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过程及模式讲解

合集下载

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是指美国学者拉斯韦尔(Lasswell)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种传播过程模型。

该模型被广泛应用于传播学领域,用于解释传播的基本要素和过程。

根据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传播过程可以简洁地概括为“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什么效果”。

首先,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传播的主体,即“谁说什么”。

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发送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所传达的信息内容、立场和意图都会影响传播的效果。

传播的内容要清晰明了,传达的信息要准确可信,以确保传播的有效性。

其次,传播过程中的渠道也是至关重要的,即“通过什么渠道”。

传播的方式和工具会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不同的传播渠道会对传播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传播渠道的选择要根据传播的目的和对象进行合理的选择,以提高传播的效果和效率。

第三,传播的对象也是传播过程模式中的重要要素,即“对谁”。

传播的对象是接收信息的群体或个体,他们的特点和需求会影响传播的策略和效果。

了解目标受众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其心理和行为特征来调整传播内容和方式,以增强传播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最后,传播的效果是评判传播过程的重要指标,即“以什么效果”。

传播的效果可以通过传播的反馈和影响来衡量,传播的目的是传递信息、影响行为或改变态度,传播的效果要通过实际的结果来验证。

传播的效果要与传播的目的和预期效果相一致,以实现传播的效益和价值。

总的来说,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提供了一个简洁清晰的传播模型,有助于传播者更好地理解传播的基本要素和过程。

通过谁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传播的对象是谁,传播的效果是什么,传播的效果可以更好地实现传播的目的和效果,提高传播的效果和效率。

传播者可以根据这一模式来制定传播策略,提高传播的效果和效果,实现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的传播。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

目 录 CONTENTS
4.教育传播模式的对比
3
教育传播模式的对比
(一)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模式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的传播模式,是最早 阐述传播过程的一个模式。这模式虽很简单, 但扼要地列出了五个传播的要素:说话者、演 讲内容、听众、场合及效果。
(二)拉斯韦尔(Haold Lasswell)模式 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了一个用文字形式阐述 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他认为,描述传播行 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就是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who, 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s(谁,说了什么,通 过何种通道,对谁,产生了什么效果)
(三)香农-韦弗(Shannon-Weaver)模式 香农-韦弗(Shannon-Weaver)在研究电报 通信问题时,提出了一个传播模式,这一模 式原是单向直线式的,但是,他们不久就将 这一模式,加入了反馈系统,并引伸其含义, 用来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
(四)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奥斯古德(1954) 在充分认识到香农模式的“非人类”的缺点后,采用了 其中的合理内容,提出了双行为模式(如图2-7所 示)。连接两个单位的是讯息。在传播活动中,每个 人既是发送者,又是接收者,既编码又译码,都具有 双重行为。这种双向互动的情形,“既可以是直接的, 也可以是间接的。一般在面对面交谈中是直接的,在 大众传播(音乐、录音、艺术等等)中则是间接的”
3
此处插入文本框
教育传播模式
模式是现实的再现 模式是理论性的形式 模式是简化的形式 模式为清楚地说明各种理论而提供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模式的运用把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促进了社会科学研究和科学化

第五讲 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五讲 传播的基本过程
2.传播是动态性的过程:从信息的角度看,交流就 是信息在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移动和变化。
3.传播是整体性的过程:传播过程是各种要素相互 作用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因素,每—个环节、每 一个步骤,都是相互关联而不能被切割、分离的。
4.传播是社会性的过程:传播过程是社会大系统的 子系统。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本质不但与系 统本身相关,而且与它的外部环境有关。
说话者 Speake
r
演讲 Speech
听众
Audienc e
场合
Occasion
效果 Effect
6、传播模式构建的方法
过程的方法:仅仅从过程本身或过程内 部考虑问题,考察的是微观的、单一的 传播过程,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传播过程 的内部机制
系统的方法: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系统观考察传播,着重的是宏观、综合 的传播过程,而不仅仅是单一、微观的 传播过程,即对传播过程以外的因素的 考察
2.受传者-信宿,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 ,并非完 全被动,可以通过反馈影响传播者 3.讯息-受传双方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是能够表 达完整意义的信息。 4.媒介-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 是连接传播过程中 各要素的纽带 5.反馈-双向性和互动性,获得反馈是传者的目的, 发出反馈是受者能动性的体现。 思考: 信息与讯息有何区别?
• 2、其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环节,而在于解析传 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
他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 播活动进行了分析。“5W”模式界定了传播 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
远。
“5W”模式是:
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s)

