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7.《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土地誓言的基本概念。土地誓言是对土地的尊重和保护的承诺。(详细解释概念)。它是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表现,体现了我们对资源的珍惜。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土地誓言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环境问题。
(2)学会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4.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短语,分析课文结构。
5.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誓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词、短语,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结构,了解土地誓言的含义。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珍惜资源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土地的誓言》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土地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引导他们思考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土地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我觉得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也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我尝试用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验操作来解释土地誓言的概念,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土地保护的重要性。我发现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他们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也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3.文化传承与理解: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范文模版]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范文模版]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范文模版]第一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范文模版]《土地的誓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朗读领会文意。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历史。

二、初读课文[要求]:1、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2、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3、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誓言的句子)三、再读课文:与学生一起探讨,归纳第一段中出现的东北特产以及词语的运用。

四、思考除了这些语句描写家乡的景物外,文中还有别的地方描写家乡的景物吗?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

用“的一片土地”来概括一下,并说出理由。

五、讨论(1)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大声朗读课文,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找一找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这些丰富的、炽热的情感,作者是通过何种艺术方法表现出来的?读一读,找一找。

六、课堂小结本课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土地上发生的美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在我们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最美好的家园。

七、延伸拓展八、布置作业你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

字数不限。

第二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13)土地的誓言教案唐山市第四十五中学刘瑞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通过朗读领会文意。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简介《土地的誓言》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阅读文章。

它是一个小故事,通过讲述乡村青年刘二孙对土地的热爱和誓言来弘扬保护环境的意义,引导学生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

1.2 知识点本篇文章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词义理解•抒情描写•情感表达二、教学目标2.1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土地的誓言》,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和感受到对大自然的热爱;2.了解保护环境与部分地区的地域文化的关系;3.逐渐形成“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意识。

2.2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本篇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2.理解本篇文章的意思,并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理解;3.学会欣赏抒情文学。

2.3 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用自己的话描述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情节和主题;2.了解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并能够用自己的话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步骤3.1 前置任务学生在课前准备期间阅读本篇文章,了解词语含义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3.2 导入教师可带领学生谈论自己周围的环境变迁,并问学生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

通过导入话题,使学生对环保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3.3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人打开课本,将课文分段朗读,并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听取其他组的意见后,通过讨论即时修正理解上的偏差。

3.4 个人展示每个小组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与其他人分享交流。

这一步是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听取他人的意见。

3.5 小组讨论根据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各自的土地与生态保护现状、土地和环境的关系、保护环境的意义等相关话题,并将讨论结果展示给其他小组。

3.6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开展的讨论,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进一步树立绿色环保的意识。

四、教学评估4.1 定性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表达能力进行评估。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6)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6)

教学设计【课题】7《土地的誓言》【课型】教读课【课时】2课时【课程标准分析】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注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3.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七年级语文下册自读课文。

它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抒的。

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不由地向着黑土地,发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来!我愿付出一切!我根据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个总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读,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语,学会使用呼告、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这个特殊要求,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教法分析】朗读教学法、背景回顾法、问题引导法、情感共鸣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对于本文的历史背景不是很熟悉,所以教师一定要将本文的历史信息准确无误的传达给学生,而且还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尽量感同身受。

其次本文有些句子内涵较为难以理解,教师要在让学生多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味理解。

【教学目标】①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②领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学习铺陈、呼告、排比等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①领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学习铺陈、呼告、排比等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教案课件学案教学设计故乡的呼唤我热爱关东原野,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土地的誓言我思念我的故乡,我有为她战斗到底的信念和决心。

教研组长:。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案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的内涵✦4、培养热爱祖国、热爱故土的感情自学指导一听课文朗读,思考:1、这是一片的土地,表现在。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找出描写土地的语句)2、作者对这片土地怀有怎样的情感?(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1、这是一片的土地,表现在。

美丽、丰饶、广袤、神奇、生机勃勃、幸福、有着美好回忆2、作者对这片土地怀有怎样的情感?热爱、思念“无时无刻不……”“我必须回去……”“泛滥”自学指导二自读深思: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既然这誓言是作者面对美丽丰饶的土地发出的,那为什么不把课题改成“我的誓言”呢?这誓言不仅仅是端木一人发出的,而是生活在那片土地上每一个有热血的中国人都会发出的铮铮誓言。

拓展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课堂小结同学们,黑暗已经过去,端木蕻良的誓言已经实现!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任重道远!祖国的腾飞需要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努力拼搏,因为“少年强则国强”!当堂训练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地的誓言》作者:茅盾,明确作品背景、主旨,2.理解文学基本概念:描写手法、节奏感、表达方式等。

3.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阅读能力;4.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5.增强同学们对乡土文学的感受与理解;二、教学重点:1.茅盾及其文学作品的介绍;2.《土地的誓言》的内容、形式、描写手法的理解3.描写手法对表达方式、文学节奏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文学创作的思路、表达方式的培养;2.描写手法的理解与运用;四、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带着学生进入《土地的誓言》。

如:你最敬佩的人是谁?他(她)的品质是什么是值得你学习的?2.展示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影片,帮助学生了解茅盾及其文学作品,形象化呈现《土地的誓言》。

3.学习通过教师主导,带领学生理解《土地的誓言》的内容、形式、描写手法等。

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材料、PPT以及多媒体资源进行演示讲解。

4.活动(1)小组合作:针对《土地的誓言》中“我爱你,土地”一段进行分析,归纳出所有的描写手法,并总结手法的作用。

(2)辩论:针对作品中儒商两族的恩怨展开辩论,表达观点,提高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5.复习通过口头回答问题、文字作答、意见交流等形式,复习已学知识点。

