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异同

合集下载

《古诗十九首》对汉乐府的继承发展

《古诗十九首》对汉乐府的继承发展

《古诗十九首》对汉乐府的继承发展20世纪末期, 朝戈金、尹虎彬、巴莫曲布嫫等中国学人对肇始于美国的口头诗学展开了系统的引介、翻译, 将它进行吸纳、转化和本土化, 创造性地解决本民族的问题。

在进入中国学界的20多年中, 口头诗学“不仅催生了中国民间文学和中国史诗学的学术研究范式的转换, 而且渐为民间文学以外的其他邻近学科提供了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的理论参照与技术路线”。

一直以来, 汉乐府的研究大都呈现为“文学本位”研究态势, 重视汉乐府的“本”, 将它作为一种独立完足的意义单元, 忽视它的演唱性质。

但我们应该明白, 汉乐府是音乐歌舞表演的产物。

对于汉乐府而言, “文本”的概念来源于“演述中的创作”, 演唱者、受众、演唱场所等其他与演唱有关的要素, 汉乐府的意义由他们共同创造出来的, 而口头诗学则为研究汉乐府的生成过程提供了理论支撑, 以程式为切入点, 分析汉乐府的口承性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程式在汉乐府创作、演唱、流布中的地位。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代表着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诗歌, 对魏晋以来文人五言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刘勰誉之为“五言之冠冕”。

《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有着紧密的关联, 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古诗十九首》以书面的形式保留了大量的口头艺术特征, 它们已经深入到《古诗十九首》的语词、体式、结构单元、叙事话语等诸多方面。

程式是口头诗学的理论精髓, 是“在相同的格律条件下为表达一种特定的基本观念而经常使用的一组词”。

在此基础上, 根据汉语诗歌生成规律与结构形态, 本文的程式指反复出现的由两个以上的字构成且表达某种特定内容的语词。

程式是汉乐府重要的口传特征, 它在汉乐府由口头演唱的状态转换成书面状态的过程中保留下来。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 中国学人已经认识到了汉乐府中的程式现象。

余冠英在《乐府歌辞的拼凑和分割》中指出“套语”是古乐府歌辞拼合方式之一:“套语, 在乐府诗句里常见‘今日乐相乐, 延年万岁期’, ‘今日乐相乐, 延年寿千霜’, ‘吾欲竟此曲, 此曲愁人肠’, ‘吾欲竟此曲, 此曲悲且长’, 或‘愿令皇帝陛下三千岁’, ‘欲令皇帝陛下三千万’之类, 大同小异, 已成套语, 随意凑合, 无关意义。

古诗十九首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与汉乐府异同)

古诗十九首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与汉乐府异同)
之八
冉冉狐生竹,结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之九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之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之七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口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翻。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辄。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非常突出的,概言之,一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 抒情,如明月皎夜光,诗人有感于深秋季节见物换星移,时序转变而产生朋友相 交不终,世态炎凉的感叹,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增强诗歌抒情性,二是通过生活 细节抒写作者内心活动,以含有叙述成分的情节突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如迢迢 牵牛星,叙织女的神话故事,表现诗人脉脉不得语的相思之苦,乂如西北有高楼, 以描写女子高楼抚琴,抒发作者知音难遇的感慨,三是比兴手法的大量运用,其 衬映烘托,语短情长,含蓄蕴籍,儿乎涵盖了所有十九篇诗章,典型的如涉江釆 芙蓉,冉冉孤生竹等,四是语言不饰雕琢,浅近自然而乂精练丰富,情味隽永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下开建安诗歌,乃至唐诗,对我 国诗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之十三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黃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 疑其不确)。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南朝梁萧统合为一 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 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 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的联系与异同

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的联系与异同

〖《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的联系与异同〗将《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五言歌辞相比较,舍去音乐因素,就实体形式看,并无本质的区别。

六朝以至唐宋人记载中两者的篇目多有重叠,如古诗《生年不满百》又作乐府《西门行》,词句更多雷同,如古诗《孟冬寒气至》有云“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而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则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可见古诗和乐府在汉世是二而一的关系,被采入乐即为乐府,未入乐或入乐后又失其调名则为古诗,故清人朱干《乐府正义》说:“《古诗十九首》,古乐府也。

”《古诗十九首》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与汉乐府一样,继承了《诗经》以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所以说它是“风余”。

