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总结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合集下载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但唯物主义都是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和辩护证法的结合,也就是辩证地看待问题;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也是不由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有其内在的必然的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干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

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也叫唯物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内容不同: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2、辩辛证唯物主义:物质统一性,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统一干物质。

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原本没有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产生于实践,它们的统一又在实践中实现;斗争性,辩证唯物主义是在总结人类一切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又是在同一切非科学的思想进行严肃斗争的过程中成长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必修课程,其中包括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之一,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深刻而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进行复习和阐述,以期加深对这一理论的理解。

一、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唯物主义是指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体,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世界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意味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是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所决定的。

不同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利益会塑造出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出不同的思想流派和学说。

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它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形态。

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决定论,经济基础的发展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3. 阶级斗争是历史进步的动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驱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力量。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演变的重要动力。

通过阶级斗争,劳动人民能够推翻压迫他们的统治者,改变社会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4. 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不平衡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不平衡和不平衡的。

这就是所谓的“量变引起质变”,社会变革是在一定量变的基础上实现的。

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在现实中的应用与意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指导社会实践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它在现实中的应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深刻洞察历史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可以帮助我们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理解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和内在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自学高考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自学高考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自学高考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下面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供您参考:
1.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其主要原理包括:
-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是世界的根源和基础。

-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和抽象。

- 世界是由矛盾和斗争推动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 发展是不平衡的,不断推进的,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 事物的发展是循环往复的,是由阶段性的飞跃构成的。

2.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具体应用,强调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其主要原理包括:
-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不同的生产力决定了不同的生产关系。

-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表现和反映。

-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 社会发展是不断前进的,人类历史是由原始共产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理解历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而不断努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⑴原理内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包括三个方面:“想”“做”“精神状态”⑵方法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制约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因素原理⑴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⑵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客观规律与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结合起来,以客观规律为指导,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如价值观等——我们应当不断排除错误的主观因素,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取得更大的成绩。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此原理亦为唯物论原理)⑴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

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或可表述为: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⑵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4、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⑴原理内容:①区别: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程度和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作用不同: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比感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1.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大家可能会问,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到底是啥?别急,咱们慢慢来捋捋。

简单说,它就是一种看待历史发展的方式,认为历史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直线,而是充满了矛盾和变化的过程。

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种种波折,历史也有起起伏伏的规律。

1.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辩证唯物主义这四个字,听上去有点复杂,但其实可以从几个简单的点来理解。

首先,"唯物主义"就是说我们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换句话说,就是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不管咱们怎么想,物质总是存在的。

其次,"辩证"指的是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对立统一、矛盾斗争来实现的,也就是有问题就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事情总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1.2 历史的辩证法说到历史,我们经常会觉得它像一部大戏,情节曲折离奇。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过程也一样充满了矛盾。

例如,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差别,不就是因为社会内部矛盾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吗?这种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就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发动机”。

2. 历史的矛盾和斗争2.1 矛盾是推动历史的动力要说历史上最有意思的,莫过于那些矛盾了。

没错,就是那些冲突和对抗。

比如,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更替,就是一场场大的“斗争”,这个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这些矛盾不是坏事,反而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没有矛盾,历史就像一潭死水,一点都没有变化。

2.2 斗争的结果是社会进步斗争的结果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社会的进步。

就像一个公司要不断调整和改革,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

历史也是一样,社会内部的矛盾促使人们不断寻找解决办法,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这种进步有时候可能来得慢一点,但总的来说,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斗争”的推动。

3. 历史观的实际意义3.1 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了解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我们会发现,历史不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事件,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充满矛盾的过程。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亦称唯物史观,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

一)历史观(唯物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要求我们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而促进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这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要求我们改革和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应,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二)价值观、人生观4、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5、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6、人的价值及其实现(价值观与人生观):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要求我们(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地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去;(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需要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冲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名词解释1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着两重含义:首先,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

其次,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它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必然王国是指以获得谋生手段为主要内容的物质生产领域。

自由王国是指以主体的自我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自由活动领域。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解决矛盾的具体形式各有其特点。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5真理和价值:“真理”是一个认识论概念,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价值是事物或现象(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事物或现象)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是其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6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具有两层含义: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相互依赖性。

