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世界近现代史》优秀说课稿范例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中外纲要上说课稿

高中历史中外纲要上说课稿

高中历史中外纲要上说课稿在撰写关于高中历史课程的说课稿时,我们需要考虑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说课稿样本,围绕“中外纲要”这一主题展开。

尊敬的同事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是我们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单元——“中外纲要”。

这一单元旨在通过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全球视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以及它们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共同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完成这一单元的学习后,学生应能够:1. 了解并比较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发展阶段。

2. 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中西方文明的互动及其对各自社会的影响。

3. 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4. 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接下来,我将介绍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1.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我们将比较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异同,探讨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特色。

2. 中世纪的交流与冲突:通过研究丝绸之路的贸易、十字军东征等事件,了解中西方在中世纪时期的交流与冲突。

3. 近现代的变革与碰撞:重点分析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的崛起,以及它们与中国等东方国家的互动,包括贸易、战争、文化交流等方面。

4. 当代世界的互联互通: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如何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进行合作与竞争。

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具体包括: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为学生提供历史事件的基本框架和背景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和辩论,鼓励学生就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

3. 案例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4. 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图片、时间线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内容。

高中历史说课稿【优秀8篇】

高中历史说课稿【优秀8篇】

高中历史说课稿【优秀8篇】高中历史说课稿篇一(一)知识构建功能本册书从内容编排上看,主要以时间顺序,以章节体形式编写;从线索看,主要有以下几条:1、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2、重要的国际关系(1)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三次殖民高潮)(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争夺世界霸权斗争)3、民族解放斗争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战争——亚洲革命风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4、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从每课的内容看,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构建,并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各线索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整掌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能力培养功能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些课程内容来培养学生能力,包括知识构建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践操作功能教材设置活动课,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图书馆、阅览室,上网查找资料,拓宽了视野,掌握了查阅资料,利用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观点。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自编自演的历史剧,虽尚显稚嫩,但在过程中,挖掘历史的背景,揣摩人物心态和语言,使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又有了新的进步。

(四)心理教育功能历史课的内容包罗万象。

在学习过程中,从历史人物的坎坷悲壮,从历史发展的曲折反复,学生能够获得一个心理感受: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想做成某件事,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从而增加心理的承受力。

从世界史的发展中还学习到许多为科学献身、为国家捐躯、为真理求索的人,从他们身上,学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很大的收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成功和失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案高中三年级历史现代世界史

教案高中三年级历史现代世界史

教案高中三年级历史现代世界史教案:高中三年级历史现代世界史引言: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反思并传承着人类的智慧与经验。

而现代世界史则是揭示了近代以来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科学学科。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设计,帮助高中三年级学生系统了解和理解现代世界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第一章:工业革命与世界格局重塑1.1 工业革命的起因与影响(课时1)1.1.1 工业革命的定义及特征1.1.2 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1.3 工业革命对全球格局的重塑1.2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课时2)1.2.1 殖民扩张的动因与推动力1.2.2 殖民主义与殖民地的开发1.2.3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章:帝国主义与民族独立运动2.1 帝国主义的兴起及其表现(课时2)2.1.1 帝国主义的定义及背景2.1.2 帝国主义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表现2.1.3 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社会的影响与抵抗2.2 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课时2)2.2.1 民族主义的觉醒与推动力2.2.2 非洲、亚洲等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2.2.3 民族独立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与启示第三章:世界两次大战与联合国的成立3.1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课时2)3.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战争过程3.1.2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及世界的深远影响3.1.3 《凡尔赛和约》及其后果3.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冷战(课时2)3.2.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重要战役3.2.2 冷战的起因、表现与对世界的影响3.2.3 联合国的成立及其作用第四章:全球化与当代世界4.1 全球化的概念与特征(课时1)4.1.1 全球化的定义与背景4.1.2 全球化的推动力与影响4.1.3 全球化对国家与个人的挑战与机遇4.2 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与发展趋势(课时2)4.2.1 经济不平等与贫富差距4.2.2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4.2.3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冲突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现代世界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影响,了解了工业革命、殖民扩张、帝国主义、民族独立运动、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全球化对世界格局的重塑影响。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7篇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7篇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7篇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7篇“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

那么高中历史说课稿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历史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内容,本课有四个子目,分别是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

