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政策参与的效能

合集下载

政民互动的总结体会

政民互动的总结体会

政民互动的总结体会
政民互动是指政权机构与公民之间进行沟通和互动的过程。

这种互动的目的是增强政府的透明度、责任感和效能,并促进公民参与政治决策的能力和意愿。

通过政民互动,政府能够了解公民的需求和诉求,改进政策和服务,同时也增强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和参与感。

政民互动的总结体会如下:
1. 增进公众参与:政民互动可以使公众更加积极参与政治决策和公共事务。

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政府的决策具有指导作用,而政府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也能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

2. 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和效能:政民互动能够促使政府提高信息公开和接受监督的意识,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减少腐败和权力滥用。

同时,政府通过互动也能更好地了解公民需求和问题,改进政策和服务,提高政府的效能。

3. 建立信任关系:政民互动可以增加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政府通过与公民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使公民感到自己的诉求被重视和回应,从而建立起公民与政府的信任关系。

4. 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政民互动有助于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减少社会冲突和紧张。

政府通过与公民协商和合作,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综上所述,政民互动是一种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相互理解、合作和共赢的方式。

政府通过与公民进行有效的互动,能够增强自身的合法性和效能,而公民也能够更好地参与政治决策和改变社会。

这种互动不仅有助于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也能够促进社会稳定和公民的幸福感。

中国公民社会有效参与政策制定的制约因素——基于政府层面的分析

中国公民社会有效参与政策制定的制约因素——基于政府层面的分析

要原 因。政府层 面存在 的制 约因素主要有政 府信 息公 开不 充分、 参与的 渠道单一 、 与的方式 不足 、 参 参与政 策制定 的制度化
和 法制化程度低 四个方面。在 这些制约 因素背后还存在 着更根本的原因 , 即政府 官员思想观念 的落后和政府 的 自利性倾 向。
[ 键 词 j 民社 会 ; 间组 织 ; 策 制 定 ; 约 因素 关 公 民 政 制
j …6 《 : . 霄2
பைடு நூலகம்
民与治 主法
中 圄 厌社 会 有 效 参 与 跋 笨 别 定的 利 围 素
基 于政 府 层 面 的分 析
李 古乐
( 郑州 大学 公共 管理 学 院 , 南 郑 州 河 400 ) 5 0 1
『 摘 要 ] 民社会是指公 民在 国家或政府和 营利性 企业之 外进行 自愿结社和 自由交往 的社 会公 共领域 , 公 各种 民间组 织 是公 民社会 的主体 。现 阶段 中国公 民社会 参与政策制定的效果 总体上是 有 限的 , 而政 府层 面的原 因是造成这 种状 况的最主
70
民社会参与政策制 定 的前 提和基础 。政府信 息 的充 分 公开是公 民社会有效参与政策制定 的前 提。 中国的政府信 息公 开经 历 了一个 从上 世纪 8 、0 0 9 年代 的政务公开到新世 纪 以来 的政府 信息公 开的发展 历程 。2 0 年加入 世 贸组织 以来 , 01 中国政 府 开始 大力 建设 “ 透明政府” 政务公开工作深入推进 ;0 8年 5月 , 20 1日实行 的《 政府信 息公 开条例》 立 了中国 的政 府信 确 息公 开制度 。然 而 , 当前 中 国的政 府 信息 公 开还 面 临 不少 的阻力 和 困难 , 在着 许 多 问题 。这 些 问题 主要 存 有 : 一 , 息公开 的形式 化 , 民的知情 权没有 保 障。 第 信 公 很 多政府 机关虽 然公 示 的形 式很 齐全 , 是公 开 的 内 但 容却 避重就轻 , 仅仅公 布一些 日常的事务性 内容 , 群众 强烈关 注、 涉及 群众 切 身利 益 的信 息却 没 有公 开。 比 如在世纪之 初的那 场抗击“ 非典” 行动 中, 2 0 从 0 2年 1 1 月 6日发现第一例 病例直 到 2 0 1 0 3年 4月政 府采取 果 断行 动 , 在此期 间个别政府 部 门隐瞒有关信息 、 延信 拖 息公布 的行 为被 逐渐 披露 , 息 的透 明性 受到 了严 重 信 的质疑 。第二 , 公开 的 内容 还 是 以办事 结 果 的公示 为 主, 而不是 深入 政策 制定 的所有 信 息。有 些部 门和 机 构对 于关 系群 众利益 的重 大 问题 , 事前 不公 开 , “ 在 暗 箱操作 ” 决定之后才公 布结 果 , 漠视 公 民对 政策 的参 与 权利 , 引起 了公众 的强烈 不满 。第 三 , 只重视 信息 的公 开而不重视 反馈 。信 息公 开本 身 不是 目的 , 息公 开 信 的 目的是保 障公 民 的知情 权 , 进公 民有效 地参 与 政 促 策制定 , 改进 政府 的工作 。而有 些 部 门和机 构 只注 重 按时公 开 , 按程序公 开 , 却很 少考虑公 开后如何 收集 群 众意见 , 建立公众参 与政策 制定 的机制 , 改善政府 的管 理 。第 四, 少政 府 信息 公 开 的责任 追究 机 制 。中 国 缺 政府近几年 出 台了很 多政 府信 息公 开 的法 规政 策 , 但 由于对政府 信息公 开 责任 规定 得不 明确 , 少对 政 府 缺 及相关人员 的 问责机 制 , 信息 公 开 的实施 情况 差 强 使 人意 。一个典型 的 案例 是 ,08年 1 20 2月 3 日河 南 省 0 南 阳市市 民王 清依据 《 政府 信 息公开 条例 》 向南 阳市 , 上至市委下至一个 区的蔬菜 办公 室共 11 行政部门 , 8个 提交 了 7项政府信息公 开 书面 申请 , 只有 1 但 8个部 门 按期给予 了回复 , 而且 这些 回复绝 大 多数是 “ 效 ” 无 回 复 。因为各部 门对他 申请公 开 的事 项 , 要么 避而不 谈 , 要么 “ 无依据公 开 ” 特 别是 他要 求各 部 门公开 的最 主 , 要一项 内容—— “ 三公 ” 消费 : 款吃 喝招待 、 公 公车消 费 和公费 出国 , 各部 门的回答更是 “ 顾左右 而言他 ” 。

