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的主道
韩非子人物分析:韩非子的思想特点
韩非子人物分析:韩非子的思想特点韩非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其思想渊源于商鞅变法,思想体系完整,并对后来的法家学派有着深远的影响。
韩非子的思想非常独特,本文将从韩非子思想的政治主张、社会观点以及治国理念三个方面对其思想特点进行分析。
一、韩非子思想的政治主张韩非子的政治主张可以概括为“势利”、“法术”和“纵横”。
他认为君主或统治者应该利用势力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并通过法术手段来治理国家。
韩非子主张君主应以法制为基础,以法术为手段,通过对民众的激励和惩罚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主张依法治国,认为法律应代替人情,法治应当是国家稳定的基石。
二、韩非子思想的社会观点韩非子对社会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强调阶级差距,主张贵族治理国家。
他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等级体系,而贵族则拥有更高的智慧和统治能力。
韩非子认为,君主应该集中权力,减少群臣参与政务的干预,实行贵族私有制,以便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三、韩非子思想的治国理念韩非子的治国理念可以概括为“轻民重法”和“充分利用人才”。
他认为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应该重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并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韩非子主张从百姓中寻找人才,充分利用人才来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
他主张在管理国家的同时加强教育,注重人民素质的提高,以促进国家的进步和繁荣。
总结起来,韩非子的思想特点可以概括为政治主张强调势利、法术和纵横;社会观点突出贵族统治和阶级差距;治国理念注重轻民重法和充分利用人才。
韩非子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后来的法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引发了对法律、政治伦理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韩非子将法摆在第一位, 认为建立法制是统治 者最应注重的。他主张立法于君, 强调立法权 的集中。但他同时又指出应当因天命、持大 体、守自然之道、 因道全法, 在立法权的行 使过程中, 要遵循和顺应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 规律天命和道, 使 法得以健全和完善, 尽量令 所制订的法追求公利而不逆人心。
(三) 势———国君的地位和权力
韩非子发展了慎到的观点, 认为“有材而无势, 虽贤不能制不肖” (《韩非子·功名》) 。并进 一步指出“势者,胜众之资也”。“君执柄以 处势, 故令行禁止”(《韩非子·八经》) 。他 强调对于法令的畅通非常重要, 国君要懂得依 靠自己的权力推行法律, 让势和法结合, “抱 法处势则
其二, 平等思想。韩非子继承了法家的传统, 主张“刑 过不避大臣。”
其三, 重视法治的方法和策略, 提出了多种赏罚、察验 的手段。
其四, 强调君主的权威。如果君王在制订法律的基础 上凭借其地位和权力去实施法律, 会有更好的效果。
2020/3/17
三、韩非法治思想的影响
韩非主张的法治其实是一种人治,其所提出的法、 势、术只是人治社会中利用各种手段治理国家的 典型特征。然而,细究中国古代的治国之术,无 非是礼治、德治为外衣,以法治为实质,韩非的 法治精髓毫无例外地被封建各王朝应用于治国之 实践。因此,韩非的法治思想对中国古代传统法 治和文化影响甚深,对于韩非的法治思想应该是 辩证看待。 1.韩非法治观坚持权力为核心,强调君为主,法、 术、势结合运用,有效地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政 权。在儒学占据统治地位后,儒法结合几乎成了 封建社会统治的范式。
2020/3/17
可行性! 韩非子提出标准: 法令应当表易见、教易 知、 法易为, 在制订并公布的法令中, 不应充满玄 奥难解的大道理和不合实际的过高要求, 法令本身 的简洁易懂、切实可行和便于遵守、便于适用是极 其重要的。
韩非子·主道全文
韩非子·主道全文原文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
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
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
故曰: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
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贤而不以行,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
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君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
故曰:寂乎其无位而处,漻乎莫得其所。
明君无为于上,君臣竦惧乎下。
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躬于智;贤者勑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躬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躬于名。
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
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
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君;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知其言以往,勿变勿更,以参合阅焉。
