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象似性的英汉诗歌对比研究--以《雨巷》为例
《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浅议
《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浅议《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浅议《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议《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议《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一、意象1.油纸伞。
这是一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作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入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
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2.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这是一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恰是诗人寂寥心情的最佳寄寓。
有雨的南方小巷,人更少,更见缠绵,更易伤情,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3.丁香。
丁香花因颜色不轻佻,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容易凋谢,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作者将丁香的外在之形极端淡化,以“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偏正短语,将丁香人化,将姑娘物化,将人抽象化,让意象人化,让“丁香一样的姑娘”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意象,这个新意象,是一个实在的人――姑娘,但又是一个抽象的意象。
4.姑娘。
汉英诗歌的语言象似性研究
局 :雨水 直接落到 手推车上 ,因此安排在手 推车距离最近
的位置,而白色 的小鸡位 于远处 ,被置于诗篇末尾。
( )数 量象 似 性 三
而诗人 经过 “ 溯洄 ” “ 溯游 ”,一路跟随伊人 的身影 。空 间转 移与时 间流 逝都显示 了追 寻过程 的曲折与艰难 ,彰 显
数量 象似 性指语 言表达形式 的数量与真 实世界 中物 体
在地平线上杉上 线平地在
台湾 诗 人 白蔌 的 《 浪者 》 是一 首 以丝 杉 象征 流 浪 流
间事 物描写顺序 受身体经验和 认知 的制约和 影响 ,且 多 以
人 的视 觉 感 知 为 基 础 。 例 如 ,人 类 对 “ 上 后 下 ” “ 高 者 的诗。诗节利用 从右 到左 、竖排竖读 的特 点,展示渐行 先 先
少年听 雨歌楼上 ,红烛 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 中,江 阔
面 探讨 了能指和所 指之 间的象似关系 ,研究 “ 从词语 的发 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 已星星也。悲欢 离 音 、书写平 面发展到句法、篇章、语用等平面 ”[ ( 。此 合 总无情,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 ( 2 ) ] 蒋捷 虞美人 ) 外 ,K W l s . a e 认为: “ 文学广义上可 以被视作 是象似性 的, 在 时 间顺序 的连 贯中,古诗呈现 诗人 由少年 到老年转 其 形式可 以以多种方式模仿它所 反映 的现实 ”『 ( 5 ,而 变 的 人 生 经 历 , 借 助 听 雨 时 刻 ,展 现 人 生 不 同 阶段 的 迥 异 3 P6 ] 2) 在各种文学体裁 中,诗歌象似性 的特点最突出。本文试从结 心 境 : 少 年 的欢 乐 青 春 , 壮 年 时 江 山 变 色 、鸿 图未 展 的 境 构象似 的层面探 寻汉英诗歌中表达象似性 的共有方法, 由此 地 ,直至 白了少年头 ,空寂红尘之心 的落寞 。该诗通过语 解读语言中的象似性如何反映人类共通 的情感和体验。 二 、汉英诗歌的语言象似。 陛分析
苏轼诗词英译的象似性探究及对翻译的启示--以林语堂、许渊冲和Burton Watson英译作品为例
苏轼诗词英译的象似性探究及对翻译的启示--以林语堂、许渊冲和Burton Watson英译作品为例于艳青【摘要】从诗歌语篇所应遵循的象似性原则入手,探讨象似性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形式对等和意义对应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在象似性原则指导下,对苏轼诗词英译的三个版本进行对比分析,证实象似性原则有助于诗歌形式、文体特征和思想内容的再现,使得译文在最大程度上重现原诗的情绪和意境,达到“形神兼似”的翻译效果。
%Discuss the iconicity theory’s function as to the aspects of formative equality and meaning equivalence in poem translation. In the guidance of iconicity principles, mak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ushi’s three versions of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prove that iconicity principles are helpful to reproduce th e poems’ form,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s, make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poems reappear to the utmost extent, and achieve the effect of spiritual and formal resemblance.【期刊名称】《济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03【总页数】5页(P79-83)【关键词】象似性原则;苏轼诗词;“形神兼似”翻译【作者】于艳青【作者单位】济宁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曲阜2731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语言的象似性是相对于其任意性而言的,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表现在语篇层面上的象似性得到了广泛关注。
追根溯源读诗歌——《雨巷》中的原型意象分析
诗作以《雨巷》命名,开篇就营 造出江南梅雨季节小巷深处撑一把 油纸伞独立雨中的姑娘的销魂形 象,让人刻骨铭心,久久难忘。“雨” 是古典文学中一个具有原型意味的 传统抒情意象。迷蒙的细雨是诗人 创作的催化剂,也是诗人情绪与思 想的对应物,所以诗人常常借此表 现物象与心象的融汇。运用“雨”这 种意象时,诗人写雨中的风景往往 是为了写人的心境,写雨的迷蒙往 往显示着生命的某种缺憾或惆怅。
“雨巷”的阴沉图景,正是当时黑暗阴 沉社会现实的写照。