略论新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与变迁

略论新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与变迁
主党 派 、 各人 民团体和社 会各 界人 士参政 、 政 的 议
基本渠 道 。Biblioteka 各种方 式 和途径 参 与 政治 生 活 的行 为 , 就 是普 也 通公 民 ( 不包 括官员 、 治 活动 家 ) 政治 生 活 中 政 在 运用 和行使公 民权 利来对 公共 政策施 加影 响 的活 动 。在 现代社 会 , 民政治 参 与 已经成 为 世界 各 公
向为 行 政 管 理 。 5 7
“ 级斗 争为 纲 ” 在 经 济上 搞 “ 大 二 公 ” 在 思 阶 , 一 , 想 领域 “ 狠斗 私 字一 闪念 ” “ 、 大公 无 私 ” 不 仅 严 , 重 阻碍 了新 中国 的经 济 发展 , 而且 导致 了公 民政 治 参与 的变异 , 这种 变异 主要 表现在 以下几方 面 : 1 .公 民政 治参 与 的 行 政 化 。计划 经 济 体 制 下, 行政 机构几 乎垄 断 了所有 的经 济资源 , 人对 个 单 位组 织 、 国家高 度依赖 , 对 个体不 同意见泯 灭在
群 体声 音 之 中甚 至被 排斥 。在 这 样 的社 会 格 局
我 国经济 结构发 生 了 巨大 变化 , 在此 基 础上 社 会
结 构 和社 会 阶层 也 呈 现 出显著 分 化 , 中国社 会 从 工人 阶级 、 民阶级 和 知识 分 子 的稳 定 结构 发 展 农
变化 为多阶层 的结 构模 式 , 出现 了一 些 新 的社 会
阶层 , 民营科技 企业 的创业人 员和技 术人员 、 如 受
20 09年 第 4期
( 总第 3 期 ) 9
新 疆 财 经 大 学 学 报
NO 4. OO . 2 9
Junl f i i gU ie i f i neadE oo is ora o n a nvr t o n c n cnm c X jn sy F a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存在着种种困境,这些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民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些困境,找出对应的对策,使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更加顺畅和有效。

一、困境分析1.信息不对称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常常面临信息不对称的困境。

政府等权力机构往往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而普通公民却往往缺乏必要的信息来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决策。

这导致了公众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被动性和局限性。

2.权力不对等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政府和社会组织等权力机构通常拥有更大的资源和话语权,而普通公民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他们很难将自己的声音真正传达给政府,更难以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

3.参与渠道狭窄目前我国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渠道相对较为狭窄,主要依赖于政府主导的形式化参与模式,对于一些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人来说,寻求参与的渠道相对受限,这也限制了公众对政策的监督和建议。

4.参与意识不强相对其他国家的公民,中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意识相对较低,很多人对政策的决定和执行缺乏关注和参与。

这也制约了政策的民主性和公正性。

二、对策建议1. 提升信息透明度政府应当加强信息公开工作,扩大信息的披露范围和深度,使更多的信息能够为公众所知晓。

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实现信息的实时更新和便捷查询,提高公众对政策信息的获得和了解。

2. 增强互动平台政府可以建立更多的互动平台,与公众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对话和沟通。

通过建立公民参与的制度化渠道,政府可以更多地征集和采纳公民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3. 推动社会组织发展除了政府主导的渠道外,我国应当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可以给予这些组织更多的资源支持和话语权,扩大参与的主体范围,增加公众对政策的监督和建议。

4. 强化公民教育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等各方应当共同加强公民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政治和政策的认知,培养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问题探析

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问题探析

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问题探析问题的提出1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水利部考察,看到各省份签订的一摞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责任书”时,总理强调,责任书毕竟只是一张纸,关键是落到实处。

饮水安全任务是否完成,不光要看水利部门数据,还要让第三方评估,坚决防止数据造假。

他说:“农村饮水安全任务是否完成,老百姓说了算!”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们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他们的政治参与程度和水平基本决定着整个国家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和水平,从而直接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水平和程度。

农民有效的政治参与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只有切实保障和落实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权利,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才能推动中国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进而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整体发展。

研究方法我们小组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来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的。

一是查阅文献、相关期刊等资料,二是时刻关注当前的时事新闻,包括人民日报、新浪网、搜狐新闻等。

案例分析乌坎村村委会几年来在当地居民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一块3200亩的集体土地陆续卖给开发商,卖地款项达高七亿多元人民币,而每亩补助款却只入账500元,余款全部被当地官员私吞。

