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与分子免疫学---第一部分名解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解 简答)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解 简答)

名词解释1、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

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2、细粘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总称。

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等。

3、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4、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5、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6、抗体亲和力成熟:随着抗体应答的不断进行,B细胞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不断提高的现象。

与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

7、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可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抗原。

8、PRR:模式识别受体。

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主要包括MR,SR, TLR。

9、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所致。

10、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11、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12、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是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染色体上存在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能够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也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13、免疫耐受: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

或者:免疫系统在某种抗原刺激下,表现出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14、抗体亲和力成熟现象:随着抗体应答的不断进行,B细胞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不断提高的现象。

与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

15、PRR:模式识别受体。

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一切抗原异物以保持自身稳定的生理反应,如果免疫系统失调,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都将对机体造成损害。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se):免疫防御指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此功能就是机体的抗感染免疫。

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强可引起超敏反应,而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等。

3、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免疫自稳指机体对自身成分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清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4、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免疫监视是指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若此功能失调,体内突变细胞失控,可导致肿瘤发生,若病毒感染不能及时被清除,而出现病毒持续性感染状态。

5、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淋巴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6、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可穿越HEV,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7、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克隆),使之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也称抗原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8、半抗原(hapten):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医学免疫学 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 名词解释

第1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immunity指机体对“自己”或“非已”的识别, 并排除“非已”以保持体内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和有害的生物性分子。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4、免疫自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功能维持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5、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是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即出生后就已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也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6、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也称特异性免疫。

第2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黏膜免疫系统MALT/MIS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

2、M细胞即膜上皮细胞/微皱褶细胞,是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散在于小肠派氏淋巴小结处。

3、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4、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第3章抗原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2、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即能使特定的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Immunity): 是对抗原的识别和清除。

其核心是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异己)”、产生免疫应答,以清除“异己”抗原或者诱导免疫耐受,从而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

免疫学(Immunology): 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涉及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等免疫学的基本科学规律与机制研究;以及免疫机制在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免疫学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应用。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增生、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免疫反应: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免疫调理:凡是能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就叫免疫调理。

固有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是机体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异物性;抗原的理化性质;宿主的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健康状态;抗原进入机体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佐剂。

免疫耐受:是机体的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表现为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不发生可查见的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免疫应答。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antibody, Ab)活性或在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一类球蛋白,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分泌型),也可存在于B细胞膜上(膜型)。

(AID)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应答并非必然引起自身免疫病,仅当自身免疫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以致破坏自身正常组织结构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时,才导致自身免疫病。

(IDD)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gcy disease,):是由免疫系统先天发育障碍或后天损伤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考研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考研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细胞基本知识1.cell theory (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直到1858年才较完善。

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主要内容有: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②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③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④生物的疾病是因为其细胞机能失常。

2. protoplast (原生质体) 脱去细胞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 是一生物工程学的概念。

如植物细胞和细菌(或其它有细胞壁的细胞)通过酶解使细胞壁溶解而得到的具有质膜的原生质球状体。

动物细胞就相当于原生质体。

第二章细胞生物研究方法3.resolution (分辨率) 是指区分开两个质点间的最小距离。

4. immunofluorescent technique;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免疫荧光技术)将免疫学方法(抗原抗体特异结合)与荧光标记技术结合起来研究特异蛋白抗原在细胞内分布的方法。

由于荧光素所发的荧光可在荧光显微镜下检出,从而可对抗原进行细胞定位。

5. in situ hybridization(原位杂交)用单链RNA或DNA探针通过杂交法对细胞或组织中的基因或mRNA分子在细胞涂片或组织切片上进行定位的方法。

6. fluorescence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荧光原位杂交):用荧光素标记的探针研究一段DNA序列或一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的方法,是在生物医学领域里应用较多的一项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

第三章细胞质膜7. ankyrin (锚定蛋白) 又称2.1蛋白。

锚定蛋白是一种比较大的细胞内连接蛋白, 每个红细胞约含10万个锚定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15,000。