但以群体出现的《古诗十九首》,又是众多的汉代无名氏诗歌中一个有自身特点的类型。

与一般汉乐府民歌比较,在风格上有以下异同:1.感性方面二者均一事一诗,情事交融。

民歌较多铺叙,叙事以见情;古诗则重于抒情,以情融事。

2.结构方面二者均结构浑成,无斧凿之痕。

民歌多以事情之自然顺序为线索;古诗则按照情感的起伏节奏驱遣剪裁事实。

3.语言方面二者均自然天成,富于感染力。

民歌如胡应麟所称“质而不鄙,浅而能深”;古诗则“随语成韵,随韵成趣”,明谢榛称之为“秀才说家常话”。

4.境界方面由以上三者决定,二者均风格浑成,境界深远。

民歌“遒深劲绝”(王渔洋语),其境深厚;古诗“怊怅切情”(刘勰语),其境旷远。

这些异同的根本原因在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不同于乐府民歌之多为劳动者,而是具有相当文化修养的下层知识分子。

他们为了更好地抒发因遭受压抑而产生的愤懑不平,一反当时上层统治者将文学作为雕虫小技的痼疾,打破了当时从形式上尊崇《诗经》,《楚辞》,专尚回言、骚体(及其流裔汉赋)的积习,大胆地向民歌学习,从而将分离达三百余年之久的文人创作语言与民间创作语言重新结合起来,将新兴的五言歌诗--被上层文人视作“俳优倡乐多用之”的俗体诗作为主要的创作手段,同时将汉乐府中已有表现的叙事与抒情分流的倾向,加以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得自己的创作与汉乐府相比较表现出同中有异的特点,于是“惊心动魄,一字千金”(钟嵘语)的一代新诗--五言抒情古诗就应运而生了。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比较作者:单朝辉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19期摘要: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均塑造了一批真实感人、光彩熠熠的女性形象,形成两个各具特色的女性世界,成为研究中国女性文学必须涉及的领域。

两个别样的女性世界。

有着共同时代的世态人情、社会价值、文学观念在她们身上的投影,也有诸多细微的差异。

她们生活的世界是建筑在民间尘世中的有着人生种种苦乐酸甜的现实社会。

本文作者试图通过比较两个女性形象的相同和差异,揭示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和深层审美底蕴。

关键词: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女性形象诗歌发展到汉代,出现了汉乐府诗歌和《古诗十九首》两朵中国诗歌史上的奇葩。

两汉乐府诗歌体现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当时各阶层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是《诗经》、《楚辞》之后的叉一文学瑰宝。

这些诗歌大部分来自民间(少数文人创作和贵族创作),反映了普遍民众的生活和情感。

《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产生年代大约在东汉末年(顺帝到献帝年间),作者主要是社会上无所归依的下层知识分子。

它以关注人生、情真意切影响了文人诗的方向,代表了文学观念的转变,突破了儒家诗教“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传统,吟咏风谣,流连哀思,深刻地再现了汉末文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过程,为我们保留了一段深切感人的精神历史。

刘勰誉之“委婉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钟嵘称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所呈现的两个女性世界,固然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精神下的一些共同特征,但是无疑,两个女性世界尽管时代接近甚至交叉,但又有各自的特质。

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分别从女性人物的类型,女性形象的展现方式,以及女性形象的深层审美底蕴和主题意涵三方面来审视女性形象的不同。

一、女性人物类型比较总的说来,汉乐府的女性是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女性,是丰富多彩的;《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是思亲情感中的女性,是思妇,类型上较为单纯,却极为感人。

汉乐府诗与《古诗十九首》艺术特征的异同

汉乐府诗与《古诗十九首》艺术特征的异同
居 。 ”
首《 门行》 出了劳动人 民饱受剥削无法生存 的残 东 道 酷现实 , 无衣无食挣扎在死 亡线 上的丈夫不顾妻子 的哀求 , 不得不“ 拔剑东 门去” 而走 险 。其结 果 又该如何 呢?《 铤 妇 病行》 的是妇病 连年 累岁 , 危之 际把孩 子托付 给丈 夫 ; 写 垂 病妇死后 , 夫不得不沿街 乞讨 , 丈 遗孤在 家里呼喊着母 亲痛 哭 。其严酷现实犹如雪上加霜 。《 孤儿行》 更是用 白描的手 法写孤儿受到兄嫂 虐待 , 尝尽人 间辛酸 , 小年 纪 , 死不 小 欲 能, 欲活不得 , 其惨状令 人欲 哭无 泪 , 不忍卒 读。三首 短诗 表现 的都是平 民百姓的疾苦 , 来 自社会 最底 层 的呻吟 呼 是 号, 斑斑 血泪充溢字里行 间 , 善 良人愁肠 千转 , 令 激起 对封 建 制度 和统 治阶级无 比的愤恨 1 2 渴望爱情婚 姻 。爱情 婚姻 题 材作 品在汉 乐 府诗 中 . 占有较大 比重 , 这些诗篇多 是来 自民间 , 或是出 自下层文 人 之手 , 中交织着追求 与幻 灭 、 与恨 、 其 爱 破坏 与维 护两方 面 的矛盾对立 , 形成 两条 不同的轨 迹 , 上演着婚姻爱情 的悲喜 剧, 富有深刻 的认识 意义。在鼓 吹曲辞《 上邪》 中 , 篇 用语 奇 警, 别开生 面。先是指 天为誓 , 表示要与 自己的意 中人结 为 终身伴侣 。接着便连举 五种千 载不遇 、 极其 反 常的 自然 现 象, 用以表 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移 , 中每一种 自然现象 其
第2 7卷 第 1 期
2007 年 1 月
南都学坛 ( 文社会科 学学报 ) 人
Ac d mi ou o n u( u a o e Hu nt sad S ca ce c s a e cF rm f Na d J r l f h ma ie o i S in e) on t i n l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第五讲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三、《古诗十九首》选析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

