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木雕名匠柯世荣龙眼木雕弥勒佛坐像赏析
佛之形|不同材质造像与禅意溯源(多图详解)
佛之形|不同材质造像与禅意溯源(多图详解)佛之形像,广义含菩萨、罗汉、明王等,其像虽有雕塑像、画像(绘像)二种,然仅雕塑像称佛像,画像则称图像。
▲释迦牟尼佛像漆金彩绘紫檀木雕▲明紫檀观音菩萨像印度古代认为雕画佛像乃是冒渎神圣之事,故山琦等之古雕刻,仅止于以佛法、菩提树、佛足迹等标记象征佛。
其后,随大乘佛教之兴起,佛像之雕刻始盛行,故诸大乘经典中有甚多关于造像因缘及其功德之记载。
木雕▲辽代彩绘木雕佛像▲北宋木雕协侍菩萨木雕到商周,已出现施漆、镶嵌、雕花等装饰技术,到战国时期,盛行漆绘木雕枝术,存世有出土女俑可窥見当时水平。
▲明代阿弥驼佛像木造原彩▲清文殊菩萨像木雕石雕中国古代石雕佛像可以影响人的观念,石雕佛像的神奇力量就在于此。
石雕佛像是供人们拜祭的大型佛像,因此建造古代石雕佛像需要用大理石的石材,经久不衰,不易风化,耐腐蚀,保存时间长等特点。
▲北齐佛头像石雕▲三世纪犍陀罗美国史密森机构博物馆佛教徒修佛法的方法之一叫做观佛。
观佛不仅仅是看石雕佛像,还要沉思默想,通过观佛想象佛的崇高,就可以缩短与佛的距离。
观佛有助于净化自己的心灵,人们在物质生活有保障之后,会转向更高的精神追求,促进中国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的发展。
▲云岗石窟▲云岗石窟鎏金铜铜佛像一般是指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可移动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这种佛像始见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
▲元弥勒菩萨立像铜鎏金▲17-18世纪蒙古弥勒菩萨立像铜鎏金到民国时期,乃至现代的港台、东南亚地区,鎏金铜佛像仍在普遍使用。
鎏金铜佛像的种类有若干,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
▲清十一面千手观音菩萨铜鎏金▲北魏弥勒佛立像青铜图像佛像画有纸质、布质、和金属的。
纸质佛像画的发展时间最长,一直沿用到现在;布质的佛像画也沿用已久,是纸质佛画像的替代品;金属佛像画,才是现代应用,还没有很大的应用范围。
▲明代吴彬《达摩图》▲张大千《观音大士》人不能孤独的活着,不管是处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需要满足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精神需求,都需要返照自身,去思考、印证和表达。
现代木雕艺术中弥勒佛题材的创作感悟
现代木雕艺术中弥勒佛题材的创作感悟作者:郑志镇来源:《牡丹》2017年第12期弥勒佛是中国民间非常崇信的一尊佛,而木雕艺术又是一门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工艺。
从古至今,以弥勒佛为题材的木雕作品不计其数,造型各异,笔者从弥勒佛在中国民间的信仰情况谈起,探析了木雕艺术中弥勒佛题材的应用、发展演变、具体表现,同时解析几件自己创作的弥勒佛题材木雕作品,分享了创作的心得体会。
笔者从1998年开始从事木雕雕刻创作至今,雕刻创作的木雕作品不胜枚举,且最擅长人物题材创作,研究了各种人物造型。
笔者出生在中国木雕之乡——福建省仙游县榜头镇,仙游木雕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种类繁多,技法多变。
得益于此,笔者擅长用平刀块面法和圆刀雕琢法,长期浸润在浓厚的木雕艺术氛围中,木雕作品多以平雕、浮雕、圆雕等形式表现,讲究精巧构图,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在木雕艺术创作中,人们常选取“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题材。
弥勒佛题材的木雕作品大量出现和流行,实际上从侧面说明了人们希望学习弥勒佛宽宏大量、得失随缘、大度看世界、从容过生活的心态。
笔者创作的弥勒佛题材木雕作品,采用了仙游木雕中的高浮雕、圆雕等手法,将弥勒佛具有的吉祥寓意、慈善可亲、笑口常开、大腹便便的形象以雕刻艺术的语言呈现出来。
一、中国民间弥勒佛的信仰千百年来,弥勒佛的形象和倡导思想深入人心,信徒众多,香火旺盛,充分说明了众生对他的喜爱和尊敬。
很多人都以弥勒的境界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和生命态度,用微笑来迎接世俗的风雨;用忍耐去化解心灵的烟尘;用平常心来稀释所有的不公、艰难与逆境。
弥勒佛像展示给人的是慈颜常笑、大肚能容的形象。
凡是到寺院朝拜的信徒,见到弥勒佛乐呵呵的形象后,都会心生欢喜。
佛教寺院之所以将弥勒佛置于寺院的第一层殿堂中,有其特殊的含义。
因为在佛教中,弥勒佛具有慈悲、忍辱、宽容与乐观等象征意义,将弥勒佛置于一进寺院的殿堂中,是为了让参礼弥勒佛的人,能够从弥勒佛这些品格中得到启迪,从而把自己锻造成具有弥勒品格的人。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中国木雕艺术》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1【单选题】(10分)常说的中国四大雕是指()、福建龙眼木雕、广东金漆木雕、乐清黄杨木雕。
A.徽州木雕B.东阳木雕C.云南剑川木雕D.宁波朱金木雕2【单选题】(10分)()材质坚实、木纹细密,色泽柔和,是上等的木雕材料,被誉为“木中隐士”。
A.黄杨木B.红木C.樟树木D.龙眼木3【单选题】(10分)()是以特殊工艺命名的流派。
先用樟木雕刻、再上漆贴金,效果金碧辉煌、工精秀美,尤以经路通畅、镂空多层次的雕刻为擅长。
A.东阳木雕B.福建龙眼木雕C.广东金漆木雕D.乐清黄杨木雕4【单选题】(10分)我国家具雕刻在()时代步入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其古拙秀雅、精雕细刻、题材丰富等特征,凸现了独特的东方民族雕刻风格,并形成了不少地域性的流派。
A.唐朝B.明清C.春秋战国D.东汉5【单选题】(10分)古时候木雕作品在题材方面大有讲究,下面不属于神话图腾的是()。
A.十八罗汉B.后羿射日C.精卫填海D.八仙第二章测试1【单选题】(5.6分)东阳木雕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现已发展到四大类()多个品种。
A.3600B.1200C.5000D.8002【单选题】(5.6分)下列不属于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的是()。
A.冯文土B.吴初伟C.陆光正D.杜云松3【单选题】(5.6分)2011年“中国木雕城”与横店影视旅游和木雕古建筑群()改造相结合,兴建旅游市场。
A.颐和园B.南马C.故宫D.。
木雕的七大流派,你知道多少?
