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二
【「最新」国开电大本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二)试题及答案】
【「最新」国开电大本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二)试题及答案】[最新]国开电大本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二试题及答案 1.如何准确理解“物质”的内涵答:物质范畴是哲学家们一直都比较关心的话题,而物质观又是整个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对物质范畴做了深人的研究和阐释。
第一,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揭示了物质的社会性,他认为人类社会涉及的物质是人实践活动的产物。
同时,马克思也肯定物质的自然性,“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
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第二,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任何具体的物质存在都是个别的,物质范畴则是一般的,物质一般存在于物质个别之中,是从物质个别中抽象出来的。
比如,马和白马。
“白马”是具体的、1/ 13个别的,而“马”是一般的。
恩格斯还初步表述了物质范畴的内涵。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指出,“我们面前的物质是某种既有的东西,是某种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东西”,其“相互作用就是运动”。
第三,列宁在恩格斯的基础上,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其核心语句就在于“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表明了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及同类概念中外延最大的属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两大要素,而其外延如恩格斯所述,是整个世界的所有具体物质形态。
“客观实在”指的就是客观实在性,它是整个世界中所有具体物质形态的本质共性,它表明了各种具体物质形态是不依赖于任何意识、意志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也就是物质第一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二
三、黑格尔唯心主义实践观
• (一)黑格尔实践观的主要内容
• 1、揭示了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并分析了 实践的要素 • 基本形式:劳动 • 要素: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实践客体 • 环节:目的、手段、结果 • 2、论述了实践的特性包括目的性、中介性 和直接现实性 • 3、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实践看成是认识 的必然环节,并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 • 4、在一定程度上猜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标准 • 合目的性就是要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 只有通过实践,将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才 能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二)实践的三种类型
根据实践的目的和人的素质,可以将实践分为三种 类型: 1、技术的实践:按照自然规律创造出供人使用的 人工制品。 技术实践的目的是一种可能性的目的,依据是科学 技术 2、实利的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实用的社会关 系,利用别人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实利实践与人们的感性经验相联系,关系到人们的 现实利益,与幸福相关。 3、道德的实践:按照自由的德性法则来对待自己 和别人,以实现人类的道德理性。 道德实践超越了机械规律和感性欲望,体现着人崇 高的尊严和人格。
• (二)实践是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的活动
• 1、实践是一种包含选择的活动:人自身的自由维 度 • 2、实践是一种侧重于行的道德实现活动 • 3、实践活动所依据的理性是明智,而非理智 • 4、实践的目的是实践自身,是一种最终的“至善”
二、康德本体论视域内的实践概念
◆(一)实践高于理论的原则 1、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 理论理性:即纯粹理性,是以感性材料为内容、 以先验统觉为形式的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是对现 象界规律的把握。 实践理性:是以自由意志为基础,以道德律令为 核心,以自由为目的的认识实践法则并以此认识 到自身的自由。 2、实践高于理论: 人类关于本质的理性要求只有在实践领域中才能 得到满足: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和超越性 理论理性是现象界法则的源泉,实践理性是本体 界法则的源泉 实践对理论的优先性还在于自由是纯粹理性的拱 心石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内容导引】关于马克思主义,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一般都停留在知识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认识普遍不足。
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调研中能够明显感知到这一点。
这会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的误解和曲解,从而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和价值判断。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这一部分内容对于正确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导致当前的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其中最直接的可能有以下两点:一是当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呈现方式存在一定的欠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都是以现成在手的状态直接以真理的形式灌输给广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没有一个生发过程,脱离具体的时代历史背景,而且其科学性得不到合理的体现,使得广大学生对其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没有在与同时代的其他学者、革命者以及前人和后人做一个比较的过程中得到体现,使得学生在认识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很难有深切的体会。
二是中学期间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往往把它定位为知识而不是方法论、世界观、立场、方法等。
另外,社会上普遍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误解和偏见,同时,一直以来,西方学界以及部分修正主义者都攻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
因而必须把这个问题陈述清楚,理清是否曲直。
加之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斗争较为激烈,从中央到各个高校到广大教师,都认识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而本专题内容的教学将是本课程不可或缺的部分。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鲜明的特征。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所在,革命性实质。
要求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具体体现。
具体而言,要是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得到体现的,它的科学性来自实践,是建立在规律的基础上的。
专题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8个专题测验参考专题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判断题(每题4分,共计64分)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联系(×)。
2.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时间与空间(√)。
3.根据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家可以分为机械辩证主义和形而上学(×)。
4.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5.在哲学上,事物之间或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是联系(√)。
6.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哲学范畴是原因与结果(×)。
8.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9.在哲学范畴中,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是原因与结果(√)。
10.“守株待兔”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妥善处理的哲学范畴是现实与可能(×)。
1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
12.俗语中的“对症下药”反映的哲学道理是矛盾的同一性(×)。
13.使一事物成为它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是质(√)。
14.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15.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维持事物自身存在的方面或因素(√)。
16.唯物辩证法把包含肯定因素的否定叫做“辩证的否定”,其实质是矛盾(×)。
二、单选题(每题4分(5-8题5分),共计34分)1.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等五种要素构成的观点属于(D)。
A. 辩证唯物主义B. 形而上学C. 机械唯物主义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一切从实际出发”蕴含的哲学道理是(C)。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 事物是永恒发展的C.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3.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PPT课件
.
