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隐语文学溯源论
汉魏六朝文学目录的演变
汉魏六朝文学目录的演变古代文学中的连珠体肇兴于汉,陆机则完善了连珠体的体式,发展为连珠体“理要”的正格;南朝时由于当时文学风尚的影响,连珠体的写作呈现个性化与抒情化的特征,形成了多样化的“别格”。
也就是说,连珠体的发展正好与汉魏六朝时期整个文学与文化的演变发展密切相关,故由连珠而论汉魏六朝文学,可以见微知著。
隋唐及其后的连珠体无论在体制还是成就上都并没有超出六朝时期,又可见连珠体在汉魏六朝时期的独特性。
目录之学,在我国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国家藏书,撰成《七略》,奠定了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基础。
自此以后,历朝历代又相继出现多种撰著和著名的目录学家。
但随着西方目录学的引进,中国传统目录学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地位,而代之以书目情报服务、书目控制论或文献控制论。
如今人们在探讨现代文化环境下的中国古籍整理工作时,不得不再次将理性和思辨的目光转向中国古典目录学,因为中国古典目录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丰硕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中国古典目录学研究体系的博大精深和期间涌现出的杰出目录学家们的惊人成就不得不让后来者折服,今天它仍然是我们宝贵的思想财富。
1989年,有人将中国目录学传统概括为强调学术价值、重视教育作用、注意理论研究、忽略情报职能4个方面,但这更像是在概括古典目录学的特点,而不是在表述一般意义上的目录学传统。
对中国目录学传统的语焉不详或详而不类,使我们认为对它有进行重新探讨的必要。
目录学的历史相当悠久,汉魏六朝时期关于目录的编撰和目录的研究就形成了一门学问,当时称之为“流略”之学。
唐宋时期,随着书目工作实践的发展,开始了比较系统的目录学理论研究,《隋书.经籍志序》、《古今书录序》和《通志校雠略》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目录学理论著作,反映了唐宋目录学的理论水平。
“目录之学”一词在北宋文献中的出现,说明这门学科已为当时的学者们所重视,并在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影响。
汉魏六朝文体辨析的学术渊源(一)
汉魏六朝文体辨析的学术渊源(一)【内容提要】文体辨析是汉魏六朝文学批评的基本前提,而其学术渊源则来自《七略》和《汉书·艺文志》。
二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思想,对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史学乃至佛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此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和佛学家无不在这一学术思想指导下工作,并因此构成了本时期主要的学术背景。
在这个背景中开展的文学创作和批评(包括总集编纂),都鲜明地带有追溯源流的特征。
它不仅使文体辨析更趋细致、周密,而且各文体源流有自,对纠正当时写作体例混乱、文本不明等时风末弊,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文体辨析文学批评学术渊源一汉魏六朝是各种文章体裁产生和发展的最兴盛时期。
自秦汉王朝建立以来,社会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适应着新王朝统治的需要,各种新的政治制度和措施都逐渐建设起来,而服务于这种制度和措施的各应用文体,也相应地产生或发展变化;同时社会成员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社会关系具有了新的内容,各种不同的往来、不同的事件产生了不同的文字表达的要求,因此这一时期是应用文体大备的时期。
由于文体的迅速增繁,各文体间的界限在发生之初往往有混淆,尤其一些相近的文体,它的施用对象、写作风格等都亟需作出规定,所以文体辨析是这一时期作家、批评家最关注的问题。
综观汉魏六朝的文学批评,我们发现文体辨析其实是批评家讨论写作、评骘作家作品的基本前提。
〔注解:参见拙作《论汉魏六朝文体辨析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文学遗产》1996年第6期。
〕因此讨论文体辨析的学术渊源,对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是非常重要的。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第三课说:“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
汉魏之际,文家承其体式,故辨别文体,其说不淆。
”文体辨析是在汉末以后广泛展开的,但其学术渊源,却可追溯至刘向《别录》、刘歆《七略》与班固《汉书·艺文志》。
向、歆父子整理图书,奏其《别录》、《七略》,开中国目录学之先,然其工作的意义却并不仅在目录一门。
汉魏六朝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
汉魏六朝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汉魏六朝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
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体论与文体
观念的演变的重要时期。
汉魏六朝时期,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体论的发展。
汉魏六朝时期,文体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阶段是汉朝时期,汉朝时期的文体论主要是以《汉书》《史记》为代表的“史书文体”;第二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体论主要是以《搜神记》《西游记》《水浒传》为代表的“小说文体”;第三阶段是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文体论主要是以《论语》《诗经》《楚辞》为代表的“诗文文体”。
