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为例

合集下载

结合“一带一路”契机 甘肃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结合“一带一路”契机 甘肃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结合“一带一路”契机甘肃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作者:赵雁婷来源:《今日财富》2022年第03期甘肃区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构成部分,地处丝绸之路沿线的甘肃,将文化旅游业作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文旅产业已成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本文重点阐述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深度挖掘当地文化元素,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创新文化旅游产业模式,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丝绸之路就已成为我国向国际社会推出的四大精品旅游线路之一,受到来自全球各地游客的推崇。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丝绸之路沿线再次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甘肃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腹地,东西绵延1650公里,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无论是历史文化底蕴还是在自然风光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应紧紧抓住这一机会,使旅游产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文化旅游是人们为满足自身精神层面需求而前往文化景观处进行的非营利性活动,是对艺术、古迹、遗产资源、宗教等事物的瞬间消费。

随着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高,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业中的一个重要模式,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文化旅游产业包括了文化生产、传播等内容,是一种综合的交叉性行业,有着辐射深、幅度广的特点。

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中,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更加优化,区域贸易投资逐渐便利化,人文交流合作也越来越紧密,“一带一路”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众多名胜古迹。

在国家总体部署下,各相关地区纷纷出台相应扶持政策,致力于文化旅游的发展。

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关键地区和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区,甘肃同样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如何立足自身优势,培育适宜的地方特色文旅产业,是甘肃文化旅游发展中需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于甘肃来说,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建设创新型地区,促进经济增长和地区发展。

“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分析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甘肃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逐渐成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部分。

这使得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产业模式,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

首先,甘肃文化旅游产业需要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目标,通过深入挖掘和发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更多富有特色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

例如,可以利用甘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设计出更具有地方特色和独特性的文化旅游线路,如“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之旅”、“甘南草原自驾之旅”等。

通过将各个旅游资源进行巧妙组合,可以有效提升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的品质和吸引力,从而提升其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其次,甘肃文化旅游产业需要将科技创新和智能化技术与旅游开发融合起来,以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可以采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优化旅游线路规划和导游解说,提升旅游体验。

同时,可以借助移动支付、电子票务等先进的电子商务工具,实现旅游服务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旅游服务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最后,甘肃文化旅游产业需要积极发挥社区和居民的力量,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可以通过建设社区旅游、分时租赁等项目,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之间的融合,让更多的居民和社区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共同营造一个和谐而稳定的旅游生态系统。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其服务能力和素质,进一步提高甘肃文化旅游业的品质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甘肃文化旅游产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其发展模式,以适应“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创新,才能推动甘肃文化旅游业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甘肃省在国家“一带一路”中的机遇和挑战

甘肃省在国家“一带一路”中的机遇和挑战

甘肃省在国家“一带一路”中的机遇和挑战作者:梅热依•阿不都热合曼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03期摘要:“一带一路”这一战略提出是为了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使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广阔。

同时对于我国城市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其中不乏挑战。

本文以甘肃省为例对其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甘肃省;机遇与挑战“一带一路”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的。

该战略为沿线国家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开启了国家与国家机遇之窗。

其中,甘肃省在“一带一路”战略抓住机遇对其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事物都有两面性,甘肃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也面临着挑战。

一、“一带一路”战略对于甘肃省发展的意义甘肃省位于中国内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战略地带,有着“丝路十分美,九分在甘肃”这一美誉。

但由于改革开放后现行发展的地区没有实现对于其他地域的经济的有效带动,导致内陆地区发展缓慢。

“两个大局”思想的提出导致了西部的经济、文化、教育等产业落后于沿海城市,致使丝绸之路的经济核心地带严重塌陷。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对于协调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有着重要作用,帮助平衡经济间的差距,“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能够帮助甘肃省在经济及人文建设方面健康良性发展。

二、甘肃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机遇(一)“一带一路”战略与少数民族文化再生提起甘肃省首先想到的是甘肃的少数民族众多。

大概有54个少数民族生活在甘肃省。

少数民族总人口占全国的8.7%。

“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对于甘肃少数民族文化的再生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保护我过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发扬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一带一路”战略与优化区域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加快了我国内陆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发展,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部,是联结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

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作者:***来源:《甘肃科技纵横》2021年第10期摘要:地區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耦合协调性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基于甘肃省2012-2019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理论对其生态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程度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甘肃省2012-2019年生态环境高质量与经济发展高质量综合评价指数逐年上升,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程度变化较大,由2012年的中度失调逐渐达到2019年的中级协调,其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间的作用关系由限制逐渐转变为相互促进,绿色、低碳经济体系逐渐完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生态环境;经济高质量发展;熵值法;耦合协调度;甘肃省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志码:A1 引言生态环境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财富,维持生态环境安全、经济有限制地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前提[1]。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

2019年8月19日至22日,习总书记甘肃之行,强调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致力于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3]。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带,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地位重要,而作为黄河流域中重要地区,甘肃省自然地理分布特征突出,生态环境较为严酷与脆弱[4]。

受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战略布局的影响,甘肃省发展方向从以农牧业为主逐渐转变为国家重工业基地,这一转变虽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与破坏。

因此,对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

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

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进步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摘要: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进步是当前推动文化产业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通过对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进步的观点、特点进行阐述,分析了融合进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对旅游与文化融合进步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耦合协调度、空间相关分析、进步战略一、引言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是两个互相关联和互相增进的产业,其融合进步不仅对于增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传承和进步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对于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推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进步的观点与特点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进步是指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间实现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性和协同性,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融合进步的一种模式。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化体验:旅游产品和服务内容丰富,通过文化元素的融入,使融入文化的旅游活动更具有吸引力和辨识度,提高旅游者的体验感受。

2. 创新与升级:通过旅游与文化的融合进步,增进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升级,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育新兴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3. 产业链协同进步:旅游与文化的融合进步,有助于整合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与进步,提升整个产业的进步水平宁综合竞争力。

4. 地域文化特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进步能够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特色,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承和保卫,增加本土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增进地方经济的茂盛。

三、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进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进步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 文化精品缺失:目前旅游市场上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文化产品供给与旅游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2. 资源错配:旅游与文化产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资源整合机制,导致资源错配、利益不均衡的问题。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省旅游经济发展探析——以甘肃省为例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省旅游经济发展探析——以甘肃省为例

1“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省旅游经济发展探析—以甘肃省为例岳 沅(兰州财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摘 要:公元前139年,汉武帝联合月氏订盟夹击匈奴,遂派张骞出使西域进行外交结盟,张骞经数十年得以还汉,开拓出了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重要商道,影响中国与西方几千年之久。

