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鲁迅的《药》
鲁迅《药》(公开课)PPT课件
主要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华老栓
一个贫苦的小市民,胆小怕事、愚昧 麻木。他轻信人血馒头能治病的迷信 邪说,不惜花大价钱为儿子买“药” ,结果却葬送了儿子的性命。
夏瑜
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勇敢无畏 、坚贞不屈。他因宣传革命而被捕入 狱,最终惨遭杀害。他的牺牲揭示了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封建势力的强大。
次要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03
激发民众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鲁迅《药》通过揭示民族精神觉醒重要性,激发民众爱国情感和民族责
任感。在当今时代,我们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力量来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
振兴。
05
知识拓展:鲁迅其他相关作品欣赏
《狂人日记》简介及主题思想
创作背景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 的“吃人”本质,表达了对封建文化的深刻批判。
思想内涵与现实意义挖掘
对封建礼教批判和反思
1 2 3
揭示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通过描述华老栓用血馒头治病故事,揭露封建礼 教对人性和生命摧残,表达作者对封建礼教深刻 批判。
批判封建家庭制度
小说中家庭关系冷漠、亲情淡薄,反映封建家庭 制度对人性和情感压抑,呼吁建立新型家庭关系 。
反思传统文化弊端
鲁迅在小说中揭示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因素, 如迷信、愚昧等,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和批 判。
典型环境描绘与象征意义揭示
典型环境描绘
作品通过对茶馆、刑场等典型环 境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辛亥革命
前后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
象征手法运用
鲁迅运用象征手法,如“人血馒 头”象征革命者的牺牲,“乌鸦 ”象征黑暗势力等,赋予作品更
深刻的内涵。
揭示社会现实
作品通过典型环境和象征手法的 运用,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 的本质和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
《药》鲁迅精美课件.
《药》鲁迅精美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基于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药》进行设计,教材章节为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
详细内容包括:小说的时代背景、人物分析、情节解读、主题思想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鲁迅小说《药》的创作背景,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能力,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提高文学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说深层主题思想的挖掘与分析。
2. 教学重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情节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简介,引出本课的主题《药》。
2. 时代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为学生理解小说内容打下基础。
3. 情节梳理:详细讲解小说的情节,分析人物关系,引导学生关注重点情节。
4. 人物分析:对主要人物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5.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挖掘小说的深层主题思想,理解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6. 例题讲解:针对小说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7. 随堂练习:布置与小说情节、人物、主题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药》2. 主要人物:夏瑜、夏四奶奶、华老栓、华大妈等。
3. 情节发展:买药、治病、血馒头、觉醒等。
4. 主题思想:批判社会现实,反映民众觉醒。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药》中的人物形象,探讨其象征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它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小说深层主题思想的挖掘与分析。
2. 教学重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情节解读。
3. 例题讲解:针对小说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4. 作业设计:分析《药》中的人物形象,探讨其象征意义。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1.1 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2 《药》的背景:写于1924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现实,揭示了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
第二章:小说情节梳理2.1 情节概括:小说以“药”为线索,讲述了革命者夏瑜被封建势力残酷杀害,他的鲜血被当作治病的良药,卖给愚昧的民众,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民众的麻木。
第三章:主要人物分析3.1 华老栓:一个普通的市民,深受封建思想毒害,为了治病而购买人血馒头,最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3.2 夏瑜:革命者,为了民族解放而斗争,最终被封建势力残酷杀害。
第四章:小说主题探讨4.1 封建思想的毒害:通过华老栓和民众的行为,展现了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毒害,导致他们无法看清现实的真相。
4.2 民众的麻木:小说中的民众对夏瑜的遭遇毫不在意,甚至将他当作治病的工具,反映了民众的麻木不仁。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鲁迅其他作品简介:可以介绍《呐喊》、《彷徨》等鲁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5.2 相关影视作品推荐:可以推荐一些与《药》相关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和主题。
第六章:教学目标与方法6.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药》的历史背景。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象征意义。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如封建社会的残酷性和民众的麻木状态。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6.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使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小说中的细节。
运用比较分析法,将《药》与其他鲁迅作品进行对比。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共同探讨问题。
第七章:教学内容与步骤7.1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与文学地位简介《药》的情节梗概与人物关系小说中的象征手法与主题探讨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7.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药》的兴趣,如“你认为革命是什么?”自学: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情节和人物。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药》的象征意义。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民众愚昧、落后思想的批判,对革命先驱的悼念。
(2)认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类似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药》的象征意义。
(2)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药》,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2)从不同角度分析《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3.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鉴赏能力。
3.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4.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鲁迅《药》(四课时)
康大叔
动作描写
—— 刽子手
——“喂”、站、刺、摊、撮 ——嚷、抢、扯、裹、塞、抓、捏、哼
粗鲁、凶残、蛮横、贪婪
康大叔
封外建貌统描治写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刽的子工具手
——闯、披、散、捆、嚷
粗鲁、蛮横
康大叔在茶馆
— —语宣言扬革描命写有罪,—告—密有盛功气,凌殴人打革命者有理
。 ——宣传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诈骗群众,出
(一)标题暗示
①指人人血血馒馒头头不,是是药情,节这发是展迷的信线的索结果,只会 使人早日丧生。
②治夏疗瑜百式姓的愚奋昧斗麻和木牺的牲良也药不是药,救不了社 会的苦痛,唤不起愚昧群众的觉悟。
③探真求正使疗革救命中成国功—的—良华药夏,只有舍此另找新 药,能根治脱离群众这一症结的新药。