其次,文体观念的演变。
汉魏六朝时期,文体观念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一是文体观念的多元化,即不同文体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二是文体观念的审美化,即文体的审美价值被认可;三是文体观念的科学化,即文体的科学性被认可。
最后,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也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后续时期奠定了基础。
汉魏六朝时期,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而且也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后续时期奠定了基础。
总之,汉魏六朝时期,文体论与文体观念的演变,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后续
时期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后续时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汉魏六朝文选解
汉魏六朝文选解一、引言1.1 任务背景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阶段,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旨在通过对汉魏六朝文选的解析,探讨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题材以及影响。
1.2 任务目的本文通过对汉魏六朝文选的解析,旨在全面了解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与意义,并通过对其题材的分析,探讨其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二、汉魏六朝文选概述2.1 定义与历史背景汉魏六朝文选是指从汉朝到南北朝时期(公元206年-589年)所选录的一系列文学作品。
这些文选包括了诗歌、散文、辞章等多种文学体裁,收录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2.2 文学特点汉魏六朝文选的作品风格多样,但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儒家思想的影响:受到儒家经典的影响,文选中的作品普遍强调道德伦理、人情感慨,重视君臣之道、家庭和睦以及社会纪律。
2.道家和佛教的渗透:在这一时期的文选中,道家思想和佛教信仰也对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作品中常出现对超脱尘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描写。
3.抒发个人情感:文选中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对生活、人性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通过抒发个人情感来表达对世界的思索与抱负。
4.题材广泛: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包括了田园诗、爱情诗等传统题材,还涉及了政治、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展现了时代的特点。
三、汉魏六朝文选的题材与作品解析3.1 田园诗田园诗是汉魏六朝文选中的重要题材之一,它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向往与赞美。
代表作品有《桃花源记》、《陶渊明集》等。
3.2 历史题材汉魏六朝时期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因此许多文学作品涉及到历史题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态。
代表作品有《史记》、《战国策》等。
3.3 宫廷题材由于当时社会的政治中心在朝廷,因此宫廷题材在汉魏六朝文选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这类作品多以君主、贵族和宫廷生活为主题,描绘了宫廷的权谋和人事变迁。
一起学谜史:古代隐语
⼀起学谜史:古代隐语中华灯谜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了。
灯谜起源于民间⼝头⽂学,是⼈民群众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民聪明才智的表现。
据现有古籍史料考察表明,灯谜经历了先秦隐语廋辞、汉魏六朝离合体谜以⾄隋唐谜语这样长时期的演变、进化的发展过程。
古代隐语⼀、先秦隐语廋辞从灯谜“曲折隐意”这⼀⼤特征算起,谜的萌⽣可追溯⾄上古黄帝时代的《弹歌》(见于汉⼈赵晔《吴越春秋》):“断⽵、续⽵;飞⼟、逐⾁。
”这⾸纪事的古谣,隐喻了制作弹⼸以猎取野兽之事,属隐语性质。
这则隐语,可以说是谜语的最早萌芽。
到了夏商周时,有了更多的民谣式隐语出现。
《书经·汤誓》载:夏桀王暴虐⽆道,百姓敢怒不敢⾔,于是流传这样的民谣:“时⽇曷丧?予及汝偕亡。
”夏桀曾说,他有天下,如同天之有⽇,⽇亡他就亡。
百姓恨他咒他说:“太阳呀,什么时候你才丧亡呢?让我和你⼀起死去吧!”这⾸民谣含蓄隐晦地表达了⼈民群众对残暴君主的愤恨⼼情。
⾄于《国语·晋语五》中载“秦客廋辞于朝”,三国韦昭注:“廋,隐也,谓之隐伏谲诡之⾔问于朝也。
”南宋周密《齐东野语》释:“古之所谓廋辞,即今之隐语,⽽俗所谓谜。
”据此,把廋辞当作隐语是可信的。
战国末期隐语开始向谜语演化,这种演化是从赋体开始到离合体才告完成的。
荀卿的《蚕赋》就是咏物的代表作之⼀:“……冬伏⽽夏游,⾷桑⽽吐丝,前乱⽽后治,夏⽣⽽恶暑,喜湿⽽恶⾬,蛹以为母,蛾以为⽗。
三俯三起,事乃⼤已。