128 文化 ┃大师艺录┃中国林业产业┃2018木雕艺术同其他雕塑艺术一样,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生。
人们有了审美,木雕就真正成为了一门艺术。
经过一代代匠人的传承和创新,各式各样的木雕流派逐渐形成。
这些流派各有各的特点,却无一例外的满足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美的诉求。
木雕艺术在古建筑中所独具的装饰作用不容忽视,雕饰门楣、屋椽、窗格、栏杆、飞罩挂络……木雕所至之处,可以古朴典雅,也可木雕的七大流派,你知道多少?文/资编以富丽堂皇,文人、商户、贵族都喜欢通过木雕来修饰宅院。
中国主流木雕有七大流派,每一派都演绎着精致唯美的中国风,令人惊叹!福建木雕:建筑上的另类美学福建木雕也是在建筑装饰、家具装饰和寺庙神像的雕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木雕艺术,它成熟于明末清初。
清代,福建木雕曾出现三个主要的流派:以大坂村艺人陈天赐为代表的大坂村派,擅长雕刻神仙佛像以及动物形象;以象园村柯庆元为代表的象园村派,擅长表现虫草花卉和活动雕刻;以雁塔乡王清清为代表的雁塔派,擅长雕刻图案花纹,还有和漆器相结合的浮雕花鸟作品。
明末清初,建筑与佛像雕刻开始分离为不同类型的雕刻体系,为适应民间敬神拜佛的习俗,龙眼木雕从大型佛像雕刻转而发展为室内陈列欣赏艺术品,继续散发着不一样的木雕之美。
东阳木雕:画中有画,景中有景东阳木雕因产于浙江东阳而得名,以平面浮雕为主的雕刻艺术。
据东阳《康熙新志》载,唐太和年间,东阳冯高楼村的冯宿、冯定两兄弟曾分任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其宅院“高楼画栏耀人目,其下步廊几半里”。
陆氏墓与唐元和年间进士、宰相舒元舆的墓同在20世纪初被盗,均有精雕的陪葬木俑出土,足以说明东阳木雕当时的水平与风格。
在艺术手法上,东阳木雕以层次高、远、平面分散来处理透视关系并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或鸟瞰式透视为构图特点,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可以比西洋浮雕更为丰富,它可以充分展示画面内容,做到“画中有画,景中有景”。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木雕佛像的鉴别方法
老木雕佛像的鉴别方法
老木雕佛像的鉴别方法如下:
1.观察整体外观:老木雕佛像通常以木质细腻、颜色深沉、雕刻
精细为特点。
要仔细查看佛像的造型、姿势、面部表情、衣纹等是否具有古朴、自然的风格。
2.检查材质:老木雕佛像通常采用优质的木材制成,如红木、紫
檀等。
要仔细检查佛像的木质,看是否有老化、变色的现象,以及木材的纹理和质地是否自然。
3.检查年代特征:老木雕佛像通常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可以通
过观察佛像上的痕迹、磨损、变色等现象,判断其年代。
例
如,长期使用的佛像会有明显的磨损痕迹,而老木雕佛像的色彩通常会显得比较深沉。
4.对比细节:与现代仿品相比,老木雕佛像在细节处理上通常更
加精细。
要仔细对比佛像的雕刻线条、面部表情、衣纹等细
节,看是否有明显的差异。
5.了解文化背景:老木雕佛像通常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
景,要了解相关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鉴别佛像的真伪。
总之,鉴别老木雕佛像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建议在购买或收藏前咨询专业人士或权威机构。
同时,要注意保护和保存好珍贵的文化遗产。
福建黄杨木雕赏析
于明清。风格独特 ,所雕人物 、花卉 、围屏、乐器 、家具等 精妙生动,明清时期 ,莆 田艺匠很擅长 圆雕佛像、平雕建筑 装饰等技术,技艺精湛。
3 福 建黄杨 木 雕 赏析
福建黄杨木雕充分再现了福建木雕的特色,雕刻风格多
雕 工艺逐 渐 成熟 ,福 建木雕 和东 阳木雕 、乐 清木雕 、潮州 木 雕 被称 为 中国 “ 四大 ”木雕 。 福州 木雕 从 明末 清初 开始 ,逐 渐从佛 像 建筑 雕刻 分支 而
生 ,发展室内陈列欣赏品的雕刻 ,题材广泛 ,雕工精细 ,以 人物雕刻为主,作品形神兼 备,形象生动 、逼真 ,善于刻划
人 物 的内心世 界 ,反 映 出雕 刻水 平 的成熟 。 莆 田木雕 工 艺 向来 以“ 精 微透 雕” 著称 ,它兴 于质 徐 ,盛
图 1
4 8
2 0 1 3年 第 4期 ( 总第 7 6期 )
适宜把玩的陈设 , 它充分体现了人类创造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
2 福建 木雕 艺术 的特 色
福建木雕诞生较早 ,在唐宋时期已经开始了宗教佛教雕 刻 ,是在建筑装饰 、家庭装饰和神像的雕刻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木雕艺 术 ,木雕 艺术 孕 含着 丰富 的历史 文 化和 地域文 化 特
色,形成了福州 、莆田等地 同中有别的风格。明清时期 ,木
样 ,福州、莆 田等地 同中有别 。 3 . 1福 州黄杨木雕
福州地区木雕以圆雕为主 ,兼用浮雕镂空雕 ,题材多为
