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分章节汇编:发达的古代农业名题分解

合集下载

高中二年级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习题

高中二年级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习题

高中二年级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习题
一、选择题
1.被奉为中国农业始祖的是:
A黄帝B神农氏C炎帝D仓颉
2.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农业相比,下列说法不属于中国传统农业鲜明特点的是:
A中国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B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绵羊
C猪是中国一直饲养的家畜
D中国北方种植业以粟为主
3.青铜农具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A夏朝B春秋时期C西汉初期D商周时期
4.图示的耕作方式出现的朝代是?
A秦朝B商周时期C西汉D春秋战国
5.战国时期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灵渠C京杭大运河D通济渠
二论述题
6.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什么变化?
答: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生产力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人们摆脱了不断迁徙的生活方式,可以稳定的在一个地方定居。

(2)说明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升,有利于人口的繁衍。

(3)中国农业开始独立发展,自成体系,进入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4)劳动力得到进一步解放,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奠定了封建社会赖以统治的经济基础。

选择题参考答案
1.B
2.B
3.D
4.C
5.A。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期间,我国农业发达地域的最主要耕种方式是()A.刀耕火种B.耜耕C.铁犁牛耕D.集体耕种分析: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种方式,故 A 项错误;耜耕是商周期间的耕种方式,故B 项错误;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期间出现的先进耕种方式,故 C 项正确;集体耕种不是一种耕作方式,故 D 项错误。

答案: C2.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应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升分析:图一是汉代二牛抬杠的耕种图,使用的是直犁;图二反应的是唐朝江南地域出现的曲辕犁。

曲辕犁相对于直犁拥有深耕、易碎土等长处,故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应了耕犁技术的成熟。

铁犁牛耕技术出此刻春秋战国期间, A 项错误; C 项在资猜中未表现; D 项与题意没关。

答案: B3.以下图展现的耕种方法,最早出此刻哪一期间()A.商周B.西汉C.隋唐D.明清分析:此题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判断能力。

图中所示的代田法是西汉时赵过推行的。

答案: B4.“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这受益于水利工程()A.都江堰B.郑国渠C.漕渠D.灵渠分析:都江堰是战国期间蜀郡李冰所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当今四川省成都市,依据- 1 -题目中“天府”,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故 A 项正确;郑国渠是战国期间由韩国水工郑国修筑的水利工程,位于关中,当今陕西一带,故 B 项错误;漕渠是汉武帝时开凿的沿秦岭北麓的人工运河,使潼关到长安的水道运输时间大大缩短,故 C 项错误;灵渠是战国期间修建,位于广西境内,与题意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 A5.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对于农业的表达,如《农书·粪田之宜》中的“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任地》中的“时至而作,渴时而止”。

以上资料均反应了() A.中国古代农业依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色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敬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着重就地取材分析:此题考察的是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色的理解。

高中历史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练习:第1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_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练习:第1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_word版含解析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论语·泰伯》说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下列相关的推断最有可能正确的是()A.夏朝贵族直接从事农业生产B.夏朝已有了农业灌溉系统C.夏朝已建立了完备的井田制D.夏朝统治者大力推行分封制卑宫室”即轻视宫室的生活,“尽力乎沟洫”即大力兴修水利。

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诗经》载,西周时期“其镈斯赵,以薅荼蓼。

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由此可见当时()A.铁制农具已得到普及B.作物的品种已十分丰富C.人们已懂得变草为肥D.水利灌溉系统十分发达,并使这些杂草腐烂在地里,这样就有利于五谷杂粮的生长。

把杂草变成肥料,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这说明西周时期人们已懂得变草为肥,故选C项。

3.导学号34224000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A.商业运输方式的变化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经济结构的变化D.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这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农耕方式的变化,故选D项。

4.《无锡道中赋水车》中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见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了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龙骨水车(翻车)的工作情形。

灌溉工具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农田的抗旱能力。

5.(2018福建莆田九中月考)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

这些农谚()A.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B.没有科学可信性C.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D.源于农民的无知“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农谚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并不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故A项错误;农谚有一定的科学可信性,故B项错误;农谚源于农民的生产生活经验,故D项错误。

高一历史必修2_《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高一历史必修2_《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学思之窗】
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解题关键:理解“你耕田来我织布”的含义。

思路引领:先归纳出戏词中反映出来的现象,然后根据现象归纳出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答案提示:向往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解题关键:理解什么叫“基本特点”。

思路引领:从农业的起源、农业技术、生产模式等方面加以总结概括。

答案提示: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学习延伸
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解题关键:辩证分析开发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

