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
布谷声声忙农耕
布谷声声忙农耕
程中学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
谷雨时节之前,农人早就在稻田里培育好了秧子。
播谷播谷的布谷鸟一叫,人们已经开始插秧了。
此时,油菜籽刚收到家里,麦子渐渐变黄,就等着收割。
桃花开了李花开,红红的樱桃在枝头迎风招摇。
满山遍野的杜鹃花红了半边天,各种白的黄的野花浓香四散,到处花团锦簇,绿意丛生,让每个人都置身于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中,每个在田间劳作的人,都是画中亮丽的一笔风景线。
远望成块儿的秧田,幼嫩的秧苗有序的排列在里面,田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一闪一闪的亮光,照得心里也亮堂堂的。
看远处几只长腿白鹭悠然地漫步溪边,寻觅着难得的丰盛晚餐,饱食的几只则尽情翩飞,嬉戏于上空,好一派恬美和谐的田野风光。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
灌阳的红色记忆
灌阳的红色记忆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85年前,数万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兴安、全州、灌阳等地浴血奋战,为中国拼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美好明天。
85年后,在革命先辈们曾经鲜血浸染的土地上,后辈们秉承伟大的红军精神,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自强不息,奋力拼搏。
85年前,发生在灌阳县境内的新圩阻击战,打响了湘江战役的第一枪。
85年过去,红色遗迹遗址和感人至深的革命事迹,仍然闪耀着伟大的红军精神,向人们述说红军在灌阳浴血奋战的历史。
距离下立湾屯北约500米处,有一口特殊的井,井口宽约2米,上小下大,形似酒坛,故取名酒海井。
新圩阻击战红五师撤防时,由于战斗形势紧迫,来不及将救护所里的100多名重伤员转移,后被敌人残忍地丢到井里壮烈牺牲。
当地导游介绍,酒海井下有暗河相通,曾有村民用绳子拴着石头投入井中测量,绳子放了80米依旧没有触碰到底,井里到底投了多少红军战士没有精确的数字,粗略估计应该不少于108人,很多战士都是无名英雄。
如今,战地救护所和酒海井都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和灌阳县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是到灌阳开展红色之旅的必去之地。
像新圩阻击战战地救护所旧址、酒海井红军纪念园这样的红色遗址遗迹,在灌阳随处可见,如红三红五军团指挥部旧址九如堂、杨柳井红五师指挥所、文市灌江
渡口的红军亭等。
它们不仅见证了中央红军长征过灌阳的历史,更为灌阳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红色文化。
近年来,灌阳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革命老区优势,做好“红色”文章,着力整合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有力地带动了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商品销售等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诗意初夏
诗意初夏
何小琼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
初夏,一直喜欢这两个字。
感觉有着淡淡的炽热,又带了初字,显得温润了些。
年少时住在一个古老的小镇。
小镇有着青石铺的街道,走在上面,特别是初夏,会有着一种清凉的感觉。
两旁边的房子有了年月,青砖瓦片在阳光下闪着幽光,同样是青石建的房子和街道,还有瓦片相映,给人一种诗意的感觉,小镇不张扬。
