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5
第5课《故乡》教案(精选11篇)
第5课《故乡》教案(精选11篇)第5课《故乡》教案 1教学目的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及难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式:启发诱导及自主学习方式相结合课堂形式:多媒体教学,达到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思考: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2、品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师生互动(一)闰土: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中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总结: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二)杨二嫂:小说怎样刻划杨二嫂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二十年前:二十年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三)“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
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
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归纳总结: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少年时:活泼、聪明、能干、淳朴、热情、知识丰富,是个小英雄形象中年时:憔悴、迟钝、麻木,有封建传统的等级观念,是当时社会不觉悟、生活贫苦的农民形象三、布置作业:练习册及课后练习第5课《故乡》教案 2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流程:师生互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话题导入,激活思维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部编版初中语文:鲁迅《故乡》课内选段阅读(5篇)
(一)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
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1.选文主要从哪些方面对闰土进行了描写?这些描写揭示了闰土当时怎样的生活状况?2.面对“我”的热情,为什么闰土只是“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3.联系上下文,说说选文开头提示天气“很冷”有何作用。
1.外貌、神态、语言。
揭示了闰土饱经忧患,极度贫困的生活状况。
2.他的心里已经有了森严的等级观念,面对地位的悬殊,他不知从何说起。
而且贫困的生活已经把他折磨成了一个不善言语的“木偶人”了。
3.为闰土的穿着做铺垫,天气很冷,闰土却穿得“极薄”,突出了闰土的贫困。
(二)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件:5《故乡》 (共31张PPT)
融水县民族中学 里有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创作背景。 2、理清文章脉络。 3、感受“我”回乡时的心情变化,体 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活动一:预习质疑与检查
时代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 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 去了活力的故乡的人和景,十分悲愤, 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 了这篇小说,收集在《呐喊》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问题抢答:
• 小说刻主要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闰土
“我”
杨 二 嫂
人物形象分析 1
请选读课文,看看闰土二十多年来发生 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闰
土
少
年
中
年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 紫色圆脸,头戴小毡 睛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 帽,颈套小银圈,红 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 活圆实的手 外 貌 又粗又笨,像松树皮。 小英雄:健康可爱、有智有勇 木偶人: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秕谷( bǐ ) 折本(shé )
鹁鸪(bó gū ) 颧骨(quán ) 潺潺(chán) 阴晦( huì )
líng dīng ) 恣睢( 伶仃( zì suī ) 猹( chá ) 獾( huān) 弶( jiàng ) 脚踝( huái )
髀( bì )
瑟缩( sè ) 祭祀( sì )
愕然( è
)
嗤笑( chī )
惘然( wǎng ) ) 廿( niàn )
黛( dài ) 寒噤( jìn
小说小知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故乡课件5沪教版五四制
课文主题(理解·探究四)
1、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
2、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 3、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4、渴望理想的人与人关系。
5、辛亥革命前后农民的贫困生活, 表达了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 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 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 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 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
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 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4、(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 什么“害怕”?(2)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 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1)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 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 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 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作者 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
读准加横线字的读音:
huì chá 阴晦 猹
xíng 五行
jiàng huān péng 装弶 獾猪 篷隙
biǎn kuà bì 竹匾 胯下 髀骨
è 愕然
chī línglì 嗤笑 伶俐
hè
sè
xùn bǐ gǒng mó
2、通过对比描写要突出什么? 突出故乡前后的变化。
理解探究一 阅读课文,指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语句,
说一说“我”对故乡有一份怎样的感情?
回故乡—急切:“冒着严寒” 见故乡—悲凉:“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忆故乡—沉重、忧愤:“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 得的故乡?”
