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生成转化机制

合集下载

论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及其成长环境

论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及其成长环境
性 强的组织文化 、 营造宽松环境 着 眼;建构培养 创新型人才教 育机 制 , 应从重视个性发展 、 约核心课程 、 陈 集 推 教 学过程 、出新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 内容 、 改革考评 制度入 手。
关键词 :创新人才;素质特征;成长氛围;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 :G 4 . 6 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4 32 1) .140 0 1 0 (0 0 0 7 。5 4 o4
在 我们 的文 化 中 “ 循规 蹈矩 ” 的价值 观是 我们
孩 提 时 代 最 早 学 到 的 东 西 之 一 。我 们 的 教 育 更 多 的 是规 驯 教育 。 生死 记硬 背 为考试 获 高分 往往 比琢 学
这 种 价 值 观 深深 地 植 根 于大 多 数 学 校 的奖 励 制 度 中 。由此 , 们 学 会 了 尽 可 能 地 正 确 行 事 , 错 误 我 把 控 制 在最 小 范 围 内。 句话 说 , 们 学 会 了 “ 换 我 不要 犯错 误 ” 有 了这 种 观 念 , 们 就 不 太 愿 意 去 冒险 。 我 了 , 敢 尝试 新 事物 了 , 不 我们 学 会 了不 让 自己置身
才 能 , 重 抑制 了学生 的创新 能力 。 严
答 ” 而不 是 “ 问” 学 校 以一 种 较 为保 守 的方 式 , 学 。 对 学 生进 行思 维 培训 。 儿 童时 期 开始 , 从 我们 接 受
的教 育 就 是 : 确 答 案 是 好 的 , 误 答 案 是 不 好 的 。 正 错
后 仍 然 保 持 艺 术 家 的 思 维 。“ 规 矩 办 事 ” 味着 “ 按 意 按 照 事 物 的 现 有 模 式 进 行 思 考 ” 而 不 向规 则 提 出挑 战 。

试析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

试析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

为某种 自 然物找到新 的应用 , 并赋予新的经济价值 ;

种是社 会 创新 , 它在 经 济 与社 会 中创 新 一 种 新 的
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 , 胡锦涛同志在 2 0 06 年 1 9日 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中明确提 出 月 全 了 22 0 0年把我 国建设 成创新 型 国家 的总体 目标 : “ 22 到 00年 , 使我 国的 自主 创新能力 显著增强 , 科
技 促进 经济 社会 发 展 和保 障 国家安 全 的能 力显 著增 强, 基础 科 学和 前沿 技术 研究 综 合实 力 显著 增强 , 取 得一 批 在世 界具 有 重 大 影 响 的科 学 技 术 成 果 , 入 进
管理结构、 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 , 从而在资源配置中
取得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他认为社会创新
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维普资讯
第2 5卷
V讯
梦》 等等, 些无疑 都是 此种 意义上 的创新 的典 , 这 范 。 ( ) 义 的创 新 。从 广 义 而 言 , 新 的 内涵 要 2广 创 宽 泛 得多 , 即是 指从 个体 的角 度 出发 , 人们 根据 一 定
在《 世界面临挑战》 一书 中曾预言, 随着信息时代 的
到来 , 类将 不再 感 到 大 自然 的局 限性 , 人 因为人类 掌
个经济学概念 , 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 , 实现生产要 素的从未有过的组合 。他还从企业的角度提 出了创

握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形式 : 信息 、 知识 和精神。伴随 着知识经济 时代的来 临, 一预言正 在变为 现实。 这 据统计 , 前经济合作 与发展组织成员 国的经济增 目 长 中科技 知识 的贡 献 率 已达 8 % 。可 见 , 识 的积 0 知

简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简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简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指针对现代社会对创新能力的需求,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

现代社会的变革速度非常快,要想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进行创新,就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

只有掌握了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产生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因此,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素质,通过不断积累知识来提高创新能力。