五、教学效果学生情感认识方面:通过《土地的誓言》中家国情怀的表达,同学们对祖国的疼爱、乡土情怀有了新的感悟。

学生认知方面:通过分析和研判作品的语言、手法和表现手段,同学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对乡土文学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学生能力培养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和辩论训练,同学们的集体合作精神、批判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本帖将《土地的誓言》作为教材,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通过展示和讲解,使学生掌握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描写手法。

《土地的誓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通用6篇)

《土地的誓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通用6篇)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下册教案《土地的誓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土地的誓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声呼告的抒情方式。

3、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声呼告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资料,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端木蕻良的资料,有关写作背景,结合“阅读提示”给课文做批注。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首先一起欣赏一个美丽的地方,看完后,谈谈你的感受。

(出示东北地区的美丽图片。

)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中国的东北地区,她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这个地方被日本人的铁蹄所践踏,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

那个时候人们内心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感受东北流亡作家的爱国炽情。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

现代作家。

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2.东北作家群。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

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融成一团,显示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7、土地的誓言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7、土地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教案教学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过程一、导语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面对国土的沦陷,试想,对于东北大地,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

二、介绍背景及作者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端木蕻良(1912-1996),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三、订正字音端木蕻良(hóng)炽痛(chì)喷涌(pēn)泛滥(làn)白桦林(huà)嗥鸣(háo)山涧(jiàn)斑斓(bān lán)丰饶(ráo)污秽(huì)谰语(lán)怪诞(dàn)亘古(gân)默契(qì)田垄(lǒng)镐头(gǎo)四、朗读课文要求:1.标出你有疑问的字词和语句。

2.标出你喜欢和深受感动的语句。

五、整体感知1.主要内容: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2.结构特点:思考: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课文结构的分析:课文中涉及自然、历史、民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其结构层次和逻辑关系。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总结段落大意等方式,梳理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实践活动的开展: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作,这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难度。教师应提供写作指导,如构思、选材、表达等方面,帮助学生克服写作难点,顺利完成作业。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表达的土地情感的基本概念。《土地的誓言》通过描绘土地的美丽和历史的厚重,传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这种情感是爱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与土地的紧密联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述。通过分析课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土地的命运紧密相连。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对土地的热爱。
3.学习课文中生字词,如:誓言、炽热、眷恋等,并掌握其用法。
4.探讨作者在课文中所传递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述自然风光、历史变迁、民族命运等方面来展现土地的誓言。
6.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乡土地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对《土地的誓言》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土地的深情厚谊,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陈绪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第2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陈绪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第2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

7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陈绪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层体味作者的家国情、故园情。

2.揣摩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同时进行仿句训练,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增强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鼓励他们将来为家乡的富饶、祖国的腾飞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文中某些词语的确切含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学生跟着唱学生听、唱完谈感受。

教师:是的,歌曲再现了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占东北,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国土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骑蹂躏了十年。

1941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

现代作家。

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三、知识小窗1.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们东三省,“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时写的,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2.三十年代的东北作家群与端木蕻良。

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家,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

他们有的加入了“左联”,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

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展现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米小英【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3.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层体味作者的家园情、故国情。

2.揣摩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

情感目标: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家乡的富饶,祖国的腾飞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深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赏精彩句、段,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抒情脉络,理解文章两段之间的关系。

2.了解文中某些词语的确切含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
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字字有情,句句含情,感人至深,令人震撼。

教学时宜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如配乐朗读、表情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练读、学生齐读等,在反复朗读中,体味作者炽痛的家园情、故国情。

2.情境法。

由于年龄所限,七年级的孩子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经历与体验。

教师宜创设情境,如播放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录像、光盘等或播放《松花江上》《游子吟》《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橄榄树》等歌曲,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感染学生。

3.讨论点拨法。

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交流思想,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师辅之以必要的点拨,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美点寻踪法。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进入作品的世界,尽情赏析文章的美,真正成为鉴赏主体。

【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课文大多为诗歌和散文等,易于朗读,所以要加强朗读教学,通过朗读来理解、体味课文,然后通过作者富有激情的语言进行爱国教育。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背井离乡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在身边珍藏一把故乡的泥土。

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最朴素最真挚的故乡情,难怪艾青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让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数十年之久,有家不可归之时,这土地又将承载着怎样浓烈而炽热的
情感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地的誓言》,在感受游子对故土热烈深沉的爱的同时我们还将——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时写的,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者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浏览全文,勾画出你不懂的字词
炽痛(chì) 嗥鸣(háo) 怪诞(dàn) 亘古(gèn)
谰语(lán) 蕻(hóng)
镐头(gǎo) 默契(qì) 污秽(huì) 蚱蜢(měng)
田垄(lǒng)
四、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思考课题《土地的誓言》是何意思?
教师总结: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
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

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

2.找出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这些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指导朗读:本文首段描绘了沦丧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朗读时应饱含深情,语气舒缓,后段叙述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语气要越来越强烈,文末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则该用慷慨激昂的语气读出来。

全班齐读全文。

五、研读、揣摩语言
1.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学生代表发言)。

2.一般而言,文章的人称应该是统一的,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让学生将划出的语句反复品读加以揣摩,以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明确: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应为情感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作者在段首说“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者炽痛的爱”,作者为什么这么炽爱自己的故乡?故乡的什么给作
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以“我炽爱我的故乡,因为”这个句式说话。

我炽爱我的故乡,因为那里有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我炽爱我的故乡,因为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

我炽爱我的故乡,因为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里就变得平静。

我炽爱我的故乡,因为那里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六、探究与反思
1.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学生小组充分探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第一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第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

)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学生讨论明确:前者选取东北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

它也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深
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定的誓言。

附: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