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诚勿扰》看大众心理变化
非诚勿扰的收视心理分析_刘文武
[摘要] 江苏电视台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从开播以来,成为国内观众老少咸宜、收视率高居榜首的节目。
从受众接受心理来看,这类节目火爆的原因,主要是其以“娱乐+相亲+温情”的独特形式,在对人间真情实感诉求的氛围中,满足了人们的娱乐、相亲、好奇与窥视、认知与受教等诸多心理需求,揭示了人们对爱情、婚姻的憧憬,人与人之间包容、和谐相处的向往和追求。
[关键词] 《非诚勿扰》 电视相亲节目 受众 接受心理江苏电视台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开播两年非但没有进入疲劳期,反而越办越火,成为国内观众老少咸宜、收视率高居榜首的节目,实现了内地电视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1]节目升格成跨文化交流的平台。
《非诚勿扰》成功的原因是很多的。
从受众接受心理来分析,《非诚勿扰》受欢迎的原因,是其以“娱乐+相亲+温情”的独特形式,在对人间真情实感诉求的氛围中,满足了人们的娱乐、相亲、好奇与窥视、认知与受教等众多心理需求,揭示了人们对爱情、婚姻的憧憬,人与人之间包容、和谐相处的向往和追求。
但与此同时,由于受众有着与生俱来的喜新厌旧与待证心理,电视相亲节目是否持续兴盛又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一、娱乐消遣心理与往年的相亲节目相比较,《非诚勿扰》电视相亲最大的特点是将婚恋与爱情温婉地诉诸于娱乐化的形式中。
《非诚勿扰》虽然打的是相亲旗号,但该节目从一开始就宣称“只创造邂逅,不包办爱情”,这种节目定位与原初相亲节目截然不同。
以往的电视相亲节目目的比较单纯,在老百姓还不太能接受把婚姻大事托付给“电视”的年代里,相亲节目借用电视频道为找不到对象的青年男女牵线搭桥,在双方了解的基础上,男女奔着爱情或经营婚姻而去。
羞涩、紧张、按套路背征婚广告,是当时征婚者的共同状态。
在《非诚勿扰》之中,“多女选一男”极端不平衡的相亲模式、“相亲闯关”戏剧性情节的设置加上嘉宾麻辣犀利的语言,一波三折的剧情演绎,受众看到更多的是真人演绎的情景电视喜剧。
论《非诚勿扰》对观众心理的影响
论《非诚勿扰》对观众心理的影响郭颖新闻学09级二专0826210616【内容摘要】如今,各大电视台勇争收视率,力求吸引观众的眼球,纷纷制作了婚恋交友类的节目。
本文以《非诚勿扰》为例,就婚恋节目的出现、定位、被观众接受的心理、对观众心理的影响以及对媒体制作理念上做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非诚勿扰 背景 表现形式 定位 接受心理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制作理念一、《非诚勿扰》出现的背景2010年1月15日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婚恋交友真人秀《非诚勿扰》,由孟非主持,在每周六、周日晚21点20分播出。
大热之后,各大电视台的周末的强档节目也都跟风推出了婚恋节目各档婚恋节目。
例如,《我们约会吧》、《爱情连连看》等等。
婚恋交友类的节目这个创意,其实并不算新鲜。
之前在中国就出现过《非常男女》、《玫瑰之约》、江苏卫视本身的《欢乐伊甸园》。
但这新一轮的婚恋热,不仅让人们对五花八门的节目应接不暇,不经也让传媒思索这些节目火原因以及对受众的心理影响。
二、《非诚勿扰》的表现形式及定位《非诚勿扰》的制片人王刚说:“过去的交友节目是男女数量相等的,一 配对,节奏会很慢。
但是我们的节目是在男女人数极端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 可能是一个男的面对二十四个女的,那么这个里面就会有一个戏剧冲突的效果,节奏也会很快,会是5分钟进行一轮配对,比较符合年轻人的欣赏习惯。
”(百度娱乐,2010)除了节奏和戏剧化效果之外,《非诚勿扰》的另一个看点是真实的体现出现代人的婚恋观。
比方说,在节目环节设计上,由多位男生轮流上场,每人展示5分钟,场上24位女生,经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三关对待同一位男生,期间,女生亮灯表示愿意继续,灭灯表示不愿意。
一男多女的情况下,女嘉宾可以考虑是否接收男嘉宾。
每过一关就像打擂台一样,要闯关第一印象得给得好;在24位女嘉宾的挑逗诱惑、刁难拷问中得拿捏得好;同事朋友对自己的评价也得好。
大难不死闯到第三关男生权利,就可以从亮灯的女生中挑出你心仪的对象(前提是你心仪的对象在经过三关之后还仍然为你亮着灯),要不然你还是得遭受独自离开的命运。
非诚勿扰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非诚勿扰》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非诚勿扰》从2010年1月15日开始每周两集热播,目前已经两岁多了。
对于这种大型生活类节目,其实很多都会像团购一样,过把瘾就死。
而我们为什么会去看这一档节目,起初是由于他的标新立异,因为我们觉得奇怪。
我们奇怪的是相亲这种事情应该是私下里面做的事情,你怎么可以这样让全世界的人民都来看呢?看着你们相亲呢?这就是他的标新立异。
而现在来看他已经成为了一种品牌,一种号召,一种精神。
一部伟大的作品,他往往反映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哀鸣,越能够表达这个时代老百姓心里所想,表达老百姓痛苦经历的,越能够得到我们这个社会的认同。
而《非诚勿扰》就是做到了这一点,而且他从刚开始小范围搜索,直到现在全世界的搜索用户,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到了现在。
只要我们的剩男剩女这个问题持续恶化,我们就会出现第二个不同模式不同版本的《非诚勿扰》。
《非诚勿扰》反映的问题一共有3点,最重要的三点。
第一个是我们这个社会确实剩男剩女现象很严重;第二个是这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机会太少了。
我们发现拿自己去跟父辈们对比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的起步都很高,基本上10之89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可是我们的父辈们很少是读到高中毕业的。
可是就是这么一群人,他们随随便便的成功了,随随便便的就成名了。
于是我们发现越长大对这个社会就越失望,长大以后我们才知道,现在要成名要成功,最方便的就是有个叫李刚的爸爸。