老翁 、仕女、观音仙佛等 ,动物类题材品种也很丰富,主要 以雕刻人物见长。现从笔者收藏的几件福州近代黄杨木雕作 品来看福州黄杨木雕的艺术风格 。
古代木雕佛像,用手艺见证国人最虔诚的信仰
古代木雕佛像,用手艺见证国人最虔诚的信仰木雕佛像是随着佛教兴起和中国木雕雕刻有机结合发展起来的,木雕佛像成为古代精美的艺术品和古代文化传承。
木雕到商周,已出现施漆、镶嵌、雕花等装饰技术,到战国时期,盛行漆绘木雕枝术,存世有出土女俑可窥見当时水平。
至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此时又诞生施彩木雕新沄。
标志着木雕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随着木雕技术与工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和其他雕刻工艺一样,应用到佛教传播领域。
从汉代开始,木雕佛像文化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因保存不易和历史上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传世木造像精品十分稀少,弥足珍贵。
木雕佛像的价值,主要根据佛像木质,佛像的年代,更重要的是木雕工艺的水准高低。
其他,还有佛像体量大小、完残程度和存世量多寡因素等。
隋唐时代,当权者大肆修建宫殿和寺庙,在题材上扩大了佛教艺术的内容在宗教题材中,更渗透了现实的气息,艺术上趋向真实感,唐代佛教木雕中,力士形象塑造精湛洗炼,表现的刚柔相济,肌肉夸张得体。
与这时的建筑装饰木雕华丽浑雄,雍容典雅交相辉映,显示了盛唐时期繁荣昌盛景象。
宋代的佛像雕刻饱满瑰丽的作风和洗练圆熟的手法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方式上,更有新的转变和发展。
此时的菩萨像造型,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贵妇形象,雍容大度,装束华贵。
宋末泉州港、枫亭港输入菲律宾的紫檀、鸡翅木等成为兴化工匠的木雕原料,红木木雕渐盛。
从元代开始,宫廷就有邀请尼泊尔的工匠来制作佛像,有名的如阿尼哥。
明早洪武时期有过中断,至永宣时期又再次恢复并大力盛行,汉藏风格结合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汉传宫廷造像便吸取了尼泊尔、西藏、蒙古风格的一些特点,如佛像身段的婀娜与优美。
而开相和整体,还是更多地保留了汉传造像内敛神圣的气质。
传世至今的木雕佛像,除了海内外博物馆藏(展)品外,还有保存得较好的一些古庙中能一窥风采。
譬如云南剑川县白族关岳庙,木雕佛像自成风格;譬如上海博物馆珍藏的唐代迦叶菩萨头像,刻划得大气磅礴;相比行情火爆的铜鎏金佛像,木造像显得有些低调。
福州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技艺精湛,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
福州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技艺精湛,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福州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技艺精湛,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近日多次在早晚时间逛三坊七巷,发现热闹了许多,有民俗的木画漆器、寿山石等福州传统的文化品牌。
因此笔者建议,要扩大三坊七巷范围。
北起三角井,南到澳门路,这样约有7公里长。
从杨桥路到三角井可办美食街。
福州三坊七巷改造,应集文物保护和商贸旅游、文化、古玩、娱乐为一体高标准的文物建筑保护区。
三坊七巷,东以南大街为界,西至通湖路,南起安寿河沿,北至杨桥巷,这里虽然是名人街,但也是福州重要的商业街,这里店铺林立,非常繁华,有供应家庭日用饮食所需的米店、菜行、油行、酒店、酱油(吓油、鼓油、调味小菜)店,南北京果(食杂店,还有独具风味的福州小吃,象征着福州文化民俗小吃,尤其锅边糊摊,蛎饼,线面店,供应日常生活的家具店,桶石店,竹器店,苏广店(专营布匹,针线,纸花等)皮箱,皮枕店,估衣铺等。
其中衣锦坊的水流湾,更是专业的家具店,南后街还是一条文化浓厚的街市)如一对对联曾写到“三坊七巷、文化民俗”用对联来说明三坊七巷以文化民俗为主来赞美它的繁华,赞美他的内涵,古玩街、经营古玩,字画,有书坊,其中宫巷,“吴玉田”到书坊最有名,还有文儒坊的陈仁权刻碑,有古旧书店十多家,如“西午经阁,六一居”,裱褙店,如“青莲阁”“二宜轩”“米家船”还有花灯、灯笼,在南后街还有福州特产,工艺品店,如脱胎器店,生产经营各种福州工艺品,如脱胎瓶,盘,盒等,还有木画,亭台,木阁,鱼、鸟、水,松鹤等,层次高明,还有木雕。
石雕石柱,寿山石,另还有寿衣具店(棺材店),甚至还有当铺,店,钱庄,可谓360行,应有尽有,杨桥巷的皮箱漆器最为出名,沈绍安一老铺,以油加工为业,制售漆筷,漆碗,神主木碑之类的小商品,例外福州皮箱以实用耐久著称,往往用了三代,还没有坏,成为福州人的传家之宝。
张祖仁说南后街到元宵节最为热闹,车水马龙,人流不息,古诗云“元宵灯火伸放,塔,车马如潮南后街”生动地塑造了当时热闹的场面,这里有许多花灯,用料有低绢,纱、绸、玻璃等,不一而足,这些花灯,玲珑剔透,光彩绚丽,为节日的气氛增添了乐趣。
福建木雕人物雕刻评析