23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 真理是其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 包含。
– 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 理的颗粒。
– 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只具有相对的 意义。
.
19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㈠真理的客观性
2.真理的客观性并不否定其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必须凭借一定的主观形式
才能正确地反映它所反映的客观 内容。
.
20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㈠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一元性 ——对于特定认识对象的正确认 识只有一个,不会因人而异。
.
21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⑵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
实践既有客观实在性,又有主观能动 性,只有它才能将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加 以对照比较,从而断定它们是否相符一致, 是否是真理。
.
33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为什么真理的检验标准只能是实践
⑵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
展。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也;不临深溪,不知地
之厚也。
.
7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2 .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
⑴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改革的经验 从哪里来?只能 从实践中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
孟子 不学而能为良能 不虑而知为良知
柏拉图 理念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 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反映论:是指确 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 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 认识论原则,坚持从 “物到感觉和思想” 的认识路线。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游牧和农耕 丈量土地和商品交易 建筑、工业和战争
需
要
认 识
天文学 数学 力学
了解气候 精确计算 合理用力
政治统治
管理民众
政治学
另一方面,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可能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人眼观察:微尘级
光学显微镜:细胞级
电子显微镜:原子以下级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费尔巴哈
第三节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第二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
先分析下认识的主客体
认识的客体
现象 本质
多变的
稳定的 反映现象 反映本质 感性形式 理性形式
认识的主体
感觉器官 思维器官
…实践
认识
感性认识
再实践…
理性认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判断、 推理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区别于以下三种认识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机械性 不可知论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感觉和思维
唯心主义先验论
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物
感觉和思维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二世界物质统一性
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 在远古时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表现为古代的 朴素形式:世界万物的统一性本原、基质是 “原始物质”还是“理念”的问题
❖ 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那里,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神学的外衣下表现为对神或上帝与世界关 系的争论。
❖ 近代哲学通过“认识论转向”而以“完全的 形式”或“概念的形式”,表现为自觉地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探究。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说 金生水,水生木”, “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 胜土,土胜水” 。
唯物主义 第二阶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不彻底性
特别是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 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 —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 量不变性、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可分 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
唯物主义 第三阶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 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 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黑格尔
唯心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根本否认物质世 界的客观存在,把一切外部世界的事物看作 是我的“感觉”或“感觉的复合”、“观念 的集合”等等,认为“感觉”,“自我意识” 是真实存在的,是本质的东西,世界万物是 我的精神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我” 是万物的创造者。代表人物:孟子、陆九渊、 王阳明、贝克莱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物质的根本属性与物质运动 的存在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 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 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 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 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 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专题二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 A:“当你正在学习的时候,你的处境和你不知道你正在 学习时的处境有什么区别吗?” • B:“没有。” • A:“当你不知道你所学习的东西的时候,你有智慧吗?” • B:“根本没有。” • A:“如果你没有智慧,你是无知的吗?” • B:“当然。” • A:“因此,在学习你不知道的东西时,你处在无知状态 中。” 这个孩子点头表同意
• 萨特存在主义:企图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的对立 · 世界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 · 萨特其实并没有超越出唯物和唯心的对立。
• 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 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 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 概括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 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认识论问题 • 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专题二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彻底的 唯物主义一元论
• • • • • •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三、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 四、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五、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六、在实践中认识物质世界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两个基本概念
• 世界观的涵义
世界观就是人们 对整个世界,包括自 然界,社会历史和人 类精神世界的根本观 点和一般看法。
物质概念的立体审视
• 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 • 多样性的统一;高度抽象性 •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可知性;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 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 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 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 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唯物主义 一元论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高等动物 感觉心理 人 大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第二章 人类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与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在马克思哲学的各个方面。 在自然观中,它在确认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客观实在性的同时,确认实践是人与自然 相互作用的基础; 在历史观中,它确认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的本质,是“社会的自然"与 “自然的社会",消除了“物质的自然”和“精神的历史”对立的神话; 在辩证法中,它在确认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同时,确认实践本身就是一种 否定性的辩证运动,而思维的辩证运动是以之为基础的; 在认识论中,它确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真理性认识的标准和最终目的,实 践是价值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总之,实践 犹如一根红线,贯穿马克思哲学的各个基本环节,把它的组成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 体。