(二)线索暗示
1、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语言等来表现这位民主革命
者夏的英瑜勇的无死畏是、悲大凉义的凛然、的寂英寞雄的气,概是和当为革时命的献群身众的 精 2、所神通。不过理群解众的对他。的作态者度塑来造表这现一这位形民象主,革客命观者上的揭孤寂 和示悲哀了:辛他亥讲革革命命脱道离理,群人众们的感弱到点“,气更愤”好;地他突在出狱
四、明确主题
《呐喊》自序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 ,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 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 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 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 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中挨打,人们“高兴”;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
他表“疯现了了”小;说他的被主杀题时,。人们扯着脖子看热闹;他的
《药》公开课教案(含)
教案《药》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药》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2)运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价值观;(2)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困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内容1.导入:简要介绍《药》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药》全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
3.人物形象分析: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感悟小说的主题。
4.比较阅读:将《药》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课堂讨论:针对小说中的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简要介绍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阅读(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药》全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
3.人物形象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感悟小说的主题。
4.比较阅读(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药》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阅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课堂讨论(15分钟)针对小说中的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6.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表达能力,给予及时反馈。
鲁迅《药》教案范文
鲁迅《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掌握;
2、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诉学生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文章思想深刻,学生理解主题,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正如歌中所唱“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带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每次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我们便会想到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年。
多么想重走一回童年,只因为风筝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
(二)、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
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鲁迅《药》原文与赏析
鲁迅《药》原文与赏析鲁迅《药》原文与赏析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
里边的小屋子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
”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⑵,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
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
老栓候他平静下去,才低低的叫道,“小栓……你不要起来。
……店么?你娘会安排的。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料他安心睡了;便出了门,走到街上。
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
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
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
天气比屋子里冷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
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老栓正在专心走路,忽然吃了一惊,远远里看见一条丁字街,明明白白横着。
他便退了几步,寻到一家关着门的铺子,蹩进檐下,靠门立住了。
好一会,身上觉得有些发冷。
“哼,老头子。
” “倒高兴……”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
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
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
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
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⑶上暗红的镶边。
——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药鲁迅先生教案5篇
药鲁迅先生教案5篇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详实的教案,我们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药鲁迅先生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药鲁迅先生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二、学习准备回忆或收集有关鲁迅的生平、事迹。
三、学时安排四学时。
第一学时,解课文大意;第二学时,读熟课文,品读第一部分;第三学时,品读二、三部分;第四学时,品读四、五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时。
第一学时,熟读课文,解大意;第二学时,讨论、体会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作者写他的哪几件事;第三学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给课文各部分列小标题。
)四、学习过程第一学时1、解鲁迅的同学介绍鲁迅的一些情况。
2、读课题,有什么疑问要问?(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称伯父为什么还要再称先生?)3、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穿插正音。
4、同座互读第一部分。
5、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为什么不知道鲁迅就是伯父的?追悼和吊唁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爱戴和爱抚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7、概括段意小标题(段意:伯父去世,很多人都到殡仪馆追悼他。
小标题:在殡仪馆里伯父去世深切的怀念逝世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第二学时1、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穿插正音。
2、同座互读第二部分3、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意思因果关系句;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字面义?一般情况下谁的记性好?话中之意?《表》前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著,鲁迅翻译;《小约翰》荷兰作家望-蔼台著,鲁迅和另一作家翻译;)4、再读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体会感情。
《药》鲁迅教案
《药》鲁迅教案篇一:鲁迅《药》教案《药》教案陕西科技卫生学校姚妙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题目《药》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双线结构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细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欣赏小说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反思自我,树立主人翁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明确文章主题。