父母带我到那里时,正是初夏,正是奶奶家那一院蔷薇花开时。
那花团锦绣,那纷纷摇曳的粉嫩的花儿,那从微风弥漫开来的香气,让我一下爱上了小镇的初夏。
无独有偶,后来读书时看了不少古诗。
诗人们喜欢用诗句来表达心中的喜爱。
写初夏也不例外,诗人们文采斐然,让初夏更有了诗情画意。
由春入夏,百花凋零,鸟儿忙碌着要迁徙。
在那绿意深浓的轻浅的时光里,看着那朝霞还有那若有若无的云烟,都是一幅柔美画卷。
说什么皇权富贵,说什么锦衣玉食,不过让人沉浸其中,从而失去观赏之大好景致的机会。
看白居易的《池上早夏》另有一番风味:“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度,香开酒库门。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这是怎样惬意的意象。
水中塘水,树森葱笼,在乡村房屋中,享受着这悠闲的时光。
慵懒无事时,逗弄着可爱的孙子,这样的情景,这样的诗情画意,尽显的是夏的悠闲乐趣。
谁说夏只会让人酷热难耐?谁说它没有柔情美意?在我眼中和古人的眼中,都有着最真实的感受。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
梨园赏桂剧 瑶乡红灌阳2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
它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约在明代中叶便开始发端。
明末清
初广西已有昆腔,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相互融合而形成以弹腔(即皮黄)为主的高、昆、吹、杂等五种声腔艺术的桂剧。
明末清初,昆山、弋阳和乱弹等腔已流行于桂林一带。
清乾隆年间,又有湖南祁阳班频繁到桂林演出。
清道光年间,成立最早的桂剧班社,有唱多
种声腔的三合、三庆等名班,之后又有瑞华、老仁和、上升、卡斌、锦华等班。
从1882年开始,桂林各地相继出现宝华、群英、翠华、兰斌小社等桂剧科班,自此桂剧与祁剧逐渐分野,但桂剧与祁剧艺人时有相互搭班演出,相互聘师传授技艺。
由于戏路接近、语音相似,祁、
桂艺人长期同台、同剧演出,使桂剧声腔、演技深受影响,发展日臻成熟。
1896年,唐景崧对桂剧有特殊的爱好,故留心桂剧的创作与研究,组建了"桂林春班",
还亲自整理编撰剧本,指点艺人演出,以桂剧娱人自娱。
他编成的《看棋亭杂剧》40种,使
桂剧的剧目得以流传,促进了桂剧艺术的发展。
一颗荔枝三把火日食斤梨不为多进入秋高气爽的秋天空气干燥,气温渐低身体能量耗费
大而进食少易出现咽干鼻燥唇干口渴等现在
若能每天坚持食用一定量的梨能缓解秋燥,生津润肺。
“梨有雪梨、清水梨、青皮梨、早禾
梨数种,以雪梨为最上”--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出版的《观阳县志》如此记载。
当时的观阳
县即现在的灌阳.县。
300多年来,灌阳雪梨以“质清脆可与天津雪梨比美”的名气,为人们所
推崇。
灌阳人民诚邀您来唐景崧故乡梨园赏桂剧。
秋日杂咏1
秋日杂咏
玉子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
年年今日过重阳
岁岁秋风回故乡
九九香飘斟菊酒
杯杯孝满敬乡亲
秋水半湾杨柳幽
江天一色影光流
此番风物此番景
只许多情玉镶收
秋到田园染稻禾
风吹穗景泛金波
骄阳底下飞镰曲
宛若乡愁一首歌
秋霜染色画堤浓
秋木临风落叶红
谁说秋江秋色老
秋光着意正情浓
长鼓无言向碧天
黑岩有意改秋颜
多情最是楼前柳
仍旧枯荣任自然
桥下竹排穿月出
波间渔影破云来
江天一色清如许
水面浪花随棹开——#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
介绍灌阳特色的作文200字
介绍灌阳特色的作文200字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一个地方一个味道,要说灌阳的特色,非属灌阳油茶。
灌阳油茶历史悠久,几百年来,深深融入灌阳人一年四季、一日三餐的生活,融入了灌阳人的灵魂。
灌阳油茶与大家熟知的茶艺、茶道大相径庭。
平日喝茶是一种享受沏茶、闻茶、品茶的过程,而灌阳油茶不仅可以是饮料,还可将普通茶叶加上生姜、猪油炒、煮,配上炒米、米粉等配料,给喝茶人带来的是一种吃饱喝足的享受。
