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

合集下载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三节-大气的压强-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三节-大气的压强-教案

第三节大气的压强[课前预习]1、你知道哪些现象能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2、如何测量大气压的大小?3、气体的流速与压强有怎样的关系?[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列举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现象,并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

2.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说出测量大气压的工具:水银压强计和空盒压强计。

3.能说出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之间的关系: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并能用这一关系解释有关现象。

二、能力目标:1.练习观察和实验探究,感受大气压的存在,感知气体、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定性关系。

2.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我们周围的生活用品进行科技创新三、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和科学实验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1、气压的观测2、大气压存在的证明3、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难点:1、大气压的存在和解释,了解大气压的大小2、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教学安排]2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展示——小小魔术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2.在空矿泉水瓶里灌些热水,然后倒掉,再旋紧瓶盖,过一会儿,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问:根据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生:大气存在压强方向如何?——生:向各个方向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小比赛1:两个小组,每个小组各一杯水(等量),一组用一跟放入水中的吸管吸水;另一组用一根吸管放入水中,一根放在空气中,看谁吸得快。

比赛2:两个小组,每个小组各一杯水(等量)一只空烧杯和一根滴管,分别用滴管吸十次,看水吸入空烧杯的水多。

解释一下:饮料是怎样进入人口中的?畅所欲言:你还知道哪些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以小组代表展示的形式进行.)考考你:你知道最早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是哪个实验?视频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思考:刚才所有的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那么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它可以用什么工具测量呢?归纳:1、测量工具:气压计2、单位:帕斯卡3、76厘米水银柱=1.01×105帕=1标准大气压讨论:一块砖头平放在地面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000帕。

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层》说课教案

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层》说课教案

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层》说课教案(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八年级科学第三册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是以大气层为切入点,以天气要素和气候变化及影响因素为线索编排的。

《大气层》这节课的学习既巩固了七年级第一册中《地球与宇宙》的相关知识,又是第二章学习中起着知识铺垫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力图能使学生在科学资源观、环境观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观等方面得到教好的发展。

2、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的特点,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理解对流层的特点。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图表分析能力、实验探究能力思想情感目标: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3、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及规律难点:理解对流层的特点二、教法与学法八年级学生对地球、空间科学的学习,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空间概念,和积极的学习热情。

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分析能力还不强。

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直观、形象的实物图,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分析,并且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的体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在对流层的教学中,设计探究实验,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理解对流层的特点。

三、知识主线地球有无外衣学生分层地球外衣的厚度地球的“外衣”—大气层地球外衣的成分及作用轻轻地推进广口瓶中。

2、拿掉细绳,把塑料袋反面衬在广口瓶里,用细绳在外面的塑料袋边缘紧扎在广口瓶的瓶口上,试着用手指轻轻地将塑料袋拉出瓶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直观、形象的感受到大气的存在,营造了乐于思考、乐于动手、愉快的课堂气氛。

[问题1]:你拉袋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呢?(二)、讲授新课,引导探索[问题2]:生活在地球上的你能感受到大气的存在吗?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出示图片)大气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主要集中在地面[问题3]:假如地球失去了这层“外衣”,你认为会怎样呢?(出示没有的大气层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学生讨论:①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八年级科学上册2.1大气层教案浙教版(1)

八年级科学上册2.1大气层教案浙教版(1)

第一节大气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了解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2.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3。

能用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特点给大气分层;4.探究大气的对流的形成;5。

理解对流层的特点.能力目标:1。

通过读图,感受用图表处理数据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读图的能力。

2.学习并初步学会“尝试分层、体验分类”的科学方法。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实验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中国“神七”发射成功以及奥运圣火的传递,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七年级有关地球、宇宙知识的延续,也是后续知识天气、气候、大气压、风和降水知识的基础。

八年级学生已有了对月球表面知识及大气层日常知识的积累,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

本节内容主要是大气的垂直分层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所以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获取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使他们在交流中完成生活经验到科学知识的内化和转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层特点,大气分层规律,对流层的特点及对流的形成。

难点:大气的温度垂直分布,通过实验探究对流形成,理解对流现象.〖教学过程〗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八年级上 第二章第1节 大气层 说课稿