思路引领:分析垦荒的原因,然后由垦荒的原因和影响得出我们应该汲取的教训。

答案提示: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

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

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1/ 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分章节汇编:发达的古代农业名题分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分章节汇编:发达的古代农业名题分解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名题分解一、选择题2012年题组1.(2012 •广东文综历史・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考点】古代中国农业(商朝农业)与史学常识(史料)【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与史料运用能力。

根据时间信息“商代”可以排除 B (西周到春秋中叶)C (春秋晚期);再根据史学常识(一手材料可信度高)和关键信息“牛耕”, A项虽是一手材料,但没有体现“牛耕” ,故选D项。

【答案】D2.(2012 •浙江文综历史・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 •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 .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形态和土地制度)【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庄园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3.(2012 •安徽文综历史・15)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

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图4元朝行省图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考点】古代中国农业一一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和图表分析能力。

2012-2017高考历史真题分解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2012-2017高考历史真题分解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必修2分课汇总(人教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2017年题组1.(2017.4·浙江高考·1)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解析】石斧是‚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故①正确;耧车是‚牛耕铁犁‛阶段的耕作工具,故②错误;骨镰是‚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故③正确;曲柄锄是‚牛耕铁犁‛阶段的耕作工具,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2.(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西汉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解析】义利观是指如何看待道义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材料中反映了西汉时期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而没有提到当时人道义理念的变化,也没有说明两者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工商业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而且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朝廷不可能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可知很多人发家致富,说明当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富有,而这些富人并非都是豪强地主,财富多也不能说明控制了郡县,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7·北京高考·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经典习题(最新整理)

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经典习题(最新整理)

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经典习题1.《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材料说明(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百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原始农业【解析】神农相传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乃始教民播百谷”,故A项正确;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故B项错误;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故C项错误;“百草”泛指农作物,故D项错误。

【答案】A2.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 )骨耜石犁铁锄A.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C.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解析】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骨、石制农具到铁制农具的进步,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铁制农具锋利、坚固、灵活、耐用、大大提高了农耕的效率,使得农业由粗放到精耕细作发展,故A项正确;春秋之后,中国农具以贴器为主,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从在题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铁器的广泛使用从“铁锄”的图片中不能读出,故D项错误。

【答案】A3.“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解析】该农谣介绍中国古代“各种农具要健全”,改进生产工具的目的在于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 项是古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故A、C、D项错误。

(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2010-2020年全国、海南卷真题整理及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2010-2020年全国、海南卷真题整理及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2010-2020年全国卷、海南卷真题整理及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共25题(其中21题选择题,4题非选择题)1.(2011·海南·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答案】D【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有效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棉花是主要的衣服原料,而布则是主婴的手工业产品,北方原料便宜布贵,南方原料贵布便宜,说明南方的手工业水平较北方更发达,联系教材可知最迟至南宋,中国经济重心转移已经完成,明中后期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

故C不符合史实,商人贱买费卖只是经济格局变化下的产物,不能对农业构成直接的损害。

商业的繁荣,包括长途贩运是经济发展结果而不是原因,更不是前提。

这样 A、B两项也可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项。

2.(2012·海南·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答案】D【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正确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

设置"藉田"和"亲蚕"的仪式,意在考查考生能否透过仪式看到仪式背后反映出的本质。

"藉田"和"亲蚕"这一仪式在西周出现后,整个中国古代历代的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说明了统治者对农业经济的重视,也反映了华夏文明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的。

高考历史必修2真题汇编 2014-2019年真题分类整理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高考历史必修2真题汇编 2014-2019年真题分类整理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2019·全国卷Ⅲ·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考点】清朝前期的农业经济【解析】根据材料中“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等信息可知,当时江南个体农耕经济普遍,故C 正确。

【答案】C2018年题组1.(2018·北京文综·13)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考点】北民南迁的影响【解析】《农政全书》由明朝徐光启编写,与材料时间信息“南宋初年”不符,排除②;曲辕犁是唐朝时南方江东地区的发明,不是从北方引入的,故排除④;由材料中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使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可知,①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南方实行稻麦兼种,故③正确。

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2.(2018·江苏单科·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考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农副业【解析】解题先从时间与区域看,即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理解关键词“桑蚕”“稼穑”即农民养蚕种地,按照常理,地主收田租应在秋收谷物之后进行,但当时江南地区地主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说明农村的副业有了一定的规模,逐渐成为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农户收入多依靠家庭副业,所以C项正确。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后能力提升试题:(一)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后能力提升试题:(一)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

下能力提高(一 )达的古代(分: 50 分:25分)一、 (每小 4 分,共 32 分 )1.中国是世界的发源地之一。

以下有关中国原始的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A.原始期我国培养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B.原始期已开始使用制生工具C.原始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D.原始期人在生活中要常迁移2.察以下片,你从中取的主要信息是()骨耜石犁A.中国生了粗放到精耕作的演B.中国工具以石器主C.中国政策是重抑商政策D.器的宽泛使用反应了我国科学技的高度达3.“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仍旁挟两,可容一牛,用一人,傍一人,且行且,种乃自下。