”此赋以隐喻、拟⼈、摹形等⼿法,描述了蚕的形状、特征、⽣长过程和功⽤,已初步具备了后世谜语的雏形。
正如我国著名古典⽂艺理论家刘勰在《⽂⼼雕龙》中讲述谜的特征时所⾔:“纤巧以弄思,浅察以衒辞,义欲婉⽽正,辞欲隐⽽显。
荀卿《蚕赋》,已兆其体。
”西汉时隐语进⼀步向谜语发展,其代表⼈物是东⽅朔,《太平⼴记》中就有他与宫廷优⼈郭舍⼈关于互猜隐语的记载。
有⼀次,郭舍⼈出⼀则隐语:“客从东⽅,且歌且⾏,不从门⼊,逾我垣墙,游戏中庭,上⼊殿堂。
专题汉魏六朝文学
魏诗的代表作品赏析
1
《长歌行》是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以 豪放奔放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的山河和英 勇的战士形象,表达了对国家民族的热 爱和对英雄的崇敬。
2
《短歌行》是另一首脍炙人口的魏诗, 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 感慨和思考,表达了对生命和时间的珍 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归园田居》是魏诗中田园诗歌的代表 作之一,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田园 风光和农村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 的热爱和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汉魏六朝小说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搜神记》是汉魏六朝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志怪为主,记载了许多神仙鬼怪的传说 和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和文化。
《世说新语》则是六朝时期的代表作,它以 志人为主,记载了当时士人的言谈举止和生 活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思 想感情。
汉魏六朝小说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它们不仅为后来的唐传奇、明清小 说等文学体裁提供了创作灵感和素材,同时 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
汉魏六朝散文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汉魏六朝散文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风格 和特点都有所不同。汉代的散文作品以朴实自然为主, 魏晋时期的散文则逐渐走向华丽和繁复。到了南朝时期 ,骈文盛行,讲究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代表作品有《 洛阳伽蓝记》等。
汉魏六朝散文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风格 和特点都有所不同。汉代的散文作品以朴实自然为主, 魏晋时期的散文则逐渐走向华丽和繁复。到了南朝时期 ,骈文盛行,讲究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代表作品有《 洛阳伽蓝记》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汉魏六朝散文
汉魏六朝散文概述
汉魏六朝散文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汉、魏、晋、宋、齐、梁、陈七个朝代的散文作品。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品在文 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师培及其汉魏六朝文学研究
文学
文学
一
代 知识分 子最早 睁开 眼看世 界 。他们 从 中西哲 学 思想 的 比较 中 , 从
华 夏文 明盛衰 际 遇 的嬗变 中 , 思家 庭 文化 与 西方 探 险精 神 的矛 盾 , 反
探寻 科技思想 和义 利观念 的 冲突 , 量创 新 意识 与社 会体 制革 新 的关 衡 系 , 估 中国传统 礼乐 文化 的本 质特 性 与发 展方 向。这是 刘 师培那 一 评
有撰 著 , 悉以排 偶 易单 行 ; 即非有 韵之 文 , 亦用偶 文之 体 , 而华 靡
之作 , 遂开 四六之先 , 而文体 复殊 于 东汉 。其 变迁者一也 。
西汉之 书 , 言词 简直 , 句法 贵短 , 以二 字 成 一 言 , 故 或 而形 容
这
富
义
都
之
其
文
了《 史 ・ 北 文苑传 》 的观 点又有 发展 。不 仅文 学如 此 , 艺术 的发 展 同样
论汉代 至魏 晋的文 章变迁 , 分为 四端 :
西 汉 之 时 , 铭 赋 颂 , 出 于 文 ; 辩 书 疏 , 出 于 语 。观 邹 、 箴 源 论 源
枚、 、 扬 马之 流 , 工作 赋 , 思翰 藻 , 咸 沉 不歌 而诵 ; 及 箴 、 、 、 旁 铭 骚 七, 成属 有韵之 文 。若 贾生作论 , 史迁报 书 , 向、 刘 匡衡 之 献 疏 , 虽
记 事记 言 , 昭书 简册 , 不欲 操 觚 率 尔, 加 润 饰之 功 , 大抵 皆单 或 然
行 之语 , 不杂骈骊 之词 ; 出语雄 奇 , 或 或行 文平 实, 能抑 扬 顿挫 , 成 以期语意之 简明。 东京 以降 , 论辩 诸作 , 往往 以单行之 语 , 运排 偶 之词, 而奇偶相 生 , 文 体迥 殊 于西 汉。 建安 之世 , 子 继兴 , 致 七 偶
汉魏六朝诗话:文学批评与创作观念
汉魏六朝诗话:文学批评与创作观念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汉魏六朝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批评和创作观念极大地影响了后世。
这个时期的文学批评家们积极参与了文人的创作过程,并提出了许多有关诗歌创作的观点和原则。
诗话成为了汉魏六朝时期文学批评的主要形式。
本文将探讨汉魏六朝诗话的特点、内容以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话的起源和发展汉魏六朝时期的诗话起源于古代文人在交流中的心得体会和批评创作的需求。