官有一人,勿令通言,则万物皆尽。
函掩其迹,匿有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
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谨执其柄而固握之。
绝其望,破其意,毋使人欲之,不谨其闭,不固其门,虎乃将在。
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贼乃将生。
弑其主,代其所,人莫不与,故谓之虎。
处其主之侧为奸臣,闻其主之忒,故谓之贼。
散其党,收其余,闭其门,夺其辅,国乃无虎。
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审验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
是故人主有五壅:臣闭其主曰壅,臣制财利曰壅,臣擅行令曰壅,臣得行义曰壅,臣得树人曰壅。
臣闭其主,则主失位;臣制财利,则主失德;行令,则主失制;臣得行义,则主失明;臣得树人,则主失党。
此人主之所以独擅也,非人臣之所以得操也。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
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
是以不言而善应,不约而善增。
言已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
韩非子思想评述总结
韩非子思想评述总结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著名思想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韩非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所著的《韩非子》一书中。
这部著作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影响了后世的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
本文将对韩非子的思想进行评述和总结。
首先,韩非子的主要思想是实用主义和权谋政治。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富强和统治者的安稳要通过实用主义的手段和权谋政治来实现。
他提倡政治的技巧和政治的技术,主张通过运用权谋手段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强调“奇正相生”,认为权术和仁德并行可以达到良好的治国效果。
他认为统治者必须灵活机智,善于应变,并掌握一定的权谋技巧。
其次,韩非子的思想着重强调了法治和刑罚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严厉的刑罚来制止犯罪行为,才能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安定。
他主张刑罚要严格,以示威慑,同时也要公正,不可滥用权力。
他认为对于刑罚的使用,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特殊情况来进行平衡和处理。
他强调刑罚应当公平公正,并反对仁慈主义和宽刑主义。
再次,韩非子的思想也涉及了伦理道德和人性的问题。
他认为人性本恶,人们之间的争斗和残忍是人性的本能表现。
他主张通过法律和刑罚来约束人性,使人们能够遵循道德规范和守法。
他认为人性本无所谓善恶,而是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人经验的影响。
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教育和改变的,通过不断的努力和修养,人们可以摆脱恶性和养成善性。
最后,韩非子的思想也包括了军事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问题。
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想保持富强和安定,必须具备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完善的国防体系。
他主张实行军民合一的国家制度,以士兵的忠诚和皇帝的明智统治来保卫国家的安全。
他强调战略的重要性,主张研究敌我双方的情况,并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和战略战术。
总之,韩非子的思想体现了实用主义、权谋政治、法治刑罚、伦理道德和军事战略等多个方面。
他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对于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尽管他的思想在某些方面与儒家传统相悖,但也为后世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主道》第十四章 主道毕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主道》第十四章主道毕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主道》上一章韩非子反问君主“结智公会、有征赏罚”这么好的理政治吏的办法你不用,难道要自己亲自去处理天下所有的人与事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君主治国还是要依靠国家行政体系与全国各级官吏。
君主理政就是要对全国重大事物与重大问题做正确的决策,仅凭君主一人之力是不够的,韩非子给出的最好办法就是“结智公会”汇聚各方智慧,听取各方建议,最终形成一个可行高效的策略与解决办法。
而对于官吏的执行结果,韩非子的策略就是“有证赏罚”,也就是我们在销售中必用的“绩效考核”。
韩非子强调了两点一是事前要立“军令状”签订责任书,二是“赏罚随之”事后赏罚要及时。
有了这两点,管理官吏就化繁为简,一切以责任书为准,结果为导向。
管理事物同样化繁为简,责任到人赏罚明确,君主依法管理,臣民依法尽职,双方行为圴有理有据。
我们在前文讲过,君臣同朝要职责分明,互不侵权,依法而为。
只有这样才能“事成则君收其功,规败则臣任其罪。
”事情成功了君主是第一功臣,将功劳记于名下,美名享誉天下,事情失败了是臣子执行不到位,因为君主制定了正确的战略,不成功自然是臣子的责任。
君主定战略,臣子去执行,这就是君臣责职分明的好处。
老板你明白其中的道理与内涵吗?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些浅显易懂的俗语却包含着至上的智慧与成事之道。