数千年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新时代的丝绸之路。

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陆部分的必经之路,地处河西走廊,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与西域政治、文化、经济交流的桥梁,东西文化在此交汇,也赋予甘肃众多旅游资源。

关键词:丝绸之路; 沿线各省; 旅游经济周人兴起于庆阳,秦人肇基于天水,甘肃是我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有着“河岳根源,羲轩桑梓”之称,河西走廊是中原与外界沟通的黄金地段,文化资源丰富,融贯东西。

目前,省内国家一级文物大约有43万件,三级及以上的文物大约11万件,文物保护单位73处(国家级重点)。

甘肃是丝绸之路上关键的要隘,有史料记载,佛教在甘肃的传播早于中原地区300余年,甘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拥有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是佛教传入中原的重要枢纽,在中国的佛教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甘肃旅游地理资源概况甘肃全境国家级的自然景观251个,分布有草原、山地、高原、河谷等地貌,主要以山地和高原为主。

河西走廊是比较平坦的狭长地形,因汉代博望侯的通商之路而举世闻名,是当时通商之路的要隘,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河西走廊发挥地缘优势,在旅游领域的资源丰富程度排在全国前列。

且人烟稀少,能领略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戈壁风光。

甘肃是山比较多的省份,主要的山脉有祁连山、乌鞘岭、六盘山等。

省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山区,很多河流也都从这些山脉形成源头。

二、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一)开发资金不足甘肃的旅游经费投入相比其他省份还是太低,许多服务于旅游项目的团体存在资金不足的状况,缺乏项目基金和科研资金。

相关部门应该每隔一段时间都能调拨一批合适的与旅游产品相关的转向资金,用于支持一些旅游项目的建设,以及一些旅游纪念品的研发。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很多人写作论文时,都不知道如何选题,就怕选的题目过大过宽泛,导致无法深入写作,其实拟定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可从:微观经济学、社会经济学、贸易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这几个方面入手。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_经济学论文题目选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社会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1、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进展2、探析艺术品市场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3、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讨4、清末民国时期四川烟草业与地域社会经济初论5、基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探究6、社会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关联研究综述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问责的内涵与实现途径8、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9、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对策--基于无锡地区的探索10、我国房地产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11、“营改增”对我国社会经济及企业的意义12、浅析我国房地产行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3、新常态下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14、电子商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展开15、新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经营的定位转变16、干旱区耕地景观格局碎化特征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17、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机理和途径的探讨18、民航安全状况与社会经济指标关联分析19、新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简析20、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困境与策略选择21、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发展及财税扶持政策22、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财务会计目标探究23、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展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基于STIRPAT 模型24、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关系研究25、在杭高校校区的三次扩张:驱动因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26、论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2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28、社会经济管理中部门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思考29、光电网新兴产业及社会经济融合创新发展30、浅谈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1、易地扶贫搬迁在推动社会经济效益增长中的作用32、不丹科达格帕石膏矿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对环境的影响分析33、喜德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分析34、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35、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6、人力资本投资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增长37、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熵时序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分析38、浅谈港口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宁波市为例39、跨境电商税收新政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40、重庆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研究41、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关系分析4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论述及其当代价值43、基于社会经济因素的重庆主城区机动车增长预测研究44、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视域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45、西安地铁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46、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变量测度与思考--基于上海市社会经济数据的实证测度47、关于城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及对地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48、发挥经济统计职能优化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探究49、浅析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50、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优秀管理经济学论文题目1、管理经济学教学模式研究——基于会计专业硕士(MPAcc)教育角度2、“管理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法探索与研究3、管理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其应用4、管理经济学的教改实践与总结5、怎样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与效率——基于校企知识转移视角6、人事管理经济学:一个述评7、对管理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8、从管理经济学角度分析阶梯电价制定策略及其效益9、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下的重大医疗纠纷成本控制10、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商城“双十一”案例分析11、对《管理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12、管理经济学对企业运作的启示13、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小米科技公司成长性分析14、《管理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初探15、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16、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双十一”成功分析17、管理者的经济学——谈《管理经济学》的定位与发展18、中国管理实践情境与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改进19、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20、构建适于中国应用的管理经济学新体系21、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22、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23、管理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及其局限性24、基于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案例教学满意度研究——以“管理经济学”课程为例25、浅析管理经济学与企业、市场的关系26、管理经济学视角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27、课程分野、定位与案例的选择——公共管理“视角”下管理经济学教学的探讨28、管理经济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应用29、浅析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30、论管理经济学在监理企业工作中的应用31、医改与管理经济学研究分析32、基于高职教育的管理经济学课程体系研究33、《管理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34、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小米科技公司成长性分析35、企业管理中管理经济学的应用36、边际分析法在管理经济学中的运用研究37、学校管理经济学的性质与边界38、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39、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40、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动漫品牌价值评价与管理体系研究41、海洋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兼论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创新4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43、煤矿安全事故致因因素经济学分析与风险管理方法44、信息安全的经济学分析及管理策略研究45、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制度研究46、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47、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公立医院薪酬管理研究48、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社区学院教师管理制度研究49、企业管理道德的经济学分析50、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51、行为经济学视角下企业CIO的管理行为研究52、基于微观经济学的移动Agent资源管理分配模型53、物业产权与管理的制度经济学分析54、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经济学分析55、基于经济学分析的企业预算管理问题研究56、经济学角度的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与机制研究57、新制度经济学视阈下的高等教育混合管理模式研究58、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物业管理市场研究59、中国城市社区经济研究60、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区域经济学论文选题1、公路交通运输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2、不同客运交通方式对新疆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3、非正式约束与区域经济增长--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理论探索4、江苏省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性研究5、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规律及效益分析6、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7、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的河南区域经济差异性研究8、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9、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10、新常态下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相融合的引智体系建设研究--以河北省为例11、新建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绩效状况及影响因素12、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13、航空经济对区域经济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与路径研究14、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研究15、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16、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17、浅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对策建议18、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19、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20、金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失衡与区域经济增长21、我国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协调发展研究22、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协调方式23、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新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对策24、“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刍议25、海峡西岸经济区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26、信息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27、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28、文化学视域下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29、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和对策30、浅析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31、金融危机视角下高校科技创新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32、物流园区的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33、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为例34、金融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思路探究35、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法对策36、专业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37、区域经济视角下的衡阳物流产业发展研究38、基于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39、无锡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需求分析40、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1、碳税制度设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42、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探讨--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43、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44、通信服务业在区域经济非均衡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45、生产要素对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46、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研究47、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发展的关联性研究48、服务业、工业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关系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异质性视角49、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差异分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为例50、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内容及政策调控51、日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式收敛表现52、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及其财税政策分析53、民间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实证研究--以宜宾市为例54、湖南水运与区域经济的灰色关联度分析55、浅谈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56、资源税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分析--以新疆地区为例57、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机制研究58、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59、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分析60、公路运输工程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探讨。

