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防治-医学资料

合集下载

PCI术后预防再狭窄及护理

PCI术后预防再狭窄及护理

PCI术后预防再狭窄及护理医学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方面一般有药物治疗、介入支架治疗、传统外科治疗等,相对其他治疗形式,介入支架治疗不仅治疗效果好,最重要的是对人体几乎没有创伤。

支架植入术是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达到即刻再灌注效果的最新进展。

介入支架植入术在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减少靶血管重建术方面优于直接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和仅在夹层急性闭塞或濒临闭塞时紧急植入支架。

故支架植入术可较广泛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机械性再灌注。

支架植入术是通过导引导管,把一个或多个由金属制成的支架放入有狭窄病变的冠脉部位,支架是仅仅套在球囊上的当到达狭窄部位后给球囊加压,球囊被扩大把支架撑开,使病变部位血管管腔扩大,血流增加的介入手术。

支架植入后如果半年左右不发生再狭窄,这个部位基本上不会再发生狭窄。

但是,也不是等于这个部位就永远不会再出问题。

如果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不去除,还有可能再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比如继续吸烟、酗酒、不运动、不良饮食习惯、高血压控制不理想、血脂增高、糖尿病得不到良好控制,都会导致新的动脉硬化产生,因此要永保心脏健康,不是依据支架,而是依据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有效控制导致冠心病的相关疾病的危险因素。

既要医师的努力又需患者及家属乃至整个社会的配合行动。

心脏血管支架手术后,第一年是关键,防再次发生慢性狭窄除支架本身外,需要预防冠状动脉其他部位的狭窄出问题,所以支架术后一定要长期预防。

一、预防复发即二级护理,主要包括血脂异常的处理、戒烟、药物长期口服(B受体阻滞剂、阿斯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可总结为5个方面:1抗血小板凝集、抗心绞痛。

2预防新律失常减轻心脏负担,控制好血压。

3控制血脂水平、戒烟。

4控制饮食,治疗糖尿病。

5普及冠心病相关医学知识的教育,鼓励有计划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等。

二、支架后要定期复查毫无疑问,植入支架也不是万事大吉,还要配合医生进行随访,最好是根据医嘱去做。

有些患者怕麻烦,出院时带好几个月的药,几个月看一次医生,这样容易忽视病情,出现麻痹大意的思想,因为支架植入后最大问题就是半年左右的再狭窄。

最新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防治ppt课件

最新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防治ppt课件
可分别用二个支架,保留正常段 长病变植入多个支架,前后支架必须重
叠,但避免支架间重叠过多
治疗相关因素
Kuntz等研究: 比较球囊扩长术、激光血管成形术、支架
植入术、斑块消蚀技术等治疗方法的再狭 窄率, 发现一些新的介入治疗技术的晚期管腔丧 失程度高于单纯球囊扩张术 但由于其可以获得较大的即刻管腔直径, 故再狭窄率仍然低于单纯球囊扩张术。
的再狭窄情况,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病变长度:
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病变的长度 与术后的再狭窄率具有相关性
病变或置入的支架长度超过15mm时,术 后的再狭窄率将增加
尤其是在血管直径较小(例如血管直径在 2.5-2.6mm以下时)的长节段病变再狭窄率 更高。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再狭窄病变:
再狭窄病理发展过程
④基质大量形成期:在介入性治疗后1-2周, 即开始有基质的形成,在3个月后达高峰,约 可持续1年以上
⑤血管再塑期:血管的“再塑” 。主要指血 管壁细胞,尤其是中层VSMC的内膜下迁移、 增生、肥大、细胞外基质聚积和纤维化、细 胞的重排, 壁腔比例和几何形状的改变
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机制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血管直径:
STRESS和BENESTENT 研究 血管直径在3.0mm以上者球囊扩张术后的再
狭窄率明显低于小于3.0mm的血管; 单纯支架治疗组中血管直径在2.6-3.4mm者
再狭窄率低。 血管直径小于2.6mm时任何介入治疗器械的
再狭窄率都非常高。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与单纯球囊扩张不完全相同
①.新生内膜的过度增殖,是支架术后再狭 窄的主要原因
②.血栓形成:支架置入后血栓形成的机率 及严重程度与支架内再狭窄紧密相关