最早的诗话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艺文类聚》。
这个时期的文化氛围非常活跃,文人们喜欢在集会中分享自己的文学见解和创作心得。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话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并由后来的文学批评家们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汉魏六朝诗话的特点汉魏六朝时期的诗话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主要的特点。
1. 鉴赏与批评并重汉魏六朝诗话注重对诗歌作品的鉴赏和批评。
文人们不再只是简单地陈述自己的见解,而是通过具体的鉴赏和批评,来评价作品的优缺点。
这种鉴赏与批评的结合,使诗话成为了一个更加丰富和有价值的文学形式。
2. 技巧与理论并举汉魏六朝诗话不仅仅关注诗歌的技巧和形式,还关注诗歌创作的理论和观念。
文人们认为,优秀的诗作不仅应该有精湛的技巧,还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创见。
因此,诗话中既有对具体技巧和形式的讨论,也有对创作理念和思想的探讨。
3. 文学与生活的结合汉魏六朝诗话注重将文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文人们不仅仅关注诗歌的美学价值,还关注诗歌对于生活的启迪和影响。
他们认为,好的诗歌应该反映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追求,使人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受到一定的教育和启发。
汉魏六朝诗话的内容汉魏六朝诗话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了很多与诗歌创作相关的主题和观点。
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主要的内容。
1. 修辞和形式的讨论汉魏六朝诗话中经常讨论诗歌的修辞和形式。
诗人们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形式结构的安排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五言、七言等不同的诗歌形式。
汉魏六朝隐语文学的类型
上 句说 “ 明灯 照空 局 ( 棋盘 ) ,下 旬 “ ” 油然未 有 棋 ”实际上 是解 释上 句 只有油在 燃烧 。棋 盘 中没 有 棋子 ,意思 是要 想相 会 ,悠然无 期 。 “ ” 即是 期
这 是一 首 预 言 王 恭将 败 的 民谣 。 王 恭 既 为盟 主 ,上表 以讨伐 司马 尚之及 王俞 为辞 ,进 兵京 都 ,
朝廷派 司马元显 率兵拒之 。元显 收买 了王恭部 下刘
牢之 ,王恭 兵 败 被俘 后 ,被 司 马道 子 所 杀 。食 白 饭 ,言得 志也 ;食 麦麸 ,麸粗秽 。其精 已去 ,明将 败也 ;捻喉 咙 ,气不 通 ,死之 祥也 。诸 如 此类 的歌
( 宋诗 卷九 )
乾 之 一九 .只立 无偶 .坤 之 二 六 ,宛然 双宿 。
( 同上 )
头如 刀 ,尾 如 钩 , 中央 横 广 , 四 角 六 抽 , 右 面
谶 书或图谶 。谶书 与纬书合起 来称为 谶纬 。顾颉刚
先 生在 《 代 学术 史 略 》 中说到 谶 纬 时 曾经 说过 : 汉
“ 古代 人最 喜欢 作预 言 。也最 肯 信预 言 。那 时 的史
官 就是 制造预 言的专 家。还有一 种预 言 .说是 上帝 传 给人们 的 ,叫做 谶 。 “ ”是迷 信 的产 物 .是 ” 谶 古代 的巫 师或方 士假托上 天的意 志制造 出来 以欺骗
负两刃 ,左边双属 牛 。 ( 同上)
“诗源说”与赋体文学创作——汉魏六朝赋体文学创作论探微
最 早 明 确提 出这 种 观 点 的人 是 班 固 。 继 者 则 有 左 思 、 甫 谧 、 虞 、 勰 等 。但 他 们 对 这 种 观 点 的 种 种 论 后 皇 挚 刘
述 , 不仅 仅 局 限 于赋 体 文 学 的 起 源 问题 , 时 也 涉 及 到 赋 体 文 学 创 作 的 主 题 表 达 、 现 手 法 等 问题 。 因 则 同 表 此 。 谓 “ 源说 ” 不仅 是 赋 体 文 学 的起 源 论 , 且 也 是 赋 体 文 学 的 创 作 论 , 为 它 既 从 赋 体 文 学 发 展 史 所 诗 则 而 因 的 角度 揭 示 出诗 赋 之 问的 密切 联 系 , 时 也从 创 作 的 角 度 对 赋 体 文 学 的 主 题 和 艺 术 表 现 手 法 作 了进 一 步 同 的规 范 , 而使 赋 这 种 文 体 进 一 步 明确 了 自身 承 担 的 责 任 , 从 并使 赋 之 所 以 为赋 的 文体 性 质 更加 突 出 。 ( 键 词) 赋 ;诗 源 说 ” 创 作 论 ; 题 表 达 ; 现 手 法 关 “ ; 主 表 ( 图 分 类 号 32 7 2 4 中 10 . 2 ( 献 标 识 码) 文 A [ 章 编 号 ) 0 9 7 3 2 1 )2 0 1一 6 文 10 —4 3 (0 2 0 — 0 1 O
V0 . 2 13
NO .2. Ol 2 2
“ 源 ’ 赋 体 文 学 创 作 诗 说 ’ 与
汉 魏 六 朝 赋 体 文 学创 作 论 探 微
徐 柏 青 , 晓 茜 罗
( 北师 范学 院 文学 院 ,湖 北 黄 石 湖 4 50 ) 3 0 2
( 摘
要] “ 源说 ” 是 指 赋 这 种 文体 起 源 于《 经 》 这 是 汉 魏 六 朝 时 期 最有 权 威 也 最 流行 的 一 种 说 法 。 诗 即 诗 ,
古代文学之汉魏六朝文学资料
汉代文学第一章汉代散文一、《史记•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二、汉高祖(前206)-----汉惠帝刘盈(前194)-----吕后(前187)-----汉文帝刘恒(前179)-----汉景帝刘启(前156)-----汉武帝刘彻(前140)三、“黄老之学”:汉初道家学派----黄老学派的学说。
“黄”指黄帝,“老”指老子。
黄老学派以《老子》为依据,认为虚无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本,“道”是无为的,人效法“道”也应该无为。