香草美人:完美文学原型的意 象继承
以“花草”喻美人,以“美人”喻 理想,本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见 现象。《诗经·硕人》形容美人“手如 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 犀,螓首蛾眉”。“蒹葭苍苍,白露为 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 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央。”《诗经·蒹葭》首开以“求女”喻 “从善”的先声。《诗经·汉广》的“南 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 求思”,也以“求女”喻“从善”。
丁香:独特文化底蕴的意象象征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更多 来源于“丁香”二字。“丁香”是中国古典诗词
映衬式意象铺设法
——以《秋天的怀念》为例
中的典型意象,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 的象征。
文 / 王相武
《雨巷》中“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 娘”源于南唐中主李璟的词“青鸟不传云外 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朝诗人李商隐也 有类似的诗句,如“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 风各自愁”。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 诗人们面对丁香时往往易生伤春之感,因而 把丁香视为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 都 不 轻 佻 ,常 常 赢 得 洁 身 自 好 的 诗 人 的 青 睐。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 凄美。此外,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那么 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自然也容易消失离去, 象征着理想的像“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 的姑娘”自然也如丁香一样容易消失离去。
《雨巷》的意象分析
《雨巷》的意象分析第一篇:《雨巷》的意象分析《雨巷》之意象品读一: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
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文章意象品读。
二、欣赏课文朗诵,思考:(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忧愁哀怨低沉(2)诗人用了哪几个意象?物:油纸伞雨巷丁香人:我姑娘三、品读意象(1)雨巷诗中是怎样描写雨巷的?有什么特点?悠长而寂寥(2)丁香为什么作者要说“丁香”一样的姑娘,而不是“玫瑰姑娘”、“牡丹姑娘”?出示“丁香花”图片,解释“丁香情节”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中“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丁香花含苞不放,比喻愁思郁结,后人经常用丁香结来写夫妻、情人或友人间深重的离愁。
(3)姑娘美丽高洁愁怨神秘容易消失离去“我”追求的对象(4)我孤独彳亍着心事重重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独行者,也是一个追求者。
四、写作背景了解“我”在追求什么呢?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 时值“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际,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
• 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找不到革命的前途,陷于彷徨迷惘,渴望新的希望出现。
•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心境的反映。
五、体味象征意义雨巷,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我是找不到革命的前途,陷于彷徨迷惘,渴望新希望出现的知识分子。
姑娘,是诗人的理想,苦苦追求的希望。
六、诵读诗歌,在诵读中更好地体味诗歌意象之美。
第二篇:雨巷《雨巷》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昨天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
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
由雨巷谈及诗歌意象分解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 滴滴。”
• 我们还应了解和掌握古诗中有特定指代意义的特 殊意象:
•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 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 光明磊落的心性。
• G蝉:以蝉喻品行高洁或表达凄苦之意。古人以 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 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由于蝉栖于高枝, 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 属于清高一型。
•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H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 慨。
•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 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 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 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 惋惜。
• D流水、落花、梧桐、残月、夕阳(落日、 落照、夕照、残照)这些意象多抒发凄凉伤 感之情:
• 或发感时伤世之叹,如李煜的“流水落花 春去也,天上人间”;
• 或抒孤寂落寞之感,如柳永的“今宵洒醒 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或寄羁旅思乡之愁,如马致远的“枯藤老 树昏鸦”
• E大漠(翰海)、孤烟、黄沙、长河、燕山、孤城、 玉关(玉门关)、楼兰、羌笛(羌管)、鼓角、羽檄、 刁斗、金柝等,这些意象多出现在边塞诗中:
• 古典诗词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 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看到了某个 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传达什么情感, 表达什么主旨