62DESIGN·ARTISTRY设计·技艺福建木雕人物雕刻评析[摘 要]福建木雕历史源远流长,流派众多,包含龙眼木雕、黄杨木雕、金漆木雕、漆木雕刻以及根雕在内的木雕工艺,以其独特的刀法和雕刻技巧,在人物雕刻、花鸟雕刻、建筑雕刻、佛像雕刻等方面,均有极高造诣,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工艺精湛,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极具艺术性。
尤其是人物雕刻,以其遒劲浑厚的刀工、栩栩如生的表情刻画、飘逸自然的人物塑造,给观者极大的视觉享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 键 词]福建木雕;人物雕刻;评析[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17)02-0062-02文 林庆模福建木雕是中国木雕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 其中泉州木雕、福建龙眼木雕与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被称为“中国五大木雕”,可见福建木雕在我国木雕艺术界乃至雕塑艺术中占据重要位置,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福建木雕的形成与发展与福建地区的人文地理、民俗文化以及妈祖文化等宗教传统密不可分,精巧的木雕制品不仅兼具形象美感,更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美学观念。
一、中国木雕源远流长木雕是雕塑艺术的一种,在我国被称为“民间工艺”,它与其他石雕、玉雕、泥塑等雕刻艺术一样,历史源远流长,浸染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文化特色,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中国的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到了秦汉时期,木雕工艺趋于成熟,并出现了在木雕上绘画的技法,唐代是中国工艺技术大放光彩的时期,木雕工艺也在那个时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工艺日臻完善,题材更加丰富,这一时期也涌现出大量木雕名家,创作出大量的木雕作品,是古代木雕艺术的一个高峰。
木雕在材料选择上也不拘一格,无论是木质坚韧、纹理细密、色泽光亮的硬木,如红木、黄杨木、花梨木、扁桃木、榔木等,还是质地疏松的软木,如椴木、银杏木、樟木、松木、水曲柳、冷杉木等,都可用来制作木雕制品。
福建博物院藏民国柯世仁黄杨木雕作品赏析
柯世仁作为福州木雕“象园派”名匠,较早地创用黄杨木雕刻,他集前辈艺人传统技法于大成,善于雕刻古代人物、动物等圆雕作品,以俊迈豪宕、气势雄健而闻名。
福建博物院收藏的伏狮罗汉、伏虎罗汉、长眉佛、弥勒佛、观音像等作品,人物性格鲜明,刀法古朴简练,是研究柯氏雕刻技艺的代表作品。
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雕塑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源远流长。
木雕作为雕塑的一种,以各种木材及树根为材料进行雕刻,是传统雕刻工艺中的重要门类,在我国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
福建民间木雕工艺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蕴藏着丰富的乡土民俗和文化。
明清以来,福建木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造就福建博物院藏民国柯世仁黄杨木雕作品赏析张胡玲1. 伏狮罗汉像(正面)3. 罗汉像(局部)2. 伏狮罗汉像(背面)4. 伏虎罗汉像(整体)了许多著名的民间雕刻家,并形成了以他们为代表的艺术流派。
清末民初,福州木雕名家高手辈出,形成以大坂村艺人陈天赐为代表的“大坂派”;以象园村柯庆元为代表的“象园派”,又称“柯派”;以雁塔乡王清清为代表的“雁塔派”,也称“漆器派”,其艺术各具特色,世代相传。
柯世仁,清末福建人,曾在清政府办的马尾造船厂当徒工,后改行学雕刻,擅长木雕、牙雕、角雕等,为木雕“象园派”名匠。
在始创龙眼木雕的同时,柯世仁等人又创用黄杨木雕刻古代人物、动物等圆雕作品,并加以推广,使雕刻品种日渐增多。
他善于根据不同材料的性能,运用劈、削、雕、剔等刀法,随心所欲,雕成风格各异的作品。
福建博物院馆藏一组黄杨木雕人物塑像(共5件),是柯世仁具有代表性的传世佳品。
1.伏狮罗汉立像通高34厘米,通宽32.7厘米,罗汉高29.6厘米,狮高10.2厘米。
罗汉头戴僧帽,帽后长巾披肩,皱额、垂眉、眯眼、虬髯、含笑。
身着阔袖通肩大衣,披袈裟,袒胸。
左手握禅杖,收于胸前,右手伸食指,向外曲举。
足蹬草鞋,拄杖而立。
身体左边蹲一伏狮,狮项套圈,背披棕毛,张口翘尾,转首向罗汉。
罗汉神情似在宣扬佛法,教化众生,雄狮昂首翘望,目不转睛地盯着罗汉专心听法,温顺如犬,显示出佛法的极大威力和感召力。
谈福建龙眼木雕作品中的人文情怀
谈福建龙眼木雕作品中的人文情怀1 木雕作品概况木材是人类最早接触到的原材料之一,它的使用源于生活,也发展于生活。
从制作成简易的木棒、木锄等生产工具和木柱、木架等建筑材料,到逐渐被应用于生产生活、氏族文化、祭祀活动等各领域中,不断地被精加工为实用器和工艺品。