甘肃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甘肃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甘肃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摘要】甘肃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目前甘肃的文化旅游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的潜力。

本文通过分析甘肃文化资源的特点和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探讨了甘肃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提出了实现融合的路径,包括加大投资力度、提升服务水平、拓展市场渠道等方面。

未来,甘肃文化旅游产业有望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但需要政府加强扶持和引导,制定相关政策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建议加强跨部门协调,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甘肃文化资源、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特点、现状、必要性、展望、政策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一个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省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甘肃文化资源包括丹霞地貌、马踏泉、莫高窟等一系列自然和人文景观,这些资源对于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甘肃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尚未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存在着资源利用率低、产品差异化不足等问题。

探讨甘肃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对于促进甘肃文化产业的繁荣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将分析甘肃文化资源的特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甘肃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必要性,以及提出未来发展展望和政策建议,探讨如何有效地整合和利用甘肃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1.2 意义甘肃省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这些文化资源不仅反映了甘肃省特有的文化特点,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甘肃省的文化旅游产业也逐渐兴起,并且已经成为该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对于甘肃省而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只有将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有效融合,才能实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酒泉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桥头堡的战略思考

酒泉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桥头堡的战略思考

酒泉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桥头堡的战略思考酒泉市位于中国甘肃省西部,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酒泉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推动河西走廊地区的经济发展,制定战略思考,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和发展的酒泉市,将对整个河西走廊地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产业升级,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贸易通道,如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建,并不仅仅是继承了古代贸易文明的传统,更是面对现代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重大战略性选择。

酒泉市要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地理优势,打造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丝绸之路的丝绸、壁画、陶瓷等传统工艺品,都是酒泉市发展的独特资源。

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建设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经济带,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效率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的中心地带,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目前交通运输设施相对滞后,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

加强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完善河西走廊的大通道、越过河、大榆河、白银至酒泉段的公路网络,构筑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更加便捷的运输通道,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加速酒泉机场、铁路运输枢纽等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提高交通运输的整体效能。

三、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酒泉市地质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的矿藏资源,如煤炭、石油、铀矿等。

该地区的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也十分丰富。

酒泉市还是中国重要的黄花菜产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

酒泉市要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

四、发展教育产业,培养人才教育产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培养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

酒泉市要加大对教育产业的投入,加速高等教育资源的建设,吸引更多的高水平教育资源进驻酒泉,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为酒泉市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五、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发展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酒泉市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科研机构的建设,吸引更多的科研人才进驻酒泉市,推动科技创新的实践,引领未来发展。

【毕业论文选题】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选题】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

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经济就是对物资的管理;是对人们生产、使用、处理、分配一切物资这一整体动态现象的总称。