锚定蛋白一方面与血影蛋白相连, 另一方面与跨膜的带3蛋白的细胞质结构域部分相连, 这样,锚定蛋白借助于带3蛋白将血影蛋白连接到细胞膜上,也就将骨架固定到质膜上。

医学免疫学_名词解释整理

医学免疫学_名词解释整理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淋巴循环网络组成,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行使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se):是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

免疫功能过高-超敏反应;过低-免疫缺陷症。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的功能。

免疫监视功能的异常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的病毒感染。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是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通过免疫网络调节免疫应答平衡的功能。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机体的免疫细胞对抗原物质进行识别,继而活化、增值、分化,产生效应的过程,是多细胞系及多种免疫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章抗原抗原(antigen,Ag):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即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者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免疫反应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能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抗原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即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能被抗体、BCR或TCR识别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物质。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BCR:指B细胞抗原受体,是B细胞表面能识别、结合特异性抗原的膜分子,与Igα、Igβ分子结合成BCR复合体,为B细胞活化提供第一信号。

3.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此时机体对其他抗原仍可作出正常的免疫应答。

4.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 organs),又称中枢淋巴器官或一级/初级淋巴器官(primary lymphoid organs),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筛选与成熟的场所,包括胸腺和骨髓,在鸟类还包括腔上囊(法氏囊)。

5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B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半抗原(hapten):即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免疫原(immunogen):又称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7.表位(epitope):是与TCR / 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8淋巴细胞再循环概念: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生物学意义:使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趋合理。

淋巴组织可不断的得到新的淋巴细胞补充,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有利于细胞识别、捕获抗原,传递免疫信息,从而产生免疫应答,增强免疫效应。

9.抗体(antibody,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

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10.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

可分为分泌型(secreted Ig,sIg)和膜型(membrane Ig,mIg)。

前者主要存在于血液及组织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后者构成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

11,免疫器官:根据功能不同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免疫学名词解释大全

免疫学名词解释大全

目录第一部分免疫学及免疫反应类型 (1)第二部分免疫器官/组织和细胞 (1)第三部分细胞因子及免疫相关分子 (5)第四部分免疫治疗 (10)第五部分免疫相关疾病 (11)第六部分免疫相关技术 (12)第一部分免疫学及免疫反应类型1,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2,免疫学(Immunology):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涉及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等免疫学的基本规律与机制研究;以及免疫机制在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免疫学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作用。

3,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4,免疫调节:是指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系统内部各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通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使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最合适反应的复杂生理过程。

5,免疫反应:是指机体对于异己成分或者变异的自体成分做出的防御反应。

6,固有免疫:是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即出生后就已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也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7,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是一类主要表达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血清中、非克隆性分布、可识别一种或多种PAMP的识别分子。

PRR的主要生物学功能:调理作用;活化补体;吞噬作用;启动细胞活化和炎性信号转导;诱导凋亡等等。

主要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Toll样受体。

8,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是指某些病原体或其产物所共有的特定分子,可被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结合。

9,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体,特异性排除病原体,并且具有记忆性。

10,交叉反应:指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

第二部分免疫器官/组织和细胞1,免疫器官:是以淋巴组织为主的器官。

免疫学导论复习知识点07040133

免疫学导论复习知识点07040133

免疫学导论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免疫(Immunity):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学(Immunology):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结构及其免疫生物学(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功能的学科。

固有性免疫:又称先天免疫性,是机体先天就有的而且始终存在的防御机制。

特点:(1)出生时已具备(早)(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4)个体差异不大获得性免疫:是机体通过抗原诱导获得免疫应答而产生的对非自身物质的抵抗性特点:(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2)具有特异性(针对性)(3)一般不能遗传(4)个体差异大(5)具有记忆性中枢免疫器官 : 骨髓, 胸腺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皮肤相关的淋巴组织(SALT)、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MALT)免疫系统三大功能: 1.免疫防御抗感染(immunologic defense)2.免疫稳定消除炎症或衰老细胞(immunologic homeostasis)3.免疫监视控制癌变细胞(immunologic surveillance)第二章抗原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的两种特性:1.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2.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免疫原(immunogen):免疫原性完全抗原(complete Ag):两种特性半抗原(hapten):免疫反应性耐受原(tolerogen):免疫耐受变应原(allergen):Ⅰ型超敏抗原决定族(Antigen Determinant,AD: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又称为表位(epitope)。