实践既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和感性的活 动。因此,实践活动内在地包含着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同时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 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这一概括,深刻地揭明了实践 活动的矛盾本性,就是说,它既揭示了实践活动的独特本质,又阐明了实践活动所内 含的基本矛盾。
1.实践与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 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的实践本质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也就 逻辑上必然地要将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的领域,使哲学唯物主义彻底化, 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
因此,当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时,也就 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这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以科学实践观 为基础的马克思哲学,既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又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 史观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地原理概论课程ppt第二章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 的发展。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 具有反作用,两者在实践中统一起来。
03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本质和特点
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客观世界 的桥梁,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 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与实证主义哲学的区别
实证主义哲学强调经验实证和客观性,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
02
物质与意识
物质的概念
01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 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客观实在。
0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性。
03
物质具有质量、体积、 温度、运动等基本属性。
04
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 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 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 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ppt第二章
•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 物质与意识 • 实践与认识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历史唯物主义
01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哲学,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 反作用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 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感谢观看
规律和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分析和解决社会问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鼓励 题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使我们能够 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来检 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验和发展理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专题二 教案新部编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真理与价值(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求真与向善——追求真理与价值的完美统一教学目的: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在了解和掌握真理和价值的含义及特点的基础上,把握怎么样求真、怎么样向善,并在实践中实现求真与向善的完美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统一。
教学重点: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价值评价的特点,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求真与向善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教学难点: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
一、求真—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一)唯物真理观1.真理的本质: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本质及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标志主体与客体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2.真理的属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全面性、条件性、过程性等特点。
(二)辩证真理观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1.真理的绝对性: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2.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
真理永恒地处于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发展过程中。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必须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一切科学真理,既反对绝对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
(三)真理与谬误1.真理和谬误的区别: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
2.真理和谬误的统一: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转化。
3.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敢于坚持真理,积极修正错误,培养求真务实精神。
(四)、检验真理的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由真理的本性: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知识总结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2、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源和流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论和唯心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批判唯心主义先验论(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其基础。
第二,旧唯物主义不懂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
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2、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3、非理性因素的作用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是人的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片面的认识。
②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感觉、知觉、表象③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和形象性(2)理性认识①理性认识是人脑借助抽象思维达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体的认识。
②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③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唯理论与经验论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2、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第一,材料要真实可靠。
第二,思维方法要科学。
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测验(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测验(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判断题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联系(B)。
A.对B.错2.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时间与空间(A)。
A.对B.错3.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之一是意识具有创造性(A)。
A.对B.错4.根据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家可以分为机械辩证主义和形而上学(B)。
A.对B.错5.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A)。
A.对B.错6.在哲学上,事物之间或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是联系(A)。
A.对B.错7.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A)。
A.对B.错8.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哲学范畴是原因与结果(B)。
A.对B.错9.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A)。
A.对B.错10.在哲学范畴中,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是原因与结果(A)。
A.对B.错11.“守株待兔”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妥善处理的哲学范畴是现实与可能(B)。
A.对B.错1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A)。
A.对B.错13.俗语中的“对症下药”反映的哲学道理是矛盾的同一性(B)。
A.对B.错14.使一事物成为它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是质(A)。
A.对B.错15.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B)。
A.对B.错16.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维持事物自身存在的方面或因素(A)。
A.对B.错17.唯物辩证法把包含肯定因素的否定叫做“辩证的否定”,其实质是矛盾(B)。