社会的不公正问题确实是存在的,富二代、官二代明显从一开始的时候就决定了很多事情,正常情况下一个普通的人可能下辈子,下下辈子都及不上人家。
这个就是问题,社会的公平公正性受到了极大的质疑,社会能够给予我们翻身的机会越来越窄。
而《非诚勿扰》正是一个可以给予你机会的地方,所以很多人都怀着自己的爱情梦想进入了这个平台。
我曾经恶搞过《非诚勿扰》,我说《非诚勿扰》就是睁大你的眼睛,去做你的美梦!因为《非诚勿扰》反应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发现登上去的有钱人,只要你不是特别的让人吃不下饭,只要你不是变态,一般情况下你总是能够牵手一位女嘉宾的。
浅谈关于《非诚勿扰》的人物心理
影视作品中的心理------浅谈关于《非诚勿扰》的人物心理在2010年1月15日开播了一档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仅在2010年前23周中它就15次获得全国卫视周收视率总冠军;自2010年3月13日改为一周两期以来,更是连续12周夺得全国卫视周收视率总冠军和亚军。
当时的我还是一名在为中考而奋战的初中生,由于受到外界的影响,沉迷于其中,至今仍然痴心不改。
作为一名忠实的“非迷”,对非诚勿扰除了毫无道理的喜爱之外也有一丝了解,所以我想就非诚勿扰中的人物心理做一点浅显的分析。
首先,非诚勿扰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收视率,男女嘉宾当然“功不可没”。
每期节目有24位女嘉宾参加,她们的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家庭背景、价值观念、性格特征等存在很大差异;每期节目有5位男嘉宾上场,男嘉宾的年龄、职业、收入等也存在很大差异。
能在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面前相亲的确是一件极其需要勇气的事。
但是为什么在《非诚勿扰》面试的男女嘉宾却源源不断呢?在我看来,首先,情感需求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青年人口未婚比例越来越高,“单身族群”的大量涌现,使人们对于这种快速相亲模式更加亲睐。
其次,随着消费中文化消费的兴起,人们更加注重表皮的感官享受,在全国收视率最高的相亲节目节目上露一回脸、表现表现自己,比起上春晚差不了多少,所以我们可以发现《非诚勿扰》里的女嘉宾似乎个个都是巧舌如簧、妙语连珠。
既能在全国范围内搜寻自己心仪的另一半,又能让很多人认识自己,对于有的人来说,何乐而不为?我觉得就这两点,足以让那么一些人热血沸腾。
《非诚勿扰》能有如此高的“成就”,最大的功臣我觉得是台上的三位老师。
主持人是电视节目的核心人物,作为《非诚勿扰》的主持,孟非则非常合适。
在这样一个高风险的节目中,把握分寸、拿捏得当,十分重要,对节目的局势和进程能够熟练掌控,而且在讨论中极其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巧妙设置话题、引导讨论更是难上加难。
而孟非由于自己曾经是新闻主播,又有民生新闻主持人的经历,更能了解普通人心态,对婚恋这个社会性话题有独到的见解,而且点评能够一针见血,既恰如其分能够赋予节目理性、沉稳的气质,又不陷入太深,使节目在气质上胜于其他交友节目,避免了其流于浮华和浅薄。
非诚勿扰影评
非诚勿扰影评
《非诚勿扰》是一部让人忍俊不禁的浪漫喜剧,它以幽默的方式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的爱情困境和人际关系。
影片以其幽默风趣的对白和精彩的表演吸引了观众,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了对爱情的思考和共鸣。
首先,影片通过一系列搞笑的相亲场景展现了现代社会中单身男女之间的种种尴尬和误会。
这些场景不仅让人捧腹大笑,更让人深刻地反思了现代社交方式对于爱情的影响。
影片中的角色不仅仅是单纯的喜剧人物,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矛盾也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让观众对他们产生了共鸣。
其次,影片也通过一些真挚的情感场景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复杂。
无论是男主角和女主角之间的甜蜜时刻,还是配角之间的爱恨情仇,都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影片中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单纯的甜蜜,更是对现实生活中爱情的真实描绘,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了对爱情的珍视和思考。
最后,影片的结局也给观众带来了一些启发和思考。
通过男主角和女主角的成长和情感转变,影片展现了爱情的力量和人生的转折点。
影片以幽默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到了对爱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让观众在笑声中得到了一些启发和共鸣。
总的来说,《非诚勿扰》是一部充满笑声和感动的影片,它以幽默的方式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的爱情困境和人际关系,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了对爱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喜剧电影,更是一部让人产生共鸣和思考的好作品。
非诚勿扰的收视心理分析
[摘要] 江苏电视台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从开播以来,成为国内观众老少咸宜、收视率高居榜首的节目。
从受众接受心理来看,这类节目火爆的原因,主要是其以“娱乐+相亲+温情”的独特形式,在对人间真情实感诉求的氛围中,满足了人们的娱乐、相亲、好奇与窥视、认知与受教等诸多心理需求,揭示了人们对爱情、婚姻的憧憬,人与人之间包容、和谐相处的向往和追求。
[关键词] 《非诚勿扰》 电视相亲节目 受众 接受心理江苏电视台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开播两年非但没有进入疲劳期,反而越办越火,成为国内观众老少咸宜、收视率高居榜首的节目,实现了内地电视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1]节目升格成跨文化交流的平台。
《非诚勿扰》成功的原因是很多的。