其次,创新型人才应具备批判性思维。

创新需要不断挑战既有的惯性思维和观念,而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人们识别、评估和改进现有的问题。

创新型人才应能够独立思考,审视自己的观点,并主动提出质疑。

只有不断批判和反思,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推动创新的发展。

第三,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团队合作能力。

创新往往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交流和合作,因此团队合作能力非常重要。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能够与不同背景的人合作,协调团队成员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知识共享和协同创新。

同时,创新也需要在团队中互相启发,通过集思广益,促进创新的产生。

第四,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创业精神。

创新与创业密切相关,创新型人才应具备敢于冒险、勇于挑战的创业意识和精神。

他们应具备自我驱动力,能够面对风险和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创新的目标。

同时,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市场洞察力和商业意识,具备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能力。

第五,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创新思维和方法。

创新思维是指跳出传统思维模式,打破常规,寻找新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开放的思维,敢于尝试新的想法和概念,具备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包括广泛的知识储备、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创业精神和创新思维和方法。

这些素质要求是互相关联和促进的,通过培养这些素质,可以显著提高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变革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一、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而创新的实现离不开有人才的支撑,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成为许多高校和企业思考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阐述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概念、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概念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指针对不同的科研项目和产业需求,通过不同的培养环节和培养方法,系统地培养一批具有领导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机制和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 培养目标:确定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如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等。

2. 培养课程:制定符合培养目标需求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系统化、专业化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创新教育: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推广创新教育等先进的培养方法。

4. 实践平台:搭建适应不同培养目标的实践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实践等实践性课程。

5. 团队协作:打破学科、院系和地域等限制,培养跨学科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现状1.高校随着社会创新的需求,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一些重点大学已经开始尝试建立系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比如,清华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浙江大学2016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等。

2.企业企业也开始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除了培训计划外,一些企业也开始跟高校合作,共同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如阿里巴巴的达摩院、腾讯的未来网络科技人才计划等。

3.政府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也开始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

例如,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未来展望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将更加个性化、定制化。

同时,企业和高校的合作模式也会越来越多元化、深化。

政府将更多地出台创新型人才培养政策,激励更多人才参与创新活动。

如何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模式

如何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模式

如何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模式创新是任何企业和组织都需要的能力。

众所周知,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人才。

因此,建立一个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如何建立这个机制和模式。

1.领导力培养首先,必需培养具有领导力的人才,他们不仅在技术上非常出色,而且能够组织团队,并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

一个有效的培训计划将使这些人才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工具。

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创新头脑,并有相应的实践经验。

为此,我们可以设立一个创新专业,该专业要求确保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并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以测试他们的技能和判断。

2.团队合作与此同时,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也非常重要。

在现代经济中,团队合作是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确保创新人才具有最佳的团队合作技能,我们建议在团队合作中添加一些助教,并确保他们在一个有创造性和支持性的环境中开展工作。

3.创新文化在整个企业或组织中建立创新文化,这需要管理团队的全面支持。

在这种环境中,创新是奖励和鼓励,而不是惩罚。

有机会发表创新的想法、试验和研究。

针对这些创新,还可以建立创新项目计划,以便能够在全面的平台上支持和推广创新。

除了创意和文化的支持外,还可以提供各种资金支持选择。

这可以包括创新项目激励基金、其他现有项目流程并立即进行资助等。

4.形成相应的组织架构建立一个有创新头脑、寻求创新和支持创新的机构对于建立一个完整的机制和模式非常重要。

此外,一个创新性的支持架构使各个利益相关者能够参加有创造性的会议、对话和讲座,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创新过程。

在最终建立的机制中,我们可以采用三个关键要素:人才、合作和文化。

必须建立专业化的团队来识别、培养和鼓励创新人才,并使每个成员都可以通过合作实现最佳的创造性表现。

创新文化也必须得到全面的支持和奖励,甚至可以通过资金和其他资源来支持他们的创新成果。

在完整的机制和模式下,我们可以将创新变为一项现实,实现持续的成功。

再小的机构和企业都需要创新人才和创新机制。

[关于,创新,人才,其他论文文档]关于创新人才素质结构分析

[关于,创新,人才,其他论文文档]关于创新人才素质结构分析

关于创新人才素质结构分析”论文摘要: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主要由创新知识结构、创造性精神、创造性能力、创造性人格四大要素构成。

