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则-的用法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一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一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一一、而【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成语例释】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

不一而足:足,充足。

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成语例释】得而复失:复:又,再。

刚得到又失去了。

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

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

不警告就处死。

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臵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最新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 考点五文言虚词、句式用法归纳

最新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 考点五文言虚词、句式用法归纳

[跟踪快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 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 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 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 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 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 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 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 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 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 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
《魏略》上说:刘备驻军于樊城。当时曹公(曹操)刚刚平定黄河以北(袁绍), 诸葛亮知道荆州将是第二个受敌(的地方),但刘表性格比较和缓,不通晓 军事。诸葛亮于是往北去见刘备,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 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军内升帐完毕,其他的宾客都走了, 只有诸葛亮留了下来,刘备也不问他想要说什么。刘备喜好制作饰物,当 时正好有人把髦牛尾送给了刘备,刘备于是自己动手编织。(于是)诸葛亮 进言说:“英明的将军应当有更远大的志向,怎能只是制作饰物呢!”刘 备知道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于是扔下毦回答说:“和你怎么说呢!我姑 且用它来忘记忧愁罢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仆使方工思以.辑药其淬梗之概以.永其人 B.是穷即且孔益子坚,“不老坠安青少云怀”之.之志.学也 C.一盖瓢将先自生其.其变.理者学而乎观之 D.子臣不诚尊恐先见人欺于于..百王无而一负人赵之上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三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三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三十一、焉【本义】像一种鸟儿的形状——焉鸟,产于江淮。

【假借义】1.代词,相当于“之”。

【成语例释】①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

指思想不集中。

②语焉不详: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经典文言】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④人之所罕至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代词,表示疑问,可以翻译为“哪里”“什么”“怎么”。

【成语例释】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焉:哪儿;附:依附。

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么。

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

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经典文言】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译为:哪里,怎么④且焉置土石?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⑤食其禄,焉避其难? (陈寿《三国志·魏书·王修传》)3.兼词。

(1)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或“之”的含义,相当于“于是”或“于之”“于此”、“于彼”。

【成语例释】习焉不察:习:习惯;焉:兼词,有“于此”的意思;察:觉察。

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经典文言】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④微波入焉⑤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经典文言】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4.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陈述。

句末语气词,译为了,啊,呢。

【经典文言】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4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高三全册语文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4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高三全册语文
12/10/2021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答案:(1)② (2)⑤ (3)⑦ (4)⑨ (5)⑧ (6)④ (7)① (8)③ (9)⑥
12/10/2021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 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 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摆正文言虚词的“四个关系”
文言虚词题得分率一直很低,从 2017 年高考各省、市阅 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百分之六 十。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摆正 “四个关系”。
12/10/2021
(三)乎
词性
用法
释义
①表示疑问语气
吗,呢
②表示反问语气

③表示推测语气 助词
④表示感叹语气
吧 啊,呀
⑤表示句中停顿
不译
⑥形容词、副词词尾 ……的样子,……地,或不译
介词 ⑦相当于“于”
在,或不译
12/10/2021
[即时小练]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 (2)郁乎.苍苍(《赤壁赋》)( )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 说》)( )
12/10/2021
(二)常见与特殊的关系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 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因此,在掌握文言 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 “眉毛胡子一把抓”。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 还是从高考试卷的考查实际来看,考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 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漫天撒网”,更不可 “舍本逐末”。

专题3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三)-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

专题3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三)-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三)(为、所、以、焉、则、乃、何)十二、为1.用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同”“跟”等。

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对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例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例句: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例句:天子为动《周亚夫军细柳》(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句: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例句:为天下唱。

《陈涉世家》(4)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目的,可译作“为了”。

例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鱼我所欲也》)2.用作动词(1)判断动词,相当于“是”。

例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例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2)动词读wéi“做、担任、成为、制作”等。

例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例句:吾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此外,依据语境的不同,还可以灵活翻译为相应的词语。

例句: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心理活动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做,当例句: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做例句:自以为不如。

《邹忌》——和“以”连用,译为“认为”例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第一个是“为了”,第二个译为“接受”)例句: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作为例句: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石潭记》——成为十三、“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的方法”、“用这些来”。