因而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也就是适应时势,顺其自然。
高祖、文帝时期“与民休息”的各项政策,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四、贾谊的政论文:《过秦论》、《陈政事疏》(又作《治安策》)、《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五、晁错的政论文:《论贵粟疏》、《言兵事疏》、《守边备塞疏》、《说景帝削吴》六、贾谊、晁错政论文的异同:同:1、内外政策立场观点一致2、文风明白了当,激烈迫切,尽所欲言。
异:1、贾谊文章辞藻华丽,喜用夸张排比甚至有些堆砌;晁错文章浅显质实,朴实无华。
---晁错比贾谊略乏文采。
2、贾谊文章思想敏锐,出言大胆直率;晁错文章见解深刻,说理透辟。
---二人各有千秋。
但晁文不如贾文感情激荡,富有鼓动性;而贾文不如晁文简练明快,词旨通达。
3、贾谊文章气势纵横,但思维不够严密,建议不够实在;晁错文章分析事物具体细致,建议比较切合实际。
---晁文中的建议可操作性强,贾文反之。
---贾谊的政论文是文学性的政论文,晁错的政论文是实用性的政论文第二章《史记》1、《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
”2、“李陵之祸”贰师将军李广利路博德因杅将军公孙敖李绪3、本纪(12)表(10)书(8)世家(30)列传(70)“天子称本纪”;“时势主宰者”《秦本纪》、《项羽本纪》“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弼股肱之臣配焉。
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的谶纬内容浅析
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的谶纬内容浅析摘要:流行于汉魏六朝,以鬼神异怪、佛法灵异、地理博物为主要内容的志怪小说的发展与谶纬在这一时期的盛行有着直接的关系。
显而易见,志怪小说的内容与谶纬思想不谋而合,其中包括的谶纬内容有对谶语谣谶的扩展、对圣人感生的描述、对符瑞祥兆的叙写、对灾异谴告的记录以及对阴阳五行的叙录。
关键词:汉魏六朝;志怪小说;谶纬思想一、对谶语谣谶的扩展谶和纬的含义是不同的。
谶具有应验、灵验之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谶,验也,从言谶声[[1]]。
有征验之书,河洛所出书,曰谶。
”《释名·释典艺》:“谶,纤也,其义纤微而有效验也。
”[[2]]由此可见,谶的本义是应验,因此,这一内容又可以说是对谶语应验的记载。
谶是一种非常诡异的隐语,也称为预言。
谣谶是以童谣、谣谚形式出现的,预测未来后事的一种谶语,是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政治预言。
古代预言家、方士以及儒生和政客给谶这种预言似的话语披上神秘的外衣,以求让百姓信奉并获得广泛流传。
因其显著的特点而具有某一种神秘感,历经好几个朝代而不衰落。
谶语和谣谶是中国古代谶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当中就有很多对谶语的记载。
如干宝的《搜神记》卷四《华山使者》中所记载的华山神带信的故事。
《搜神记》中的这个故事情节源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本来的故事情节及其简略,《搜神记》对原著做了很大的扩展,较之以前增加了情节的描写、人物的对话,呈现出了小说所具备的特征。
在故事当中华山使者帮忙带的信,就是谶书,而“明年,祖龙死”就是典型的一条谶语。
《搜神记》对《史记》的扩写,让谶语以另一种更加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方式呈现了出来,从而促进了谶语的广泛流传,赢得了人民大众的信仰与认可。
谶语应验的记载,在荀氏的《灵鬼志》中也有一些记载,其中共有四则“谣征”,基本上都是预言后事、记录谣谶。
荀氏的《灵鬼志》当中所记载的“谣征”都是极其简略的,缺少人物的对话、故事情节的叙写。
《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刘师培读后感
作者意图方面,刘师培通过对汉魏六朝时期文学的研究,旨在揭示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价值。这让我意识到,文学研究不仅是对作品的欣赏,更是对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深入探讨。
在个人感受和反应方面,我对这本书有着极高的评价。我喜爱刘师培对文学作品的细腻剖析,他总能准确把握作品的精髓,让人回味无穷。我也喜爱他对文学大家的赞美,他们的故事和成就让我深受启发。然而,我也有一些不喜欢的部分,例如,书中对某些文学流派的阐述较为简略,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内容来满足我的好奇心。
此外,刘师培还关注了汉魏六朝时期文学理论的发展,深入研究了这一时期的文论家如曹丕、陆机、刘勰等人的文学观念。这些文论家的理论阐述,不仅展示了汉魏六朝时期文学创作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追求,而且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文学观念也受到了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
总结来说,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角度来看,《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揭示了汉魏六朝时期文学的繁荣背后的文化碰撞与融合。这个视角不仅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这一时期文学的独特风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民族文化交融的新角度。
《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刘师培读后感
第一篇范文