君主治国、老板治司、个体创业,都需要人与智,韩非子的策略就是尽人之智与尽人之力,切不可尽己之能,很多老板与创业者都说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失败了,孰不知尽己之能就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韩非子再次明确君主要“结智公会、有征赏罚”后,对于其细节进行了说明“故非用人也不取同,同则君怒。
”意思是:所以君主用人时,不取彼此意见相同的人;意见相同,君主就要严厉地加以斥责。
意思很明显,君主不能采取臣子们都认同的办法,或是臣子们的建议与办法都一样,这样的建议与办法君主要谨慎对待。
韩非子说法
韩非子说法
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并强调君主集权和以法治国。
韩非子(约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人,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韩非子》中,该书宣扬了法家的法治理论,并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
韩非子的主要观点包括中央集权、法治、术治和势治的结合,以及对于君主和臣下的一系列治理原则。
具体如下:
1.中央集权:韩非子提出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
天下。
2.法治:韩非子认为法律是治国的基础,君主应该使用法律来规范臣民的行为,明君要单独
掌握刑赏两权,用好“赏”和“罚”这两个工具,实行法制,驾驭臣民。
3.术治:韩非子强调君主应该运用各种手段和策略来管理和控制臣下,包括清除世袭贵族,
选拔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
4.势治:韩非子认为君主应当利用自己的权势来维护统治,使得四方来效。
5.去五蠹防八奸:韩非子提出对于臣下,要去“五蠹”,防“八奸”,即去除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和
防止官员的欺诈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的思想对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治国的理论根据。
他的一些观点,如保守机密、慎言慎行等,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韩非子的主要内容
韩非子的主要内容韩非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被称为法家学说。
韩非子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都有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其主要思想内容如下:一、官制改革韩非子认为官制应该由专业人才来管理,而不应该由贵族或世家来掌握。
他提倡招募人才,并给予合适的职位和薪酬,以此激励人才尽其所能为国家服务。
他还主张建立一套完善的考试制度,让人们根据自身素质和能力来选拔才干人才,而不是依靠权势或财富。
二、刑罚改革韩非子认为惩罚犯罪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而不是为了报复个人。
因此,他主张将惩罚转化为教育,通过改变罪犯的思想,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他同时也认为,只有对犯罪行为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三、秦朝征战韩非子支持秦朝征战的立场。
他认为,国家应该让自己强大起来,以便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他主张通过征战扩张国土和减少邻国的威胁,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精密和战术上的建议,让国家在战争中能够取胜。
四、经济改革韩非子对经济发展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他认为,发展工业和商业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建立贸易自由和导入最优质的原材料,使国家能够更好地发展商业和工业。
他同时也主张对贵族和商人的财产进行合理的征税,以确保国家经济的稳健发展。
总之,韩非子是一位思想深刻、实践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体系,为后来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各种文化思想形态迥异的时期。
在文化背景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诸子百家的兴起。
战国时期,为了追求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各国都在培养和选拔人才。
这种竞争环境促成了众多思想家的出现。
诸如老子、庄子、孔子等一批先哲不仅对中国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刻的贡献,也为后代的文明智慧层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战乱重重的背景。
在此时期,各国争霸的竞争日益激烈,经常爆发战争,社会安定得不到保障,导致生活困难,各种文化思潮由此而生。
红林悟道《韩非子》-主道 第十八章:功过
红林悟道《韩非子》-主道第十八章:功过上一章中韩非子主要讲了君主奖赏要如春雨般及时,惩罚要如雷霆般迅速。
按韩非了的话赏要“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罚要“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
对于赏罚这种君主的权柄之权,韩非子告诫君主要“无偷赏,无赦罚”,意思就是不随便赏赐,不赦免惩罚,该奖就是奖,该罚就罚,只能这样才能体现出君主的权威与律法的严肃。
如果君主随性赏罚,后果就是“功臣墯其业,奸臣易为非”,意思就是功臣就懈怠他的事业,奸臣就容易于坏事。
实事也是,不依功行赏,谁还立功,不依法处罚,谁还守法。
天下的事,如果没有“人”的存在必定是完美的。