八年级上 第二章第1节 大气层 说课稿

大气层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地球的“外衣”第一节大气层。

它既是七年级上册月球、地球知识的延续,又是后续知识天气、气候、大气层等知识的基础。

八年级学生已有了对月球表面知识及大气层日常知识的积累,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

本节内容主要是大气的垂直分层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所以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通过图表知识获取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使他们在交流中完成生活经验到科学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二)教学目标:结合本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我对本节内容确定以下三维目标,重在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探索过程。

1、认知目标: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了解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2、技能目标:通过读图,感受用图表处理数据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读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情感。

4、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的规律。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及探究对流的形成。

二、说教学设想:本节内容量较多,我安排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大气的重要性、大气温度的分布的特点。

第二课时主要探究对流层的特点及形成。

三、说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力求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有效地触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自主探究、读图、合作交流、共同实验,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在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学习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设计: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以上述分析为指导,将按“问题引入—自主探究——自我评价——知识拓展和延伸”等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首先播放:2006年第15号台风“卡努”造成浙江9人死亡1人失踪,提出设问:这是谁之过?都是大气惹的祸。

大气层(教案)

大气层(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上第2章第1节大气层教学设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1.我们在爬山时,常会感到越爬到高处,气温越低。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生活在0-12千米的区域内,大气温度只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登山时,人登得越高,大气温度越低。

2.为什么哈勃望远镜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哈勃望远镜在离地球表面580千米高空的轨道上运行,而大气层在85千米以上的地方,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这里太阳辐射强,这层银白色的外壳主要可以反射热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二)大气的分层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自主学习:主要依据是什么?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大气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哪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层活动:大气每一层的高度及气温分布特点如何?把讨论结果填入下表。

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

2.大气层的存在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变化得以发生,也使得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差比较小。

3.大气层还像一件外衣,阻挡了很大一部分可能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和小天体的撞击。

拓展延伸——视频:大气层对地球的保护思考与讨论:对照月球表面的环境特点,分析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是由天体的撞击而形成的。

地球上有大气,因此:有风云雨雪等气象变化;昼夜温度差比较小;很少有这样的环形山。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小组合作: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具体变化规律是什么样的呢?高度变化趋势85千米以上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55~85千米之间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12~55千米之间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0~12千米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整理观看视频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直观的感受大气层的意义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又能与他们合作的能力给出表格,学生合作起来较容易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5千米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5千米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对流层从地面向上约17~18千米(赤道地区)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从地面向上约8千米(两极地区)观察“大气的分层”图,回答问题:天气现象发生在哪一层?(对流层)飞机在哪一层飞行?(平流层)航天飞机能到达哪一层?(暖层)人造卫星在哪一层为我们工作?(外层)阅读:大气层中的臭氧层(教材50页)思考:1.臭氧层有什么作用?(“遮阳伞”臭氧层吸收了99%以上的紫外线)(三)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1大气层教案1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1大气层教案1

《大气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层》,本节内容分为2个课时。

以下为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

本课时的内容主要讲了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大气各层的温度特征以及大气的分层。

该内容是在第一章学习了有关水的知识后,对自然界又一重要物质——大气作科学探究,这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为本章大气压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该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用的。

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来看,由于小学《科学》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观察能力;从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的特征来看,该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很强,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很想去探究,这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但是,由于,该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和思维的不严密性,容易对本节内容新学知识产生负迁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2)知道大气各层的温度特征;3)清楚大气的分层;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思考、感悟、交流等环节对大气层作深入的探究,以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自主科学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大自然无穷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不可思议,从而养成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感受小组合作的快乐。

四、重点与难点1、重点: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大气各层的温度特征和大气的分层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2、难点:学生如何从无到有的进行自我探究大气层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五、教学法1、教法:本节内容主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并适时的结合谈话法、师生互动发、多媒体展示法;2、学法:学生主要采用自我归纳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七、教学过程程序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活动] 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地球上有生命,月球上没有生命。

[学生活动] 通过视频寻找答案[教师活动] 补充,引导学生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视频自我寻找答案,教师进行补充引导,这也是一种自我探究方法,自己学会寻找答案,同时能自然而然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1大气层教案3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1大气层教案3

