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阅读材料
高三一模语文阅读习题练习五含答案
《罗溪志》序(清)钱大昕①吾嘉定之东乡,地名罗店,盖创于元明之间,雍正初析置宝山县,因改属焉。
吴越之间市集之大者谓之镇。
自析县而后,户口滋繁,士夫益底厉于学,往往掇取科名,遂为宝山巨镇。
②范君翊王①先世卜居于此,自副使诚夫公治行显于川蜀,而伯翼公丁明季,以布衣捐躯殉国。
子姓多才,踵德趾美,不陨厥问②,翊王更孜孜汲古朱墨不去,手著书若干种,《罗溪志》其一也。
诗有之:维桑与梓,必恭敬之。
太公云:爱丈人者,及屋上乌。
翊王之为斯志也,水渠,先人之经涉;祠庙,先人所修葺;乡先哲,又皆先人所盍簪③。
而数晨夕者也,握管而纪之,其亦油然生孝弟之心乎!③余薄宦垂卅年,足迹半天下,比息影里门,乐与诸同好道邑中故事,披览旧志,以邑人记一邑之事,尚多舛伪,盖事非目见耳闻,虽咫尺之近,犹难以征信,使乡得一人焉如翊王者,起而修之,邱里之言合异以为同,其必为道地图与方志者之所取矣。
④夫罗店以姓得名④,练祁之水自西来,贯市而东,土人或称为罗溪,雪航赵氏尝讥之,然自明以来,其承用也非一日矣,今仍之云。
【注释】①范君翊王:即《罗溪志》作者范朝佐,下文诚夫公(范纯)、伯翼公(范国祯)皆是其先辈。
②不陨厥问:不失礼节。
③盍簪:朋友。
④以姓得名:元至元年间商人罗升在这里开店经商而得名。
1.根据文本信息,下列推断《罗溪志》一书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记载作者先人事迹的传记。
B.记载罗溪之水的地理专著。
C.记载罗店历史文化的史书。
D.记载宝山历史文化的县志。
2.分析第②段引用诗经、太公之言的作用。
(3分)3.区文化局将要修订《宝山区志》,面向全区广泛搜集资料,请提供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则资料,并简述推荐理由。
(5分)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行政、经济、科技、文艺、教育、运输、环境、人口、民生等等。
参考答案1.C(3分)2.示例:用诗经的诗句说明范翊王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姜太公的话说明范君翊王对先人敬爱之情,自然会扩展到与先人相关的人与物上。
高三语文知识积累早读材料3
高三语文知识积累早读材料(三)一、文言知识积累(课外阅读连载1)《乌有先生历险记》(学好本文轻松掌握高考文言文知识)原文1:乌有先生者,中山布衣也。
年且七十,艺桑麻五谷以为生,不欲与俗人齿,毁誉不存乎心,人以达士目之。
海阳亡是公,高士也,年七十有三矣,惟读书是务。
朝廷数拜以官,不就,曰:“边鄙野人,不足以充小吏。
”公素善先生,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
因亲赴中山访焉。
勾连教材实例1.布衣:(平民,普通百姓)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布衣之怒,以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不辱使命》2.且:(副词,将要)彼且奚适也?《逍遥游》3.齿:(并列,同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师说》4.誉:(称赞,赞誉)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逍遥游》5.乎:(相当于“于”,在)相与枕藉乎舟中。
《赤壁赋》6.目:(看待)军中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柳敬亭传》7.有(yòu):(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陈情表》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8.惟读书是务:(宾语前置句,“惟务读书”)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成语——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命是从。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9.数(shuò):(多次,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10.拜:(授予官职)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陈情表》11.鄙:(边境)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12.素善:(一向与……交好)公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13.期(jī)年:(满一年,整整一年)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2:二叟相见大说。
先生曰:“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然敝庐颇畜薄酿,每朔望则自酌,今者故人来,盖不饮诸?”于是相与酣饮,夜阑而兴未尽也。
翼日,先生复要公饮,把酒论古今治乱事,意快甚,不觉以酩酊矣。
薄莫,先生酒释,而公犹僵卧,气息惙然,呼之不醒,大惊,延邻医脉之。
高三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解析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中村阿巴一个人在山道上攀爬。
两匹马走在前面,山风吹拂,马上鬃毛翻卷。
弓着腰向上的阿巴跟在两匹马后面,他鼻梁高耸,宽大的鼻翼翕动,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的味道。