下面是学术堂为大家整理的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一:1、乌海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2、贸易开放度、经济自由度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分析3、内蒙古资源环境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研究4、循环经济模式下北方农牧交错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5、新疆南疆经济空间演化格局及驱动力分析6、生产性公共支出、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差距--基于多地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7、基于海洋生态产品的海岛旅游绿色发展经济激励额度评估8、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研究--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视角9、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10、文化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11、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用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绿色索洛模型”的分析12、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房地产市场风险防范13、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门槛效应--基于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14、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评述15、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监测与预警: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16、从宏观数据看中国经济的当下格局与长期增长前景17、创新驱动、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溢出及门槛效应的实证分析18、从共享单车上树现象谈如何有效管理推动共享经济健康发展119、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增长的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20、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21、中巴经济走廊贯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沿线国家产业层面数据的反事实模拟22、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23、新兴经济体国家工业化水平测度的实证分析24、中国分享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25、论“分享经济”下我国劳动法保护对象的扩张--以互联网专车为视角26、土地资源错配及经济效率损失研究27、美国经济政策转向对全球经济的影响28、浙江县域土地经济效益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29、中国海洋经济系统稳定性评价与空间分异30、房价对地区经济收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3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32、资本流动突然中断对不同负债结构国家的经济影响33、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34、我国“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空间效应分析35、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及空间分异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省份面板数据36、基于动态因子分析法的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研究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二:37、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战略的调整与实施38、我国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39、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解释力和话语权240、积极探索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41、中国FDI与ODI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启示42、马克思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比较43、农业机械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研究44、城市化、人口红利与日本经济增长关系研究45、区域人口、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情景预测研究46、煤炭消耗、污染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47、我国文化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理与实证研究48、中国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倒U型关系:杠杆率非对称变化机制视角49、城市规模与经济密度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50、城市群内部经济服务化空间互动关系分析--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51、海南建省以来经济增长空间分异格局演变52、湖南省交通优势度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演变53、非均衡发展条件下地级市经济差距时空特征54、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投资社会风险探究55、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变迁的回顾与反思--兼论中国宏观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6、新常态、新经济与商业银行发展转型57、地方立法需求与社会经济变迁--兼论设区的市立法权限范围58、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尾效”研究59、中国经济增长拐点问题研究--基于计量经济学和微积分学的实证分析60、中国区域能源、经济与环境耦合的动态演化61、中国高铁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和环境的短期效应综合评估62、“一带一路”与“中美经济博弈”63、滞留的集体主义:微博场域经济议题的社会共识现状与表达64、全球变革时代下的中国经济发展65、上海自贸区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反事实”思维视角366、长三角地区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时空分异67、长江经济带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68、基于VAR模型的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69、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产业、金融发展对经济提升的驱动作用研究70、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71、绿色发展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环境经济影响?--基于非参数方法的解答72、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地区经济增长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三:73、财政激励、政府偏好与地区经济增长74、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75、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财政政策调控76、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关系--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77、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78、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79、基于景气状态的中国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时序性研究80、珠三角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8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8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供给侧改革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83、中国城乡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及代际经济支持84、基于空间计量的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85、中国-欧亚经济联盟FTA的经贸效应模拟分析--基于GTAP模型及偏效应分解86、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87、双向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来自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88、金融发展、微观企业创新产出与经济增长--基于上市公司专利视角的实证分析489、中国经济增长与三个产业能源消耗的结构调整90、利润率下降与中国经济新常态91、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协调分析--以陕西省为例92、考虑大规模风电并网的电力系统区间非线性经济调度研究93、中国旅游投资与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与差异分析94、人口密度、能源消费与绿色经济发展--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95、区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演进关系及其减排潜力研究96、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建设领域的应用97、金融发展缘何抑制了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98、土地开发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99、政府干预、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动力--兼论“简政放权”如何动态释放改革红利100、共享经济下网络平台的法律地位--以网约车为研究对象101、基于“互联网+”的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02、甘肃省生态资产价值和生态-经济协调度时空变化格局10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性分析104、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与其城市经济的偏移增长及重心耦合态势研究105、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阶段转换研究106、中国金融压力的度量及其宏观经济的非线性效应107、生产商规模不经济的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策略选择108、经济转型视野的“去库存”与房地产市场稳健性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四:109、江苏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特征及其作用机制110、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研究5111、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112、作为经济伦理的经济共享理念113、构筑湾区经济引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度的实证分析114、城市化、人口集中度与经济增长--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115、世界经济新格局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征、风险及应对116、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分析117、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118、论共享经济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119、中国城市入境旅游的经济增长效应及空间溢出性120、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东北三省经济增长问题研究121、“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122、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的三个特点和规律123、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贡献124、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双重冲击下的世界经济125、习近平国有经济思想研究略论126、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兼论发展中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异同127、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128、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理论与实践新发展的研究129、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医疗费用上涨对我国医保基金支出的影响分析130、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对中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基于单一国家和多国的动态CGE模型13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变迁与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132、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转型--基于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现状与问题的思考133、人力资本、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基于半参数可加模型的实证研究134、经济增长理论的要素供给及其政治经济学批判6135、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136、金融集聚与区域民营经济成长--基于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和门槛模型的实证137、浅析体验经济环境下服装品牌的体验设计方法138、经济因素对服装流行色趋势影响的实证研究139、循环经济下的闭环模式对我国服装企业的启示140、人口老龄化、生育政策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141、中国经济的“双重”结构转型与非平衡增长142、经济集聚、经济距离与农民增收: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143、互联网、信息元与屏幕化市场--现代网络经济理论模型和应用144、制造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效率提高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五:14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中国宏观经济146、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回顾与展望--变化大背景下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高层论坛综述147、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148、中国地缘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内部机制149、供给侧视角下共享经济与新型商业模式研究150、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逻辑151、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的关系及发展前景152、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探析153、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研究154、“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及其效应分析155、融资歧视、市场扭曲与利润迷失--兼议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156、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异关系7157、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效应--基于联立方程的检验158、人口老龄化与宏观经济关系的探讨159、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与预测--以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为例160、基于通用分布的含风电电力系统随机动态经济调度161、城市用地扩张、规模经济与经济增长质量162、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163、中国金融状况的波动特征及其宏观经济效应分析164、中国政府经济治理的项目体制研究165、我国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166、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体系面临的挑战167、农业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168、高速铁路影响下的经济增长溢出与区域空间优化169、马克思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原理及其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现实意义170、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变特征171、基于多源数据的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关联特性分析--以云南省为例172、交通可达性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关系--以江苏省为例173、政治关联与经济增长--基于卫星灯光数据的研究174、代际社会经济地位与同住安排--中国老年人居住方式分析175、专利能否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专利资助政策视角的一个解释176、在职消费经济效应形成机理及公司治理对其影响177、共享经济的法律规制问题--以互联网专车为例178、经济增长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79、最优金融结构的存在性、动态特征及经济增长效应180、要素重新配置型的中国经济增长181、中国政治精英的权力结构与经济分权的可持续性89。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甘肃对外贸易现状与问题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甘肃对外贸易现状与问题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甘肃对外贸易现状与问题研究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省份,承担了连接中西部地区和欧亚大陆的使命,对外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甘肃对外贸易面临着一些现状和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和解决。

甘肃对外贸易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贸易规模较小。

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甘肃的对外贸易规模较小。

2019年,甘肃进出口总额为283.6亿元人民币,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0.4%。

二是贸易结构相对单一。

甘肃的对外贸易主要依赖煤炭、原油等能源产品的出口,缺乏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产品和服务类产品的出口。

这导致甘肃对外贸易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三是依赖进口技术和管理。

甘肃的对外贸易中,进口占比较大。

在国际贸易中,甘肃进口了大量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甘肃的本土企业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相对薄弱,缺乏国际竞争力。

一是物流不便。

甘肃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物流成本较高。

这给进出口贸易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甘肃缺乏国际大型港口,使得对外贸易更加困难。

二是缺乏国际品牌影响力。

甘肃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对外贸易中没有明星企业。

这使得甘肃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所不足。

三是贸易环境不够良好。

甘肃在改革开放后的对外贸易中,一直存在着一些体制性的问题,如行政审批繁琐、进出口税收高等。

这些问题限制了甘肃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甘肃需要加大对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可以通过合作与沿线国家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提高对外贸易便利化程度。

二是培育国际品牌。

甘肃可以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和品牌塑造能力,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三是改善贸易环境。

甘肃可以加快贸易便利化改革,降低行政审批成本,减少进出口税收等制度壁垒,提高甘肃对外贸易的竞争力。

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对外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在对外贸易中面临着规模小、结构单一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国际品牌和改善贸易环境等方面的工作。

甘肃主要旅游资源赋存分析

甘肃主要旅游资源赋存分析

级,满足消费者娱乐、受教育、逃避现实以及审美等内在体验的需求。

例如,可以将原始李餐饮企业招牌菜的出处和典故融合于菜品中,消费者在品尝美食的时候就容易形成联想。

也可以通过某道菜让消费者了解巴国古人最喜爱的菜肴以及他们的饮食习惯和就餐礼仪,让消费者在获得教育体验的同时,对菜品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重视顾客的内在需求,用真诚加深情感体验原始李餐饮企业应该树立“引导消费,创造需求”的理念,加强与消费者沟通和交流。

一方面,服务人员要察言观色,学会站在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提供相适应的个性化服务。

另外,原始李餐饮企业应该在“进店之前→就餐之中→离店之后”的整个过程中,围绕情感进行深度营销,让顾客始终都能对原始李餐饮企业提供的情感体验深有感受。

3.丰富思考体验形式,激发消费者思考兴趣思考体验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并且具有创意性才能成功激起消费者的兴趣。