第一节大气层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稳定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2、初步学习通过图象的审读,能得出相关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一种换位读图的意识。

3、探究对流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和科学实验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大气层的各点重要性知识点的建构及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的理解。

难点: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直筒(两只)、钢球、塑料袋、温度计、棉花、蜡烛、火柴、黑白纸袋各一只、CAI课件学生桌面器材:温度计(两只)、黑白纸袋各一只、蜡烛、火柴等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播放音乐流星雨问:同学们大家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吗?流星雨,对!为何地球上会出现如此美丽的流星雨呢?(二、新课教学)师:好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有关大气层的知识,据说流星会给人们带来好运,但对月亮来说却刚刚相反,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先请大家来看一段月亮和地球的对话。

展示:月球:地球大哥这几年过的好吗?地球:呵呵还算可以吧,这些年人类一直在提倡保护我呢! 你怎么样啊?月球:甭提了,三天两头被石头砸,真想不懂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呜呜呜……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来表演对话。

问: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她呢?生回答师:如果没有大气层,假设我们有还能生存,我们的生活又会有什么不同的景象。

将会产生怎样的结果,看看哪些同学说的最合情合理。

好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还是先回到现实中来吧!来做一下深呼吸,还好大气还在。

过渡:同学们周围有存在大气吗?有,但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老师今天带来了两样东西,一支针筒(别紧张,不是给你们打针)和一只塑料袋,你能利用塑料袋或针筒来证明大气的存在吗?请学生上台演示。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七节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七节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教案浙教版

《明天天气会怎么样》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七节,重点介绍了如何看天气预报和天气图等。

本节内容衔接了小学、初一的科学教材如空气、天气与气温大气压等,同时也为后续的章节的内容,如季风和干旱气候等知识做了铺垫。

总的来说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安排了一个学时。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是即陌生又熟悉的。

陌生是因为在平时他们基本没有接触过天气图,这些图中的知识如冷暖锋,他们可能是第一次接触,有点难理解;而对于天气预报,他们几乎天天都能够听到,已经是非常熟悉的。

此外,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过渡期,还没有完成转型,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仍非常强烈,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

所以,教学中要加以一定的教具(图片和声音)来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在加强感性认识的同时,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依据本章的教材地位,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获取天气预报的常见方法;学会看天气预报;学会看简单的天气图。

掌握天气图上重要的天气系统。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天气图判断天气状况,并能做简单的天气预报;知道天气预报信息的主要收集方法;调查当地的天气谚语,能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自己读天气预报的乐趣;感受天气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体会宇宙的奇妙。

三、重难点重点:让学生学会看天气图,掌握各个概念、特别是冷暖锋。

难点:冷锋和暖锋四、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学法教学矛盾的主体方面是学生的学。

学是中心,会学时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1、学会读图:培养学生从各个天气图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层》教案4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层》教案4 浙教版

第一节大气层(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知识既是第一册月球、地球知识的延续,又是后续知识天气、气候、大气压等的基础。

课标要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及大气的两个基本特点——气温的垂直分布特点和分层特点。

通过读图的训练,能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通过对大气分层的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交流、表达的能力,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①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②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能力。

难点: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教学准备]1、自制课件,内有“神五”飞船发射前、后返回舱的图片,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升爆炸时的图片、顶部带白雪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等。

2、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神五”发射情况及有关大气层的资料。

[教学预设]一、引入课题情境1、媒体展示: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前、后的返回舱。

师: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大国,对比二幅图,可发现返回舱在回地面后,表面有烧蚀的痕迹。

设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生:返回舱在返回地面过程中与大气层发生摩擦,温度急剧升高到大约3000℃,把返回舱表面给烧坏了。

情境2、媒体展示: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上升过程中爆炸的图片。

设问: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生:这也是与大气层发生摩擦造成表面瓷片脱落而发生爆炸的。