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没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
地震爆发前的几分钟,几秒钟,他就被这种味道包围着站在天空下,那是攀爬更高山道的时候。
累了,他站在山道拐弯处休息。
他用手叉住腰,望向深深的峡谷,望向峡谷底部的岷江,再抬头仰望上方的雪山。
雪山上方停着又亮又白的云团。
汗水淋漓的马也停下来,它们身上浓烈的腥膻味聚拢过来,包围了他。
后来,阿巴知道,地震爆发的时间是下年2点28分04秒。
他熟悉的世界和生活就在那一瞬间彻底崩塌。
灾后,他和云中村其他幸存的人去往政府安排灾民的另一个地方。
离开大山,去往一个平原上的村庄。
当云中村人落脚在另一个世界——那个平原上的村庄,那些气味一天天消散,最后就永远消失无踪了。
现在,离开四年多后,阿巴回来了。
临行前,阿巴去了从云中村移民来的每一户人家。
每一户人家都住着政府统一修建的安置房。
他在每户人家坐一阵子,并不说话。
每户人家都说,阿巴来了。
他们打开炉灶,天然气火苗蓝幽幽的,呼呼作响。
他说,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
是的,每家每户都有在“那里”的人,在那个毁弃的云中村,每家人都有人在“那里”。
没有哪家人没有在地震中失去亲人。
气氛立即变得悲伤了。
他们找出酒、糖果、上小学或幼儿园的孩子的一幅画、新生儿的一张照片。
拿照片的两户人家原本是四户人家,是由四个破碎的家庭重新组建的两户人家。
他们各生了一个儿子。
孩子吃着捐助的奶粉长大,裹着捐助的尿不湿长大。
他们说,娃娃不是生在云中村的,但还是云中村人,就拿照片回去吧,给他们的哥哥看看,给他们的姐姐看看。
阿巴很惭愧,他不该又来揭开正在愈合的伤口,让这些伤口又流出血来,他说,对不起,我让大家伤心了。
高三语文知识积累早读材料
高三语文知识积累早读材料(七)一、高考必背篇目《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lú)千里,旌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
寄蜉蝣(f ú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高三语文小说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高三语文小说阅读训练题(含答案)题目:菊痴菊花品种繁多,其中绿色菊花品种很少见,而“绿荷”是其中最为珍贵的品种之一。
老菊头是一个菊花爱好者,他的家里到处都是菊花,包括最珍贵的“绿荷”。
他一生独居,XXX爱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他特别珍惜自己的“绿荷”,每年只种一盆,其余的连同老根一起毁掉,以免谬种流传,正宗不正。
他对于菊花的热爱和坚持,让许多菊花爱好者垂涎欲滴,但他从不轻易给别人分根或者一盆菊花。
1.菊花品种繁多,其中绿色菊花品种很少见,而“绿荷”是其中最为珍贵的品种之一。
2.老菊头是一个菊花爱好者,他的家里到处都是菊花,包括最珍贵的“绿荷”。
3.他特别珍惜自己的“绿荷”,每年只种一盆,其余的连同老根一起毁掉,以免谬种流传,正宗不正。
4.他对于菊花的热爱和坚持,让许多菊花爱好者垂涎欲滴,但他从不轻易给别人分根或者一盆菊花。
秋天,老菊头的侄女带着一位英俊潇洒的青年来看望他。
老菊头很高兴,因为他一直把侄女当作亲生女儿。
他注意到这位男友看起来很面熟,经过一番思考,他终于想起这位男友曾经劝他加入县花卉协会,是公园的技术员。
老菊头开始对这位男友产生了戒心。
有一天深夜,XXX听到了风声和雨声,担心他的XXX受到影响,他走出去把XXX搬进屋里。
不料地面湿滑,他摔倒了,但他保护了XXX,导致他受了很重的伤,需要卧床休息。
他的侄女负起了照顾他和XXX的责任。
XXX开始怀疑他的侄女,害怕她的男友对他们有所企图。
他要求把XXX搬到他的床前,以便更好地照顾它。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XXX变得越来越虚弱。
老菊头不肯把它搬到天井里,因为他担心侄女的男友会对它造成伤害。
最终,XXX死去了,老菊头感到非常痛心,因为他一生都在养护它。
A。
错误。
第三段介绍了老菊头对菊花的热爱,但并没有为后文摔伤和侄女照顾他和XXX埋下伏笔。
B。
正确。
小说通过描绘绿荷的美丽,表现了老菊头对菊花的养护技术高超和对XXX的呵护备至。
C。
正确。
侄女和男友的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展现了老菊头的性格特点。
高三语文材料作文试题
高三语文材料作文试题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夜晚的黑暗是一只口袋,一只盛满了发出黎明金光的口袋。
”这句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夜的口袋里是黎明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夜晚的黑暗是一只口袋,一只盛满了发出黎明金光的口袋。
”是的,乌云背后是金光四射的太阳,雨打风吹过后总会有阳光普照大地。
沃尔特.迪斯尼在黑暗的车库里成就了他非凡的动画事业,以一个一贫如洗的小画家摇身一变,风靡全球。
安藤百福在一系列的事业失败之后,在工作室里年复一年地研究泡面技术,终于炸出了第一块方便面,推动了一个新产品的诞生。
他们以自身非凡的毅力和如不倒翁般不倒的意志坚持前行,冲破了黑暗,从人生低谷攀上了人生高峰,尽享“一览众山小”的快感。
顾城有一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以充满光明的内心才能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出口。
二战期间,巴黎被占领,然而市民们并没有就此陷入绝望,他们自发发动女士们佩戴玫瑰,露出笑脸,并不因为有“入侵者”进入了家园而丧失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追求,果然,巴黎很快就被收复了。