从受众接受心理来分析,《非诚勿扰》受欢迎的原因,是其以“娱乐+相亲+温情”的独特形式,在对人间真情实感诉求的氛围中,满足了人们的娱乐、相亲、好奇与窥视、认知与受教等众多心理需求,揭示了人们对爱情、婚姻的憧憬,人与人之间包容、和谐相处的向往和追求。
但与此同时,由于受众有着与生俱来的喜新厌旧与待证心理,电视相亲节目是否持续兴盛又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一、娱乐消遣心理与往年的相亲节目相比较,《非诚勿扰》电视相亲最大的特点是将婚恋与爱情温婉地诉诸于娱乐化的形式中。
《非诚勿扰》虽然打的是相亲旗号,但该节目从一开始就宣称“只创造邂逅,不包办爱情”,这种节目定位与原初相亲节目截然不同。
以往的电视相亲节目目的比较单纯,在老百姓还不太能接受把婚姻大事托付给“电视”的年代里,相亲节目借用电视频道为找不到对象的青年男女牵线搭桥,在双方了解的基础上,男女奔着爱情或经营婚姻而去。
羞涩、紧张、按套路背征婚广告,是当时征婚者的共同状态。
在《非诚勿扰》之中,“多女选一男”极端不平衡的相亲模式、“相亲闯关”戏剧性情节的设置加上嘉宾麻辣犀利的语言,一波三折的剧情演绎,受众看到更多的是真人演绎的情景电视喜剧。
非诚勿扰 影评
非诚勿扰影评
《非诚勿扰》是一部让人感到欢乐又温馨的电影。
导演冯小刚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敏锐的观察力,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爱情问题娓娓道来。
影片通过讲述一对看似不靠谱的男女主角在相亲过程中的种种误会和挫折,展现了当代人在追求爱情时的种种烦恼和困惑。
影片中的角色塑造非常生动,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故事。
男主角的直率和女主角的倔强,让人印象深刻。
他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充满了笑料,让观众忍俊不禁。
同时,影片也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的相亲文化和婚恋观念,让人感到既好笑又发人深思。
除了幽默搞笑的情节之外,《非诚勿扰》还深刻地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爱情观和困惑,让人感到共鸣。
无论是男主角对真爱的执着,还是女主角在感情中的坚持,都让人感到动容。
影片最终以一个温馨而感人的结局,让人对爱情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总的来说,《非诚勿扰》是一部充满了温情和幽默的佳作,无论是笑料还是感人的情节,都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到快乐
和感动。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喜剧,更是一部让人思考和感悟的作品。
强烈推荐给所有爱情喜剧的影迷们。
从《非诚勿扰》看电视相亲节目受众心理变化分析
从《非诚勿扰》看电视相亲节目受众心理变化分析摘录:由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掀起的电视相亲风之后,各类相亲节目遍地开花。
而同样火爆的电视相亲节目还有10年前的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
在这10左右的时间中,电视受众心理有了明显的变化。
相比较《玫瑰之约》,《非诚勿扰》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不断创新,增加人们的新鲜感和满足人们的消遣娱乐需要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电视相亲节目受众心理《非诚勿扰》《玫瑰之约》引言今年年初,江苏卫视以《非诚勿扰》以高收视率一炮而红,相亲交友类电视节目再次火爆荧屏。
除了各地地方台以外,省级以上频道就有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山东卫视《爱情来敲门》,东方卫视《百里挑一》,安徽卫视《缘来是你》,贵州卫视《相亲相爱》等数个卫视,就有媒体称“卫视争当红娘,一周相亲七回”来形容相亲节目的火爆程度。
如此高同质化的节目竞争,不仅让人想起10年前的另一档相亲节目——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同样也是各种舆论、竞争伴随着高收视率风靡全国。
《玫瑰之约》在湖南卫视一共播放了263期节目,创下了许多收视奇迹。
后来在2003年因为收视率的下降,观众的流失和经济效益的滑坡,5年之后停播。
而7年之后,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同样在电视上掀起了一股“相亲风”。
在这将近十年的变化中,相亲节目的卷土重来,同样的高收视率,高度的关注率反映出来的受众心理却是不一样的。
受众心理分析一、情感需求更为迫切:人们对电视相亲节目的热衷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情感的渴望,这是人们的一种情感需要,但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时代人们的情感需求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首先,青年人口未婚比例越来越高,“单身族群”的出现,这个现实需求导致剩男剩女对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大力追捧。
相较于10年前,《玫瑰之约》的问世,“剩男剩女”的矛盾远没有现在社会那么尖锐,电视相亲节目作为单身者的另外一种相亲手段显得并不那么迫切。
当时社会奉行的“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帮助社会上的男女解决“找对象”的难题,它极大地满足了当时青年男女的情感需求。
《非诚勿扰》的收视心理分析
江苏电视 台的相亲节 目—— 《 非 解 的基础 上 ,男 女奔 着 爱情 或 经 营 诚 勿 扰 》开播 两 年 非但 没 有 进入 疲 婚 姻 而 去。 羞 涩、 紧张 、按 套 路背 劳 期 ,反 而越 办 越 火 ,成 为 国 内观 征 婚 广告 ,是 当时征 婚 者 的共 同状 众 老 少成 宜 、收视 率 高 居榜 首 的 节 态。 目,实现 了内地 电视 由 “ 中国制造 ” 在 《 非 诚 勿扰 》之 中, “ 多女 极 端不平衡 的相亲模 式、“ 相 到 “ 中 国创造 ”的转 型 ,【 1 】 节 目升 选一男 ”
蔽 l 冀 。 广
EW
非诚勿抚 的收视心理分析