传播过程与模式

传播过程与模式

传播者
讯息
媒介
接收者
效果

说什么
什么渠道
给谁
什么效果
控制研究
内容分析 媒介分析
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
拉斯韦尔模式
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的分解了 传播的过程,5W模式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 成为可能。
拉斯韦尔同时把5W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 域,为后人分门别类的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道路。
传播模式的标准
呈现性 整体性 超陈性 启发性 实用性
传播模式的分类
单向传播模式 双向传播模式 互动传播模式
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
讲者 (Speeker)
演讲
听者
效果
(Speech) (audience) (effect)
场合
这是最早阐述传播过程的一个模式,它 扼要地列出了五个传播的要素:说话者、 演讲内容、听众、场合及其效果。它最 适合用于公众演说这类传播过程。
译码——在接收端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信息 意义,称为“译码”。
信源编码——把信息转换为符号叫信源编码。 信道编码——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 信道译码——把接收到信号转换为符号的过程。 信宿译码——将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
(四)噪声
噪声是传播过程中对传播信息和信号的 干扰和歪曲。
噪声产生于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
(五)反馈
来源: 来自传播者自己的传送信息行为; 来自受播者接收信息后的反应行为。 作用:根据反馈信息调整传播行为。
(六)效果
传播效果的对象:效果产生在传播者或受播者 任何一方或双方,也可能影响到周围环境。
传播效果的表现:知识信息的增加、行为态度 的改变、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商品的流通等等。

第3章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第3章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传播过程线形模式的共同缺陷: (1)将传播过程视为起于一点,终于另一点的直线, 没有信息的反馈; (2)将传播过程视作非环境互动的静态过程,即内部 发生的活动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与传播所生存的 环境进行任何交换,忽视社会的客观制约性。 (3)直线模式在阐述人类的社会传播过程之际容易把 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二)传播过程的构成因素
信源(source):即信息的来源,是传播过程的开始。
施拉姆的观点
讯息(message):是传播的内容,行将用于交换的信息组合。 编码者(encoder):负责将讯息译制为可用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 电子信号等。 渠道(channel):传播讯息所依赖的介质、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 解码者(decoder):与编码者作用相反,负责将编码者编译过的符号还 原为接收者能够理解的讯息存在形式。 接受者(receiver):是传播的目的地与终端。
反馈(feedback):介于信源与接受者之间的一种结构,是由接受者在 接受讯息后对信源的一种后续的反向传播。
噪音(noise):是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附加、减损、失真或错误。
较为通行的看法是把传播过程看作由六个要素组成:
信息 源
传播 者 受传 者
讯息 媒介 反馈
任何一次完整的传播活动都必须包含这六个要素,而任何一次完整的传 播活动也都必然是由这六个要素相互作用组成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模式
1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2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1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The Osgood-Schramm Circular Model ) 奥斯古德首创,施拉姆提出,是一个高度循环的 模式。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一文中,提出的过程模式,又称为循环模式。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第一节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一、通过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维伯洛提出可以通过传播过程对传播现象进行考察,这一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至为深远。

二、传播过程施拉姆将传播过程概括为八个要素:信源(source):即信息的来源,是传播过程的开始。

讯息(message):是传播的内容,行将用于交换的信息、组合。

编码者(encoder):负责将讯息译制为可用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电子信号等。

渠道(channel):传播讯息所依赖的介质、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

三、传播模式1、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是一种理论性的、简化了的对传播过程和性质的表述,它是对现实的一种同构。

从一种模式到一种理论的飞跃通常非常快,以致于模式和理论经常被混淆(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0)。

2、模式的功能模式的功能主要有组织(organizing)、预测(predicitions)、启发(heuristic)、测量(measuring)(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0)。

5、模式的种类(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1) 基本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香农一韦弗模式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茨克模式(3) 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议题设置模式沉默的螺旋模式〃信息沟〃模式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的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鲍尔洛基奇的传播基础结构理论第二节传播的经典模式线性传播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香农一韦弗模式控制论传播模式: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茨克模式德弗勒的社会系统模式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重点)拉斯韦尔、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

4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4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有相对独立性。