三毛从阴郁的雨季进入撒哈拉的烈日下,靠的不是别的,而是心中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热爱,对身边人的爱意,光明的内心是冲破黑暗荆棘的至强能量!对有些人来说,或许又有些不同。
“圣雄”甘地内心有着不灭的信念——非暴力不合作,将印度解放缓和宗教冲突……对这一信念的坚持是让他在狱中绝食至瘦骨嶙峋的精神支柱,是让他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过着朴素艰苦的生活为之奋斗的不竭动力。
这一切促使他可以亲手纺织衣物,带领民众步行去海边制盐。
正是他内心不灭的信念使他永远保持着年轻时的信心、热情与激情,为和平解放事业而奋斗终身。
就算黑暗的中世纪也能孕育出文艺复兴的曙光,只要你有点亮黑暗世界的追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要担心后果能否成功。
从巴勒斯坦的嫩原上到地中海流传着这样的一句古老的谚语:“四月雨带来五月花“。
高三语文阅读与训练:主题“中国脊梁”
高三语文阅读与训练----主题“中国脊梁”作文训练指导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9月5日12点52分,四川沪定发生地震,人们纷纷逃生。
湾东水电站职工甘宇和罗永放弃逃生机会,反而冲上10层楼高的大坝坝肩,拉闸泄洪,避免了下游村庄被淹。
他俩说:“一命换几百条命,必须做。
”泄洪后,两人在山上寻求救援,甘宇摔伤无法行走,罗永给他留下食物后找路求生,走了一天多被救出。
救援队根据罗永的提示,连续12天搜救甘宇无果。
当地58岁的村民倪太高听说这件事后,带着两瓶水和一些食品独自进山搜寻。
倪太高说:“地震时甘宇没有放弃我们,现在我们也不能放弃他。
”经过艰难寻找,倪太高在一个陡坡下面发现甘宇,甘宇得救了。
这是一个好人救助好人的感人故事。
生活中,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平平无奇,但是到了危难关头,他们个个都会化身为超级英雄,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中国脊梁”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审题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四川泸定地震为例,向我们展现了在这一灾难中挺身而出的“中国脊梁”。
首先,材料第一段中展现了第一类“中国脊梁”形象。
在这场地震中,甘宇和罗永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危,放弃逃生机会,坚持逆行开闸泄洪,挽救下游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逆行者”。
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脊梁”舍小我为大我的无私奉献。
材料第二段中,村民倪太高秉持着“地震时甘宇没有放弃我们,现在我们也不能放弃他”的感恩心态,不抛弃不放弃,经过艰难寻找最终成功找到甘宇。
从倪太高的身上,我们也能看到知恩图报的“中国脊梁”形象。
而通过材料最后一段,则可以得知,“中国脊梁”并不仅仅是那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过轰轰烈烈的业绩的人,还有那些在危难关头敢于挺身而出,在和平时期与人为善、知恩图报的一个个善良的平凡人。
试题要求以“中国脊梁”为主题进行写作。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夏日过了秋日来了,晚秋萧瑟,叶落纷纷,成群的鸟就离巢远行了,它们到温暖的南方,重新筑它们的巢。
而留在北方的巢,随着叶片落尽而暴露无遗,北风扫过来,大雪压下来,巢日渐衰败破落,像一堆乱糟糟的垃圾。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白鹤梁白鹤梁是一段长约 1600 米、平均宽约 15 米的石梁,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北面的长江中,因从前经常有许多白鹤栖息于梁上而得名。
白鹤梁多数时候隐没在江水中,只有在枯水期才显露出来。
从唐代广德元年(763)以来,先人们以在石梁上刻石鱼的方法记录了长江的枯水位;石梁上还有许多诗文碑刻,也写到了石鱼出水的时间和石鱼距离枯水线的尺度等。
这些石鱼和碑刻都是非常珍贵的水文资料,为探索过去 1200 年以来长江上游枯水期的发生和水量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极其准确的科学依据,因此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
加上白鹤梁上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白鹤梁因此成为三峡库区唯一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的表层由硬质砂岩和软质页岩组成,由于砂岩下的泥质岩容易被水流淘空,悬空的砂岩岩体容易蹦落或翻转,再加上风化、船只撞击等因素,因此尽管白鹤梁的石鱼和题刻保存尚好,但也开始出现一些环境地质灾害。
同时,白鹤梁的标高是 138 米,而三峡工程坝前水位将达到 175 米,白鹤梁在三峡工程最终竣工以后将永远沉没于水下,如此高的水位也将使它经受不住强大的水压而导致损坏。
如何保护白鹤梁成为水利专家们心中的一件大事。
从 1994 年起,国家开始组织专家们为保护白鹤梁出谋划策,先后有天津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建设委员会和武汉大学等提出了各种方案。
天津大学的“水下博物馆”方案认为,可以建一个密封的椭圆形双层壳体,罩在石梁上,人们可以通过隧道进入壳体内进行参观、考察和维护。
但是这一方案技术难度大,费用高,而且被放在水下几十米深的壳体要承受很大的水压,一旦破损,就会毁坏石梁,因此被否决了。