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两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使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说学情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通过三年的历史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的历史知识,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但是他们对于历史的了解还停留在表象,不能理清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实质,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和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宋史》等相关文献和表格资料,了解宋初专制主义集权加强的背景,客观地分析出加强集权的措施给当时北宋带来的作用,同时掌握北宋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2、通过史料分析等方式,将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放置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下加以分析,客观地评价这些措施的作用,并且分析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3、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能够感悟到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岳飞精忠报国的民族气魄,同时也能辩证地看到专制集权的作用,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北宋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

【难点】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说教法学法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情景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2024高中历史《世界近代史》说课稿模板范文

2024高中历史《世界近代史》说课稿模板范文

2024高中历史《世界近代史》说课稿模板范文一、说教材《世界近代史》是2024年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一部分,作为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涵盖了近代世界历史的主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对于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需要,我制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掌握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事件,了解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并能够进行梳理和归纳。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献综合分析和历史研究能力。

③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事件。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和分析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本课采用的教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

通过讲授法能够系统地传授相关知识,讨论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案例分析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和相关展示材料,以直观地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历史文献和案例,用于讨论和分析。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引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讨论和总结等环节。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引入:通过一段有关世界近代史的视频或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世界近代史对于我们的影响和意义。

2、知识讲解:通过讲授法,详细介绍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内容,包括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

同时,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展示材料,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和理解相关知识。

3、案例分析: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事件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归纳和总结。

4、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案例分析的内容,进行思考和交流。

2024《近代化的起步》说课稿范文

2024《近代化的起步》说课稿范文

2024《近代化的起步》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近代化的起步》是高中历史选修7《近代史纲要》中的一篇文章。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后,以近代化进程为主线进行教学的,是历史学科中的重要知识点,而近代化的起步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思维习惯,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近代化的起步的意义,掌握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提出观点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近代化的重要性和困难,并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近代化的起步的意义,掌握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近代化的背景和困难,并培养他们对历史责任感的思考。

二、说教法学法历史学科的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情景模拟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学法是探究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来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和相关的图片资料,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让学生更加生动地了解近代化的起步。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历史文献和资料,以便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引入新课课堂开始前,我会给学生出一个问题:近代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何重要性?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然后,我会介绍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近代化的起步》,并提出问题:中国是如何实现近代化的起步的?通过引入问题和教学内容,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环节二、解读文章在解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会以情境模拟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

例如,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文献,我会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近代化起步的时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近代化的背景、原因和困难。

2023关于历史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2023关于历史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2023关于历史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历史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地位新编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共有8节,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这个阶段,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

教材主要涉及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国人民的抗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等方面内容。

头绪多,内容丰富。

《洋务运动》是__的第二节。

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进行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习本节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国近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抵御外来侵略等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洋务派、顽固派、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代表、口号、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等基本内容。

2、德育目标:通过对洋务运动发展过程的了解,认识顺应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过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3、能力目标:通过对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材分析: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

四、说教具:学生学习提纲,自制课件。

五、说教学方法主要采取“导读—共析—巩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

教师以设疑、析疑为主;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

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多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六、说教学过程:1、问题导读: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

①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什么不同?②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高中历史《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说课稿 新人教版世界近代史下册

高中历史《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说课稿 新人教版世界近代史下册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说课稿一、基本情况分析和教学目标设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高二年《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四章第三节《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节内容需要用2课时进行教学,本课将完成苏联的改革和挫折、东欧的变革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个子目的教学。

对学生来说,苏联和东欧的改革具有理论上抽象,情感上疏远的特点。

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上承二战后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下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展示了二战后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对我们思考20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的原因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我们今天推进改革开放也有很重要的启示。

学生认知能力的分析:高二年学生保持着对感性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史实、图片、资料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独立意识强,好质疑,具有一定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应该因势利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构建一个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东欧的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通过对苏联、东欧各国改革的阅读分析对比,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比较、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透析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的演变,总结苏联东欧关系的经验教训,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形成正确历史认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体验到多渠道感知历史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方法,能够把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建设应该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从而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由此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认识到正确处理国家间关系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苏联的改革,理由:苏联改革历时长,对苏联的历史发展起很大的影响,突破策略:先引导学生对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进行比较学习,再由学生发言教师讲解。

新版高中历史说课稿

新版高中历史说课稿

新版高中历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新版高中历史课程的说课。

在这个过程中,我将详细介绍课程的设计思路、教学目标、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方法,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种全新的历史学习体验。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新版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历史教育不仅仅是对过去事实的简单陈述,更是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新版高中历史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希望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在,把握未来。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教学目标。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并能够运用历史学的基本方法进行研究。