A.对B.错二、单选题18.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等五种要素构成的观点属于(B)。
A.机械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19.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B)是人类自身追求某种目的时所表现出来的信心、克制、毅力等主观状态。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ppt)
古印度的四根说“地”“火”“水”“风” 《管子·水地》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中国的五行说: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 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 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
“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水胜火, 火胜金,金胜木, 木胜土,土胜水”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意义:
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 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二、 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 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 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 局限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 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自在世界 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世界
如:远古时代 自在世界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世界
如:浩瀚太空
远古时代
▪
浩瀚太空
▪
(二)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发展形态
1.古希腊朴素唯物论: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 质形态
泰勒斯:万物是由水做成的。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空气”。 赫拉克利特说:“火”是万物的本原。
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的原子是物质世界的共同本质。
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最早提出原子学说:世 界和万物都是由看不见又不可分割的微小粒子构成, 即不可分割的。他说,我们见到的一切(岩石和植 物,动物和人类,海洋和云彩,月亮和群星)都是由 这些细微和不可分割的粒子构成。简而言之:原子 构成了整个茫茫宇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二、联系的基本形式
(六)内容和形式
1.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内容是构成一定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包括事物的内在矛盾以及这些内在矛盾所决
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发展趋势等。形式则是事物要素的结构和内容的表现形式。
2.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内容和形式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内容和形式的对立主要体现在:对于一定的具体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目录content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2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44坚持按唯物辩证法办事55part0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专题二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PART 物质世界0的2 永恒发展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事物的运动发展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运动的含义
物质世界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 处在永恒的运动当中。古希腊伟大的 辩证法思想家赫拉克利特用“万物皆 流”四个字概括了物质世界的这一 性。
运动是指物质的一般变化和过程。
2.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关系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二、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过程——量变质变规律
(二)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新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引起新的质变,如此交替,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这就是事物 变化和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二、联系的基本形式
(一)现象和本质
2.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二
• 3、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发展的基本趋 势 • (1)新事物萌发、产生于旧事物内部, 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 因而它是旧事物所无法消除的东西。 • (2)新事物比旧事物更能适应发展的 条件和要求,因而更富于生命力。 • (3)新事物吸取了旧事物中合理的成 分,克服了消极的成分,又有新的创 造,因而具有更丰富、更高级的内容。 • 4、立足现实、坚定信心、展望未来 •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 因此要坚定信心、百折不挠地推进新 事物的发展。 •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此我们必须 站在新事物的立场上,扶持新事物, 面向未来、开拓进取。
专题二: 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的统一 ——实践及世界的辩证发展
第一讲 实践: 人类的存在 方式 第二讲 世界的 辩证发展
第一讲 实践:人类的存在方式
一、马克思之前哲学家对实践的理解 二、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的根本转向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视阈中的自然与社会
一、马克思之前哲学家对实践的理解
• 实践是一种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中国古代、古希腊德漠克利特、亚里士多德 • 实践是一种实验、科学实践: 罗吉尔· 培根、弗兰西斯· 培根 • 实践是一种精神活动: 王阳明、黑格尔 • 实践是人的感性直观活动: 墨子 • • •
(二)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类的生命存在形式” 1、实践是人类所独有的生存方式 动物通过获得直接的环境产物获得生存,人类通过改造环 境获得生存 2、实践将人提升为社会存在 动物的群不具有自觉的关系结构与能动的关系变革机制 3、实践使人类成为有意识的存在 动物的活动建立的本能之上,人类的活动超越了本能。 4、实践使人类成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统一的存在 动物只有受动性,而人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 2、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 • 实践的要素、结果乃至发展都是客观 的物质的 ●自觉能动性: • 实践是在人的自觉意识指导下的有目 的的能动活动 ●社会历史性: • 实践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没有 离开社会而孤立存在的个人活动 • 实践是一个历史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是一定的历史情境下进行的活动
专题二辩证唯物论
人不过是一架更精密的机器
人
钟
霍 布 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关节 心脏 神经
齿轮 发条 游丝
局限性
形 而 上 学 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盲人摸象
片面、孤立、静止地 看问题。
局限性
不
自然观
彻 底 性
近代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
历史观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半截子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石涧湘烈士: “我如今一死而骨肉化成石,但到九泉之下 还要作坚决的斗争。我为人民谋解放,为马克 思主义而甘心牺牲。革命尚未成功,还有伟大 同志在,我希望你用百折不回的精神达到目的 ,使人民永远脱离封建和侵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红色特工”冷少农烈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2哲学基本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唯
物=水 火 气 原子 朴素唯物主义
物
物=原子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或机械唯物主义
主 义
物=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唯 物主义 历史唯
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或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哲学基本问题---物质和精神(意识)
或者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 基本问题
第一方面: 对立性
何为第一性
统一性 第二方面: 有无同一性
物质 第一性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历史遗产
常以一百万人或十万人为单位来计算自杀死亡率。”
第一,把自杀的意图或动机排除在外,而只把自杀的外显结果考虑在内,“意 图是非常隐蔽的东西,除了大概估计,别人是无法猜到的”,结果则具有
可以观察的客观特点。
第二,排除那些当事人没有意识到行为后果的死亡现象,如严重的精神病患者 ,他们并不明确地知道某种行为会导致死亡。
4、自杀现象的统计描述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迪尔凯姆对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发现了如下事实: A、各个国家的自杀率在不同的时期(迪尔凯姆根据社会 是否出现大的变化划定三个时期:1841—1846、1849— 1855、1855—1860。)均出现上升的趋势,而总人口的死 亡率在不同时期基本不变。
B、各个国家的自杀率在不同时期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稳定的性质。各
迁仅仅是建立在秩序基础上的。这一保守的社会政治思想阻碍了孔德对阶
级的分化对立与冲突,以及社会制度、政治制度以及变革进行科学的合理 的研究与分析。
(三)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实证主义与斯宾塞的策略
斯宾塞运用进化论来反思人类 社会,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类
似于自然进化的变化及发展过
程。他被誉为“社会达尔文主 义之父”,是进化论的先驱, 在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之 前7年就提出了社会进化的思想
