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传播过程(模式)
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是指美国学者拉斯韦尔(Lasswell)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种传播过程模型。
该模型被广泛应用于传播学领域,用于解释传播的基本要素和过程。
根据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传播过程可以简洁地概括为“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什么效果”。
首先,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传播的主体,即“谁说什么”。
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发送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所传达的信息内容、立场和意图都会影响传播的效果。
传播的内容要清晰明了,传达的信息要准确可信,以确保传播的有效性。
其次,传播过程中的渠道也是至关重要的,即“通过什么渠道”。
传播的方式和工具会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不同的传播渠道会对传播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传播渠道的选择要根据传播的目的和对象进行合理的选择,以提高传播的效果和效率。
第三,传播的对象也是传播过程模式中的重要要素,即“对谁”。
传播的对象是接收信息的群体或个体,他们的特点和需求会影响传播的策略和效果。
了解目标受众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其心理和行为特征来调整传播内容和方式,以增强传播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最后,传播的效果是评判传播过程的重要指标,即“以什么效果”。
传播的效果可以通过传播的反馈和影响来衡量,传播的目的是传递信息、影响行为或改变态度,传播的效果要通过实际的结果来验证。
传播的效果要与传播的目的和预期效果相一致,以实现传播的效益和价值。
总的来说,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提供了一个简洁清晰的传播模型,有助于传播者更好地理解传播的基本要素和过程。
通过谁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传播的对象是谁,传播的效果是什么,传播的效果可以更好地实现传播的目的和效果,提高传播的效果和效率。
传播者可以根据这一模式来制定传播策略,提高传播的效果和效果,实现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
第四章 传播的过程和结构
发射
器 噪音 来源
三、德福勒模式
传媒设施
信 源
发射器
信 道
接收器
信 宿
噪 音
信 宿
接收器
信 道
发射器
信 源
反馈设施
四、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媒介组织
大量的受众
每个接收者都扮 演着译码、释码 和编码的角色 个人从属于群体、 在群体内,讯息得 到再解释或加工
第四章 传播的过程和结构
第一节一、传播过程的要素
1.传播者 2.受传者 3.讯息
4.媒介 5.反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节 传播的模式
一、拉斯韦尔模式 谁 → 说了什么 → 对谁 → 通过什么渠道 ↓ ↓ ↓ ↓ 传播者研究 内容分析 受众研究 媒介研究
→取得什么效果 ↓ 效果研究
二、香农—韦弗模式
C
来自讯息的制约
M
媒 体
R
接收者所处 的受众群体
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
对媒介的印象
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 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 M=讯息 R=接收者
接收者的 社会环境
丹尼斯· 麦奎尔 《大众传播模式 论》(第二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
大量同一 的讯息
可能的反馈
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 输入
五、赖利夫妇模式
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 较大的社会 结构
讯 息
初级群体
C
讯 息 讯 息 总体社会系统
R
初级群体 较大的社会 结构
C=传播者
R=受传者
六、马莱茨克模式
传播者的 自我印象 传播者的 人格结构 传播者的 人员群体 传播者的 社会环境 传播者的 组织 来自公众的压力或制约 C=传播者 来自接收者的自发反馈 接收者的 自我印象 对媒介内容的选择 内容的选择与加工 内容的效果 或体验 来自媒介的 压力或制约 接收者的 人格结构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
目 录 CONTENTS
4.教育传播模式的对比
3
教育传播模式的对比
(一)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模式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的传播模式,是最早 阐述传播过程的一个模式。这模式虽很简单, 但扼要地列出了五个传播的要素:说话者、演 讲内容、听众、场合及效果。
(二)拉斯韦尔(Haold Lasswell)模式 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了一个用文字形式阐述 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他认为,描述传播行 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就是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who, 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s(谁,说了什么,通 过何种通道,对谁,产生了什么效果)
(三)香农-韦弗(Shannon-Weaver)模式 香农-韦弗(Shannon-Weaver)在研究电报 通信问题时,提出了一个传播模式,这一模 式原是单向直线式的,但是,他们不久就将 这一模式,加入了反馈系统,并引伸其含义, 用来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
(四)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奥斯古德(1954) 在充分认识到香农模式的“非人类”的缺点后,采用了 其中的合理内容,提出了双行为模式(如图2-7所 示)。连接两个单位的是讯息。在传播活动中,每个 人既是发送者,又是接收者,既编码又译码,都具有 双重行为。这种双向互动的情形,“既可以是直接的, 也可以是间接的。一般在面对面交谈中是直接的,在 大众传播(音乐、录音、艺术等等)中则是间接的”