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

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

《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

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

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

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

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2、汉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中叙事诗的成熟。

我国的叙事诗萌芽于《诗经》,但其成熟是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诗经》中称得上叙事诗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刘》等被称为周族史诗的作品。

其中虽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但总的来说还缺少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叙述。

《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之比较

《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之比较

《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之比较
《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之比较
1、内容
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表现追求享受与及时为乐的生活观;
除以上共同内容外,《汉乐府民歌》中还有抨击社会不公,诉说人民苦难,表达其反抗情绪以及歌颂爱情、抗议礼教束缚之作品;而《古诗十九首》则有大量反映中下层知识分子伤时失意,叹息人生短促,知音难遇,要求建功立业的作品。

2、形式
(1)语言:口语的直白与文人诗语的精炼
《汉乐府民歌》语言质朴直白,清新自然,表现力强,富有生活气息。

《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精炼准确。

谢榛《四溟诗话》:“平平道出,且无用功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

(2)技法:叙事与抒情
《汉乐府民歌》最显著之特征即是其叙事性。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叙事诗进入渐趋成熟的阶段。

《古诗十九首》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抒发了深挚的感情,并且增加了对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的悲叹。

(3)诗体:多样化与单一化
汉乐府民歌形式多变,自由灵活,具有一种飞动之势和流动之美。

《古诗十九首》全是五言,这是文人们受乐府诗的影响并向乐府诗学习的结果。

他们在民歌五言体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得这种诗体既有民歌的活泼与清新自然,又有文人诗的工致与精美,从而树立起五言诗的新典范。

(4)风格:明朗与含蓄
乐府诗大多采用第一人称,直抒胸臆,饱含着自己的血泪或洋溢着自己的欢乐,感情基调是明朗的。

《古诗十九首》却情思深沉,抒写蕴藉委婉。

汉乐府1

汉乐府1

内容剖析
病妇嘱咐遗言托孤 男主人公彷徨无计 朴 素 而 忠 实 的 写 照

艺术特色
※ 真实具体的描写
※ 语语含情
作品赏析
十 五 从 军 征
十 五 从 军 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所编的《文选》 《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萧统 所编的《文选》. 古诗十九首》之名, 古诗是流传在汉末魏初无作者且无诗题的诗歌总称. 古诗是流传在汉末魏初无作者且无诗题的诗歌总称. 一般认为,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 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是东汉末年中下 层文人,所写无非是游子思妇之辞, 游子思妇之辞 层文人,所写无非是游子思妇之辞,间或也反映某些社会 现实. 现实.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人五言抒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人五言抒 情诗的成熟 的成熟. 情诗的成熟.
※ 《江南》 赏析(三种说法)
"劳动愉悦说" (朱东润本) "爱情隐喻说" --"鱼戏莲"图
① "鱼"为情爱的隐语,以鱼的多子象征 配偶的繁殖功能,可见古人对生殖的崇拜. "民歌中,隐语的例子很多,以鱼代替 配偶或情侣的隐语,不过是其中之一".(闻 一多《说鱼》) "鱼喻男,莲喻女,说鱼与莲戏,实等 于说男与女戏."(同上)

古诗十九首对汉乐府的继承

古诗十九首对汉乐府的继承

古诗十九首对汉乐府的继承【摘要】:本文从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的题材上,语言上与体制上探讨古诗十九首对于汉乐府的继承,以此希望在探讨这种继承的基础上得出对于我国诗歌发展历史上文人创作诗歌源起时古诗十九首对于汉乐府的继承与发展的合理认识。

但是,本文的研究还是粗线条的,许多观点还需进一步考证。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题材语言体制古诗十九首与乐府的关系, 向来纠缠不清。

昭明《文选》以其风貌相类而合编一处, 又不明作者时代, 故总曰古诗而已。

稍后徐陵《玉台新咏》将其中八首系于《枚乘杂诗》而言无实据。

十九首中如《驱车上东门》收入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一杂曲歌辞, 《冉冉孤生竹》收入此书卷七四杂曲歌词。