冠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之中医药防治_伊桐凝

冠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之中医药防治_伊桐凝

142第13卷 第6期 2011 年 6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3 No. 6 Jun .,2011冠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之中医药防治伊桐凝,刘会武,指导:张静生(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摘 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又一重要手段,然而介入后再狭窄问题始终困扰着医学界,成为当前医学界难题之一。

张静生教授根据传统中医理论,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PCI 术后再狭窄的形成主要涉及心、脾、肾三脏。

病位在心,以气阴两虚为本,气滞、血瘀、痰浊为标。

因此,治则以益气养阴为主,兼顾活血化瘀、祛痰、行气,并要注重防治结合,防在治先,顾护脾胃,调理情志。

临床实践证实,此法在PCI 术后再狭窄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PCI 术后再狭窄;冠心病;中医药治疗;辨证论治;临床经验中图分类号:R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6- 0142- 02收稿日期:2010-12-21作者简介:伊桐凝(1979-),女,辽宁沈阳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继药物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c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之外冠心病治疗的又一重要手段,对于患有冠心病而免于外科血管重建的病人来讲无疑是一项革命性的治疗措施,然而介入后再狭窄问题始终困扰着医学界,成为当前医学界难题之一。

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博士生导师张静生教授,根据传统中医理论,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运用中医药辨证调治介入治疗后患者,效果显著。

1 病因病机张静生教授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PCI 术后再狭窄的形成主要涉及心、脾、肾三脏。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发多处狭窄怎么办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发多处狭窄怎么办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发多处狭窄怎么办冠脉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常见的心脏血管手术,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狭窄。

然而,有时候在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再发多处狭窄的情况。

这种情况对患者的健康可能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发多处狭窄的处理方法。

冠脉支架植入术是一种通过介入手术将金属支架置于冠状动脉中,以恢复其正常的血液供应。

这种手术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的情况下进行的,可以改善心肌供血不足引起的心绞痛症状,并减少心肌梗塞的风险。

尽管冠脉支架植入术可以有效治疗冠状动脉狭窄,但是有时候患者在手术后可能会出现再发多处狭窄的情况。

冠脉支架再狭窄(restenosis)是指冠状动脉在植入支架后再次狭窄的现象。

这可能是由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炎症反应引起的。

再狭窄可能导致血液供应的进一步减少,加重心肌缺血的程度。

当患者出现再发多处狭窄的情况时,首先需要进行心脏血管造影检查,以确定具体的病变部位和程度。

根据检查结果,医生可以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

对于较轻的再狭窄,药物治疗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一些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以帮助预防血栓形成,减少心肌缺血的风险。

此外,还可以使用扩张血管的药物,如硝酸酯类药物和钙通道阻滞剂,来帮助改善血液供应。

对于较严重的再狭窄,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手术来重新扩张冠状动脉。

此时,可以选择经导管再次植入支架,或者使用球囊扩张来恢复血管的通畅。

另外,还可以考虑进行冠脉旁路移植手术,将体内其他血管连接到冠状动脉上,以绕过狭窄部位,确保血液供应。

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再次植入支架可能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考虑是否进行冠脉搭桥手术。

这种手术是切取患者自身的静脉或动脉,然后将其接在冠状动脉上,绕过狭窄部位,实现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

当然,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发多处狭窄的预防也非常重要。

在手术后,患者需要严格控制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风险因素。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的药物防治进展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的药物防治进展

明塞来 昔 布可 以抑 制 R 。 S
1 . 抗 菌 素 4
剂 他 汀类 药 物具 有 抗 炎 作 用 , 以抑 制 V MC的迁 可 S
移 和增 殖 , 导 细 胞 凋 亡 , 少新 生 内膜 的细 胞 数 , 诱 减
Aes d等 应 用 乙酰 螺旋 霉 素 治 疗裸 金 属 支 lki i a
要 长期 的两联 抗 血小 板治 疗 , 额外 花 费很 低 口。 ] 1 选择 性环 氧化 酶 一 抑 制剂 . 3 2