3
此处插入文本框
教育传播模式
模式是现实的再现 模式是理论性的形式 模式是简化的形式 模式为清楚地说明各种理论而提供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模式的运用把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促进了社会科学研究和科学化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笔记】第五章 传播过程论
名词解释:反馈99’编码99’ 01’申农—韦弗的线性传播过程(可图示)03’简答题:传播模式及其功能02’论述题:辨析题:反馈与前馈00’专重点内容:一、传播过程与模式1.传播过程:指传播者选择、加工信息,通过某种渠道传送给受传者,并引起反应的过程。
这种过程是多因素、多环节的过程。
包括五种要素:传播者(信源)、受传者、信息(讯息)、媒介、反馈。
到目前为止,有关传播过程的研究分为三类:线性传播过程、控制论传播过程、系统传播过程。
2.模式与功能㈠含义:①所谓模式,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②传播模式,实际就是科学的、抽象的在理论上把握传播的基本结构与过程,描述其中的要素、环节和相关变量的变化。
③模式可以多种多样。
按所用的符号,分为:文字、图表、数学模式按模式作用,分为:结构性、功能性传播模式,基本上都是利用文字和图表构筑的功能性模式,对传播过程的外部关系的宏观认识。
④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对传播过程内部的微观认识)、系统传播过程模式(对传播过程外部的宏观认识)㈡功能①构造功能:可以揭示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其相互关系,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识②解释功能:解释人们尚未明白的问题,获取对未知关系的认识③启发功能:启发人们探知新的未知的事实和方法,引导人们关注核心环节④预测功能:研究者可以建立假说,对事物的过程及结果进行预测二、线性传播过程模式㈠拉斯韦尔模式1.含义: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其过程如下,引起人们的关注,被视为经典模式,称之为“拉斯韦尔公式”。
2.模式图: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传播者讯息媒介接收者效果who say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3.评价:①其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是一种说服过程。
四大传播模式的特点及案例
05级教育技术学 20052801149 刘奕娜四大传播模式的特点及案例拉斯韦尔模式拉斯韦尔模式仍是引导人们研究传播过程的一种方便的综合性方法。
5W模式的地位不可撼动,因为它最早明确地将传播过程划分为5个部分或者要素相对应地限定了5个研究领域,有效地描述了传播和规划了传播学研究。
对它的批评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1、这个模式将传播视作劝服性过程,认为传播是传播者打算影响接受者,并且总能取得一定效果——对此人们表示理解,因为拉斯韦尔是从研究政治传播和宣传的角度进入传播学的;2、这个模式忽略了反馈;3、将传播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复杂性;同时将研究领域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相互之间的关联——事实上,传播在不断进行,很难独立出一个具体和单一的传播行为。
比如,在教学中,特别是上政治教育课的时候,由于理论性比较强,课上基本上是由教师把政治思想通过PPT、Flash动画形式加以黑板粉笔字作为传播媒介灌输给初中的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传播者,内容是政治课本的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教师要认真钻研文字教材,对每单元的教学内容作仔细分析,将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并确定每个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学习水平。
选择媒体要能准确地呈现信息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容易被接受和理解;容易得到,需要付出的代价不大,而又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由于传播对象是学生,所以可以选择用Flash动画形式或PPT形式让学生懂得政策思想知识,既吸引他们这个年龄的注意力又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另外教师在课后还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外上网或从报纸上查找相关资料。
学生首先通过视觉接收经由电脑上教师所作包含政治课内容的幻灯片及动画,通过听觉接受老师的讲课,然后学生依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通过动手动脑能力,将符号解释为信息意义,并随之储存在大脑中。
学生接收信号解释信息之后,增加了知识,发展了智力,但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需要进行评价。
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很多,可以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也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书面作业。
传播过程与模式
传播者
讯息
媒介
接收者
效果
谁
说什么
什么渠道
给谁
什么效果
控制研究
内容分析 媒介分析
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
拉斯韦尔模式
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的分解了 传播的过程,5W模式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 成为可能。
拉斯韦尔同时把5W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 域,为后人分门别类的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道路。
传播模式的标准
呈现性 整体性 超陈性 启发性 实用性
传播模式的分类
单向传播模式 双向传播模式 互动传播模式
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
讲者 (Speeker)
演讲
听者
效果
(Speech) (audience) (effect)