宋元以后若严羽、胡应麟诸人, 疑十九首率皆乐府之辞。

反之,又有不少乐府歌辞又被称为古诗, 如《孔雀东南飞》, 现今都谓乐府。

缘于此, 马茂元认为古诗和乐府除了在音乐意义上有所区别而外, 实际上是二而一的东西① ,然而,清代冯班又言:“乐府歌辞判为二途, 一者采诗入乐, 为民间歌谣。

二者制诗以协于乐, 或古有此曲, 倚其声为诗。

”②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纠葛历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就是是否入乐。

我们可以从有的古诗被称为乐府,有的乐府被称为古诗这一现象中窥知《古诗十九首》中的某些诗很可能在当时合于音律,与乐府并无区别,另一些诗因为文人“不娴于音律”而为徒诗。

所以,是否入乐是不能成为二者的区别的。

其次就是主名问题,二者都是无主名之作。

《文选》以此作为二者的区别实在难以讲通。

可以这样理解,乐府民歌是群众的集体创作,集体创作而无主名是很自然的,《古诗十九首》也无主名,而文人之作一般应有主名,选家知道这些诗乃文人所作,且格凋相近,于是暂且编为一组,称之为古诗。

所以我们可以说《古诗十九首》与乐府民歌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它是由集体创作的乐府民歌向文人创作的徒诗过渡时期的产物。

《古诗十九首》对乐府民歌的继承关系是相当明显的。

无论是题材、语言,还是体制都可以看到乐府民歌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直接脱胎于乐府民歌的痕迹。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一)内容上,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有共同的一面,即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都表现追求人生享乐、及时行乐的生活观;但汉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面貌,《古诗十九首》多关注人生,题材范围宽窄不同。

艺术上,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表现方法、诗体、风格、语言等各具特色。

从内容上看,(作者的层次有别)汉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题材范围很广泛。

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像镜子一样照出了两汉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面貌。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桓灵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火热的痛苦。

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争斗不息。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路,失意彷徨。

《古诗十九首》就是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生活的病态反映,它的题材范围比起汉乐府民歌来,就狭窄得多了。

“它所反映的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而已”,“在《十九首》里,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便是思妇之词,综括起来,有这两种不同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1](P18)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十九首》中所流露出的游子思妇的感伤,正是东汉末年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

”[2](P214)当然这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文学研究界比较流行的观点。

倪其心指出:“《十九首》的思想特点是封建下层文士从自身地位、利益、处境、遭遇出发充满感伤哀怨,抒写惆怅不满,迸发气愤不平。

为了改善提高地位和待遇,他们不得不放弃家庭生活,奔走仕途,追求功名,谋取富贵,因而造成这一阶层游子思妇的普遍离愁别绪的丛生。

”[3](P264)叶嘉莹认为:“《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引起千百年读者的共鸣,就在于它所写的三类感情:离别、失意、忧虑人生无常,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

汉乐府的思想艺术《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涵与艺术特色曹操...PPT课件

汉乐府的思想艺术《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涵与艺术特色曹操...PPT课件

建安二十五年
-
39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⑤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⑥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⑦
《陌上桑》 《汉乐府·东门行》
《战城南》 《十五从军征》
-
11
(1)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追求 (2) 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的抗议。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对劳动美的赞誉
(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曹植(192-232), 字子建。
曹丕同母弟,曾封陈王, 死棱谥思, 故世称“陈思王”。
少聪敏,有才华, 很受曹操宠爱,一度想 立为太子。曹丕即位后, 对他甚是猜忌,多方迫 害,不得参预政事。最 后郁郁而死。年仅四十 一岁。
他是建安时期成 就最高的文学家,诗 风华美,骨气奇高。 散文和辞赋亦清丽流 畅。今有《曹子建集》 传世。
古诗是流传再汉末魏初无作者切无诗题 的诗歌总称。
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是 东汉末年中下曾文人,所写无非是游子思妇 之辞,间或也反映某些社会现实。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 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
结体散文, 直而不野, 婉转附物, 怊怅切情。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二)影响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 (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 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三、《古诗十九首》选析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

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

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

《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

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

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

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

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2、汉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中叙事诗的成熟。

我国的叙事诗萌芽于《诗经》,但其成熟是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诗经》中称得上叙事诗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刘》等被称为周族史诗的作品。

其中虽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但总的来说还缺少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叙述。

比较乐府诗与古诗十九首的区别

比较乐府诗与古诗十九首的区别

比较乐府诗与古诗十九首的区别继《诗经》和《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

和乐府诗处于同一时代的东汉文人诗,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者虽然处于一个时期,但是在很多方面都不尽相同。

主要有一下三个方面。

一、写作主体不同乐府诗是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诗歌,汉武帝“始立乐府”,制定乐谱,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