设问:那么假如没有了大气层行不行?引入课题——大气层(一)二、新课教学1、大气层所在位置。

课件演示:从航天飞机拍摄的大气照片。

师:大气层实际是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与地球赤道半径6378千米相比,大气显得很薄,然而大气对地球的作用却非常大。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教案浙教版第一篇: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教案浙教版第二章地球的外衣第一节大气层1.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对流层:A 对流运动剧烈 B 两极薄,赤道厚 C 占3/4的大气质量平流层:A 臭氧集中在此 B 气流平缓,适于飞行中间层:陨石在此燃尽。

暖层:又称电离层,温度高,反射电磁波信号外层:卫星接受反射电视、电话信号温度变化规律:先小,后大,再小,最后大,大2.激烈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

对流运动的规律: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空气的热胀冷缩3.如果没有大气层: A 地球上没有生命 B 地球上没有声音 C 昼夜的温差大D 受陨石袭击E 受紫外线直接照射4.人类对大气层的影响:A 有毒气体排放,污染大气如形成酸雨B 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C 臭氧层破坏,紫外线长驱直入,危害人类皮肤第二节天气和气温1.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各天气要素的综合状况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降水等 2.天气于气候的区别:天气:短时间如阴转多云晴空万里鹅毛大雪烈日炎炎气候:长时间如四季如春秋高气爽终年高温冬暖夏凉 3.用温度计测量气温的大小,温度计一般放在百叶箱中,A 保护作用,以免风吹雨打B 防止太阳直接照射(门朝北)C 通风,受地面辐射影响不大,能真实反映大气温度4.一天中,最高气温大致在午后两点,最低日出前后人体最感舒适温度在22℃ 第三节大气的压强1.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A 马德堡半球实验 B 杯中水不倒出的实验2.特点:A 各个方向都有大气压强B 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高度高,空气密度小应用:高山反应。

C 流速大,压强小。

机翼下侧流速小于上侧,所以下侧压强大于上侧用压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关键抓住变化后形成压强差。

53.大气压强的单位:帕一个标准大气压为1.01*10帕,或等于760毫米汞柱(10高水)4 高压区:空气下降,天气晴朗,空气干燥低压区:空气上升(遇冷)多为阴雨天气5.气压与沸点的关系:1.气压增大,沸点升高实验手段:往里充气,原来沸腾的水停止沸腾,温度计温度升高。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 第六节 为什么会降水 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 第六节 为什么会降水 教案浙教版
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板书设计
一、湿度:
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一般用用相对湿度来表示。常用百分比表示。
用干湿球湿度计测量。
二、降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水汽凝结的条件:增加水汽或降低温度
2.降水的条件:空气饱和—气温下降—有凝结核—水滴增大—降落到地面
3.降水的形式:雨、雪、冰雹等。
1)概念: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的深度。雪或冰雹也算降雨量。
3、怎样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
观察干湿球湿度计
(1)特点:由一支干球温度计和一支湿球湿度计组成。湿球温度计的球部有湿棉纱包着。根据两支温度计的湿度差,就可以从湿度对照表中查出相对湿度。
(2)方法:先读出干球湿度计刻度,再读出湿球湿度计刻度,然后计算它们的温度计差。最后通过查相对湿度表。得出相对湿度。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12、在这里尘埃称为凝结核。此时云雾中的水滴还不能降到地面,那么怎样才能形成降水呢?
云中的水滴互相碰撞合并,其体积逐渐增大,当它大于空气的浮力时,就会以雨、雪、雹的形式降落到地面,称之为降水。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最常见的降水是降雨。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13、为什么降水有时是雨,有时会是雪或冰雹?
2、能力目标:学会测量空气湿度,学会测量降水量。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学情简析
八年级学生个性比较活泼,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生活经验,且学习积极性较高,但缺乏一定的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尤其湿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重点
相对湿度的观测;凝结与降水的的形成;湿度与降水的关系。
课题
为什么会降水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层 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层 教案

(一)、大气的重要性你能感受到大气的存在吗?——呼吸,风、雨等天气现象。

大气的成分大气组成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

读图2-1并思考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提示:地球将变得和月亮表面一样,没有天气变化,没有声音,易受陨石的侵袭,温度较差增大等大气的作用(重要性):(1)保护地球。