在过程与方法上,我们鼓励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内容安排上,新版高中历史课程做了大胆的创新。

我们将课程内容分为几个模块,包括古代文明、中世纪、近现代史、世界历史以及历史思维与方法。

每个模块都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

同时,我们还增加了跨学科的内容,如历史与文学、历史与艺术、历史与科技等,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感受历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项目研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此外,我们还将利用信息技术,如在线课程、虚拟博物馆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立体的学习资源。

在评价方式上,我们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我们还引入了过程性评价和自我评价。

我们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思考和进步,通过反思和总结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

高中历史上册 世界近现代史《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优秀教案

高中历史上册 世界近现代史《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优秀教案

云南省芒市中学高中历史上册世界近现代史《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优秀教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记住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思考题1 八大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2、知道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的目的3、能够记住整风运动的内容和意义思考题2比较 1942年整风运动和1957年整风运动4、能够分清反右派斗争的开展的必要性及其扩大化的危害5、能够分析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反右倾”斗争的严重失误;思考题3比较反右派斗争和“反右倾”斗争。

6、能够分析1959年至1961年的严重困难出现的原因7、能够记住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和七千人大会的内容及意义8、能够归纳1957年至1966年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

二、问题与例题问题1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中共八大?例1 中共八大最主要的贡献是()A.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B.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C.提出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D.提出了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的背景是什么?讲话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意义?问题3:整风运动开展的原因是什么?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问题4: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背景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我们如何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认识?例2 下列各项中属于“大跃进”运动中泛滥的“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是()A.高指标 B.高投资 C.高积累 D.高耗能问题5: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原因有哪些?问题6:分析十年建设成就取得的原因,说明了什么?三、目标检测完成课后练习题配餐作业一、基础题1.中共“八大”确定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B、人民政权与国内反动势力的矛盾C、中国人民与国际敌对势力的矛盾D、先进生产关系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2.中共“八大”规定党的主要任务是()A.调整国内的阶级矛盾B.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C.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中国D.坚持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3.1957年整风运动内容不包括()A、反对党八股B、反官僚主义C、反宗派主义D、反对主观主义4.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A.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C.整顿党的作风D.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5.1957年整风运动转入反右派斗争的原因是()A.党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B.极少数右派分子向党进攻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D.八大二次会议的错误引导6.1958年总路线的错误主要在于()A、突出阶级斗争B、忽视了客观规律C、“好”和“省”没有具体标准D、提法不全面7.据资料统计,四川在20世纪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仍有20%,6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仅乘9%,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数量急剧增长B、大规模的商业性采伐C、无计划的盲目垦荒D、“大跃进”运动中毁林炼钢8.造成1959年~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因素中,主要的是()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B、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的后果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9.1961年我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是为了()A、克服严重自然灾害B、巩固“反右倾”斗争的成果C、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D、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10、“左”倾思想由指导国家政治生活扩展到指导经济工作始于()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B、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C、国民经济三年困难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11、1956年~1966年,我国经济建设呈现的趋势是()A、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况B、初期和中期较好,后期有问题C、初期和后期较好,中期有问题D、初期有问题,后期逐渐纠正12.为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中共召开的会议是()A.北戴河会议B.七千人大会C.最高国务会议D.八大二次会议13.下列对七千人大会的评述中,正确的是()A.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B.提出了新的经济建设方针C.初步总结了“大跃进”的经验教训D.为“反右倾”斗争中受批判的同志平反14.1960年党为调整国民经济制定的“八字方针”是()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B.调整、改革、整顿、提高C.改革、巩固、充实、提高D.整顿、改革、巩固、提高15.十年建设时期建成的重要钢铁基地是()A.武汉、包头B.武汉、鞍山C.鞍山、包头D.包头、攀枝花二、巩固题1.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A.开展整风运动,克服官僚主义B.维护社会的团结稳定C.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D.巩固发展三大改造的成果2. 1956年到1957年3月间,全国约有10000工人罢工和10000学生罢课,农民掀起闹退让和闹缺粮的风潮,知识分子纷纷对时局发表不同意见。

高中一年级历史课教案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现代史

高中一年级历史课教案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现代史

高中一年级历史课教案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现代史高中一年级历史课教案: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现代史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基本概念和重大事件。