这四大要素在创造活动中均有独立的地位和功能,其作用和价值无法由其他因素替代。

论文关键词:创新人才;创新知识结构;创造性精神;创造性能力;创造性人格通常认为,所谓创新人才就是指具有创造性精神、创造性能力,掌握创新方法,具备创造性人格,能顺利地完成创造性活动,并富有创造性成果的人才。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创新人才是由彼此联系、不同素质构成的有机整体,并作为整体发挥作用。

由创造性精神构成的意向驱动系统属于“想到要去创新”;由创造性能力构成的技术支撑系统属于“知道怎样去创新”;由创造性人格构成的意志维持系统则属于“能够坚持创新”。

而这一切都必须有科学的创新知识结构作为基础。

由此可见,作为创新人才,其最优化的结构必须是知识、智能与个性的有机统一。

因此,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主要由创新知识结构、创造性精神、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人格四大要素构成。

这四大要素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均有独立的地位和功能,其作用和价值无法由其他因素替代。

一、创新知识结构所谓创新知识,是指对创新实践活动过程具有工具和手段意义的主体的知识系统及其结构。

创新知识通常与创造能力一起,以组合的方式共同发挥作用。

1.知识与创新众多研究表明,个体所占有知识的数量与其创造能力的强弱并不完全呈正比。

也就是说,知识量多的人创造能力不一定强;反之,知识量少的人创造能力不一定弱。

个体的创造活动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其掌握的知识的质量如何,是否具备科学、合理的知识系统和知识结构。

零散的知识只能解决个别的、局部的或者表面的问题,而系统的知识才能解决普遍的、整体的或者根本的问题。

也就是说,只有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才最有利于成就自己的创造实践活动。

2.创新知识结构创新离不开科学知识。

宽厚的知识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人才必备的首要条件。

离开了知识积累和储备,创新素质的形成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与实践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与实践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与实践第一章绪论创新型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要条件。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与实践,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

本文将从机制储备、培养模式、实践活动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有效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与发展。

第二章机制储备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建设,是推动创新型人才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学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建立切实有效的机制储备,是推动创新型人才教育的关键一步。

2.1 制定明确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应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明确机制建立的目标,并根据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的学生培养需要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人才引进、创新创业支持等方案,对学生进行全程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2.2 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需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学校应从办学理念、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实验室设备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倾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3 建立人才引进体系学校应建立人才引进体系,引进有实力、有经验、有成就的人才,搭建校内外人才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实践和发展空间。

第三章培养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功实践需要借鉴先进的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学校应通过不断创新、不断跟进,探索符合自身条件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1 自主学习式培养模式自主学习模式是一种学习者主体地参与课程设计、实践活动、学习成果评价等全过程的教育教学模式。

通过此模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参加大量实践活动,自行调整学习进度和内容,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3.2 导师制培养模式导师制培养模式是建立在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上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

导师为学生提供指导,为学生提供学科知识和实践过程的支持,帮助学生锻炼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促进学生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与路径

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与路径

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与路径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创新人才则成为推动创新的中坚力量。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也日趋复杂和多样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与路径。

一、培育学科交叉型创新人才随着社会的科技不断发展,创新性人才也逐渐呈现出学科交叉的趋势。

因此,培养学科交叉型的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

例如,机器学习和生物医学成为交叉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培育机器学习专业与生物医学专业相结合的人才可以更好地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在教育方面,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鼓励学生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学习,并建立科技研究团队,推动跨学科创新的发展。