但现实是人恰恰是事物的主体,所以万事不考虑人的因素,那是舍本逐末,也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只能将人为的因素降到最低点,让事物发展的尽量圆满一些。
韩非子也已看到君权的无限制性,君主人性的弱点对实施君权、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带来的祸患,在他讲完及时赏罚,要“无偷赏,无赦罚”后,讲了赏罚的原则就是律法的平等原则。
对于有功者,韩非子讲“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意思就是确实有功,即使疏远卑贱的人也一定赏赐。
这就是平等的原则,奖不奖赏与家庭出身和社会地位、与君主的疏近没有关系,只与有功无功有关系,真的有功就奖,就这么简单。
对于有罪者,韩非子讲“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
”意思是确实有罪,即使亲近喜爱的人也一定惩罚。
这就是平等的原则,处不处罚,与家庭出身和社会地位、与君主的疏近没有关系,只与犯没犯法有关系,犯了就要处罚,就是这么简单。
可这么简单的事,从古自今都很难,就是“人”在作怪。
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韩非子把律法的平等原则一再阐述,如果法失去了平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法不存在了,国家行政体系就会崩塌,君主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
所以从君主地位来讲,法一定要坚持平等原则。
律法的平等原则坚持了,平台的公正就展显出来,社会就会和谐发展。
韩非子认为“疏贱必赏,近爱必诛,则疏贱者不怠,而近爱者不骄也。
红林悟道《韩非子》-主道 第六章:尽才
红林悟道《韩非子》-主道第六章:尽才上一章中韩非子主要讲了“习常”,就是君臣在治国理政时需要遵守的原则与规则,并使这种遵守行为成为常规与习惯,进而形成社会共识。
具体讲就是“君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意思为君臣遵守职责,百官按章办事,君主量才适用。
看似简单的三句却难倒了多少君臣,多少君臣违反了这三句话结果国破人亡。
“习常”也是世间万物的特性,就是按自然法则按部就班的存在并生活着。
习常的结果就是让臣子产生信仰,即使君主不在君位上,但臣子感觉君主就在,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让臣子有了敬畏感。
这样一来就能达到“明君无为于上,君臣竦惧乎下。
”意思为明君在上面无为而治,群臣在下面诚惶诚恐。
对君主的敬畏已经超出了律法的范畴,达到了与“道”一样的自然崇拜与信仰,这是最高的为君之道。
中国古代圣贤也许是最接近“天地”的人,最能悟到自然规律的人,也是最明白生命价值的人,他们也是世间最无私无欲的人。
他们仰望天空看星辰大海,俯视大地看花开花落,将天地的力量与精神化作学问来教化世人,本想让世人和万物与大自然能和谐共生,但结果却是相反,人类与大自然越走越远,这就是圣贤永世存在的原因。
韩非子在讲完“习常”后,再次总结了明君主之道,做一个贤明君主的方法与规律。
第一条“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躬于智;”意思就是使聪明人竭尽思虑,君主据此决断事情,所以君主的智力不会穷尽。
“智者尽其虑”,就是让有智慧的人尽情释放自己的聪明才智,这里的释放是不受约束与限制的,而不受约束与限制的前提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君主要去好恶与旧智。
这里的“君因以断事”是说君主按律法与规章来决断事物,而不是自己的喜好与习性,只有这样君主的智慧才不会穷尽,因为律法与规章是君主聚才而定,是众人的智慧,君主之智在于用才,天下才人不尽,君主的智慧就不尽。
第二条“贤者勑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躬于能;”意思是鼓励贤者发挥才干,君主据此任用他们,所以君主的能力不会穷尽。
红林悟道《韩非子》-主道 第十七章:赏罚
红林悟道《韩非子》-主道第十七章:赏罚上一章中韩非子主要讲了君主如何管理臣子,尤其是务虚与实干。
在韩非子看来,臣子高谈阔论也罢,还是就事论事,这都是虚的一面,毕竟说不能解决问题;而对于臣子的真抓实干,韩非子将其归于实的一面。
应用阴阳相合的原则君主对臣子的虚实进行核对,虚实相符则赏,虚实相背则罚。
君主按臣子的思想与主张,授予职务,按职责要求功效。
如果说的与干的相符,就奖,如不相符就罚。
贤明的君主,就是按这样的方法使臣子说话得当,实事求是,避免务虚,追求实干。
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其实是信用管理与契约精神。
社会发展是各项具体事物推动的,政策只是指引,是方向。
不同阶层之间,不同关系之间,都是靠信用维系着,靠契约精神推动着。
民间生产、商业、生活靠信用,国家的治理也要靠信用。
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也是靠信用。
国家律法就是君主与臣民之间的信用凭证。
上一章中虚实相符则赏就是信用凭证,臣子做到了君主就该赏,臣子做不到君主就该罚。
韩非子接上一章的思想继续讲,并对奖罚的行为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对于赏韩非子是这样认为的“明君之行赏也,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意思是明君行赏,像及时雨那么温润,百姓都能受到他的恩惠。
太极阴阳两鱼永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没有中间地带,说明君主行事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中间地带。
对于给臣子的奖赏要及时,就像春雨一样,不能拖,一拖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信用就会减失。
为什么春雨贵如油,是因为大地万物需要滋润。
及时的奖赏,是君主信用与权威的体现,可以使臣子获得更大的力量。
对于处罚也要及时,甚至是错到罚到,快如闪电。
“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意思是君主行罚,像雷霞那么可怕,就是神圣也不能解脱。
处罚的目的是禁止臣子的愚行,减少损失。
如果臣子违反律法,而君主的处罚迟迟不到,那么犯法者会更加肆无忌惮,旁观者则蠢蠢欲动跟着犯法。
这样一来,国法何在,君威何在?所以韩非子告诫君主赏要及时,如春雨一般,让百姓感到恩惠;罚更要及时,如雷霆一般,就是神圣级的人物也不能解除。
韩非子的思想总结