灌阳油茶与其它油茶也有所不同。
灌阳油茶以油茶为主,按照做法和配料可分为油茶、香菇茶、糖茶、开口茶、焦米茶。
最普及的油茶与其它地方油茶相比“油”字更重,配菜丰富,咸香十足。
在喝茶的同时,还可配上粽粑、麻油粑、炒粉、蒸饺等特色小吃,确是不可错过的美食享受。
“梨园赏桂剧 瑶乡红灌阳”——西山人的情结---大堰山新凉亭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西山人的情结---大堰山新凉亭依稀记得孩提时代的一个晚上,没有电,一家人坐在火灶前,柴火噼里啪啦的燃烧着,火苗升腾得很高。
一家人都认真的听着外公讲述久远故事:解放以前从黄关到西山历来都是是没有公路的,能进入西山(昔日称为“云天源”)只有一条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一殷实人家为方便民众,积善积福,带领妻子决定修一条简易路,人工开凿,他用糯米、草灰浆和石块铺垫路面,叫花子饥饿难耐,结伴去偷吃,好心修路人见路给破坏,与妻子浇粪便在路上。
好心人修路却顾此失彼,最后遭天谴,家道中落。
受人点化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失道义,悔恨难已,决定继续修炼自己,以期感动上苍。
他四处募捐,散尽家财,最后选址在通往西山必经之处的牛湾口的修建凉亭一座,取名为“乐善亭”寓意为“乐善好施”,以方便过往路人歇肩纳凉。
并留亭联一副“乐土堪怀风雨飘摇无所恨,善功已就暑寒来往有余欢”。
传说终归传说,乐善人已是“黄鹤一去不复返”但是乐善亭历经几百年尚在,亭上的盈联依稀可辨 ,那些那些久远的故事随着老一辈人消散了,年轻一辈再也没有谁去关注它,任凭它随着岁月残缺破损,最后完全归隐于历史……带着孩提时代的好奇, 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我走进了这座亭子,整座亭子带着浓郁的楚南建筑风格,小砌石灰浆结构,座西朝东,最有特色的就是用石块堆砌成前后各一个半圆的石拱门。
拱门上方是四方的马头山墙,也是亭顶的屋檐,成“中”字形。
左右对称。
亭的两侧低矮,透风,中间部分镂空,以便透风纳凉。
亭内依靠八字横木铆榫在一起,支撑瓦梁。
亭前溪水淙淙,百年古樟树映衬着古亭,年复一年为古亭遮风挡雨,周围的环境使整个亭子显得古朴而凝重神秘,即使是“破四旧”时期,也无人敢伤及它半点,或许是因为它一开始就是让休憩歇脚的地方,并不是庙宇,因此得以保存。
手摸着青砖,就像触摸着一段久远的历史,思绪慢慢的飞扬起来:那些赶圩的西山人,那些瑶族同胞,有我的祖辈,有我祖辈的亲朋好友。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广西桂林灌阳县江口村历史悠久,在江口古村村头,有一座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约410平方米的建筑,大门上高悬“翰苑”匾额,进门后又看见“翰林兄弟”四个大字悬挂在堂屋正中央。
这便是唐景崧三兄弟故居。
“江口村是桂剧发源地之一,桂剧也是江口传统村落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把桂北的地方戏和中国戏曲相融合,亲自写剧本编曲,开创了桂剧一片天地。
如今的江口村,不仅流传着唐景崧的故事,更流传着他奠基开创的桂剧。
梨园赏桂林 瑶乡红灌阳——唐美月
梨国赏桂林瑶乡红灌阳
灌阳,嵌在桂北大地的一颗明珠。
不仅是一块红色的沃土,还是一个古韵悠长的南方小镇。
新圩酒海井,便是当年红军长征两万里所留下的足迹,长征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成长为今天耀眼的红色文化,承载着我们的民族记忆。
文市月岭村,古色古香,饱经沧桑的老房屋,青砖黛瓦,低吟历史风云;古井幽巷,凝望岁月变迁。
大仁村梨园,春回大地,百花争放。
满山遍白,欣欣向荣之盛景;梨香满溢,累累硕果之欢喜。
随风而动的,还有桂剧演员的蝶衣,月听那一声悠扬的戏腔,传唱出桂乡人民朴素热情的愿景.....更多美景,与您共赏。
灌阳高中:唐美月。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灌阳县新街镇江口村位于镇区北侧,村内有较为完整的桂北古商贸街,街道宽窄有致,起伏不一。