第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7原因和结果:原因是引起某一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即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适合这些观点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科技的发展,始终是一把双刃剑”
科技发展既给人类带来“福祉” 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危机” 汽车:速度——“马路杀手” 网络:信息、交往便利——“虚拟世界” 转基因:高产、新产品——安全问题 “克隆”技术:广泛用途——安全和伦理问题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3)认识论根源 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唯物主义的认 识根源 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是唯心主义的认 识论根源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是关于发展和联系的科学。 形而上学是用独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哲学。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都有一个发展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对立和斗争的根源
(1)社会历史根源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制约着人们的认识 和理论发展水平。 (2)阶级根源 一般说来,历史上进步的革命的阶级和社会集团总 是倾向于唯物主义;历史上落后的反动的阶级和 社会集团总是倾向于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语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3)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第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作不同回答,是区 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 标准。因此,把握基本问题,可以使人们自觉坚 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第二,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作不同回答,可以 区别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唯物辩证法历史观

唯物辩证法历史观

唯物辩证法历史观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

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 3.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辩证唯物主义是作为唯物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存在的,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更加突出了辩证性和历史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是对世界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无所不在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辩证法是指观察、分析事物时要注重全面、具体、相对、发展的方法,而唯物主义强调以物质为基础,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而产生的。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历史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人类社会按照一定的发展阶段逐步演变。

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也强调了历史的主观能动性,历史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人类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历史发展的辩证性和曲折性,历史上每一个时期都是新旧冲突、对立统一的过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还指出,历史是不断前进的,历史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人类社会将朝着更高级的形式发展。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的实践意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认识历史的方法论,还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我们应该根据历史的发展规律,坚持发展的观点,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为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观强调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历史的进程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只有把握历史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应对历史的变化,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深入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积极引导社会发展的方向,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正、平等、和谐的方向前进。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1. 引言: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乍一听,这名字可能有点拗口,不过别担心,我们会把它搞得简单明了。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其实就是看待历史和社会变化的一种方式,它强调历史的变化是不断的、辩证的、符合一定规律的。

简单说,就是告诉我们,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各种矛盾和冲突推动的。

2. 历史的辩证法:不断变化的世界2.1 矛盾是推动历史的动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源于矛盾的运动。

你可以想象一下,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冲突,比如工作中的竞争、家庭中的摩擦,这些看似不和谐的元素,实际上推动了我们的成长和进步。

历史也是一样,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推动了历史的演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2 矛盾的解决与历史的发展矛盾并不是坏事,关键在于如何解决。

就像家庭争吵,解决了大家就会和好如初。

而在历史上,解决矛盾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有时候还要经历剧烈的变革。

但是,正是这些解决矛盾的过程,让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实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完善。

3. 物质决定意识:历史的根本力量3.1 物质条件对历史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还告诉我们,物质条件是决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简单来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比如说,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得很快,科技水平也就提升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也会发生变化。

这个观点告诉我们,改变历史的根本在于改变物质条件。

3.2 物质与意识的相互作用不过,物质条件虽然重要,但意识也不是完全没作用。

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的发展。

例如,当社会对某种观念产生共识时,这种意识形态也会推动的改变,进而影响历史的发展。

所以,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作用的,彼此影响,共同推动历史的发展。

4. 结论:理解历史的钥匙总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为我们理解历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它告诉我们,历史是由矛盾推动的,物质条件是决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但意识也会对历史产生反作用。

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

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

唯物辩证法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其物质性。

2、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二、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会受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会不同。

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结构不同。

2、方法论要求: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意识反作用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既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

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重点内容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重点内容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内容总结(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它不仅包含一种自然观,也
包含一种历史观。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宇宙是无始无终、永
恒发展的。

自然界的发展是由于内部矛盾的存在和相互作用。

这种内
部矛盾驱动着自然界不断地演变和改变。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强调
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实证的方法来认识和改造
自然。

这种自然观表明,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相互作用,
并且通过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来满足自身的需要。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历史的
发展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存在和解决。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强调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

社会的意识形态是阶级利益的反映,并受到阶级斗争的影响。

辩证唯
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的演进是向着共产主义社会的方向发展的。

在这种社会里,阶级矛盾将得到彻底解决,人们将实现真正的自由和
平等。

总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中,都强调了矛盾的存
在和相互作用,强调了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入
认识和实践,可以逐步推动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唯物物辩辩证证法法1、〖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1、〖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

2、〖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1、〖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整体:1.整体处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

2.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

部分:1.部分服从于整体。

2.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方法论〗: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发展:发展的普遍性原理1、〖原理内容〗:发展具有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原因)1、〖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方法论〗:要求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即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光明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2、〖方法论〗对未来充满信心,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迎接各种挑战。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任何事物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2、〖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之哲学部分原理归纳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之哲学部分原理归纳

必修4《哲学与文化》之哲学部分原理归纳(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咀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现和人生观等部分。

