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题专项限时练85题附答案
2020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专题训练:文言文化常识附答案解析(高三语文复习)
文言文化常识1、下列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B.“吾妻来归”中“归”和“吾妻归宁”中“归宁”的意思相同,都是指女子出嫁。
C.“先大母”“先妣”中的“先”意为“已经过世的”。
对亡父的尊称,则常用“先父”“先人”“先严”“先考”等。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书八篇,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该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下列有关课内文化常识的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于父母或师长去世后在坟墓旁搭盖小屋,供守丧期间居住,以守护坟墓,这种坟墓前小屋称为“庐墓”。
B.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汉代始设于京师,为中央最高学府。
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
C.按古代礼仪,在宴席上,宾主之间四面的座位,以背北面南座位最尊,次为南边座位,再次东边座位,最卑西边座位。
D.青衫,青黑色单衣,可指古代学子所穿之服,借指学子、书生,唐朝时职位低的官员所穿青黑色单衣也称为青衫。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入仕做官。
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
又可借指宫廷。
“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其他人的死亡均称为“死”。
D.“从事”,官名。
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架、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
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称制”对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有皇后、皇天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B.“仗节”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利的象征。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专题试题(...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专题试题(下)共50题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檄原指较长竹木简,用于书写重要文书,后指用檄书写的文书,多用以征召或声讨。
B.散官是有其名而闲散无职事之官,多用为朝廷官员的加衔,品秩与待遇,各代不一。
C.节度使是古代地方行政长官,唐初设置于边境,后遍设于内地,宋初成为荣誉官衔。
(正确答案)D.旄乃指挥旗,钺为斧子,饰以黄金;白旄黄钺,为将帅统领权柄的标志,借指军权。
答案解析:C(集地方军政大权于一身)5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突厥是古代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同匈奴、鲜卑等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游牧民族。
B.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一般不关注时事,远离政治。
(正确答案)D.宗室是多义词,可指宗庙、宗族、同宗族之人等。
答案解析:C 士大夫还常指古代当官有职位的人,政治是绝大多数“士大夫”人生的第一要务,他们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
5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冠即“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制举,历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常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等。
C.工部,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是主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
D.致仕,是封建社会官员退休后被朝廷重新征召做官的一种专有称谓。
(正确答案)答案解析: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
)5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太祖多用来指开国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称呼的名号。
B.从马直是指五代后唐时皇帝的亲军,“从马”,有将马随行的意思。
【高中语文】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华总结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中语文】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华总结专题训练(含答案)科举制度【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试用,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
如《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聘用属吏。
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是孝顺父母、廉是办事廉正。
察举实行之初,选拔人才颇有成效,但沿用既久,弊病日生。
东汉后期,察举为世族大家所掌握,弄虚作假,浮夸勾连,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古代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300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从地方到中央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义,以“五经”或“四书”文句为题,阐释义理。
“五经”题须依据宋元人的注疏,“四书”题则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并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如《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会试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2020高考语文5月复习:文化常识专练(附参考答案)
2020高考语文5月复习:文化常识专练(附参考答案)1.下列对文言文知识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B.四夷,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
C.自始皇起,古代君主自称为朕,“朕”意思是天下皆朕、皇权独尊。
D.《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
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答案:A,股指的就是大腿。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辞官。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
答案:D 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3.下面关于文言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刺史,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唐肃宗时期州郡长官为刺史。
B.优诏,由皇帝颁发的褒美嘉奖的诏书。
C.至德,唐肃宗在位时的一个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使用一个年号。
D.表:封建时代称臣子给君主的奏章,用以陈说忠心和愿望。
如《出师表》《陈情表》等。
答案:C 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始创年号元狩。
此后形成制度。
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题:专项限时练85题(附答案)
专题专项限时练古代文化常识(建议用时:30分钟)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
如《出师表》中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
“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
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代称国家。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1)A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C.望帝,战国时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
后用“望帝”代指杜鹃鸟,也用以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D.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总称。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在古代是爵位称呼,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指迁官,即升职。
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
B.“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C.“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