《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刘师培读后感
在阅读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后,我深感我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这本书详细地论述了汉魏六朝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展现了这一时期文学的独特风貌。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我国中古文学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诗纬》与汉魏六朝文论
《诗纬》与汉魏六朝文论来源:网络转摘作者:孙蓉蓉点击:2097次时间:2010-6-24 1:34:56《诗纬》是与《诗经》相配的纬书,《诗纬》除了阐说《诗经》的篇章字句以外,还有其他一些与《诗经》无关的内容。
《诗纬》因以阴阳律历附会解释诗,因而历来被视为虚假诡异、荒诞不经而否定之。
其实,《诗纬》也是汉代诗说除四家诗之外的一家之言,其诗论对汉魏六朝时期的文论具有一定的影响。
较为明显的是《文心雕龙》对诗的定义,就是采用了《诗纬·含神雾》的说法。
一、《诗纬》的形成及其内容《诗纬》的形成与汉代的《齐诗》有着渊源的关系,《诗纬》除了阐说《诗经》的篇章字句以外,还有相当的内容与《诗经》无关,而是宣扬了“天人感应”说。
纬书形成于我国西汉的哀帝、平帝时期,到东汉则基本完备。
纬书是相对于经书而言的,儒家的“六经”,加上《孝经》都有纬书,总称“七纬”。
纬书除了与经书相关以外,它还与谶,或称图谶、符谶相联系。
谶是一种诡秘的隐语,用以预决吉凶,我国自古有之,先秦典籍中就有记载,民间也流传一种谣谶。
秦汉以来,出现了一批方士化的儒生,把先秦的阴阳数术带进儒学,这种情况到了董仲舒时则有了更大的发展。
董仲舒以儒学为中心,又杂糅了道、法、阴阳家的思想,由此形成了一个以“天人感应”为神学目的论的思想体系。
纬书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为主导思想,书中大量地宣扬了阴阳五行、祥瑞灾异等,将谶与“六经”的经义穿凿附会起来,从而又形成了谶纬之说。
纬书同经书、图谶等这种关系,使纬书的内容丰富复杂,既有解释、阐说和发挥经书经义的,也有只是以经义作为一个话头,以阐说著述者自己对天象人事的看法。
因此,纬书中大量的内容是与经书经义毫无关系的,作者记述的祥瑞灾异等,是为了宣扬神学思想,企图以此作用于当时的社会政治。
《诗纬》是汉代鲁、韩、齐、毛四家诗之外的一种对《诗经》的研究,《诗纬》与四家诗的诗说不同,但是四家诗中的《齐诗》,主要是《齐诗》翼奉一派,与《诗纬》却有着渊源的关系,《诗纬》中的诗论观点主要来自于《齐诗》。
汉魏六朝隐语文学溯源论
汉魏六朝隐语文学溯源论
孙艳平
【期刊名称】《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Implicit literature in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 and the specific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of literary creation, and 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 era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At the same time, metaph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e-Qin dynasty, Hart Wei and six dynasties of implicit language played an instrumental role.%隐语文学在汉魏六朝的蓬勃发展与隐语文学创作者的心理机制、汉魏六朝特定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时,先秦隐语的发展状况又为汉魏六朝隐语文学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页数】4页(P42-45)
【作者】孙艳平
【作者单位】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山西太原0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拓展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空间——刘跃进教授的汉魏六朝文学研究 [J], 柏俊才
2.丹学隐语——“琴”之溯源 [J], 刘直
3.汉魏六朝隐语文学的特征 [J], 孙艳平
4.汉魏六朝隐语文学的类型 [J], 孙艳平
5.《汉语大字典》简化字溯源——基于汉魏六朝碑刻 [J], 吴继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魏六朝文体互渗
通过不同文体的互补,可以更准确地还原历史事件的 原貌,避免单一视角的局限和偏见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参照作用
汉魏六朝时期的文人墨客往往有多重身份和角色,不同文 体中对他们的评价各有侧重,有助于全面了解其思想和品 质
通过不同文体的评价,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地位 和影响,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参照和启示
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文献考证、文本分析、比较研究等多种方法,对汉魏六朝文体互渗现 象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和网络资源等 ,提高研究的效率和精度。
02
汉魏六朝文体的演变
汉代文体
散文
汉代散文在继承先秦散文的基础上,融合了新的表现手法和 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汉代散文风格。其特点包括气势磅礴、 文采华丽、思想深邃等。代表作品包括《史记》、《汉书》 等。