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我这儿时的记忆, 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 了。”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5 故乡语文版习题精选第二十九篇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5 故乡语文版习题精选第二十九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近亲婚姻导致衰颓,每次异种的引入才促使新品种、新生命的诞生。
B、唉!那位光华耀眼的银月骑士,打败了天下最勇敢最义气的人的骑士,原来是一个装模作样的剃头匠。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D、他不答,我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_______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_______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_______而生活。
A、辛苦恣睢辛苦麻木辛苦展转B、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C、辛苦展转辛苦恣睢辛苦麻木D、辛苦麻木辛苦展转辛苦恣睢【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将下列对句中划线的词解释准确的一项填人题后的括号内。
(我)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生气。
( )A、荒无人烟B、荒凉冷落C、经济不景气D、家境破产我和母亲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
( )A、吃惊的样子。
B、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C、心里迷迷糊糊,头脑不清楚。
D、心里慌乱不知如何是好。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一抔黄土(póu)桑梓(zǐ)恣睢(suī)褴褛(kǎn)B、热忱(chén)抽噎(yē)布衾(cén)阴晦(huì)C、星宿(xiù)拮据(jū)匿名(nì)妖娆(ráo)D、谮害(zèn)龟裂(guī)栈桥(zhàn)脚踝(luǒ)【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面对“他站住了,脸上露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故乡》同步练习 苏教版(2021-2022学年)
第二单元第5课《故乡》同步练习一、基础攻坚1.对下列句子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有条不紊地写了所见、所闻、所感、所忆。
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样的景色烘托出“我"当时悲凉的心情,主要是因为已是冬天,触景生情。
C.文中“闰土"的着墨最多,因为“闰土”的命运就是当时广大贫苦劳动人民的命运,他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
D.文中多用对比的写作方法,使形象更为生动饱满。
答案:B解析:分析各个选项,B项中“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样的景色烘托出“我”当时悲凉的心情,不仅仅是因为冬天这个自然环境因素,文章更侧重的是社会环境的因素,即作者的心境悲凉。
故选B。
点评:这道题涉及到了文章的线索、景物描写的作用、人物形象以及写法,需要学生对文章整体上深入理解。
2.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交流会上,李教授通过一系列贴切的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又耐人寻味.B.他填报志愿时,想报北大,又想报复旦,真是见异思迁。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D.那是一张两人合影,左边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师,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答案: A解析:分析各项的词语。
A深入浅出: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
运用的是正确的。
B见异思迁: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
运用在这里不合适。
C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
运用不正确。
D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
运用在这里也不正确.故选A。
点评:首先是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再就是考虑成语感情色彩,然后是考虑语境的意思,这样容易判断出运用的是否正确.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A。
近日,备受关注的“萧山十景”评选活动正式开场。
ﻬB.告诉我,哪一个才是我的故乡?我是从故乡走出,还是向故乡回归?C.考生如拿到印刷不完整,套色错位,有破损污染的答题卡,应立即找监考老师更换.D。
五年级上册音乐说课稿-第5课故乡:思乡曲-人音版(简谱)2023秋
4.分析歌曲的结构,了解常见的音乐创作手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音乐感知能力:通过学习思乡曲的旋律、节奏,使学生能够辨识并欣赏音乐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2.增强音乐表现力:通过歌曲演唱,培养学生用音乐语言表达个人情感,提升音乐表演能力。
3.培养文化理解与尊重:了解思乡曲的创作背景,使学生认识到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尊重并传承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
-情感传递:如何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情感融入歌曲演唱中,准确表达歌曲的思乡情感。
-合唱配合:在合唱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在不同的声部中达到和谐统一,展现集体协作的力量。
-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在理解歌曲的基础上,尝试简单的音乐创作,如改编节奏、旋律等。
举例:针对节奏掌握难点,教师可以设计节奏练习,通过拍手、敲击乐器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并熟练掌握复杂节奏。在情感传递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歌曲背景、分享个人经历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更好地融入歌曲演唱。在合唱配合上,教师可以分组进行声部练习,强调各声部的协调与平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至于创新实践,教师可以设置简单的创作任务,鼓励学生尝试改编歌曲,培养其创新思维。
五年级上册音乐说课稿-第5课故乡:思乡曲-人音版(简谱)2023秋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材,第5课“故乡:思乡曲-人音版(简谱)”。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学习简谱的基本知识,掌握思乡曲的旋律和节奏。
2.介绍歌曲背景,引导学生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思乡情感。
3.学会歌曲的演唱,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故乡 (5)
闰土的变化
变
杨二嫂的变化
“我”心情的变化
闰土 少年 中年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
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 周围肿得通红,戴破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 (生气勃勃) 穿薄棉衣,浑身瑟缩,手又 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 (口齿伶俐、热情、纯真) 钝麻木 对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 “我” 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 ”为老爷,和“我”之间隔 的态 热情,和“我”建立纯真的友情。一层厚障壁。 度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 对生 喘不过气来。他把希望寄 活的 托在神灵身上。 态度
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
反映黑暗社会病入膏肓 等级观念的鸿沟难以逾越
“我”与闰土前后关系:
闰土和杨二嫂:
对闰土的崇敬与同情
故乡情景前后对比:
每况愈下的中国农村经济
“我”、闰土和水生、宏儿:
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2、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
开头景物: 反映农村的衰败和“我”的悲凉心
创造明朗愉快的气氛,烘托“我”对 神异图画: 少年闰土的热爱。
第 三 课 时
鲁 迅
年轻时: “豆腐西施”、终日坐着 (安分守纪)
(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
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 语言: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
二 十 多 年 后
怪声怪调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以长辈自居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讽刺 “……让我拿去吧……” 爱占便宜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肆意造谣
1、比喻。指当时社会造成的人们之间思想感情上 的隔膜。 2、“我”相信故乡会好的,但总觉得美好的未来很 渺茫,以至于眼前曾有的影象模糊起来了。 3、“竟”字表现“我”对与闰土的隔膜之深,感到 惊愕。如去掉“竟”字,表现不出“惊愕”的意思, 同时也削弱了文章谴责旧社会的意义。 4、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新的生活是 不同于以上三种的安宁、幸福、和平的生活。 5、形象地突出“我”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 6、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 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 有了希望并不断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 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故乡》课件(5)
感谢凝听!