二、倡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倡导创新思维培养也成为当前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学校和企业应重视学生或员工的创新思维培养,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1. 培养主动的思考方式引导学生或员工积极思考,培养主动的思考方式,并注重数学、物理、逻辑等基础能力的训练。

这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和骨架。

2. 鼓励尝试在学校和企业中,鼓励学生或员工尝试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解决难题。

这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各种创新思维的方式和方法。

3. 提供创新思维的实践机会学生或员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创新思维,因此,学校和企业应该创造实践机会。

比如,提供创新性的研究课题、组织探讨、座谈和交流活动等。

三、多渠道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除了学校和企业内部自行培养创新人才外,还应打破孤岛式的人才发掘机制,多渠道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

1. 通过竞赛获得机会通过各种各样的竞赛,能够让更多的机构和企业看到学生或员工的创新才能。

比如,创新科技展览,发明比赛等。

2. 通过实习获取经验学校和企业应该注意与各行各业合作,鼓励学生或员工到企业实习。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或员工了解企业的内部运作和外部环境,同时也能够发现和培养潜在的创新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与成长规律

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与成长规律

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与成长规律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卓越的创新能力和潜力,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人才。

他们具备独创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在不同领域中产生重大突破和创新。

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素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首先,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素养。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只有通过广泛学习和积累知识,才能够拥有丰富的思维资源和灵感的源泉。

拔尖创新人才应该有深厚的学科基础和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在自己的领域里能够做到驾轻就熟,同时还要对其他领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此外,拔尖创新人才还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

其次,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创新能力。

创新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能力,是他们与众不同的重要标志。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意识。

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备开拓性思维,能够不拘一格地思考问题,善于从多个角度和维度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他们应该勇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约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完美的解决方案。

最后,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团队合作能力。

创新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多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来推动。

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能够与不同领域和背景的人进行有效地交流和协作。

他们应该能够善于利用团队资源,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坚持创新思维、不断学习和不断实践。

首先,拔尖创新人才要坚持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只有坚持创新思维,才能不断推动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高。

拔尖创新人才应该从小事做起,培养对问题的不同思考方式和解决途径,不断锤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同时,他们还应该具备开放的心态,能够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不断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

其次,拔尖创新人才要不断学习。

学习是创新的源泉,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够拥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思维资源。

创新人才成长的过程和社会条件

创新人才成长的过程和社会条件

创新人才成长的过程和社会条件引言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创新能力成为了人才成长的关键要素之一。

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个人努力和社会条件。

本文将探讨创新人才成长的过程以及对其影响的社会条件。

创新人才成长的过程创新人才的成长是一个逐渐积累和提升的过程。

以下是创新人才成长的主要过程:1. 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创新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这包括在学校教育阶段通过学习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创新人才能够建立起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的基础。

2. 开拓视野和创造思维创新人才需要开拓广阔的视野和具备创造性思维。

他们需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视野,关注和学习前沿的科技发展、经济趋势和社会变革。

同时,他们需要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方式。

3. 跨学科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创新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

创新人才需要学会将不同的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综合能力。

同时,创新也需要合作和团队精神。

创新人才需要培养良好的合作能力,能够与不同领域的人才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达成协同创新的目标。

4. 实践和体验的积累实践和体验是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践,创新人才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检验和改进自己的创新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和体验,创新人才能够不断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实践和体验的积累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必经之路。

社会条件对创新人才成长的影响创新人才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条件的支持和促进。

以下是社会条件对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影响:1. 教育体制和创新导向教育体制是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支撑。

一个鼓励创新的教育体制对创新人才的成长起到关键作用。

教育体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培养机会,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创新的实践。