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都是具有人内传播的个体系统;这些个
体系统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又不是独立存在,
而是从属于各自的群体,这样,群体系统之间又形成群体传播;
而个体、群体又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他们总是在社会中运行,
因而又与总的社会系统有着互动关系。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赖利夫妇这一模式的提出意义极为深远。
并通过反馈影响传播者。

信息流动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对二者都产生影响。
信息源、媒介、反馈等各种要素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即便是作为整体的传播过程,也仅仅是作为社会的一
个组成部分而存在,它与社会的整体以及其他各部分之间
也是紧密联系着的。
(一)、 通过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 评价

这种视角就是在这些相互交织的多元关系下考察传播
怀特守门人模式
▲熟练掌握六个传播基本模式。 ▲线性、控制论、系统论传播模式有何不同?
第四章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希望学习者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 明确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的必要性,掌握传
播过程的理论要点。

2、 明确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之间的关系,认识和
了解各种主要的传播模式。
第一节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一)、 通过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维·伯洛提出可以通
所有的糖都是可以吃的。 烤鸭不是糖。 所以,烤鸭不是可以吃的。
所有的M都是P。 S是M。 所以,S是P。
所有的M都是P。 S不是M。 所以,S不是P。
逻辑为真 逻辑为假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传播学
第四讲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课前复习


人类语言的五个特点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传播媒介的三大类型 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社会进化的意义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直线模式(单向模式) 循环模式(互动模式) 传播过程及其要素
一、直线模式(单向模式)

直线模式是最早出现的传播过程模式,它 们将传播视为传播者决定的,一定量的信 息经由媒介传送至受众的过程。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这一模式明显地脱胎于信息论模式,为信 息论模式添加了一条平行的并且互相联系 的反馈回路,将传播过程由单向变为双向 这一模式拓展了噪音概念,认为噪音不仅 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 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
三、传播过程及其要素


传播者 受传者 讯息 媒介 反馈
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谁(Who) 说什么(Say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对谁(to whom) 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5W模式是最早提出的传播过程模式,第一 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这一 模式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 的理论构架,受此影响,传播播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香农—韦弗模式(信息论模式、数学模式)

作为一个对传播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的线 形模式,它最大的贡献就是将自然科学的 视角引入传播学研究,确定了信源、信宿、 噪音等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概念。
二、循环模式(互动模式)

人们对传播过程的互动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教学内容批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一个初级的传播过程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1、信源:也是传播主体,又称传播者2、信道:是传播的媒介,又称渠道3、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4、信宿:是传播的对象,又称受传者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一)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的“5W”模式(1)拉斯韦尔生平:1902年生于伊利诺伊州一个叫唐奈森的小镇,少年时参加“肖托夸夏季教育集会”,聆听一些像布赖恩、福利特这样的政治演说家的扣人心弦的讲演,激发了小拉斯韦尔对政治学的浓厚兴趣。

直到现在,我们与其把拉斯韦尔看作是一个传播学者,倒不如把他看作是一个政治学者,他是以政治学的视角开始了对传播学术领域的一系列研究,并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9年,小拉斯韦尔的叔叔送给他一本弗洛伊德在克拉克大学的演讲集,因此开始了拉斯韦尔长达一生的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理智兴趣,更确切地说是研究个性在政治中的作用。

而此时,拉斯韦尔才刚刚7岁。

没错,哈罗德·拉斯韦尔是个早熟的孩子,1918年,16岁的拉斯韦成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的一名大学生,四年之后,二十岁的他开始了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的课程的学习,1926年,年轻的拉斯韦尔博士毕业。

而他的完成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是较早以内容分析的研究范式来研究“政治宣传”的成果。

这里介绍一下,传播学上的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以确定与计算内容的关键单元(key unit)及其方法论基础而讯息中显性内容的出现频率所做的分析。