【 摘要 】江 苏电视 台的相 亲节 目—— 《 非诚 勿扰 》从 开播 以来,成 为 国内观众 老 少咸 宜、收视 率 高居榜 首的节 目。从 受众接 受心理 来看 ,这类节 目火爆 的原 因,主要是 其 以 “ 娱 乐 +相 亲 +温情”的独特形式 ,在对人 间真情 实感诉 求的 氛围 中,满足 了人 们的娱 乐、相亲 、好 奇与窥视 、认 知与受教 等诸 多心理 需求, 揭 示 了人 们对爱情 、婚姻 的憧憬 ,人与人之 间包容 、和谐相 处的向往和追 求。 【 关键词 】 《 非诚 勿扰 》 电视相 亲节 目 受众 接 受心理
、Hale Waihona Puke 不 同。 以往 的 电视 相 亲 节 目目的 比 较 单 纯 ,在 老 百姓 还 不 太能 接 受把 婚 姻大事托付给 “ 电视 ”的年代里 , 相 亲 节 目借 用 电视 频道 为找 不 到对 象 的青 年 男女 牵 线搭 桥 ,在双 方 了
《非诚勿扰》的不足与反思
《非诚勿扰》的不足与反思(一)《非诚勿扰》节目嘉宾价值观的导向所产生的问题现在大家知道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很火,作为综艺节目,也无可厚非。
《非诚勿扰》这种过于快餐化的综艺节目,会扭曲观众的价值观,一旦问题出现了,《非诚勿扰》看的人越多,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就越大。
影响感情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物质,嘉宾表达拜金倾向,而媒体宣传拜金,就说不过去了,这种推波助澜的宣传,更一再地使受众价值观发生改变。
1.是相亲还是秀场?马诺在《非诚勿扰》中,以一句名言“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赤裸裸的”赢得“拜金女”头衔。
这样的表现又有谁会在意它是真是假呢?更何况,马诺现象本身也是一种迎合,是对受众心理的呼应与激发。
现在的有些相亲类节目就是一个娱乐节目,通过相亲的形式,放大嘉宾个人的才艺展示,所以造就无数草根明星,引人入胜。
如果娱乐电视节目没有核心价值,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马诺现象就应该很果断的终止,从而保证节目效果,同时也保住节目的价值,娱乐节目不应是用来出名和作秀的,如果单单是这些节目也不会长久发展下去。
对于节目的所有嘉宾应该带着颗真诚的心,物质虽然重要,但精神同样重要,心灵的交汇,只要你用心来对待别人,哪怕是一种单纯的暗恋!我们需要看的是真实的一幕不是啼笑皆非。
一个好的节目是服务大众的,能让大众在娱乐的同时,得到反思,得到升华。
同时要有精准的定位,是有娱乐因素,社会话题,还是真情实感真人秀?电视相亲节目,是以爱情为诉求,以牵手为目的,笔者认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不能单纯的以配对成功为目的,而是给男女嘉宾提供一个平台,大家根据自己的择偶标准来选取自己心仪的对象,不同的婚恋观与价值观相互碰撞后牵手成功。
牵手成功的数量不是衡量节目成功的标准,节目组既然采取了男女相亲这种形式的一个节目,那就要专营这件事情,包括在男女嘉宾互动中产生的问题,引发观众思考,从观众的反应中知道观众需要什么,进而提升,从而满足观众的需求,节目的发展最终是服务于广大观众的,尤其剩男剩女成为时下的焦点,所以当下节目更应该抓住这个契机,为单身男女创造一个高效快捷的平台,展现男女嘉宾的才华,进而牵手成功,让观众在收看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同时也提升了节目的知名度和收视率。
非诚勿扰 影评
非诚勿扰影评
电影《非诚勿扰》是一部让人忍俊不禁的浪漫喜剧片。
它以幽默的方式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相亲文化,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在寻找爱情和幸福时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
首先,影片的幽默感和喜剧元素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和温暖。
从男女主角在相亲过程中的尴尬和搞笑的对话,到他们在真爱面前的犹豫和挣扎,影片通过幽默的手法展现了爱情的种种面貌,让人不禁感叹爱情的复杂和美好。
其次,影片也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追求和挑战。
男女主角身上的种种烦恼和困惑,以及他们在寻找真爱过程中的坚持和勇气,都让人产生共鸣。
影片中的角色不仅仅是单纯的喜剧人物,他们更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爱情和幸福,同时也会面临各种困难和矛盾。
最后,影片的情节设置和表演也让人印象深刻。
男女主角之间的对话和情感交流,以及他们在各种场景中展现出的个性和魅力,都让人为之动容。
影片的导演和演员们通过精彩的表演,将爱情的喜怒哀乐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笑声和泪水中感受到了爱情的
力量和美好。
总的来说,电影《非诚勿扰》是一部充满温情和幽默的影片,它不仅让人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和温暖,同时也让人思考了现代社会中爱情和婚姻的种种问题。
它的幽默感和真实性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这部电影绝对是一部让人心情愉悦的佳作,值得一看。
透过《非诚勿扰》现象看大众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影响
透过《非诚勿扰》现象看大众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影响透过《非诚勿扰》现象看大众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影响摘要:大众文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而兴起的,从本质上说它是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大众文化反映的是特定时期内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活动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迅速成长、蔓延,已经成为时下市民社会的主要文化实践活动。
《非诚勿扰》可以说是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一典型范本。
它是由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以婚恋交友为核心的社会生活服务真人秀节目,其精良的节目制作和全新的婚恋交友模式得到观众和网友广泛关注。