高三语文阅读练习十七含答案
挽王中丞①二首〔明〕李攀龙其一司马台②前列柏高,风云犹自夹旌旄。
属镂③不是君王意,莫作胥山万里涛④。
其二幕府高临碣石开,蓟门丹旐⑤重徘徊。
沙场入夜多风雨,人见亲提铁骑来!【注释】①王中丞:王忬,明人,王世贞之父,李攀龙友,曾以右副都御史(故称“中丞”)为蓟辽总督(总督顺天、保定、辽东等处军务),与权相严嵩不合,后遭其迫害至死。
②司马台:古时,掌兵权的人被称作大司马,汉代御史府多列柏,故后人称御史台为“柏台”。
③属镂:剑名,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属镂之剑,自刎而死。
④胥山:山名,相传因吴人缅怀伍子胥在山上立祠纪念而得名。
传说伍子胥死后为钱塘潮神,驱水为涛,以泄不平。
⑤丹旐:旧时出丧所用的红色铭旌,旐:音zhào,招魂幡。
1.请结合注释判断上面两首诗歌暗示王中丞生前所任官职的意象,它们分别是“”和“”。
2.对上面两首诗歌前两句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其一首句以高耸入云整齐排布的柏树象征王忬为官廉正高洁,直气劲节。
B.其一第二句写风云中飞舞的旌旗里夹杂着凶险的杀气,暗示斗争的残酷。
C.其二首句写王中丞的府衙正对着碣石开设,言其曾镇守边关,亲身征讨。
D.其二第二句写府衙主人已逝,旌旗不再,代之以肃穆的招魂幡来回招展。
3.清代学者沈德潜评李攀龙的绝句“语近情深”,评这两首挽诗“为中丞吐气”,请结合上面两首诗歌画线部分的内容,对此评价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1.“司马台/列柏”、“蓟门”。
2.B3.答案示例:沈德潜评语是评价李攀龙诗歌语言浅近,情感真挚深沉,这两首诗是为王中丞之死鸣不平。
“其一”两句化用伍子胥之死典故,表明王中丞蒙冤被害与伍子胥被赐死原因虽不同,但同样冤屈,令人悲愤;“其二”两句想象风雨交加的夜晚,在疆场上看到王中丞亲率军队御敌,以此赞美王中丞的忠诚与功业。
高三语文高考前百日早晚阅读背诵材料
课外名句精选之一:诸子名言孔子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蔽:概括。
思无邪:思:思想。
无邪:不邪恶。
2、不怨天,不尤人。
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尤:怨恨。
下学而上达: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4、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八佾: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
是:此,这个。
忍:容忍;一说忍心,狠心。
孰:什么。
意谓这件事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啊!5、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8、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论语•子路》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9、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
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10、言必信,行必果,硁(kēng)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论语•子路》硁硁:像石块那样坚硬。
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
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11、巧言乱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花言巧语足以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行吟阁遐想黄秋耘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
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
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
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
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
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
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
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
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
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
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
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
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
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
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高三语文阅读与训练-主题“航天精神”