它注重其方法的客观性与可重复性,让观察实验法的资料本身来解释自己,从而同更具阐述性的内容研究方法形成对照。

它针对的是统计学上的构成样本。

1927年,他被聘为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学助理教授。

1930年,他发表了《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标志着将精神分析理论首次主要用于分析政治领袖,创建了政治心理学领域。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详细描述
施拉姆双向对称模型由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提出,该模型将传播过程分为四个环节:信息编码、解码、反馈和 噪声。它强调了传受双方在传播过程中的互动关系,以及传播效果的双向性。这个模型对于理解人类传播行为具 有重要的意义。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型
总结词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型是一个描述大众传播过程的模型,它强调传播过程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传播内 容在传播过程中会不断被修改和调整。
调查研究法的实施步骤包括确定研究 问题、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工具 、选择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和统计分 析等。
调查研究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对大量样 本进行调查,并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 分析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和特征, 缺点在于调查结果可能受到调查对象 选择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误差。
感谢观看
THANKS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 和传播模式
• 传播过程的理论 • 传播模式 • 传播效果理论 • 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 传播学研究方法Biblioteka 目录01传播过程的理论
线性模式
线性模式
该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直线过程,由 信源发出信息,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众 ,受众接受信息并作出反应。
线性模式的局限性
线性模式过于简单化,忽略了受众的 主动性和反馈,以及传播过程中各种 因素的相互作用。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使得信息传递更加快速和广泛, 也使得人们更加容易获取和分享信息。
新媒体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暴力和隐私泄露 等问题,需要采取措施进行规范和管理。
05
传播学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传播内容的分析,可以 揭示传播内容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第三章传播模式概况

第三章传播模式概况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对认识大众传播过 程的意义: 一、把关人 二、反馈
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它认为传播过程是双向回路之后, 就成了循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而 现实中的传播过程,尤其是大众传播过 程较少有平衡、对等。 •其次,它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本体 运动过程,即传播过程是独立于社会的 自我运行的系统过程。没有发现传播过 程的社会背景。
美国学者多伊奇(1952年)认为模式在社 会科学中运用有以下一些功能: 1、组织功能 2、解释功能 3、启发功能 4、预测功能
模式的分类
按所用符号分类: 按其作用分类:
1、文字模式
2、图表模式
1、结构性模式
2、功能性模式
(传播模式多属此类)
3、数学模式
英国社会学家丹尼斯·麦奎尔 传播模式分类
1、基本模式:
线性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布雷多克的7W模式、 申农-韦弗模式、格伯纳的传播总模式
控制论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施拉姆大众 传播模式、丹斯模式 系统论模式:赖利夫妇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 模式、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纽科姆的 ABX平 衡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大众传播概念模式
2、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 : 刺激与反应模式、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模式、 康斯托克的心理学模式、休梅克-罗杰斯创新扩散 模式、格林伯格的新闻扩散:J曲线模式等五种。
威纳(Norbert Wiener) 《控制论》(1948) 《人有人的用处——控 制论与社会》(1950)
1、梅尔文·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的特点: 增加反馈机制 强调噪音(noise)影响整个过程
2、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Circular models

人类传播的历史,过程与模式

人类传播的历史,过程与模式

五、电子传播时代 ——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时代 1、电子传播工具的演进 • 电报电话: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 莫尔斯发 面了第一台电报机 • 1844年,美国第一条电报线路开通,莫尔斯 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封电报 • 1858年,跨大西洋海底电缆竣工,接近于实 时传播的远距离信息传递成为现实 • 电话:1876年,贝尔研制成功电话系统

[日常生活类金奖]34座的校车上挤了118个孩子 钱江晚报 唐光峰(18)
独守“空巢”的爹娘哟! (17-3湖北日报)