购卖并倒卖村民土地,准备兴建滨海新区碧桂园的开发商,为祖籍乌坎的港商陈文清。

他于80年代成为香港的广东海陆丰商会会长,同时也是广东省人大代表。

当地居民屡次上访无果。

2011年9月乌坎村仅存的另一块土地又被村委会卖给地产开发商。

此举再次激起民愤,当地人于21日的游行示威,政府于22日派出军警镇压,最终引爆骚乱事件发生。

随后矛盾激化,当地人围攻派出所与市政府,投掷石块和推翻警车,有10多名警察在事件冲突中受伤,当地香港人物业亦遭破坏。

论当代中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的制度路径

论当代中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的制度路径

的矛盾只 有在 公民 充分参 与公共 政策 过程且 政策 结果 体现 和维 行动迟缓的繁文缛节的另一种形式呢?” 公众复杂的政策要求,
使政府组织不可能按照“ 效率最 护 公民利 益时 才能真 正获 得解 决。但 我 国公共政 策 决策存 在着 政策过程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
民意基 础薄 弱的现 象 。 民事实上 只是 政策 的执行 者、 公 服从者 。 政治现代 化促进 公民主体 意识的觉醒 , 经济 市场化导致 利益 多元 化格局 的形成 , 公共政 策过程 向利益 平衡方 向发展 以及 信息 网络 大 化” “ 和 最优 化 原则” 性 的行动 。 理
即使能参 与, 与 的效果 也要大 打折 扣。 参
二 、 因分 析 原
( ) 一 尚待 完善 的市场 经济 , 碍 了公 民 参与 的实现 妨
我 国市场 经 济 尚未 完全建 立, 完全或 发育 未成熟 来讲 , 公 由于我 国许多社 团对政 府 的
依赖 性大 , 务活动受主 管行政 部门的指 导 , 业 履行职 责不 到位, 受 济 , 容易 导致市 场 失灵 , 这就 在客观 上 需要政府 的管 制。政 府与
到政府 的控 制 , 使得 公 民集 体参 与也受 到 了影u 。 这就 l
( ) 与共识 的 困境 二 参
市 场发生 了千丝万 缕 的联 系 , 不可 避免 的就会存 在一些权 力寻租
( ) 度 化 缺 失 四 制
政府 有关 公 民参与 的制度 化 建没与 公 民的利 益表达 需求之 间存 在着 矛盾 。从 目前来 看, J投 票选举 、 参J u 昕证 、 信访等 是公 民
技术 的发展 , 使得 公 民参 与 问题 成为 一个越 来越 突 出的 问题 。 都

公民参与视角下的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困境及出路

公民参与视角下的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困境及出路
个人 在社 会 分 层 等 级 中折 和 为 经 济 地 位 的 层 次 越 高 , 的政 治 参 与 比率 也 就 越 高 。这 种 看 法 既适 用 他 于反 映 经 济 地 位 基 本 方 面 的 各 种 测 度— — 职 业 地 位 、 教育 水 平 、 庭 收 入 的 数 量 等 , 适 用 于反 映 受 家 又
困 境 及 出 路
程 艳
( 山东 大学 , 山东 济南 20 0 ) 5 10
摘 要: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是 现代社 会公 民政 治参与的重要 体现 , 也是衡 量 民主政 治发展 程度 的重要指
标 。 由于受传统政 治文化 的消极影响 、 经济发展不均衡 和组织基 础薄弱 的制约 , 中国公共政 策制定 中公 民参

43 一
XUEBA0
21 0 1年 2月
关 。 随着公 民参 与 意 识 觉 醒 , 国公 民积 极 参 与 密 中 切关 系 切身 利益 的政 策 制定 过 程 。鉴 于个 体 力 量极 其有限 , 于是 利 益 或 者 兴 趣 一 致 的公 民组 成 利 益 团
政治参与的各种指数——从厂家投票到更广泛的形 式 。 … 雄 厚 的经 济 实力 是 实 现公 民有 效 政 治 参 与 ”
D0I 1 . 9 9 J I S 1 0 : 0 3 6 / . S N. 0 8—3 5 2 1 0 . l 1 4. 0l . 1 Ol


中国公 民参 与公 共政 策 制定 的背 景解 析
的条件 。2 1 中国实现 国内生产总值 3 . 00年 3 5万亿
元, 比上 年增 长 8 7 ; 政 收 入 6 8 .% 财 . 5万 亿 元 , 长 增 1 . % ; 镇居 民人 均 可 支 配 收入 1 1 5元 , 村 居 17 城 77 农 民人 均纯 收入 5 5 1 3元 , 际增 长 9 8 和 8 5 实 。% . % 。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与解决对策作者:张宇来源:《时代经贸》2013年第22期【摘要】近年来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公民参与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的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还面临着公民自身参与意识不强、政府对公民参与的态度不积极、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制度不完善等困境。

因此,要提高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效能,必须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能力;提高政府认识,实现政府信息的公开与透明;支持公民组织的发展,培育公民社会;加强制度化建设,完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民参与;公共利益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逐步完善,我国政府过程中的公民参与也在不断发展,公民参与尤其是在我国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得到了切实的发展。

公民参与到公共政策的过程中来不仅对公共政策的科学合理的制定以及执行与完善有着重大影响,而且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公民参与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公民参与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作用制定公共政策主要是为了使社会的公共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最终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

公民作为公共政策的作用对象,如果在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中都进行广泛参与,那么,制定出来的公共政策将会更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

公共政策是否科学可行、能否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关键在于有没有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并扩大公民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参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公民参与在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公民参与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政策问题的信息来源是否准确、所获取到的信息是否充分是政策制定的关键,也是一个难点。

各级政府以及各个相关部门的官员所涉及到的工作领域比较广泛,他们所能获取到的大多是公共政策问题相关方面的相对比较宏观的信息,而对于其较微观、较具体的方面的信息则相对不易获取,较具体、较微观的信息是与广大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他们有着较多政策问题的具体方面的信息,让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正好可以与政府相关人员所掌握的信息进行互补,以促进公共政策的科学化。

两票制政策解读

两票制政策解读

两票制政策解读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旨在推动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其中一项重要的政策就是两票制。

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改革举措,两票制在实践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对两票制政策进行解读,探讨其背景、意义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两票制政策的背景两票制政策作为一项政治改革措施,背后有着一系列的背景因素。

首先,我国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提高人民的政治参与度是必然要求。

二是为了进一步落实依法治国原则,推动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三是加强政府的监督和问责机制,提升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效能。

二、两票制政策的意义1. 推动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两票制政策强调了公民对政治决策的重要性,鼓励公民积极参与选举和决策过程。

通过投票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权益,公民可以直接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实现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紧密联系。

2. 落实依法治国原则两票制政策要求选举和决策程序必须依照法律程序进行,确保公平、公正、公开。

这有利于加强法治意识,促进权益的合法维护,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水平。

3. 强化政府监督和问责机制两票制政策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政府更加负责任地履行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效能。

同时,政府的选举和决策需要更大程度地接受公众的监督,确保依法行政,防止权力滥用。

4. 增强社会稳定和凝聚力两票制政策的实施,能够增强社会的稳定和凝聚力。

通过公民对政治事务的参与,能够加深公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社会发展的融合和共享。