” 段描绘的具是()4.山出土的耕画像石上有多古代耕画面,有的一夫一牛一耕地,有的一夫一牛地(粉碎、平坦已耕翻的土地)。

反应出当()A .耕犁结构定型B .耕作技日完美C.土地私有制开始出D.犁牛耕推行到南方5.《》:“ ()能代田。

其法:田分三沟、三,沟相,播种于沟中。

苗生三叶以上稍壮,耨草,睫土以附根苗,比盛暑,能耐旱。

次沟互易,是代田。

而一之收常无沟之漫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上述明朝田法的先之()A .增添了栽种面B .疗养地力,保苗抗旱C.减了民的度 D .改革了耕作工具6.中国古代精耕作生模式形成的原由不包含()A .生的累B.生工具的不停改C.水利施的日趋完美D.生的模大7.《氏春秋·上》在描绘耕之利不无夸地:一个夫耕作肥饶的土地能够养活九口人,耕作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国期利润的增添() A.致畜力与制具的使用B.克制了手工和商的展C.促了个体小的形成D.阻挡了大土地全部制的成8.元朝文学家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犁牛半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三餐,早也甜美,晚也甜美。

布衣得暖,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屋草屋有几,行也安稳,待也安稳。

雨天晴小船,在一,酒在一。

⋯⋯日高三丈我独眠,是仙人,我是仙人。

” 首的解不正确的选项是()A.反应了古代耕的落伍性和守旧性B.反应了小状下民生活的富裕和意C.反应了古代自然状下民不思取的心D.反应了中国古代小的基本特色二、非(18 分)9.以下资料,回答。

2022-2021学年高一历史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二同步训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2022-2021学年高一历史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二同步训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带解析】一、单选题(共15题)1. 汉字中很多形声、会意字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体现出鲜亮的时代特征,如读下图这个“耕”字,我们可以确知A.土地私有得到进展B.精耕细作开头确立C.小农独立经营普遍D.生产力水平较低下2. 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化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A.播种方式的变革B.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C.铁犁牛耕进展的全过程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 下面图1到图2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A.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B.农业耕作方式的进步C.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D.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4. 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这一农具是A.浇灌工具B.播种工具C.除草工具D.耕土工具5.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很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消灭于河南辉县6.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各类农具中占主要地位。

能够佐证这一说法的最有力证据是( ) A.古籍文献中关于“铁”的记载B.《史记》等史学著作记载流传的故事C.战国时期的历史遗迹中出土的铁农具远远多于其他材质农具D.当代学者运用技术手段进行的验证7. 古代神话传奇中的二郎神是秦国李冰次子,因与父一起修筑某项重大水利工程造福一方而受到人们的崇拜,该工程应当是A.郑国渠B.井渠C.都江堰D.灵渠8. 《新唐书·地理志》载中唐以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83项次,南方有71项次,其中江南一道即独占50项次,据考察唐代长江中游地区兴修水利工程项次远不止于此。

上述材料表明唐代A.南方粮食产量超过北方B.长江中游经济最发达C.重视江南的水陆交通进展D.重视南方水利工程建设9. 精耕细作农业的进展经受了成形、扩展、深化进展的几个阶段。

高中历史必练题1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必练题1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1)发达的古代农业1、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年的称稷。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 多次, 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 次和10次。

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A.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B.甲骨文是研究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资料C.《诗经》记载次数减少反映了井田制衰败D.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2、中国古代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发明创造。

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A.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部过程D.农业生产播种方式的变革3、《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下列关于井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井田有公田、私田之分 B.井田制瓦解与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密切相关C.商鞅变法时秦国废除了井田 D.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4、我国有如下谚语:“及时刈艾(除去杂草)仓必满溢”“施粪如用药,适度为佳”“麻黄种麦,麦黄种麻”“深耕三尺三,来年必丰年”。

这些谚语最能说明我国古代(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五谷丰登,生活舒适D.传统文化底蕴深厚5、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统治者“无为面治”C.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D.商品经济的靠物发展6、许多经济现象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下列经济现象出现在图7所示时期的是()A.铁犁牛耕在农业领域中逐步推广B.“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贸易C.已经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成为经济特点7、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现实生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高考历史真题分课汇编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师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高考历史真题分课汇编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师版

高考历史真题分课汇编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师版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2012年题组1、(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43)“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诗中的“河”是指A. 黄河B. 大运河C. 淮河D. 渭河2、(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3、(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5)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 。

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图4 元朝行省图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2011年题组4.(2011·福建文综·14)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