高三语文阅读与训练-主题“航天精神”作文训练指导阅读下面的材料,根基要求。
(60分)在英雄辈出的中国航天员中,也有这么一位看似默默无闻却是毫不逊色的传奇。
他叫邓清明,今年55岁,是首批现役航天员中唯一一个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人。
23年前,包括他在内的14名飞行员经过严格选拔,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
从具备独立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能力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神舟十二号……邓清明以出色表现多次入选飞行乘组,却总是以毫厘之差与飞天梦想擦肩而过。
作为一名备份航天员,他离太空如此之近,却也离圆梦如此之远。
尽管如此,邓清明始终坚持完成和主份同样数量、同样标准的训练,因为在他的眼里,“无论是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审题作文材料中,主要内容是“备份航天员”邓清明的事迹,他的一句话“无论是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则是立意关键点。
所谓“本分”,可以理解为对祖国的热爱,对航天事业的忠诚,可以理解为高度的信念感、使命感与责任感,也可以理解为默默奉献、不求名利的优秀品质与奉献精神。
正因为此,他才能做到23年如一日,不计较“备份”的身份,坚持训练,无怨无悔。
作文要求中,“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提醒考生在立意时不只是就事论事,还应该引申到“每个人都应遵循自己的本分”,这个本分就是信念、使命、责任、担当,为了恪守这个本分,我们应不计得失、淡泊名利、努力奋斗、执着追求。
参考立意:1、主份备份,皆为本分2、红花虽美,绿叶可贵3、花有其美,叶有其实4、守住本分初心,甘做沧海沉粟5、但行本分,莫问前程6、夜空不只有皓月7、星光不负赶路人8、矢志如初心不移优秀例文:从“他”,到“他们”追星逐月,遨游苍穹,航天明星们闪耀在天际。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中学高三语文专题训练:课外阅读材料(四)
钱理群:兴趣是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 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
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在学习经验会上有个发言,至今不忘,因为它照亮了我的一生。
当时我说: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把每一门功课都当做精神的享受,学习就是探险的过程,每一次上课都会发现新大陆,要带着好奇心,怀着一种期待感甚至神秘感走进课堂——这可以说是我的第一个独立的学习观、读书观,以后就发展成为我的研究观和对学术工作的一个基本理解与信念。
永远处于婴儿的状态 怎样使自己始终如一处在探讨、发现的状态,并由此获得永恒的快乐?这是我的人生道路、研究生涯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这里我介绍林庚先生的一个观点以及它对我的影响: 那是1984年左右,我刚留校做助教,严家炎老师是系主任,他提出要举办学术讲座,请中文系已经退休的老师来做最后的公开演讲,让我来做具体组织工作。
于是就请来了吴组缃、林庚、王瑶、朱德熙这样一些一流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那真是一次辉煌的“演出”。
我记得林先生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几易其稿。
那一天,他的穿着看似朴素,但是很美,很有风度,他一站在讲台上,那种说不出的风度,就把大家给镇住了。
讲完以后,走出教室,他几乎要倒下了,是我把他扶到家里去,他回去就病了一场。
他是拼着命来讲这一课的,讲完了人就倒了。
正是在这次课上,他提出:“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
”——我当时听了,心里为之一震:这正是说出了学术研究以至人生的真谛啊!所谓“永远处于婴儿的状态”,就是要以第一次看世界的好奇心,用初次的眼光和心态去观察,去倾听,去阅读,去思考,这样才能有不断的新发现。
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怎么使自己永远处在一种婴儿状态。
黎明的感觉 后来我们的《新语文读本》选了梭罗《瓦尔登湖》里面的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黎明的感觉”。
“黎明的感觉”就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你便获得了一次新生,你的生命开始新的一天,就有了黎明的感觉:一切对你来说都是新鲜的,你用新奇的眼光与心态去重新发现。
高三语文阅读与训练主题“孤勇者”
高三语文阅读与训练----主题“孤勇者”作文训练指导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战吗?战啊!以最卑微的梦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孤勇者》(节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审题《孤勇者》这首歌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吼出生命强有力的抗争,生活就是荆棘密布,我们活着趟过崇山峻岭,苦难伤害在所难免。
每一个平凡的人,也常常处于孤独的状态,犹如社会上芸芸众生,各人有各人的泥潭。
大家可能都在没有光亮的地方默默支撑起自己命运的脊梁,燃烧绽放出烟火。