本文从这一典型个案出发,探讨大众文化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揭示大众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影响,希望为探索引导大众文化途径提供资料。
关键词: 大众文化《非诚勿扰》多元效应社会变革正、负面影响、大众文化的概述一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而出现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金元浦在《定义大众文化》一文,对大众文化的界定: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
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具有通俗、实用、符合时尚、易于消费的特点。
它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
二、真人秀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概述《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打造的一档大型婚恋真人秀节目,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平台。
节目中有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男嘉宾的去留,经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男生权利” 等规则来决定男女嘉宾的速配成功与否,亮灯通过,灭灯淘汰。
从《非诚勿扰》看施拉姆大众传播理论的运用
从《非诚勿扰》看施拉姆大众传播理论的运用【摘要】《非诚勿扰》节目新节目的互动形式将完全突破过去传统的交友方式,完全体现新时代男女的婚恋观。
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不断攀升,成为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
成为大众传播中的典型成功实例,本文主要是通过研究《非诚勿扰》节目的成功之处,探讨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的运用。
【关键词】非诚勿扰;施拉姆;大众传播;运用1.施拉姆大众传播理论施拉姆是传播学科集大成者及创始人,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施拉姆认为:(1)大众传播媒介(机构)在获取或接到信息源发出的信息后,要经过译码者(记者)、释码者(编辑)和编码者的加工和整理,从而变成可以被传播出去的符号(讯息);(2)受传者都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他们在接受和传播该信息时会受到其他群体成员的影响,信息传播是双向循环的过程,每个成员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传者。
(3)信息在群体中的传播过程中,会得到再解释或加工。
(4)大众传播的受传者在接到信息后,会给传播者发出反馈信息。
(5)每个受传者和传播者都扮演着译码、编码和释码的角色。
虽然与传统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相比,施拉姆的传播模式有了突破,强调了信息传播的双向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得到再加工,受传者在接到讯息后会对传播者产生反馈,但施拉姆的传播模式仍然属于线性传播模式。
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中,提出了新的过程模式,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
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
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
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2.施拉姆大众传播理论在非诚勿扰中的运用2.1《非诚勿扰》所体现的传播学特色《非诚勿扰》表现为一个很完整传播过程,所体现的传播学特色更是可以从传统的传播模式图中抽象得出。
非诚勿扰男嘉宾心理与行为分析
非诚勿扰男嘉宾心理与行为分析非诚勿扰男嘉宾每个人的个性鲜明,其心理与行为各有特色。
直播时第一位没看全,从第二位开始,这位百合男较为突出的行为有三点,一、多次强调不去招惹那些心气高、条件较为优越的女性,给出的理由是有自知之明,知道以自身的条件去招惹也没有结果,当然也有可能是曾经尝试过招惹但无果而终,所以就吸取了教训。
对于这一点有一个疑问,如果这些心气高条件好的异性主动去招惹他,结果会怎样?二、强调自己很有女人缘,有很多女性朋友,曾经的女朋友也不少,而且似乎有以此为荣之嫌。
三、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资源,却没有一个能长久的,而且还到处去发掘新的资源。
对于这一点最有可能的解释是这些现有的资源都不是其理想的另一半,但既然不是他理想的另一半,他为何还要去招惹这些人?这样做的原因较为合理的解释大概是想以此为资本,或许他有这样一种逻辑:被很多异性爱的人一定是值得爱的,所以他发掘、强调、展示这一点,目的是证明自己十分优秀,以此来吸引其心中理想的异性,最好能主动招惹他,而他理想的异性很有可能是他不愿意主动招惹的人群。
第三位救援队员,先看这样一个假设,两个一起生活,如果两个人的生活方式是有截然不同的,而且有很多不可调和的冲突,但是男人不愿意放弃一些自己的追求,做出能够解决问题的改变,而是很执着的坚持自我,这可以说是一种自私,但如果这个男人追求的生活是一个十分崇高的层面,那他就是一种高尚的自私。
而这位男嘉宾很可能是追求自我实现、寻求超我层面生活的人,并将本我进行强有力的控制。
对于这样一个纯粹的人,如果他把你当成自己人的话,很有可能会按对自己的要求来要求你,这是普通大众无法达到的境界。
所以,能和他幸福生活的伴侣需要有其相似的境界,而这种人本身在人群中就极为罕见,这24位女嘉宾显然不属于此类人群,所以,他来到这个舞台最大的收获是在观众面前展示了自己,大大增加了其遇到合适另一半的概率。
