B宾语前置。
C定语后置。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五、固定句式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
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B、“……也”。
C、“……者,……”。
D、“……者也”。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F、借助于“则”“皆”“乃”“非”“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
A、“……者……也”。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5、亚父者,范增也。
(《鸿门宴》)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译: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B、“……也”。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译: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东部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2、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译: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3、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译:这是寡人的过错。
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译: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5、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译:我们还是回去吧。
6、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译:这是天子的云气。
7、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译:就可以占领秦的全境称王了。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译:如今人家有了大功,却去进攻他,这是不合道义的。
9、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译:此刻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目的是针对沛公。
10、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译: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
1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兰亭集序》)译: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12、所谓前洞也。
(《游褒禅山记》)译:这就叫前洞。
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译: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1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译: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15、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游褒禅山记》)译:有了志向,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
16、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译:但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东西来帮助,也不能到达。
17、此余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译: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1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译: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19、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荆轲刺秦王》)译:这正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顿足的事啊。
20、毋从俱死也。
(《鸿门宴》)译:不要跟跟着他们一块送死。
21、固一世之雄也。
(《赤壁赋》)译:本来是一世的英雄。
2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译:这是造物者无穷无尽的宝藏。
C、“……者,……”。
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荆轲刺秦王》)译:我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客人与他一块去。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戴上白色的帽子和穿上白色的衣服来送荆轲。
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荆轲刺秦王》)译:陪侍在殿上的大臣们,,不能带任何兵器。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译: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就爱你过来都将被他所俘虏!5、客何为者(《鸿门宴》)译:来人是干什么的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游褒禅山记》)译: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
D、“……者也”。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译: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鸿门宴》)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译: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2、於人为可讥。
(《游褒禅山记》)翻译: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
3、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译: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F、借助于“则”“皆”“乃”“非”“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1、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译: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探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翻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3、非为织作迟。
(《孔雀东南飞》)译:不是我织得慢。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翻译:这不是曹操的诗吗5、苟非吾之所有,(《赤壁赋》)译:假如不是我的。
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1、君家妇难为!译: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啊!(《孔雀东南飞》)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1、同是被逼迫。
译:我们都是被逼迫的。
(《孔雀东南飞》)2、汝是大家子。
译:你是大户人家的公子。
(《孔雀东南飞》)二、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说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说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现代汉语一般用“被”引进主动者,但文言文表被动的方式较多,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用“于”“为”“为……所”“见”“被”字表被动句。
第二种情况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来推断。
(一)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A、靠“于”引进主动者。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B、在动词前加“见”,表被动。
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就可以除掉了。
(《鸿门宴》)2、渐见愁煎迫。
译:渐渐被(顾念母亲从此孤独无靠的)忧愁煎熬压迫。
(《孔雀东南飞》)C、在动词前加介词“为”,表被动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译: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
(《荆轲刺秦王》)2、吾属今为之虏矣!译: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鸿门宴》)D、用“为……所”或“为所”连用结构,表被动。
1、为仲卿母所遣。
译:被焦仲卿的母亲休弃。
(《孔雀东南飞》2、吾属今为之所虏矣。
译:我们这些人都会被他俘虏。
(《鸿门宴》)3、若属皆且为所虏!译:你们这些人都将被被他所俘虏!(《鸿门宴》)E、用“被”表被动。
1、今日被驱遣。
译:今日被休弃。
(《孔雀东南飞》2、仍更被驱遣。
译:想不到还要被驱遣。
(《孔雀东南飞》3、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译: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荆轲刺秦王》)(二)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
1、妇女无所幸。
译:妇女没有被宠幸。
(《鸿门宴》)三、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省略句是古今都有的现象,当文言文的省略情况比现代文多见,也较复杂。
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A主语省略B谓语省略C宾语省略D定语省略E介词省略F定语中心语省略A主语省略1、(苏子)举酒属客。
译:苏轼举起酒杯劝人喝酒。
(《赤壁赋》)2、于是(苏子)饮酒乐甚。
译:这时候苏轼喝着酒,快乐极了。
(《赤壁赋》)3、(苏子和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译:苏轼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着垫着睡着了。
(《赤壁赋》)4、(兰芝)乃投水而死。
译:兰芝于是投水自尽。
(《孔雀东南飞》5、(兰芝)十三能织素。
译:兰芝十三岁就能织白绢。
(《孔雀东南飞》6、(婚姻生活)始尔未为久译:婚姻生活才开头。
(《孔雀东南飞》7、(我)终老不复取。
译:我就一辈子不再娶妻。
(《孔雀东南飞》8、(沛公)坐须臾。
译:沛公坐了一会儿。
(《鸿门宴》)B谓语省略C宾语省略1、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译:有志气,不盲从别人而停止。
(《游褒禅山记》)2、遣去慎莫留(她)。
译:千万不要留她。
(《孔雀东南飞》3、戒之慎勿忘(这个悲剧)译:以此为鉴,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悲剧。
(《孔雀东南飞》4、使工以药淬之,以(之)试人。
译:让工匠用毒药浸过它,拿它在人身上试验。
(《荆轲刺秦王》)5、人不敢与(之)忤视。
译: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
(《荆轲刺秦王》)6、欲与(之)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译: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远,还未到来,为此而留下等待他。
(《荆轲刺秦王》)7、前为(之)谢曰。
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
(《荆轲刺秦王》)8、使(之)毕使于前。
译: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荆轲刺秦王》)9、竖子不足与(之)谋。
译: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
(《鸿门宴》)10、毋从(其)俱死。
译: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送死。
(《鸿门宴》)11、则与(之)斗卮酒。
译: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