为了不负在这世上走一遭,不负自己对自己的期待寄望,我们就要带着光,去驯服每一头怪兽。
结合材料中歌词,可以知道,这首歌之所以能让许多人产生共鸣,是因为歌曲蕴含着“对命运不妥协的自勉”。
不论贫穷还是富贵,每个人都会遭受各种各样的磨难,比如出身的贫穷,家庭的破碎,意外和童年创伤,残疾和病痛,外貌身高,不可抗力的成为少数群体等等。
对此,平凡人往往要付出更大的力量和更多的代价去对抗命运的不公。
代价是巨大的,但正因此,我们才能看到一个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者。
因此,从“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这句歌词中,我们能看出,即使生而平凡,只要敢于抗争,我们也能成为英雄,而这更体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尊严。
写作时,可从突破逆境的角度去写,说明即便梦想卑微,我们也要站在勇敢抗争的舞台。
《孤勇者》能让你全身都充满动力,我们穿着破烂的衣装,我们没有灯光,但我们依然可以是英雄!赞扬那些外卖小哥、逆行医生等每一个平凡的人,他们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奔走在街头巷尾,为生活、为梦想打拼着,确实有时候他们并没有在灯光之下,他们“穿着褴褛的披风,他们很卑微”,但他们却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他们虽生而平凡,却依然用自己的微薄力量去默默帮助那些身处暗夜中的人,为世界带来一抹光亮。
2023届高三语文阅读与训练主题:自由应有限度
高三语文阅读与训练----主题“自由应有限度”作文训练指导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壁上挂着寒暑计。
天冷了,里面的水银下降;暖了,它就上升。
从来没有差错,人们说它是一个好的寒暑计。
一天,寒暑计怀疑了它的生活:“我为什么要随着气候行动呢?我愿意向上,就向上;我愿意向下,就向下。
甚至我愿意休息,休息就得了。
我似乎应当尊重自己的趣味。
”它在壁上自由行动。
于是人们说它是一个废物,把它摔在了地上。
这则寓言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作文审题审读该则寓言故事,应抓住寒暑计的独白与心理来揣摩其深刻内涵。
开始,寒暑计之所以被人们称赞是一个好的工具,是因为它遵守了天冷水银下降而天暖水银上升的规则,从而有效实行了自己预示温度变化的职责。
但后来,当寒暑计认为“我似乎应当尊重自己的趣味”时,它的我行我素,它的唯我独尊,它的自以为是,它的与外在世界隔绝的“自由行动”,导致了它的最终命运——“人们说它是一个废物,把它摔在了地上”。
这给我们一个启发: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人的自尊必须有他律的制约;否定了他律,自尊也没有保障。
写作时,可以在文章开篇点明责任与自由是一直以来的话题,也是我们不能偏废的。
中间则可具体论述责任与自由的相互关系,如:责任意味着你在某个领域或者范围内必须履行某种义务,那么当你做到这点时,就有某个领域或者范围的自由。
而想要有某种程度的自由,就必须负上同等程度的责任。
最后呼吁大家寻求社会责任与个人自由的平衡点,在重量和完美中前行。
参考立意1.个人自由应服从于社会职责。
2.责任与自由不可偏废。
3.自由随意应有限度。
优秀例文在责任与自由中前行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春华秋实,松涛柳韵,这是追求自然的自由;见贤思齐,少立大志,心怀天下,心系苍生,这是完善社会的责任。
历史不会偏废其中,责任与自由在历史的缝合点滚滚而来。
高三语文阅读与训练主题:台前幕后 共筑人生
高三语文阅读与训练----主题“台前幕后,共筑人生”作文训练指导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鱼问鸭子,说:“为什么人们写诗说‘春江水暖鸭先知’竟成了千古名句?不是应该我先知道吗?”鸭子想了想说:“因为人类看不到你呀!我在水面,而你在水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整体把握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审题写作时首先要分析材料的含义。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材料的主要信息是:鱼质疑鸭子,“春江水暖鸭先知”成千古名句鱼不满,因为事实上鱼先知;鸭子说人类看不到鱼;鸭子在水面,鱼在水底。
由此,我们可以从三个中心对象“鱼”“鸭”“人”进行思考。
从鱼的角度说,想要被看到,要能从水底浮出水面,调整位置,表现自己;不被赞美,默默做事,幕后付出有时也是一种常态,是一种命运使然。
从人的角度说,我们总是更容易看到,赞扬表面的东西,那传言千古的也不一定就是真理;表象和本质有时需要进一步探索,不被表象所惑,方能寻到真理。
从鸭的角度说,有时享受赞美,成了既得利益者是因位置、命运使然,不能因此沾沾自喜;走在台前,成为台面,善于表现自己的确更容易被看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联想,“能被看到”是一种心理需要,适时表现自己,不要一直沉在“水底”;“水面”上的真理不一定就是真理,要有穿越表象,探骊得珠的勇气;努力向上,哪怕事与愿违,很多事情是命运使然,在台前,我努力绽放,不沾沾自喜;在幕后,我孤芳自赏,也不争不抢。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拨表象之迷雾,探本质之深沉。
首先结合海明威冰山理论提出中心论点,拨开表面的种种迷雾,探究其内在的厚重与深沉,拨开云雾见月明。
其次列举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面对会议一片混乱之时,他提出“求同存异”,积极推动会议有序进行的例子论证君子如玉,淡定从容的姿态之下,是持续的奋斗与积淀。