第四位所表现出的性格行为是矛盾的两端,一方面自制力差,理想的伴侣也是自由的、清新的、协调的、自然的,这是一种追求自由无序的倾向;而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完美主义的强迫行为,这是追求有序;这种矛盾其实也较为常见,可从成长经历得到解释,家里有一个强迫症的母亲,并在家里有主要的发言权,任何有完美主义强迫行为的人不仅是对自己要求苛刻,对和自己一起生活的人也有苛刻的要求,一般人对这种要求本能的反应时反抗、逃避,所以,就有了前一种的性格倾向;而同时,这样的家长对子女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母亲的这些行为模式为其在成长中带来过很多好处,所以他又会对此产生依赖,甚至为不自主的学习模仿,于是又产生的后一种倾向。
非诚勿扰 影评
非诚勿扰影评
《非诚勿扰》是一部让人忍俊不禁的浪漫喜剧片,它以幽默的方式展现了现代
社会中的爱情困境和人际关系。
影片通过一系列令人捧腹的情节和对话,以及精彩的演员表现,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了对爱情的思考和对生活的启发。
首先,影片通过对现代社交方式的嘲讽和反思,让人深刻地反省了当下人们对
爱情的态度和追求。
从相亲角的一连串“奇葩”男女,到主人公在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感情纠葛,影片展现了当代人在寻找爱情时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这种现实的反映让观众不禁感叹社会的变化和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其次,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都非常生动有趣。
从主人公的“相亲达人”姜文,到女主角的“非诚勿扰”宣言,再到一系列相亲过程中的搞笑情节,每一个角色都展现了丰富的个性和鲜明的特点。
同时,影片也通过这些情节展现了爱情中的喜怒哀乐,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了对爱情的共鸣和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影片的导演和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
姜文和周冬雨的精彩演绎让观众对
他们的角色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而导演冯小刚则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节奏控制,将整个故事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了对爱情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
总的来说,《非诚勿扰》是一部充满了笑声和感动的电影,它通过幽默的方式
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的爱情困境和人际关系,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了对爱情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部电影不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观众在欢乐中得到了共鸣和启发。
《非诚勿扰》火爆背后的受众心理契合性分析
《非诚勿扰》火爆背后的受众心理契合性分析作者:徐文娟“非诚勿扰”这个名词第一次出名是因为2008年的贺岁电影——名导演冯小刚,名演员舒淇,葛优的黄金组合,注定“非诚勿扰”要成为当下的热词。
“非诚勿扰”这个词走向巅峰凭借的是一档江苏卫视的综艺娱乐节目——2010年1月15日开播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
时隔一年,当人们再次想起“非诚勿扰”这个词时,脑海里第一个出现的印象恰恰是那档节目。
就像你在百度搜索引擎里敲下“非诚勿扰”这个词组,第一页显示的几乎都是关于这档节目的链接,你只能在页面下方看到一篇关于电影《非诚勿扰》的内容。
先不论对该节目印象的内容是褒是贬,能做到对广大观众如此高效率的后来者居上的文化渗透,《非诚勿扰》无疑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而《非诚勿扰》节目本身不过是“旧瓶装新酒”——将古老的相亲方式经过华丽包装后摆到舞台之上。
基于湖南台的一档《我们约会吧》婚恋交友节目的早些问世,《非诚勿扰》在很多网民的眼中只是江苏卫视对湖南卫视的一次抄袭(湖南卫视还将其告上了法庭),但这样的栏目却获得了如此多观众的厚爱。
据统计,自《非诚勿扰》2010年1月15日开播以来,截止6月6日,共播出34期节目(其中3月13日一期为往期经编回顾),并从3月13日起改为一周两期。
共取得30多次同时段第一名,同时包揽2010年前23周中的15次全国卫视周收视率总冠军。
自3月13日改为一周两期以来的12周中,更是连续12周夺得全国卫视周收视总冠军和亚军。
非诚勿扰的成功来源于它对现代社会受众心理的高度把握,然后辅以满满的用心,终于将受众的注意牢牢抓住。
参与主义——让受众享受掌控者般的存在感1.低门槛的嘉宾挑选原则让更多人由跃跃欲试到走上舞台相亲节目好不好看,关键的是嘉宾。
嘉宾的表现是节目内容的来源,是节目预告的噱头,是受众情感判断的基础。
作为贯穿全节目的女嘉宾,她们衣着光鲜,妆容精致,让人赏心悦目。
她们气质各异,职业各异,价值观各异,正是这种差异性,在嘉宾挑选中提供了多样性,造就了低门槛的可能,增加了观望者踏出第一步的勇气。
大学生对《非诚勿扰》相亲类节目的看法调查报告
江南大学学生对《非诚勿扰》相亲类节目的看法调查报告导言:近日来,各大电视台相亲节目掀起一股收视热潮,随着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等电视相亲节目的播出,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聚焦在“相亲”这个话题。
各种“相亲活动”层出不穷,从婚介所、交友网站、媒体,到公园、酒店、餐饮场所等,无不踊跃参与积极推动,一些时尚交友网站也开始频繁的举办单身派对、时尚的万人相亲大会、婚博会、专业媒体组织的大型交友活动等等,相亲节目影射出当代人对婚姻以及恋爱的种种看法,也可能对大学生的婚恋观造成一定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2010年1月15日,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推向了荧屏,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平台,精良的节目制作和全新的婚恋交友模式得到观众和网友广泛关注。