为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新视角
文体互渗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思想、文化及价值观念
通过对不同文体的研究,可以更 全面地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和特
点
有助于研究者从新的角度看待和 解释历史事件,提高研究的客观
性和准确性
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具有弥补作用
汉魏六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往往有不同的记载和描述, 文体互渗现象为这些事件的全面、细致描述提供了可 能
思想文化背景
儒家思想的影响
汉魏六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对文体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家强 调文以载道,注重文章的教育意义和道德价 值,这也促使了不同文体之间的互渗和融合 。
玄学与佛学的传播
汉魏六朝时期,玄学和佛学思想逐渐传播开 来,对文体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玄学 强调自由思考和个性表达,佛学则注重内心 的平静和超脱,这些思想影响了文人们的创 作观念和审美趣味,促使了不同文体之间的 互渗和融合。
灯谜1
中华灯谜文化
绪论 第一章 灯谜的源流 第二章 灯谜的特点 第三章 灯谜的猜射 第四章 灯谜的谜格 第五章 花色谜 第六章 灯谜的创作
绪 论
灯谜是融知识性、思想性、趣 味性于一炉的文学艺术,具有启智、 增知、怡情、养德等诸多功能。因 而将灯谜艺术援引为选修课程,对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 他们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思 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有不 可忽视的独特的作用。
(一)灯谜思维的求异性,能有效地促 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国学大师顾颉刚在《谜史》 序言中曾指出:灯谜是民众 “智慧的钥匙”,猜谜不是问 题的直接答复,制谜也不是字词 的简单诠释,而是要根据谜面及 谜目的要求,经过一系列复杂的 思维活动去探底索面。 返回
唐代猜谜活动比较活跃。诗人骆宾王、 李白、皮日休等都曾用诗的形式创作谜语, 连唐玄宗也曾用“孚”射“爪下子”来嘲笑 他的臣属贺知章。唐代武则天执政时,通过 审察密信“青鹅”二字,破了宰相裴岩与徐 敬业合谋谋反案——原来“青鹅”二字拆开 是“十二月我自与”六字,是裴岩暗示徐敬 业在十二月打过来,他愿作内应。密信一公 开,武则天就处死了裴岩。我国最早将谜语 写进小说的是唐代李公佐写的传奇小说《谢 小娥传》。书中出现“申兰”“申春”两则 谜语,为这部小说增添了传奇色彩。 返回
返回
例1:
鸿门若依范增计(成语) 安邦定国
历史知识
一对蜻蜓点水(四字俗语)有两下子
生物知识
小说批评的发展阶段
1、汉魏小说学2、唐宋小说学3、明代小说学4、清代小说学汉魏:小说学的初兴虽说早在庄子时代就已经浮现“小说”一词,但《庄子》中所及的“小说”毕竟不是作为文体的小说。
因此,现在可见最早论及具有文体意义的“小说”的《新论》与《汉书· 艺文志》,便可作为历代小说学的起点,而整个汉魏六朝时期,则可视作为小说学的初兴阶段。
1.2 汉魏:文献的缺失由于文献的缺失,此阶段所留下的小说学资料十分有限。
首先,小说作品多已缺失。
《汉书·艺文志》中所载小说十五家共一千三百八十篇,基本阙如。
汉魏六朝时期所存的可以称之为小说的作品,也惟独《穆天子传》、《西京杂记》、《汉武故事》、《搜神记》、《拾遗记》、《世说新语》、《殷芸小说》等寥寥数种。
其次,对小说的论述性文字更是罕见。
除去一些小说序跋之外,独立的论述惟独班固的《汉书· 艺文志》与桓谭的《新论》。
1.3 汉魏:稗史小说观与此相应,这时期小说学的内容也相对显得单薄,各家所论大致不出稗史小说观。
《汉书· 艺文志》从起源的角度论定小说出于稗官。
小说作者所强调的则往往是为补史而作的出发点与实录的写作原则。
郭宪《汉武帝别国洞冥记自序》说:“愚谓古曩余事,不可得而弃……今籍旧史之所不载者,聊以闻见撰《洞冥记》四卷,成一家之书。
”《山海经》、《搜神记》、《抱朴子》诸书之作也都是如此。
干宝甚至还因其在《搜神记》中的实录,被时人誉为“鬼之董狐”(《晋书· 干宝传》)。
1.4 汉魏:小说批评的基调稗史小说观可以说对整个小说的性质、地位以及发展历程都作出了规定,一部小说学史几乎就是对稗史小说观念的发展、渗透、丰富、调整、变奏与反拔。
任何一种小说类型,任何一种小说观念,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见稗史小说观的影子。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期小说学所强调的实录,并非简单地等同于史传领域的实录。
作者在写作中虽然也秉持忠于事实,不敢率尔操觚的写作态度,但对于事物的客观性却有自己的想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 一 个 英 国人 或 一 个 西 班 牙 人 。 就 像 从 他 面孔 的
人们在 有某种 言行举 止之前 。就 已经有 了从事 这种 言行举 止 的心 理 。文 学也不 例外 。创作 隐语文 学 的人 在 创 作 之 初必 然 有 某 种 心 理作 用 在支 配 着
一
4 2—
太原 大 学教 育 学院 学报 这 是写 临考前 。怕 自己的作 品不合 主考 官 的要 求 。因而 小 心 翼 翼 地作 诗 询 问 。这种 意 愿 不 便 直
说 ,就换 一 副 笔 墨 ,写 洞 房 天 明 ,新 娘 梳 妆 打 扮 后 .含 羞征 求丈 夫 的意见来 作 比 ,含 而不露 ,耐 人
他 越来
越多 的人喜 爱并投 入到 隐语文学 的世 界里 ,去创作 它 、 阅读 它 。也必 然 有某 种 心 理作 用在 指 引着 他 。 而这种心理机制 正是我 们要 寻求的隐语文学 的根脉 。
1 游戏 的创作 心理 .
轮 廓 、他 的发 音和他 的行动举 止 来认 出他 的 国籍一
理加 上汉文 字语 言的特 征 ,隐语 文学 的 出现也 就 成
为水 到渠成 的事情 。
2 含 蓄的 审美心理 .
