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 字词默写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默写
《烛之武退秦师》(必修一)默写(总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烛之武退秦师》(必修一)默写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1)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1.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做不不仅要有智谋,还要有仁义,正如晋文公所说的: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4.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5.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6.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7.《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8.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吾其还也”,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9.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1。
必修1古诗文默写学生版
必修1重点诗文默写训练
一、《烛之武退秦师》
1、秦晋联合围郑的理由是:
2、郑伯求烛之武出山时,烛之武说:
这句话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辛酸和不满。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4、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的句子:
5、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句子是:
6、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于情,诱之于利的句子:
7、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国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句子是:
8、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9、说退秦师后,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击,晋文公认为不可。
原因是:
二、《荆轲刺秦王》
1、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我们联想到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
3、描写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的句子是:“”。
三、《鸿门宴》
1、刘邦解释入关后“遣将守关”的原因的句子是:
2、由《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我们可以联想到《鸿门宴》中的:“”
3、樊哙说到,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用“刀、俎”打比方,劝沛公不辞而别的句子是:
四、《记念刘和珍君》
1、何为真的猛士?在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说:
2、面对惨象,作者目不忍视,不禁发出感慨:
注:《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是必背篇目。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名句默写
益”
词类活用
⑴晋军函陵 名作动,驻扎。 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⑶邻之厚,君之薄也
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⑷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 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春 秋》,《左传》 《资治通鉴》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 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战国策》 《三国志》
纪传体: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 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 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 史论的综合。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 纂的《史记》。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
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敢以烦执事 古义: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6)共其乏困 古义:指缺乏的东西。 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
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边邑,边远的地方 越国以鄙远 把....作为边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是: :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
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他又说“ “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 ““失其所与”
”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文学常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 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答案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如果只写三句,就写前面三句。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带答案1)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学生版)1.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2.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3.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他又说“”,这是不仁道的;“”,这是不明智的;“”,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4.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5.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
”6.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教师版)1.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夫晋,何厌之有?2.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3.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吾其还也”,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4.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5.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6.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挖空练习+理解性默写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部分:【重点字填空】晋( )、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 )于楚也。
晋军( )陵,秦军( )南。
( )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 )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许之。
夜(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 )事。
越国以( )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 )邻?邻之厚,君之( )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 )矣,许君焦、( ),朝济而夕设( )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 )其西封,若不( )秦,将焉取之?( )秦以利晋,( )君图之。
”秦伯( ),与郑人盟。
使( )子、( )孙、杨孙( )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 )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以乱易整,不( )。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第二部分:【情境默写】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2.《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3.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4.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5.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6.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
第三部分:【默写答案】:1.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6.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烛之武退秦师》中提到了晋国和秦国围攻郑国的原因,即因为郑国无礼于晋国,且与楚国有勾结。
XXX被请求出山时,说出了一句话,隐含着他曾经不能
被早期任用的辛酸和不满,他说:“我年轻时不如别人,现在
老了,已经没有能力了。
”
XXX见到XXX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XXX已
经亡了,迎合了对方的骄傲心理。
他说:“XXX已经知道自己