其间,小桥、流水、古道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静祥优美的画卷。
在历史上,江口村曾出过赫赫有名的“同胞三翰林”,其中,“三翰林”之一的唐景崧曾在抗法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还在清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后,力阻割让台湾,在当时获得了台湾民众的一致支持。
台湾沦陷后,唐景崧回到了故乡。
他把桂北的地方戏和中国戏曲相融合,亲自写剧本编曲,开创了桂剧一片天地。
如今的江口村,不仅流传着唐景崧的故事,更流传着他奠基开创的桂剧。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提到桂剧,我们都能想起它的创始人——唐景崧;想到瑶乡,我们不得不提红色文化旅游地之一的灌阳。
今天我就从新街江口村这一桂剧发祥地和西山瑶族乡谈谈它们的魅力所在。
走进新街镇江口村,漫步在由一块块石板拼接而成的道路上,身边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
街道两旁是各色各异的小店商铺,热闹非凡。
最惹人注目的是那一座座或好或缺、古朴雅致的古建筑,散发着独特历史气息,也彰显着古人的勤劳与智慧,更铭刻着那遥远时代的历史与记忆。
来到江口首先要去的就是桂剧创始人唐景崧的故居,位于江口村老街上。
唐景崧、唐景崶、唐景崇“一门三进士、同胞三翰林”的传奇,是灌阳乃至桂林人崇文精神的杰出代表。
该故居建筑雄伟,工艺精细,风景宜人,交通便利,是我县唯一的一座保存较完整的名人故居,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研究价值。
古民居、古商街、古石桥、古渡口,婉转的桂剧唱腔,构成了江口古村的灵魂,勾起人们关于江口历史的颇多回忆,那质朴的居民生活也都充满着简单的生活气息……或许这便是如今的江口之所以迷人的原因。
西山瑶族乡作为瑶、汉族聚居区之一,当地保留较明显的民族特点,民族内部以瑶语交流,少数老年妇女还穿本民族服装。
乡境内有一盘王殿,为西山和邻近乡镇瑶胞的传统祭祖(盘王)之地。
此外,在节日、住房以及经济生活等方面,他们也有自己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建立瑶族乡以后,当地很好地贯彻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瑶族的传统文化和各种风俗习惯得到全面的尊重和保护。
作为一个曾经在西山工作的人,当地的民风淳朴使我感受到瑶乡人民的真诚、热情和敦厚,世世代代流传下的不止是这种淳朴的民风,还有一些诸如语言、服装、民族舞之类的文化遗产。
在去年的7月,灌阳县千家峒第二届素食文化旅游节也在西山瑶族乡红豆杉广场举行,现场游客云集,人山人海,一个个美丽的舞蹈摇曳多姿,一阵阵美妙的歌声响彻云霄,一场场盛会精彩纷呈。
如果你想对灌阳有更多的了解,不妨亲自来这位于桂北的县城好好欣赏和领略它的独特魅力吧!。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
灌阳县位于广西桂林东北部,像一片向西弯曲的桂花树叶,镶嵌在海洋山脉和都庞岭山脉之间,北连全州,南接恭城,西靠兴安、灵川,东与湖南道县、江永接壤,地势南高北低,土地肥沃,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唐宋八大家柳宗元曾在作品《愚溪诗序》里用“灌水之阳有溪焉”描绘了这个美丽神秘的地方。
灌阳县以“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为主题,作为世界瑶族发祥地的灌阳千家洞,则是中外瑶族同胞寻根问祖的圣地,也是桂剧的发祥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获得“中国桂剧之乡”称号。
梨园赏桂剧 瑶乡红灌阳---灌阳红色文化感悟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
灌阳红色文化感悟
