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全球洋流分布规律2.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难点全球洋流分布规律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洋流一直是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考点,今天咱们来共同分析它,关键在于理解。
【探究新课】一、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
具体如下图所示:1.全球洋流的分布规律全球洋流的分布规律大体可分为几个区域:中低纬度海区、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北印度洋海区及南极洲周围(40°S~60°S附近)海区,各海区具体规律如下:环流系统海区模式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副热带环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中低纬度海区(除北印度洋海区)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副极地环流(逆时针)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北印度洋海区西风漂流40°S~60°S附近――→环流2.北印度洋海区冬、夏环流系统的区别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1)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见下图甲)。
(2)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南赤道暖流和索马里寒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见下图乙)。
规律总结:(1)洋流分布的记忆方法:在记忆世界各洋流的分布时,可先记住洋流模式,然后把它对应到各大洋中。
如右图:采用想象法:利用分数式“8 0”联想记忆:中间分数线为赤道;分子“8”,按笔顺代表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分母“0”,按笔顺代表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南半球中高纬度没有形成环流),洋流以流经海域名称命名。
(2)北印度洋季风环流运动方向口诀——“夏p冬b,夏顺冬逆”。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设计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包括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
其中洋流分布规律是本节的重点之一,采用多媒体课件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分析地图后归纳出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表述简单、精炼,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突破。
海水运动深刻地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体现了教材的学以致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编写思想。
2、《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a、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风带模式图”“世界洋流分布图”;b、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c、在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基础上,运用实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
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4、教学重、难点: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二、教学方法导--读---思----绘---结—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引导、读图分析和小组讨论为主。
充分发挥教师在引导、分析中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知识获得的过程体现出来,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知识的形成与发现过程。
有助于引起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迁移。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篇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标解读1.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副热带海区、负极地海区、环南极大陆海区和北印度洋海区等;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气候、对渔场、对航海、对海洋污染的影响等;[要点梳理]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1、洋流的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海流)。
2、洋流性质分类:①寒流: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低,为寒流②暖流: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高,为暖流③寒暖流的判读方法之一------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则洋流为;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则该洋流为,如下图。
据图总结,海水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的流向之间的关系?寒暖流的判读方法之二-----根据流向北半球地区,从低纬流向高纬(从南向北)的为,反之为。
南半球地区,从低纬流向高纬(从北向南)的为,反之为。
3、洋流的类型(按照成因分类)① 流: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风海流。
其主要动力为;② 流:各个海域因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海水的流动,叫密度流。
(表层:密度小→密度大;底层:密度大→密度小)③ 流: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流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补偿流。
另外,洋流前进时,受的限制和力的影响,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
4、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读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南半球:时针方向①以的大洋环流北半球:时针方向北半球:时针方向②以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时针方向西风带西风漂流沿东岸折向高纬度极地环流③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受季风的影响,逆顺。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2.创设情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手段,展示海水运动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海水运动的影响。
3.分层次、分阶段地开展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创新设计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一项利用海水运动能量的项目,如潮汐能发电站等,要求阐述项目原理、预期效果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5.论文写作作业:
-选择一个与海水运动相关的主题,如“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水运动的影响”,收集资料、撰写论文,提升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
在布置作业时,我会强调以下几点:
1.作业要求学生在理解课堂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和深入探究,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海洋资源的情感,使他们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学习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4.作业评价将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表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理性看待地理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海水运动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地关系观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科知识,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doc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课的类型新授课●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引用故事,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两次航行相差17天的时间?那么这种海水的运动方向如何?它又有何规律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课件展示课题: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新授内容】海水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潮起潮落”,说的是潮汐;“无风不起浪”,说的是波浪。
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一种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方式——洋流。
1、洋流的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常年、稳定、沿一定方向、大规模)2、洋流的分类洋流有不同的类型,按性质分,它可以分为寒流和暖流两种类型。
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是暖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是寒流。