浅析戴望舒《雨巷》的英译——以利大英的译本为例
浅析戴望舒《雨巷》的英译——以利大英的译本为例作者:李娇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14期摘要:《雨巷》是戴望舒的早期成名作和代表作,这首诗被叶圣陶盛赞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本文通过对原诗形式韵律和诗中意象等的分析,以利大英的英译本为例,结合与其他英译版本的对比分析,浅谈英译此诗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关键词:《雨巷》;形式;韵律;意象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4-0094-03一、原诗及译文简介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作品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和《唯物史观的文学论》等。
《雨巷》作于1927年的春夏之交,是戴望舒早期成名作和代表作,1928年8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
叶圣陶赞许《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杜,2000),戴望舒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雨巷》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体现了法国象征诗派以暗示隐喻表示内心瞬间感情的写作特点。
利大英(Gregory B. Lee,1955-),当代学者、作家。
里昂大学中国跨文化研究教授,之前曾在香港城市大学任中国跨文化研究的讲座教授,并建立了香港先进跨学科研究所。
2010年,利大英被授予法国学术棕榈奖骑士。
利大英曾在多所大学任教,教授比较文学,近年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化历史,尤其是中国,以及跨文化研究等。
他的第一本书是《戴望舒:一位中国现代诗人的一生及其诗歌》。
虽然很多名家都对《雨巷》进行了英文翻译,如杨宪益、戴乃迭、丁祖馨、唐正秋,但是笔者个人认为,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利大英的翻译相对较胜一筹。
下面笔者将对原诗和译文从音、形、意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二、从形式和韵律的角度分析原诗和译文《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
全诗七节,每节六句,长短相间又大致匀称,诗句多以三顿为主,间有二、四顿,这样安排避免了诗歌节奏的单调。
《雨巷》诗歌写作手法特色分析
《雨巷》诗歌写作手法特色分析《雨巷》在语音层面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它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
这种音乐美,主要是由词句的复沓和韵脚的有规律反复等手法的运用所造成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雨巷》诗歌写作手法特色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分析一下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1、法国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诗歌意象的完美结合:我们看到:这首诗表面上所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雨巷中相逢而又无言地分离的事以及这件事在他们的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震动。
我们可以相信:诗中所写的事件是以诗人生活中的类似的现实事件为基础的;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写的事物是另有象征之意的。
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
而“雨巷”除了可以看作一条现实的江南城市梅雨季节的小巷外,同样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则又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次的象征)。
至于“雨巷”中两个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故事,除了可以看作一个真实的爱情事件的再现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这一精神历程的象征。
而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除了可以看作诗人对于爱情失败的咏叹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对于理想破灭的悲悼。
在理解了全诗的象征意义之后,我们会发现:这首诗的意义其实要比字面意义丰富地多。
这种字面意义之外另有一层与字面意义具有暗喻关系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这首诗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是由诗人所采用的象征手法所造成的。
所谓象征(也即暗喻),即表面上只写喻体(被喻的本体不出现),暗中却又通过喻体指向本体。
由于在象征中本体不出现,因而,接受者对于喻体暗中所指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或可以同时有多种理解的,这就造成了象征意义的不确定性。
与科学和理论活动(追求语义的精确性和单义性)不同,在诗歌创作和欣赏活动中,人们往往追求意义的丰富、多样乃至含糊、隐秘,象征手法的运用正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的一种重要途径。
《雨巷》情感隐喻的阐释与英译
《雨巷》情感隐喻的阐释与英译中国现当代诗歌英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事业的重要内容,对文化传播、交流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而对诗歌中丰富多彩的情感隐喻的准确识解是做好诗歌翻译的必要准备。
基于此,本文以戴望舒的诗作《雨巷》及英译本作为语料,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机制,探讨中西文化对于情感隐喻感受、理解层面的差异,并发现情感隐喻的翻译应始终以“情感”为抓手,完整、准确地传情应是优质翻译必备的基本素质。
标签:戴望舒《雨巷》翻译研究情感隐喻隐喻无处不在,不仅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更广泛地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其中诗歌中的隐喻现象最为多见。
这是因为诗歌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滋华斯《抒情歌谣集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情感是诗歌的灵魂。