场合
这是最早阐述传播过程的一个模式,它 扼要地列出了五个传播的要素:说话者、 演讲内容、听众、场合及其效果。它最 适合用于公众演说这类传播过程。
译码——在接收端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信息 意义,称为“译码”。
信源编码——把信息转换为符号叫信源编码。 信道编码——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 信道译码——把接收到信号转换为符号的过程。 信宿译码——将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
(四)噪声
噪声是传播过程中对传播信息和信号的 干扰和歪曲。
噪声产生于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
(五)反馈
来源: 来自传播者自己的传送信息行为; 来自受播者接收信息后的反应行为。 作用:根据反馈信息调整传播行为。
(六)效果
传播效果的对象:效果产生在传播者或受播者 任何一方或双方,也可能影响到周围环境。
传播效果的表现:知识信息的增加、行为态度 的改变、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商品的流通等等。
考研传播学解析传播过程模式
考研传播学解析传播过程模式传播过程模式是指采用建构模式的方法,对传播过程的结构和性质做出解释。
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
一、直线模式:"5W"模式,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香农—韦弗模式,1949年,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一个过程模式,被称为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或香农一韦弗模式。
直线模式在阐述人类的社会传播过程之际具有明显的缺陷: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而人类传播活动中,这种转换是常见的。
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直线模式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二、循环和互动模式:1、循环模式其特点是:这里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2、大众传播模式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
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
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
3、互动过程模式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第3章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传播过程线形模式的共同缺陷: (1)将传播过程视为起于一点,终于另一点的直线, 没有信息的反馈; (2)将传播过程视作非环境互动的静态过程,即内部 发生的活动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与传播所生存的 环境进行任何交换,忽视社会的客观制约性。 (3)直线模式在阐述人类的社会传播过程之际容易把 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二)传播过程的构成因素
信源(source):即信息的来源,是传播过程的开始。
施拉姆的观点
讯息(message):是传播的内容,行将用于交换的信息组合。 编码者(encoder):负责将讯息译制为可用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 电子信号等。 渠道(channel):传播讯息所依赖的介质、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 解码者(decoder):与编码者作用相反,负责将编码者编译过的符号还 原为接收者能够理解的讯息存在形式。 接受者(receiver):是传播的目的地与终端。
反馈(feedback):介于信源与接受者之间的一种结构,是由接受者在 接受讯息后对信源的一种后续的反向传播。
噪音(noise):是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附加、减损、失真或错误。
较为通行的看法是把传播过程看作由六个要素组成:
信息 源
传播 者 受传 者
讯息 媒介 反馈
任何一次完整的传播活动都必须包含这六个要素,而任何一次完整的传 播活动也都必然是由这六个要素相互作用组成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模式
1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2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1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The Osgood-Schramm Circular Model ) 奥斯古德首创,施拉姆提出,是一个高度循环的 模式。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一文中,提出的过程模式,又称为循环模式。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第一节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一、通过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维伯洛提出可以通过传播过程对传播现象进行考察,这一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至为深远。
二、传播过程施拉姆将传播过程概括为八个要素:信源(source):即信息的来源,是传播过程的开始。
讯息(message):是传播的内容,行将用于交换的信息、组合。
编码者(encoder):负责将讯息译制为可用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电子信号等。
渠道(channel):传播讯息所依赖的介质、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
三、传播模式1、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是一种理论性的、简化了的对传播过程和性质的表述,它是对现实的一种同构。
从一种模式到一种理论的飞跃通常非常快,以致于模式和理论经常被混淆(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0)。
2、模式的功能模式的功能主要有组织(organizing)、预测(predicitions)、启发(heuristic)、测量(measuring)(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0)。