D.“追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一种官职或称号。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该词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
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箕踞”,古代礼节的一种,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含答案)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含答案)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3分)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好。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常用词语。
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则常用“右迁”一词。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如“英宗”就是年号。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一、请判断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并指出错误之处。
1.①给事中,为加官名,加此号得以出入宫禁,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
②国,战国时公卿及汉以后王侯的封地,家,古代卿大夫的统治区域,国家,“国”和“家”的合称。
③刺史,古代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后来成为一州的军事长官。
④首辅,明代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明代典制中虽未明文规定其名,但习惯上称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
⑤明经,汉代察举制中选举官员的科目之一,由于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得名。
⑥搢绅,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
⑦河朔,泛指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
相传汉武帝曾在此建立城池,名为朔方。
⑧章句,章节句子;也指研究分析古书章节句读。
⑨举子业,即举业,指科举时代为应试而准备的学业,明清以后也专指八股文。
⑩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现在泛指城或城市。
⑪疏,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的一种文书。
⑫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即采邑。
⑬篆字,篆书字体,是汉字字体之一,分为大篆和小篆,汉时多用于庄重场合。
⑭博士,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也指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后世沿置。
⑮羽林:指汉代禁卫军,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为皇帝护卫。
⑯考课,是对在职官吏的政绩和功过的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⑰谥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⑱幕客,幕府中的僚属,因古代以西东分宾主,故又称“西宾”“西席”,主人称为“东家”。
⑲仪同,仪同三司的省称,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南北朝时授予的人数甚多。
⑳言官,封建官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考核评定各级官吏的得失。
○21邸报,汉唐时的地方长官,皆在京师设邸,邸中传抄诏令奏章之属,以通报诸侯、藩镇。
后世又称朝廷的官报为“邸报”。
○22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读书人的称呼,如贾谊《过秦论》中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高频考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高频考点练习题训练题组(一)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拾遗,官名。
我国古代有尚左的传统,一切以左为尊。
唐宋时期都是左官高于右官,那时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为上。
B.度支,官署名,魏晋时置,掌管全国的财政收支。
长官为度支尚书,隋朝改为民部尚书,唐因避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
C.翰林学士,官名。
唐玄宗时号“翰林供奉”,德宗以后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至清末,其职掌不尽相同。
D.中书舍人,官名。
舍人始于先秦,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隋唐至明清沿置,名称略有变化。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
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
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
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
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C.公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D.缞绖,分别指古代用麻布制成的丧服和丧带,即整套丧服,后引申为“服丧”。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63道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63道1.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
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3.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4.《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5.“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6.7.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7.“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8.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9.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10.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11.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12.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13.“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14.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15.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2020高考语文最新模拟题文化常识检测练习(带答案)
此题考核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还应注意本题考点设误点常在比较熟悉的知识点上,越是常见的越应该记熟记准,不可似是而非!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生,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即被称作“太学生”。
B.明堂辟雍,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用以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祭天和配祀宗祖等。
(九服咸宁,四野无尘,然后明堂辟雍可光而修之”:天下都安定了,原野没有战火,然后可以大修明堂辟雍了。
)C.八坐即“八座”,是朝廷执事大臣的合称,晋代包括尚书令、左右仆射、诸曹尚书,但不管几人,皆用此称。
(时王国宝谄于会稽王道子,讽八坐启以道子为丞相,加殊礼: 当时王国宝奉承讨好会稽王司马道子,婉言劝说朝廷执事大臣上奏让司马道子做丞相,加以特殊的待遇。
)D.吏部尚书,古代六部中吏部的最高行政长官,吏部掌管官吏任免、升降、考核、封勋以及典礼等事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至正,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至正二年,登进士第)B.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与此同义的说法还有“致事”“休致”“致政”“乞骸骨”等。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考课,包含着两种意义:一是考,就是考察自中央至地方各级官吏在其任职期间执行国家法令的具体表现;二是课,就是依照国家的行政计划进行督课。
(宪司考课,以道州为最。
) D.知府,别称“太守”、“府尹”,是中国古代地方官职名,是州府一级最高长官,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120题(含答案解析)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1)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答案:D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答案:D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
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A、天涯涕泪一身遥。
(唐•杜甫)B、与尔同消万古愁。