[非突发新闻银奖]新疆大风吹翻火车 作者:南方都市报 谭 伟山 (18) 2007年2月,新疆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的5807 次列车遭遇13级大风,11节车厢脱轨。 看点点击:大气、辽阔,看似美丽的风光中,脱轨的火 车显得不真实。但正是与真实的剥离感造就了图片的震撼。
二、口语传播时代——人类传播的第一阶段
4、口语传播的优缺点 • 最基本的、最灵活的、最常用的传播手段; 亲身传播 • 能量有限,传播距离有限 • 稍纵即逝,记录性差
三、文字传播时代——第二座里程碑
1、时间段:从文字产生到复制技术的出现, 约公元前4000年 2、特点: • 最早是象形文字,逐渐向表意文字演变; • 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的符号系 统。
– – – – – 1946美国制造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重达300吨、体积庞大 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光纤研制成功; 1956年,美国安培克斯推出第一台录像机 20世纪50年代,英美开播有线电视 20世纪80年代,ISDN出现(由电脑中心控制,以数字电路大规模 交换信息的系统。1957年,苏联发射通讯卫星
2007假新闻照片
• •
《警民接力大营救》(作者:钱 程, 《大众日报》16-1) 2005年8月8日17时许,肆意的台 风“麦莎”把在青岛市崂山沙子口 湾观海的一女子卷入海中。途经此 地从河南来青岛打工的魏青刚奋不 顾身,3次跳人波涛汹涌的大海与 “麦莎”搏斗,搜救落水女。在沙 子口边防派出所干警协助下,经过 近40分钟奋战,终将这名女子救上 岸。 一幅优秀新闻摄影作品应该具备典 型环境里典型人物的典型瞬间这三 大要素。魏青刚被评为“感动中国 "2005年度十大人物第一名,荣获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2.教学信息的主要来源 ①教师(指导——传授) ②客观事物 ③教学信息体(机器信息载体、符号信息载体)
3.教学信息体与“经验之塔”的关系
从信息的角度看:人类获得信息的经 验有三个层次:①直接获取(做的经验 和部分观察经验);②从机器信息体中 获取(观察经验的一部分);③从符号 信息中获取(抽象经验)。
方法; 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研究成效。
3、研究文献的主要分布 书籍;报刊;教育档案;专家访谈;非
文字资料;网站;数据资料库等。
4、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法。
5、利用因特网查找资料
主要有四种方法: 利用因特网搜索引擎查找教育信息
(关键词、主题搜索) 主题:SOHU——院校-师范院校-学校—
2.传播模式的构建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 ②现实性原则 ③简明性原则 ④操作性原则 ⑤创见性原则
二、传播过程要素分析
基本要素:
传者、受者;
信息、媒体;
编码、译码;
噪声、反馈、效果。
符号与信息的区别:
符号是是具体的,但不是物理的;信号是具体的, 同时也具有物理属性。
研究传播现象要注意这些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P21
利用教育网站获取教育信息; 利用网上教育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 利用网上图书馆查阅教育文献。
另外,图书馆也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6、网上搜索信息的技巧
布尔逻辑操作符 AND—逻辑“与”,同时包含关键词; OR—逻辑“或”,只要有一个既可; NOT—逻辑“非”,包含NOT之前的
词,而排除之后的词。 这些逻辑运算符可以组合使用,但有
体、学习方法的变化,完成者有无可能变化?
三、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 自学+讨论
第三节 教育传播过程的 几种主要模式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奥首创,施拉姆提出。是一个高度循环的模式,在这个传播过程 中,传播者即是制成符号者、解释者,也是还原符号者;受传者也是如 此;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行使着相同的功能,即编码、译 码和释码;
该模式比线性模式进了一步,它特别适用于人际传播;缺陷在于, 它认为传播是完全对应的、平等的,这与实际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往往 不对应、不平等相出入。后来施拉姆又提出了适用于大众传播的模式。 编码、译码、释码 (1)编码:将意义或信息转化为符号的过程,这是传播过程中极其重 要的环节。作为传播者,其编码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传播效果的好 坏。编码一方面受编码者世界观、价值观、知识范围和经验的制约,另 一方面,也受到编码者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 (2)译码: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过程,与编码的过程相对 应。译码活动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 多样性。受众的译码主要有同向性、对抗性和妥协性三种形态。 评价 (1)比线形模式更进一步,增加了反馈,强调了传播的互动性。它特 别适用于人际传播。 (2)认为传播是完全对应的、平等的,现实并非如此,不适应于大众 传播。

更大的 社会结

C
基本群 体
基本群 体
更大的 社会结

R
基本群 体
基本群 体
讯息
讯息
社会总系统
于1959年从社会学角度提出这个模式,这是最早提出的在社会系统 构架中的传播系统模式,该模式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各种社会系统中的 一个子系统,大众传播的运行受到社会系统的影响。任何一种传播过程 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看成一个个系统,这些 个体系统都在从事自己的活动,即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运行 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 关系。 2.马莱茨克模式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第二节 教育传播模式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2-2-3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一、基于网络的课堂讲授型的教育传播模式 二、基于网络的个别辅导的教育传播模式 三、基于网络的讨论式教育传播模式 四、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育传播模式 五、基于网络的专题网站式教育传播模式
第二节 教育传播模式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2-2-3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谁 说什么 通过什 么渠道 对谁 产生什 么效果
Who 谁
says What 信息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 接受者 媒体 效果
第二节 教育传播模式
2-2-2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一、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3.香农-韦弗模式: 3.香农-韦弗模式:单向线性传播 香农
确定信息 选择媒体 通道传送 接受解释 评价反馈
调整再传送
第一节 教育传播过程
2-1-3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一、教育信息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渐进分化策略、逐级归纳策略、 渐进分化策略、逐级归纳策略、整合谐调策略 五段教学策略: 五段教学策略: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九段教学策略 假设-推理教学策略: 假设-推理教学策略: 问题-假设-推理-验证- 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 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
二、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与典型模式
1.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1.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教育环境
教 育 者
教 育 信 息 反馈