而纷繁复杂的情感多通过情感隐喻进行表达,因此,对诗歌中情感隐喻的准确识解有助于理解诗歌,并进一步翻译诗歌。
对诗歌中情感隐喻的阐释与英译研究,在国内外均较少见。
有的学者对隐喻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进行梳理,并以古诗中“人比黄花瘦”一句为例,剖析其中出现的情感隐喻(文旭、罗洛,2004)。
有的学者以汶川地震为主题的诗歌现象为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详细论述了诗歌与隐喻的关系,认为“诗性思维是一种特别的概念化过程,而隐喻作为跨越两个认知域的概念化方式和表达手段,为诗歌意象的表达、意境的营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束定芳,2009)。
但以上研究均未探讨翻译问题。
有的学者提出了“情感传真”的翻译思想,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为例,从认知隐转喻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情感语篇的英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潘震,2011,2016)。
由于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有着极其丰富、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因此,长期以来研究更多地聚焦在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挖掘与翻译上。
本文认为,中国现当代诗歌同样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因为它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古典诗歌传统,还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是中西文化相得益彰的“结合体”。
从论析式解诗的角度看_雨巷_
[收稿日期] 2010-06-08 [作者简介] 王太顺(1935-),男,河北乐亭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99·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1 期 ( 总第 163 期 )
由于诗人对姑娘的“飘过”未作“限定性”交代,因 而有关情节具备了“不确定性”的特点— ——读者完全 可以根据诗人“定格”在这里的中介符号(文字),结合 自己的审美情趣,通过“再造想象”做出符合自己愿望 的选择性“解读”— ——这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权利,是一 种很自主的“审美自由”。
这里,情节的点染采用了模糊手法,不仅营造出 诗歌逼真的梦幻氛围,同时也为读者创设了可供驰骋 想象的艺术空白,激发了人们参与“继续创作”的热情, 增强了诗歌引人入胜的朦胧韵味。
二、意象的选择性 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丁香姑娘。对于这一意象,诗 人并没有详细地描绘她的肖像,正如托尔斯泰所说: “用不着去描写她的眼睛、嘴巴、头发等,每个人都会用 自己的方式去想象……”[3]诗歌在描写丁香姑娘时,不 断地回环着一个概念性的符号“丁香”,反复地用“丁 香”来激发读者的创造性思维— ——为读者提供了一块 让想象力得以跳飞的“踏脚石”。如知:丁香的花色是 不同的,这里说的是紫丁香还是白丁香呢?显然,诗人 并没有明确指定。既然如此,读者在这里就可以从“丁 香”这一概念出发,自由地调动个人的记忆储存,根据 “丁香”在自己心中存留的不同情态和审美趣味,很个 性地去构想自己喜爱的丁香姑娘的意象。这样,在广 大读者的心目中自然就会浮现出异彩纷呈— ——同中 有异的鲜明具象。于是,有人说丁香姑娘穿着紫红色 的衣裙,脸庞绯红,面色忧郁—— —想象的依据是紫色 的丁香花;也有人说丁香姑娘穿着白色的衣裙,脸色 白皙,眼光如同叹息— ——想象的依据是白色的丁香 花;还有人说丁香姑娘穿着绿色衣裙,脸色或红或白 满蕴忧愁— ——想象的依据是一棵亭亭玉立的丁香树 ……这些意象尽管纷呈异彩,但有一点却是绝无区别 的,那就是:想象的依据都是“一枝丁香”。在这里,“再 造想象”的选择性造成了诗歌意象的差异性:读者在 文字的引发和制约下,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来 构想自己心中丁香姑娘的意象,从而导致了对同一意 象的不同解读。而这种“不同解读”,每每让同一意象 在解诗学的领域中闪现出繁丽多姿、异彩纷呈的光 色,使得诗歌艺术更加韵味隽永,魅力无穷。 当然,就词义来说,“丁香”的涵盖确实有点笼统, 不像“白丁香”或“紫丁香”那样“明确具体”,相对而言 它比较宽泛模糊。然而,正是这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这 种模糊手法的运用,让丁香姑娘的意象在广大读者的 “再造想象”中得以弹性扩放,呈现出多样化的色彩,从 而增强了诗歌的朦胧美。 余光中在批评《雨巷》时曾说:诗歌里没有具体的 意象,只有那把“油纸伞”是“唯一真实具体的东西”[4]。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乏想象的见解。余先生是一位
《雨巷》艺术特色赏析
《雨巷》艺术特色赏析《雨巷》艺术特色赏析音节的优美《雨巷》最初为人称道,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它的音节的优美。
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虽然未免有些过誉,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节的优美这一特点,不能不说是有见地的。
《雨巷》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
这样起结复见,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
整个诗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而又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
每节押的两次到三次,从头至尾没有换韵。
全诗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还切断了词句的关连。
而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
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一个寂寞而痛苦读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人的心头。
为了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诗人还吸取了外国诗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相见。
这种语言上的重复,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
在浪漫的自由诗和“新月派”的豆腐干诗体盛行的时候,戴望舒送来了优美动听的《雨巷》,开拓了音乐在新诗中表现的新天地。
《雨巷》艺术手法赏析二《雨巷》的作者戴望舒,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戴望舒的成功之处即在于将西方现代派的艺术观念与艺术手法与东方的审美气质充分融合,从而创造出了不乏东方艺术的审美传统又蛮现代派的中国新诗艺术。