难点:依据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回顾鲁迅先生的相关知识,提出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引发学生思考,告诉学生答案就在《药》这一篇文章中,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熟悉文本,分析结构1、采用分角色、分组、小组自读等方式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和脉络。
2、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复述。
复述时要求学生注意内容顺序、段落层次、重点部分、情节发展。
3、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完成对双线结构的教学。
①小说的结构?明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②这篇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是什么?明确: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③这样一个恐怖的馒头被小栓吃了,但是人血从何而来?明确:是革命志士夏瑜的鲜血④对照华家,从夏家的角度分析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明确:夏瑜被杀害、夏瑜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⑤这四部分分别发生在什么地方?明确:刑场、茶馆、茶馆、坟地⑥在什么地方,用什么东西,通过谁将两家联系在一起?明确:通过康大叔用人血馒头将两家华、夏两家联系在了一起。
⑦华家和夏家在文章结构中是什么关系?明确:华家是明线,夏家是暗线板书设计:(三)合作探究分析人物1、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很多,我们可以将文中的人物分类,怎么分?明确:华老栓一家、茶客可以归结为愚昧麻木的群众;夏瑜归为革命者一类;康大叔、红眼睛阿义归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
2、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要求:1.必须要依据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鲁迅 药 教学设计
鲁迅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鲁迅的药课堂时间:2个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他对现代文学的贡献;2. 分析《药》这篇短篇小说的情节、主题和艺术特点;3. 提高学生对鲁迅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药》的情节、主题和艺术特点;2. 探究《药》这篇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
教学准备:1. 复印鲁迅的《药》一文;2. PPT或黑板、粉笔;3. 学生准备鲁迅的相关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课题,向学生介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2. 激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可以通过展示鲁迅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等方式。
步骤二:导读《药》(20分钟)1. 分发《药》一文,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全文。
2. 对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解释,并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
步骤三:分析《药》的情节(20分钟)1.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有哪些关键事件?这些事件有什么含义?2.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动机。
步骤四:分析《药》的主题(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表达主题?2.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描写现实生活中的药品混杂和售假等问题来批判社会现象的用意。
步骤五:分析《药》的艺术特点(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药》中所运用的叙述手法、人物塑造和意象描写等艺术手法。
2.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将细腻的写实描写与讽刺抨击相结合的独特风格。
步骤六:鲁迅的贡献(15分钟)1. 帮助学生了解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包括其对白话文的运用、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等。
2.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
步骤七:提问和讨论(20分钟)1. 提问:你对《药》这篇小说有什么看法?你认为它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具有指导价值?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就同学们之间的不同观点展开辩论。
药鲁迅教案一等奖
药鲁迅教案一等奖
《药》鲁迅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2. 掌握《药》这篇小说的主题和情节,理解其深层含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鲁迅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鲁迅的代表作品及其内涵。
2. 分析鲁迅的思想和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3. 讨论鲁迅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
2. 课文精讲:通过讲解《药》这篇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重点讲解小说的主题、情节安排、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内容。
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鲁迅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等,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鲁迅思想的读后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鲁迅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评价
1. 通过课堂互动和讨论,评价学生对鲁迅思想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鲁迅的药文章赏析教案
鲁迅的《药》文章赏析教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药》的历史背景。
激发学生对《药》的阅读兴趣,培养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简介《药》创作背景介绍文章主题引入1.3 教学活动展示鲁迅生平简介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鲁迅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药》的创作背景,如时代背景、鲁迅的思想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选择以“药”为?这篇文章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主题?第二章:文章梗概与结构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药》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文章梗概梳理人物关系分析文章结构分析2.3 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学生小组合作分析人物关系,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
第三章:主题与象征手法探讨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药》的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掌握鲁迅在文章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3.2 教学内容文章主题探讨象征手法分析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支持主题的证据,进行深入探讨。
学生分组讨论鲁迅在文章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如“药”的象征意义等。
第四章:人物形象分析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细致入微地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人物形象分析4.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人物形象分析的框架,引导学生从外貌、言行、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或多个人物进行深入分析。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药》的主题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2 教学内容拓展活动5.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将《药》的主题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第六章:文学背景与历史语境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药》创作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语境。
培养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关系的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鲁迅创作《药》的文学背景《药》反映的历史语境6.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PPT或视频资料介绍鲁迅创作《药》时的文学环境。
鲁迅《药》精品课件.