关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

关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

人才应注重培养其知识结 构、能力结构、意识结构、个性结构 美 国大学比较关注人才培养 目标 ,并且能够根据 时代的要求对
及心理结构等方面。
之进行丰富。比如,普林斯顿大学在 本科生培养 目标 的标准设
首先 ,就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而言,不仅要求具有 系统 计 中就包含了创新 型人才所需要 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 具 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哲理性思维 的头脑,掌握正确 的 有清楚的思维、表 达和写作能力 ;具有 以批评 的方式系统地推 世界观和方 法论,始终站在学 科的前沿阵地 ,这是创新型人才 理 的能力 ;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 问题 的能力 ; 具有独立思考的 走上知识创新之路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能力 ; 具有敢 于创 新及独 立工作 的能力等。因此,高等学校要 其次,创新型人才 的能力结构应包括在实践活动 中内蕴 的 设计符 合时代要求和社会现实、切实可行 的创新型人才 的培养 思维过程 和外在 的行为方 式两个方面,可分为工作能力结构和 目标 , 并且做到与时俱进,不仅要培养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才' 关系能力结构。工作 能力结 构包括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定向 还要培养 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自主创业的人才。 能力、组织能力和开发能力 ;关系能力结构包 括 自知能力、激 励能力、团结 能力、交流能力和谅解能力。
第 三,创新型人才的意识结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创新
在农业 时代,人类 只要 按照 自然 的秩 序循规 蹈矩 的生 产, 意识、信息意 识、经济意识 、竞争意识、国际意识,只有具备
就能保证有基本 的收获 ; 在工业 时代的进步逻辑则是大规 模地 创新意识的人才有可能开展知识创新工作。 复制 ;而在 知识 经济时代 ,创新的价值 日益凸现。西方经济学 第 四,创新型人才的个性结 构是指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 、

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与评价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与评价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与评价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了各个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和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本文将分为机制和评价两部分,从不同角度分析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与评价体系。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1、课程体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

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应该有不同的课程设置。

对于专业课程,应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加实验等实践环节。

此外,还应该开设跨学科课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例如,可以开设人文素质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

2、实践环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

学生应该能够参与到实际的创新项目中,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

实践环节可以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创新竞赛等形式。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

3、导师制度导师制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有一位导师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研究。

导师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经验,并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研究。

与此同时,导师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4、项目培养项目培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应该参与到不同的创新项目中,了解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和趋势。

通过项目培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积累实际经验,为将来的创新工作做好准备。

二、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既要考虑学生的学术成绩,也要考虑其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本节将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

1、学业成绩学业成绩是创新型人才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学习成绩可以反映其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学业成绩也可以反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因此,在创新型人才的评价体系中,学业成绩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指标。

创新型人才的特点、素质和培养路径分析

创新型人才的特点、素质和培养路径分析

创新型人才的特点、素质和培养路径分析2023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因此,创新型人才的特点、素质和培养路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创新型人才的特点1. 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型人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并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他们还能够批判性地思考,不盲从于其他人的观点,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得出结论。

2. 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仅仅擅长于某一领域,还具备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他们具备宽泛的兴趣爱好和深厚的学识背景,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起来,创造出具有独特性的成果。

3. 敏锐的洞察力创新型人才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从日常生活中获取启示和灵感,挖掘出问题的本质和新的发展机会。

他们热爱探索和创新,不断地寻找新的想法和方法,为事业的成功奠定基础。

二、创新型人才的素质1. 团队协作能力虽然创新型人才独立思考能力强,但是他们也需要和团队成员沟通协作来实现自己的创意。

因此,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不同背景和不同专业的同事良好合作。

2. 责任心和领导力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责任心和领导力,能够为自己的项目和团队负责。

同时,他们能够在团队中发挥领导作用,推动团队高效运转和事业的成功。

3. 变革意识和适应能力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变革意识和适应能力,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并随时适应环境变化和技术进步。

他们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活力,始终保持创新思维。

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1. 多元化的教育背景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教育背景方面,需要注重多元化。

可以在专业领域深耕,同时也要开阔视野,学习各种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

2. 自我学习和探究创新型人才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究,通过自我学习和质疑来不断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注入新的活力。

可以通过网络、书籍、论文、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自我学习和探究。

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发展价值

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发展价值

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发展价值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发展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发展价值成为了当今时代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这些举措来更好地培养与发展人才。