AD的数目、性质和空间构象决定抗原特异性;抗原以AD与相应抗原受体及抗体特异性结合功能性抗原决定簇:位于表面的、易被淋巴细胞识别的、可启动免疫应答的决定簇隐蔽性抗原决定簇:为于分子内部的,不能引起免疫应答的决定簇顺序决定簇(线性决定簇):1.一段序列相连的氨基酸片段形成2.多在抗原分子内3.主要由T识别,B也可识别构象决定簇:1.序列上不相连,由天然构象形成2.位于分子内部3.由B识别抗原的结合价:抗原分子中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AD的数目共同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称为共同抗原。

免疫学复习总结-名词解释

免疫学复习总结-名词解释

名解:调理作用: opsonization,是指抗体,补体等调理素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型抗原的作用。

抗体通过Fc段与吞噬细胞FcR结合促进吞噬进行调理。

补体通过C3b与具有C3bR的细胞结合促进吞噬进行调理。

阳性选择:指早期胸腺细胞在皮质中时逐渐由双阴性细胞变成双阳性细胞CD4+ CD8+。

这种双阳性细胞表面的TCR若能识别并与皮质细胞上的MHC-I,MHC-II类分子结合,则T细胞克隆被选择出来,而未选择出来的则发生凋亡。

阴性选择:经历阳性选择的T细胞,其TCR可与胸腺髓质间质细胞(DC和巨噬细胞)表达的MHC-自身抗原肽高亲和力结合者则该T细胞凋亡或无能,此选择过程称为阴性选择。

协同刺激信号:免疫活性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刺激。

第一信号是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与淋巴细胞表面抗原识别受体结合,由CD3传递的;第二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是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结合,相互作用后产生的。

细胞因子:cytokine ,是主要由活化的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等)或间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间质细胞等)所合成,分泌,具有调节细胞生长与分化成熟,调节免疫应答等多种功能的小分子调节性糖蛋白。

超敏反应: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一场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为变态反应。

继发性免疫缺陷症:指由后天原因导致的免疫缺陷病。

其病因复杂,包括感染,药物,手术,创伤,放疗,营养不良,肿瘤等,而且继发性免疫缺陷远比原发性常见。

免疫缺陷病:IDD,是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害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是机体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

传染性变态反应:胞内寄生菌,病毒和某些真菌感染时,可使机体发生IV型超敏反应。

由于该反应是在传染过程中发生的,所以称为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免疫学基础部分习题集及答案(全)

免疫学基础部分习题集及答案(全)

第一部分免疫学基础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免疫是指( )A、机体抗感染的过程B、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C、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过程D、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过程E、机体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能力2、牛痘苗的发明者是( )A、德国BehringB、法国PasteurC、德国KochD、澳大利亚BurnetE、英国Jenner3、免疫对机体是( )A、有利的B、有害的C、有利也有害D、有利无害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4、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自身免疫病B、超敏反应C、肿瘤D、免疫缺陷病E、移植排斥反应5、最早接种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中国B、美国C、日本D、俄罗斯E、英国6、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是( )A、B细胞B、T细胞C、树突状细胞D、红细胞E、自然杀伤细胞二、多项选择题1、免疫的功能包括( )A、抵抗病原生物的入侵B、清除衰老损伤的自身细胞C、中和外毒素D、清除突变细胞E、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免疫平衡。

2、参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是( )A、T细胞B、B细胞C、巨噬细胞D、自然杀伤细胞E、上皮细胞三、名词解释1、免疫2、免疫防御3、免疫监视4、适应性免疫四、填空题1、免疫系统是由、、组成。