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

(二)、大气的温度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并概括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让学生观察图片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学生概括规律遇到困难时,教师参与并给予一定提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表意见)☆(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 --外太空气温高、辐射强比较什么颜色容易吸热?步骤:你认为白色纸和黑色纸哪种吸热快?遵循以下的步骤来验证你的猜想;按如图所示,点燃蜡烛,记录数据。

时间/分白色纸袋温度深色纸袋温度开始刻度朝上1分钟后结论:黑色纸比白色纸吸热_______(快/慢)八年级科学备课组总第19课时主备课者:余雪欢2011-9-16。

2019-2020年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层》教案7 浙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层》教案7 浙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层》教案7 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知道地球大气环境的重要作用;B、说出大气的组成和结构,认识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对比掌握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大气层------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点(2)能力目标:A、培养读图、阅读和概括能力。

B、运用对比法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懂得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二、[教学重点]:(1)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2)对流层、平流层大气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对流层、平流层大气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读图分析法;对比讨论法。

五、[教具设计]:大气垂直分层图投影片;多媒体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讲授过程]:(一)[导入]:有一句俗语;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提问:地到底有多厚?(我们上学期学过的-----6371千米)那天又有多高呢?生答:师讲:天有多高-----有两种说法:(1)真正的“天”,那是无边无际的宇宙,也就是在第一册第三章中讲的宇宙。

(2)一般所说的“天”,往往指的是在我们头顶上风云雨雪变化多端的低空以及更高的外层空间。

据人造地球卫星探测,大气高度在2000千米~3000千米高空。

可以形象地说,包在我们地球周围的一层大气,是地球“身上”穿的一件“外衣”。

今天我就开始学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一节大气层展示:幻灯片1-----航天飞机上拍摄的照片师讲:这是从航天飞机上拍摄的照片。

而我们却在地球上,很难直接看到。

但是我们能否感受到大气的存在?大家说说看生说:我们随时都能感受到大气的存在,人呼吸着空气;云、雨等现象不断地发生在大气中;飞机在大气中飞翔……展示:一系列图片1、日出:霞光是由于空气分子散射而造成的。

尤其在日出、日落时分,大气层较厚,散射作用更明显,最易产生霞光2、晴空万里:由于阳光被大量空气分子所散射,蓝色和紫色的光就减弱得最多,大部分蓝光、紫光被反射回太空。

浙教版八级科学上册教案第章地球的外衣大气

浙教版八级科学上册教案第章地球的外衣大气

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1节大气层(一)大气的重要性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M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M的高度)。

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补充]大气的成分: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物质组成。

大气作用:1、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二)大气的温度[读图]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特点: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M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M、55-85千M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4、在12-55千M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外壳可以反射热的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三)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0-17千M)平流层(17-50千M)中间层(50-80千M)暖层(80-500千M)外层(500千M以上)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1000千M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

5000千M以外,大气已接近真空。

(四)对流层的特点1、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在两极和赤道地地区的厚度不同。

两极厚度约8千M,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M。

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4、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对流是怎样形成的实验受热处空气上升,两侧温度低的地方空气下沉。

想一想对流层的温度特点,对形成对流有利吗?――它的温度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对流的形成。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科学 第1节 大气层 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科学 第1节 大气层 教案(教学设计)

第1节大气层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联想与发散思维,通过图像进行归纳总结与整理。

2.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3.培养探究能力与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人类与地球协调的观念,培养小组合作与团队精神。

2.培养STS思想,强化人文精神。

3.体会互动课堂的融洽气氛和探究的成就感。

1.大气温度的垂直规律及分层。

2.对流实验中观察对流现象,探究对流的成因。

1.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规律图掌握大气温度规律并进行分层。

2.探究对流的形成原因。

图片:黄山雾蒙蒙的山景、黄山云海奇观【提出问题】月球上也有这样壮观的云海吗?为什么?台风、云、雨、雪等现象的发生,我们无时无刻在呼吸,飞机在空中飞行,这些都与什么有关?【总结】是的,这些都与大气有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保护伞”——大气层。

一、大气的重要性【提出问题】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大气有关呢?【小组讨论】我们说大气是地球的保护伞,那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是的,大气对我们人类来说的确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平常我们所说的空气也就是大气,它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千米的高度内。