《雨巷》整体上传达出的是诗人的一种对于人生的感悟与人生的体验。
能够唤起隐藏于我们心灵深处的悠远的人类情怀,它能够使老人们缅想逝去的美好时光和种种未曾实现的理想与渴望,又煽起了处于青春期的男女们情感的躁动与种种囿于现实还无法实现的爱情理想与人生憧憬。
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以后的苦闷与彷徨,这有其时代的印痕;有人说它写的是诗人在爱情生活中的感伤,是有其忧郁情感的郁积,这也有其根据。
从不同角度赏析雨巷
从不同角度赏析雨巷从不同角度赏析雨巷雨巷是戴望舒的作品之一,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从不同角度赏析雨巷!欢迎阅读!从不同角度赏析雨巷《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撑着油纸伞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
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中接着写道: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
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
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纱》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
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
《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
《雨巷》中英文对比
《雨巷》中英文对比《雨巷》中英文对比引导语:《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
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
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
《雨巷》作者: 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寒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英文翻译A Lane in the RainDai Wangshu Alone holding an oil-paper umbrella, I wander along a longSolitary lane in the rain,Hoping to encounterA girl like a bouquet of lilacs Gnawed by anxiety and resentment.A girlThe colour of lilacs,The fragrance of lilacs,With the worries of lilacs,Feeling melancholy in the rain,Plaintive and hesitating.She wanders along the solitary lane in the rain, Holding an oil-paper umbrellaJust as I do,Just like me,Walking slowly in silence,Aloof, sad and melancholy.Silently she comes closer,Closer, giving meA glance like a sigh;Then she floats pastLike a dream,Dreary and blank like a dream.Like a lilacFloating past in a dream,the girl floats past me;Silently she goes further and further,To the crumbling wall,Out of the lane in the rain.In the mournful melody of the rain,Her colour has faded,Her fragrance has disappeared,Vanished into the void;Even her glance like a sigh,Melancholy like lilacs.Alone holding an oil-paper umbrella, I wander along a longSolitary lane in the rain,Hoping to passA girl like a bouquet of lilacs Gnawed by anxiety and resentment. The Alley in the RainHolding an umbrella, I'm alone Wandering about the long, long, Lonely alley in the rain,Hoping to encounterA girl who bears her melancholy Like a lilac flower.She hasThe color of a lilac,The fragrance of a lilac,And the melancholy of a lilac.She looks sorrowful in the rain, Sorrowful and depressed.She paces the lonely alley,Holding an umbrella,Like me,Just like me—Walking quietly and slowlyIn coldness, solitude and melancholy. Quietly she comes close,Close to me and castsA glance, like a sigh.She drifts awayLike a dream—So dreary and deep.Like a lilac flower drifting byIn a dream,The girl passes by me;Quietly she is walking away and away, To a broken hedge,To the end of the alley in the rain.In the plaintive tune of the rainHer color fades,Her fragrance disappears,So do her sighing glanceAnd lilac-like melancholy.Holding an umbrella, I'm alone Wandering about the long, long, Lonely alley in the rain,Hoping to see passing byA girl who bears her melancholy Like a lilac flower.。
《雨巷》意象浅析
《雨巷》意象浅析《雨巷》意象浅析引言:象征手法的运用造成《雨巷》意象的模糊性和主题解读的多元性,《雨巷》可以解读为一首“政治诗”、“爱情诗”、“哲理诗”或“心理诗”或者更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两篇《雨巷》意象解浅析,欢迎大家阅读!《雨巷》意象浅析一在中国现代诗坛上里,戴望舒是一位独树一帜的现代派诗人,其凭借《雨巷》而蜚声20年代现代诗坛。
也正是因为这首诗,他享有“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首诗作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现代新诗单元的第二课,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也是本单元的难点篇目。