5、模式的种类(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1) 基本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香农一韦弗模式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茨克模式(3) 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议题设置模式沉默的螺旋模式〃信息沟〃模式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的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鲍尔洛基奇的传播基础结构理论第二节传播的经典模式线性传播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香农一韦弗模式控制论传播模式: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茨克模式德弗勒的社会系统模式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重点)拉斯韦尔、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
4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有相对独立性。
•
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都是具有人内传播的个体系统;这些个
体系统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又不是独立存在,
而是从属于各自的群体,这样,群体系统之间又形成群体传播;
而个体、群体又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他们总是在社会中运行,
因而又与总的社会系统有着互动关系。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
赖利夫妇这一模式的提出意义极为深远。
并通过反馈影响传播者。
•
信息流动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对二者都产生影响。
信息源、媒介、反馈等各种要素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
即便是作为整体的传播过程,也仅仅是作为社会的一
个组成部分而存在,它与社会的整体以及其他各部分之间
也是紧密联系着的。
(一)、 通过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 评价
•
这种视角就是在这些相互交织的多元关系下考察传播
怀特守门人模式
▲熟练掌握六个传播基本模式。 ▲线性、控制论、系统论传播模式有何不同?
第四章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学习目标
•
通过本章的学习,希望学习者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
1、 明确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的必要性,掌握传
播过程的理论要点。
•
2、 明确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之间的关系,认识和
了解各种主要的传播模式。
第一节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一)、 通过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维·伯洛提出可以通
所有的糖都是可以吃的。 烤鸭不是糖。 所以,烤鸭不是可以吃的。
所有的M都是P。 S是M。 所以,S是P。
所有的M都是P。 S不是M。 所以,S不是P。
逻辑为真 逻辑为假
4传播学的过程与模式
第二节 传播学中的模式研究
• 一、模式概论 • 二、传播模式
• 与“模式”相对应的英文是“model”。 Model 有模式、模型、模特等含义。 • 任何理论可以而且必须同时用三种语言 来表述:文字定义、图性模式、数学公 式。
模式是什么
• 模式是“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表 达方式”。(《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传播者的 自我印象 来自接收者的自发反馈 接收者的 自我印象
传播者的 人格结构
传播者的 人员群体 传播者的 社会环境 传播者的 组织
对媒介内容的选择 内容的选择与加工 内容的效果 或体验 来自媒介的 压力或制约 对媒介的印象
接收者的 人格结构
C
来自讯息的制约
M
媒 体
R
接收者所处 的受众群体
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
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 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 M=讯息 R=接收者
接收者的 社会环境
来自公众的压力或制约
C=传播者
• 马莱兹克的这个模式中,把大众传播过 程放置在一个受到各种社会力量、心理 因素互相作用的环境中进行观察。在这 个环境中,传播的主要要素:传播者、 受者、媒介与信息,都受到不同的社会 力量和心理因素的制约。传播者和受者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着互动的、 双向的信息传播。
传播“过程”和“结构”的特征
• (1)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 没有界限。 • (2)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 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 • (3)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 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传播过程所具备的要素 *
• • • • • A.传播者(信源) B.受传者(信宿) C.讯息(与信息的区别和联系) D.媒介(信道) E.反馈
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5. 产生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关注拉斯韦尔的模型是一个线性的传播模型,它帮助我们理解信息是如何从源头通 过特定渠道传递到接收者,并可能产生一定效果的。尽管这个模型为理解和研 究传播过程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但它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主要是因为它过于 简化了传播过程,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信息接收者的反馈和传播环境的复杂性。 随着传播学的发展,出现了更多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复杂传播模型。