要亡了。
”
XXX劝说XXX时,看似谦恭,但是极有分量。
他用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国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他说:“如果亡XXX对君王有益,我
敢烦执事君。
”
XXX用地理位置说明“亡XXX”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XXX,XXX,晋置于两国之间,XXX并不接壤,XXX
想要越过晋国占领郑国是不可能的。
他说:“越国很遥远,君王知道这很困难。
为什么要舍弃郑国来陪伴邻国呢?邻国对君王很厚,而君王对邻国很薄。
”
XXX紧紧抓住XXX想要争霸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他说:“如果您放弃郑国,那么越国会得到它。
而如果您保护郑国,晋国就会与您结盟。
‘亡XXX’和‘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XXX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及答案《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下册】班级:姓名:说明:精⼼整理了七个⽅⾯的习题——⽂学常识、重点⽂⾔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特殊句式)、理解性默写、重点句⼦翻译、赏析辨识选择题、简答题、课外⽂⾔⽂阅读拓展,题型既夯实基础,⼜提升能⼒。
【习题】⼀)⽂学常识填空:1、《烛之武退秦师》选⾃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_(体裁)史书,相传为_________末年_____国史官____________所著,主要记载了__________(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化⽅⾯的⼀些事情。
2、《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并称为“春秋三传”。
⼆)⽂⾔现象积累:1、通假字①今⽼矣,⽆能为也已.:②共.其乏困:③夫晋,何厌.之有:④秦伯说.,与郑⼈盟:⑤失其所与,不知.:2、古今异义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②⾏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③微夫⼈..之⼒不及此:3、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类型并解释①夜.,缒⽽出:②朝.济⽽⼣.设版焉:③既东.封郑:④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⑤既东封.郑:⑥越国以鄙.远:⑦阙秦以利.晋:⑧且君尝为晋君赐.矣:⑨若亡.郑⽽有益于君:⑩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共其乏困..:因⼈之⼒⽽敝.之,不仁:?邻之厚.,君之薄.也:且贰.于楚也:4、重要虚词以①以其⽆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①今急⽽求⼦:②夜,缒⽽出:③朝济⽽⼣设版焉:焉①⼦亦有不利焉。
:②焉⽤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朝济⽽⼣设版焉:其①⾏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之①⼦犯请击之:②是寡⼈之过也:③⾂之壮也:④夫晋,何厌之有:⑤辍耕之垄上:⑦邻之厚,君之薄也:⑧微夫⼈之⼒不及此:⑨因⼈之⼒⽽弊之:5、特殊句式①以其⽆礼于晋:②若亡郑⽽有益于君:③佚之狐⾔于郑伯:④夫晋,何厌之有:⑤(晋惠公)许君焦、瑕:⑥(烛之武)辞⽈:“⾂之壮也,犹不如⼈;……”:⑦(烛之武)夜,缒⽽出:⑧(烛之武)许之:⑨敢以(之)烦执事:⑩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是寡⼈之过也:因⼈之⼒⽽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6、重要实词①辞⽈:“⾂之壮也,;……”(辞:)②犹不如⼈(犹:)③且君尝为晋军赐矣(为:)④朝济⽽⼣设版焉(版:)⑤⼜欲肆其西封(肆:)⑥不阙秦(阙:)⑦惟君图之(惟:)⑧乃还(乃:)⑨微夫⼈之⼒不及此(微:)⑩因⼈之⼒⽽敝之(因:;敝:)失其所与,不知(与:)?亦去之(去:)三)理解性默写: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1.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的句子是:,。
2.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骄傲心理的句子是:,。
3.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4.烛之武用假设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主动权的两句是“,”。
13.大敌当前,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诚恳自责的句子:,,。
14.郑伯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出使秦军的句子是:,。
15.起初烛之武拒绝郑伯,不愿意去“退秦师”的原因是“,;,”。
16.当秦军撤退后,晋侯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的句子是“。
,;,;,”。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答案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8.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9.因人之力而敝之失其所与以乱易整
10.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11.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12.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1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14.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1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1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人教版必修一高一语文理解性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他又说“”,这是不仁道的;“”,这是不明智的;“”,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1、送别荆轲的人及其衣着的句子是:,。
(通过众宾客的穿戴来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2、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
众人的感受:。
3、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
(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4、荆轲奉命入秦刺杀秦王,燕太子丹和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便慷慨吟唱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答案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烛之武退秦师》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如果只写三句,就写前面三句。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_(体裁)史书,相传为_________末年_____国史官____________所著,主要记载了__________(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2、《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并称为“春秋三传”。
二)文言现象积累:1、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②共.③夫晋,何厌④秦伯说.⑤失其所与,不知2、古今异义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②行李..③微夫人..3①夜.②朝.济而夕.③既东.封郑:④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⑤既东封.郑:⑥越国以鄙.远:⑦阙秦以利.晋:⑧且君尝为晋君赐.矣:⑨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⑩烛之武退.秦师:⑪越国以鄙远.:⑫共其乏困..: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⑭邻之厚.,君之薄.也:⑮且贰.于楚也:4、重要虚词以而焉其④吾其还也之①子犯请击之:②是寡人之过也:③臣之壮也:④夫晋,何厌之有:⑤辍耕之垄上:⑦邻之厚,君之薄也:⑧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⑨因人之力而弊之:5、特殊句式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佚之狐言于郑伯:④夫晋,何厌之有:⑤(晋惠公)许君焦、瑕: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⑦(烛之武)夜,缒而出:⑧(烛之武)许之:⑨敢以(之)烦执事:⑩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⑪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⑫是寡人之过也: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6、重要实词①辞曰:“臣之壮也,;……”(辞:)②犹不如人(犹:)③且君尝为晋军赐矣(为:)④朝济而夕设版焉(版:)⑤又欲肆其西封(肆:)⑥不阙秦(阙:)⑦惟君图之(惟:)⑧乃还(乃:)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⑩因人之力而敝之(因:;敝:)⑪失其所与,不知(与:)⑫亦去之(去:)三)理解性默写: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烛之武 字词默写答案
一、通假1、已,通“矣”;2、共,通“供”;3、厌,通“餍”;4、说,通“悦”;5、知,通“智”。
二、活用1、使……退,动词使动用法;2、使……亡,动词使动用法3、驻军,名词用作动词;4、向东,向西,方为名词作状语;5、把……当作边邑,名词做动词;远地,形容词用作名词;6、使……消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益,形容词使动用法;7、增强;消弱;形容词作动词;8、“朝”“夕”名词做状语;9、缺少的东西,形容词做名词;10、把……作为疆界,名词做动词。