2、英国医生Jenner发明了,可预防。

3、免疫功能包括、、。

4、机体的免疫分为先天具有的和后天获得的两种类型。

5、免疫防御反应过高会引起,反应过低或缺如则可发生。

五、问答题1、简述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简述免疫功能失调时的表现。

第一章抗原一、单项选择题1、半抗原的特点是( ):A、只能与载体结合后才能和相应抗体结合B、是大分子物质C、通常是多肽D、本身无免疫原性E、仅能刺激B细胞活化2、TD-Ag( ): A、在胸腺中形成B、可刺激胸腺产生抗体C、不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D、仅存在于T细胞表面E、只有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激活B细胞3、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是( ):A、半抗原B、药物C、免疫原D、抗原E、变应原4、下列哪种物质免疫原性最强( ):A、多糖B、多肽C、蛋白质D、核酸E、类脂5、下列哪种自身物质注入自身体内后可引起免疫应答( ):A、红细胞B、血浆C、淋巴细胞D、精液E、血小板6、兄弟姐妹间进行器官移植引起排斥反应的物质是( ):A、异种抗原B、同种异体抗原C、自身抗原D、异嗜性抗原E、超抗原7、TI-Ag( ):A、大多数是蛋白质B、引起强的IgG 应答C、不能产生记忆和再次应答D、能被T细胞抗原受体识别E、需经抗原提呈细胞处理后才能激活B细胞8、抗原表面与抗体结合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 ):A、抗原识别受体B、独特型决定基C、抗原结合价D、抗原决定基E、以上均不对9、将外毒素转变为类毒素( ):A、可增强毒素的免疫原性B、可降低毒素的免疫原性C、可增强毒素的毒性D、可减弱毒素的毒性E、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10、抗原决定基是指( ):A、能与所有T细胞抗原受体结合B、仅能被B细胞识别C、与抗原特异性无关D、一个抗原分子上仅有一个抗原决定簇E、并非所有的抗原决定基都能激发免疫应答11、仅与载体结合在一起才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 ):A、亲和素B、半抗原C、佐剂D、变应原E、TI-Ag12、甲、乙两种物质都能与某一抗体发生结合反应,这两种物质相互称为( ):A、半抗原B、完全抗原C、共同抗原D、TD-AgE、TI-Ag13、一种蛋白质分子上能与某一抗体发生结合反应的化学基团是( ):A、载体B、异物C、抗原决定基D、单价抗原E、完全抗原14、决定一种物质只能与某一抗体起反应而不能与其它抗体起反应的物质基础是( ):A、载体B、佐剂C、抗原决定基D、TI-AgE、抗原15、20世纪初,Forssman用豚鼠肝、脾、肾上腺等脏器制备的生理盐水悬液免疫家兔获得的抗体,除能与原来的相应的脏器抗原反应外,还可使绵羊红细胞发生凝集,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 )A.可能绵羊红细胞发生了自身凝集B.脉鼠某些组织与绵羊红细胞之间存在共同抗原决定簇C.脉鼠与绵羊之间有完全相同的血型抗原D.脉鼠脏器在制备悬液过程中其抗原结构发生了改变E.体外实验中,绵羊红细胞的抗原发生了改变16、抗原特异性取决于( ):A、分子量大小B、物质表面特殊化学基团C、该抗原的来源D、物质内部特殊化学基团E、以上都不是17、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抗原的是( ):A、毒素B、微生物C、植物花粉D、生理盐水E、类毒素18、动物免疫血清对人而言是( ):A、既是抗原又抗体B、抗体C、抗原D、既不是抗原又不是抗体E、以上都不是19、佐剂的作用( ):A、具有增强免疫应答的作用B、具有抑制免疫应答的作用C、具有诱导免疫应答的作用D、具有启动免疫应答的作用E、以上都是二、多项选择题1、异物是指( ):A、异种物质B、同种异体物质C、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D、胚胎时期机体免疫细胞未曾接触过的物质E、自身物质2、抗原物质的免疫原性取决于( ):A、高分子量B、异物性程度C、特异性D、注入机体后的稳定性E、化学结构的复杂性3、异嗜性抗原是指( ):A、不是种属特异性的抗原B、可引起交叉反应的发生C、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与此抗原相关D、是同一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E、是不同一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4、佐剂的作用是( ):A、可改变抗原分子表面的化学基团B、可增加抗原分子表面的化学基团C、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D、可延长抗原在体内的存留时间E、可促进T H细胞的活化,增强体液或细胞免疫功能5、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所谓异物即指异种物质B、抗原不一定是异种物质C、半抗原虽无免疫原性但可与相应抗体结合D、抗原就是免疫原E、大分子抗原常为多价抗原6、下列哪些物质可成为免疫原( ):A、与蛋白质结合的半抗原B、与红细胞结合的青霉素C、氢氧化铝D、类毒素E、马血清蛋白7、与抗原特异性有关的是( ):A、抗原决定基的数目B、抗原决定基的种类C、抗原决定基的性质D、抗原决定基簇的立体构型E、抗原决定基的空间构象8、同种异型抗原的临床意义是( ):A、抗感染免疫B、自身免疫病C、输血反应D、移植排斥反应E、抗肿瘤免疫9、与免疫原性有关的因素是( ):A、分子量大小B、化学成分C、化学结构D、种属亲缘关系D、抗原的特异性10、异嗜性抗原的特点是( ):A、为一种共同抗原B、可致交叉免疫反应C、存在异种生物间D、能引起变态反应E、以上都不是三、名词解释1、抗原2、完全抗原(免疫原)3、免疫原性4、免疫反应性5、抗原决定基(表位)6、半抗原7、抗原结合价8、异物性9、交叉反应10、共同抗原11、异种抗原12、同种异体抗原13、异嗜性抗原14、类毒素15、胸腺非依赖性抗原16、胸腺依赖性抗原17、超抗原18、免疫佐剂四、填空题1、同时具有和的抗原称为完全抗原,而半抗原仅有,没有,半抗原与结合在一起后就可成为完全抗原而具有。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免疫学概论&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并对自身成分形成免疫耐受,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的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的过程。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经淋巴循环及血液循环,运行并再分布于全身淋巴组织的过程。