第三章--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三章--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线性传播模式

Who?
传者
说什么
Say what?
信息
经什么通道 In which channel? 媒体
对谁说
To whom?
受者
产生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效果
(一)线性传播模式
D·麦奎尔为“5W”模式做的图示

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
取得什么效果
传播者 控制分析
讯息 内容分析
(一)线性传播模式
但拉斯韦尔模式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忽略 了传播的反馈问题,使传播过程流于简单化、 线性化,并过高估计了传播的效果。这正反映 出了传播模式研究的早期特征。
直线性——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孤立性——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一)线性传播模式
针对有人批评这一模式太简单和武断(认定必产生 效果)的情况,在拉斯韦尔提出“5W”模式10周年 之际,布雷多克在《“拉斯韦尔公式”的扩展》 (1958年)一文中又增加了两个“W”:即“在什么情 况下(In Which Circumstances)?为了什么目的 (With Which Aim )?”构成了“7W”模式,较 “5W”模式又前进了一步。
(二)双向循环与互动模式
为了克服上述性线模式的的局限性,一些传播学者开发 出了双向传播过程模式,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 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二)双向循环与互动模式
2.奥斯古德的双行为模式
1954年,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奥斯古德在充分认识到“香农—韦弗”模 式的缺陷后,采用了其中合理的内容,设计出了传播的双行为模式。
发出的 信号
收到的 信号