三、古今异义1、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2、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3、古义:那人今义:妻子四、句式1、状语后置2、状语后置3、宾语前置4、判断句5、省略句6、省略句五、虚词1、以:①因为②拿,用③表顺承④表顺承⑤把2、而:①才,表顺承②表修饰③表顺承④表转折3、焉:①表陈述②哪里,怎么③哪里④哪里4、其:①代词,指代“行李”②代词,指代“那件事”③代词,自己的④还是,表商量5、之:①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②的③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宾语前置的标志,有何厌六、翻译句子1、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2、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3、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了。
4、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之欧阳学创编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吾其还也”,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默写解析
本课验收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本课验收
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
一组是( D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三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重在论议
经
《周礼》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礼记》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论语》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孝经》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
返回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 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 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 扎在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
特殊句式 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特殊句式 固定句
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要…,何必…)
夫晋,何厌之有? (…,怎么…。)
君之所知也 (所+动词,表示动作的对象)
晋
军
秦
军
秦晋围郑形势图
课文串讲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于楚也。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 曰:“国危矣,若使 烛之武见秦君,师必 退。”公从之。辞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内容全面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教师版)1.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2.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3.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4.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他又说“”,这是不仁道的;“”,这是不明智的;“”,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5.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
”6.《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7.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8.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9.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
10.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11.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12.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13.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教师版)1.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2.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夫晋,何厌之有?3.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 4.形容秦王杀人如麻,有虎狼之心的句子是 ____杀_人__如_不__能__举_,,刑__人_如__恐_不__胜_。____。
• 5.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是: _史_家__之_绝__唱__,_无__韵_之,《__离_骚__》________。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
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若舍__郑__以___为__东_,道_主__,___行__李__之__往, _来___,__共__其__乏,困__,___君__亦__无__所_”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
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 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___尝__为__晋__君_,赐_矣___,__许__君__焦__ 、瑕, _朝__济___而__夕__设,版__焉___,__君__之__所_ 。知也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既___东__封__郑__,_,又_欲___肆__其__西__封__ 。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
的句子是: _阙__秦__以__利___晋,,__唯__君__图__之____ 。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 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微“夫__人__之__力__不__及”此。他又说“因__人__之___力__而_”敝,之这是不仁道的; “_失___其__所__与__”,这是不明智的;“_以__乱___易__整____”,这 是不符合武德的。 13. 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 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 因“人__之__力___而__敝__之_,_,__不__仁__;;__失__其___所__与__,_,_不__知__(__z__h_ì); ;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内容全覆盖,特别推荐
,。
2.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3.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4.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
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5.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6.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7、做不不仅要有智谋,还要有仁义,正如晋文公所说:,;,;,。
8.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9.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
10.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11.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12.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13.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他又说“”,这是不仁道的;“”,这是不明智的;“”,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且贰于楚也。
2.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4.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5.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通假
1、已,通“矣”;
2、共,通“供”;
3、厌,通“餍”;
4、说,通“悦”;
5、知,通“智”。
二、活用
1、使……退,动词使动用法;
2、使……亡,动词使动用法
3、驻军,名词用作动词;
4、向东,向西,方为名词作状语;
5、把……当作边邑,名词做动词;远地,形容词用作名词;
6、使……消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益,形容词使动用法;
7、增强;消弱;形容词作动词;
8、“朝”“夕”名词做状语;
9、缺少的东西,形容词做名词;
10、把……作为疆界,名词做动词。
三、古今异义
1、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古义:出行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3、古义:那人
今义:妻子
四、句式
1、状语后置
2、状语后置
3、宾语前置
4、判断句
5、省略句
6、省略句
五、虚词
1、以:①因为②拿,用
③表顺承④表顺承⑤把
2、而:①才,表顺承②表修饰
③表顺承④表转折
3、焉:①表陈述②哪里,怎么
③哪里④哪里
4、其:①代词,指代“行李”
②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代词,自己的
④还是,表商量
5、之:①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的
③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宾语前置的标志,有何厌
六、翻译句子
1、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2、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3、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了。
4、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