第三章·抗原2.抗原(antigen,Ag)指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4.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仅具免疫反应性而不具免疫原性的抗原,多为小分子物质,可与载体结合而获得免疫原性。

5.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

6.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只需极低浓度,即可非特异性激活人体总T细胞库中2%-20%(较多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物质,本质是多克隆激活剂。

7.佐剂(adjuvant)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第四章·抗体8.抗体(antibody,Ab)指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成的浆细胞产生的,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9.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的统称。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等电点PI: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

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2.肽键(pep-tidebond):是由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化学键。

3.肽单元(pep-tideunit):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1、C、O、N、H、C2位于同一平面,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了所谓的肽单元4.模体(motif):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称为模体.5.结构域(domain):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常可折叠成多个结构较为紧密且稳定的区域,并各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6.亚基(ub-unit):许多功能性蛋白质分子含有2条或2条以上多肽链。

每一条多肽链都有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蛋白质的亚基(ub-unit)第二章核酸的结构和功能1.核酸(nucleicacid):是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

2.开放阅读框:位于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之间的核苷酸序列称为开放阅读框,决定了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第三章酶1.酶:是一类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

2.酶的活性中心:是酶分子中能与底物特异地结合并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具有特定三维结构的区域。

3.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4.别构调节:一些代谢物可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部分可逆地结合,使酶构象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此种调节方式称别构调节。

第六章糖代谢1糖异生(gluconeogenei):非糖化合物(乳糖、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2有氧氧化:机体利用氧将葡萄糖彻底氧化成H2O和CO2的反应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o某idation)是体内糖分解供能的主要方式。

医学免疫学名解

医学免疫学名解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学:是研究免疫应答的过程和机制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耐受,防止自身免疫病发生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与相应疾病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措施的科学。

2、免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对自身成分形成免疫耐受,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第三章:抗原1、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产生抗体或致敏T细胞)3、抗原性(antigenicity):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4、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一种抗原决定基(表位)决定一种特异性,可刺激机体产生一种相应的抗体。

5、T细胞决定基:T细胞决定簇位于抗原分子内部,必须由APC将抗原加工处理为小分子多肽并与MHC分子结合,然后才能被TCR所识别,为线性决定簇。

6、B细胞决定基:BCR能与未经APC加工的抗原发生反应,其识别的靶结构主要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的表位,为构象或线性表位。

7、共同抗原表位:存在两种不同抗原间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8、交叉反应:一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除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反应外,还与其他相关的抗原发生反应9、异种抗原10、同种异性抗原: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抗原。