“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

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

”有此可见,乐府诗的作者涵盖了从帝王到平民的各个阶层,既有黔首百姓,也有文人士子。

而古诗十九首中的古诗,虽然本来大多是乐府歌辞,因为脱离了音乐,失掉了标题,才被泛称为古诗。

朱乾的《乐府正义》曾说:“古诗十九首,古乐府也。

”但是这些诗歌大多数为宦游的游子,离家在外,他们的意境和用语同秦嘉的《赠妇诗》很相似,所以有此可以推断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不如汉乐府的作者涵盖的广泛。

二、内容不同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里面的分类有“鼓吹曲”、“相和歌”、“杂曲”、“清商曲”、“横吹曲”、“杂歌谣辞”六种,由此可见其丰富的内容。

以鼓吹曲为例,鼓吹曲是汉初传入的“北狄乐”,用于朝会、田猎、道路、游行等场合。

歌辞今存“铙歌”十八篇。

大约铙歌本来有声无辞,后来陆续补进歌辞,所以时代不一,内容庞杂。

其中有叙战阵,有纪祥瑞,有表武功,也有关涉男女私情的。

有武帝时的诗,也有宣帝时的诗,有文人制作,也有民间歌谣。

总览全篇,乐府诗集的内容十分的复杂,如有劝人惜时进取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也有双关叙述爱意的“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还有悲秋怀乡的“翩翩飞蓬征,怆怆游子怀。

故乡不可见,长望始此回。

”还有“乐府双壁”的《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分别写的是战争的残酷之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和焦刘二人的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一)内容上,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有共同的一面,即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都表现追求人生享乐、及时行乐的生活观;但汉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面貌,《古诗十九首》多关注人生,题材范围宽窄不同。

艺术上,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表现方法、诗体、风格、语言等各具特色。

从内容上看,(作者的层次有别)汉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题材范围很广泛。

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像镜子一样照出了两汉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面貌。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桓灵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火热的痛苦。

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争斗不息。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路,失意彷徨。

《古诗十九首》就是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生活的病态反映,它的题材范围比起汉乐府民歌来,就狭窄得多了。

“它所反映的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而已”,“在《十九首》里,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便是思妇之词,综括起来,有这两种不同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1](P18)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十九首》中所流露出的游子思妇的感伤,正是东汉末年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

”[2](P214)当然这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文学研究界比较流行的观点。

倪其心指出:“《十九首》的思想特点是封建下层文士从自身地位、利益、处境、遭遇出发充满感伤哀怨,抒写惆怅不满,迸发气愤不平。

为了改善提高地位和待遇,他们不得不放弃家庭生活,奔走仕途,追求功名,谋取富贵,因而造成这一阶层游子思妇的普遍离愁别绪的丛生。

”[3](P264)叶嘉莹认为:“《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引起千百年读者的共鸣,就在于它所写的三类感情:离别、失意、忧虑人生无常,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

汉乐府与_古诗十九首_的异同

汉乐府与_古诗十九首_的异同
其声音抑扬精妙瑰伟亦不易言矣歌曲调对歌辞的要求比较高为了适应音乐迅疾跃动的节奏每一曲的歌词都由字数不等长短不同的各种句式杂构而成12一方面由于音乐的要求另一方面则由于五言诗体尚未成熟因此乐府诗的形式是自由多样的相比较而言古诗十九首的篇幅都比较短而且都是整齐的五言诗可见古诗十九首是在乐府诗上进行了改进在东汉末年的动乱生活中在汉乐府诗歌的影响下一批有成就的文人古诗出现了其代表作品是古诗十九首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乱离抒发着人生的艰辛和对命运的悲叹它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体的成熟13班固的咏史诗和张衡的同声诗都只是五言诗的尝试直到被誉为实五言之冠冕也的古诗十九首的出现五言诗才成熟我们不妨说汉乐府是古诗十九首的前奏汉乐府不断发展羁旅的游子都受到过较高的教育比较注重诗的韵律和形式而且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四言已经不能满足文人表达内心感受需求于是由杂言发展成为固定的五言诗体为五言诗体的成熟作出了很大贡献二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的相似性若要说明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本质上的相似性则要通过具体的作品进行对比汉乐府作品饮马长城窟行和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有很大的相似性首先两者都是通过妇人的口吻表达对游子的思念可以分别从呼儿烹鲤鱼和与君生别离看出都是在家中的妇人等待着游宦在外的游子一个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家书另一个则是直接表明自己的处境即虽然和夫君同在阳世却不能相守其次此首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一样是整齐的五言诗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汉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规整的五言诗饮马长城窟行不仅仅是五言还运用了典型的顶真的艺术手法两首诗在形式上是一样的最后两篇作品的结尾更有惊人的相似性乐府诗为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古诗十九首则是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都是劝自己关心的人要注意饮食保重身体加餐饭是当时习用的一种最亲切的安慰别人的成语14可见两首诗的创作年代相隔的也并不久远当然两首诗在抒情和叙事的侧重方面有一定的区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妇人即使在梦中也没有忘记远行在外的丈夫忽然醒来却发现梦中人仍未归来语言文学研究112010年4月号上旬刊中辗转难眠不知远方的游子生活如何仕途是否顺利