然后列举紫禁城、故宫等例子论证江山胜迹,纷乱尘土下的吉光片羽,是几千年历史的厚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理短文放弃是成功的第一步人生的追求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不幸,我们便会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终会成功。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应该学会放弃的。
古罗马有一则寓言:有两条河流从源头出发,相约流向大海,他们穿过山涧,最后到了沙漠的边缘,它们一筹莫展,讨论着怎么办。
其中一条河流说:“我一定要流过去,找到大海。
”另一条河流则说:“不如回去再等机会吧,如果前进,我们可能走不出沙漠就干涸了。
”结果一条河执著前进,干涸在沙漠里,另一条河则回到了源头,等待到了良机流向了大海。
执着有些时候将导致失败,而放弃则走向成功。
我们赞赏锲而不舍的奉献精神,但要成就一番事业,放弃和锲而不舍并不矛盾。
鲁迅放弃了学医,成为了文学巨匠;凡高拒绝做传教士,而成了有名的画家。
放弃是对生命的过滤,对追求方式的扬弃,是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和发现,不学会放弃就无法成功跨越生命、驾驭人生。
生活有时会逼迫你不得不停止前进,不得不丢掉爱情,不得不放弃梦想。
苦苦地挽留夕阳,是傻子;久久地感伤春光,是蠢人。
什么也不放弃的人,常常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得到,不计一时的得失,勇敢地放弃,是为了更大的成功。
放弃是剪刀,生命之树剪除病枝赘叶后,更显勃勃生机。
拒绝放弃,只会作茧自缚,在生活的网中束缚致死。
放弃有痛,宛如壮士断臂,但放弃将给你一个美丽的开端。
放弃已不再爱你的人,你会多一个朋友,苦苦纠缠,你就多一个仇人;放弃屈辱留下的仇恨阴影,你的眼睛里满是和平阳光,鸟语花香。
放弃是一种明智,是一种宽容。
当然,面对暂时的伤痛,放弃需要一种忍辱负重,毁誉不悲的精神,需要直面淋漓鲜血的豪迈气概,所以敢于放弃的人也是坚强的人。
通向成功的路不只一条,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头碰南墙才回头;忘掉最初的选择不意味着背叛了自己,放弃无可挽回的事情并不说明你整个生命从此黯淡无光。
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得到,只有果断放弃,才能将该拿起的东西更好地把握着。
记住,拿起再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着。
【赏析】这篇短文对执着与选择、锲而不舍与放弃等作了辩证的分析,指出“放弃是一种明智,是一种宽容。
”“拿起再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着。
”全文用了喻论、例证、对比、引用等方法,言之成理,持之有句,语言简洁明快,又有文采,不失为一篇好的小杂文。
美文阅读周杰伦和感伤时代这个世界纷纷扰扰,创造了许多机遇和光华,也诞生了几多无奈和暗伤。
在别人面前强作欢颜和练达,回头独处一隅,欲泣却无人顾怜。
打开电视,尽是些你痴我狂的情感纠缠,似乎在情字面前,没有一个人是清醒、狡黠的,而现实中,又有谁的胸膛可以终生依托?推开窗户,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似乎人世间从来都可用繁华来形容,只是自己一直臵身其外,更无一双慧眼识得自己的孤独和失落。
于是,日复一日,晚霞续写着朝霞的辉丽,自己心房的那个角落依旧钝暗。
灿亮的露珠揣着绿叶的温情,吧的一声,醉倒在大地;待到秋尽,那片泛黄了的绿叶禁不起思念的重量,伴着和风,悠然舞下,陶醉地吻了露珠栖身的大地……那一刻,自己恨不是露珠或落叶。
多少年来,独自行走在大街上,经常能听到从两旁店铺里飘出流行歌曲,若是巧与当时心境相契,那种年轻的忧伤就会沉渣泛起,足足够我体味些日子了。
几年前的夏天,朋友帮我下载了一批歌曲,其中有周杰伦的《七里香》。
方文山写的词,“雨下整夜,我的爱溢出就像雨水;窗台蝴蝶,像诗里纷飞的美丽章节;几句是非,也无法将我的热情冷却,你出现在我诗的每一页……”极尽诗的温婉与绮丽,从周杰伦口中唱出,含糊不清,也无阳刚之气,倒有几分感伤的情调。
想起我烂漫的情感,和情感外水泥块般冷硬的现实,歌曲散发的异香,无意中抚慰了我几年的心怀。
后来,又听了《东风破》、《菊花台》和《青花瓷》,虽不能与《七里香》比肩,却也别有韵致。
这个时代,没有普遍性的大悲,却有不同的浅愁,方文山用他很古典很雅致的美笔,点染中国文化元素,说出了人们心中那些莫名的浅愁,让它们通过周杰伦的曲调和吟唱自由传染,在不同年龄的人心中产生共振。
一群高中女生课下小声谈论周杰伦,一个女生辩到激动处,跳起来大叫:“谁要说周杰伦不好,我就跟她急!”在歌厅里,一帮四十多岁的哥们竟也争着点唱周杰伦的歌曲。
平心而论,周杰伦小眯眼,瘦瘪的脸,按照东方人的审美标准,算不上帅气,却迷倒了包括少女在内的几个年龄层的无数Fans,这不能简单地用“盲目崇拜”来概括,而应该说,周杰伦用他的歌曲,简练、直白地抒写了这个时代众多人内心埋藏的情感,最具有象征性地传达了年轻一代的生存状态。
近几年,台湾“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美誉在褪色,民众彷徨;大陆的城市出现了年轻的失业人群,许多昔日的“天之骄子”寒窗之哭尚未饮尽,象牙塔、玫瑰园里的憧憬未及回味,就迷失在求职的茫茫人潮中;投来的都是柔情蜜意,却感到其背后波诡云谲,于是绕树三匝,仍无枝可栖……这个充满幻象的时代,并不是精英的人们,有许多情感要倾诉,歌曲可以打破性别、地域、职业、文化层次等藩篱,成了不二选择;帅哥靓女似乎都轻薄,而相貌平平的周杰伦,恰是这类情感的代言人,他真的以略带感伤的曲调,完美地演绎了无数带伤族的心路历程。
实际上,港台周杰伦式的艺人还有李宗盛、罗大佑、赵传、刘若英等,他们各领风骚,风靡大陆,那种深情和细腻,打翻了大陆那些大腕们粗俗、干瘪、毫无根由的歌词,炫耀般无病呻吟的演唱,以及无所适从甚至令人啼笑皆非的装饰。