11、自身抗原:正常情况下,机体对自身正常组织不产生免疫应答,处于免疫耐受状态。

12、异嗜性抗原:是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

13、佐剂:属非特异免疫增强剂,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后,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此物质称免疫佐剂。

14、丝裂原:有丝分裂原,非特异性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1、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有分泌型和血清抗体膜型。

免疫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

免疫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

【免疫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概论+抗原抗体反应1免疫学基本概念及其生物学功能;免疫: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免疫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扁桃体)免疫细胞:淋巴细胞(T, B, NK)、单核巨噬细胞、其他免疫应答细胞(中性粒、嗜酸性、嗜碱性和肥大细胞)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IgM,IgG,IgA,IgE,IgD ),补体,细胞因子,细胞黏附分子,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并以排出或分解该抗原为目的的反应过程。

过程:抗原的识别、处理、信息传递(识别阶段),免疫细胞的激活、增殖、分化(活化阶段)以及产生一系列的免疫效应因子(效应阶段)。

临床免疫学检验:研究免疫学检测理论、技术、应用,免疫疾病发病机制、免疫诊断、及防治的一门医学领域的应用学科。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础是抗原抗体反应,免疫学技术有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与的反应、中和反应和标记免疫反应五种类型。

免疫检验:1 )利用免疫检测原理和技术检测免疫活性细胞、抗原、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细胞黏附分子等免疫相关物质;2)体液中的微量物质如激素、酶、血浆微量蛋白、血液药物浓度、微量元素。

临床免疫学:利用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研究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疗效评价、预后判断和预防的多个分支学科的总称。

免疫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免疫应答异常所致的疾病,包括超敏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和免疫增生病。

感染免疫学:研究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相互关系从而控制感染的学科,传统免疫学核心。

肿瘤免疫学:研究肿瘤免疫原性、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及机体的免疫功能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肿瘤免疫诊断与防治的学科。

移植免疫学:研究移植物与宿主相互关系从而选择移植物和延长移植物存活的学科。

2血清学反应的概念;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体外的抗原抗体反应称为血清学反应。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因基因突变产生的肿瘤细胞及衰老、死亡细胞。

3.免疫自稳: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产生免疫应答称免疫耐受。

4.免疫应答: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5.免疫功能: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抗原及体内突变或衰老细胞并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的总称。

6.免疫:对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免疫力。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中枢免疫器官(处理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2.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成熟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定居的场所和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包括淋巴结、脾、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胃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带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

4.M细胞: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无微绒毛,不能分泌消化液和黏液。

5.造血干细胞(HSC):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能分化潜能的造血前体细胞,体内血细胞均由其分化而来。

6.造血诱导微环境(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造血生长因子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了造血细胞赖以生存、生长发育和成熟的环境。

7.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8.淋巴细胞再循环: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1.免疫原性: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与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免疫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她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就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4、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第二章:免疫器官与组织1、免疫系统:就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与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与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就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与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1、抗原(Ag):就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应答的物质。

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就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就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

4、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独特型抗原:TCR、CE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与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7、超抗原: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且不受MHC限制,故称超抗原。

8、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佐剂。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1.antigen(Ag):抗原,是指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2.hapten: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

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3.super antigen(SAg):超抗原,是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增殖,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但又不同于丝裂原作用的抗原物质。

该抗原能刺激T细胞库总数的1/20~1/5,且不受MHC 限制,故成为超抗原。

4.antibody(Ab):抗体,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5.immunoglobulin(Ig):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

6.hypervariable region(HVR):高变区,在Ig分子VL和VH内某些区域的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与构型极易变化,这些区域为高变区。

7.variable region(V):可变区,在Ig多肽链氨基端(N端),L链1/2与H链1/4区域内,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故称为可变区。

8.monoclonal Ab(mAb或McAb):单克隆抗体,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分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高度均一、高度专一性的抗体。

9.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city(ADCC):ADCC效应,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Fc受体的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的作用。

NK细胞是介导ADCC效应的主要细胞。

10.opsonization:调理作用,是指IgG抗体(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免疫学各名词解释汇总