鲁迅《药》精品课件.教学文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药》。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章《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中的《药》一文。
详细内容涉及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药》的主题思想,深入剖析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领悟鲁迅先生通过人物塑造传达的深刻寓意。
3. 领略鲁迅先生独特的语言艺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重点:小说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的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药》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鲁迅先生所揭示的社会问题。
2. 阅读原文(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药》,了解故事梗概,初步感受小说的氛围。
3. 例题讲解(20分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通过PPT展示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难点、疑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小说主题思想2. 人物形象分析3. 情节结构与语言艺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分析《药》中的人物形象,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从语言艺术的角度,谈谈你对《药》的鉴赏。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鲁迅先生的其它作品,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二、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三、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的深度和广度一、教学难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分析1. 社会现实的批判:鲁迅先生通过《药》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如民众的愚昧、落后,以及封建迷信对社会造成的恶果。
鲁迅作品《药》(课件)
jiǎ
肩胛
ǎo
拗开
yǔ
qiàng liàng
瘐毙 跄跄踉踉
生字词
zhǒng lán lǚ
丛冢 褴褛
zhèng
发怔
dìng
纸锭
sǒng
竦(悚)然
浏览课文,思考问题。
1.用两三句话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课文写了哪两家的故事?着两条线索 是怎样连接、交织和融合的?
●●●
内
贰 容
探 究
小说情节
丰子恺为《药》创作的插图
自然环境
第5段
街上黑沉沉的一 无所有,只有一条灰 白的路,看得分明。
以上的自然环境描写, 渲染了冷峭、阴森的气氛。
自然环境 (第4部分)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 的新芽。”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 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 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 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康大叔
夏三爷
红眼睛阿义
夏瑜
第三部分用什么 手法描写夏瑜?他是 怎样的一个人?
夏瑜
作品塑造夏瑜这个人物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如何理解
作品主题
THE THEME
作品主题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
作品主题
课文以“药”为标题,在揭示主题、 展开情节和连接线索等方面,有哪些深 刻含义?
明线暗线交织
THE NOVEL
小说情节
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 开端 ✓ 发展 ✓ 高潮 ✓ 结局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The NOVEL
浏览课文,划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并 思考其表现作用。
鲁迅《药》精品课件课件
鲁迅《药》精品课件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药》。
教材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具体章节为第八章第二节。