根据央视-索福瑞34城市收视率调查统计,节目收视率最高达到了2.82%,成为全国综艺娱乐节目收视冠军。
图一:2010年3月18日《非诚勿扰》与同时段其他节目收视率和市场份额的对比2011年7月《非诚勿扰》节目推出了澳洲专场;2011年10月推出美国专场;2012年1月推出英国专场。
随着节目的火爆程度越来越高,男女老少对其关注度也不断提升,那么作为对新事物反应最快的大学生而言,《非诚勿扰》的播出会不会对其恋爱观、婚姻观造成影响呢?他们的价值取向是不是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凡事都有利弊之说。
在《非诚勿扰》节目如此“猖狂”之际,通过对大学生对此节目看法的调查,局部了解大学生这类群体的恋爱观和婚姻观以及相亲节目对他们的影响,来反映相亲节目与婚恋观之间的关联。
调查方法介绍:此次调查采取的是调查研究方式。
采用定量的方式,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总体为江南大学的在校大学生,样本是随机填写问卷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问卷采用的是纸质问卷的形式。
问卷随机发放给江南大学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填写完毕后,统一对问卷进行回收。
填写问卷共310份,有效问卷为296份,有效率达到95.48%。
非诚勿扰影评
非诚勿扰影评
《非诚勿扰》是一部让人忍俊不禁的喜剧电影,不仅令人捧腹大笑,更让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影片通过幽默的方式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的爱情观念和婚姻观念,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影片中的角色塑造非常生动,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故事。
从“非诚”到“勿扰”,每个角色都在不同的婚恋问题上遭遇了挑战,这让人感到他们的情感经历是如此真实和可信。
而且,影片中的对话和情节设计非常巧妙,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了对爱情和婚姻的思考。
其次,影片中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婚恋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通过展现各种各样的恋爱观念和婚姻观念,影片让观众思考自己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看法。
同时,影片也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婚恋压力和挑战,让人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共鸣。
最后,影片的幽默和温情也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了对爱情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喜剧,更是一部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成长故事。
它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了对爱情和婚姻的思考和感悟,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总的来说,《非诚勿扰》是一部让人捧腹大笑的喜剧电影,更是一部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对爱情和婚姻的思考和感悟的影片。
它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了对爱情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部影片绝对值得一看,它会给你带来欢乐,更会让你在笑声中感受到对爱情和婚姻的思考和感悟。
_尽一切办法让大伙儿高兴_非诚勿扰_的心理机制解析
2011年第3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月Autumn 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Oct. 2011“尽一切办法让大伙儿高兴”———《非诚勿扰》的心理机制解析陈华沙(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浙江杭州310024)摘要 本文以《非诚勿扰》为范本,从“看”与“被看”的权力转换、“身体美学”与“审美物化”、窥视欲、选夫仪式化、“狂欢节”式的矛盾语义场五个方面解析了情感类真人秀节目的心理机制及其局限,以供同类型节目择善而从。
节目作为一个当代中国婚恋问题的镜子,何尝不想映出一个爱情至上的浪漫映像,但遗憾的是现实太苍凉太鄙陋太冰冷,这个镜子代为受过,被骂,甚至被砸。
对于《非诚勿扰》而言,狭隘的、居高临下的精英主义固不可取,但,完全沉浸于繁杂琐事、公众对话始终不超出幼稚的幼儿语言、将所有严肃的东西游戏化和娱乐化,也的确令人不快和不安。
———虽然不尽完美,但它在“尽一切办法让大伙儿高兴”这方面的“花招”却颇有心理技巧,很值得同类节目参考借鉴。
关键词 《非诚勿扰》;大众文化;心理机制 一档“只谈风月”的电视综艺节目最终上升为一个“国家话题”,的确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2010年6月2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规范婚恋交友节目的管理通知,要求整治“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
之后,《焦点访谈》、《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闻1+1》等媒体也对《非诚勿扰》进行了大规模声讨。
再之后,《非诚勿扰》甚至跨越国界,美国《时代》周刊聚焦中国电视相亲节目,以醒目的位置载文China s TV Dating Shows:For Love or Mon-ey?(《中国电视相亲节目:为钱还是为爱?》,对于《非诚勿扰》反映的问题引述各方观点,并提及广电总局对《非诚勿扰》的“整治”。
国内媒体对《非诚勿扰》兴师动众的口诛笔伐催生了我观看的欲望,而在亲眼目睹之后,却觉颇有兴味,一如陈丹青在2010年10月4日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中所言“没看过比《非诚勿扰》更真实的节目”。