由于诗人象征手法的运用造成诗歌意象的模糊性从而导致诗歌主题解读的多元。
作为一首经典的象征诗歌,那么诗歌的主题到底有几种解读呢?诗中主要有“雨巷”和“丁香花”两个意象,这两个意象很美。
从而营造了一种朦胧、神秘的意境。
一是雨巷,细雨迷蒙的江南小巷,经历雨水侵袭的青石地板路,颓圮的篱墙,青色的屋瓦,“我”撑着油纸伞,带着惆怅与彷徨追寻“我”渴盼的“丁香姑娘”。
雨巷是潮湿的,是狭窄的,是悠长的。
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雨巷不失为可以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苦苦求索追寻,让人不禁发问,我在苦苦追寻求索什么?二是丁香。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的常见意象。
因其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极容易凋谢,花色为淡紫色或纯白色,颜色高洁、冷艳,文人墨客往往把它作为哀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
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愁”等诗句中的丁香意象都是愁闷的象征,丁香是愁品的化身,但是,丁香又是高洁、美丽的,在宋代诗人王十朋看来,连傲视严寒的梅花也休能与丁香相媲美,因为丁香独具幽香。
在《雨巷》中诗人将丁香所具有的品质赋予一位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是丁香,丁香即是姑娘。
这个姑娘具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可以象征惆怅、高洁、美丽的事物,让人感到无限的怅惘。
《雨巷》意象探究
《雨巷》意象探究《雨巷》意象探究《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雨巷》意象探究,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不同的人读戴望舒的《雨巷》,会有相同的情绪,不一样的哀怨内容。
象征主义的诗歌,就像一面镜子,不同的人照,就有不同的伤感内涵,因为每个人的阅历、学识、经历、性格都不一样,生活的忧愁各不相同,但人的情绪,却有相通之处。
著名教师陈日亮说:“在反复的诵读中,在心头积聚起来而抹之不去的印象,让我在低落与孤寂之时,常常记起《雨巷》,仿佛听见了那雨的哀曲,和悠长巷子里的默默彳亍的足音,我似乎体验到自己年轻时也曾有过的孤独、彷徨和无望的诉求。
”我呢?读罢《雨巷》,只觉得孤独、无望弥漫,生命倒是无忧,精神却是低落。
如同古希腊国王西西弗斯,在深幽的地府,不断重复同一个动作,永无止境地把一块石头推上山顶,在石头回落后又重头来过,生命就在这绝望中轮回。
你呢?也许读出了无奈,你或许认为这种彷徨和忧伤不过是人生中的片段,以片段概括漫长一生不是一件恰当的事。
学生呢?我很想知道他们的阅读疑惑。
《雨巷》意象分析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累,诗人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象。
1、雨巷:当时阴沉、黑暗的社会现实。
作者把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的黑暗社会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
2、“我”——丁香先生:抒情主人公,就是在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彷徨着的人。
“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
她默默地走近“像我一样”看来两颗心灵已接近于互相理解了。
然而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
她的眼光又与“我”重新拉开距离。
相同的抑郁病——彷徨又追求着。
3、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其实是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的出现,她的步履,颜色连同她的态度与惆怅,莫不带有可望而不可即——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
雨巷的艺术特点分析
雨巷的艺术特点分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下面是由店铺分享的雨巷的艺术特点分析,希望对你有用。
雨巷的艺术特点分析一戴望舒是三、四十年代活跃在我国诗坛的“现代派”诗歌的首席人物。
这一路诗风虽然与李金发式的象征派有连带关系,但从艺术上说,戴望舒以及后起的一批诗人较前者有了更大的发展。
这种发展表现在诗歌形式和意味上就是更纯粹,也更具有透明性。
某些诗人不满于象征派食洋不化的状况,有意将东方审美性格与西方现代主义融会贯通,在东西方诗风的交汇点上写出中国式的“现代派诗歌”。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诗歌的代表作。
这首诗使我们想起南唐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这种淡淡的惆怅和甜蜜的感伤显然是属于东方型的,但戴望舒只是取来了这一古典意象,他为这一意象注入了现代主义的风神,使之超越了直观性质,成为现代人寂寞彷徨心态的象征,整条雨巷就是迷惘孤寂的人生之路。
戴望舒对法国象征主义是有深入研究的,魏尔伦对诗歌音乐性的强调给了他深刻的启示。
对音乐性的追求几乎成了他使诗达到纯粹的重要手段。
这种唯音乐的追求,教我们在一种迷蒙悦耳的旋律中摆脱了诗歌字面的纠缠,而进入一种音乐的幻觉状态;“雨巷”里流出了纯粹的音乐,它清澈而柔软地荡开来、荡开来。
直到把我们轻轻地“收”了进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中“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具有双重含义。
一是实指,一是一种不可即的纯洁理想的象征。
诗人的用意是在后者,但不妨碍我们执着于前者,这就使此诗对更多的读者具有了可感性。
这里的象征是“音乐化的象征”。
这首诗的音乐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诗歌的情调是音乐性的,抽象、纯净、理想化。
它恍惚、朦胧,犹如一段难以言表的旋律。
这是抽象的诗人心率的运动,是无具体内容的纯粹形式。
它的情绪仅存在于我们的解释之中,如此诗的象征性内容不过是我们从旋律中体验到一种哀怨的太息、失落的惆怅而已。
其次,此诗运用了回旋式的旋律和和声。
浅析《雨巷》的独特意象
浅析《雨巷》的独特意象浅析《雨巷》的独特意象有人把《雨巷》的那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你怎么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析《雨巷》的独特意象。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析《雨巷》的独特意象《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作品。
在革命青年不断被屠杀的政治背景下,戴望舒采用了象征性的写作手法,以隐喻、影射等手段塑造出丰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来含蓄地表现其内心的彷徨失落的情绪。