(强调寒流和暖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所流经区域的水温而言的)。
3、通过等温线判断洋流性质:(多媒体展示练习,加强巩固学生对寒流、暖流概念的理解)。
4、探究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7页“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冬季)”,指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大洋同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和同一大洋不同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出示学法指导)(板图:1.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示意图;2.大洋洋流模式图的底图)(请几位学生上黑板在“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示意图”上画出各海区的大洋环流)问题1: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是否相同?问题2:北大西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和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是否相同?问题3:南大西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和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是否相同?问题4:“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中南印度洋的大洋环流方向与上面两个大洋环流方向是一致的。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课标分析]本节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分析如下。
地理学习应落实到地图上,应充分利用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和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
通过教材“活动”,结合图3.6,了解洋流模式的形成。
通过阅读图3.5,结合读图思考题,初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和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
在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基础上,再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化,加强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
不要求学生记住各洋流的名称,但需要了解不同纬度大洋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为后面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世界海洋表层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
与旧教材相比,删减了海水运动的形式、洋流的形成的部分内容,总体要求相对降低,但对洋流分布规律的要求却相对提高。
教材先给学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盛行风。
接着给出图3.5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读图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最后,结合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归纳、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材的编排顺序、课标要求与学生认知规律存在一定“矛盾”,可重组教学的顺序——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先结合图3.6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简单分析洋流的形成过程。
接着,结合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读图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即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步步启发和引导下逐步分析、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循序渐进。
洋流的形成和分布,可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并联系第二单元全球风带的分布,边讲解、边画图,简单推导全球洋流的形成过程,最后以图形为基础,概括、总结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初中地理没有涉及洋流的知识。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3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在高一地理必修一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等其他地区通行的版本中都占有重要篇幅, 是高一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重点章节。
本节内容属于自然地理, 教材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 是第三章内容的核心, 又与第二章气候有很大的关系, 既是对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展开, 又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对世界上最重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 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又对学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埋下伏笔, 因此,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本章的重点, 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前期备课——构建课堂框架结构本节内容属于自然地理, 内容比较难, 探究的是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逻辑性比较强, 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因此我对该部分教材进行了以下研究:(一)明确设计理念。
新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为了凝练学生的核心素养,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地理学科的教育要围绕这四个核心素养来开展, 所以课程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地理的核心素养。
因此, 我设计本堂课的理念是: 以大规模海水运动为学习的知识载体, 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探究规律成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解读课程标准。
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上的阐述是“运用地图, 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把握这条标准要注意三个关键词“地图”、“归纳”和“规律”。
因此对本堂课的要求是从观察现象到呈现规律, 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三)把控学生学情, 精准施教。
学情有利方面:1.高一学生对自然地理特别是一些未解之谜有较强的探索欲望, 这促使他们理性思考, 运用已有知识解决一些新问题。
并且在课外阅读中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表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教案目标:通过探究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使学生了解海洋中的运动过程及其对地球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教案步骤:
1. 引入:向学生介绍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概念,如洋流和涡旋。
询问学生对此的了解,并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2. 探究: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海洋流体动现象(如赤道洋流、北太平洋暖流等)进行研究。
要求学生收集有关该海洋流体动现象的信息(包括起源、形成原因、运动路径、特点等)。
3. 分享: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所学到的知识。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交流,进一步深化对大规模海水运动的理解。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大规模海水运动与地球气候和环境的关系。
让学生讨论大规模海水运动对地球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并列举具体例子。
5.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一项实验,观察海水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可以利用一个小容器模拟海洋和大气的关系,通过改变海水运动的方式(如搅拌、加热等),观察模拟大气的变化。
6. 总结:让学生总结他们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再次强调大规模海水运动对地球气候和环境的重要性。
7. 拓展: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大规模海水运动的相关知识,可以阅读与此相关的科普文章、图书或观看相关视频。
教学评估:
1. 学生的小组研究报告和分享展示。
2. 学生在讨论环节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关系的认识。
3. 学生实验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地理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一)预习教材,了解以下内容:1.洋流的类型及其成因。