据目前考古发现,远在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木雕作品。
例如,距今7200多年出土于辽宁沈阳新乐文化遗址的太阳鸟木雕件,利用弧线和直线的巧妙结合,完美地勾勒出鸟的头冠、身腹、尾羽,简洁流畅,飘逸又具有深度感。
再如,距今约7000年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木雕鱼,造型生动,周身阴刻环形纹,十分形象地表现出片片鱼鳞。
①福建博物院馆藏最早的木雕作品是距今约3500年的龟形木盘,该木盘出土于距地表50余米高的武夷山白岩崖壁上的商代木船棺中,是棺内一件随葬品。
木盘龟首,短尾,四足,器身椭圆,形态逼真,极具商周青铜文化特征,体现了当时较高的木雕制作技艺水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温暖湿润、雨水丰沛的八闽大地,林木葱郁;学养深厚、精益求精的八闽儿女,人才辈出。
闽地出产的杉木、楠木、樟木、檀木、黄杨木等为福建木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各方匠师逐渐以特色技法形成了福州木雕、莆田木雕、泉州木雕等迥异风格。
其中,福州木雕着重仿古,以传神稳重见长,刻工精准,粗犷淳朴。
但随着建筑、家具、佛像、家居陈设品等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木雕原料日趋匮乏。
福州木雕三大流派之一的北郊“大阪派”雕刻艺人陈天赐发现福州本地盛产的龙眼木材质坚实、纹路细密、色泽柔和,特别是根部,虬根疤节,千态万状,是木雕的好材料②,便率先以其为原料,大力推广运用到实际创作与生产中,不断增加题材种类,创新技法工艺,深得赞誉。
因龙眼木雕的发祥地与重要产地是榕城福州,其成了福州木雕的代名词,也成为福建木雕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
明清时期,福建龙眼木雕如日中天,与浙江东阳木雕、浙江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并称为“中国四大木雕”。
福州木雕的艺术流派
福州木雕的艺术流派
郭发柽
【期刊名称】《东南传播》
【年(卷),期】2006(000)008
【摘要】福州木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它伴随着福州先人铿锵步伐从远古走来,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洗礼。
从构木为巢到刳木为舟;从揉木为耒到剥木以战。
大至殿堂楼阁、佛像雕刻,小至案几陈设、把玩小品,都有福州木雕深沉的痕迹。
【总页数】4页(P113-116)
【作者】郭发柽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314.2
【相关文献】
1.福州木雕名匠柯世荣龙眼木雕弥勒佛坐像赏析 [J], 朱燕英
2.福州:40件木雕展品受到追捧 [J],
3.创立\"东潮\"木雕艺术流派的探索与感悟 [J], 李中庆
4.东阳木雕与福州传统根雕技艺的比较与传承 [J], 张丁华
5.创立"东潮"木雕艺术流派的探索与感悟 [J], 李中庆[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木雕大师柯世仁作品欣赏
木雕大师柯世仁作品欣赏
摘要:柯世仁清末福建木雕艺人。
福州象园村人。
为龙眼木雕“象园派”名匠。
黄杨木伏狮罗汉立像
民国柯世仁
高30.5、狮高10.5厘米,福州柯世仁雕。
黄色。
罗汉头戴僧帽,帽后长巾披肩。
垂肩,皱额,虬髯,眯眼含笑。
身着阔袖通肩大衣,披袈裟,袒胸。
左手握禅杖,收于胸前,右手伸食指,向外曲举。
足登草鞋,握杖而立,身左侧蹲伏狮,狮项套圈,张口,翘尾转首朝罗汉。
黄杨木雕伏虎罗汉
柯世仁清(公元1644~1911年)
高31.8厘米,黄色。
罗汉光头,瘦脸,短胡,闭目,戴耳环。
身着束腰长衫,两手隐袖,抱握长杖,杖头悬葫芦。
左侧蹲伏虎。
柯世仁清末福建木雕艺人。
福州象园村人。
为龙眼木雕“象园派”名匠。
“象园派”又称“柯派” 。
柯世仁擅于根据黄杨木、红木、竹子等不同材料的性能,运用劈、削、雕、剔等刀法,随心所欲,雕成风格各异的各种作品。
柯世仁善于集前辈艺人传统技法的大成。
他最善雕刻古代人物等圆雕作品,作有“射猎图”、“普贤像”、“达摩”、“观音”和“铁拐子”等诸雕像。
马上桥花厅解读和木雕赏析
马上桥花厅解读和木雕赏析
金辉
【期刊名称】《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卷),期】2024()10
【摘要】马上桥花厅是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湖溪镇的一处重要历史建筑,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装饰精美,内涵丰富,是东阳帮传统建筑的重要实例。
文章通过对马上桥花厅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木雕装饰进行综合解读和赏析,旨在探讨其在东阳木雕建筑中的地位和价值,以及对中国传统建筑文
化的贡献。
【总页数】4页(P6-9)
【作者】金辉
【作者单位】东阳市文物保护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31
【相关文献】
1.福州木雕名匠柯世荣龙眼木雕弥勒佛坐像赏析