但是作者本人并没有让这种负面情绪蔓延开来,而是集中表达了革命青年对理想、对美的执着追求。
戴望舒由于写出了《雨巷》而被称作“雨巷诗人”。
这首诗的创作受到法国象征派以及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是充满了象征意蕴的抒情而不是社会生活的写实。
因此,在解读这首诗的时候要从其主题以及象征意义入手。
本诗描绘了两位主人公在“雨巷”中相逢又离别的寂寥哀怨,以及惆怅不已的朦胧情绪。
众所周知,抒情诗主要是借助意象来体现具体的形象,而《雨巷》将感性、理性以及客观具体的形象结合到了一起,从而刻画了极具内涵的生活画面和景物。
一、雨和巷渲染意象氛围读过《雨巷》后,我们往往都会被诗中那种朦胧的飘忽不定的惆怅哀怨的情感感动。
那么什么让读者沉浸在这种情绪中无法自拔呢?这恰恰是因为诗人在诗中独具匠心地创设的独特意象。
这首诗的开篇就将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江南的雨总是绵柔的,在这阴沉的天色中,自然而然让人产生伤感的情绪。
而作为最熟悉的雨巷,作者从小到大走的都是这条幽深、静寂的青石板铺成的小路。
绵柔的细雨再加上蒙蒙的雨雾,更让人觉得哀怨惆怅。
绵柔的细雨为这首诗着了艺术底色。
艺术底色就是一种情感符号,诗歌更是一种凝聚了情感精华的符号。
通过情感的注入让诗歌更具有生命的活力,《雨巷》恰恰就利用了这一点。
如,诗中描述的小巷中的那一系列遥不可及的梦幻式邂逅,就是一场被渲染了古典基调的哀怨爱情。
从文学角度讲,《雨巷》的写作风格摆脱了格律诗的拘泥和自由诗的直白,而是让诗歌有了唯美的外形以及朗朗上口的乐感。
象似性和隐喻性在诗歌建构中的作用
象似性和隐喻性在诗歌建构中的作用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
诗歌作为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形式, 既可以模仿自然界和现实世界等具体存在的事物, 又可以模仿人的认知、情感、思想、经验等抽象的东西。
因此, 从认知视角来看, 诗歌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象似性与隐喻性。
近年来, 随着认知语言学和认知诗学研究的兴起, 这种以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的研究为诗歌的解读、赏析和创作开辟了新途径。
例如, Freeman从审思、隐喻、象似三个方面, 对Dover Beach一诗进行了解读, 认为隐喻和象似可以创造情绪解释物, 引发读者的情感反应, 从而产生逼真感及审美愉悦;刘国辉等人认为从认知角度来看, 象似性和隐喻性是诗歌意象建构的两大途径, 并对诗学的创作和研究走向进行了预测;赵秀凤以隐喻和象似性为切入点, 探讨了诗学象似性的多模态表征。
李艳蔓等人从概念整合视角对李商隐诗歌中的隐喻现象进行了探究。
国内外学者利用象似性和隐喻性对诗歌的研究大多以英文诗歌为语料, 侧重象似性和隐喻性的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 对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诗歌中的象似性和隐喻性研究较少, 鲜有学者从语言的认知层面对李商隐的诗歌进行分析探讨。
因此, 本文将从象似性及隐喻性角度, 以李商隐《夜雨寄北》为例, 深入分析象似性和隐喻性在诗歌建构中的作用。
一、象似性及隐喻性的理论基础及范围界定Saussure认为, 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 他将任意性(arbitrariness) 原则看作是掌握整个语言符号系统的第一要义。
20世纪60年代以来, 语言学家逐渐意识到语言符号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任意的, 还存在着象似性(iconicity) , 即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的, 是有理据的。
这是对Saussure任意说的补充, 打破了Saussure任意说的统治地位。
针对任意性的程度不同, Peirce创建了符号三分法(trichotomy) , 表明了语言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三种联系方式:能指和所指之间具有形象象似特征, 为象似(icon) ;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因果或邻近关系, 为指示(index) ;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约定俗成的联系, 为象征(symbol) 。
《雨巷》课后反思(通用4篇)
《雨巷》课后反思(通用4篇)《雨巷》课后反思篇1戴望舒的《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后背诵篇章。
这首写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的诗歌,是一幅写意画,是诗人意识流动中的一个境界。
内容完整和明朗,形式不刻意雕琢。
意境朦胧,耐人寻味。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神秘园》的音乐烘托气氛。
果然如我所料,学生虽还未读《雨巷》,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此时,我话锋一转,对学生说,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
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师生双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对话机制。
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师生互动是借助特定的课堂情境实现的,具有临时的生成性特点,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
可是我的这节课并没有达到我预想中的这种效果。
接着让学生自由读,目的是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展示,画面集中了江南各种形式不同的小巷,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
”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
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紧接着共同探究三个问题:“《雨巷》象征了什么?”“为什么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诗中的"雨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断篱残墙被迷茫的凄风苦雨笼罩着。
汉英诗歌的语言象似性研究
汉英诗歌的语言象似性研究本文基于对语言任意性和象似性的研究探讨,从诗歌篇章层面探寻语言的组织结构与客观世界之间是否存在象似性。
从语言象似符的结构象似方面入手,重点分析五个层面的象似性,即顺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对称象似性与非对称象似性。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汉英诗歌语言组织体现象似性的共有特性,并提出诗歌对象似性的表达具有多层次融合特征的观点。
此外,研究也提供了证明语言结构反映人类共有思维和情感的可能性。
标签:象似性结构相似诗歌一、引言近年来,语言符号的象似性问题受到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