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
2诗歌体裁的名称汉代人把配乐的歌辞叫歌诗汉代人把配乐的歌辞叫歌诗魏晋以后人们便将这种在乐府机关合过乐的歌诗直接称为乐府而将没有入乐的诗歌称为徒诗于是乐府便由音乐机关变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一、汉乐府的含义
• 1、音乐机关的名称
• 职能:组织文人创作诗歌,广泛收集民歌。
2、诗歌体裁的名称
汉代人把配乐的歌辞叫歌诗,魏晋以后,人们 便将这种在乐府机关合过乐的歌诗直接称为“乐 府”,而将没有入乐的诗歌称为“徒诗”,于是, 乐府便由音乐机关变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是收集乐府最完备 的一部总集。
• 考:老也。 • 寿考:犹言老寿。 • 奄忽:急遽。 • 随物化:指死亡。
• 荣名:指荣禄和声名。
• 一说为“美好的名声”。
这首诗从百草的更新,联想到人生寿命的短暂, 因而发出“立身苦不早”的失意慨叹。
小结
• 汉乐府民歌是汉代诗歌的杰出代表,它 标志着四言诗的衰微和五言诗的兴起,《孔 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代表 着汉乐府的最高成就;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在艺 术上的成熟。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 • • • • •
《薤露》 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蒿里》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 • • • • • •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思考题:
1、简述“乐府”含义的演变。
2、什么叫“汉乐府”
3、汉乐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什么特 点?代表汉乐府最高艺术成就的是哪篇作品?

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

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

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1、乐府诗乐府原是管理音乐的政府机构,后来把乐府机构收集整理起来的歌辞称为乐府诗。

魏晋以后,文人利用汉乐府旧题创作的徒诗也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2、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无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

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

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

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称它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

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的评论例如,明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碎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

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3、《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乐府诗与古诗比较论

乐府诗与古诗比较论

乐府诗与古诗比较论
乐府诗是中国古代音乐与诗歌的结合体,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它包括了大量民歌、乐歌和工尺琴吟等形式,体裁丰富多样,内容涉及爱情、劳动、战争、自然等各个领域,
反映了当时百姓的生活状况和思想观念。

与乐府诗相比,古诗是指中国古代以五言、七言等固定的诗体为基础,以抒发作者情
感和描绘自然景物为主题的诗歌形式。

古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
古代文化的精粹。

从形式上来看,乐府诗和古诗在诗体结构上有所不同。

乐府诗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体裁,例如歌辞、乐府、吕、风、令等。

古诗则比较规范,一般以五言或七言为基本词数,形式较为统一。

从主题内容上来看,乐府诗与古诗也存在差异。

乐府诗主要描写的是百姓的生活场景
和情感表达,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喜怒哀乐。

而古诗则更注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和
自然景物的描绘,一般较为高雅和内敛。

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乐府诗和古诗也有所区别。

乐府诗在应用上更多地融入了音乐元素,注重节奏感和音调上的变化,使诗歌更具有韵律感和音乐感。

而古诗则更多地注重用
词的精确性和表达的准确性,注重形象与意境的塑造,使读者产生共鸣。

乐府诗与古诗在社会功能上有所不同。

乐府诗是中国古代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流行于民间的歌谣和音乐的记录。

它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命运,具有较强的社会
性和群众性。

而古诗则更多地体现了作家个人的情感和对世界的思考,注重于个体的表达
和独特的艺术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异同作者:石碧兰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0期摘要: 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由于创作年代相近,作品有很大的相似处,因此一直受到后人的追捧。

比较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在创作年代、作者、写作手法与艺术特征等方面的异同,有助于我们了解两者之间的继承与创新关系,更加深入地了解汉代文化,以及六朝和盛唐时期等中国其他朝代的文学现象。

关键词: 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相异相似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又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赋物,实五言之冠冕也。

”钟嵘《诗品序》言:“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故是炎汉之治。

”李善《文选》卷二十九注:“五言,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或云枚乘,疑不能明也。

”释皎然《诗式》曰:“李少卿并《古诗十九首》”条中有“《十九首》词精意炳婉而成章,始见作用之功,盖东汉之文体。

”胡应麟《诗·内编》中有:“古诗短体如《十九首》,长体如《孔雀东南飞》,皆不假雕琢,工极天然,百代而下,当无继者。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讨论的热情从来没有冷却过,可见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有极高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