2. 理解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现代史的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其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与发展过程。

a. 辛亥革命及其影响。

b. 清末政治改革的尝试和失败。

c.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d. 五四运动与中国的民主与科学思潮。

e. 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

f.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

2. 世界现代史的重大事件与发展过程。

a.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b. 二十世纪三大经济危机与全球经济发展。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冲击。

d. 冷战与东西方的对立。

e. 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的建立。

f. 全球化与国际合作的新形势。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举例和现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2. 讨论与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讨论、辩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辨能力。

3.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基本概念,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

3. 辛亥革命的探究:通过情境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导火索和影响。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第二课时:1. 清末政治改革的尝试和失败:通过情境教学,讲解清末政治改革的尝试和失败原因,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2. 新文化运动的探究:通过图片展示和简要讲解,介绍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3. 五四运动与中国的民主与科学思潮:以讨论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和深远影响。

说课稿高中历史纲要上

说课稿高中历史纲要上

说课稿高中历史纲要上在撰写高中历史课程的说课稿时,我们需要考虑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以下是一个关于高中历史纲要的说课稿样本。

尊敬的同事们、领导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是高中历史纲要这一部分。

高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具体来说,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 掌握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

2. 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分析历史发展的规律。

3.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独立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4. 增强历史意识,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对现代社会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

1. 中国历史部分,我们将从远古时期开始,涵盖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的历史变迁。

重点讲解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和社会变革。

2. 世界历史部分,我们将从古代文明的起源讲起,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然后过渡到中世纪的欧洲、伊斯兰世界和东亚,接着是近现代的工业革命、殖民扩张、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注重历史事件的串联,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知识的框架。

2. 讨论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多角度理解历史。

4. 角色扮演法:通过模拟历史人物或事件,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历史体验。

5. 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近代史的说课稿人教版

中国近代史的说课稿人教版

中国近代史的说课稿人教版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中国近代史这一重要课题。

中国近代史,通常指的是从鸦片战争开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直至最终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的英勇事迹。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与重大事件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标志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840年的鸦片战争,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更使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此后,中国历经了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每一次的变革与抗争都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命运。

二、思想觉醒与文化变迁在外来势力的冲击下,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到戊戌变法的维新思想,再到新文化运动的“德先生”与“赛先生”,中国人民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积极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和思想,为国家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矛盾与革命斗争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时代。

封建统治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推动了一系列革命斗争的爆发。

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到北伐战争统一中国,再到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走向了新中国的诞生。

四、历史意义与启示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段屈辱与抗争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历史。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坚持独立自主,才能不受外来侵略的欺凌;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使国家强盛;只有紧密团结,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

结语: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过去,更能从中汲取力量,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高中历史上册-世界近现代史《第四节-美苏争霸》优秀教案

高中历史上册-世界近现代史《第四节-美苏争霸》优秀教案

云南省芒市中学高中历史上册世界近现代史《第四章第四节美苏争霸》优秀教案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第一,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一套对外基本战略,在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苏争霸中,既有缓和又有剑拔弩张的时刻。

第二,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的时期。

第三,在8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2.解析:50至80年代的世界,是雅尔塔体系发展、演变时期。

这一阶段,在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美苏争霸的局面。

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提出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自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

进入60年代,两大阵营内部已经出现了剧烈的变化,由美苏两极世界的“雅尔塔体系”,进而演变为美苏争霸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造成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

本节的核心就是美苏争霸在不同阶段的演化过程,这个过程整体性强,环环相扣,不可割裂,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一内容,有助于对50至80年代的世界形成正确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能力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了解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80年代的美苏关系(2)理解美苏争霸的主要特点和美苏外交的基本战略(3)全面认识美苏争霸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美苏争霸的后果和对世界的影响2.解析:(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美苏双方在争霸的三个阶段的基本态势,让学生学会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关的文字,图片、图表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和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通过美苏争霸过程中两国对外政策调整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在国际政治斗争和国际竞争中,经济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4)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和演变是两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外交战略以及国际环境是密切联系的。

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从而对学生进行反霸权主义的教育。

2024年精选历史说课稿四篇

2024年精选历史说课稿四篇

2024年精选历史说课稿四篇历史说课稿篇1一、教材结构分析这是历史与社会八(下)第五单元第五课——面临挑战的中国的第四框内容,“来自海上的挑战”──以郑和下西洋、传教士来华、欧洲殖民者东来和马戛尔尼来华等案例,描述了同一时代中外统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态度:明清统治者对海外探索的尝试与拒绝,西方文明的东来与野蛮侵略的并存,这也使中国人民开始了英勇的斗争。