原始李餐饮企业可以抓住巴渝文化和重庆性格的主题进行思考体验的创造,通过菜品、餐具、环境、饰品、活动等新奇而不常见的内容来吸引消费者主动思考。

例如,可以用巴国古典的盘子来装菜品、巴人礼仪模仿、古人寻酒令活动等等让消费者感到新奇,并积极参与和思考。

4.把握群体动向,增强行动体验全过程的驱动力行动体验营销的目标是影响身体的有形体验、生活型态与互动。

原始李餐饮企业可以从主题出发,加强消费者这方面的行动体验,例如推出新鲜又刺激的菜品尝鲜体验;倡导一种符合消费者个性的行为与活动;通过广告、通过发放有意义的纪念品来倡导一种积极向上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一种生活态度。

5.加强顾客间的联系,培育消费圈增强关联体验关联体验营销就是超越了个人,超越了物质基础,使得消费者产生对某种品牌的偏好而形成一个群体。

原始李餐饮企业独特的巴渝文化和重庆性格也可以打造重庆粉丝团体或麻辣小组等独有的小群体,小圈子,交流各自的体验感受,菜品选择和评价等等。

这样的方式也让各消费者有了很好的归属感和信任。

四、结论体验营销是在新经济时代萌芽而成的一种新兴营销模式,有别于传统的营销方式,更注重消费者的精神感受。

甘肃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甘肃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甘肃旅游产业发展趋势甘肃旅游产业发展趋势摘要:本文将从甘肃旅游产业的背景及意义出发,分析甘肃旅游产业的现状及问题,并探讨甘肃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包括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等方面。

最后,本文提出了甘肃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提升贡献一些思路和意见。

第一章甘肃旅游产业的背景及意义一、甘肃旅游产业的背景甘肃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

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旅游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甘肃旅游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甘肃旅游产业的意义1. 经济意义:旅游产业是甘肃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促进甘肃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有重要作用。

2. 文化意义:甘肃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之一,发展旅游产业有助于保护和传承甘肃独特的文化遗产。

3. 生态意义:甘肃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有助于保护和恢复甘肃的生态环境。

第二章甘肃旅游产业的现状及问题一、甘肃旅游产业的现状甘肃旅游产业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旅游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并且在全国范围内享有良好的声誉。

甘肃的旅游品牌得到了一定的塑造,例如丝绸之路、甘南草原等。

同时,甘肃旅游业也面临一些问题,如旅游服务水平不高、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均衡等。

二、甘肃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1. 旅游服务水平不高:甘肃旅游业的服务水平相对较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旅游设施的建设有待提高。

2.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均衡:甘肃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分布不均衡,存在一些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的问题。

第三章甘肃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一、文化旅游1. 强调文化价值:在旅游产品设计与推广中更加注重文化价值,通过挖掘和传承甘肃的丰富文化遗产,打造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

2. 丝绸之路文化:甘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应进一步发挥丝绸之路文化的独特优势,推动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的发展。

浅析“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浅析“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浅析“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贸易通道,在古代连接了东西方文明,促进了文化、技术和商品的交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再次受到世人关注。

沿线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迹遗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独特的风土人情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和体验。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拉动消费、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沿线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产品服务水平不高、市场营销不足等问题。

深入研究沿线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动力。

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作为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其文化旅游产业潜力巨大。

对于深入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充分挖掘和保护这一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

通过开展相关研究,可以更好地发现并传播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能够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更多深入了解丝绸之路文化的机会。

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增加就业岗位,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国际社会关系。

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加强国际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经济学各方向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经济学各方向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经济学各方向毕业论文选题题目经济学各方向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参考区域经济学论文选题1、公路交通运输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2、不同客运交通方式对新疆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3、非正式约束与区域经济增长--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理论探索4、江苏省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性研究5、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规律及效益分析6、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7、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的河南区域经济差异性研究8、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9、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10、新常态下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相融合的引智体系建设研究--以河北省为例11、新建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绩效状况及影响因素12、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13、航空经济对区域经济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与路径研究14、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研究15、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16、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17、浅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对策建议18、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19、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20、金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失衡与区域经济增长21、我国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协调发展研究22、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协调方式23、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新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对策24、“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刍议25、海峡西岸经济区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26、信息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27、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28、文化学视域下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29、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和对策30、浅析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31、金融危机视角下高校科技创新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32、物流园区的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33、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为例34、金融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思路探究35、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法对策36、专业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37、区域经济视角下的衡阳物流产业发展研究38、基于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39、无锡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需求分析40、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1、碳税制度设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42、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探讨--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43、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44、通信服务业在区域经济非均衡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45、生产要素对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46、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研究47、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发展的关联性研究48、服务业、工业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关系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异质性视角49、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差异分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为例50、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内容及政策调控51、日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式收敛表现52、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及其财税政策分析53、民间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实证研究--以宜宾市为例54、湖南水运与区域经济的灰色关联度分析55、浅谈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56、资源税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分析--以新疆地区为例57、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机制研究58、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59、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分析60、公路运输工程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探讨政治经济学论文题目1、论马克思生态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理路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系统化研究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理论问题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争论与成效4、传播政治经济学、"三个世界"理论与民族志研究方法--《传播政治经济学经典文献选读》序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迎接新经济时代的挑战?6、国外资本主义金融化研究的视角与问题--以激进政治经济学为中心7、媒介的"下沉"与奠基--媒介化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8、从NAFTA到USMCA:霸权主导北美区域合作进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分析--兼论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与外部风险考量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趋势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1、《资本论》哲学生命的重启--评《回到〈资本论〉:21世纪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1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政治经济学方法阐述14、理论自信运用自觉报道自如--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新时代经济报道的重要性15、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对象、方法和任务16、中国经济70年发展进程中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嬗变研讨会在学院成功举办17、方法论的格式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境遇--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的讨论18、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本质观及中国当代教育本质自觉19、中美贸易争端发生的深层机理与应对方略--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20、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启示--基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理解21、政治经济学概念的学理考证--兼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演进逻辑22、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经济学阐释23、发达国家"去工业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及中国的选择24、美国"301调查"征税清单调整的政治经济学分析25、国家能力、市场竞争和社会信念:新中国70年来经济体制变革过程的政治经济学解释26、政治经济学批判视阈中的马克思正义理论建构27、也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学"基因"问题--兼与宫敬才教授商榷28、科学抽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中的意义29、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30、第三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在北京召开31、经济所举办第14-22场"政治经济学新秀"圆桌论坛32、数字劳工:传播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互联网体育传播研究33、智能机器人与未来劳动力就业--基于政治经济学角度34、当代世界经济重大变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35、城乡转型的政治经济学36、让理论成为真理的喉舌--人民教育家卫兴华教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拓性贡献3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何以"实证"38、回归马克思: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39、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中的逻辑方式与历史方式的辩证统一--兼与孟捷教授商榷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系统化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理论问题社会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1、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进展2、探析艺术品市场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3、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讨4、清末民国时期四川烟草业与地域社会经济初论5、基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探究6、社会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关联研究综述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问责的内涵与实现途径8、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9、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对策--基于无锡地区的探索10、我国房地产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11、“营改增”对我国社会经济及企业的意义12、浅析我国房地产行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3、新常态下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14、电子商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展开15、新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经营的定位转变16、干旱区耕地景观格局碎化特征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17、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机理和途径的探讨18、民航安全状况与社会经济指标关联分析19、新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简析20、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困境与策略选择21、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发展及财税扶持政策22、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财务会计目标探究23、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展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基于STIRPAT 模型24、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关系研究25、在杭高校校区的三次扩张:驱动因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26、论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2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28、社会经济管理中部门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思考29、光电网新兴产业及社会经济融合创新发展30、浅谈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1、易地扶贫搬迁在推动社会经济效益增长中的作用32、不丹科达格帕石膏矿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对环境的影响分析33、喜德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分析34、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35、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6、人力资本投资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增长37、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熵时序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分析38、浅谈港口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宁波市为例39、跨境电商税收新政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40、重庆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研究41、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关系分析4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论述及其当代价值43、基于社会经济因素的重庆主城区机动车增长预测研究44、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视域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45、西安地铁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46、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变量测度与思考--基于上海市社会经济数据的实证测度47、关于城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及对地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48、发挥经济统计职能优化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探究49、浅析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50、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经济学各方向毕业论文选题题目相关文章:。