(唐•李白)C、八骏日行三万里。
(唐•李商隐)D、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答案:B解析: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唐代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唐代李商隐《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赠别》的诗句。
4、中国古代神话“开天辟地、炼石补天、钻木取火、衔石填海”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分别是:()A、女娲、燧人氏、精卫、盘古B、燧人氏、精卫、盘古、女娲C、盘古、女娲、燧人氏、精卫D、精卫、盘古、女娲、燧人氏答案:C解析:“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精卫衔石填海”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
2020高考模拟题文化常识题
2020高考模拟题文化常识题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孔丘,字仲尼,战国末期鲁国人,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B. 中书郎,官名,属中书省,为编修国史之任。
后改名中书郎、中书侍郎。
C. 永明,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
年号发端于中国,后传入朝鲜、日本、越南。
D. 服阕,指古代服丧期满后除去丧服。
丧服制度是古代居丧期间的服饰制度。
1. A 春秋末期2.下列文字叙述都是选文中涉及的我国文化常识,以下说法有错的一项是(3 分)A.楚,现在湖南、湖北带,古称楚地。
B.响马贼,我国古时指拦路抢劫的强盗。
《隋唐演义》中常提及。
C.北平:北京。
明初改元大都为北平,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改名为北京。
D.将军,我国古代的将军,既是高级武官的职位,也用于高级军政官员的称谓,甚至作为爵号使用。
2.C (北京,明初改元大都为北平,1403年(明成祖永乐元年)改名北京。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十八岁成年加冠时起的,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武帝,指武皇帝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皇帝在生前取得的成就是武功。
开疆扩土,发动战争,如汉武帝。
C.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主要指函谷关以东的黄河流域,有时也泛指战国时期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
D.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
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
3.A(字是男子20岁行冠礼时起)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封事,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为了防止泄漏,用皂囊封缄。
B.关东,秦汉时指山海关以东地区。
“沛公欲王关中”的“关中”则指其西地区。
C.水衡,官名,水衡都尉、水衡丞的简称。
汉武帝时期所置,掌管皇家上林苑。
D.般庚,商朝君主,他继位后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史称“般庚迁殷”。
高考语文考点配题9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考点配题9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1.(2020·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转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选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2.(2020·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
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
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由此称。
3.(2020·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B. 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
C. 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获取天下。
D. 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4.(2019•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5.(2019•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附答案)
岭南、08 人举、87 下门、67 32�12、47 节宵元、27 》字解文说《、07 堂令、86 子妻�A、66 黜�D、46 午壬�C、26 帝武汉�B、06 阳重�B、85 试乡�D、65 代隋�B、45 书尚�B、25 鹊扁�B、05 关海山�C、84 163�D、64 白李�D、44 》鉴通治资《�C、24
代”梓桑“④ 代”青汗“①
�么什代指各语词列下�中文诗古在�53 正斧 教赐 扰打 涵包�D 教指 涵包 正斧 扰打�C 正斧 教赐 扰打 驾劳� B 涵包 教指 正斧 扰打�A 评批人请④谅原人求③文改人请②人别烦麻①�境语 是项一的当恰用使词敬中境语种几面下在�43 。等”康杜“、”醴玉“、”液玉“、”浆琼“为称被酒�D 。等”札“、”函“、”素尺“、”牍尺“、”雁鸿“为称被信�C 。等”花梨“、”出六“、”花冰“、”玉乱琼碎“、”玉碎“、”玉琼“为称被雪�B 。等”宫桂“、”娟婵“、”钩银“、”盘玉“、”宫月“、”宫蟾“为称被亮月�A 是项一的确正全完不说解下以。称名干若有往往物事一同�中文诗古在�33 。 。 叫封开 � 叫州杭 � 叫州扬 � 叫岁十四� 叫州苏 �陵金叫京南如 �称别或称古有市城少不国我 �C 叫岁十三� 。 � 叫职官予授 � 叫作工职到员官 � 叫岁十二�称代有龄年示表人古�B 叫休退官辞求请老年臣大
“取能才时这�年成示以�”
己自称�等 。人呼称来 、
、父令有词敬�时亲父的人别称在人古。德美统传的族民华中是”人尊己卑“�2 、 以是别分�翁放陆为游陆称�公毅忠左为斗光左称�部工杜为甫杜称�1
组Ⅰ第 题 08 试测识常化文代古
1�题 08 试测识常化文代古
代”尺三“⑥ 代”帼巾“③
代”辕轩“⑤ 代”眉须“②
叫岁十六�
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与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与答案解析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答案】D【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答案】D【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
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A、天涯涕泪一身遥。
(唐·杜甫)B、与尔同消万古愁。
(唐·李白)C、八骏日行三万里。
(唐·李商隐)D、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答案】B【解析】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唐代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唐代李商隐《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赠别》的诗句。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命名,无论男女,都在二十岁时取字,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联系。
B.名、字与号: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C. 谥,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欧阳修谥号“文忠”,陶渊明被私谥“靖节征士”。
D.斋名,指用书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我国历代名流雅士大都建有自己的书斋,并为之起名为斋、屋、居、室、堂、馆、轩、园、亭、庐等雅号。
如“项脊轩”即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
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B. 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如“鄙人才疏学浅”。
C. 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如“卑职知罪”D.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孤家(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将、小吏、哀家、足下等。
C.古代读书人自谦小生、晚生、晚学、晚辈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D.古代读书人常称自己为不才、不佞、不肖,也表示自谦,说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B.“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C.古代女子对别人说话时,往往自称妾、臣妾、贱妾、奴婢、拙荆等。
D.中国人含蓄内敛,出家之人亦不例外。
老和尚自称“老衲”,尼姑自称“贫尼”,道士自称“贫道”。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民或官吏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殿下等。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炼120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炼120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古代文化常识精练(1)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答案:D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答案:D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