韩非子的思想总结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政治家,被尊为奇才。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视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一。
他主张法治、强调政治教育,并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为中国的国家建设和政权维稳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韩非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韩非子》中,该书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学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圣经”。
在这部著作中,韩非子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政治理论和思想,其中包括法治思想、秉公治国、权谋智慧等方面。
首先,韩非子主张法治。
他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式,并主张以法律为准则来行使政治权力。
他提出了“法者,上下咸依,公诚褒喜”、“因法者安治之道也”等观点,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和公正性。
他还提出了“法胜则民胜,法存则国存”、“法制国家,国家必安”等重要观点,强调了法治对于国家安定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历史上法制建设的重要参考。
其次,韩非子强调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政治家应该具备一定的政治智慧和道德修养,通过教育来培养合格的政治人才。
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主张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进行政治教育,并将其与法治相结合,以培养出有道德修养、有政治智慧的人才来治理国家。
他强调政治家应具备“明乎政者,审乎计者,信乎道者,达乎变者”的品质,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
这种政治教育的理念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和政治选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韩非子还提出了一系列权谋智慧的思想。
他强调政治家应具备权谋智慧,能够善于运用策略和谋略来维护国家的利益。
他提出了“尽矣尽矣,是君之所以失国时乎”、“时乎不诎尽”等观点,主张政治家应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国家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策略。
他还强调政治家应具备“度”、“权”、“谋”等智慧,善于把握时机、权衡利益、出谋划策,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的权谋智慧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韩非子知识点总结
韩非子知识点总结1. 韩非子的生平韩非子(约前280年—前233年),名鸿,字不说,韩国韩非之后,生于韩国阳翟(今河南禹州市)。
他曾游学于齐国和荆楚之间,拜孟子门下,并与荀子、李斯同为秦国宰相李斯的同门师兄。
韩非子一生致力于政治理论的研究和对社会严肃的批判,对秦朝的建立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2. 韩非子的主要思想韩非子在政治、法律、军事和道德观念等方面有很多重要的思想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法主义思想韩非子认为君王应奉法治国,主张君主以法为中心,依法治国。
他认为,法律应是公正、公平的,而不应该受到人的私心、私欲的影响。
他主张依法行政,不偏袒任何人,不纵容任何人违法乱纪。
(2)权谋政治思想韩非子主张用权谋手段来治理政权。
他认为,政治是权谋的艺术,必须善于运用权谋手段,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讲究策略和手段,认为政治手段的善恶是要看其是否祸福国家、是非积极的。
(3)重军治国思想韩非子提出“兵贵神速”的思想,认为军队的重要性是最大的,只有强大的军队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全和长治久安。
他主张军事思想应与政治思想相结合,强调军事手段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军队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
(4)贵贱有序思想韩非子认为,社会应该有贵贱之分,而且贵贱有序,这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他主张贵族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而平民、奴隶则应该受到限制和约束。
他认为,贵贱之分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3. 韩非子的影响韩非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政治、法律、军事和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思想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合法主义思想、权谋政治思想以及重军治国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皇权制度、政治权力的制约和运用,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形态。