萧条、凄凉、荒凉、冷清
环境描写:渲染、烘托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
渲染了凄凉、萧条、冷清的气氛,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
环境描写作用
①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交代故事产生的时间、节令和 地点,提供人物活动场景,渲染气氛; ②分析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形 象; ③分析环境对情节的作用:为后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 展; ④分析环境与主题的关系:深化作品主题。
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封稻草建的,愚那灰昧,要以
做沙地的肥料),待我们出发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我”的心灵之旅 第三节
啊!闰土!
(1)横线上可以填
我儿时的朋友,
少年的你 滔滔不绝,现在的你却沉默寡言; 少年的你 矫健敏捷,现在的你却步履蹒跚; 少年的你 见多识广,现在的你却麻痹不堪; 你的一声" 老爷 ",打破了我最后的希望,
他们不就是
?
我可以
,却不可以
!
我会
起来,为了新生活而奋斗!
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 常气闷; 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
“我”作为当时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内心的“孤独”
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外貌描写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语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 言
描
来说。
写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
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
《故乡》教案5
《故乡》教案5教学目的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要求1·明确教学重点2·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做好预习教学重点1·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1·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原因。
2·本文结尾的议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
应该怎样理解它的深刻含义与作用?(分析:这句充满哲理的名言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
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只要大家一起去斗争、实践,就能创造出一条美好的生活道路。
这种富有哲理的议论,使小说的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增加了作品的亮色,起了鼓舞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与信心的作用。
)教具准备少年闰土画像课时安排1、2课时: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分组讨论预习题。
3、4课时:精读课文,全班讨论,理解文章主体思想。
预习作业1·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2·小说的要素是:、、。
3·故事情节分为、、、。
4·《故乡》选自《》,作者,写于,在这前十年,中国爆发了革命。
5·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线索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将材料串联组织起来的某个事物,它可以是某个人物、事件、实物……,小说就是围绕线索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故乡》课件(5)
5、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向往。
6、“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 什么深刻含义?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 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 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 生活。——结尾充满了哲理。
学习目标
1.把握主要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 2.尝试分析人物形象。 3.结合议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主旨。
写 作 背 景
1919年12月,“我”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 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痹、市侩,目睹了辛 亥革命后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感受到少年好友与 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 除的痛苦的波涛,“希望”的破灭,同时也激起了“我”
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 2.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全文根据这个线索,分为几部分?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可分为三部分。
一、(1-5)写“我”_回___故乡。(开端) 二、(6-77)写“我”_在___故乡。 (发展、高潮) 三、(78-88)写“我”_离___故乡。 (结局)
年轻时: “豆腐西施”、终日坐着 (循规蹈矩) 杨二嫂
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怪声怪调
二 十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以长辈自居
多 年 后
语言: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讽刺、势利、尖刻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故乡
小市民阶层的日益贫困。
8、“我”这一人物在文章中又是怎样变化的?