例句:所以动心忍性。

2023高考文言文专题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练习

2023高考文言文专题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练习

二、【何】
• (一)用作疑问代词 • (二)用作副词 •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 (四)何:通“呵”,喝问。 • (五)固定搭配:【何如】【奈何】【若
何】【何以】【无何】【何乃】【何其】
(一)【何】--用作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一)【而】--用作连词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走。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 着武器逃跑。
②吾尝跂 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 阔。
③项王按剑 跽曰:“客何为者?” 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你是干什么的?
②蟹六跪 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③侣鱼虾 友麋鹿。
(一)【而】--用作连词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 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报将军之仇者, 何如?
(一)【而】--用作连词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 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 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不久,他以“吴地民众暴乱”事由向朝廷报告,追查 下来诛杀了这五个人。 ② 百千人大呼
在一会儿的时间内,就已经有成百和上千的人员正 在大声进行呼叫。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________《荆轲刺秦王》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________《伶官传序》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 《六国论》 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1~2连词,表承接“来”“就”。 3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4连词,表转折“却”。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一)助词1.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的客人称赞我没,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2.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解析:“之”在这里即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动词,到……去。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解析:本句中的“之”后面跟地点性的名词,所以为动词,翻译成“到……去”。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而】(一)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连接“博学”和“日参省”表示强调,是”而且“的意思,表递进关系。

因此本句可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2.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因此本句可译为: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在这里可以不用翻译。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曾经踮起脚尖往远处看,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范围广。

4.表示因果关系。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因果关系,可以不译,或者译为“因而”,因此本句可译为:刘表厌恶刘备的贤能,不能够重用他。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鸿门宴》)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三)动词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于】(一)介词。

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一、文言虚词的概念与作用文言虚词指的是在古代汉语(文言文)中没有实际意义或者具有较为模糊含义的词语。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不起名词、动词或者形容词的作用,但却对句子的结构和修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者替代名词。

例如,“日以继夜而驰,不暇自喘则矣。

”中的“之”就是替代后面的动作。

2. “其”:表示代词关系,“他”,“她”,“它”的替代词。

例如,“其人贱而嫉,德行败坏”。

3. “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

例如,“存亡独立乎?”4. “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里”,可以用来指示地点、时间等。

例如:“水皆上扬,浅北深南焉”。

5. “哉”:用于感叹句,表达惊讶、赞美等情感。

例如:“骚人之墓可传也哉!”6. “乃”:表示结果、原因等意思。

“既然如此”,“因此”,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

例如,“乐毅深忌制之,乃使隰朋委让而东伐”。

7. “乘”:表示利用或依靠某种情况达成目的。

“利用”,“趁着”。

例如:“卢卫还,乘其顺也。

”二、文言虚词的具体用法及举例1. 虚词“若”- 表示条件,“如果”。

例如:“若彼有藉,则能以抵夷狄。

”- 引导假设,“假如”,“要是”。

例如:“人皆爱其亲,又何必拘泥于称谓哉?其父未尝无违时,若果只本然知之。

”2. 虚词“而”- 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巧者劳而智者忧。

”- 与动作动词连用,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报怨仇者,不负庖人之器;亲所好事者,求其所以喜”。

3. 虚词“乃”- 表示结果。

“于是”,“然后”。

例如:“力不足施行而哀告,则上曰:‘吾力已竭矣’乃止焉”。

4. 虚词“以”- 表示手段、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

例如:“以德服人者,人不疾亡也”。

- 引导原因状语从句。

例如:“以君之无道伤百姓,则国之殃。

”5. 虚词“焉”- 表示地点,“在那里”。

例如:“余将及汝球诸侯聚兵焉。

”- 表示整体范围。

例如:“吏子罪己而后治人,则官乃正矣”。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即凭借)
凭、靠、凭借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以勇气闻于诸侯.
对象≈与
与、跟、同、对、和(率领、带领)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
时间、处所
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
奉宣室以何年?
论事标准、行为依据
按照、依照、根据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为什么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
定语
什么,为什么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其间旦暮闻何物?
然则何时而乐耶?
副词
程度副词
多么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疑问副词
怎么,为什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Conj
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经由,条件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原因
因为、由于
祥符年间,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Conj
承接上文表结果
于是、就、便、因而
相如因持璧却立。
n
机会、缘由
于今无会因。
v
沿袭、承袭
高考语文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整理(完整版)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之以而其于若所为何乎乃且焉也因与则者
二、教材中另外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然遂惟已矣犹哉
P。S。为的读音
[wéi]