(2)法律观念韩非子的合法主义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法治思想和对公正、公平的重视,影响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推动了法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法律文明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简述并评论韩非子的历史发展观
简述并评论韩非子的历史发展观
韩非子的历史发展观可以概括为“世道不得人心,主道不得卫霸”,他认为世间的道德标准已经变得扭曲,社会秩序混乱,只能通过严厉的法律和强大的军队来维护秩序和统治权威。
韩非子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来自于“人心”,而这些“人心”来源于道德标准。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中,这些道德标准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社会伦理观念严重扭曲。
因此,社会秩序变得混乱,政治动荡不止。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韩非子认为唯一的出路就是强行实施法律来维护秩序。
韩非子认为,国家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法律体系来管理和控制社会秩序。
他强调法律应该公正而有效,只有这样,社会才能保持和谐和稳定,人民生活才能得到保障。
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如罚不当罪、罚不当功、三德同行原则等等。
这些原则和制度,虽然有时候过于严苛,但它们为中国古代法律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
韩非子的历史发展观还强调了“卫霸”和“主道”的概念。
他认为,天下是万民之天下,然而各个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很大,但是卫霸国家对其他国家的侵略很容易导致国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因此,他鼓励国家之间互相尊重,通过互惠互利的方式来发展彼此的关系。
他认为,各个国家应该以和平、公正、互利的方式来共同发展,而不是通过暴力和侵略来追求霸权。
总的来说,韩非子的历史发展观强调了法制、公正和平等的重要性,强调了一个国家、甚至一个社会的大道和正义的价值,这些思想在日后的中国历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韩非子历史发展观在实践中缺少一些具体的实施细节与政策,权衡主义哲学也比较单纯,忽略了国际上的复杂政治态势和复杂政治互动,这也是与当今国际关系不太相符的地方。
韩非子的治国策略
韩非子的治国策略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势也”(《韩非子·人主》)。
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
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佚”,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
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
(《韩非子·心度》)。
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
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对于政治,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
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
(《韩非子·八奸》《韩非子·五蠹》)所谓五蠹,就是指:1、学者(指儒家);2、言谈者(指纵横家);3、带剑者(指游侠);4、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5、商工之民。
《韩非子·主道篇》解说(5·1)
《韩⾮⼦·主道篇》解说(5·1)道 主5·1 道者,万物之始,是⾮之纪也。
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
【解说】1、本篇篇名“主道”,⽆疑是偏正结构,即是“君主之道”的压缩说法(韩⾮的⽼师荀⼦有篇论⽂叫“君道”,意思相同),所以这个“道”字,是由道路义引申出来的“道理”的意思,说具体⼀点,是指办事的基本主张、⾏为的基本原则、处理问题的基本⽅法,等等。
“君主”是与“民众”、“⾂下”相对待的,在韩⾮的著作中,在本篇,则主要是与“⾂下”对⾔,因此,对这个篇名也做翻译的话,可以很恰切地译作“君主对待⾂下的基本原则和⽅法”。
——注意:“原则”和“⽅法”不是两个彼此独⽴、分离的东西,⽽是“⼀⽽⼆”的:你按某些原则办事,就是采⽤了相应的⽅法,你想采⽤某种⽅法,就是遵循某些原则去操作,故⽽可以说:原则是凝固了的⽅法,⽅法是原则的展开与运⽤。
2、本篇最难懂难解的是头⼀句。
我认为,其中的“道”字,和篇名中的“道”字理当同义,即也是指的⼈办事的原则,⽽此句就是要申明这⾥讲的“道”和后⼆者的“异名同指”性;因为:①“道”对“主道”是上位概念(属概念)对下位概念(种概念)的关系,也即⼀般同个别的关系,为了讨论“主道”这个具体的、属于个别的问题,就先⾏讨论它的上位概念“道”,以便⾸先明确它的⼀般性质,这是⾛的从抽象到具体、从⼀般到特殊(个别)的“叙述路线”,是做论说⽂的常规,似乎没有理由认定此⽂不是⾛的这条路。
这样,两个“道”字怎么会不同义呢?②头两句都是对“道”的陈述,“是⾮之纪”明显是指评断是⾮对错的标准(《书·胤征》:“俶扰天纪,遐弃四⽅。
”其中“纪”字就是这⽤法),⽽能够作为标准的东西,换⾔之就是原则。
③下⽂马上说“是以明君守始”(因此明君⼀定“守住”这个“始”),这说明,作者韩⾮⼦已经预定了,这个“始”,也即“道”,是⼈可以“守住”的;既如此,这个“道”不就是指的君主⾏事的最⾼原则吗?韩⾮还会教君主去“守”别的什么东西吗?3、我要指出,在这⾥,引起⿇烦和误解的“祸⾸”,是这句话中的“始”字:历来的注家都把这个“始”字,同《⽼⼦》第⼀章中说的“⽆名天地之始”句联系起来,加之《⽼⼦》中的“⽆”字多被解释为“道”的“别名”,于是就把韩⾮的这句“道者万物之始”,也作所谓的“本体论”的解读,翻译为“道是万物的本源(原)”了(⾃然,反过来,⼜将这句话作为“韩⾮继承了⽼⼦许多思想”这⼀论断的证据)。
韩非子的主张
韩非子: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