免疫学各名词解释汇总

免疫学各名词解释汇总绪论免疫(Immunity)的根本概念是: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产生免疫应答,以清除异己抗原或者诱导免疫耐受,从而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机体先天存在的免疫力,直接抵抗外来侵袭的免疫系统,又称天然免疫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机体后天获得的免疫力,能特异性识别和排除抗原的免疫系统,具有记忆性的特点,又称获得性免疫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lym phoid organ):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即执行生成免疫细胞的功能。

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 lymphoid organ):成熟免疫细胞定居和发挥作用的场所,即成熟免疫细胞在这些部位执行应答的功能抗原抗原(Antigen):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特异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被抗体或TCR特异识别和结合的特性。

抗原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

半抗原(Hapten):能够被TCR或BCR(或抗体分子)识别,但不能独立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称半抗原。

佐剂(Adjuant):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抗体抗体:是B细胞在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的糖蛋白,是体液免疫的效应分子。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包被于靶抗原上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补体补体:一组具有酶促反应活性的血清糖蛋白,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担负抗感染和免疫调节作用,并参与免疫病理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抗体(Antibody,Ab):将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出现的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具活性的球蛋白。

抗体是Ig,而Ig并非都是抗体
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HVR):可变区中某些区域的aa组成和排列特别易变化或具更高的变
易性。

CDR(互补决定区):Ig的抗原结合部位和抗原表位互补结合部位,决定抗体的特异性。

铰链区:位于CH1和CH2之间,富含脯aa,富有弹性,可自由折叠。

意义:能使V区与不同距离的抗原结合补体结合位点易于暴露,IgM和IgE无铰链区。

J链(Joining Chain):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Ig单体作用。

SIgA:二聚体 IgM:五聚体
分泌片SP(Secretory Piece):是SIgA上的一个辅助成分上皮细胞合成,分泌到黏膜细胞表面
作用:具抵抗外分比液中蛋白水解酶的降解作用,稳定SIgA的作用。

Ig 多样性:自然界多种不同的抗原(表位)诱导机体产生多种不同的特异性抗体。

同一种抗原(表位)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相同、类型不同的抗体
同种型(Isotype):存在同种抗体分子中的抗原表位,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具种属特异性,为种属型标志,存在IgC区。

同种异型(Allotype):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Ig分子所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因而可在同种异体间诱导免疫反应。

为个体型标志,存在IgC区、V区。

独特型(Idiotype,Id):同一个体不同抗体形成细胞所产生的Ig分子的V 区的抗原性不同(CDR 序列)。

组合造成的多样性(combinatorial diversity):众多的V区基因片段的组合和轻重链的组合,众多的V、D、J基因中,重排时每个片段只能取一个,就存在多种组合。

连接造成的多样性(junctional diversity): CDR3区位于V、J和V、D、J片段连接处,两片段之间可插入或丢失数个核苷酸,增加了互补决定区(CDR3)的多样性。

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somatic hypermutation):成熟的B 细胞重排的V区基因,往往在抗原的刺激下发生点突变,突变的频率非常高(每次细胞分裂,大约每1000个bp中就有一对发生突变,而其他体细胞的突变频率为10-10bp。

)。

称为体细胞高频突变。

免疫球蛋白类型转换:指一个B细胞克隆在分化过程中V区基因不变,而CH基因片段不断发生重排,即识别抗原的特异性不变,但Ig分子的类和亚类发生变化。

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Ab)由含多种抗原表位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免疫血清,含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由识别一个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均一的抗体。

特点:纯度高,特异性强。

基因工程抗体(gentic engineering antibody)根据研究者的意图,在基因水平对Ig分子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甚至是人工合成后导入受体细胞表达大,产生的新型抗体。

由于可用人体的aa序列代替某些鼠源性抗体的aa序列,保留其结合抗原的特异部位,再经修饰而成。

故又称:人源化抗体。

且:可从最小抗原结合位点(高变区)Fv片段到F(ab)’片段,甚至整个Ig分子,因而免疫原性大大地减少。

改型抗体:为进一步减少嵌合抗体的鼠源性成分,减弱人抗鼠抗体的产生,可进一步改造嵌合抗体中的鼠源性V区结构。

现在已建立CDR移植技术,即将鼠单抗V区中CDR序列取代人源抗体相应CDR序列,重构成既具有鼠源性单抗特异性,又保持人抗体亲和力的CDR移植抗体,也称改型抗体或人源化抗体。