一、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的不同之处“古诗和乐府除了在音乐意义上有所区别外,实际是二而一的东西。

现在乐府古词中,假如哪一篇失去了当时合乐的标题,无所归类,则我们也不得不泛称之为古诗;同样,现存古诗中,假如某一篇被我们发现了原来和乐的标题,则它马上又会变成乐府歌词了”。

[1]由此可见,有无合乐的标题是古诗和乐府诗的区别之一。

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12类,其中汉乐府的民歌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和“杂曲”中,“相和曲”有“丝竹更相和”之意,是流行于北方的民歌;“鼓吹曲”是当时北方的乐曲,主要用于军乐。

“绕歌十八曲”一部分歌词为西汉民歌,也就是说“音乐是汉乐府的灵魂”。

[2]虽然如此,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毕竟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因此两者除了在有无合乐的标题上有区别外,还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一)创作主体不同《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者大都是充满羁旅情怀的游子。

关于其作者,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证,首先是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分析。

这和当时的游宦制度有很大关系。

当时大批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的出路就是到政治中心洛阳猎取富贵功名。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乐府民歌不同,大都是属于中小地主阶级的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远离乡里,奔走权门,或游京师,或谒州郡,以博一官半职。

这些人就是诗中所谓‘游子’和‘荡子’。

他们热衷仕宦,追求建功立业,对此,诗人反复予以申诉”。

[3]其次可以分析古诗的内容及其表现的情感和成熟的写作技巧。

《青青陵上柏》中“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中的“宛与洛”说明作者当时处于东都洛阳,“策驽马”则说明作者以迟钝的马游宦于洛阳的不易和艰辛。

“何不策高足,先居要路津”中“要路津”直接表明了其政治抱负,“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则是对妻子的思念。

为何会和妻子分离?最大的原因不外乎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功名利禄。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荡子行不归,空床独难守”等诗句中,或抒发怀才不遇之悲,或感叹生命易逝功名难求之感,或倾诉经常远行不能和妻子相守之哀,这些古诗中都有追求功名富贵的内容,也都有离家之悲,这些线索都在一定程度上向我们暗示,作者极有可能是由于当时的游宦制度而离家求取功名的知识分子。

从诗的形式来看,严谨的五言体,抒情时的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等手法的运用,“朝露”、“古柏”、“浮云”等意象的巧妙运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说明了作者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两汉乐府诗则是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乐府诗歌有两大类;一类是专供朝廷祀祖燕享用的郊庙歌辞,歌功颂德,华丽典雅,如司马相如所作《郊祀歌》;另一类即是采自全国各地的‘俗乐’,他们是乐府诗的精华”。

[4]因此乐府诗的作者群包括不同阶级的人,有专职朝廷乐府系统的官员,有对现实不满的普通百姓,也有一些缘事而发的知识分子。

关于乐府诗的作者也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其一是诗的形式,乐府诗中有很多杂言,也有工整的五言,这说明作者群体中极有可能既有知识分子,又有可能有普通平民,他们的作品是缘事而发所作,因此不过于注重诗歌的形式。

其二是诗的内容,乐府诗的内容丰富多彩,描写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这不是一个社会阶层的人凭借本阶级的生活经验可以做到的,因此进一步论证了其作者的多样性,关于乐府诗的内容会在下文提及。

(二)在内容上存在差别乐府诗充满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其中有表现普通百姓生活疾苦的诗作,也不乏描写富贵之家的作品,还有的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恨作了大胆的袒露和表白。

如作品《战城南》中通过描写阵亡将士的尸体来表明战争的残酷性:“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乌鸦争相吃阵亡将士的尸体,可见战争的血腥。

《上邪》则表现了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其中的一项成为事实尚且不可能,更何况是五项一起实现,可见作者对爱情的忠贞。

《上山采蘼芜》揭示了故夫被迫离异的心理。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表现了对故人的不舍;“新人不如故人”更进一步揭示了故夫被迫抛弃妻子的痛苦,让人不禁想起《孔雀东南飞》。

它鞭挞的不是抛弃妻子的故夫,而是整个封建社会婚姻不能自主的现实。

“《陌上桑》反映的正是西汉的外戚霍光、东汉外戚窦氏和梁氏的罪行,它以秦罗敷的据婚这一富有喜剧色彩的情节狠狠鞭挞了上流贵族社会无耻的品格”。

[5]可见乐府诗中也不乏抨击上层社会的作品。

通过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将这些作品按照创作者来归类。

“这些作品按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为帝王贵族歌功颂德的郊庙歌辞、燕射歌辞、舞曲歌辞,如郊祀歌《安世房中歌》等;二是在少数民族和汉族民间流传的鼓吹曲辞、横吹曲辞,如《铙歌十八曲》;三是采自民间和无名文人所作的相和歌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如《江南可采莲》、《白头吟》等”。