2.大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完成课后习题二、教学课题1、学生通过学习,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2、学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提高环保意识,确立探索海洋、开发海洋的信念。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第二节,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根据课程标准得出主要的教学内容如下:1、了解洋流的类型及其成因。
2、掌握大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1、大洋表层环流的分布规律。
通过用多媒体技术显示大洋表层环流分布状况,通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其分布规律。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用分组讨论,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洋流在世界的分布。
通过用多媒体技术显示大洋表层环流分布状况,引导学生分析其分布规律。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洋流的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用百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的地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别能力。
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海水运动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让学生了解洋流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2、情境导学法3、读图、绘图分析法4、对比归纳法5、师生互动学习法6、小组合作探究法7、案例分析法8、自主学习法知识和技能:1、通过问题导学法,分层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洋流的概念、暖流和寒流的概念进行学习探究活动,学会在等温线地图上判别寒、暖流,提高学生的信息提取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一节高三一轮复习课,主要采用的是新课标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3.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内容包含了"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其中本课时主要介绍了洋流的概念、洋流的性质分类、洋流的形成和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从高考考点来看,"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是基础性知识,而“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高考考查的范畴。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本节课是针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不够,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本区(西藏)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阅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相对较差,在学习中常会感到无从下手。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高考考点的要求,教师可布置导学提纲,要求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多举一些案例,多联系前面学过的地转偏向力、气压带和风带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理解洋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高考复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设计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合作式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
让学生通过数字星球仪的演示和阅读北斗地图35页《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自行归纳出寒、暖流的定义,总结出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落实到每一幅图上,充分利用数字星球仪上的图,同时结合多媒体进行演示。
教材处理:高三复习课主要以必修一教材和北斗地图册相结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海水的运动,进而引出洋流的概念。
关于洋流的性质分类,让学生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从图中归纳出寒、暖流的判断规律。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海水运动的种类和特点2. 掌握影响海水运动的因素3. 掌握海水运动的测量方法和应用4. 培养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教学内容:一、海水运动的种类和特点1. 海流:是海水在全球范围内的水平流动。
海流是由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季节气候、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控制的2. 潮汐:是地球引力和惯性力所产生的现象,使海面上涨和降的周期性运动,也是海水的纵向运动。
3. 波浪:是在海水表层传播的一种机械波,由风力、海水密度、地形、草莓和海水运动等许多因素共同作用产生。
二、影响海洋运动的因素1. 风力:强劲的风可以形成大规模的海面流动和强烈的海浪。
2. 水密度:水体密度的变化会造成上升或下沉的运动,从而影响海水的流动。
3. 海底地形:海底的凸凹地形也会影响海水的流动,如海峡处的潮汐会造成海水的紊流和涌流。
三、海水运动的测量方法和应用1. 浮标法可以用船只或飞行器在水面上布置浮标,根据浮标的运动轨迹来测量水面上的潮汐、海流或波浪。
2. 轨迹追踪法是利用海洋流速仪和人工遥控,对流体颗粒的运动轨迹进行追踪。
3. 海洋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利用卫星图像和遥测数据进行海水的运动和特征的测量。
四、保护海洋环境1. 我们可以通过减少海洋污染和海洋资源的开采,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2. 在海水运动的应用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海洋环境因素,减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3. 通过大众教育和科普,让更多人了解海洋环境和海水运动的特性,并加入到保护海洋环境的行动中。
教学方法:1. 讲述法:通过讲述海水运动的种类和特点、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海水运动的知识。
2. 观察法:通过观察海洋卫星遥感图像、海浪、潮汐、模拟实验等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海洋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3. 实践法:通过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海洋环境的现状和海水运动的应用,培养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模型等海洋运动的实物资料2. 浮标、流速仪等探测海水运动的装置3. 海洋运动的模拟实验设备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包括海水运动的种类和特点、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和应用等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优秀教学设计与学习方法指导.doc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优秀教学设计与学习方法指导《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要求目标1.了解洋流的主要形式及其成因。
2.理解洋流的分布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能力训练目标1.综合概括:通过分析教师所给资源,掌握世界洋流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讲解、表达:在各自小组完成本组任务条件下,把本组所学内容传授给其他小组,并能回答同学间的质疑。
(三)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目标使学生树立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风海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3.解决办法:(1)联系旧知;(2)按要求画示意图;(3)读图讨论,总结概括;(4)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带着任务学习课本、材料,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课时安排:l课时四、教学过程:在二战时,有一对情侣被迫分开了,女孩去了日本的东京,男孩去了美国的旧金山。
女孩苦苦思念,于是她将自己的思念装进瓶子当中,希望大海能够将她的思念带给彼岸的男孩。
请问女孩的思念是否能带到大洋彼岸的男孩那里呢?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作忍受,成为负担。
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就学得轻松愉快,动力无穷。
2.文理交融,学法兼用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
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
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
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
这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篇一:《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王贞课程标准分析这是课程标准中“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条标准的要求。
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1、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2、通过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以地轴为中心)。