三、两票制政策的影响1. 政治生态的优化两票制政策的实施将促使政治生态的优化,增加竞争与选择,从而推动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公民对政府的监督力度增加,政治人物将更加注重自身形象和能力,提高政治议程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2. 公民政治意识的提升通过两票制政策的实施,公民将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政治意识。

他们将更加关注政治议题,参与政府决策的讨论和投票过程。

公民政治参与度的提升将有助于公民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的形成。

中国公民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和方式

中国公民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和方式

中国公民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和方式作者:李占乐来源:《理论导刊》2011年第03期摘要:无论从学理上、参与效果上还是利益取向上,中国公民社会都有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必然性。

公民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可以划分为人大政协、政府机关、公共舆论、个人接触和司法裁决五种。

现阶段,不论是中国公民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还是方式,都存在着单一、不足的特点,呈现出相当的不均衡性。

关键词:公民社会;民间组织;公共政策制定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3-0038-03随着中国公民社会的逐渐兴起和发展壮大,公民社会越来越多地参与了政府的公共政策过程,其中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活动显得更加重要和突出。

公民社会即民间组织日益普遍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今后确定不移的发展趋势。

总结当前中国公民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和方式,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民社会与民间组织学术界一般认为,公民社会是指公民在国家或政府和营利性企业之外进行自愿结社和自由交往的社会公共领域,由各种非政府而且非营利的社会组织所构成的民间组织是公民社会的主体和构成要素。

例如当代西方研究公民社会的权威学者戈登•怀特指出,“当代使用这个术语的大多数人所公认的公民社会的主要思想是:它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这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形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

”[1]公民社会的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民间组织的发展水平来衡量。

作为公民社会主体的民间组织,是指具有共同利益或价值追求的公民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包括公民的维权组织、各种行业协会、民间慈善公益组织、联谊性组织、社区组织、互助组织、兴趣团体以及公民的某种自发的非正式组合等等。

学者们一般公认民间组织具有四个基本特征: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相对独立性和自愿性。

对公民有效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度分析——以温州出租车司机的“罢运”事件为例

对公民有效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度分析——以温州出租车司机的“罢运”事件为例

表面上看 ,温州 出租 车司机 的罢运过 程并没 有什 么特
别之处 。
20 09年 7月 2 日,有 人 在 机 场 、市 区 车 站 、加 油 站 等 6
地散发一份题为 《 出租车 驾驶 员呼声 》 的传 单 ,要求所 有
出租 车 司 机 在 7月 2 日至 7月 3 日三 天 内 , “ 心 协 力 行 8 0 齐
权 矛盾 的典 范。但 在 20 09年 7月 2 8日,温 州发 生 了出租 车罢 运事件 。 用公 民参 与公 共 决策 的视 角分析 这 个事件 ,可 以得 到很 多启 示。 而其 中最令人尴尬 的是 这样 一 个结论 ,即有序 的 参 与常 常是 无 效的 ,而有效 的参 与又往往 是无序 的 。要 改 变这种状 况 ,就要 端正 决策者 的观 念 ,提 高参 与 者的素 质 ,增 加决 策的透 明度 ,构建公 民参 与决 策的制度 平 台。
Hale Waihona Puke [ 收稿 日期 】2 l —_9 ( 0 0 ( —_8 ) )
[ 作者简介]方 建敏 ,温 州大学 国际合作 学院教 师 ,研 究方 向 :社会 主 义理论 与 实践 。
浙 江 温 州 3 5 0 200
78
天 府 新论 2 1 00年第 6 期
对公 民有效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度分析
租车营运很快恢复了正常。
温州出 租 车 司机 罢 运 的 时 间虽 然 不 长 ,但 影 响却 非
常大 。
出租 车 的罢 运 ,经 济 因 素 无 疑 是 主 要 的 。 但 是 ,当 出 租 车 司机 感 觉 赚 不 到 钱 希 望 政 府 调 整 政 策 时 ,为 什 么 采 用 罢运 的形 式 而 不 用 其 他 方 式 来 表 达 自 己 的诉 求 ? 这 是 一 个 值 得 研 究 的 问 题 。 对 于 这 一 点 ,人 民 网 温 州 视 窗 上 一 篇 题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探究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探究
其次,市场经济推动思想解放。市场经济的实践唤醒了人们在经济上的平等观念、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制意识,并使其成为发扬政治民主、唤起公民政治参与意识、激发公民政治参与愿望的前提。
(二)提高公民政治素质。
公民的政治素质决定了其政治行为,这就要求努力增强公民的政治意识。公民要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增强公民权利意识,由被动到积极主动向政府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增强参与政治的信心与决心。首先,公民自己要摒弃盲目服从被动的态度,积极树立勇气和信心,培养政治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要从外部加强对公民民主意识、义务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此外,还要增强公民政治认知,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
(二)公民政治参与存在不平衡。
首先,公民政治参与能力不同。政治参与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个人经历等方面的差异,文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城市公民参与政治的能力及意识较强,但工人、农民、个体劳动者参与政治的能力较弱。在现实中存在着许多因参与能力欠缺而导致参与受限的情况。如不知如何投票,如何选择人民代表,如何提出合理化建议等等。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探究
摘要:公民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的积极性以及参与内容都较以前有明显提高,但仍存在参与限制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大力发展经济、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公民政治素质、健全参与制度体系、拓宽参与渠道等措施。
关键词:公民;政治参与;制度
公民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占据着举总轻重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政治参与现状,正视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存在的五类问题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公民传递信息、表达意见、评论时政、释放情绪的一个主要渠道,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行为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网络参与作为一把双刃剑,在提升政治参与质量、促进政治参与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给政治参与在未来的发展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因此在肯定其积极的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其暴露出的问题。

一是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在政治参与中的无序性的特征,存在着公民非理性政治参与的可能性。

互联网本身就具有虚拟性与隐蔽性的特点,使"网络政治参与"具有非正式性、渗透性特征,这极有可能导致公民网络参与的欺骗化与非法化。

匿名性和隐蔽性被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得网民能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大大减少了其政治参与的不安全感,进而容易摆脱现实社会的规范,放纵自己的行为。