一、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升。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人才不仅具备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跨学科的综合素质。

因此,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势在必行。

首先,高校应该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引入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跨界思维,并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如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商务礼仪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及举办团队合作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职场素养。

最后,要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

高校应该提供多元化的课程选择,让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同时,高校也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引导他们积极规划自己的未来,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同时也能在个人发展上实现全面提升。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往往固化了一些模式和方法,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快速变化的需求。

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加强与行业的合作。

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规划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此外,高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并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其次,要强化导师制度。

高校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导师制度,对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和辅导。

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并在学习和科研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

最后,要推行终身学习制度。

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及成长规律

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及成长规律

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及成长规律导言在当今高度竞争的社会中,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备受关注。

这些人才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以及他们的成长规律,以期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在某一领域具有杰出成就和突出创新能力的人才。

他们不仅在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而且在思维方式、创新意识和领导力等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能力。

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知识扎实拔尖创新人才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拥有深厚而广泛的学科知识,他们熟悉当前领域的前沿动态,对相关研究方向有清晰的认识。

同时,他们还能将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跨界融合,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和实践。

2. 创新思维突出拔尖创新人才具备开阔的思维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们能够发现问题所在、提出解决方案,并将这些方案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实践行动。

他们注重深入挖掘问题根源,善于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寻找非传统的创新路径。

3. 团队协作能力强拔尖创新人才在团队协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他们能够带领团队成员共同追求卓越,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形成合力。

同时,他们也擅于与其他领域的人才进行合作,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合作,取得更大的创新成果。

4. 追求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他们追求卓越,勇于挑战自我。

他们不满足于现状,持续追求进步和突破,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他们具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坚韧的意志,能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坚持不懈。

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并非偶然,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

以下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一些规律:1. 深入学科研究拔尖创新人才首先需要深入学科研究,并持续保持自己在领域内的学习和积累。

他们需要通过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开展独特的研究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钻研和探索。

2. 学会形成独特的观点拔尖创新人才具备独特的研究思路和观点,他们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能够从中找到问题的关键。

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机制

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机制

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机制自古以来,培养和选拔人才一直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社会的进步,对于人才的定义和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在当前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人才日益成为实现国家和地方发展的关键所在。

那么,如何培养和选拔出更多的创新人才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应该关注学生的素质化培养。

过去,我国的教育体制往往注重学生的成绩和知识面的广度。

然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应该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创新思维、交际沟通、领导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此外,还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这些都是影响创新能力和思维的重要因素。

只有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其次,创新人才的选拔机制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估。

目前,很多选拔机制主要考察学生的成绩和知识背景,而忽略学生的其他能力。

因此,应该建立一个全方位、综合性的评估体系,从学生的学术表现、社会实践、领导才能以及道德品质等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样,在选拔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估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潜力,从而选拔出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

第三,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机制应该注重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现在,很多学校和机构的培养机制缺乏与社会的交流和互动。

而一个完善的培养和选拔机制不仅要注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还需要与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密切结合。

当前,社会正在快速发展,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实现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力量。

因此,学校和机构要加强与社会行业的联系,及时了解社会的需求,预测未来需要的人才类型,从而针对性地制定培养计划和选拔机制。

最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机制还需要在政策上加强支持。

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需要巨大的支持和投入。

政府和有关机构应该制定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支持相关的教育和科研工作,提高培养和选拔的投入和质量。

同时,还应该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和留用的政策支持,建立更好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内涵及成长规律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内涵及成长规律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内涵及成长规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日益迫切。

然而,要成为一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内涵和遵循一定的成长规律。

本文将探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内涵及其成长规律。

一、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内涵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指在科技领域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学科知识,并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科技研究和创新实践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人才。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应具备广博的学科知识。

他们应该在所从事的领域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对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有深入的了解。

其次,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应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他们应该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次,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应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才能。