)一、辩证唯物主义(第2、3、4课)(一)辩证唯物论【唯物论】(物质观、意识观、规律观,共9条原理)(第2课)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白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要求我们委重视意识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尊里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要求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尊重、一发探、两结合、两反对)①做事情婴尊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7、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1、宏观⾓度(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2、中观⾓度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3、微观⾓度意识的特点(⽬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关系等⼆、唯物辩证的认识论1、宏观⾓度(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2、中观⾓度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3、微观⾓度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三、唯物辩证法1、宏观⾓度(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盾观、创新观(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2、中观⾓度“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盾观”(⽭盾对⽴统⼀;⽭盾普遍性;⽭盾特殊性;⽭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盾;⽭盾主次⽅⾯;两点论与重点论统⼀);“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命批判精神;创新作⽤;发展实质)3、微观⾓度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盾对⽴统⼀(同⼀性与⽃争性);⽭盾的普遍性;⽭盾特殊性;⽭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盾;⽭盾主次⽅⾯;两点论与重点论统⼀;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命批判精神;创新作⽤四、历史唯物主义1、宏观⾓度(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盾、基本规律;⼈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2、中观⾓度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的价值(⼈⽣价值观);群众观(⼈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标准)3、微观⾓度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

(完整)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完整)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和人口因素(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A、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B、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性。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A、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B、它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基本要素:a、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

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b、劳动对象,是人们改造自然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标志c、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特点:客观性;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适合的还是不适合的,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也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超详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总结知识点

超详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总结知识点

导论1.哲学的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突出的方面。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主要是指只有用实证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才能使哲学变成“科学的哲学”。

认为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精确的科学是伟大的。

人本主义,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潮。

2.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

3.当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其中存在主义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本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旧哲学的全面清算和批判继承,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达到高度统一,使科学性和革命性达到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历史背景。

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

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②.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

③.理论来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④.主观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的学者,这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智慧的高峰,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唯物辩证法视角下的历史观

唯物辩证法视角下的历史观

唯物辩证法视角下的历史观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积累。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历史观对于解读历史的方法、历史的本质以及历史的发展规律具有不同的见解。

其中,唯物辩证法视角下的历史观,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为基础,通过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研究,对历史进行深入的解读和理论化。

一、唯物辩证法视角下的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视角下的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原理。

1. 唯物主义原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和本体,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由物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不同的经济基础所衍生的上层建筑具有不同的性质。

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变迁所决定的。

2. 辩证法原理: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

矛盾是事物内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历史的发展是由矛盾的相互作用和斗争所推动的,通过矛盾的解决和转化,社会得以向前发展。

二、唯物辩证法视角下的历史观的主要内容1. 历史的物质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视角下的历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决定的。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驱动力,而生产关系是社会制度的表现形式。

历史的进程是不断地由生产力的进步促使着生产关系的变迁,不同的生产关系衍生出不同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

2. 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唯物辩证法视角下的历史观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历史的发展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产物,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由人民群众所决定的,而非个别领袖或统治者的意志。

3. 历史的发展规律与历史阶段:唯物辩证法视角下的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具有客观的规律性。

历史的发展不是凭空产生,而是由一系列的矛盾运动和斗争推动而来。

历史发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辩证法
18、辩证否定观
【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方法论】1.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
3.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4.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19、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原理】①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
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②辩证法的肯定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③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亦称为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之历史观)
【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
1.用实践观点把握社会的本质(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原理(唯物史观之历史观)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科学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的原理(唯物史观之历史观)
【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法论】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唯物史观之群众观)
【原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1、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要求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五、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唯物史观之价值观)
【原理】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

表现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
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正确价值观起积极导向作用,错误价值观起消极导向作用)
【方法论】
1、要求我们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六、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理(唯物史观之价值观)
【原理】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

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七、人生价值及其实现的原理(唯物史观之价值观)
【原理】1.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
2.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自我价值)。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
和我价值的统一,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看他为社会、为人民的贡献。

【方法论】1.在劳动与奉献中创造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还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基本特征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主体性差异性(其制约因素有社会地位、需要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
◆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

(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工作条件、生存条件、发展条件、享受条件等客观条件,
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主观条件: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重要关系
1、生活与哲学的关系;P4—6
①哲学源于生活;②哲学是指导生活更加美好的艺术;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P7,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P8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P9
4、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的关系;P11
5、哲学与时代的关系;P16—17
6、哲学与文化、经济、政治的关系;P16
7、物质与运动的关系;P31
8、运动与静止的关系;P32
9、人与规律的关系;P33—34(原理4和原理5)
10、物质与意识的关系;P37—40
1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P44—46
1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P51
1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P57—58
14、量变与质变的关系;P65—66
15、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P68
16、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P71
17、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P72;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P73;
两点论与重点论关系;P73
18、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P80
19、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P83
20、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P87—88
2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P89
2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P89—90
2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P105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P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