二是互联网带来了网络话语权的巨大差距,没有能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声音造成政治参与的不均衡。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与占有通常使年龄偏大、家庭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在互联网的使用上都处于弱势地位。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网络参与的主体80%以上都是年龄35岁以下的中青年,而且主要聚集在发达城市。

农村与城镇在互联网使用上的差距较大,目前74.9%的网民都居住在城镇,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是27.3%,农村仅为7.1%。

理论上平等的网络政治参与权利和机会在实际上呈现出严重的不平等状态。

此外,网络还创造了一个僵硬的阶级壁垒,使受到良好教育和未受到良好教育者阵线分明,从而造成社会断裂,危害社会稳定。

三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情绪化和网络参与的"多数人暴政"问题。

网络空间是个体自由表达的舞台,有些人可能会把自己一些情绪化的见解发布到博客或论坛中,有些是非常具有煽动性的,很容易感染大量读者,从而形成一种网络主体的"集体癫狂",给正常的政治行为与决策带来很大压力。

这种"多数人暴政"即舆论暴力会严重侵犯个体权利和个体利益。

中国式政策执行经验的利弊分析

中国式政策执行经验的利弊分析

中国式政策执行经验的利弊分析【摘要】中国式政策执行经验在实践中展现出一系列的优势和劣势。

政策执行中的优势包括权力集中、高效决策和快速行动,有利于应对紧急情况和推动长期发展。

也存在着权力过度集中、缺乏监督和执行偏差等劣势。

要克服这些劣势,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政策执行经验,加强监督制约和完善执行机制。

提升政策执行效率的建议包括加强信息共享、优化执行流程和提高执行人员素质。

中国式政策执行经验的利弊需加以总结,同时未来政策执行可以朝着更加民主、透明和规范的方向发展,以提高政策执行效果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中国式政策执行经验、利弊分析、优势、劣势、借鉴意义、克服劣势、提升效率、建议、总结、发展方向、结论。

1. 引言1.1 中国式政策执行经验的利弊分析中国式政策执行经验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的政策执行方式和经验总结,这种执行方式经历了长期的实践积累和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

本文将对中国式政策执行经验的利弊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其特点和意义。

在中国式政策执行中,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策执行具有高度的执行力和效率。

中国政府强调执行力和落实效果,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通常能够快速有效地贯彻落实中央政策。

中国政府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政策执行中常强调实践检验和不断完善,以确保政策的贯彻执行结果符合预期。

中国政府还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

政府在实施政策时通常注重全局和长远考虑,努力实现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和整体实施。

中国式政策执行也存在一些劣势。

政策执行中存在一定的官僚主义和权力寻租问题。

部分官员可能滥用职权违规操作,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政策执行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反馈机制。

一些政策执行者可能出现漠视群众意见和需求的情况,导致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

政策执行中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上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中国式政策执行经验既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在今后的政策执行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优势,同时积极改进劣势,以提升政策执行效率和质量。

论构建和谐社会与我国公民政策参与

论构建和谐社会与我国公民政策参与

2006.11法制与社会论构建和谐社会与我国公民政策参与□孙祈文(贵州财经学院贵州贵阳550002)摘要公民政策参与是公民通过合法的途经和方式直接或间接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过程,表达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政治参与形式。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拓展公民政策参与,这对于保证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实现公民政策参与制度化、建立参与型政治文化、推行公共政策决策听证制度以及发展各种非政府团体和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拓展我国公民政策参与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和谐社会政策参与构建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1-219-002所谓公民政策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合法的途径和方式,以政策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直接或间接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过程,表达自身利益要求和意愿的一般公民政治行为。

公民政策参与是公民作用于政策体系的重要途径,是公民表达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政治参与形式,体现着公民与政策体系关系的民主性质。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研究我国公民政策参与的发展,推进和完善公民政策参与,拓展有效的公民政策参与途径,对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民政策参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一)公民政策参与有利于保证政策决策的公正价值取向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恰恰在于我国社会不同阶层、不同集团利益分配关系的失衡,强调公平正义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

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其核心是利益分配平等,而利益分配是通过公共政策——政府制定的政策来实现的。

因而,“政府被广泛看成是协调个体公民利益的集体行为以便达成某种公正目的的有价值的工具。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和社会公正的最合适的代表者,在制定政策时只有为每一个社会群体都提供平等的政策参与机会,特别是为弱势群体的政策参与提供实质性的保障,以保证公民经由各种政策参与途径表达自身的利益要求,表达对社会财富和价值分配的意愿和选择,并在政策制定中给予考虑,才能做到使各个社会阶层都能够从政治体系所产生出的利益分配中分享自己的利益,实现社会价值的公平整合。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公民参与政策制定是衡量现代社会民主化程度和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必须要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不仅体现在法律意义上的公民权利,而且要落实在具体的权利使用上,公民要参与到行政管理活动中,特别是公共政策的制定。

促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公民参与的现状1、公民参与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一个国家公民参与政策水平的高低是与其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参与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其发展程度受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与此相适应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状况客观上仍然制约着公民有效地参与公共政策的输入过程。

2、公民参与的民主法律机制不够健全虽然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对公民民主参与的权利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并没有为公民参与的方式,程序等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渠道。

特别是我国现有法律对于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实体性规范较多,程序性规范较少,而以法律形式将公民参与的形式、内容、途径和步骤予以明确规定,并将公民参与作为程序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

这就导致我国的公民参与缺乏相应的法制保障。

3、公民参与意识薄弱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致使个人专断、家长制等思想意识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这就不可避免地对民主政治发展尤其是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判断产生某种消极影响,,导致参与主体的意识薄弱,参与热情不高,从而影响公民政策参与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参与主体自身能力偏低,不熟悉日常的政治行为规范,缺乏相应的政治技能,对公民参与的渠道、程序、方式等的不了解,对政策制定的过程及背景没有足够的认识,这也造成了公民参与意识的淡漠。

4、公民参与的范围和渠道偏少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范围,主要局限于物价、环境保护、市容等,而对关系到民生的重大社会政策如住房、高考、医改等,公民参与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中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比较