3、在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基础上,可以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强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并为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下扎实的基础。
4、一般不必对洋流知识进行加深和扩展。
洋流的成因不需要系统讲述,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名称都可以不出现,只要能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即可;局部海域(如北印度洋)具有季节变化的洋流也不需要了解。
5、对各洋流的名称不要求记住,只需要了解不同纬度大陆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
6、能运用表层洋流分布图,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气候、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海洋航行、海洋污染)的影响。
教材分析1、先给学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接着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与盛行风有关。
并结合风带与洋流模式图总结和归纳了洋流的分布规律。
最后,给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冬季分布图,让学生读图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2、教材的顺序和要求与课标要求、学生认识规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组教学的顺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2、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3、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气压带和风带图的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对比能力。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通过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实验探究、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树立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一盆水,一个乒乓球,吸管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根据学生情况可以细化故事情节)
播放企鹅版的小苹果舞蹈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引导学生思考在南极大陆土生土长的企鹅体内怎么会出现人类的杀虫剂DDT?(引出课题)
[学习新课]。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学历案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洋流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1)洋流模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利用洋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知识链接1、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等。
2、海水的运动形式主要有波浪、潮汐和洋流。
四、学习过程(一)洋流的概念和分类1、概念洋流是指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2、分类(1)按性质分①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
②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2)按成因分①风海流:主要由盛行风推动海水运动形成,如西风漂流。
②密度流:由于海水温度、盐度差异导致密度不同而引起的海水流动,如直布罗陀海峡的洋流。
③补偿流:由风力和密度差异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流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补偿流。
补偿流又分为水平补偿流和垂直补偿流,垂直补偿流又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
(二)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形成环绕南极洲的西风漂流。
3、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1)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例如,北大西洋暖流使西欧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秘鲁寒流使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赤道附近。
(2)影响全球热量平衡洋流在高低纬度之间进行热量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1)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形成大渔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地图比较分析归纳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解释其成因。
2、能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认识洋流的形成原因是由各种因素影响下的过程中,学会通过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会绘制洋流分布图,归纳总结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意识。
2、激发学科兴趣,培养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与态度。
教学重点:
1、世界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2、通过考虑大陆的轮廓情况进一步分析描绘全球洋流分布,熟记主要洋流名称。
教学难点:
洋流模式图的推理以及实际洋流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用故事] 展示泰坦尼克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知道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吧!它沉没的原因是由于在北纬40度撞上了冰山,导致船体进水而沉没。
我们都知道在北纬40
度的海域是不可能发育这样大的冰山的,那么这座冰山来自哪里呢?又是怎样的力使它
到达这里而造成了这样一个悲剧的呢?”
那我们来复习今天的课文,第三章的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新课学习】
1、洋流的分布规律
(1)洋流的概念:海洋表层海水,常年沿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2)洋流的形成原因:盛行风(主导)陆地形状轮廓地转偏向力
什么是盛行风:一个为三圈环流的六个风带,另一个为受季风影响形成的季风环流
(3)受盛行风的影响联系三圈环流的风带图画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化面积。
1、赤道地区受东北信风,东南信风的影响形成自东向西赤道暖流。
2、中纬地区受西风漂流的影响,形成自西向东的西风漂流。
3、剩余地区受陆地阻挡的影响形成向北向南的的补偿流。
过度,看黑板上用红色与蓝色的笔标出洋流。
按性质可以分为暖流与寒流;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寒流相反。
在完成了洋流模式图后,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在实际的大洋中的大洋环流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对比洋流模式图和57页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图分析各大洋的洋流分布那些与模式图相符合哪些有不和,并结合读图思考题,总结归纳各大洋中低纬度,中高纬度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
1.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洋流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洋流流动方向为逆时针。
2.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洋流流动方向为逆时针,南半球的中高纬海区分布着广阔的海洋,没有形成海陆相间分布的轮廓,所以没有形成大洋环流。
在极地东风吹拂下南极大陆周围形成了环绕南极大陆流动的南极环流。
3. 冬季北印度洋形成反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盛行东北季风);夏季北印度洋形成顺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盛行西南季风)
小结:根据洋流的分布规律,具体看世界洋流的表层分布与各自海区的名称。
过度: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有什么用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2、影响
(1)气候:暖流对沿岸地区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
例:北大西洋暖流:对西北欧地区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形成森林景观带。
秘鲁寒流:对南美洲西岸地区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形成狭长的热带沙漠气候,气温较低,气候干燥。
(2)海洋生物:四大渔场: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由于寒暖流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由上升补偿流形成。
(3)海洋航行:泰坦尼克号—高纬度地区携带北极冰山南下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海雾阻挡航行
顺着洋流行驶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4)海洋污染:主要对石油泄露—加快净化速度,扩大净
板书设计:
一、
二、影响
、气候
、渔场
3、航行
4、污染
教学反思:
本节重点讲解洋流分布规律的理论部分,最终联系实际。
对于洋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受盛行风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应记住洋流各个部分的分布状况,记住世界个大洋地区的洋流名称及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气候、海洋生物、航行、污染方面的实例牢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