社会结合的类型之一:机械团结
它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个体结合在一起。 A.集体意识:“一般社会成员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依赖个人意识而
存在,但又不同于个人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
B.机械团结,以集体意识为基础。主要是由相似性所致的团结,在这种团结 形式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大,成员们遵循着共同的集体意识,社会成员
,为社会学家具体考察社会事实提供一个标准的实证研究范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与实践
(一)物质概念的科学规定
什 么 是 物 质 ?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概念的科学规定
专题一 专题二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具体物质形态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赫拉克利特
泰勒斯
“水是万物之原”
“火是万物之原”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概念的科学规定
专题一 专题二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具体物质形态
印度的“四根说”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概念的科学规定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与实践 三、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永恒性 四、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案例1 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表现形态是一个历史的发展 过程,表现为问题永恒性和形式更替性的对立统一。 哲学基本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的五种表现形式
远古的萌芽形式:灵魂与肉体、灵魂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 古代的朴素形式:世界本原是“原始物质”还是“理念” 中世纪经院哲学: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先后关系问题 近代的完全形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现代的深化形式:人及其活动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
专题五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 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 在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形态
专题一 专题二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之分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贝克莱 笛卡儿
“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感觉的复合”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发结合的 形态和阶段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相杂,以成百物。”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发结合的 形态和阶段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 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 和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概念的科学规定
专题一 专题二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客观实在
专题三 专题四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 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 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形态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之分
“绝对精神”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自然界
专题八
绝对观念”
黑格尔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 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 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 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 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 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 统一。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形态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之分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道德经》 老子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形态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之分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 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 此理,便亦无此天地,无人无 物……。 ——朱熹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专题一 专题二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理论化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世界观
系统化
哲学
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专题五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 管 子 》 “水是万物之原。” ——泰勒斯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 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发结合的 形态和阶段 “世界秩序(一切皆相同的 东西)不是任何神或人创造的, 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 恒的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 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赫拉克利特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 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形态
专题一 专题二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社会存在和 社会意识的 关系问题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专题六 专题七
唯心史观
专题八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形态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近代唯心辩证法理论分野阶段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斯宾诺莎
霍布斯
培根
狄德罗
三个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形态 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有机结合的形态和阶段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形态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 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形态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具体物质形态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概念的科学规定
专题一 专题二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具体物质形态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 金,金生水,水生木”,“水 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 土,土胜水” 。
专题三 专题四
生物运动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的大脑
二、物质与运动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 一定范围内所处的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 范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静止的表现形式
两种基本情形: 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移动 没有发生质变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概念的科学规定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确立的意义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专题五
专题六
反映论 可知论
先验论 不可知论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概念的科学规定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确立的意义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王 充 “天地合气,万物自 生,犹夫妇合气,子 自生矣。” 王 夫 之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 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 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 也 。” 专题八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发结合的 形态和阶段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荀子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形态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 答,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派别。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休谟
康德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形态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 的精神变为独立自存的客观存在,并 把它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形态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