管 再 狭 窄 (etns , S严 重 影 响 了 P I rs oi R ) e s C 的远 期 疗
效 。 目前认 为 P I C 后发 生 R 可能与局部或全 身的 S
炎 症 、 管 内皮 损 伤 、 血 血小 板 黏 附 和 聚集 、 管平 滑 血
肌 细 胞 v sua ohmucecl, S ac l s t sl e V MC) 转 化 、 r mo l 的 迁 移 、 殖 及 细 胞 外基 质 (xrcl lr ar , C 增 et e ua m tx E M) a l i 合 成 和沉 积 、 血管 内膜 过 度增 生 和 新 生 内膜 的形 成 等 有 关 n。本 文 对 近 年来 应 用 药 物 防 治 R S的研 究
B S M 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 : 第一组每天给
予 1 0m 阿 司 匹 林 加 7 氯 吡格 雷 治 疗 , 二 组 0 g 5mg 第
接 受 阿 司 匹林 加 氯 吡 格 雷 加 乙 酰 螺 旋 霉 素 治 疗 ,
P I 6 月 和 1 时进 行 两次 冠 状 动 脉造 影 , 一 C后 个 年 第
研 究 发 现 , 汀 类 药 物 组 与 对 照 组 相 比 有 较 低 的 他

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治疗进展

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治疗进展

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治疗进展【摘要】支架内再狭窄是冠脉介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机制复杂多样。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心电图和影像学检查。

药物治疗在支架内再狭窄中起到一定作用,但介入治疗是主要手段。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在支架内再狭窄中取得了巨大进展,包括球囊扩张、旋切刀和激光等新技术的应用。

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治疗的前景看好,但仍需开展更多研究以改进治疗效果。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优化药物治疗策略、探索新的介入治疗技术,并加强对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长期随访和管理。

【关键词】冠脉介入术、支架、再狭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方法、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新技术、前景展望、研究方向建议1. 引言1.1 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治疗进展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是一种常见并且复杂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随着冠脉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支架植入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然而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依然较高。

针对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进展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

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进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两大方面。

在药物治疗方面,各种抗血小板药物、抗增殖药物以及导管内给药等方法被广泛应用,有效控制支架内再狭窄的进展。

而在介入治疗方面,球囊扩张术、再支架植入、切割球囊、旋切刀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再狭窄病变的治疗成功率。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治疗的前景将会更加明朗。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的研究仍需加强,特别是在新技术的应用和疗效评估方面,为进一步提高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效果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指导。

2. 正文2.1 支架内再狭窄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支架内再狭窄是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括血管内皮损伤、血栓形成和血管炎症等因素。

支架内再狭窄的病因主要可以分为机械性和生物学性因素两大类。

机械性因素包括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移位、支架弹力失效等,这些因素可以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的形成。

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体会

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体会
135—137.
【2】宋凤丽 ,懂晓云 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 志 ,2005.2(1):56—58. [313 ̄成义 ,杨 金荣 ,等.再 发脑出血的临床特征 与24(3):82~83 [4】穆建敏 ,冷亦煊 再 发脑出m的临床研究 I J1l实用经神疾病杂志 ,2005,8(3):
急性冠脉综 合征 (ACS)是一组 由急性 心肌 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 征 ,包括急性 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 痛(UA),ACS发病机制 还不十分清楚 ,多数认为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不稳定斑 块 ,在炎 症刺激等因素 的下致出血或斑块 纤维帽破裂 引起管腔阻 塞 ,或者由于冠状动脉痉挛而引发 的急性心肌缺血[21。冠脉介入术对 治疗冠脉狭窄 、心 肌缺血 的即刻 临床疗效 比较 满意 ,但术后再 狭窄 发生率高达 30%~50% ,药物涂层支架是近年来使用 的介入 材料14]。 2007年 3月~2008年 3月我科 对冠心病行 冠脉介入术 患者采用支 架及药物进行治疗 ,现将再狭窄防治体会总结如下。 1临 床 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 2007年 3月~2008年 3月收治的 180例冠 心病患者 ,男 9O例,女 9O例 ,年龄 46~65岁 ,平均年龄(55.2±6 7)岁 , 病程 2—14年。分为 3组 :普通支架组(A组 )、药物涂层支架组 (B组 ) 和药物涂层支架联合普罗布考组 (C组 ),每组 6O例。A组急性 心肌 梗死 27例 、不稳定 型心绞痛 l8例 、稳定 型心绞痛 l5例 ;B组急性 心 肌梗死 26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19例 、稳定型心绞痛 l5例 ;C组急性 心 肌 梗 死 25例 、不 稳 定 型心 绞 痛 2O例 、稳 定 型 心 绞 痛 15例 。三 组 患 者 的年龄 、性别 、病程及所患疾病均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 比性。 1.2治疗 A组 :术前 30分钟口服 阿司匹林 0.3g,噻氯匹定 500rag,用 短于病变 的 2.0~2.5mmx9~20mm球囊预扩张 ,放人裸支架。B组 :术 煎准鱼圃 组 塞 登 匿 14~18arm,扩张时间 4-8秒 ,紫杉醇涂 收稿 日期 :2010—05—04