县直属机关第二小学陈向娟灌阳,是沐浴阳光,孕育希望的地方;灌阳,是传承革命基因,弘扬长征精神的红土地......为使我县广大师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历史,大力弘扬时代精神,深入挖掘我县红色资源,讲好党的故事,灌阳故事,创造出既有历史感、又有时代感、富有教育意义的微视频。
县委教育工委组织全县中小学开展了以“知史爱党·红色故事”为主题的“红色记忆”微视频征集活动。
2020年7月,我带孩子们去参观酒海井红军纪念园,深深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信仰和忠诚,孩子们都为这片红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所震撼,有的悲痛得流下了眼泪,手触摸着英烈的名字,久久不愿离开。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肩负立德树人重任,课堂单纯的说教很难打动学生,在这样庄重肃穆的环境,孩子们在讲解员的解说下,身临其境,英雄不在遥远,爱党爱国不在是一句口号,孩子们如此贴近党,贴近家与国,这浓烈的红色文化,深深的烙印在孩子们的心理,这或许正是县委、政府积极倡导“瑶乡红灌阳”的美丽所在。
为家乡点赞!为灌阳红色文化点赞!。
灌阳油茶,香飘千里
灌阳油茶,香飘千里胡黎敏--“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出门在外,最放不下的就是对亲人的牵挂,最想念的还是那家乡的味道。
都说胃知乡愁,异国他乡嗦一口家乡的味道,那种满足,就好像拥有了全世界。
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方式,同时也限制了我们日常的活动范围。
足不出户的留守时光里,意外增添了许多打油茶的乐趣。
色香味俱全的灌阳油茶在我的家乡桂林灌阳,家家户户一天两锅油茶是常事,有的甚至一日三餐都有油茶上桌。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喝油茶的好处多,冬天暖胃,夏天消食。
早上几杯茶香意浓的油茶配上一个鸡蛋几个糍粑或者包子馒头,出门下地,神清气爽。
劳动了大半天,中午回到家,午饭前先来一锅健胃消食的油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你一杯我一杯,言谈笑语间,既解乏又增进家人感情。
过年回到湖南永州,用油茶填补空闲时光灌阳油茶相对桂林其他县的油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可以往油茶锅里加肉类、蔬菜。
先将茶叶,红豆,绿豆,花生,姜、蒜混在锅里一起翻炒,用一个7字形的木制茶锅挝(音zhua四声)捣烂,然后趁锅热加水煮沸熬制,滤出汤水到事先加了米花、米粉、香料的小碗里,入口前可加泡椒、油果或者花生。
近几年,油茶逐渐由农村包围城市,并成功站稳城市餐饮业一席之地。
总之,油茶,不论是家常餐食,还是待客之道,在桂林人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
说来咱们灌阳的油茶与老挝还有一点妙不可言的缘分。
打油茶必不可少的工具茶锅挝的“挝”(音zhua去声)字与老挝的“挝”(音wo阴平)字,字同音不同。
老挝很有名的Dao牌咖啡生产地,就在华侨公学所在的省份占巴塞省,而灌阳油茶也享有“东方咖啡”的美誉。
据说,大桂林的油茶还有一个美称,叫“长寿茶”。
疫情期间,居家隔离,可是隔离病毒又怎能隔断我们对桂林油茶的偏爱?隔三差五,起个大早,把油茶打好,盛满电饭锅内胆连同炒米,油果,香料,米粉等放在厨房大餐桌上,然后微信告知,喜欢油茶的亲就自带碗筷,自助取食,各自享用。
秋天情愫
秋天情愫
李惠艳
秋风中的问候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当所有来自水域的牵挂
在眺望的枝头渐行渐远时
你最初的目光
总在思念缠绕的黑夜如期而至让等待的呢喃
在静谧中生动起来
次第归来的鸟语
在苦思冥想中
忘记一种结局
潮湿的阳光
便开始在欲望之间盛开
而记忆的走向
在心灵的表白中变得易真亦幻
说不上是浑浊的目光
沾满苔藓的气息
还是退去的海潮
搁浅了尘埃中紫色的往事
从你憔悴的身影中
我再次读懂了
这来自秋风中朴素的问候
直抵故乡的炊烟
这条路走了很久很久
为何不见你初解的风情
胀痛低矮的黄昏?