甘肃“新丝绸之路” 现状、问题与建议

甘肃“新丝绸之路” 现状、问题与建议

甘肃“新丝绸之路”现状:问题与建议俞少杰1,郭延坡2(1.兰州财经大学,甘肃兰州730101;2.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天水741018)[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在如今各国竞争日益激烈,合作日益密切的背景下提出的经济战略构想。

甘肃是承东启西、连接欧亚的重要通道,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

但甘肃地处西北地区中心地带,较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货物过省流动的价值增值有限。

如何打破“通道经济”的局限成为甘肃省政学界亟需面对的问题。

本文从战略层面进行讨论,探索甘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战略定位,以及甘肃省融入“新丝绸之路”之前景。

[关键词]丝绸之路;结构转型;大数据;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F2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566(2021)06-0110-042019年8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的通知,为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随着西部互联互通的深入推进,陆海新通道为西部省区诸如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

2019年1月,包括甘肃在内的八个省区市签署了共建陆海新通道框架协议,在海关等多部门的支持下,这条大通道的外贸业态越加多元化,越加繁荣。

甘肃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所经的黄金路段和枢纽地带,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不可替代的桥梁,加强建设甘肃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内容。

一、甘肃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背景甘肃地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交汇地带,位于我国湿润区向西部干旱区的过渡地带,自古以来就有拱卫中原、护翼宁青、保疆援藏的战略地位和独特的文化通道区位优势,为中原连系西北乃至中西亚的咽喉和纽带,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不可替代的桥梁。

近年来,受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疲软,沿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的国家战略竞争日趋激烈。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甘肃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甘肃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甘肃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摘要甘肃省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一直排在全国末端,为了得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持续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带来的新机遇。

本文就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通过对甘肃省自身发展的优势、劣势、发展机遇和国内外遇到的威胁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促进甘肃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能够使甘肃省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SWOT分析(一)甘肃省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1.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优势相比于西北地区其他省市,甘肃省东西跨度和南北跨度差距最大,具有发展农业的独特环境,这为中医药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中医药资源丰富独特、量大品优。

不仅如此,甘肃矿产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

同时,甘肃省凭借着“河西走廊”这一文化和经济大通道,发展成为了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富人文旅游资源的省份。

2.对外开放平台发展优势甘肃省自“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出以来,已搭建全国东中西、面向亚欧大陆桥的“买全球卖全球”的贸易平台。

2013年以来,甘肃省陆续建成的敦煌航空口岸、兰州铁路口岸、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等口岸平台,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另外,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开放平台都是甘肃省对外开放的优势。

3.新兴产业发展优势产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石,由于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甘肃已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重化工业、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

这是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重大支撑。

(二)甘肃省经济发展的竞争劣势1.城乡收入水平低、消费需求不足表1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较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从数据来看,甘肃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较大。

G30(甘肃段)科技创新走廊城市经济科技耦合协调分析

G30(甘肃段)科技创新走廊城市经济科技耦合协调分析

G30(甘肃段)科技创新走廊城市经济科技耦合协调分析作者:滕雅琼张小宁黄磊来源:《甘肃科技纵横》2024年第01期摘要:为研究 G30(甘肃段)科技创新走廊城市科技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关系,文章构建经济发展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耦合协调模型,并实证分析2014—2019年8个节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之间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以及节点城市间的经济科技综合发展耦合协调度。

研究发现:8个节点城市内部经济发展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之间处于高强度耦合状态,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呈波动增加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处于耦合协调的第1和第2等级,还未形成良性互动发展;节点城市两两之间经济科技综合耦合协调也不高,处于耦合协调的第1、第2、第3等级。

文章从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创新资源布局、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4个方面提出推动 G30(甘肃段)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和节点城市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耦合协调;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走廊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志码:A0引言科技创新走廊是多城跨区域合作的一种重要模式,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美国的“硅谷”地区、日本的东京—横滨—筑波创新带等高科技发展区域均呈现“科技创新走廊”特征。

连霍高速公路(编号 G30),连接江苏连云港和新疆霍尔果斯,全长4395 km,横贯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新疆6省区,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交通大动脉以及丝绸之路中心线重要组成部分。

G30(甘肃段)长度占 G30总长度的37%,涵盖天水、定西、兰州、武威、金昌、张掖、嘉峪关、酒泉8个节点城市,建设G30(甘肃段)科技创新走廊,深化产业集群布局、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协同创新、推动对外合作,可有力支撑甘肃高质量发展。