大陆有许多方文山、周杰伦,他们的才情被一道道门槛挡在了深闺,只惜至今人未识。
浮华不可能绵亘一生,露珠与绿叶的平淡,却诠释了心灵相识的渴望。
也许,我的日子就像脚下的一条条石板,没有人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只有自己谛听的时候,才觉得每天有着不同的声响。
而记刻在年轮上的歌曲响起时,就如同路旁多了赏心悦目的花与树,或幻想的知音,陪伴自己走过这个时代,让我不感寂寞。
【赏析】在作者的笔下,这是一个伤感的时代,内心的孤独,情感的混乱,生活的艰难,让许多心灵失去了快乐与灵性;这又是一个平淡的年代,世事纷扰,却无大喜大悲,高楼林立,却让人无所适从。
所以,周杰伦的歌便在这样一个年代里适时的响起,诠释着心灵相识的渴望,应和着茫然者内心的感伤。
虽然消极,但不失理性;虽然冷漠,却渴望心灵的慰藉。
网上有云:不要嘲笑哥,哥唱的是寂寞。
寂寞,这也许是一种时代病……汉字是我家怎么跟你说呢?沿着那条五千年来游人不断的香径,你一眼就能从众多屋舍中找到它——那一片方方正正的院落,古朴而幽雅。
绕着它转一圈,你会发现整个建筑的结构布局神妙而精巧:上下支撑坚固沉稳,器宇轩昂;左右间架规整匀称,谨严和谐;内外组合自由灵活,别有洞天。
进得院来,横阔的庭院肃穆气派,竖直的长廊通透豁亮,撇出的飞檐飘逸灵动,捺开的柳墙随风婆娑,点缀的山石疏落有致,折流的清泉丁冬作响,提带的槛栏高低适度,钩连的耳房秀美玲珑……移步换景,处处通幽。
想不到吧?我家的建筑是古老东方园林艺术的总荟萃!如果走马观花令你目不暇接,那么闲庭信步,细细寻访,你定会得到更多的惊喜。
那一溜儿纵深排列的六间正房是保存完好的六处画廊,收藏着五千年来汉文化的稀世珍品:最早的“象形阁”四壁皆是卓然独立的景物画,日月山川,草木虫鱼,人物鸟兽在远祖的石笔下从容点染,栩栩如生。
爬满古藤的“指事厅”集中了大量象征画,那是取材于世间万象,提炼为写意符号的精纯之作,线条洗练流畅,画简意赅。
翠柏掩映的“会意堂”布满粘贴画,五彩的偏旁部首带给先祖多少灵感,任他随心取舍,率性成趣。
湖石装饰的“假借斋”有常人难以想见的印象画,千古流传的画风自成一体,琢丑石为美玉,化平凡为神奇,恰是先祖的“雕虫小技”;小巧别致的“转注馆”是不同手笔的同题画,相同的物象,不一样的意韵,随画家相异的视角自然流转,丰富而本真。
藏品最丰名气最大的当属金碧辉煌的“形声轩”,这是一整屋形声俱备的视听画,你随意选取一幅,只需轻轻掸去五千年的浮尘,画幅上的世事云烟立刻跃入眼帘,耳旁骤然响起来自远古的歌声与呼唤。
你见过这种特殊的绘画形式吗?你听说过这种不同凡响的绘画技巧吗?千百年来慕名而至的人们无不叹服我的祖先的聪明才智——这是举世无双独一无二的艺术绝唱啊!这就是汉字,我的祖屋,我的家!我迷恋它雕梁画栋的亭阁楼台,我更迷恋它朝晖夕阴中隶楷行草的万千气象:赏心悦目的,是旭日的光箭穿过宽阔而幽深的甬道,照亮祖屋的身躯,优雅而颀长;令人陶醉的,是正午的艳阳放射出道道金辉,铺洒祖屋的胸襟,舒展高贵,气度雍容;心驰神曳的,是脉脉的斜晖将祖屋分明的棱角慢慢隐去,只留轻盈身姿,飘飘欲飞;最最摄魂夺魄的,当是梦幻的烟月下,斑驳的树影中,祖屋如龙蛇行走,曼妙莫测!探不完的深宅奇景,品不够的千古神韵。
这就是汉字,我的祖屋,我的家!这里埋藏着我祖先的经脉,这里跳动着我世族的心。
我感知着它们才能安然入睡,我触摸着它们才能无所惧怕。
我在祖屋的世代书香中孕育,我在祖屋的千年墨韵里成长。
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从祖屋门前静静流淌,望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依旧在祖屋的头顶熠熠生光。
我把汉字刻在了心底,我心灵的蜗居建在汉字方正的屋檐下。
怎么跟你说呢?无论岁月把我带到世界的哪一个角落,看见汉字,我就找到了家。
【赏析】“我家”是由汉字构成的,上下左右内外的间架结构、横竖撇撩点折提钩的笔画、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的六书、隶楷行草字体等博大精深的汉字知识都被巧妙地包容在其中了,精美别致,让人流连忘返!文章构思精巧,情感真挚,表现了对母语的深沉热爱。
诗歌鉴赏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释] ①苏台:即姑苏台,吴王夫差与西施行乐之处。
故址在今江苏苏州市姑苏山。
②西江:指上游方向的长江,以方位称之。
吴王宫里人:指西施。
吴王:指夫差。
【译文】昔日繁华的吴苑、苏台早已残破、荒凉,只有那杨柳年年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
船娘们竞唱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清脆的歌声。
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它,曾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像夫差、西施这样的人物。
[赏析]这首诗是玄宗天宝七载(748)春作者游苏州时作。
相传吴王夫差与西施在姑苏台春宵宫中为长夜之饮,终因荒淫误国,此诗即讽其事。
首联写吴苑、苏台的荒废:昔日繁华的吴苑、苏台早已残破、荒凉,只有那杨柳年年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
二句写当前景色:船娘们竞唱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
末两句从今月说到古宫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它,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像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这首诗四句,以前三句写今,而以末一句写古,吊古而并不伤今,与《越中览古》正好相反。
关于这两首诗,沈祖菜先生评曰:“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