[6]因此,汉乐府诗歌的内容十分广泛。

下至平民百姓,上到贵族世家,若不是有来自与各个阶层的创作主体,又怎么会形成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与乐府诗相比,《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就相对狭窄一些,主要写思妇和游子。

“综括起来,有这两种不同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十九首》的语言,篇篇都表现出文人诗的特色,思妇词不可能是本人所做,也还是出于游子的虚拟,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同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

[7]在《西北有高楼》一首中,游子听到远处传来的歌声不禁感叹:“愿为双鸿鹄,愤翅起高飞。

”是听者对歌者的同情,也是对自己羁旅他乡,不能和妻子重逢的同情。

《冉冉孤生竹》以女子口吻写丈夫离家后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和信任:“君亮执高洁,贱妾亦何为?”表现了女子要为丈夫守节不移。

《去者日以疏》、《明月何皎皎》、《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及《客从远方来》等多首古诗,都是或从游子或从妇人的口吻表达了羁旅的游子归乡心切,但是又没有取得功名的矛盾心理。

由此可见,《古诗十九首》主要内容是表现游子仕途的不顺,进而引发对自身命运的感叹和对故乡的思念,主要集中在个人时运不济的感叹上,而较少涉及社会道德、家庭伦理的题材。

(三)叙事和抒情的侧重不同乐府诗中有很多篇幅比较长的作品,比如《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这些作品以叙事为主,叙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

相比之下,《孔雀东南飞》的叙事更加复杂,它主要有两条线索叙事,一条是刘兰芝与焦母的冲突,另一条则是刘兰芝被其兄逼迫着改嫁,可见乐府诗叙事的成熟。

乐府诗通过故事情节暗含作者对现实的批判。

《古诗十九首》则以抒情为主。

“在思想表达上,诗歌不再只作为叙述,‘言志’的艺术手段的外显,逐渐侧重了对内心感情的彰显”。

[8]《古诗十九首》的言志充分表现了游子内心的不满和对故土的思念,作者不再借助于叙事来抒情,而是通过直白的语言把内心的愤懑表现出来。

“抒情性的加强是其与汉乐府诗的最大区别。

古诗的风格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那种单纯而优美的抒情性格,这是深化了的抒情主体在最敏感的题材上实现再现和表现的高度和谐”。

[9]虽然如此,但并不意味着《古诗十九首》是纯粹的抒情,其抒情经常用的方法是融情入景,寓景于情。

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回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等,都通过周围景物的描写而表现作者或对妻子的思念,或离家之苦,或身世飘零之悲。

而且《古诗十九首》的篇幅都比较短小,因此要在短小的篇幅内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较为困难,而且直接抒情更有助于长期羁旅在外的游子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便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于是以抒情为主,对故事发生的具体情况也只是一笔带过,转而将内心中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身世飘零的悲哀喷射出来。

“这种高度的概括性,是由于诗人在丰富的生活感受里让他的全部情感发酵、酝酿,这样,从他心底所流出的诗的语言,也就像从槽床注出来的美酒一样,量越是少,质越是纯”。

[10](四)在形式上存在一定的不同“汉乐府形式自由多样,整散不拘,长短随意,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

它虽然以五言为主,但辅以杂言,短的可以短到一字、二字”。

[11]刘宋何承天《饶歌诗序》评《饶歌十八曲》中曾说:“其声音抑扬,精妙瑰伟,亦不易言矣”。

“饶歌曲调对歌辞的要求比较高。

为了适应音乐迅疾跃动的节奏,每一曲的歌词都由字数不等、长短不同的各种句式杂构而成。

”[12]一方面由于音乐的要求,另一方面则由于五言诗体尚未成熟,因此乐府诗的形式是自由多样的。

相比较而言,《古诗十九首》的篇幅都比较短,而且都是整齐的五言诗。

可见,《古诗十九首》是在乐府诗上进行了改进。

“在东汉末年的动乱生活中,在汉乐府诗歌的影响下,一批有成就的文人古诗出现了,其代表作品是《古诗十九首》。

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乱离,抒发着人生的艰辛和对命运的悲叹。

它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体的成熟”。

[13]班固的《咏史诗》和张衡的《同声诗》都只是五言诗的尝试,直到被誉为“实五言之冠冕也”的《古诗十九首》的出现,五言诗才成熟。

我们不妨说汉乐府是古诗十九首的前奏,汉乐府不断发展,羁旅的游子都受到过较高的教育,比较注重诗的韵律和形式,而且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四言已经不能满足文人表达内心感受需求,于是由杂言发展成为固定的五言诗体,为五言诗体的成熟作出了很大贡献。

二、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的相似性若要说明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本质上的相似性,则要通过具体的作品进行对比。

汉乐府作品《饮马长城窟行》和《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