该模型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1. 谁(Who):这指的是传播的源头或信息的发送者。在拉斯韦 尔的模型中,发送者是传播过程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发送。
2. 说什么(Says What):这涉及到传播的内容。信息或消息的 内容是传播过程中的关键元素,决定了传播的主题和信息。
3. 在哪个渠道中(In Which Channel):这指的是信息传播使用 的媒介或渠道。这可以是书籍、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的 渠道会对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效果产生影响。
哈罗德·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是传播学中的一个经典模型。拉斯韦尔于
1948 年提出了著名的“谁说了什么,在哪个渠道中,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
(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的模型,这通 常被称为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型或传播公式。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第四讲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课前复习
人类语言的五个特点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传播媒介的三大类型 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社会进化的意义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直线模式(单向模式) 循环模式(互动模式) 传播过程及其要素
一、直线模式(单向模式)
直线模式是最早出现的传播过程模式,它 们将传播视为传播者决定的,一定量的信 息经由媒介传送至受众的过程。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这一模式明显地脱胎于信息论模式,为信 息论模式添加了一条平行的并且互相联系 的反馈回路,将传播过程由单向变为双向 这一模式拓展了噪音概念,认为噪音不仅 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 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
三、传播过程及其要素
传播者 受传者 讯息 媒介 反馈
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谁(Who) 说什么(Say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对谁(to whom) 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5W模式是最早提出的传播过程模式,第一 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这一 模式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 的理论构架,受此影响,传播播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香农—韦弗模式(信息论模式、数学模式)
作为一个对传播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的线 形模式,它最大的贡献就是将自然科学的 视角引入传播学研究,确定了信源、信宿、 噪音等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概念。
二、循环模式(互动模式)
人们对传播过程的互动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教学内容批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一个初级的传播过程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1、信源:也是传播主体,又称传播者2、信道:是传播的媒介,又称渠道3、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4、信宿:是传播的对象,又称受传者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一)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的“5W”模式(1)拉斯韦尔生平:1902年生于伊利诺伊州一个叫唐奈森的小镇,少年时参加“肖托夸夏季教育集会”,聆听一些像布赖恩、福利特这样的政治演说家的扣人心弦的讲演,激发了小拉斯韦尔对政治学的浓厚兴趣。
直到现在,我们与其把拉斯韦尔看作是一个传播学者,倒不如把他看作是一个政治学者,他是以政治学的视角开始了对传播学术领域的一系列研究,并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9年,小拉斯韦尔的叔叔送给他一本弗洛伊德在克拉克大学的演讲集,因此开始了拉斯韦尔长达一生的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理智兴趣,更确切地说是研究个性在政治中的作用。
而此时,拉斯韦尔才刚刚7岁。
没错,哈罗德·拉斯韦尔是个早熟的孩子,1918年,16岁的拉斯韦成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的一名大学生,四年之后,二十岁的他开始了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的课程的学习,1926年,年轻的拉斯韦尔博士毕业。
而他的完成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是较早以内容分析的研究范式来研究“政治宣传”的成果。
这里介绍一下,传播学上的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以确定与计算内容的关键单元(key unit)及其方法论基础而讯息中显性内容的出现频率所做的分析。
它注重其方法的客观性与可重复性,让观察实验法的资料本身来解释自己,从而同更具阐述性的内容研究方法形成对照。
它针对的是统计学上的构成样本。
1927年,他被聘为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学助理教授。
1930年,他发表了《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标志着将精神分析理论首次主要用于分析政治领袖,创建了政治心理学领域。