与地球的半径相比,大气显得很薄,如果我们把地球比作橙子的话,那么,大气就像橙子的皮那样,然而,它对地球而言却非常重要,它像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

【提出问题】那么,同学们知道空气的成分是什么吗?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是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水蒸气能成云致雨……)二、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展示情景图片:【提出问题】老师在欣赏图片时发现一个问题:山脚下绿草茵茵,而山顶上却都是积雪。

请同学们思考“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原因。

为什么山脚和山顶的温度会相差那么大呢?【提出问题】是否高度越高,大气的温度就越低呢?有些学生回答不是,这是你们的猜想呢?还是你已经有什么依据了?那光有猜想还不行,我们来看气象学家帮我们测到的大气在不同高度时的温度变化图,看看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

【浙教版】-八年级上大气层教学设计(1)

【浙教版】-八年级上大气层教学设计(1)

《大气层》教学设计课时: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联想与发散思维,通过图像归纳总结与整理。

2.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3.培养探究能力与观察能力。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人类与地球协调的观念,培养小组合作与团队精神。

2.培养STS思想,强化人文精神。

3.体会互动课堂的融洽气氛和探究的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四) 教学重点1.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及分层。

2.对流实验中观察对流现象,探究对流的成因。

(五) 教学难点:1.根据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图掌握大气温度规律并进行分层。

2.探究对流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烧杯、酒精灯、火柴、高锰酸钾、燃香等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目标导入新课图片:黄山雾蒙蒙的山景、黄山云海奇观【提出问题】:1月球上也有这样壮观的云海吗?为什么?台风、云、雨、雪等现象在发生,我们无时无刻在呼吸,飞机在空中飞行,这些都与什么有关?【总结】:是的,这些都与大气有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保护伞”——大气层。

观看图片思考并回答:月球上没有空气这些现象与大气有关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合作探究探索新知合作探究探索新知一、大气的重要性【提出问题】:1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大气有关的呢?【小组讨论】:我们说大气是地球的保护伞,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是的,大气对我们人类来说的确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平常我们所说的空气也就是大气,它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千米的高度内。

与地球的半径相比,大气显得很薄,如果我们把地球比作橙子的话,那么,大气就像橙子的皮那样,然而,它对地球而言却非常重要。

它像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

【提出问题】:那么,同学们知道空气的成分是什么吗?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水蒸气能成云致雨……)二、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展示情景图片:【提出问题】:1老师在欣赏图片时发现一个问题:山脚下开满了鲜花,而山顶上却都是积雪,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样的现象呢?为什么山脚和山顶的温度会相差那么大呢?【提出问题】:2是否高度越高,大气的温度就一直越低呢?有些学生回答不是,这是你们的猜想呢?还是你已经有什么依据了?那光有猜想还不行,我们来看气象学家帮我们测到的大气在不同高度时的气温变化图,看看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1大气层教案附学习任务单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1大气层教案附学习任务单

2.1 大气层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大气层的分层特点2、难点:对流层的对流规律和对流层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对流管、红墨水、酒精灯、烧杯、火柴、线香、橡皮泥四、教学方法:由学生讨论地球周围存在大气的例子和地球上如果没有大气会怎样引入到大气是地球的“外衣”,再通过读图活动归纳得出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和大气的分层规律,并将讨论结果填入表格。

最后通过两个探究实验总结对流的形成原因和大气对流层的特点。

五、教学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播放录像:小流星体撞击月球与小流星体撞击地球问:同学们从上面的录像中看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不一样的结果呢?生:地球外有大气层的保护。

师:今天我们就来揭开一下大气层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师:同学们,对于大气层,你想了解什么知识?生:师:你知道大气层的作用吗?生:师:假如没有大气,我们的地球又会变成怎样一幅景象?教师介绍大气层的科学史:在化学尚未成为一门正规科学以前,我们这个星球的大气组成就困惑人类已久了。

荷马在《奥得赛》中写道:“暴风雨来临,电闪雷鸣,空气中充满了硫磺。

”他指的是暴风雨产生的浓重气味,后来被称为臭氧。

经过科学家长期的,不断地曲折探索,对大气层有了一定的了解,大气指包围地球的空气层,是一种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