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脏供血不足,容易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

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有时术后会出现再狭窄的问题,这给患者的康复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近年来,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下面将详细介绍相关内容。

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技术及进展冠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在体内进行的心血管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病情紧急的患者。

常见的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及血管成形术等。

这些治疗方法通过扩张狭窄的动脉或支撑血管壁,恢复心脏的正常供血,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并改善心脏功能。

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在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释放支架的广泛应用:药物释放支架是一种在支架表面涂覆药物的新型支架,可以释放药物来抑制血管再狭窄的发生。

相比于普通的金属支架,药物释放支架在降低再狭窄率和减少术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方面效果更好。

2. 三维血管成形技术的进步:传统的血管成形术是在二维血管造影图像下进行的,定位精度有限。

而三维血管成形技术可以利用CT或MRI等影像学技术,实现对血管的全方位观察,有助于术中指导和术后评估,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包括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MICS-CABG)等,相较于传统手术更为温和,术后恢复较快,对于高龄患者和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更为适用。

这些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冠心病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应用更加广泛,并为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率提供了有力支持。

尽管冠心病介入治疗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术后再狭窄仍然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术后康复和预后。

再狭窄的发生机制复杂,包括内膜再增生、血栓形成、支架移位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再狭窄防治.

再狭窄防治.


病变及血管相关因素


病变部位
LAD为高再狭窄率的冠状动脉,当位于, 血管直径较小的LAD病变,术后随访的再 狭窄率更高 LAD为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 大隐静脉桥再狭窄率(50-70%)明显高 于自身冠状动脉,尤为近端吻合口及体部 开口部病变及分叉部病变


病变及血管相关因素


治疗前靶血管狭窄程度

技术相关因素
残余狭窄是术后再狭窄的重要预测
因素之一

M-HEART研究结果显示: 残余狭窄>21%,再狭窄率 45-50% 残余狭窄<21%,再狭窄率 30%
技术相关因素
多个冠状动脉支架 研究显示: 冠脉内置入多个支架可增加再狭窄 的发生率,无论相连的支架是否重叠, 它们的内膜增生、晚期管腔丧失和再 狭窄都相似 置入的支架越多,再狭窄率越高

球囊大小、性能、充盈压的高低


球囊扩张次数和扩张时间
球囊加压和减压方式
技术相关因素


治疗后即刻所获得的管腔直径越大,晚期 的再狭窄率越低 术后冠脉内超声检测的血管横断面积是再 狭窄的重要预测指标
Mintz等对360个病变进行临床、冠状动脉造影 及冠脉内超声随访研究证实,冠脉内超声的血管 横截面狭窄程度是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
术前靶血管狭窄越严重( MLD越小), 术后的再狭窄率越高 Hirshfeld等研究显示: 狭窄程度< 75%时,再狭窄率为25% 狭窄程度> 82%时,再狭窄率为50%



病变及血管相关因素
病变特征
成角病变、开口病变
弥漫病变、钙化病变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再狭窄率高(50%左右),再闭塞率高,而

冠心病介入手术后的再狭窄预防策略

冠心病介入手术后的再狭窄预防策略

冠心病介入手术后的再狭窄预防策略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导致血流供应不足心肌的疾病。

介入手术是治疗冠心病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但在手术后,再狭窄是患者及医生都关注的问题。

因此,合理有效地预防再狭窄对于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冠心病介入手术后的再狭窄预防策略。

一、药物治疗(1)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风险,从而预防再狭窄的发生。

(2)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并减少斑块形成和进展,从而减少再狭窄的风险。

(3)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率和血压,并且有助于减轻心脏的负荷,预防再狭窄的发生。

二、生活方式的改变(1)戒烟:吸烟是诱发冠心病和再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有助于提高血液循环,减少斑块形成。

(2)健康饮食:主要包括低盐、低脂肪、高纤维和富含水果和蔬菜的饮食习惯。

这些饮食习惯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再狭窄的发生。

(3)适度锻炼:合理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和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荷,并且有利于预防再狭窄。