他们应该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和潜力,并能够在团队中起到领导者的作用。

最后,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应具备追求卓越和持续学习的精神。

他们应该保持对科技发展的敏感性和求知欲,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路径。

下面介绍几个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规律:首先,知识基础的扎实是成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基础。

只有具备广博的学科知识和理论基础,才能够在科技研究和创新实践中有所建树。

其次,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成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关键。

培养创新思维需要不断跳出舒适区,勇于挑战传统思维,培养对问题的独特见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是成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必备条件。

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1. 创新精神:具有敢于挑战传统、追求卓越、不断进取的精神,善于发现问题、提出新思想和新方案。

2. 创新思维:具备创新思维,包括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多方面,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问题,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3. 学习能力:具备强烈的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掌握最新的科技动态和前沿知识。

4. 团队协作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与他人协作解决问题,实现共同的目标。

5. 实践能力:具备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 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有效地交流和沟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想法。

7. 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社会和人类进步有高度的关注和追求。

总的来说,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责任感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这些素质和能力相互交织、相互促
进,共同构成了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体系。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生成转化机制研究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生成转化机制研究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生成转化机制研究
徐小洲;叶映华
【期刊名称】《成才之路》
【年(卷),期】2016(0)16
【摘要】创新型人才有其独特的素质。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需要建立对创新人
才应具备素质的科学认识,了解创新型人才素质生成转化机制,把握将潜在素质转为现实素质的途径。

文章分析创新型人才基本素质构成,探讨素质转换路径,提出创新型人才素质的三阶段多维度生成机制模型,指出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注意的问题。

【总页数】3页(P1-3)
【作者】徐小洲;叶映华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61;G640
【相关文献】
1.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生成转化机制
2.通识教育:地方工科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生成转化模式
3.民办高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4.做素质型学生成
创新型人才--同高中生谈学习方式的转变5.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生成转化机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智力上的创造能力转 向了包括智力与非智力 的多元化 的
以智力理论 为例 , 智力 理论从单一 向多元 的转化 , 从 而带
创新能力。
动 了人们对创新 型人 才素质从一元 向多元的转化。 如加德纳 、
斯腾伯格和托兰斯 ,他们都认为智力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 的
认知智力( I Q) 所能说 明的。 斯腾伯格认为 , 创造力的本 质包括 智慧 、 知识 、 思考形态 、 人格 、 环境情境 和动 机六个方面 , 并 提 出了创造力的智 力、 智力风格 、 人格三侧面模 型。 近年来 , 随着 情绪智力重要性不断地被认识 ,一些学者对智力类型进行 了 重新界定 , 充分肯定了智力概念 的多元取 向 , 也为我们认识创 括: 身体智力——学习和掌握身体技 巧的能力 , 如跳舞 、 游泳 、
随着创新 时代 的到来 ,创新 能力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中 具有关键性 的作用 ,创新型人才 培养也成 为各 国教育改革 的 核心 目标 之一 。 在我 国人才培养实践与教育 改革 中, 以创新 能
力为核心素质 的创新型人才是 目前各级各类教育 的重大攻关
课题 。国内关于创新 型人 才素质 的研究 近年 也 日益增 多 , 但 是, 人们对创新型人 才的认识并不统一 , 在实践 中也缺乏一套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兼备 的创新型人才划分标准 。当前研究 大 多属 于教育应 当如何培养创 新型人才 的规范性研究 ,或者是 对国外相关理论 的介绍与综述 ,也有少量关于创新 型人才素 质结构的规范研究 。 关于创新型人才教育实验 的深入发展 , 迫
人 才学 理 论 研究
成 才 之 路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生成转化机制
徐小洲 。 叶映华
(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 浙江 摘
杭州
3 1 0 0 5 8 )
要: 创新型人才有其独特的素质。在创新型人 才培养过程 中, 需要建立对创新人才应具备 素质 的科 学认识 , 了
解创新型人 才素质生成转化机 制, 把握将潜在的素质转为现 实素质的发展途径 。文章在分析创新型人才基本素质构成