《非诚勿扰》心理课非诚勿扰心理点评专家
《非诚勿扰》心理课非诚勿扰心理点评专家导语】以下是为您整理的《《非诚勿扰》心理课非诚勿扰心理点评专家》,欢迎阅读!《非诚勿扰》心理课非诚勿扰心理点评专家《非诚勿扰》告诉我们,那些被男人团团围住的万人迷,她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特质,或者说魅力,那就是对男人的漫不经心。
我们常常需要利用这个武器,维持自己的魅力或者夺回那个对我们漫不经心的男人。
有人说江苏卫视的大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不是真人秀,而是电视剧,有剧本有台词有托有炒作,倘若果真如此,我深深佩服节目编导在恋爱心理学方面的造诣。
看过三五期节目的观众不难发现,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有一些颇令人寻味的定律:自爆与老妈感情深厚男嘉宾,必定死得很难看;表现出无比恨嫁的女嘉宾,必然是“被出局”的那一个;一脸苦相,口口声声以结婚为目的“登台献艺”的资深男光棍往往空手而归;张嘴闭嘴非富豪不嫁的拜金女嘉宾,终于碰到个身上有点豪门味儿的男嘉宾,喜滋滋地把灯亮到最后,权利反转时,人家男生上台第一个灭的就是她。
如果说爱情是一场心理较量,相亲无疑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心理较量。
对于屡屡遇人不淑的迷惘剩女或者在鸡肋爱情中挣扎的准剩女来说,《非诚勿扰》的配对成功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客可以将它作为镜子,找找自己在爱情这场心理较量中,被攻城略地,败下阵来的原因。
除去外型原因,场内场外被男嘉宾追捧的《非诚勿扰》明星女嘉宾无不是不怎么把男人当人的“臭屁女孩”。
自称恋爱次数是两位数的马诺,自从说完“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后面笑”,便成为许多勇于接受挑战男士的梦中情人;自称从未恋爱过的马伊咪,拒绝了无数个好男生,唯一理由是“男人就像孤儿院的小朋友,看到第一眼就要觉得他是你的小孩,我对你没这种感觉”,由此吸引了无数想当“孤儿院小朋友”的男生,苦兮兮地巴望着妈咪的领养。
当学生气的中性女谢佳变得有攻击力,会烧一手好菜的博士女许贺不再给每一位男嘉宾亮灯到最后,她们开始人气爆棚。
而那个把自己打扮成性感肚皮舞娘的新疆女孩,从不攻击任何男嘉宾,时常甜甜地对他们说,“如果你选了我,我会在你心情不好时对你微笑”,“我觉得我的职业跟你很般配”……她长得真不丑,身材也不难看,但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男嘉宾选她做心动女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非诚勿扰》看大众心理变化
2010年初,一台名叫《非诚勿扰》的相亲节目登陆江苏卫视,一时间全民相亲成为许多人竞相议论的话题。
在这一节目中,既有人捧腹的现场“才艺展示”,也有辛辣的口角之争,更有感人的真情表白。
其中包含着多样的文化,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好,都能在《非诚勿扰》的节目中找到自己的一片舞台。
这一切使得《非诚勿扰》给观众以色彩多元的感觉,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对它的关注。
在这个以对峙、矛盾冲突、话语敏感为特色的节目中,我们看到了大众心理的一些变化。
大众心理需求的变化。
早些年我们也看到类似的相亲节目,如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曾经风靡一时,但是时至今日,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同样打相亲品牌的《非诚勿扰》却在时下观众口味多样的现状下,在相亲栏目中获得了火爆。
其中相同的是两者相亲主题的一致性,而不同的则在于节目对观众心理需求的把握:90年代的青年更多的是羞涩,更希望通过相亲节目获得实在的爱情。
而现在,人们早已不在那么拘束,看待情感除了一份认真外,更多了一份对自己负责,对青春负责的态度,获得快乐、满足是他们追求爱情的更主要目的。
大众需求的变化决定了相亲类节目发展的方向,而《非诚勿扰》正是抓住了这样一种心理变化,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相亲类节目
大众心理承受能力的变化。
可以做一个假设,把《非诚勿扰》放到《玫瑰之约》的90年代,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不能说节目自身会怎样被评价,至少“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泣”的马诺不仅仅会被扣上“拜金女”的帽子,还会引起舆论对其的批判、抨击。
而现在我们称其是“拜金女”,更多的反倒是对她敢在电视上、敢在公众面前说真话展示个性真我的一种肯定。
从这样一个例子我们看到,大众对一些敏感问题、偏激话语的接受能力增强了,更能冷静地去看待一些问题,而不只是以单一的价值观去评定。
大众习惯了多元的价值观,接受了多元的文化,心理更加成熟。
这也是非诚勿扰这类话语犀利、个性显著的节目能够获得高关注度的原因
需要娱乐、有能力娱乐是大众心理成熟的表现,是政治元素、意识形态元素逐渐在人们思维中淡化的表现,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对于一个价值观、文化单一的社会,学会如何娱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当一个社会懂得娱乐,说明它能包容一些更真实,更贴切,更为大众喜欢的东西,这正是社会成熟的表现。
《非诚勿扰》在热播近半年后,我们看到了现在中国在社会文化、思想多元化发展的现状,我们看到大众能放得下严肃的思想,不再像70年代那样精神高度僵化。
一个既能严肃,又能娱乐的社会才是健康、成熟的社会,而我们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非诚勿扰》带个我们的不仅是笑声,也有对这个社会的反思。
通过这样一个相亲类节目,看到的是社会的缩影,是大众心理变化的过程。
大众需要适度的娱乐,需要学会接受不一样的东西,这样的社会才是包容的、健康的、多元的。
也许我们不久后会发现,当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轻松、幽默的社会时,我们才真正走向成熟,因为我们懂得了如何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