详细内容包括: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鲁迅先生的创作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药》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特点,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学习鲁迅先生的创作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鲁迅先生的创作手法和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作品主题的领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药》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药》。
2. 故事情节讲解:详细讲解小说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全貌。
3. 人物形象分析:以PPT课件为辅助,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特点,如华老栓、夏瑜等。
4. 作品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挖掘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批判,以及对人性的反思。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鲁迅先生,如何通过创作表达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6.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一个典型情节,讲解鲁迅先生如何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主题。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鲁迅《药》故事情节脉络图。
2. 黑板右侧: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题思想。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药》中华老栓和夏瑜的形象特点,以及鲁迅先生如何通过这两个人物表达主题。
2. 答案:华老栓代表的是被封建思想束缚的底层人民,夏瑜则象征着为民族独立而牺牲的先驱者。
鲁迅先生通过这两个人物,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反思。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较为顺利,但对鲁迅先生的创作手法和作品主题思想的认识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特点。
药鲁迅教案一等奖
药鲁迅教案一等奖药鲁迅教案一等奖教案名称:药鲁迅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2. 掌握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3. 提高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评论能力。
教学内容:1. 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介绍;2. 鲁迅思想的介绍和分析;3. 选取鲁迅的代表作品进行深度阅读和分析;4.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学评论的培养。
教学重点:1. 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 对鲁迅作品的深度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3.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学评论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深度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2.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学评论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鲁迅的生平、主要作品和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鲁迅;2. 课堂讨论法:选取鲁迅的代表作品进行深度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鲁迅作品的看法和评论;4. 个别辅导法: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提高学生的文学评论能力。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投影仪:用于播放鲁迅的生平介绍和主要作品介绍的PPT;2. 书籍和文献:用于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创作;3. 音频和视频:用于播放鲁迅作品的朗读和解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介绍(30分钟)1.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鲁迅的生平介绍的PPT,向学生介绍鲁迅的基本情况和创作背景。
2. 分发鲁迅的主要作品列表,让学生了解鲁迅的主要作品。
3. 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鲁迅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课时:鲁迅思想的介绍和分析(30分钟)1. 通过教师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思想观点和创作理念。