而灵魂的一次次穿越
却在季节的轮回中花开花落
就像唇边的黑森林
总在生长中砍伐
在砍伐中生长……
整个季节的午后
一滴血
就这样慢慢地渗透爱的鸟巢
渗透瞬间诗歌的灵感
直抵故乡的山山水水
直抵故乡袅袅升腾的炊烟
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汇
被谁无声地写进秋天的序跋
让一株植物和一种声音
在弯曲的掌纹间枯萎
我聆听到你的脚步
在梦的边缘哭泣
就像我聆听到自己的影子
被思念包围的乐章
那些过往的风景仿佛
还在昨天
贴近黑色的
土层
一点点被大地
吞噬
被诗人千年吟诵的月亮
不会是否会再次爬上那道山梁--#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
灌阳油茶
灌阳油茶
“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灌阳的美食五花八门,品种多样,今天我带大家来了解一下灌阳油茶。
灌阳油茶是灌阳的最有名的小吃之一,灌阳人的早餐基本以喝油茶为主,有些人家一日三餐都喝油茶,灌阳的油茶也叫"炒米茶",顾名思义"炒米茶"就是以炒米为主打的食品。
灌阳的妹崽都会打油茶,是灌阳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正式打油茶之前要准备好相关材料:炒炒米,炒花生,烫米粉,切好葱花,夹好酸辣椒、摆好瓯子等,
灌阳油茶第一杯以“糖茶”为主,此后为咸的油茶,灌阳自古以来就有“茶三酒四”说法,意思是到灌阳来做客,喝油茶一定要喝三杯以上,酒一定要喝四杯以上,灌阳油茶第一杯有点苦,后面越筛越好喝,味道越来越香浓,让人欲罢不能。
欢迎大家到我们美丽的灌阳来做客!体会一下灌阳的油茶文化!#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
旧时寺观今何在
旧时寺观今何在——灌阳清康熙年间的坛庙寺观都庞散人--“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世上之事,纷纷挠挠,世上之物,兴兴毁毁。
已过去的,就成了历史。
有些历史,口耳相传,传着传着,就传成了神话。
还有些事和物,就此湮灭在历史之中。
据康熙版的《灌阳县志》记载,当时灌阳境内还有二十座坛庙、二十一座寺庵,三百多年过去,现存于世的,十去其一,寥寥无几。
一、坛庙:1、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城外西北半里,每岁春秋二仲月上戊日,县官主祭,与本县城隍同祭于坛。
这座风云雷雨山川坛,如今已无半点痕迹,其位置在城外西北半里,推测位于现在的生生宾馆一带。
2、社稷坛。
在城外北一里许,每岁春秋二仲月上戊日县官主祭。
这座社稷坛,也没了踪迹,推测位置在现在的汽车站一带。
3、邑厉坛。
在城外东一里,每岁三月清明日、七月望日、十月朔日县官主祭,奉城隍之神以主之。
推测位置在烟草局一带。
4、城隍庙。
在县治西,旧在县北城外,明正德间,知县王志移建此即南岳庙址,通志作三皇庙。
推测位置在老红旗卫生院一带。
5、土地祠。
在县大门内东。
推测在县幼儿院一带。
6、舜帝庙。
在县西南五里华山上。
位置说得很明确,在华山顶上,现在只有几个柱基孔洞。
7、禹王庙。
在县西南三里许白鱼洞。
现在的莫家村一带。
8、令公庙。
一在县堂右,国朝康熙十二年,知县徐必进重修。
一在东门内。
当时有二座令公庙,一座在老地税局一带,一座在幼儿院一带。
9、关帝庙。
在城西门外。
现在关帝庙还在。
10、茅将军庙。
在城东门外半里。
大概到了二桥头一带了。
11、金山殿。
在城南门外。
大概是现在的风雨桥头。
12、九龙圣水庙。
在县西十五里。
没猜错的话,应该是新街镇石丰村九龙岩旁边那座庙,庙是前几年重修的。
13、陈牛二侯祠。
在县学东。
国朝康熙三十一年,士民为知县陈登瀛、牛兆捷建。
大概在现在的县一小一带。
那时候,有人居然为二个知县修祠。
14、先公庙。
在县北五十里梨陂洞,神系五代时人,姓蒋,其名失传,官金紫光禄大夫,兼摄兵务,屯聚于此,筑坝开渠,通水平原,旷土皆成膏腴,计亩三千有奇,至今民食其德,原建有庙祠碑石,几遇水旱,祈求皆应,乡人春秋祈报之外,每月有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