中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比较

中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比较摘要:公民参与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已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

本文从多个视角对中美两国公民参与进行比较,最后对如何有效发展我国公民参与给出了一些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民参与机制公民参与是指公民影响公共决策的一切活动,如选举、上访网络论坛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公民参与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

不同国家的公民参与也会因经济发展,文化背景,权利意识的不同而不同。

一、中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中美政府公民参与主体的比较公民参与的主体,就是参与公共政策或公共事务中的人或者组织包括国家公务员、普通公民、政府部门,第三部门,公民既是公共权力的来源,也是被管理的对象。

1.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主体意识的比较在我国,公民的主体意识比较淡薄和消极,认为“公共政策如何制定和实施,是政府的事,和老百姓的关系不大。

在美国,国会和大部分州的议会大厦会建立参观者信息中心,负责解答公众提出的问题,还为有兴趣了解议会大厦历史和议会决策过程的参观者提供议会知识游戏。

2.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主体能力比较我国由于受经济、文化发展和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以及生产生活范围所限,使得现实中许多公民占有信息量小,不熟悉政治规范,对自己的政治作用不清楚,没有参与活动的技能。

在美国,从中小学就开始开设有关议会的课程,而且尽力会让优秀的教师使用形式各异、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来讲授议会的进程,从而对公民进行长期的议会教育。

二、中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中美政府的客体比较政府决策中公民参与的客体,就是指参与主体试图加以影响和推动的方向,也就是政府部门的决策活动。

在任何社会中,政府决策活动都要通过一定的制度、组织渠道、机制和程序体现出来。

1.政府政策决策过程中政府公民参与的制度安排比较虽然我国已经具有了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制度体系,但是在实践过程往往是流于形式主义,保证参与实施的制度不够完善,并且也没有将公民参与用法律保护起来。

市民参与阶梯理论及其中国的适用性

市民参与阶梯理论及其中国的适用性

市民参与阶梯理论及其中国的适用性作者:庞亚平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市民参与阶梯理论作为一篇开创性的文章对公众参与的方法和技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结论中关于公民参与的早期讨论和关于什么构成真实的参与在重要认识检验上被广泛的应用,对我国民主的发展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关键词:市民参与阶梯公民参与民主一、公民参与阶梯理论的内容1969年,Sherry Arnstein发表了《市民参与的阶梯》,文章中Arnstein将公民参与的程度按照范围上由浅入深的形式以阶梯的形状展示出来,她将公众参与的类型分为8种模式,分别为:操纵、治疗、通知、咨询、安抚、伙伴关系、委托权力、公众控制。

又将这八个阶梯的参与分为两种类型的参与和一种非参与三个层次。

第一,非参与。

包括:(1)操纵,指组织者按自己的意图组织并对公众参与的过程进行操控。

(2)治疗,指政府借用公众参与这一形式来达到民众支持自己的目的。

第二,表面层次的参与。

(3)通知,指组织者单方面将信息传达给参与者。

(4)咨询,指政府对外提供信息,了解公民的需要并表示关心。

(5)安抚,指把参与方案向参与者展示并听取他们的意见,但保留组织者的决定权。

第三,深度参与。

(6)伙伴关系,指双方可以进行协商,联合承担责任并将实际权力重新分配。

(7)委托权力,指将决策和问责的权力赋予参与者。

(8)公众控制,指给予参与者决定权和独立控制执行资金的權力。

Arnstein的这一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公众参与的钥匙,使我们知道怎么进行公众参与以及如何评判公众参与的好坏,并且告诉我们公民参与的最终形式是公民自己做出决定并承担后果。

二、中国公民参与1.中国公民参与的发展。

80年代西方政治学著作传入中国,政治参与的观念开始被中国民主政治研究者所讨论。

但受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及“奴化意识”的影响,人们对公民参与的理解程度有限,认为公民参与就是参加政治选举或决定政府人员的组成,因此公民参与只出现在有关政治领域的选举、投票等极少数方面。

中国公民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消极影响

中国公民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消极影响

中国公民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消极影响中国的公民社会可以界定为民间组织和公共舆论两个层面。

中国公民社会参与政策过程具有必然性。

中国公民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消极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加大达成政策共识的难度,增加社会冲突;使政策偏向于强势群体,损害弱势群体和普通大众的利益;增加政策过程中的矛盾冲突,降低政策过程的效率;损害政策的科学性,增加政策过程的非理性因素。

标签:公民社会;民间组织;公共舆论;政策过程公民社会参与政策过程除了具有积极的效果和影响以外,在某些条件和情况下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效果和影响。

虽然中国公民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消极影响到目前为止显现得并不突出,但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我国学术界对公民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积极影响论述较多,但对于其消极影响则鲜有全面系统的论述。

本文从界定中国公民社会内涵和外延出发,论证了中国公民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公民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主要消极影响进行论述分析。

一、对中国公民社会的界定学术界一般认为,公民社会是指公民在国家或政府和营利性企业之外进行自愿结社和自由交往的社会公共领域,由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所构成的民间组织是公民社会的主体和基础。

公民社会就是相对独立于政治国家的民间公共领域,对这一点国内外学术界并无异议。

然而对于民间公共领域的内涵和外延,学术界还有不同的意见。

结合转型期中国的实际情况,本文将中国公民社会界定为在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由公民自愿结社、自由讨论公共问题而自发形成的民间公共领域。

从组织层面来讲,公民社会体现为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

民间公共领域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称,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做出评判。

自由的、理性的、批判性的讨论构成这一领域的基本特征[1]。

这种讨论所形成的公共舆论就体现了公民社会的价值和原则。

因此,从价值层面来讲,公民社会体现为公共舆论。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公民社会的活动空间是公共领域,它大致包括民间组织和公共舆论两个层面。

参与与公共参与

参与与公共参与

参与与公共参与公共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各种形式与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等公共事务进行互动与交流的过程。

它对于实现民主治理、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和行政效能,以及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公共参与的定义、重要性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探讨参与与公共参与的关系。

一、公共参与的定义及重要性公共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政府和公共事务,包括提供反馈意见、参与决策、监督政府行为等。