三、定期随访定期随访是追踪患者康复情况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手段。

在随访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各种检查手段评估血管再变性和斑块形成情况,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治疗。

定期随访也有助于患者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四、支架选择和部署技术冠心病介入手术中,支架选择和部署技术对预防再狭窄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支架的选择上,随着技术的进步,药物洗脱支架相比传统金属支架具有更低的再狭窄率。

而在部署技术上,正确的操作可以减少血管损伤和血栓形成,降低再狭窄风险。

五、注意并发症治疗介入手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血管损伤、血栓形成等。

对于这些并发症,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可以减少其对冠脉血流通畅度和再狭窄发生概率的影响。

六、心理支持冠心病患者常常面临压力和焦虑情绪。

优质的心理支持有助于缓解焦虑,提高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并促进康复过程。

PCI术后再狭窄病变机制和防治

PCI术后再狭窄病变机制和防治

PCI术后再狭窄病变机制和防治前言随着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冠心病的临床治疗越来越普遍,并且PCI术可以明显挽救冠心病患者的生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但不可忽略的是,由于异物植入血管内,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容易出现支架内再狭窄[1]。

本期主要介绍PCI术后出现再狭窄的机制以及如何有效预防再狭窄的发生。

再狭窄的定义支架再狭窄(ISR):是指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支架血管狭窄≥50%,在支架边缘外5mm之内的新的增生性病变一般也考虑为支架相关的再狭窄病变,参照血管为支架远端正常血管[2]。

再狭窄的机制1.血管内皮损伤尽管PCI手术方式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充足的改进,但PCI的微创操作(血管壁的牵拉损伤,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对血管的机械性挤压、撕裂)难以避免的会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内皮损伤后会通过如下机制引起再狭窄的发生[3]:①分泌血小板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DGF)等细胞因子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过度增生;②内皮机械性损伤,造成血液中一氧化氮、前列环素等炎性介质的分泌,促使血小板聚集;③异物植入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内膜下基质暴露,激活凝血系统,形成血栓造成狭窄[4]。

2.内皮祖细胞增殖迁移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从而覆盖支架形成保护屏障,可有效降低血管内再狭窄。

但实际上,由于许多PCI术后的患者均存在一些基础病变,如高血压、糖尿病或血脂异常,致使内皮祖细胞动员数量减少,而SMC增殖能力反而增强,导致内皮只能部分修复[5]。

3.SMC增殖、迁移和表型转换正常情况下,血管SMC位于中膜,主要合成细胞外基质、蛋白酶等。

血管损伤后,由于炎症反应的发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分泌增多,降解包裹SMC的细胞外基质,使得血管SMC开始增殖并能够逐渐从中膜向内膜移动,并发生表型转换,由收缩型转变为分泌型,分泌胶原成分,是发生PCI术后再狭窄的最重要的因素[6]。

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一类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是介入治疗,通过介入手术来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恢复正常的血液流通,减轻心绞痛症状并预防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技术和设备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更新,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冠心病介入治疗通常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进行。

PCI是一种无创的介入手术,通过在冠状动脉狭窄处放置支架,扩张狭窄部分,恢复血液流通。

而CABG则是一种开放手术,通过移植冠状动脉旁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

这些手术在冠心病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是一个常见的并发症。

术后再狭窄可以发生在手术部位支架内或周围的冠状动脉中,导致血液流动受阻,心绞痛症状再次出现。

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在不同研究中有所不同,通常在10%至20%之间。

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支架类型、术后服药情况、患者年龄和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等。

针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的问题,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采用药物治疗,如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和再狭窄。

另一种方法是采用支架内释放药物的方式(药物洗脱支架),通过在支架上涂覆药物来减少术后再狭窄的风险。

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除了药物治疗和新型支架的研究,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的预防和治疗还有其他潜在的研究方向。

刺激冠状动脉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通过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修复,促进冠状动脉血管的重建和再生。

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有望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方法。

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研究目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如何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降低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并且寻找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进一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背景冠心病介入治疗是通过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来扩张狭窄的冠脉,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缓解心绞痛症状,促进心肌功能的恢复。

常见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等。

这些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冠心病介入治疗并非没有问题。

术后再狭窄是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常常会出现术后冠状动脉再次狭窄的情况。

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会影响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患者的复发风险。

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对于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术后再狭窄的临床问题术后再狭窄是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风险。