2.“言不尽意”在婚姻中的现代性解读——《马原报告》赏析
3.焚香抚琴吟经典,品茗邀月赏金文——“二梅书屋”花厅金文书法条屏赏析
4.周恩来的十条家规——赏析·西花厅的家规
5.木雕技艺,见证一块木头的蜕变重生——木雕作品赏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州人物木雕欣赏
福州人物木雕欣赏福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其木雕历史悠久。
福州木雕是从民间家具、建筑、佛像雕刻逐步发展起来的,工艺精湛,名家辈出。
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福州与浙江东阳、广东潮州并列为中国木雕的三大产区。
福州木雕大至殿堂楼阁,小至案几陈设,都有深沉的历史痕迹。
由于福州地区潮湿多雨,木材易腐,早期木雕制品很难保存。
福州闽王祠、屏山华林寺大殿和鼓山涌泉寺,现存主要梁架与斗拱等还是初建时的木雕原物,其雕镂和彩绘古色古香,十分精美。
坐落于福州古城中心的“三坊七巷”是我国南方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建筑群,自唐末形成至今已1000多年,现尚存明清两代建筑268座,被建筑界喻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坊巷纵横,大墙大院,流畅的曲线山墙、舒展的门罩排堵,富有福州历史民居的特色。
许多民居门窗镂花木刻采用透雕榫接而成,不仅工艺精细,而且图案花饰丰富。
木插斗、重柱与月梁等也多饰施雕刻,花草山水、人物鸟兽,无不精雕细刻,是福州木雕的精粹。
明末清初,用于室内陈列欣赏的福州木雕从佛像与建筑雕刻分支出来,在艺人集居的象园、大坂、雁塔,木雕艺术形成了三支流派。
象园派人物动态逼真,讲究面部神韵和人体结构比例。
动物类品种丰富,人物面具更是独此一家,构思巧妙,造型简练。
大坂派以人物雕刻为主,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作品形神具备,所刻仕女的面部圆润古雅,温柔可人。
雁塔派以与漆器、建筑结合的花饰雕刻为主,擅长透雕、薄雕及镶嵌技法。
作品讲求布局和透视,立体感强,玲珑剔透。
福州木雕的主要品种有人物、动物、花鸟、面具、根雕等,雕刻技法有圆雕、浮雕、薄雕、镂空雕、透雕、阴雕、镶嵌等。
人物类作品以仙佛及古今人物为主,多为圆雕,作为寺庙佛像或家居陈设。
动物类作品有虎、狮、马、象、熊、龟、鹤、鸽、金鱼等10余种,多为圆雕,作为摆件。
花鸟类作品采用国画构图,以薄雕、浮雕、透雕、镶嵌或圆雕技法雕刻而成,多为建筑雕刻或与漆器结合的屏风装饰等。
根雕类作品以花鸟、动物、人物、花架题材居多,雕刻者利用盘根错节的树根,相形度势,略施刀斧,融自然美与艺术美为一体。
龙眼木雕,你不知道的闽南民间艺术精粹
龙眼木雕,你不知道的闽南民间艺术精粹龙眼木雕是是福建的优秀民间雕刻艺术,是中国木雕艺术中独具风格的民族传统文化精萃,与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并称中国四大木雕,是中国木雕艺术文化的四大支柱之一。
龙眼木雕源于唐宋时期的寺庙建筑和神像雕刻。
木雕艺术发展到明末清初时期,建筑木雕与佛像雕刻开始分离为不同类型的雕刻体系。
清代乾隆年间,福州雕刻艺术大师孔氏帅先采用了硬质山茶树根,因势度形、加以雕琢,制成别具一格的天然根木雕。
独立的木雕工艺品的出现,使木雕艺人们从庙堂走向民间,此为龙眼木雕之始,逐渐形成了木雕专业的队伍。
但是适宜雕刻的天然树根资源稀少,不易取得,木雕艺人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龙眼木材质坚实、纹理细密、木色古朴、适于雕琢,且材源充足,从此改用龙眼树的枝干作为雕刻材料,从而形成福建特有的木雕艺术——龙眼木雕。
龙眼木雕的表现题材多为古典的老翁、仕女、仙佛、武士等。
草虫、花卉、果盘和牛、马、熊、狮、虎及金鱼、仙鹤等也是龙眼木雕常用的题材。
龙眼木雕人物形神兼备、衣纹流畅、富有不同的质感。
产品色泽古朴稳重,具有“古董”之美。
创作手法以圆雕和平面雕为主,也有浮雕、镂透雕。
造型生动稳重,结构优美,既有准确的解剖原理,又有生动的夸张变形。
刀法上既有粗犷有力的斧劈刀凿感,又有浑圆细腻娴熟的刻画。
作品经打坯、修光、磨光、染色、上漆、擦蜡、装牙眼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龙眼木雕比之其他木雕不同之处在于雕刻完成之后搓磨至浑圆光亮,再经绿矾水浸泡成棕褐色,干后薄上生漆,在人物、动物上装配骨制牙和玻璃眼珠,再多次擦蜡,即成光亮精美的木雕艺术品。
龙眼木雕有三个流派:象园派,大坂派,雁塔派象园流派(又称柯派):人物刻划注重神韵,动物作品丰富多姿。
精于景物的设计布局,运用机械原理,使作品能够活动从而增加了作品的情趣和意境。
杰出艺人有柯传钟、柯世仁、柯庆元等。
雕刻内容多是寺院的佛像、庙宇的柱头、栋梁和神龛,以及桌、床等日用家具的花饰雕刻。
中国传统手工木雕艺术品赏析
中国传统手工木雕艺术品赏析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
木雕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这样的技法并没有在工业化科技发达的时代里消失,那精雕细琢的美,那独一无二的奇,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复制的。