大气层的高度约为3000千米,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是厚薄不均的。

与地球的半径相比,显得很薄。

地球上的大气就象地球外薄薄的一件“外衣”,保护着美丽的地球。

同时,科学家也在不断地探索大气气温度的变化规律。

展示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出示任务单,完成任务一:同时简介坐标系中的点和线的含义。

师: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学生读图,然后教师归纳:大气温度范围在-84℃—2500℃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1节大气层第2节天气和气温第3节大气的压强教案3.2.4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第5节风第6节为什么会降水第7节明天的天气会怎么样第8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第9节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1节大气层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三、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四、教学过程(一)大气的重要性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

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补充]大气的成分: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物质组成。

[讨论]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提示:地球将变得和月亮表面一样,没有天气变化,没有声音,易受陨石的侵袭,温度较差增大等。

大气作用:1、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二)大气的温度[读图]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特点: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思考]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外壳可以反射热的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三)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0-17千米)平流层(17-50千米)中间层(50-80千米)暖层(80-500千米)外层(500千米以上)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1000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

5000千米以外,大气已接近真空。

(四)对流层的特点1、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在两极和赤道地地区的厚度不同。

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

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4、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探究实验]对流是怎样形成的实验1.烧杯中加高锰酸钾或直接用对流实验装置。

2.燃香的实验用实验室的现成器材,现象非常明显。

结论:受热处空气上升,两侧温度低的地方空气下沉。

[小结]想一想对流层的温度特点,对形成对流有利吗?――它的温度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对流的形成。

所以,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和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拓宽]冷空调应该怎样装?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室的上部?――形成对流,达到制冷效果。

五、课后反思通过实验来了解对流层的特点,学生易于接受。

补充大气的作用,使学生对大气与生活的关系更了解。

对于飞机和卫星在大气中的分布学生很难理解。

其实,包括老师也难以理解。

第2节天气和气温一、教学目标1、理解天气的概念2、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

3、学会测量气温4、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气温的观测难点: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三、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四、教学过程(一)天气是什么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刮风、下雨、雷电等都是天气现象。

[读图]2-6、2-7感受天气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讨论题]1、判别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词语2、说说当天的天气状况(二)气温1、气温的含义:空气的温度叫气温。

描述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2、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分类]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复习]温度计的结构和制造原理[设问]一般把温度计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为什么?[探究实验1]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百叶箱内和百叶箱外的气温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1)百叶箱内的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比较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探究实验2]探究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间实验结论: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与太阳辐射和大地散热有关4、气温与人类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举例]1、人类的生产方面:春播、夏收;冬季作物的防冻;农作物有各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2、人类的生活方面:空调、暖气;避暑疗养;3、生物的行为:狗在高温时的表现;蛇的冬眠、蛙的产卵等。

五、课后反思第3节大气的压强一、教学目标1、能列举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现象,并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

2、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说出测量大气压的工具:水银压强计和空盒压强计。

3、能说出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之间的关系: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并能用这一关系解释有关现象。

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气压的观测2、大气压存在的证明3、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难点:1、大气压的大小2、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三、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实验、图片及课件下载四、教学过程(一)大气压的存在[实验引入]1、器材:一杯水(染成红色),一个空杯,一个胶头(或橡皮套),一根玻璃管(两端开口,粗细均匀,长20cm,内径约5~10mm均可)2、演示过程1).出示玻璃管,将空杯置于管的正下方,然后向管内倒水,可看到水从管底流出。

2).左手拿管,并且用食指紧紧堵住玻璃管的下端,仍然向管内注入水,至满。

3).教师提问:为什么水不会从下面流出?学生微笑,齐答:因为管底被手指堵住了。

笔者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由于管底被手指堵住,所以手指对管内的水产生向上的压强,支承住了水柱。