9、作品对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
这就充分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使旧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总根源。这就是鲁迅描写闰土、杨二嫂形象变化所揭示出来的深刻社会意义。
作业
布置
学习与评价
板书
设计
故乡(鲁迅)
对比
二十多年前二十多年后
闰土:小英雄木偶人
变
杨二嫂:豆腐西施圆规
备课评价:年级主任(签名):
写景要配合人物,要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三: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10、作品对闰土、杨二嫂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人物描写,特别是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并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
第二课时
新授:
1、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哪几次?
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现在)
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
④闰土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⑤中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5、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6、另一人物杨二嫂又是怎么描写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故乡》虚词不“虚”表意丰富辅导素材苏教版(2021年整理)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故乡》虚词不“虚”表意丰富辅导素材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故乡》虚词不“虚”表意丰富辅导素材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故乡》虚词不“虚”表意丰富辅导素材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故乡》中的叹词妙用有的同学作文时“情不够,叹词凑",“啊"字满天飞,令人生厌。
其实,虚词不虚,恰当使用,还能为文章增添色彩,且看鲁迅《故乡》中的叹词运用.★“镶”入对话,凸现个性【剪辑一】①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②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句①,未等“我”解释完,杨二嫂就不容分说地用“阿呀呀”打断“我”的话,“呀"字的重复,显示出杨二嫂对“我”的不满,进而引出一连串的挖苦讽刺和恶语中伤。
这就足见其自私、爱占小便宜和粗鄙的性格特征;紧接着的一声“吓”,更让读者看到她索要家具未成的恼怒以及反诬得逞后的得意,叹中见情。
句②,面对杨二嫂的嘲讽,“我”以“默默的站着”表示不满,可杨二嫂得寸进尺后对“我”进行人身攻击,一声“阿呀阿呀"便是前奏,“阿呀阿呀"比“阿呀呀"多了一次停顿,语气中增添了嘲笑、不满和攻击。
由此,一个被旧社会扭曲得放肆泼悍的妇女形象便鲜活、生动地浮现在读者面前。
★居于段首,强化感情【剪辑二】①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②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5《故乡》表格原任初级中学表格式教案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
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
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由于有感于这复杂的世事变化,因而\'我\'对未来想得很多。
“我”无法消除与闰土之间的隔阂,但对未来是抱热烈的希望和急切的憧憬的。希望宏儿和水生能够一气,不再像\'我\'和闰土一样隔膜起来。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这里的三个\'辛苦\'含义各不相同,第一个是\'奔波、劳碌\'的意思,是\'我\'的生活;第二个有\'辛勤、劳苦\'的意思,指闰土的生活;第三个有\'钻谋、妄为\'之意,指官、绅一类人物及杨二嫂们的生活,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是\'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4)小结:
5.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
6. 讨论课文段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装饰线条岗石线条 柕痋爿
时代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 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生活 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 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痛, 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 经历为题,写了这篇小说。
闰土这个艺术形象,是以现实生活中的 章运水为原形的。章运水是贫苦农民, 家在离绍兴城60里的杜浦村,靠近曹娥 江边。运水的父亲章福庆租种地主几亩 土地,还是个手艺精巧的竹匠,农闲时 就上城来做竹作,也来鲁迅家干活,鲁 迅亲切的叫他“庆叔”。1893年春节期 间,运水由他父亲带来鲁迅家,鲁迅和 他兄弟相称。1900年鲁迅在南京求学放 寒假归来,还曾带他到大街和风景区游 玩。章运水一生贫困,1934年大旱,在 饥饿与愁苦中死去。
生气勃勃、热情开朗、勇敢 机灵、纯真善良的小英雄
苍老贫困、因循守旧、麻木 迟钝、淳朴善良的木偶人
端庄文静的豆腐西施
放纵泼辣刻薄自私的圆规
美丽的神异 图画 勇敢机智天 真的小英雄
萧索的荒村
苍老麻木守 旧的木偶人
情同手足
厚障壁
端庄文静的 豆腐、阴冷的、低 沉的。节气是“深冬”,天气是“严寒”的、 “阴晦”的,刮着“冷风”,声音是“呜呜” 的,看到的是“萧索的荒村”。如果说红色是 热情的,蓝色是平静的,绿色是清凉的,黑色 是沉重的,灰色就是丰富的、复杂的。它是多 种色调的混合体。它包含着所有色调,而又没 有任何一种色调取得压倒的优势。忧郁就是这 样一种复杂的情绪。忧郁是灰色的,《故乡》 的主色调也是灰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