2. 引导学生分析鲁迅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就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
第三课时:鲁迅作品的深度阅读和分析(40分钟)1. 选取鲁迅的代表作品进行深度阅读和分析,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鲁迅的《药》记不清多少次与学生一起学习《药》,至少有五六次了。
过去讲《药》大都是老师主持课堂,老师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参与讨论。
尽管课堂也颇为热闹,学生参与也颇为踊跃,但是,我总觉得不过瘾。
此次又一次讲授《药》,面临新困难,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或者对鲁迅不感兴趣,或者对这篇《药》不感兴趣。
怎样才能让生活在现代北京城的学生的对《药》感兴趣?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走老路肯定不行!我费了一番心思。
我做出一个决定。
一上课,我就宣布:“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药》,这篇文章由同学们自己学习。
我只作为普通的一员参与大家的讨论。
”学生感到新奇。
我说:“这篇文章,我要说几句话,第一,他写于1919年4月25日,发表于同年5月《新青年》,后来又收在《呐喊》文集中。
第二,它是以秋瑾的被杀为背景的。
秋瑾死于1907年。
大家先自己通读一遍课文。
遇到不懂的字词,大家共同解决。
”于是响起了哗哗的翻书声。
之后出现一片静寂,学生读特别认真。
看出来,学生热情特别高涨。
但静寂是短暂的,刚过一会儿,就有人提问题:“216页那个…窸窸窣窣‟现在不用了吧?怎么鲁迅净用冷僻字!”我答:“已经不属于常用字。
”又有人问:“218页…古□亭口‟中那个大方框干嘛不直接写出来?”我故意说:“我也不知道,可以留下来作为问题,待会儿大家一起讨论。
”诸如此类的小问题,在学生自读过程中不时提出来。
不知不觉,一节课过去了,不少同学已经读完了。
还有少部分同学没有读完。
但时间有限,课上的阅读,只能安排一节课。
我要求同学们课下去阅读。
接着,我提出了几个要求:“第一,你认为鲁迅写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揭示什么?第二,你觉得,这篇小说中,哪些细节、哪些特点、哪些用词、哪些笔法、哪些安排,终归是哪些细小的方面,特别有意思,特别耐人寻味?”关于题旨的讨论接下来,已经是另外一天的语文课了。
这是两节连堂课。
我首先发言:“大家通过阅读这篇小说,觉得这是一幕悲剧,还是喜剧?”本来我想问:“鲁迅的主要的目的是想揭示什么?”但是,我觉得,那样问,似乎太直奔主题,学生也不容易理解和把握,所以,我就从悲剧、喜剧的角度去发问。
学生答:“自然是悲剧。
”“是谁的悲剧呢?”我追问。
一同学说:“是华老栓这样的人的。
”又一同学补充:“华老栓这样的群众太愚昧、麻木。
”我接话说:“哦,是愚昧、麻木者的悲剧。
”又一同学说:“我记得,应当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我说:“你大概读过与鲁迅有关的书吧?”她点点头,又补充说:“初中学《孔乙已》的时候,老师这样讲过,鲁迅的大部分小说大体都能如此去理解。
”我说:“你说的对,而且本篇就可如此解读。
”又一个同学说:“我看,也是揭示夏瑜这样的革命者的悲剧。
”我提示他:“具体说。
”“夏瑜是为了解救华老栓这样的下层群众而死的,可是他们却把他的血给吃了。
”我故意说:“这不正是…得其所哉‟吗?夏瑜革命,是为了华老栓这样的群众,而群众吃了他的血治病,他的血不恰好为人民而流吗?夏瑜应当高兴才对,怎么能是夏瑜的悲剧呢?”学生答:“不能那样理解,夏瑜流血并不是为了让华老栓去吃他的血,而是为了推翻一个旧制度,建设一个新国家,让华老栓们过上好日子。
不是让他们去吃他的血。
”我说:“你认为,华老栓知道夏瑜的血是为他们而流的吗?知道夏瑜们革命的这种意义吗?”学生说:“当然不知道。
因为华老栓不知道,所以他才让儿子吃夏瑜的血。
”我又问:“大胆想像一下,如果夏瑜地下有知、地下有灵,知道华老栓们把他的血吃了,高兴不高兴?”我仍然追问刚才的话头。
学生说:“当然不高兴。
”我又说:“吃了革命者的血后,病治好吗?”学生答:“没有。
”我再问:“夏瑜建设新国家、建设民主社会的革命目的实现了吗?”学生:“也没有。
”我追问:“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大概也因为群众不了解他们,没有让群众一同参与。
”我说:“所以,请一个同学总结一下,这小说总体上写的哪两种人的悲剧。
”一学生说:“首先是夏瑜这样的革命者、先驱者的悲剧。
(我插话:“是先驱者的悲剧。
”)同时又是华老栓们的悲剧。
我插话:“是麻木者的悲剧。
”是双重悲剧。
(我插话:“非常好!”)夏瑜们没有启发群众参与,导致革命没有真正成功,是悲剧。
华老栓等愚昧麻木的群众却却吃了革命者的血,不知道革命者的血为他们而流,又是悲剧。
”我又接话总结:“他总结得非常精彩。
我可以换句话说,…先驱者‟是醒着的人,…麻木者‟是睡着的人,所以,这是醒着和睡着的双重悲剧。
此情此景,可以说是…国家疾未治,群众病未医‟。
这就是鲁迅笔下当时中国的现实。
”我把“醒者悲剧,睡者悲剧,国疾未治,众疾未医,双重悲剧”板书在黑板上。
上面,实际是对作品主旨的讨论。
讨论到如此地步,我已经基本满意。
接着,我要求学生找出本文中“耐人寻味”的“地方”,并说说究竟如何“耐人寻味”。
学生们一时议论纷纷,踊跃异常,差不多都举了手。
学生们首先报题目。
我在黑板上一一记录,积累下来,大体有下面几个:1、题目“药”的涵义;2、动词的运用;3、颜色词的运用;4、几个道具的涵义;5、华老栓的不答语;6、环境描写;7、人名的意义。
接下来的时间实际就划分成了一个个小单元。
关于动词的运用的讨论先发动全班一同来找“耐人寻味”的动词,并且都能够说出“耐人寻味”来。
第一部分中,有四个地方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并展开讨论:1、“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学生们都能认为,两个“掏”字,实际写华家钱少而珍贵,那些钱可都是他们的辛苦劳动所得,得来不易,所以藏得非常隐蔽。