人-鼠嵌合抗体:此类抗体保留了鼠源性单抗的特异性、亲和力、又显著减少其对人体的免疫原性,同时还可对抗体进行不同亚类的转换,从而产生特异性相同、但可介导不同效应的抗体分子。

第三章补体系统
补体(Complement,C):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

补体受体(CR):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生物学效应CR1------CR5
补体系统:补体并非单一成分,而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掖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它由30余可溶性蛋白与膜结合蛋白组成。

膜攻击复合体MAC:是由C5、C6、C7、C8各一分子和若干个C9分子组成的环状结构,可嵌入细胞膜形成跨膜孔道,并使细胞膜结构缺损,从而使细胞失去通透屏障,电解质溢出,大量水分以及致死量Ca+进入,细胞破裂死亡。

末端通路:从C5活化到攻膜复合体MAC形成直至介导溶细胞效应。

经典途径:又称第一途径或第一前端反应,免疫复合物IC依次活化C1q、C1r、C1s、C4、C2、C3,形成C3与C5转化酶,这一激活途径称经典途径。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途径(MBL途径):又称凝集素途径,其过程为:血浆凝集素直接识别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大范围重复的糖结构,进而依次活化MASP、C4、C2、C3,形成和经典途径相同的C3与C5转化酶,从
而激活补体级联酶促反应。

第四章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cytokine,CK)主要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
间质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
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物
质。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指介导白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些细胞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指由
单核巨噬细胞和活化T细胞
产生的,直接造成肿瘤细胞
死亡,并可引起发热和炎症
反应的细胞因子。

干扰素(interferon, IFN)指由干扰素诱导剂或病毒
感染诱导组织细胞产生
的,具有广谱抗病毒,调
节免疫的小分子蛋白。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s,CSF)
指能刺激造血干细胞
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
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
胞因子。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具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

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由白细胞和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分泌,结合在内皮细胞表面,对中性粒细胞,单
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 G蛋白偶联受体,由7个疏水性的跨膜区组成,和相应的配体结合后,经偶联GTP 结合蛋白而发挥生物学效应
“诱骗”受体(decoy receptor)指那些在胞膜外区
与有功能的受体胞膜外区结构相
似,具有结合配体的能力,但胞浆
区缺乏转导信号能力的受体。

第五章 MHC 分子
组织相容性(histocompatibility):不同个体间进行组织或器官移植时,受者与供者双方相互接受的程度。

组织相容性抗原(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指供受者组织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是决定组织相容性的物质基础,也称移植抗原(transplantation antigen)。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指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他们所编码的抗原决定了机体的组织相容性,并与免
疫应答和免疫调节有关。

人的MHC称为: HLA基因/HLA基因复合体
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human leukocyte antigen:)由于人类主要自制相容性抗原首先在白细胞表面
发现,且含量最高,而且白细胞迄今是进行研究的最好材料,故称人类白细胞抗原。

单倍型遗传方式:单倍型---指HLA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组合,即某几个等位基因的特定基因总是连锁在一起。

连锁:指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时,它们并不是自由组合而是联合传递,称连锁。

高度多态性:指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而对某一个个体来说,只能具备其中的任何两个基因,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

连锁不平衡:指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随机出现的频
率。

共显性:两条染色体上同一座位上的等位基因所编产物均可表达在同一细胞的表面。

第六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LDA):是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的不同谱系,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

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识别的同一白细胞分化抗原称为CD。

黏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AM)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

整合素家族(integerin family)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使细胞得以附着以形成整体。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IgSF)是一类与Ig的V区或C区具有相似的折叠结构,其氨基酸组成也有一定的同源性的黏附分子。

选择素家族(selectin family)指表达于白细胞、活化内皮细胞及血小板表面,可在血流状态下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黏附,进而介导白细胞向炎症部位游走,参与炎症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