中国木雕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木雕工艺品的雏形,到了秦汉时期,木雕工艺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清代木雕工艺技术达到了高峰,许多地方形成了特色的民间木雕流派,其中以浙江东阳木雕,浙江乐清的黄杨木雕。
福建的龙眼木雕,广东潮州的金漆木雕最为著名,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雕”。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藏佛造像撷珍
台湾与福建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两地的宗教信仰亦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出诸多的共同特征。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闽台缘”主题展厅“诸神同祀”单元,即以海峡两岸佛、道及各种民间信仰交流互动为主要展示内容。
这里以闽台缘博物馆馆藏的几尊见证两岸佛教交流的造像为例,展现两岸不可分割的血脉关系。
馆藏佛教造像闽台缘博物馆馆藏造像中,佛教造像有57件(套),材质以木、瓷、泥、石、铜为主,大致可以分为佛像、菩萨像、佛的弟子和罗汉像、八部护法像四类。
佛像佛像有小乘佛和大乘佛之分,小乘佛认为明代泥塑释迦牟尼佛坐像,高35厘米,宽25厘米,厚21厘米只有释迦牟尼佛才是佛,大乘佛则认为四方皆佛。
闽台缘博物馆展出的明代泥塑释迦牟尼佛坐像,呈坐姿,螺发,螺髻宽矮,面庞圆润丰满,细眉,双眼微合,眉间有白毫,耳阔长垂,嘴角内收含笑。
身穿双领垂肩式袈裟,衣领低垂,露出束带裙腰,衣褶纹理清晰线条流畅。
双手施禅定印,结跏趺而坐。
脸部及衣饰涂红色彩绘。
此尊释迦牟尼佛坐像整体做工精细,五官刻划细腻,开脸祥和,体态端方大气,沉静安宁之感油然而生。
现在台湾地区的佛教寺庙中,均供奉释迦牟尼佛,其雕刻造型与大陆无异,均为坐姿或站姿,脸部造型统一塑造为圆润的模样,身高体宽。
菩萨像菩萨即尚未成道的佛,主要有文殊、观音等菩萨。
观音菩萨信仰是民间佛教信仰中最广双耳下垂。
内着右衽交领衣,衣摆下垂及地,外披博袖袒右式袈裟,衣着饰以红、黑、金、黄、绿等五彩花卉纹,衣褶线条流畅飘逸,有垂坠感。
双手似叠加施禅定印,袖手恭立。
此尊造像做清代铜观音立像,通高79厘米民国时期交趾陶观音立像明代泥塑彩绘阿难立像,通高79厘米、宽28厘米,底长27厘米、宽17厘米合,生动展示了观音丰颐秀目的仪态,给人以雍容大度、慈妙庄严之感。
另一尊为民国时期交趾陶观音立像,此为台胞于2005年捐赠给博物馆的。
观音像头披观庙的山门处,他们身着甲胄,脸部威厉慑人、凶相忿怒,身躯勇猛雄健。
闽台缘博物馆展出的明代木雕彩绘金刚立像,头束发冠,额上镶一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木雕名匠柯世荣龙眼木雕弥勒佛坐像赏析
作者:朱燕英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年第04期
福州市闽侯县博物馆藏有一件清代龙眼木圆雕弥勒佛像。
这件木雕作品通高60.5厘米,座高10厘米,宽55.6厘米,厚36.3厘米。
底座与雕像皆为龙眼木雕成,呈现龙眼木自然的红棕色。
底为荷叶形,底下有四个云头足。
弥勒佛右腿弯曲,左腿自然下垂,以洒脱不羁、自然随意的姿态,斜坐于五谷袋上。
隆额广颐,笑态可掬,肥厚的双耳下垂至肩。
圆润多肉的肩头随意披着一件宽大的衣衫,袒胸露腹。
右手靠于弯曲的右膝上,小手指勾垂仙拂,左手安放袋上,左足后跟着地脚趾微翘。
整尊雕像人物比例精确,动态逼真,脸上的笑纹、衣物的纹理都刻划得十分精细自然,体现了雕工高超的雕刻技巧。
这尊雕像是用龙眼木雕刻而成。
龙眼木为原产福建的常绿乔木,其木材纹理致密,材质坚实,生长轮不明显,强度高,硬度大。
横切面管孔小而密,且内含黄白色沉积物,酷似银河星宿闪烁花纹。
切面光滑,油漆后光亮性好,木色古朴,是制作古典家具、雕像的优良木材,属于名贵木材。
弥勒佛是大乘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传说他为释迦牟尼佛同时代人,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
先释迦牟尼“四十二劫”而修行,但因他“具凡夫身,未断诸漏”,虽然出家了但仍然保留了一部分富家子弟的生活作风,喜欢华衣美服,好交游,结果释迦牟尼佛后来居上,成为世尊。
尽管如此,弥勒佛仍被释迦牟尼指定为继任者,相传他将在未来娑婆世界降生,成为下一个尊者,故世称弥勒为“未来佛”。
弥勒信仰刚从印度传至中国时,还保留了他原来丰神俊逸的形象,如莫高窟第275窟的交脚弥勒形象,头戴宝冠,身披璎珞,面相丰圆,身材雄健,其造型带有浓郁的印度风格,是严格按照佛经要求的“三十二相、八十好”来塑造的。
今天我们见到的大肚弥勒,是大乘佛教传人中国后世俗化、本土化的结果,其原型相传为五代后梁时期在江浙一带活动的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为明州奉化(今宁波)人,或谓长汀人,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
他身材胖大,皱鼻大肚,终日背着一个布袋四处行乞,出语无定,随处寝卧,曾留有诗偈“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劝诫世人宽容、忍辱。