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A、天涯涕泪一身遥。
(唐·杜甫)B、与尔同消万古愁。
(唐·李白)C、八骏日行三万里。
(唐·李商隐)D、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答案:B解析: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唐代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唐代李商隐《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赠别》的诗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题专项限时练85题附答案专题专项限时练古代文化常识(建议用时:30分钟)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
如《出师表》中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
“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
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代称国家。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
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
C.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
D.《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的乐曲。
后多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典雅、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
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
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
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
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
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谷”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泛指粮食。
古代对其有多种说法。
B.“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
C.“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与蔺相如终成刎颈之交。
D.“国子监”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
如《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B.“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
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有了华盖星,运气就好。
B.“襁褓”,本义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
现在以此借指婴儿。
C.“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户部主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
D.“中岳”,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北,我国五岳之一。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的。
B.“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
C.“衅钟”,古代的一种礼制,“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行祭,叫作“衅钟”。
D.“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百姓的尊称。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庶人”,春秋时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也可泛指平民、百姓。
B.春秋战国时期,士的死叫“薨”,而诸侯的死则称为“不禄”。
C.“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D.“跽”,指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
如《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跽”一句。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皇”,指仓颉,古代传说中最早发明文字的人。
B.“号”,又叫别号、表号,一般自己取定,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C.“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被封为太傅”。
D.“箕踞”,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簸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农历的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
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B.“车裂”,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马撕裂人的肢体。
C.“三秦”,指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D.古代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
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
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B.“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定为五刑之一。
C.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
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D.“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A.“月兔”,借指月亮。
古代神话中称月中有兔,故称月亮为“月兔”。
B.“郎中”,战国时为宫廷医生。
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C.“惠存”是敬辞,指请保存。
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
D.“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谨庠序之教。
”1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B.“樽”,指酒杯。
如李白《行路难》中:“金樽清酒斗十千。
”C.“举案齐眉”,汉代梁鸿的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总是把端饭的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以示尊敬,故后世常用本词表示夫妻相敬。
其中“案”指书案。
D.“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1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微服”,指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如“桓公微服而行于民间”。
B.“道”,唐代时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
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C.“流涕”指流泪。
古代的“涕”一般指眼泪,而“泗”指鼻涕。
D.“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
A.“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B.“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如《论语·微子》中:“子路拱而立。
”C.“晦”,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D.“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
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
2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区。
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B.“公车”,汉代官署名。
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C.“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于明代。
D.“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7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
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侍从之官。
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C.奉钱即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
D.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7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