最后,暗示出古老的中国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学生分析借班上课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但初二的学生,处在这一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任何事总想试一试,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尽可能的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故事等入手,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另外,经过一个半学期《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分析、综合等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懂得运用历史的、辨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三、教学分析这节课我从三个板快进行教学,分别是郑和下西洋、面临的挑战、以史为镜。

[郑和下西洋]:本节课的主题是“来自海上的挑战”,而且还有《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对于郑和下西洋还有很多的论述。

因此这部分内容,我没有具体展开,主要是要通过这部分学习让学生了解明清统治者对海外探索的尝试与拒绝。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和图册,获取自己所需答案。

不仅有利于节约时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有效课堂教学中的生本化标准。

[面临的挑战部分]: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习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礼教明清统治者对西方殖民者的到来所持的态度与采取的措施,并在次基础上比较同一时期,西方对待外来事物的不同态度,让学生理解中国为什么会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中逐渐落后的原因。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资料上的小故事、图片等内容,列举新航路的开辟给中国在科技、领土、经济等领域带来那些挑战,并将明清时期的中国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之下,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进行比较。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说课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说课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是世界近现代史中的重要内容。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它不仅给参战各国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战争的残酷性,认识到和平的珍贵,同时也为后续学习世界现代史的其他内容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经济破坏;理解大战对欧洲国际地位、世界政治格局、社会思潮等方面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史料、图表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危害,树立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观念。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战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社会思潮和文化观念的冲击。

二、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果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

2、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相关史料,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3、问题探究法: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初步了解教学内容。

2、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战场上的硝烟、废墟中的城市等,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展示相关的数据和图片,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的参战人数、伤亡人数以及造成的财产损失。

高中历史单元说课稿

高中历史单元说课稿

高中历史单元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单元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现代世界史”部分,这一单元主要围绕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世界历史发展进行讲解。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探究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这些事件对当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首先,我们将从工业革命开始引入本单元。

工业革命是现代世界史的重要起点,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我们将重点讨论工业革命在英国的起源,以及它如何逐渐扩散到欧洲其他国家和北美地区。

同时,我们也会探讨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比如城市化、劳工问题和环境问题等。

接下来,我们会进入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时期。

这一时期,世界主要强国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导致了对非洲、亚洲等地区的殖民扩张。

我们将分析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动机,以及它对被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长期影响。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学习,学生们将能够理解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紧接着,我们将重点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过程和结果。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也对全球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们将通过对战争背景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国家利益是如何导致冲突的。

同时,我们也会关注战争对人类社会、尤其是对参战国家的深远影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我们会进入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1920年代。

这一时期,世界各国试图通过国际合作和经济重建来恢复战前的繁荣。

然而,经济大萧条的爆发打破了这一幻想。

我们将分析经济大萧条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它如何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它的爆发和结果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后果,包括纳粹德国的崛起、战争期间的重大战役、以及战后世界格局的重塑。

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入学习,学生们将能够理解战争的残酷性和和平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世界近现代史》优秀说课稿范例一、教科书对于学生发展的功用(一)知识构建功能本册书从内容编排上看,主要以时间顺序,以章节体形式编写;从线索看,主要有以下几条:1、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2、重要的国际关系(1)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三次殖民高潮)(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争夺世界霸权斗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给学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能成为一种思索活动。

针对职高学生争强好胜、好表现的特点,我在演示过程中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用有激励性的语言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用“再试一次,相信自己能行”、“真不错”,用赏识的话语来对待学生,给予鼓励,使学生充分领略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民族解放斗争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战争——亚洲革命风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4、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从每课的内容看,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构建,并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各线索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整掌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能力培养功能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些课程内容来培养学生能力,包括知识构建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践操作功能教材设置活动课,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图书馆、阅览室,上网查找资料,拓宽了视野,掌握了查阅资料,利用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观点。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自编自演的历史剧,虽尚显稚嫩,但在过程中,挖掘历史的背景,揣摩人物心态和语言,使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又有了新的进步。

(四)心理教育功能历史课的内容包罗万象。

在学习过程中,从历史人物的坎坷悲壮,从历史发展的曲折反复,学生能够获得一个心理感受: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想做成某件事,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从而增加心理的承受力。