当前关于科技创新走廊的研究,一是对国内外科技创新走廊的特征[1-2]及经验模式[3-5]总结,深入探讨世界知名科技创新走廊发展特征、成功经验和教训,总结国内相关城市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特征、主要做法,针对性提出本地区建设科技创新走廊的对策建议。

兰州文化旅游产业融入“一带一路”的路径探析

兰州文化旅游产业融入“一带一路”的路径探析

兰州文化旅游产业融入“一带一路”的路径探析兰州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甘肃省省会和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

兰州是“一带一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也是西北地区的文化、旅游中心。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兰州旅游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紧迫需求。

本文将从兰州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入手,探析兰州文化旅游产业融入“一带一路”的路径。

一、兰州文化旅游产业现状(一)景区资源丰富兰州市区境内有白塔、五泉山、“一湾两滩”等著名景点,周边有嘉峪关、敦煌、张掖等世界知名景区。

这些景区以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为主题,提供了很多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二)旅游服务逐步改善兰州市的旅游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有大量三星及以上级别的酒店和民宿,同时也有各种旅游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

兰州市还通过建设公共自行车、旅游专线等便民措施提高游客出行的便利性。

(三)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缺失当前兰州的旅游产品更多地呈现出传统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缺乏创新和个性化的文化产品。

这也导致了兰州旅游业的单一,且在“一带一路”的中游旅游市场竞争中存在明显不足。

(一)建立跨境旅游联合体跨境旅游联合体是一种为探索“一带一路”沿线旅游市场中国家化解旅游产品供求矛盾,提高旅游品质,推动旅游发展而设立的一种旅游组织。

兰州可以与甘肃省内的旅游城市如敦煌、酒泉、嘉峪关等地组成跨境旅游联合体,共同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

(二)创建文化旅游工厂文化旅游工厂是将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的新型产业形态,也是一种新型的文化旅游消费模式。

兰州可以开展文化旅游工厂的创新,将甘肃特色文化以产品的形式呈现,像丝绸工厂、革命历史工厂等主题工厂那样,带游客体验、互动,感受文化魅力。

为了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兰州应积极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借鉴国际旅游市场经验,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提高质量和口碑。

如在游客徒步甘肃大峡谷的路线上,增加主题文化体验元素,使得游客不仅仅是看到了美景,更感受了当地的文化和历史。

浅谈甘肃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

浅谈甘肃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

浅谈甘肃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摘要】在国务院召开的西部地区开发会议上,“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已明确写进西部开发重点之中。

甘肃旅游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支柱。

我省旅游资源丰富,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西部的大开发中,结合我省特点,加快旅游业发展对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促进锦江结构调整和扩大对外开放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旅游经济;第三产业;西部开发甘肃自远古时代起,就以黄河高原为依托,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单位和区域文化。

至秦汉之后,又是丝绸之路为纽带,显示出于内地不同的文化特色。

在这里,游客既能领略到古代战场的萧条氛围,又能感觉到今日“葡萄美酒夜光杯”的风景。

在这里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

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政策的推进,甘肃旅游经济会成为甘肃经济的新增长点。

一、甘肃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甘肃旅游产业形象已日趋明显、资源开发初具规模。

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有所改善。

但由于起步晚,发展水平偏低,资源整体开发不够,产业结构与质量普遍欠佳。

旅游业是综合性的产业,它所具有的创汇创收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在西部地区日益显现,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地进一步重视发展旅游经济。

全社会旅游意识不断增强,产业形象渐趋鲜明,作为新兴产业、旅游生产力加速增长,旅游业产业水平大幅提高。

旅游经济形成极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

一些具有独特旅游资源的边远贫苦地区,通过大力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对旅游资源初步做了一些工作,对其中大部分进行了开发利用,将主要景区串联起来,形成一批较成熟的旅游线路,如丝绸之路开发为主轴,再推出富有西部地域物色的分支主题线路,如黄河风情、穆斯林风情等。

今年来还形成了一批有特色在全国知名的旅游项目和经典。

甘肃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深挖自身特色,形成一批比较成熟且自成体系对的旅游线路,推出西北地域特色的分支专项旅游线路。

与邻近省份合作开发旅游线路,充分发挥西北五省的中心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6期Vol.33成都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CHENGDUNORM ALUNIVERSITY2017年6月J un2017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为例李金峰,时书霞(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兰州 730101)*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地处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之间的祖国大陆西北部,区位优势突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与西亚、欧洲各国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为其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便利。

然而,甘肃因跨区域深度合作机制尚不健全,旅游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和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旅游业发展进程缓慢。

为提高甘肃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文章运用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通过分析甘肃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探索甘肃旅游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路径与模式,消除旅游边界屏蔽效应,使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实现良性互动,助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旅游产业;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doi : K ).3969/j .issn .2095-5642.2017.06.070中图分类号:F 5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5642( 2017)06-0070-06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的现实意义丝绸之路基本走向定型于西汉时期,张骞的“凿空之举”开辟了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陕西、甘肃、宁 夏、青海、新疆等地,直至中亚、南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 国——我的旅行成果》一书中,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长期以来,丝绸之路一直承载着中原与西亚、欧洲各国的商业流通和文化沟通功能。

宋元以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这条纵贯亚欧大陆的 经济文化大通道便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甘肃作为丝绸之路上时间跨度最为绵长、历史序列最为完整的区段,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类型多样的 社会文化资源。

但该区域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发展水平同其他地区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旅游产业整体竞 争力还不够强。

甘肃应立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背景,从全球视野和中国大局出发,着力发挥节点城市在 区域空间的聚集效应、扩散效应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平台,推动“创新区”与“经济带”互动,使甘肃 境内各旅游地域空间形成链式粘合。

通过区域间旅游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旅 游市场,展示甘肃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存,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旅游段,助推甘肃旅游 业快速发展。

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立与发展,还能使甘肃省凭借丰厚的旅游文化产业优势,构建东西 方文明交流对话平台,不断扩大和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的国际影响力。

并以此为契机,积极发展商 贸、流通加工、高科技等产业,为甘肃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旅游发展现状(一)旅游业总体竞争力还不够强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内蒙古高原等区域的交错过渡地带,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收稿日期:2016-11-12作者简介:李金峰( 1976—)男,甘肃陇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与区域旅游规划;时书霞(19 7 6—),女,甘肃白银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70第33卷(总第292期)李金峰,时书霞: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为例境和区位条件,孕育了独具魅力如丝路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三国文化及长城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