高考语文文言文18个虚词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18个虚词用法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 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 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假使”、“ 如果”;有的用于后 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 (《师说》) 相当于“那么”、“ 就”。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 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 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 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 于忧患,死于安乐》) 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就”,或不译。 (《捕蛇者说》)
5.乃 如: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 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 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译为“就”“ 这才”等;也可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 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 背的,可译为“却”“ 竟 (然)”“反而”“ 才”等; 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可译为“才”“ 仅”等。 (《石钟山记》) 兵乃出。(《触龙说赵太 后》)
(《汉书· 高帝纪》) 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 如:旁一蟆,若将跃舞。(《促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武退秦师》) 织》) 如: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 3.用作动词。相当于“好像”、“似 明……(《岳阳楼记》)
乎”。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 “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 层意思的开头,他转。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 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 有“见”“ 受”等字和它相应。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 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 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 (“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汉也这样用。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 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 当于“在这”“从这”等。

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

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

牛刀小试
1、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 2、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5、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
1、第二人称代词,你
2、副词,只有
3、副词,竟然 4、副词,才 5、副词,就是 6、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7、副词,竟然
牛刀小试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吾尝跂而望矣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剑阁峥嵘而崔嵬 5、余闻而愈悲 6、扣弦而歌之 7、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积威之所劫 9、若欲死而父,即前斗 1、连词,表假设 2、连词,表修饰 3、连词,表递进 4、连词,表并列 5、连词,表承接 6、连词,表修饰 7、连词,表假设 8、连词,表转折
(4)复音虚词。
(4)容易忽视的复音虚词。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 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车后若干递送夫。
(3)容易忽视的复音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 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虎 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 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 于地而已矣。 (《逍遥游》) ④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而后】才,方才。 ①三月而后成。
8、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硿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知识清单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一)而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劝学》)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5.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是表修饰还是表承接,这是学习的难点。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表示修饰关系的“而”放在单句中,将同时发生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做状语,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就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做状语),就表修饰。

何用作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样”。

(1)水何澹澹。

(《观沧海》)(2)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在阅读和答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然后一一代入,进行筛选,就不难确定是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其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充当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

充当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可译为“它”“他”(包括复数)。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06-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和18虚词

06-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和18虚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18虚词第一部分:120实词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失街亭》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7衣食所安(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被1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译文:大雪越过南岭。

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7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译文: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4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则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例子

则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例子

则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例子
则(zé)是一个常用的虚词,有多种用法和意义。

1. 表示承接或推断关系:
- A已完成了任务,然则B仍未开始。

- 他是一位科学家,然则并不是所有科学家都这样想。

2. 表示选择关系:
- 你可以选择去游泳,否则你可以去爬山。

- 如果你不喜欢这个颜色,否则你可以选择其他的。

3. 表示转折关系:
- 虽然他很忙,然则他仍然愿意帮助别人。

- 她年纪很小,然则她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

4. 表示结果或效果:
- 他昨晚熬夜了,然则今天早上他很困。

- 她努力学习,然则她的成绩并没有提高。

注意:以上只是则虚词的一些常见用法和意义,具体用法还要根据语境来确定。

2018-则在文言文中的用法word版本 (12页)

2018-则在文言文中的用法word版本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则在文言文中的用法篇一:初中常见文言文虚词则的用法初中常见文言文虚词“则”用法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始得西山宴游记》)(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二)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是并列关系。

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如: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重师长(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如: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黔无驴》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在山脚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诗经?郑风?东门之》)两家房屋虽接近,人儿却像在远方。

2. 用作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

可译为“仅”“只”“才”等。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梳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梳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梳理文言文是语文高考必考的内容,文言虚词是高考语文中的难点,也是重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梳理,希望大家喜欢!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梳理1.而例句: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词义:(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2.何例句:“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词义:(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

(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3.乎例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

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则”的用法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司马迁《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苏轼《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蒲松龄《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韩愈《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苏洵《六国论》)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韩愈《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

(蒲松龄《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

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

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崤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成语)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

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关汉卿《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