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
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
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
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家的思想简略介绍如下: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
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
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
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
积兔于市,过而不顾。
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
”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
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
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红林悟道《韩非子》-主道 第十五章:静退
红林悟道《韩非子》-主道第十五章:静退上一章中韩非子主要讲了“五壅”的结果“五失”。
第一失就总结性的说出五壅的结果“臣闭其主,则主失位”。
后面四失从财政、行政、舆论、组织四个方面阐述了壅与失,第一是“臣制财利,则主失德”,感恩戴德的前提是受之财利,臣子控制了国家的财利,君主无财施惠自然失德。
第二是“臣擅行令,则主失制”,权力的体现在于令行禁止,如果臣子越过君主擅自发令,君主就会失去对国家的控制权。
第三是“臣得行义,则主失明”,臣子私下给人好处,长此以往,受惠之人自然认为臣子有仁义,这样君主就是会失去英明的名声。
第四是“臣得树人,则主失党”,臣子拉帮结派,扶植党羽,慢慢君主就会失去支持与力量。
所以韩非子告诫君主要牢牢把握住君主权力。
韩非子用了大量的篇幅阐述了壅失之患,那么君主具体该怎么做呢?思想的阵地在于不断的巩固与加强,韩非子用不同的言语形式向君主述说着自己的思想与主张,这一次也是一样。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
”意思是君主的原则,以静退为贵。
静,是不争,退是归位。
君主静如道,不与臣争,不与民争,因为天下就是君主的有何可争,争反而将自己与臣民放在了同一个层次,并把自己摆在了臣民的对立面,这与道是相违背的。
退,是君主从事物的前台退到后台,君主不是事物的具体办理者,君主退回到平台搭建者的身份,让臣民走到前台,各尽其能,各办其事。
君主“静退”之后,与道同行,在韩非子看来君主“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意思是不亲自操持事务而知道臣下办事的拙和巧,不亲自考虑事情而知道臣下谋事的福和祸。
因为君主是平台的搭建者与管理者,是国家发展战略与律法规则的制订作,是事物好坏与对错标准的衡量者,自然知道臣子办事的好与坏,臣子谋事的对与错。
君主悟道行事,明白国家与社会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才会知道臣子谋事与办事的好坏对错。
这就好像国家行业标准一样,达标即为对,否则即为错,没有中间说法。
君主与臣民不争,那么臣子就是事物的主体。
韩非子论“道”
韩非子论“道”
韩非子法家思想的源头是老子的《道德经》,他从《道德经》中悟出了“道”的社会价值,把老子的“道”从宇宙、从大自然、从人的内心搬到了社会,摆在国家层面来思考与解决问题。
韩非子对道的解释“道者,万物之始也,是非之纪也。
”意思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是非的准则。
万物之始,这个好理解,就是能量。
但为什么是是非之纪,这里的“是非”不应该是对错,对错是人意识的产物,在道的范畴里没有是非之说。
韩非子在这里将“道”演化了一次,就是法,不但是自然界的法则,还是人世间的律法,只有在法的范畴里才有是非与准则之说,在法内为是,在法外为非。
韩非子解读
韩非子解读韩非子解读韩非是战国末期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著名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且“其学必博”,“以刑名为最下”,但他认为“王者之迹,必在刑名”。
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所谓的“别亲疏,殊贵贱”,也就是主张严格区分公罪和私罪。
韩非主张严刑峻罚,他提倡法治,同时又认为“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所以他也是一个比较有自由主义思想的人,韩非将商鞅的“法治”思想和申不害的“术治”思想进行了综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他们三个被后人称为“荀卿之徒”。
他曾经做过秦国的“国柱”,秦王嬴政的老师。
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为秦国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与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并有”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4。
重要思想具体事例。
对民间舆论的监督,加强统治阶级对舆论的控制,韩非子主张“上赏善而民劝,则禁奸之心易生;上刑奸而民不敢为非,则务农之心易事。
”韩非从哲学上把事物概括为阴阳两类,用来解释世界的运动变化。
他认为,在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事物就是在矛盾的斗争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这种观点在当时是很有见地的,它符合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辩证法思想。
但是他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术治”却是统治者进行欺骗性统治的工具,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
韩非还提出要实行仁政,要“明君贤相”、“法制”,把“赏罚”作为保证。