他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圆寂于奉化岳林寺东庑下石凳上,留有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关于布袋和尚即是弥勒化身的传说也由此而起,其后人们逐渐用他的形象来代替弥勒佛,他所寓意的忍辱包容、乐观豁达的精神也广为流传。
这尊雕像身下的五谷袋上有阴刻楷书“光绪甲午春,华严精舍造,象工柯世荣”,为我们了解这尊雕像的年代、用途、雕工都提供了明确的线索。
光绪甲午即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
华严精舍即华严寺,位于福州市东郊螺州镇。
《螺州志》载“华严寺在洲后阡陌间,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里人吴汝诚议创立之”,说明这尊弥勒佛原为寺庙所有。
象工即象园派木雕工匠。
想要了解这个词的涵义,就不得不对福州木雕工艺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福建先民制作和使用木雕的历史非常悠久,汉代闽越族先民即“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开始充分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制造船只等工具。
唐宋时期木雕技术大量应用于建筑、宗教、家具等日常生活领域,明清时期更从建筑雕刻中分离出专门生产佛像等陈设艺术品的行业,并呈现出福州、莆田、泉州等地各领风骚、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福州为全国历史文化文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在远古时期就先后有壳丘头文化、昙石山文化、黄瓜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和距今3000多年的黄土仑文化,建城设治的历史远在2000多年前。
木雕工艺经过数千年的积淀,至明清时期已达到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地步。
福州“三坊七巷”作为全国著名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现尚存明清古建筑268座,坊巷纵横的传统格局,曲线流畅的山墙屋脊,非常完整地向世人呈现了200多年前福州民居的面貌。
其中门窗斗拱、雀替吊柱、橱床桌椅等木器上展示出来的精湛雕刻工艺,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遍布福州五区八县的佛寺、道观、会馆、宗祠,也处处可见精雕细刻的木雕精品。
如闽侯县南屿镇的福垆寺,青口镇青圃村的灵济宫、宏屿吴氏宗祠,古田县大桥镇中村的临水宫等。
在长期的雕凿实践中,福州先后形成了象园、大坂、雁塔三个木雕流派。
象园派又称柯派,擅长雕刻虫、草、花卉、果盘、祠堂神祗、庙宇建筑构件和佛像人物等。
人物刻划注重神韵,衣纹线条柔顺飘逸;动物作品丰富多姿。
杰出艺人有柯传钟、柯世仁、柯庆元等。
柯传钟擅长雕刻人物,有“塑佛钟”的雅号;柯世仁传世之作有《男观音像》等;柯庆元则以具有故事情节的活动作品轰动艺坛。
大坂流派又称陈派,以人物雕刻为主,在传统木胎贴金的“金佛体”基础上发展起来,吸收戏剧人物的舞台艺术。
作品神形兼备,装饰意味浓厚。
杰出艺人有陈天赐及其徒弟陈道灿等,以擅长雕刻观音仕女著名。
雁塔流派又称漆器派,雕刻技艺分支发展为镂雕、浮雕等花饰图案雕刻,后与福州脱胎漆器相结合,作为漆器框架垫座的装饰。
杰出艺人有陈良礼、王则清等。
王则清创作的《叹气弥勒》(又名探手弥)作品,成为历史保留品种,长盛不衰。
这三个流派传承有序、绵延不绝,为民国至现代福州木雕的继续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然而笔者遍查福州木雕象园派木雕工匠名录,都没有发现有关柯世荣的记载,而且这尊弥勒佛的雕刻风格与象园派名匠柯世仁完全相同,笔者认为柯世荣应当就是象园派木雕名匠柯世仁,因福州话“仁”“荣”发音相同,应该是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出现了讹误。
柯世荣(柯世仁)生于清咸丰年间,福州象园人。
曾在清政府所办的马尾造船厂当徒工,后改行雕刻花板、神主之类木雕,接着又学雕各类人物,尤其擅长刻罗汉。
他首创了具有福州地方特色的黄杨木圆雕人物作品,并将其推广到其他方面。
他的作品人物个性鲜明,极富神
韵。
在业界,与温州的朱子常、福州的陈子锡和兴化的廖熙并称“四大家”,以“俊迈豪宕,气势雄健”的艺术风格著称。
这件龙眼木雕弥勒佛坐像应是柯世荣晚年之作,相传他对自己的木雕作品要求严格,不满意的作品宁愿投于火中也不会让它流传于世。
这尊雕像造型高雅古拙,刀法娴熟多变,人物刻画细腻传神,显示出他的雕刻技艺已达炉火纯青的境地。
这尊弥勒佛坐像不仅雕工精湛,雕刻形象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弥勒佛。
而且材质优良,又有明确的纪年和名匠题名,流传有序,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对于研究中国佛教信仰的演变、清末福州木雕的工艺、流派特点等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