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图4 D.②③④5.(2011·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6.(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7.(2011·上海单科·12)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后能力提升试题:(一) 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后能力提升试题:(一) 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

课下能力提升(一)发达的古代农业(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

下列有关中国原始农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始农业时期我国培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B.原始农业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铁制生产工具C.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D.原始农业时期人们在生活中要经常迁徙2.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主要信息是()骨耜石犁铁锄A.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C.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3.“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4.山东出土的东汉耕耱画像石上绘有许多古代农耕画面,有的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有的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粉碎、平整已耕翻的土地)。

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耕犁构造定型B.耕作技术日趋完善C.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D.铁犁牛耕推广到南方5.《汉书》记载:“过(赵过)能代田。

其法为:田亩分为三沟、三垄,沟垄相间,播种于沟中。

苗生三叶以上稍壮,则耨垄草,睫垄土以附根苗,比盛暑,能耐风旱。

次岁则沟垄互易,是为代田。

而一岁之收常过无沟垄之漫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上述记载说明代田法的先进之处为()A.增加了种植面积B.休养地力,保苗抗旱C.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D.革新了耕作工具6.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B.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D.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7.《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8.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名题分解一、选择题2012年题组1.(2012·广东文综历史·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考点】古代中国农业(商朝农业)与史学常识(史料)【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与史料运用能力。

根据时间信息“商代”可以排除B(西周到春秋中叶)C(春秋晚期);再根据史学常识(一手材料可信度高)和关键信息“牛耕”,A项虽是一手材料,但没有体现“牛耕”,故选D项。

【答案】D2.(2012·浙江文综历史·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形态和土地制度)【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庄园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3.(2012·安徽文综历史·15)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

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图4 元朝行省图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和图表分析能力。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53.63%,故A项错误;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53.63%,故B项正确;从材料数据无法得出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故C项错误;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加快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故D项错误。

【答案】B4.(2012·海南卷历史·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解析】从题干反映统治者“藉田”、“新蚕”的现象,以及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这样的仪式的历史现象,说明统治者重视农桑生产,这正因古代中国是农业文明,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D项正确;本题易因表面认识而误选A项,主要是无法正确解读“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信息;B项无从体现;C项说法错误,重农抑商是从秦国的商鞅变法始。

【答案】D2011年题组1.(2011·福建文综·14)图4 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

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图4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①正确;根据材料“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得之坎儿井正是利用新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而兴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③正确;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到坎儿井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④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坎儿井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另外根据所学知识在坎儿井之前还有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

【答案】C2.(2011·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解析】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牛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

【答案】B3.(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解析】A项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B项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B项缺乏足够信息支持。

C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C项不符合史实。

D 项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答案】D4.(2011·上海单科·12)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A.春秋战国 B.秦汉 C.隋唐 D.两宋【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分布集中于江南地区,即文化中心位于江南地区。

而古代中国,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而产生的后果之一就是文化重心的南移,它开始于两晋,完成于两宋.【答案】D5.(2011·海南单科·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解析】明朝,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北方到南方卖棉花(原料),南方则到北方卖加工后的布(手工业品),说明南方的经济技术更有优势。

才会出现上述的情况。

而且明朝时期经济重心已经是在南方。

棉纺织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前提,A项颠倒因果关系,排除。

B、C 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答案】D1.(2011·安徽文综·35)(30分)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王景)迁庐江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8分)【解析】本题以历史热点――三农问题切入,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综合应用能力。

第(1)题,注意从材料中概括,如“犁耕”、“丰给”、“大旱”等分析即可。

【答案】(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2010题组1.(2010·天津文综·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图1 图2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解析】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

【答案】B2.(2010·浙江文综·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A.战国B.秦C.西汉D.东汉【解析】图(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

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

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

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

由此,战国、秦、西汉都早于东汉,排除!、B、C三项。

【答案】D3.(2010·浙江文综·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

“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正确。

“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

【答案】B2009题组1.(2009·福建文综·14)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 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解析】福建临海,具有靠海谋生的特点和优势,“闽人以海为田”主要是指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A、B、D答案都偷换了概念。

【答案】C2. (2009·宁夏、辽宁文综,·24)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

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A.人寿年丰B.祈盼丰收C.庄稼收获D.祭祀谷神【解析】从图片中“年”字的构成为“禾”,可以缩小选择的范围,从B、D中选择,理解“有年”即“丰收之年”,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C3.(2009·重庆文综,·15)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 B.芍陂 C.通济渠 D.邗沟【解析】郑国渠和芍陂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邗沟位于淮水以北。

【答案】C2008题组1.(2008·北京文综·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解析】紧扣关键字“蜀相”可知这项水利工程是都江堰。

【答案】A2.(2008·广东历史·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

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

该判断()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答案】D2007题组1.(2007·上海历史·18)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