术后再狭窄可能会导致心肌缺血、心绞痛等症状的加重,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术后再狭窄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再次接受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的风险,增加医疗费用的支出等问题。

如何有效预防和处理术后再狭窄成为了临床工作者和患者关注的焦点。

当前,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预防和处理方法也尚未统一。

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术后再狭窄的临床问题上仍然有许多研究值得深入探讨,为进一步完善冠心病介入治疗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指导。

2. 正文2.1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方法药物治疗是通过给患者口服药物来减轻冠心病的症状和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负性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如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抗心绞痛药物如硝酸酯类药物和硝苯地平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冠心病的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并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在冠状动脉内进行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在冠状动脉狭窄处植入支架,保持冠脉通畅,改善血流;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则是通过气囊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通量。

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冠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其主要采用冠脉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等技术对冠状动脉狭窄部位进行修复,以恢复血流通畅,改善心脏功能。

但是,冠心病介入治疗并不完美,因为术后再狭窄或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风险仍然存在。

本文将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目前,冠心病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冠脉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

冠脉成形术最初是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临床应用,其通过使用气囊膨胀,以机械性压迫的方式对冠状动脉进行修复,恢复血流通畅。

而支架置入术则是在冠脉成形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94年,第一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成功进行。

支架置入术不仅可以更好地修复血管内膜,恢复血流通畅,还可以防止动脉再狭窄。

目前,冠状动脉支架主要分为裸金属支架和药物洗脱支架。

药物洗脱支架相对于裸金属支架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更有效的抗再狭窄效果。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对于缓解冠状动脉狭窄所造成的心绞痛,恢复心脏功能具有显著的疗效。

一般来说,介入治疗后患者的不适症状都会得到显著缓解,且心肌梗死和心脏相关的死亡率也明显下降。

同时,由于介入治疗是微创治疗,相比于开胸手术更加安全,创伤更小,康复期也更短。

而对于术后再狭窄的情况,目前的治疗方法有支架再扩张术、药物治疗和冠脉搭桥术等,选择不同的方法需要考虑病情的严重程度、病人年龄和合并症等多种因素。

三、支架再狭窄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支架再狭窄是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在10%左右。

支架再狭窄是造成介入治疗效果不佳和术后心绞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支架再狭窄的形成原因复杂,可能与支架内血栓、局部炎性反应、血管内皮损伤和基础冠状动脉病变等多种因素有关。

1. 术前评估和选择:对于有支架再狭窄风险的患者应该谨慎选择冠心病介入治疗,而是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2. 术中完善操作:医生应该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手术,避免手术过程中的误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单纯球囊扩张不完全相同
①.新生内膜的过度增殖,是支架术后再狭 窄的主要原因
②.血栓形成:支架置入后血栓形成的机率 及严重程度与支架内再狭窄紧密相关
③.其他因素,如炎症、金属支架造成的动 脉损伤及内膜过度增殖
பைடு நூலகம்介入医生必须: 对患者临床评估 对血管病变作分析 合理选择器材 最佳手术方式方法 正确的术后处理
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防治
介入治疗再狭窄机制
再狭窄仍然是尚未解决的临床问题 支架的广泛应用,再狭窄率也由单纯球囊
扩张的30%-50%降至20%-30% 药物涂层支架的临床应用使再狭窄率有了
更明显的降低 <10%
再狭窄的判断标准
管腔直径较术后即刻减少≥20%; 管腔直径较术后即刻减少≥30%; 管腔狭窄程度≥70%; 管腔面积狭窄程度≥85%; 管腔面积较术后即刻减少程度≥1mm2; 最小管腔直径较术后即刻减少程度≥0.72mm; 最小管腔直径较术后即刻减少程度≥0.5mm; 术后即刻残余狭窄<50%,而在随访时增加到≥50%; 术后即刻残余狭窄<50%,而在随访时增加到≥70%; 血管成形术所获得的管腔直径丢失≥50%; 随访时管腔狭窄程度≥50%(血管直径)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血管直径:
STRESS和BENESTENT 研究 血管直径在3.0mm以上者球囊扩张术后的再
狭窄率明显低于小于3.0mm的血管; 单纯支架治疗组中血管直径在2.6-3.4mm者
再狭窄率低。 血管直径小于2.6mm时任何介入治疗器械的
再狭窄率都非常高。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合理选择器材,最佳手术方式
支架应用 非危险病变,提倡直接支架术 必须进行预扩张的病变: 左主干病变 严重钙化病变 成角、迂曲病变 弥漫性、长病变 远端具有良好侧支供血的慢性病变 应用药物洗脱支架(EDS)
合理选择器材,最佳手术方式
支架应用——普通支架(BMS)
再狭窄病理发展过程
④基质大量形成期:在介入性治疗后1-2周, 即开始有基质的形成,在3个月后达高峰,约 可持续1年以上
⑤血管再塑期:血管的“再塑” 。主要指血 管壁细胞,尤其是中层VSMC的内膜下迁移、 增生、肥大、细胞外基质聚积和纤维化、细 胞的重排, 壁腔比例和几何形状的改变
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机制
再狭窄的判断标准
冠状动脉造影的再狭窄诊断标 准
人们广泛接受的还是靶病变狭 窄程度在随访时超过管腔直径 的50%。
再狭窄病理发展过程
五个阶段:
① 血栓形成期:血栓形成期发生于血管成 形术后的1-12小时之内
②炎症期:炎症期发生在PTCA术后即刻, 约可持续7天左右
③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期 血管成形术后 24-72小时血管平滑肌细胞即开始增殖,7-14 天达高峰,约可持续1-2个月
合理选择器材,最佳手术方式
治疗相关因素
术后冠脉内超声检测的血管横断面积是再 狭窄的重要预测指标
Mintz等研究:对360个病变进行临床、冠状 动脉造影及冠脉内超声随访证实,冠脉内 超声的血管横截面狭窄程度是再狭窄的独 立预测因素。
合理选择器材,最佳手术方式
治疗相关因素
冠脉介入术后的残余狭窄程度是再 狭窄的重要预测因素
提倡直接支架术
优点:损伤血管内皮少