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过程模式传播过程就像是一场奇妙的旅行呀!你看,信息就像一个旅行者,从源头出发,经过各种“道路”和“关卡”,最后到达目的地——受众那里。
源头呢,就好比是旅行者的出发地,信息从这里产生。
这可以是一个人有了个想法,或者是一件事情发生了。
然后信息这个旅行者就开始上路啦!传播的途径就像是道路,有各种各样的呢!比如电视、广播、报纸这些传统的大道,也有互联网、社交媒体这些新兴的快捷通道。
信息旅行者在这些道路上奔跑着,有时快有时慢。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影响因素呢!就像旅途中可能会遇到风雨、交通堵塞一样。
比如说,信息的清晰度,如果信息模糊不清,就像旅行者迷路了一样,那可不行。
还有传播者的可信度,如果大家不信任这个传播者,那信息旅行者可能就会被冷落啦。
受众呢,就像是旅行者最终要到达的地方。
不同的受众就像不同的目的地,有的喜欢热闹,有的喜欢安静。
信息旅行者要根据他们的喜好和特点来调整自己的“表现”。
我们可以想想,要是信息旅行者在半路上出了问题,没能到达受众那里,那不就白折腾啦?或者是到了受众那里,受众不理解、不接受,那也是白费力气呀!所以说,这个传播过程可真是个有趣又复杂的事情呢。
比如说广告吧,商家精心制作了广告,就像给信息旅行者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然后通过各种渠道送出去。
如果广告做得不好,信息旅行者可能就没人关注;如果渠道选错了,可能就到不了目标受众那里。
再比如新闻报道,记者要把事情准确地传达给大家,如果报道不准确,那信息旅行者就变成“谣言旅行者”啦,会造成混乱呢!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也都是传播者和受众呀!我们和朋友聊天,就是在传播信息;我们看新闻、刷朋友圈,就是在接收信息。
我们要让自己发出的信息旅行者顺顺利利地到达别人那里,也要认真对待别人发给我们的信息旅行者。
总之呢,传播过程就像是一场充满惊喜和挑战的旅行,信息旅行者在其中穿梭,我们要好好把握这个过程,让信息传播得更准确、更有效。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呀!难道不是吗?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该模式比线性模式进了一步,它特别适用于人际传播;缺陷在于, 它认为传播是完全对应的、平等的,这与实际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往往 不对应、不平等相出入。后来施拉姆又提出了适用于大众传播的模式。 编码、译码、释码 (1)编码:将意义或信息转化为符号的过程,这是传播过程中极其重 要的环节。作为传播者,其编码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传播效果的好 坏。编码一方面受编码者世界观、价值观、知识范围和经验的制约,另 一方面,也受到编码者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 (2)译码: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过程,与编码的过程相对 应。译码活动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 多样性。受众的译码主要有同向性、对抗性和妥协性三种形态。 评价 (1)比线形模式更进一步,增加了反馈,强调了传播的互动性。它特 别适用于人际传播。 (2)认为传播是完全对应的、平等的,现实并非如此,不适应于大众 传播。
。
更大的 社会结
构
C
基本群 体
基本群 体
更大的 社会结
构
R
基本群 体
基本群 体
讯息
讯息
社会总系统
于1959年从社会学角度提出这个模式,这是最早提出的在社会系统 构架中的传播系统模式,该模式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各种社会系统中的 一个子系统,大众传播的运行受到社会系统的影响。任何一种传播过程 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看成一个个系统,这些 个体系统都在从事自己的活动,即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运行 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 关系。 2.马莱茨克模式
传播学概论(最新精简版)
案例:美国大选中的政治传播策略
经济传播
定义:经济传播是指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将经济信息传递给目标受众,促 进经济发展和交流的过程。 传播手段:包括广告、公关、新闻、社交媒体等多种形式。
目标受众:包括消费者、投资者、企业、政府等各个经济主体。
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社会进步。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的联系
研究方法:注 重对传播现象 进行深入的哲 学思考和理论
探讨
代表作品: 《公共领域的 结构转型》、 《交往行动理
论》等
符号学派
代表人物:索绪尔、 皮尔士
理论观点:强调符 号在传播中的重要 性,认为符号是传 播的基础
研究方法:注重语 言、文字等符号的 研究
对传播学的影响: 推动了传播学对符 号的研究,为后来 的传播学发展奠定 了基础
功能:传达意义、情感体验、文化传承
媒介
定义:媒介是传播信息、知识、情感等的载体和工具 分类:传统媒介和新媒体 作用:传递信息、影响受众、塑造文化等 发展趋势:数字化、智能化、社交化等
受众
定义:受众指的是传播信息的接受者
特点: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终端,具有多样性、匿名性、流动性等特点
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受众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照年龄、性别、 职业、地域等 作用:受众是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传播内容的选择、传播渠 道的确定以及传播效果的评价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
传播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新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在传播中的应用 传播学与心理学的交叉:传播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等研究消费者心理的领域 传播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品牌传播、市场营销、广告策略等商业领域 传播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媒体社会学、传播社会学等研究媒体与社会关系的领域
第四章 传播的基本过程