接着置疑:若此时将管倒拿,使其开口端朝下,水会不会流出?学生纷纷猜测,形成悬念。

4).左手拿管不变,同时用右手中指抵住玻璃管的上口,然后将管倒置,(倒置过程中,手指不要松开)。

5).接着故意缓慢移开右手指,使下面的管口露出。

这时可见红色水柱并没有流出来!学生大吃一惊!教师自言自语:咦,为什么水没有流出来呢?(可用左手倒拿着管,夸张地放到眼底瞧一瞧)难道管里的水突然没有了重力吗?难道是老师会气功,‘发功’将管内的水吸住了吗?学生轻笑,同时产生了想获知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

6).启发:虽然我们看不见管口有物堵住它,但管口附近是不是任何物体都没有呢?学生茅塞顿开――有空气存在。

因势利导:在管口四周存在着我们看不见的大量空气,这些气体起到了手指的作用,堵住了管口,使管内的水竟然无可奈何地呆在里面。

这说明了这些大气对管底的水面有向上的压强,支承着水柱。

7)这时,仍有学生半信半疑,可进一步说明:因为现在管内的水只有下面受到了大气压强的支承作用,所以很难流出;但如果同时有大气作用在管的上水面,那么上、下作用的气压相互抵消,水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流出来。

8)松开左手食指,水应声落下。

(学生开始相信大气有压强)9)改用胶头,套住玻璃管的一端,再做一遍,同样获得满意效果。

[学生实验]探究大气压强是否向各个方向都有.①向上.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片挡住,倒立玻璃杯,纸片不脱落,如图1.说明向上有大气压.②向下.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塞住刚烧过酒精棉球的广口瓶口,很快鸡蛋就被压进广口瓶中.说明向下有大气压.③猜想向左、向往是否也有大气压,如何证实?(让学生自己证实)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及日常生活经验得知——在气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解释]图2-14、2-15、2-16(学生动手实验体会吸盘的作用)倘若没有大气压强作用在液体的表面,各种液体就不可能被抽吸起来。

从这个含义上讲,一切抽吸液体的过程,其实都是大气压强将液体“压”上来的过程.[演示实验]抽出可乐瓶中的气体实验现象:可乐瓶变瘪实验结论:气体向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设问]大气压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

那么大气压究竟有多大呢?[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实验现象:两个半球需用很大的力才能拉开提出疑问:是什么力使两个半球合得那么拢?讨论后得出:是大气的压力把两个半球紧紧压在一起的,进而让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

因为地球周围的大气受到地球的吸引,即大气也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大气对浸在其内的物体就有压力、压强。

如果半球内为真空,那么要拉开半球需要的力约为7065牛。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说明大气压是很大的。

[阅读]人体中的“马德堡半球”(二)大气压的大小大气压的大小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应该知道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1、大气压的大小可以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

[出示]空盒压强计(或叫金属盒压强计、无液压强计)观察:其上有两行刻度,一行以百帕为单位,一行以毫米汞柱为单位。

说明它的原理和构造。

[出示]水银压强计补充实验:托里拆利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说明、数据读数和分析,大气压支持着玻璃管中的水银柱。

当大气压发生变化的时候,水银柱的高度会发生变化。

从中说明水银压强计的原理。

[简单比较]:两种压强计的优缺点2、大气压的变化:1)大气压的大小与大气的密度有关--解释:大气压的产生是由于大气有重力。

2)大气压的大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解释: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而减小。

实例:高山上气压很低。

有些登山运动员在进入高山地区后,会发生高山病。

高山病的症状差别很大,包括:头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脉搏和呼吸加速、四肢麻木等。

每个人的反应随一系列的条件而不同,主要决定于训练的程度和海拔高度的转变速度等。

登山运动员初次迅速攀登很高的山峰时,会出现以下现象:睡眠不好,全身感觉不舒服,软弱无力,懒散和情绪低落,动作协调性差。

呼吸系统的症状是:气喘,时常感到空气不足,睡眠时发生周期性的呼吸停顿,夜间感到窒息发闷。

由于心脏血管系统机能状况变化引起头晕、鼻出血、耳鸣和血管跳动的感觉,皮肤和粘膜变得青紫或苍白,常常恶心和呕吐。

严重的会陷入昏迷、甚至死亡。

高山病的主要原因是高山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压低,人们呼吸时吸入的氧气的分压也低,造成肺泡中的氧分压降低,血液中含氧量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