样 ,汉魏 六朝 隐语 文学 的产生 与繁荣也 应有 它 的必
然 的理 由。
一
、
汉魏六朝 隐语文 学产 生的心理 机制
不 同的民族有 不 同的文化传 统 。作 家生 活 于民 族传 统文化 中 ,不能不 受 民族 文化传 统 的影 响 。作 家 的风格必 然渗入 民族 文化传 统的基 因 ,表 现 出民 族性 。风格 总是这 样那样 反 映民族文 化的特点 ,而 形成 文学 的 民族 风格 。伏 尔泰 说 :
收稿 日期 :0 卜 l 一 4 2 1 l0
别 。你 必须考虑 到他们 不 同的风格 。 含蓄正是 我们 民族 的传统 风格 。追 求含 蓄美 也 就成 了我们 民族 的审美 习惯 ,这一点 可 以从 中国古 诗 的表现手 法 中略见一 斑 。如 朱庆余 的 《 近试上 张
水部 》 :
样容 易。意 大利语 的柔和和甜 蜜在 不知 不觉 中渗入
到 意 大利 作 家的 资质 中去 。在 我 看 来 ,词 藻 的华
荷兰 的 约翰 ・ 伊 津 哈认 为 ,文 明是 在游 戏 中 赫
并作 为游 戏兴起 而展开 的 。游 戏伴 随着文化 又渗透
着文 化 。法 律 、战争 、学识 、艺 术 等都与游 戏不可
汉魏六朝隐语文学溯源论
孙 艳 平
( 太原 大 学 教 育学 院 ,山西 太原 0 00 ) 3 0 1
【 摘 要 ] 隐语 文 学 在 汉魏 六朝 的 蓬勃 发展 与 隐语 文 学创 作 者 的 心理 机 制 、 汉魏 六朝 特 定 的 时代 背景 有
着 密不 可 分 的关 系。 同 时 ,先秦 隐语 的发 展 状 况又 为 汉魏 六 朝 隐语 文 学的发 展 起 到 推 波助 澜 的作 用 。
汉 语言文 字 的 自身独 特性质 相结合 ,便使 得这种 游
戏顺 理成 章 了。在欲 隐又显 、欲显 又隐 的隐语 文学 作 品 中 ,作者 巧妙地 利用汉 字 的独 特音 、形 、意来 大 做游戏 ,在 这种 文字游戏 中寻得 乐趣 。汉字 独特 的字形 构造 ,汉字 的多音字 、同音字 ,汉字 的一字 多词 、一 字 多义 ,汉 字 的句 读等 等 ,更 为文 字游戏 提供 了广阔 的天地 。可见 ,人类 与生俱 来 的游戏心
第3 O卷
第1 期
太 原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RN DUC I NS rM E OF T OU AL OFE AT ON I T 】 A删 AN U VE S T NI R I Y
21 O 2年 3月
V0 .0 N . 1 o1 3 Ma .01 r2 2
2 1 第 1 ( 第 12期 ) 0 2年 期 总 0 魏政 权 日渐 疏 远 的距 离 。这 个时期 更是 出现 了大量 的 咏物 赋 ,士 人 用 隐 晦 的 语 言 书写 内 心 的悲 愤 。
洞房 昨夜停 红 烛 ,待 晓堂前 拜舅姑 。 妆 罢低 声问 夫婿 :画眉 深浅入 时无 ?
基 金项 目 :0 0年 太原 大 学教 育 学 院教 育 科研 项 目 21
作 者简 介 : 孙艳 平 (9 6 , , 17 一) 女 山西 阳城 人 , 太原 大学教 育 学院 讲 师 。
联 系 自然 是从 未失去过 。从 事文学 者 的游 戏本能 与
法 国人 则具有 明彻 、严 密和优 雅 的风格 。他们 既 没
有英 国人 的力量 ,也没 有意 大利人 的柔和 ,前 者在
他们 看来显得 凶猛 粗暴 。后 者在 他们 看来 又未免 缺 乏 须眉 气概 。 ……要 看 出各相 邻 民族鉴 赏趣味 的 差
丽 、隐喻 的运 用、风格 的庄严 ,通常标 志 着西班 牙
作 家的特点 。对 于英国人 来说 ,他 们更讲 究作 品 的 力量 、 活力和 雄 浑 ,他们 爱讽喻 和 明喻 甚 于一 切 。
分 离 。作 为 文 明之 一 的文 学 不 过 是 神 圣 的崇拜 游
戏 、宫廷 的节 日游 戏 、竞 争 的军事游 戏 、好 争辩 的 吹 牛游戏 、嘲笑 与辱 骂和机智 与敏 捷 的巧妙 游戏 等 等 。作为 具有谜 一样性 质 的隐语文 学与游戏 的密 切
[ 关键 词 ) 汉魏 六朝 ;隐语 ;溯 源 [ 中图 分 类号 ]I0 . [ 献 标识 码 】A [ 章 编 号 】17 —0 6 2 1 )10 2 0 2 62 文 文 6 3 7 1 (0 2 0 — 0 — 4 4
犹 如 任 何 事 物 由生 到 灭 都 有 它 的 坚 实 理 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