传播学传播模式解析

传播学传播模式解析


特点: 1、突破了传统的直线性单向传播模式,注意到
了反馈因素,传播是一个不断反复循环的过程, 没有传者和受传者的概念。强调了社会传播的 互动性,
2、最适用于人际传播的模式。
缺点: 1、把传播双方视为完全对等的关系。 2、更适用于人际传播,而不适用于大众传播。
浅析微信的传播模式
一.微信传者与受者的高度融合
传播学
第二章 ——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
是指研究传播过程、 性质、效果的公式。
传播模式的分类
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传播学研究中出 现了反映不同观点和不同研究方法的多种 模式,但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模式。早 期多为单向线性模式,50年代以来普遍强 调传播是双向循环过程。具有代表性的传 播模式是:
(1)微观
一般来说,信息的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传 者要通过媒介将内容传给受者。但是却不能够全部被吸 收,效果也各不相同。 但是微信的传者与受者却是高度融合的。每一个用户都 是受众,也是传播者。你自己就是一个信息平台,是一 个媒体。平民化是多媒体传播的一个重要表现。微信传 播和接受信息几乎可以同时完成,传播者和受众几乎在 瞬间就能进行校色的转换。 由于微信自媒体传播的优越性,传统的大众媒介渐渐被 边缘化。
是指研究传播过程、性质、效果的公式。
媒介组织 第二章 ——传播模式
大量的受众
多层次的社交链,让受众在传播中不再“沉默”。
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传播学研究中出现了反映不同观点和不同研究方法的多种模式,但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模式。
微信传者与受者的高度融合
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输入
但是微信的传者与受者却是高度融合的。 多极化传播对受众的影响
b、缺乏反馈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 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不足: • 1、没能注意到反馈这个要素,忽视了传 播的双向性。 • 2、似乎暗示着存在一个传播者和一个有 目的的讯息的存在。
二、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重点)
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香农与韦弗 一起提出了传播的数学模式,为后来的许多传 播过程模式打下了基础,并且引起人们对从技 术角度进行传播研究的重视。 数学模式把传播描述成一种直线的单向过 程,整个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个不速之客—— 噪音构成。
三、传播模式
1、 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是一种理论性的、简化了的对传 播过程和性质的表述,它是对现实的一种同构。 从一种模式到一种理论的飞跃通常非常快,以 致于模式和理论经常被混淆(沃纳· 赛佛林,小 詹姆斯· 坦卡德,2000)。 2、 模式的功能 模式的功能主要有组织(organizing) 、 预测(predicitions) 、启发(heuristic) 、 测量(measuring) (沃纳· 赛佛林,小詹姆 斯· 坦卡德,2000)。
3、 传播模式的特点 传播模式的特点是动态性、序列性、 结构性。(郭庆光,1999,p64) 4、 传播模式的评价标准 在对传播模式进行评价时主要应考 虑一下几点:普遍性、启发性、重要性、 准确性、原创性、简约度和真实性(沃 纳· 赛佛林,小詹姆斯· 坦卡德,2000)。
5、模式的种类(丹尼斯· 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 (1) 基本模式 拉斯韦尔5W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赖利夫妇模式 马莱茨克模式
解码者(decoder):与编码者作用相反, 负责将编码者编译过的符号还原为接收者能够 理解的讯息存在形式。 接受者(receiver):是传播的目的地与 终端。 反馈(feedback):介于信源与接受者之 间的一种结构,是由接受者在接受讯息后对信 源的一种后续的反向传播。信源可以利用反馈 来对后续传播做出相应的调整。 噪音(noise):是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 发生的附加、减损、失真或错误。 信息源、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 反馈。
(4 )
受众中心模式 使用与满足模式
(5) 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 流动模式 德弗勒的社会系统模式(大众媒介体系 模式) 怀特的把关模式 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第二节 传播的经典模式
线性传播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 控制论传播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赖利夫妇模式 马莱茨克模式 德弗勒的社会系统模式 德弗勒和鲍尔· 洛基奇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
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 (重点)
拉斯韦尔、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 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控制分析) “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 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内容分析) “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 的物质载体。(媒介分析) “对谁”,就是受传者或受众。受众是所有受传 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 象和目的地。(受众分析) “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 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效果分析)
(2) 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 对个体的影响(模式) 卡兹—拉扎斯菲尔德的大众传播和 个人影响两极传播模式
罗杰斯—休梅克的创新扩散模式
(3) 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 式) 议题设置模式 沉默的螺旋模式 “信息沟”模构理论
评价:
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是线性模式,即信 息的流动是直线的、单向的。该模式把人类传 播活动明确概括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 程,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大创举,为后来研究 大众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 点。而大众传播学的五个主要研究领域 —— “ 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 “受众研究”和“效果分析”,也是由这一模 发展而来。
二、传播过程
施拉姆将传播过程概括为八个要素: 信源(source):即信息的来源, 是传播过程的开始。 讯息(message):是传播的内容, 行将用于交换的信息组合。 编码者(encoder):负责将讯息译 制为可用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 电子信号等。 渠道(channel):传播讯息所依赖 的介质、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参考书目:
• 1、《大众传播模式论》(英)丹尼 斯· 麦奎尔 祝建华 武伟译 上海译文 1989 • 2、《大众传播诸论》(美)德弗勒、鲍 尔-洛基奇著 杜力平译 新华出版社 1990 • 3、《传播模式论》 邵培仁 《杭州大学 学报》 1996· 1 • 4、《从传播模式看传播者与受众关系的 变化》 张印平 《现代传播》1998· 1
• 5、《从“媒介系统依赖”到“传播机体”— —“媒介系统依赖论”发展回顾及新概念》鲍 尔-洛基奇 郑朱泳撰 王斌编译 《国际新闻界》 2004(2) • 6、《传播基础结构、社区归属感与和谐社会 构建:论美国南加州大学大型研究项目<传媒 转型>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张咏华 • 2005-11-14 • 7、《鲍尔-洛基奇的传播基础结构理论探略》 王晨燕《现代传播》2008(2)
第一节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一、 通过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 维· 伯洛提出可以通过传播过程对传播现 象进行考察,这一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 影响至为深远。
• 这一视角认为,传播者、受传者与信息之间存 在着密切的联系,传播者可以通过选择、加工 和传送各种信息受传者施加影响;而受传者则 可以从自身需要出发对信息加以选择、过滤甚 至扭曲,并可以通过反馈影响传播者;至于信 息,则流动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可以对二 者都产生影响。而除此之外的信息源、媒介、 反馈等各种要素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 便是作为整体的传播过程,也仅仅是作为社会 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它与社会的整体以及 其他各部分之间也是紧密联系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