在政治上,韩非提出要彻底改革当时混乱的政治局面。
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要求建立严密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
韩非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主张“以法为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道
最高领导者执政的基本原理
【引读】
韩非子吸收了道家黄老思想,把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发挥运用于政治,形成“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理论。
有本事的领导自己不动手,却能叫部下忙得不停手;自己不费心,却能叫部下积极动脑筋。
最高领导者切忌认为自己最聪明、最能干,切忌事必躬亲,沉陷于具体事务。
真正聪明的领导者不用自己的聪明而利用别人的聪明,不用自己的力气而调动别人的力气,让别人的眼睛为我去看,让别人的耳朵为我去听,让别人的双脚为我奔走,让别人的双手为我干活,让别人的头脑为我出主意。
领导者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将各种人力物力资源安排在最合适的位置上,用其所长,充分发挥其潜能和效力,然后加强考核、运用赏罚。
这就是法家“君道无为”的秘密。
一守住虚静的“道”
“道”,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是世间曲直是非的标准。
因此,英明君主只要抓住“道”这个根本,就能懂得万事万物的来龙去脉;只要掌握“道”这个标准,就能看清成败兴亡的原因。
“道”是虚的、静的。
但是君主抓住了“道”,就可以凭虚的来控制那实的,凭静的来控制那动的。
让一切名称自发地表达其自身的内涵,让一切事物自发地确定其自身的性质。
不必劳心伤神,只要保持虚静,就可以洞察万物的实情、万事的动静。
臣下发表了意见,话说出来就是“名”;臣下承担了任务,事情做出来就是“形”。
“形”和“名”一对照,君主还需要做什么呢?一切真情都清清楚楚了。
君主不要表现自己的欲望。
君主的欲望一表现出来,臣下就会乔装打扮,投其所好。
君主不要透露自己的意图。
君主的意图一透露,臣下就会曲意逢迎,阿谀奉承。
君主不发表意见,不表示好恶,臣下的真相就会暴露;君主去除陈见,不用脑筋,臣下只好自己费心。
所以,君主虽然聪明,也不要自己动脑筋,要让事情自己各得其所;君主虽然有本事,也不要自己动手,要看臣下各显本领;君主虽然有威力,也不要自己发火,要借助臣下去显威风。
所以,君主不用自己的智慧,才算真聪明;不用自己的本事,才会有大功效;不用自己的威力,才算真强大。
高明的君主潇洒飘逸,好像不在君主的位子上;天马行空,臣下仿佛摸不到他的根底。
高明的君主在上悠然自得,无所事事,而他的群臣在下却谨小慎微,胆战心惊。
高明的君主治国的方法是:让手下的聪明人费尽脑筋,然后借助他们的智慧来决策,所以君主的智慧永远不会用尽;让手下的能干人各显神通,然后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办事,所以君主的能力永远不会不够用。
事情办成了,那是君主的荣耀;事情办砸了,臣下必须承担罪名。
所以君主永远脸上有光,美名远扬。
君主自己虽然没本事,却可以做那些有本事的人的老师;君主自己虽然不聪明,却可以对那些聪明人发号施令。
臣下吃苦出力气,君主坐享其成功,这就是贤明君主祖传的秘诀。
(66-67)
二暗中控制“老虎”,防备“盗贼”
君主之道看不见,君主用道神秘秘。
不动声色不吱声,一举一动看得真。
看到装作没看到,听见装作没听见,晓得装作不晓得。
抓住证据赖不掉,言行对照逃不了。
每个官职只设一人,不许他们相互通气,底下的一切真相就暴露无遗。
君主的言行不露痕迹,臣下就没法揣摩君主的心意。
君主假装糊涂假装无能,臣下的小聪明就不能得逞。
我
的主意先不讲,看你的心思是否跟我往一处想。
手上的大权紧紧握,你们谁也捞不着。
猜我的心思可没门,贪欲邪念不要生。
大权握得不紧,门户关得不严,老虎就要进来作乱;办事留下漏洞,机密泄露出去,盗贼就要趁机行窃。
什么是“老虎”?强人篡夺大权,弑杀君主,底下的人都害怕他,都依附他,这就是老虎。
什么是“盗贼”?小人在君主身旁,专门等待君主的言行露出破绽,然后见机行事,这就是盗贼。
对待强人,要拆散他的帮派,收拾他的同党,关闭他的场所,除掉他的帮凶,这样国家就没有“老虎”了。
对待小人,要大而化之,让他猜不着、吃不准、摸不透,同时对他从严要求,按照法度严加考核,一有过错严惩不贷,这样国家就没有“盗贼”了。
如果出现如下五种情况,君主就是被大臣给蒙骗了:其一,臣下封闭消息,君主信息不灵;其二,臣下控制了财务大权;其三,臣下不请示君主擅自发号施令;其四,臣下擅自以小恩小惠收买人心;其五,臣下擅自提拔部属。
君主消息不灵,就失去了自己的核心地位;臣下控制财务,君主就得不到好处;臣下擅自发号施令,君主就失去了控制权;臣下收买人心,君主就显示不出自己的英明;臣下擅自提拔干部,君主手下就没有自己信得过靠得住的人。
所以,上面提到的这几个方面的大权,都必须由君主独自掌握,决不可以让大臣操在手里。
(74-75)
三事先立下文字,事后一一兑现
人主的治国之道,讲究以静制动,讲究以退为进。
“静”与“退”是治国的好宝贝。
所谓“静”,就是自己不动手,却控制一切动手的人,并且知道谁的手巧,谁的手笨。
所谓“退”,就是自己总是退在后面,不出主意不动脑筋,但却能使别人动脑筋想办法,并且能知道谁的办法有利,谁的办法有害。
君主有时不说话,也能对下属给予回答;有时不用文字约定,也能对下属的行为加以鞭策。
如果说了话,立了文字,那就更好办了:有聘约的对照聘约,有合同的对照合同;职责履行得如何,任务完成得如何,有功还是有过,该赏还是该罚,就都清清楚楚了。
所以,君主雇用人才,先让他陈述自己的才能并立下文字,根据他陈述的情况把事情交给他做,事情做出来就考核其功效。
功效达到事情的要求,符合他自己事前的承诺,那就给予奖赏。
否则就要惩罚。
这样,在贤明的君主面前,那些所谓人才,就不敢吹大牛、夸大口啦!
英明君主的奖赏,公平正确好像天上下的及时雨,老百姓都从中得到好处。
英明君主的惩罚,威严决断好像天公大发雷霆,就连鬼神也救不了。
英明君主的赏,都不是随便发的;英明君主的罚,都是不可更改的。
不分功劳大小随便乱赏,埋头苦干的功臣就没有积极性了;做出了惩罚的决定又随意更改,狡猾的奸臣就更容易为非作歹了。
如果确实有大功,尽管此人地位比较低,与我关系比较疏远,也一定要重赏。
如果确实有大过,即使此人地位比较高,与我有亲密的关系,也一定要重罚。
这样,那些平时与君主关系比较疏远的人,也就不至于消极怠工了;那些与君主关系比较亲近的人,也就不敢骄横跋扈了。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