2、“老栓接了,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按”,“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
经过讨论,学生们都觉得,“抖抖地装”“按一按”,写华老栓万分在意钱、珍惜钱,精心装好、藏好,万千小心,怕丢了;一旦丢了,那么,人血馒头就买不来,小栓的病就没有治了。
所以,华老栓珍惜钱,实际上,也是珍惜儿子的命,正如一位学生精练概括的,“此时钱就是儿子的命”。
3、“老栓倒觉得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
我特别提醒学生钻研,为什么华老栓竟如此兴奋。
我开玩笑说,“这里华老栓好像吃了兴奋剂,”学生哄堂大笑,我说,“当然仅仅是比方,同学们想想,华老栓的…兴奋剂‟是什么?”学生们都抓住了“觉得爽快”“变了少年”“跨步格外高远确实把”等等语词。
学生说:“因为药能够给他儿子的生命注入生机和活力,当然也就给华老栓的生命注入了活力。
”有学生说:“华老栓目光中,看到了儿子康复的希望,看到了华小栓健康走下床,成为一个健壮的青年,而且娶了妻,生了子,华老栓爷爷。
”学生们都会意地笑,觉得他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也给予表扬。
我进一步启发诱导:“大家想没想过,鲁迅写华老栓如此高兴,为什么不放在取药回来的路上写,却放在取药之前的路上写?按道理,放在华老栓取了人血馒头回来的路上比较合适。
大家设想一下,取药回来,华老栓小心翼翼的捧着人血馒头,边走边想,浮想联翩,越走越高兴。
”我一提出问题,一下有点冷场。
学生们都在思索。
我先提醒学生翻书找到华老栓回来时候,鲁迅是描写华老栓的段落。
学生很快找到了:原文是这样写的:“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
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
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的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太阳也出来了;在他的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有学生说:“把前面取药路上的描写放在这个地方,未尝不可。
”有学生说:“放在这里,肯定不行,像前面华老栓…跨步格外高远‟,那还不把人血馒头给丢了!”显然,这个学生读得仔细。
有学生继续补充:“前面重点华老栓的兴奋,因为他觉得特别新鲜,因而也激动;而后面重点表现华老栓的小心翼翼,当然他也激动,但是他主要是紧张,害怕把人血馒头弄丢。
所以不能把兴奋时的激动…跨步格外高远‟等等的描写放在这里。
”我补充:“兜里装着钱可以高视阔步起来,钱不至于丢,捧着人血馒头高视阔步,那人血馒头就成了泥土馒头了。
概括说,前面是取药路上单纯高兴,后面是取药回来因为过度高兴而紧张。
”有学生又有新发现:“我觉得,作者在华老栓回去的路上,写…在他面前,呈现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了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好像有什么暗示意义。
”“什么暗示意义?请你说说看。
”我以为他要说“古□亭口”暗示着这是秋瑾被杀的地方。
学生却回答说:“我觉得,到了家,却出现刑场上黯淡的金字,…刑场‟和…黯淡‟就暗示着华老栓的药必定没法治小栓的病,小栓必死无疑。
”我觉得学生说的有道理,出乎我意料,就给予他肯定。
接下来讨论刽子手一段动词:“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嘴里哼着说,……”,学生们很容易就找到了“抢、扯、裹、塞、捏、转、哼”8个动词,,学生们一致认为鲁迅一连8个动词的运用,写出了“黑的人”的凶残、贪婪、暴虐、粗野,写出了刽子手的特点。
第三部分中,注意讨论了以下几个地方。
“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了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学生找出“闯、披、散、捆、嚷”5个动词,我让学生换换其他的动词,学生把“闯”换成“走”,把“披”换成“穿”,把“散”换成“系”,把“捆”换成“扎”,把“嚷”换成“说”,显然都不如原词有那么强烈的效果。
原词写出了康大叔的蛮横、粗野、无礼。
关于刽子手与康大叔的讨论在同学们没有多少疑问的时候,我问:“大家仔细看看,进来的人是谁呢?是第一部分…买药‟中的刽子手吗?”同学们仔细看着。
这一看,还真的发现了问题。
许多同学都觉得“康大叔”本不是第一部分的刽子手,当然也有不少同学觉得“康大叔”就是刽子手,即第一部分的“黑衣人”。
我提醒同学们:“无论你觉得康大叔是刽子手,还是觉得康大叔不是刽子手,都要提出理由来。
”于是两派纷纷找出根据来了。
首先认定康大叔与刽子手是一人的同学,找出了理由。
他们的理由有三点:第一,两人都跟刑场相关联。
第二,两人说话及行事都非常粗野、凶狠,可以从描写两人的一系列动词上及说话方式上看出。
第三,两人都涉及“黑色”。
“黑的人”就正是以衣服是黑色有,而康大叔则是“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钮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
而判断康大叔与刽子手并非一人的同学,也同样举出了理由:第一,如果是一人,那么,在刑场上“康大叔”与华老栓交易时,应当相认,康大叔应当能喊老栓的名字,像后来在茶馆喊“老栓”“栓叔”一样。
第二,如果是一人,刑场上的康大叔也应当像后来在茶馆里那样“虚情假意”,那样“热烙”。
可是刑场上交易却如同陌路人,根本不相识。
交给华老栓馒头,收取华老栓的钱时,都非常野蛮、近乎凶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