自从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于20世纪初提出“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1](P496)观点后,“任意说”一直被奉为语言学研究的金科玉律。
随着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在西方的兴起,任意性原则受到挑战。
认知语言学从语言的体验性和认知性的视角出发,在多个层面探讨了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象似关系,研究“从词语的发音、书写平面发展到句法、篇章、语用等平面”[2](P4)。
此外,K.Wales认为:“文学广义上可以被视作是象似性的,其形式可以以多种方式模仿它所反映的现实”[3](P256),而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象似性的特点最突出。
本文试从结构象似的层面探寻汉英诗歌中表达象似性的共有方法,由此解读语言中的象似性如何反映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体验。
二、汉英诗歌的语言象似性分析语言象似性是指“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亦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可据的”[4](P2)。
卢卫中认为:“对于语言的象似性研究从词汇、句子的层面逐渐向篇章层面转向,且象似性在超句法的篇章层面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尤其对于诗歌这种体裁而言。
”[5](P65)此外,卢卫中还提出诗歌的相似修辞理论,他认为:“诗歌篇章中普遍存在着象似性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作用是增强语言表达的自然性和真实感。
”[6](P61)诗歌的篇章象似性是指诗歌的篇章组织结构和语言形式部分地(指以行或诗节为单位)或整体地(指以整首诗为单位)映照、衬托或象似于所要表达的诗意,换言之,指诗歌的篇章结构或外在组织形式对诗意具有映衬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 间有 一种必然 的联 系 , 即两者之 间的结合是 可 以论证 的 , 是有理据 的( mo t i v a t e d ) 。象似性理论 自2 0 世纪 6 O 年代 以来
成为认 知语 言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和重点 , 得到 了不 断地 发
本 工具 , 语 言是以认知和社会互 动为基础的 ) 。J a c k e n d o f f 指 出“ Ma ny a p p a r e n t l y s y n t a c t i c c o n s t r a i n t s f o l l o w f r o m s e -
一
符( i c o n ) 、 指示符 ( i n d e x ) 、 象 征符 ( s y m b o 1 ) 。象似 符 又可分
为三类 : 分别是 映象象似 ( i ma g i c i c o n i c i t y ) 、 拟象象似 (d i a - g r a mma t i c i c o n i c i t y ) 和 隐喻象 似 ( me t a p h o r i c a l i c o n i c i t y ) 。
ma nt i c c o n s t r a i n t s ” ( 语 义 限 制 制 约 着 许 多 明 显 的 句 法 限
展和完善 。迄 今为止 , 国内认 知语 言学领域 中关 于象似性 的 研究 主要集 中在词汇 、 句法 等方面 , 但 对具体 的诗 歌文本 的 研究 相对较少 。在此 以戴望舒 的《 雨巷》 及唐 书哲和徐文 东
[ 中图分类号] I 1 0 6. 2 [ 文献标 识码 ] A [ 作者简介 ] 杜军 ( 1 9 8 2 一 ) ,女,讲 师,研 究方 向为认知语言 学、英美文学教学。
“ 语言 与现实 、 形式 与意义之 间的联 系是否存在理据性 , 人们 对于这个 问题 的思索 和探讨 由来 已久” 。其 中有 两位典 型代 表人 物 , 即现代语 言学奠基 人索 绪尔 ( S a u s s u r e ) 和美 国 符号学 的创始人 皮尔斯 ( P e i r c e ) 。索绪尔 曾在《 普通语 言学 教程》 中指 出 , 能指 和所 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 的, 两者之间不 存在任何 的理据性 , 即语言符号 的任 意性 观点。此观点盛行 于2 0 世 纪中期 , 并在学术界 占据统治地位 长达数十年之久 。
、
象 似 性 理 论
自古 以来各语 言学派 的学者们对 语言形 式与所 指意义
翥
喜 嘉 姜 磊
蓑 器
结构相一 致 , 以及语 言形式上的关系与语言意义上 的关系相
第2 7 卷第 3 期
2 0 1 4 年3 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 na r l o f Ch a n g c h u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V n 1 . 27 No. 3
Ma r . 2 01 4
基 于象似性 的英汉诗歌对 比研 究
— —
以 《 雨巷 》为例
杜 军 ,罗 琪
( 川 北医学院 ,四川南充 ,6 3 7 0 0 7 )
[ 摘
要] 象似性 的研 究始于符号学 ,但随着学者们对其认识的加 深,它被 纳入 到认 知语 言学研 究的范畴中,从 而获得 了
o f t h o u g h t a n d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 l a n g u a g e i s g r o u n d e d i n b o t h c o g n i t i o n a n d s o c i a l i n t e r a c t i o n ” ( 作 为思维和交 流的基
新的发展 空间。迄今为止 ,关于象似 性的研究较为集 中于句法层 面,实际上象似性也广泛存在 于语 篇层面。在此 东共译的英译本 《 雨巷》为语料 ,拟从 映像 象似 、拟象象似 、隐喻象似 三个方面来研 究英 汉诗
歌 中象似 性的异同以及 象似 性理论对英 汉诗歌翻译 的启示。 [ 关键词 ] 象似性 ;诗歌 ;英汉对 比;“ 三美论”
然而 , 皮尔 斯针对任 意性原则 提 出了象似性原 则 , 并 得到众 多学者 的肯定 。皮 尔斯认 为 , 象似性是 指语 言的能指和所指
语 言学的发展 , “ 语言学 家们 , 特别是功能语 言学家和认知语 言学家通 过观察 、 总结 、 归纳 , 研究, 发现语 言在语音 、 词形 、 结 构 上与世界特征 、 经 验方式 、 认 知规律 、 概念机 构 、 所表意 义之 间存在很 多这样那 样的联 系 , 是 有理可 据的” 。即是说 语言表达形式 与人们 的认知方式和过程是 可以被论 证的 、 联 系 的。随后许 多学者都 对象似 性进行 了纵深 的研 究并 给出 了 自 己的 观点 。L a n g a c k e r 指 出“ As a p r i ma r y i n s t r u me n t
制) 。在学界对语 言符号是具有任意性还是象 似性 的问题争 论 不休的几百年间 , 皮尔斯指 出符号 和它 的所指对象之间存 在着三种不 同的关系 , 根据这些关 系, 符号可分为三种 : 象似
共译 的英译 本《 雨巷》 为语料 , 拟从映像象似 、 拟象象似 、 隐喻
象似 三个 方面来研究英汉诗歌 中象 似性 的异 同, 以及 象似性 理论对英汉诗歌 翻译 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