不 仅如此,广袤无垠的大漠戈壁、雄浑壮丽的丹霞奇观、晶莹剔透的冰川雪峰等自然景观更是让游客流连忘返。

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虽然得了稳定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在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旅游活动组织、旅游配套设施和旅游服务等方面与当前日益增长的旅游市场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2013年,湖南省统计局从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出发,结合瑞士洛桑国际发展管理学院(IMD)国际竞争力理论,建立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该指标体系对全国31个省市(港澳台数据缺失)的旅游竞争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发布了“中国31省市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报告”见表1)。

表1全国31省区旅游业综合竞争力评价评价等级省级行政区域第一梯队北京、江苏、上海、广东、浙江、山东第二梯队辽宁、福建、云南、湖南、四川、湖北、广西、安徽、黑龙江、河北、河南、天津第三梯队重庆、海南、西藏、贵州、吉林、内蒙古、新疆、江西、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资料来源:湖南省统计局2013年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报告2015年,国内31个省级行政区旅行社旅游业务收人统计显示,排前十位的是: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重庆、湖北、辽宁,甘肃位列31位。

不难看出,甘肃旅游业在全国竞争力相对较低,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少的差距。

(二) 旅游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衡,旅游开发呈现“小、散、弱”状况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古代甘肃成为东西方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境内丝绸之路沿线,留下了大 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甘肃省地域辽阔,主要旅游城市包括天水、陇南、甘南、临夏、定西、兰州、白银、庆 阳、平凉、武威、金昌、酒泉、嘉峪关等。

但由于旅游资源地域分布不平衡,且对现有景区多为对历史、自然遗 产的粗放式开发利用以及旅游开发整体投人少等原因,导致旅游资源开发深度、广度不够,总体上呈现出景区规模较小、分布零散,景区空间联系较弱以及“遗产静态展示型”的观光旅游等的“小、散、弱”状况。

加之旅 游行为层次不高,旅游市场开拓不足,导致了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相对缓慢。

(三) 区际联系较弱,区内旅游体系尚未健全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丝绸之路沿线各省区实现了跨区域旅游合作的新迹象。

然而从旅游统计指标来看,受传统经济产业不平衡因素等影响,旅游业区际联系和区域内部协作缺失,导致甘肃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

另外,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部,区域内旅游景区级别不同,使相当部分旅游景区处于市场屏蔽状态。

旅游发展服务配套的企业和设施之间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快捷畅通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未能形成,导致客 源市场不够充分,部分景区还存在“疏载”甚至“空载”的现象。

(四)旅游形象定位缺失,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旅游形象定位与区域整体形象关系密切。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地域面积辽阔、文化多元,目前还没有 形成独特的对市场具有感召力的旅游形象。

相反,恶劣的气候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对甘肃旅游形象的塑造阻力不小。

同时,由于市场观念淡薄,宣传促销力度不够,许多知名景点不被外界尤其是境外市场所认知,旅游资源未能转化为现实的旅游经济效益,形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资源闲置现象。

三、丝绸之路甘肃段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分析为了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与国际、省际、区际旅游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程度,需要采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向量自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旅游地域空间结构耦合度进一步的定量分析,从而分析丝绸之路甘肃段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

71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6月(一)模型建立建立经济区功效函数,设变量u(i=1,2,3,……,n)是旅游经济与区域经济序参量,其值为Xi(i=1 ,2, 3,……,n)因而二者依附关系可表征为:① u=(x;—氏)/(〇;;—氏),u 具有正功效(i=1,2,3,...,n);② u=(氏一x;)/ (氏一a),u 具有负功效(i=1,2,3 ,...,n);式中:u为变量X对系统的功效贡献大小,a*是系统稳定临界点上的序参量的阈值。

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系数耦合模型得到多系统综合作用的耦合模型,目口c…={(U"u,u,…u)/[n(u+u)]}Ln(u=1,2,3…m)是各子系统综合评价函数,分析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度时,式中n=2,应该用下式表示:C=2{(u•u2)/n(u1+u2)}1'2显然,耦合度值C6(0,1)。

当C=1时,耦合度最大,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达到良性共振耦合;当C=0时,耦合度极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处于无关状态;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以便更好的研究旅游经济与区域经济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最终形成:D(x,y)=(C X T)1;2T=aui+[3u2式中:D------综合协调度,D6[0,1]T------旅游经济与区域经济综合协调指数评价值反映两者的整体效益或水平;a、------待定系数,在通常情况下a、分别取0.6、0.4,参考廖重斌等人研究成果,反应旅游经济子系统与区域经济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其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见表2):表2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2]序号协调度协调等级序号协调度协调等级10 —0.09极度失调60.50 —0.59勉强协调20.1—0〜0.19严重失调70.60 —0.69初级协调30.20 —0.29中度失调80.70 —0.79中级协调40.30 —0.39轻度失调90.80 —0.89良好协调50.40 —0.49濒临失调100.90 —1.00优质协调资料来源: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分类体系,热带地理,19 9 9 (2 )(二)实证分析1.甘肃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各项指标权重值的确定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都是多要素组成的系统,若将系统的每一要素对系统发展的贡献视为系统发展的一个目标,则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发展可看成是个多目标问题[3]。

为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旅游产业子系统和区域经济子系统二者之间耦合协调关系,需要对反应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指标进行筛选和设置,然后通过征询专家意见,构建旅游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表3)。

建立综合评价指数计算模型:u=乂.w j j,乂.w j =1,1=1,2式中::u和u分别为丝绸之路甘肃段旅游产业系统和区域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u为第i个系统的第j个指标,是通过对原始指标的无量纲处理得到的,即:72第33卷(总第292期)李金峰,时书霞: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为例X ij X i j m inUj=—X j m in Xjm n公式中X为第i个系统的第j个原始指标,Xmax.jmn表示Xj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为了尽可能避免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采用了比较客观的熵值赋权法来计算指标权重w j。

各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见表3。

表3丝绸之路甘肃段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各项指标权重[4][]旅游产业指标权重区域经济指标权重国内旅游总收人Xi0182国内生产总值(GDP)yi0.094国内旅游人次X0134第三产业值y20.075旅游创汇总收人X30147财政收人y30.056人境旅游人次X40128财政支出yi0187星级宾馆数量X50.093进出口总额y50.074旅行社数量X0.084社会商品零售总额y60.068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X70.069人均GDPy70.091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数X80.088农民平均纯收人y80108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X90.07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y90155邮电业务量y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