传播的基本过程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几种基本的传播过程模式
第四章
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一节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几种基本的传播过程模式
第一节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所谓传播过程,就是信息从传播者流 向接收者,实现信息共享的过程,信息的传 递与反馈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
(戴元光、金冠军主编《传播学通论》P42,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2)控制论的传播模式
III、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人际传播)(互动模式)
讯息 编码 解释者 解码 解码 解释者 编码
经验范围
讯息
思考:请谈谈奥斯古德—施拉姆 模式的主要优点与局限。 提示: 主要优点表现在:1、表明已与单向传播模式 划清界限;2、强调传受之间只有在其共同的经验 范围之内才真正有所谓传通;3、传播信息、分享 信息和反映信息的过程是往复循环、持续不断的。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分析:
• 传播得以顺利进行,离不开传播活动过程中的基 本要素。请思考:这些基本要素都是什么呢? • 下面先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 小张(传播者)对小李(受传者)说:“明天放 假,我们去春游吧。(讯息)”小李点头答应了。
这是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面对面协商性传播 事例。在此例中,我们观察到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三 个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所以,施拉姆认为, 传播至少要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但是,仅有上述三个要素尚不足于构成一个现实 的传播过程,也就是说,还必须要有使这三个要素相 互连接起来的纽带或渠道,即媒介。在上面的例子中, 由于谈话是在面对面的情况下进行的,一般不容易意 识到媒介的存在。但即便在面对面的传播中,媒介也 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它属于自然的声波或光波,我们 平时意识不到它罢了。如果换成打电话,媒介的必要 性就十分明显了,如果没有电话机和电话线路,是不 能进行传播的。
第二章传播的基本原理doc
第二章传播的基本原理本章共有四节:传播的概念与特点、传播的分类、传播的过程与模式、传播的功能与原则。
第一节要理解传播的含义和特点,第二节要熟悉传播的类型,重点掌握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第三节是本章的难点,主要掌握传播的各种模式并能用来解释当前传播活动的实际情况,第四节要认识传播的个人功能和社会功能,掌握制定传播原则的客观依据。
第一节传播的概念与特点一、传播概念的演变传播的中文义:传,纵横地传播;播,广泛地传播。
合成一词,最早见于《北史·突厥传》:“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
”含义为长久而广泛地宣布、传扬。
传播的英语义:传递、交流、通信、传达、交往、沟通、传染。
“Communication”与“传播”相比,不仅具有单向的精神内容的传布、扩散和物质实体的传染(病菌)、撒扬(花粉),而且具有双向的人际交往、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意义共享、物质交换等意蕴。
相比较而言,英语的含义较丰富而又具有弹性。
传播在不同的语种里有不同的意义,在不同的传播学者那里亦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下面是五种有代表性的定义:(一)“共享”说。
施拉姆认为,传播“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这个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与接受者对符号的共有性和共享性。
(这类定义源于拉丁文的Communicare的意思:“使共同”。
亚历山大·戈德的定义即是:传播“就是使原为一个人或数人所有的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A.gode,1959)。
威尔伯·施拉姆的定义更进一步:“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W.Schramm,1971)。
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与接受者对符号的共有性和共享性,但没有明确指出:传受两者要“分享的是其含义,而非符号。
”因为,“同一个符号对两个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或者对一个人有意义,对另一个人却毫无意义”(W.SevefinandW.Tankard,198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7
(1)模式按所用符号分为三类 文字模式,即用文字描述的模式。 图表模式,即用图形、表格等符号进行结构 的模式。 数学模式,即用数学符号、方程式等建筑的 模式。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8
• 传播模式基本都是利用文字和图表构筑的 功能性模式 。 • 传播学研究中使用模式方法建构的传播模 式,实际上就是科学地、抽象地在理论上 把握传播的基本结构与过程,描述其中的 要素、环节及相关变量的关系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15
2. 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 现实: 政治宣传 灌输式传播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16
三、 控制论传播过程
1. 控制论观关照下的传播过程 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程的传播过 程,即带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 传播学认为,反馈就是受传者在接 受信息后作出的各种反应。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9
—— 基本模式:拉斯韦尔公式;申农—— 韦弗模式;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与丹斯模 式;格伯纳的传播总模式等八种模式。 —— 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 影响模式:刺激与反应模式及其修正;两级 传播模式;创新扩散模式等五种模式 。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拉斯韦尔公式及其相应的传播研究领域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13