它是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政府合法性和行政效能的关键途径。

公共参与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民主决策:公共参与能够让公民的声音被充分听取,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观点,可以提高政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2. 增加政策的可行性:公共参与可以让决策者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公众期望,从而制定出更具实际可行性的政策。

3. 提高政府的合法性:公共参与能够使公众更加了解政府的决策过程和原因,增强了政府的合法性,减少了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

4. 增进社会稳定:公共参与可以化解潜在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增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减少社会不满和抵制的可能性。

5. 推动可持续发展:公共参与可以使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议题更加融入到政策决策中,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二、公共参与的方法公共参与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方式。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公共参与方法:1. 公众听证会:政府组织或参议机构召开听证会,听取公众对于某一特定议题的意见和建议,包括个人陈述和书面意见的提交等。

2. 社区会议:利用地方社区的平台,邀请公众参与对于社区事务的讨论和决策,以增强公众在社区管理中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3. 在线问卷调查:通过网络平台发放问卷,广泛收集公众对于某一特定议题的看法和建议,以获取更大范围的参与和意见。

4. 公众论坛:组织公众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交流,促进不同观点的碰撞和对话,以获得更加全面和多元的意见。

5. 社交媒体参与: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通过发起话题、微博互动等方式,与公众进行实时快捷的互动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公民政策参与的效能涂锋2012-03-30 11:28:09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公民政策参与过程中,财富与资本如何影响政策参与效能?组织与协作如何有效提高政策参与的效度?文化与理论如何规范媒体及大众的话语影响?作者通过实证研究和调查数据,结合对中国公民政策参与发展现状的观察和判断,分别从经济、社会和文化三个维度分析了影响中国公民公共政策参与效能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当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广泛参与。

选举、投票、政党活动以及司法实践等形式的政治参与权利,均得到了宪法和法律的普遍保护。

相比而言,公民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参与行为具有其特殊性。

一方面,政策参与是一种积极权利。

要确保公民参政议政的实现,在法律保障之外,还需要更多的外部条件。

另一方面,政策参与的条件性也表明,某些因素会造成政策参与实际效果的不同,即影响公民的政策参与效能。

一、政策参与和参与效能公共政策参与是指公民按照公共政策实践的运行机制,对政策过程各个阶段和环节的广泛参与。

当代社会的公共事务日趋复杂,公共政策的重要性凸显。

民主政治的实践也从选举代议延伸到政策过程之中。

但就公民参与而言,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仍有很强的内部封闭性。

这主要源于两个原因:其一,政策过程的技术专业性。

公共问题的复杂导致解决方式的高度技术化,公共政策成为一个专门化的知识实践领域。

公民则难以真正实践其参政议政的权利。

其二,政策过程的行政排它性。

政策过程由政府部门掌控,呈现“部门专营”的特征。

因此,公民要进入政策过程,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参与能力。

本文提出“政策参与效能”这一概念,正是为了能更好地透视和分析这一问题。

政策参与效能可以定义为:公民在参与政策过程时,源于政策参与能力(输入)而形成的政策参与成效(输出)。

实际上,政策参与效能就是一种公民的政治行动能力。

在当代民主政治条件下,特权的消除已经确保了政治性平等。

公民在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上的能力差异不再取决于政治地位,而是源于其它因素。

在公民的政治生活领域,影响其政治行动能力的因素来自经济、社会和文化这三个公共生活领域。

换言之,一个公民的政策参与效能由其在经济、社会和文化这三个维度上的能力汇总而成,体现为以下理论框架:“政策效能(输出)=经济效能+社会效能+文化效能(输入)”。

本文以此为框架对政策参与效能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

二、政策参与效能的经济维度影响公民政策参与效能的经济维度,实际上是一种财富和资本因素。

这表现为公民基于法定的私人财产权利,调动相关资源用于参与政策过程。

作为一种积极权利,政策参与必然要求公民付出更多的私人投入。

而财富和资本的充裕则为政策参与者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物质保障。

财富资本因素对政策参与效能的影响,可以得到政策实践的确认。

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中产阶层的政策参与。

中国的收入结构呈金字塔型,低收入群体占大多数。

但是,中产阶层在政策参与方面则更为积极。

据调查,对于是否参与社区选举和管理,以及是否在网上参与公共事务讨论这两个问题,全部受访者中回答“是”的比例分别为22%和17.8%,而中产阶层受访者中回答“是”的比例为28.3%和30.2%,分别是全部受访者的1.3倍和1.7倍;在回答“在以下有关改革的各种举措中,应该从哪些方面首先抓起”这一问题时,中产阶级选择“公民参与议政”是前者的1.6倍。

[1]无论是对于客观的政策参与程度,还是主观的政策参与意愿,中产阶层都表现得更为积极。

相比社会公众的整体水平,中产阶层的政策参与效能明显更高。

其二,企业家的政策参与效能。

相比普通中产阶层,企业家更加具备财富和资本优势,其政策参与效能也更高。

据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的研究,企业家通过在政府机构中任职兼职,得以广泛参与政策过程。

企业家在乡县市省四级政府机构中的任职比例分别是0.8%、0.3%、0.3%和0.1%。

四者合计达到1.5%,远高于中国平均“官民比”0.5%的水平。

该研究还确认,企业家的各类商会和行业组织,在常规工作之外,还发挥着“加强企业与政府有关方面的沟通”、“疏通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关系”等重要作用[2]。

三、政策参与效能的社会维度影响政策参与效能的社会维度,实际上是一种组织和协作因素。

这表现为公民借助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来提高其政策参与效能。

由于政策过程的内部封闭性使得公民很难施加影响力,公民个体需要建立在组织化的基础上,实现个体诉求的有效汇集。

这也是协调利益分化和构建群体共识,从而确保公民有序化参与的前提。

在实践方面,当前中国政策参与的社会维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公民对各类社会组织的参与。