创新型人才素质 的内涵
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素质结构可 以从多个角度描述。 譬如 ,
教育 学 意 义 所 说 的 智 力 、 知识 、 品德 , 心 理 学 角 度探 讨 的 人格 、
智商 、 非智力因素 , 等等。这些都可 以说是人才 的基本素质结 力, 并且通过创新能力这一关键指标 , 将创新 型人才 与一般意
的基 础 上 , 探 讨 素质 转 换 的 实现 路 径 , 提 出创 新 型人 才素 质 的 三 阶段 多 维度 生成 机 制模 型 , 指 出创 新 型 人 才 培 养 需要 注
意 的现 实 问题 。
关键词 : 创新型; 人 才; 素质 ; 转化 机 制 中图分 类 号 : C 9 6 ; G4 0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3 5 6 1 ( 2 0 1 5) 0 4 — 0 0 2 0 ~ 0 4
义上 的人 才 区别 开 来 。
构。 在这些最基本 的素质结构 当中 , 当前颇受重视的是创新能 新型人才素质提供 了新 的启 示。 比如 , S r i e a曾指 出,智力包 滑雪 、 运动 、 完成身体活 动等 ; 理性 截力~ 一 解决逻 辑推理 问
题 的能力 , 如 问题解决和数学能力 , 通过 I Q测验测量 ; 创造 智 力——产生新奇 、 新鲜 、 独创想 法 的能力 ; 专 业智力——掌握 和控制知识 、 信息 、 技 能的能力 ; 情绪智力——主要包括 自尊 、
切 需 要 明确 创 新 型 人 才 的概 念 和 基本 素质 ,建 立 适 应 我 国创
自我控制 、 自我激励和同情 心四种 能力 ; 社会智力——使 用 复
杂社会技 能的能力 , 如团队合作 、 沟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冲突解决 、 协 调 能力 ;
财政智力——定义和认识财政状况 的能力 ,使 自己的状况 与 期望能够匹配 ; 领导智力— —发展和掌握 领导技能的能力 , 如
发展规划纲要 ( 2 0 1 0 — 2 0 2 0年 ) 》 提 出开展拔尖创 新人 才培养
改革试点 , 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 根据 才的核心素质这 一观点并没有太大 的变化 ,只是从传统 的单 国家 战略部署 ,我 国各级各类学校正积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
试验 , 探索创新人才成长规律 。但是 , 创新型人才究竟 由哪些 素质构成 , 其生成机制如何 , 这些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的理论 问题 尚有待深入研究。本 文试 图剖析创新型人才 的素 质结构与生成转化机制 ,提出创新型人才素质培养 中需要处 理好 的几种关系 , 为我 国创新型人才培养 提供理论参考 。
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 ,创新型人才是 国际竞争成败 的
的新智力概念 的转变 。 但在这两类概念 中, 均 以创造力 的测量 作为创新型人才测评 的主要手段。 可 以说 , 虽然创新型人才评
价 标 准 有 变 化 ,但 以创 新 能 力 作 为 创 新 型 人 才 区别 于 一 般 人
关键 。鉴 于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 《 国家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般具有如下特征 : 一是知识 构成 的立体化 与开放性 , 二是能力
构成 的综合性与创新 性 , 三是思维构成 的多维 性与灵活性 。 四 能存在关系 ,个体人 格特 质显著影 响个体 的创造力 和创造 技 能” 。K e l l e y曾提出创新 的 1 0 个 角色及提高创造力 的策略 , 这
领导 、 动机 、 劝说 、 影响和控制等能力 , 等等 。这些智力理论对 研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 了基本框架 ,也能为更好地解 释
现实 中创新型人才素质构成提供参照 。
就 创 新 型 人 才 特 征 而 言 ,有 的学 者 认 为 , “ 创 新 型人 才 一
新型人才培养需要 的理论基础。从欧美有关创造力 与智力等 相关 研究成果 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创新 型人才基本素质核 部分理论 依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