2. 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 --- 将传播过程视为起于一点、止于另一 点的直线、单向的过程。 --- 将传播过程视为非环境互动的静态过 程。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14
2. 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 现实: 政治宣传 灌输式传播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3
人际传播: 误解 曲解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4
一、传播过程
1. 传播过程及其特征 所谓过程,是指事物运动的程序与状态 。过程观认为客观事物都可以表述为一个运 动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是过程。 美国传播学家D∙伯洛(1960年)首先提出 将传播作为一个过程来研究。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20
施拉姆又提出适用于大众传播的模式, 并明确提出了“反馈”。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21
(2)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22
3. 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存在的问题 -- 它认为传播过程是双向回路之后,就成了 循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 -- 它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于社会的自我 运行的系统过程,没有发现传播过程的社会背 景。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17
控制论也提出了前馈概念 威尔伯·施拉姆最早在传播学中使 用“前馈”概念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18
德弗勒对申农—韦弗模式的发展:它考虑到反馈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19
2. 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 (1)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5
伯洛系统提出传播过程观点 (1)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 没有界限。 (2)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体。 (3)传播过程的本质是运动。 传播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 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 。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6
2. 传播模式 模式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 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 ,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课程安排
1、传播、传播学 2、信息、符号与讯息 3、传播类型 4、传播过程(模式) 5、传播者
6、传播内容 7、传播媒介 8、受众 9、传播效果 10、中国传播问题研究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1
第四章 传播过程(模式)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2
一、传播过程 二、线性传播过程 三、控制论传播过程 四、系统传播过程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23
四、系统传播过程
1. 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 -- J·赖利和M·W·赖利夫妇于1959年从 社会学角度提出,大众传播是各种社会系统 中的一个系统。 -- 他们最早提出了在社会系统框架之中 的传播系统模式。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24
赖利夫妇模式: 在社会系统框架之中的传播系统
(2)梅尔文·德弗勒模式 -- 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28
《大众传播模 式论》,麦奎 尔等著,祝建 华等译,上海 译文出版社 1997年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12
二、线性传播过程
1. 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
谁 传播者 控制分析 说什么 讯息 内容分析 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 媒介分析 对谁 接收(受众) 受众分析 取得什么效果 效果 效果分析
10
—— 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 间接与直接模式;议题设置;大众传播依赖 模式、沉默螺旋模式等五种模式。 —— 受众中心模式:使用与满足模式;使 用与效果模式;信息寻求模式等三种模式。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11
—— 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 模式:比较媒介体系模式;媒介组织模式 ;守门人模式等七种模式。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25
2. 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1)马莱茨克模式 德国学者马莱茨克于1963年提出的, 它是一个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 他提出了许多影响因素,包括传播者和 接收者。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26
完整的马莱茨克模式
2011/4/16 中国传媒大学 胡正荣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