血管撕裂、夹层发生率低

操作时间短
使用:尽量覆盖病变全程

选择金属面薄,

支架直径/血管直径=1:1

合理扩张压力(10-12 atm)
再狭窄病变:
再狭窄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较高,并发 症率低
再次再狭窄率较高,达到25-50%。
合理选择器材,最佳手术方式
治疗相关因素 介入治疗后即刻所获得的管腔直径越大,
晚期的再狭窄率越低 冠状动脉支架的置入使患者获得了较大的
管腔,在随访时仍能维持较大的血管内径, 改善了远期预后。
M-HEART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术后的残余 狭窄超过21%,则再狭窄率将明显上升可高 达45-50%;而残余狭窄小于21%者,再狭 窄率则在30%左右
合理选择器材,最佳手术方式
减少血管损伤 保护血管内皮 导引导丝 球囊长度、直径 扩张范围,确定病变范围,避免损伤
正常血管 球囊扩张压力
病变部位:
左前降支(LAD)为高再狭窄率的冠状动 脉分支,当病变位于LAD,血管直径又较 小时,随访期间的再狭窄率更高,即LAD 为在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
大隐静脉桥的再狭窄率(50-70)明显高 于自身冠状动脉,尤其是近端吻合口及体 部。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病变部位:
冠状动脉开口处病变、血管分叉处病 变不仅即刻效果相对较差,其远期疗 效也差,即再狭窄率较高。
的再狭窄情况,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病变长度:
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病变的长度 与术后的再狭窄率具有相关性
病变或置入的支架长度超过15mm时,术 后的再狭窄率将增加
尤其是在血管直径较小(例如血管直径在 2.5-2.6mm以下时)的长节段病变再狭窄率 更高。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介入前的血管狭窄程度
MLD越小,术后的再狭窄率越高 Hirshfeld等的研究显示, 狭窄程度<75%时,再狭窄率为25% 狭窄程度>82%时,再狭窄率为50%左右。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与血管开口处病变相似 即刻成功率低(50-75%), 再狭窄率高(50%左右), 再闭塞率高 患者的症状常常不能准确的反映冠状动脉
患者临床评估
患者相关因素: 性别、年龄、民族、生活习性、病程、
原发病、心功能、治疗模式、经济状况、 并发症 主要相关因素:
性别、生活习性(吸烟)、病程(慢性、 急性)
并发症: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血管直径:
Serruys等对3072个患者3736个病变 球囊扩张术后的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研 究证实血管直径、术后即刻的最小管 腔直径(MLD)与术后再狭窄明显相 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