社会组织是政策参与的基础性条件。

中国公民的社会组织参与尚不具有明显的政治或者政策倾向,更关注的也是社区生活、慈善救助以及文化娱乐等事务。

但是,广泛的社会参与仍然会促进政策关注意识,并通过社会服务供给等形式进入政策过程。

尤其在政策执行环节,近年来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等领域日渐重视社会组织的角色和作用。

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社会参与应该被理解为政策实施的一部分,因为它支持并影响了政府的行为。

公民通过福利任务、环境保护、保安巡逻或者进修方面的参与,提供了集体的公共品和服务,从而有助于改善城市服务质量。

”目前,中国公民参与社会组织的比例并不高。

北京大学的调查表明,受访人参加工会、行业职业协会、文体协会等社团组织的比例均很低,都在5%左右[3]。

籍此,公民能够获得更多的关于公共问题的信息,并增加人们实现其利益表达的预期。

这些都证明了组织化程度对政策参与效能的积极作用。

其二,政策过程中利益集团的关键作用。

在本质上,所谓“利益集团”只是公民对政策过程的一种更高度组织化的参与形式。

但是,利益集团在“政策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

因此,需要防止的是利益集团在政策过程中的垄断地位和支配性影响,即各级政府的决策受到所谓“特殊利益集团”的左右,进而背离公众所委托的公共目标和法定程序。

根据中国政法大学对中央、省、市、县及乡镇五级政府公务员的调查,对于“当前社会上反映强烈的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有40.3%的受访公务员回答是“某些利益集团控制了政府决策。

”[4]这表明,特殊利益集团对政策的干扰已经相当显著。

这也确认了强大的组织性因素对政策参与效能的影响力度。

其三,公民借助互联网参与政策过程。

在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是公民进行社会协作的重要组织工具。

调查显示,积极上网讨论公共事务的公民,在联系媒体、参与签名或自发的集体活动,以及向人大政协反映问题等各方面都更为主动,所选取的表达机制也更为多元化。

在政府决策这一面,近年来对互联网民意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

各种在线民调、网络问政、官员和网民在线交流,甚至包括“直通中南海”这样的政策参与形式,都反映政府对互联网形式的政策参与给予了积极回应。

这些新趋势都表明,在政策参与中,组织和协作因素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四、影响政策参与效能的文化维度影响政策参与效能的文化维度,则是一种理论和规范因素。

它表现为公民基于所获取的知识理论来主动建构政策话语,并以此来参与公共政策论辩。

阻碍政策参与的因素中,除了资源缺乏、组织松散外,就是公民在政策话语权上的弱势。

文化维度的影响力,集中体现了“知识就是力量”的涵义。

什么应当进入政策议程,什么是好的政策方案和政策结果?这些问题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规范,在传统上都属于政府官员以及技术官僚。

政策话语权上的弱势地位,极大地限制了公民对政策过程的有效参与。

反之,公民政策参与效能的提升,也表现为政策话语权从政府内部逐渐向外扩展。

这种政策话语权的转变,在中国公共政策实践中也有所体现。

其一,专家智库的角色不断提升,政府决策越发借助和看重其意见;其二,媒体和舆论的作用也不断增强。

调查发现,政府决策者在设定政策议程时,除了传统的“政府内部的知识”,也开始考虑专家、媒体和民众的知识。

而官员自身的知识程度越高,对“政府外部的知识”也就越重视。

中国政法大学针对公务员的调查表明,对于政府决策的方法,所有回答中排第一位的是“专家论证”,占78.1%,高于58.5%的“成本效益分析”,也高于52.6%的“公众参与”[5]。

专家知识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经济考虑。

该调查还证明了媒体的重要作用。

在涉及地方向中央争取财政资金、项目投资的“最有效的途径”方面,受访公务员中55.3%选择“媒体宣传”。

[6]以上分析表明,行政规范、专家知识和公众舆论,这三者已经构成影响当代中国政策话语权的“三驾马车”。

三者之间的反复博弈也正成为当代中国政策论辩的一种常态。

其中,媒体的作用尤为特殊。

它不仅能汇集公民个体的声音,使之放大而得到关注,还成为一个意见协商和政策辩论的平台。

不同政策问题,不同角度的解释和规范阐述,都可以在这个平台实现相互比较、求同存异的目标。

五、基于中国实践对三个维度的评价经济、社会和文化维度上这三类因素对于当代中国公民政策参与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在促进政策参与效能方面,这三类因素作用于政策过程的不同环节,发挥作用的方式也不相同。

第一,对于经济维度而言,中产阶层和企业家主要发挥其资本和财富优势,以提高其政策参与效能。

一方面,经济资源构成一种相对优势,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政策参与中去;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也提升了经济资源本身的重要性。

因此,经济性因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议程设置和决策制定这两个环节。

政府倾向从经济效益角度来选择政策目标,并以此作为施政决策的衡量依据,有时甚至导致过度扭曲的“GDP主义”。

为此,既需要保护公民对合法财产的关注和利用,维系政府的改革动力。

同时也需要调节经济性因素的过度影响,实现不同社会阶层的政策参与公平性。

第二,对于社会维度而言,其优势在于组织和协作功能。

公民通过参加社会组织和利益团体,能更有序地参与政策过程。

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平台,也让公民能实现广泛的利益和表达联合。

因此,组织性因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决策制定和政策执行这两个环节。

公民的组织和协作,对现有的决策民主化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形式。

它有助于决策者获取民意,衡量公众的政策偏好,并以此形成决策依据。

在政策执行中,政府能依靠社会组织深入到社区和基层,从而更好地实现政策效果的送达。

为此,这些社会性因素应该得到政府更多的促进和扶持。

也应该给予其更为宽松的政策空间,以增强公民的政策参与效能。

与此同时,对于利益集团和互联网本身的问题也需要加以关注,尤其是防止它们受到经济性因素的过度干扰。

第三,对于文化维度而言,专家智库和媒体的主要优势在于提供新的政策话语,即新的理论论述和规范解释。

因此,这种文化性因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方案和政策评估这两个环节。

过去,政府部门通常主导与政策相关的规范话语。

但现在,专家智库和媒体角色的提升,使得政策方案的竞争和政策评估的比较已经越发成为常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