从世界史的发展中还学习到许多为科学献身、为国家捐躯、为真理求索的人,从他们身上,学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很大的收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成功和失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五)情感教育功能本册书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

从中我们受到的启发是:一要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的进步,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动,否则将被历史淘汰;二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知耻而后勇,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意识到当代青年肩上的重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奋斗。

预测法:幼儿都想喂娃娃,那怎样让瓶娃娃吃下这么多好吃的食物呢?让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大胆预测。

二、教科书的课程价值达成度(一)从内容选取上看课程价值达成度本书内容包含从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直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集中叙述了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

墨索里尼法西斯组织乘机发展势力并掌握政权。

法西斯对内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它表明了意大利资产阶级在稳定统治秩序时选择了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不同的道路。

本册书按时间顺序、以章节体的体例叙述了世界近代史的发展变迁。

本书的主要线索是以资本主义发展过程。

与之相关的线索还有:三次殖民高潮;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与冲突。

主干知识与支干知识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构筑成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从内容的选取上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广阔画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再掌握历史发展的各时期的特点,从而掌握了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内容。

(二)从内容组织上看课程达成度本册书从内容上可以看出,它改变了以往教材的繁难偏旧的编排,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新的观点。

以前的历史往往以政治史为主线索,学生从书中接受的往往是比较僵化的观点,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本书从内容选取上,增加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全貌,学生又可以从文学、科技、经济发展的角度去掌握那个时代,迎合了高中学生知识的个性多样性和知识的综合化需要。

(三)形式特征看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本册书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1)新教材课型多样,除了讲读课外,还有阅读课、活动课。

上好这些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

(2)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图片、画像、资料,图文并茂。

可读性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

(3)每章开始设引言。

引言介绍了本章的内容背景和线索。

便于学生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掌握历史发展的特点。

(4)每节课后的练习题增设了《阅读与思考》专栏,由学生选做,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5)书后加附了《部分中英词汇对照表》,对书中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文件、历史事件称谓进行中英文对照,便于学生查阅。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善于组织教学,有效的利用书中的资源、资料、练习题,上好阅读课和实践课,搭建学生思维的平台,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一定会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对教科书的加工处理本册书总体编排设计精当合理,符合学生在这一年龄段的认知能力,注意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有机结合。

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更具挑战性,更加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提供有一定难度的巧克力,看谁先吃到。

让幼儿在既可以玩又可以吃的宽松氛围中,不知不觉中学习剥巧克力,从而进一步体验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后的成功与快乐。

接着以组为单位,提供难度更大的不同包装的糖,让幼儿进行剥糖比赛,使活动推向高潮。

(一)加工改造的视角1、根据历史知识特点。

历史知识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散,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一些历史线索难免显得支离破碎。

2、根据高二文科班学生的特点。

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大多数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基本能够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

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有的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理解不到位,缺乏用精练的学科语言概括表达的能力;有的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敢阐述自己的见解。

3、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

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如何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能力,成为摆在教师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教材,大胆取舍,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对教科书的加工处理1、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增补了一些内容。

如:在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向学生介绍了富尔顿和他的汽船,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介绍了萨拉热窝事件的经过,增加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

2、有效的利用和整合课程资源。

譬如:学习第四章第一节时,我注意将两次工业革命对比来讲授;第三节《列强对世界的瓜分》,我请同学总结世界历史上的三次殖民高潮。

通过调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线索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3、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运用对比法、联系法、讨论法和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

如:在学习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比较英国、法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学习了殖民侵略过程后,对比三次殖民高潮的时间、特点,从而认识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在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一节时,设置了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工业革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学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后,安排了活动课“如何评价拿破仑”。

通过这些措施,培养了学生学史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4、将世界史和中国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在学习过程中,渗透一种观念: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在学习工业革命时,请学生分析“鸦片战争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在学习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时,分析“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和十九世纪末在中国掀起的瓜分狂潮有无关系”等,增加学生横向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5、加强各学科的综合。

历史展示的是过去那个时代的全貌,包罗万象,它涉及到地理、政治、文学艺术、科学等各方面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将各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

如:分析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国通过改革和革命,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从而,印证一个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分析历史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育形势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将更高,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有较高的教学理论,还要有崇高的师德修养。

在教学中,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好教材,才能适应今天的教学。

教材是学习知识的一种载体,教师要能正确的驾驭它、使用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今天素质教育的需要。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